《观沧海》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沧海》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沧海》教案1
一、学习目标
识字读词,会写会认:碣、澹澹、竦峙、萧瑟
体会大意,把握基调
3、领会意境,诵读情感
学习重点
1、体会大意,把握基调
2、领会意境,诵读情感
学习重点
理清诗歌大意
体悟诗人情感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望梅止渴”这个故事相必同学们都听说过,故事的主人公曹操同学们还记得吗?对,他就是曹操,在同学们的.印象中曹操或许是一代奸臣。但这只是书中的描述,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观沧海》,领略一下曹操的气度。
2、小试牛刀,自读字词(学生自读,教师抽读)
3试读节奏,掌握韵律(学生自读,教师播放音频)
4、试读情感(教师展示读,学生试读)
5、合作释意
《观沧海》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
能力:研习精彩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情感: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研习精彩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过程:
一、舞蹈导入
二、目标展示
三、自学检测
(1)字词正音
(2)作者简介
(3)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作者写此文送给谁呀?
作者为什么要写此文送给她们呢?
四、交流讨论
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作者说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艺术是惊人的!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这个特点的 ?
你喜欢作者的文字吗?能不能选个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下呢?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训练
欣赏一段舞蹈,并用优美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
七、作业布置
完成导学练习。
比较阅读《安塞腰鼓》和《观舞记》的异同点。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三国中有这么一个人物,一些后人评价他的关键词是乱世奸雄、杀恩人、生性多疑凶残。你们想到了谁?(曹操)其实,我认为曹操还有另一面,展示预习时收集到的曹操资料。全面的展现真实的曹操。
1.学生展示收集到曹操的资料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2.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割据势力逐鹿中原之时,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多次入塞为害。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
今天,就让我们在《观沧海》中,在他观赏到苍茫的大海中品味不一样的曹操。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
四言句XX/XX如“东临/石,以观/沧海”
3.指名学生朗读,自评再学生互评
4.教师师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
5.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出理解
1.联系诗歌写作背景,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播放视频,感受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互评
4.全班齐读,读出理解
四、三读,读懂作者内心世界
1.哪一个字统领全诗?
明确:观。
2.小组合作:站在碣石山上,曹操眼中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致?请结合背景,试着揣摩曹操当时的心境。
提示:抓住景物特点、诗句关键词回答
明确: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生机无限,内心如波涛一般汹涌,曹操内心不服老,仍有自己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博大的胸襟,昂扬的斗志,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3.写法总结:借景抒情
4.朗读诗歌,读出大海的壮观,作者的开阔胸襟以及远大抱负。
五、课堂总结
《观沧海》借大海的壮观景象,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六、作业布置
1.将《观沧海》改写成现代散文诗,写出曹操的开阔胸襟与远大抱负
2.拓展探究:收集、品读曹操的其他诗歌,了解“奸雄”形象外不一样的曹操,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观沧海》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2)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能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中的瑰宝。今天我们一起走入古代诗歌,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1、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四首诗歌。
2、结合注释,轻声朗读。
(1)读准字音
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枯藤(téng)昏鸦(yā)
(2)指导朗读,注意诗句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的节奏断句。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七言诗,基本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方法断句。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断句时要注意句意。
(3)品味诗意,学生自由朗读。
三、研读《观沧海》
(一)关于体裁及写作背景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二)简介作者
学生活动:说说你心目中的曹操。
师: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三)合作探究
听课文范读,思考:
1、本诗的感情基调:慷慨激昂,开阔豪迈。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字词解释
临:到达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内吹树木的声音。若:好像
星汉:银河至:极点以:介词,用
(2)翻译诗句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及观察对象。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本层实写,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的威严和辽阔。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本层虚写,点明主旨。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幻灯出示:
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写)
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朗读
3-8句,这六句描绘的画面,动静结合,请简要赏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了大海的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生机勃勃。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7、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思想内容上:点明主旨,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生动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气吞山河、包孕万物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写了他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像夸张的写法。
(四)总结
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描绘了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他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观沧海》教案5
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范文,送一篇给你。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
二、知人论诗
问:对于曹操,同学们知道与他有关的哪些信息呢?预设:望梅止渴、奸雄、枭雄......
(一)曹操其人。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等。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三)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可以配乐演唱。题目多见“行”“歌”“吟”“引”等字眼。
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两遍;
(二)请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并再读;
(三)介绍创作背景,推出朗读所带情感;
创作背景:诗歌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桓胜利后,凯旋途中所作。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同时,南方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东征,直到当年九月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而作。所以,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喜悦、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四)播放录音,全班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读得差不多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具体写了些什么呢?)
(一)题目:《观沧海》,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观看大海。
(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看到了什么呢?
(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里的水波荡漾,海边山岛高高耸立。(还看到什么呢?)
(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上树木葱郁,各种草木繁茂。秋风出来树叶瑟瑟作响,大海波涛汹涌。(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壮阔、雄浑;当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他又有想法了,想到了什么?
(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若”,“好像”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
2、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在曹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蕴万千,该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这里,作者写大海,其实是通过大海写了自己的情感——胸怀博大、踌躇满志。
3、互文的修辞手法。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相互交错、补充的修辞手法,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本句理解为“日月星汉,若出其中(其里)”。互文的修辞手法起到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作用。
(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我此刻的心志!词句是结束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五、体会诗人情感
看到草木茂盛、山岛高耸、海浪澎湃,由这些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曹操的感情是怎样的?(传达出的是作者自己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六、诗歌艺术特色
(一)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A、“水何澹澹”,B、“山岛竦峙”。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以上A属于( )描写,B属于()描写。作用: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A、“水何澹澹”,“洪波涌起”;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以上A属于()描写,B属于()描写作用:使描写对象更有趣味,内涵丰富。
七、《观沧海》译读
1、请同学同桌讨论,试着将《观沧海》译为现代诗;
2、展示范例并齐读
《观沧海》译读东登碣石山,特观此大海。水波何荡漾,山岛及云端。树木郁葱葱,百草枝繁茂。秋风作萧瑟,波逐浪滔天。日月从此升,星河自此现。幸运唯我有,作歌达吾意。
八、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诗歌
九、板书设计:
肉眼看到:水波、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波浪
观沧海建功立业、统一中原
心看到(想象):日月、星汉——博大胸襟【教学反思】
《观沧海》教案6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 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 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观观——水岛树草
沧博大胸怀
海感——日月星汉
加载中,请稍候......
《观沧海》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特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
4、理解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1、 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赏析诗歌及名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3、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一:这四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赏析二: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
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
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八、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借景抒情: 实景:海水 树木 草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理想
《观沧海》教案8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 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 竦峙 萧瑟谯郡 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在检查复习中积累文学常识)
〈三〉、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 X/ X X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 X/ X X/ X或者( X X/ X/ X X )
七言句X X/ X X/ X X/ X或者(X X/ X X/ X/ X X )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教师要范读,把时间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读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四〉、疏通诗文大意。注重自学,很好!七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适当指导,和九年级不一样。
1、学生根据资料、小字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订正诗文大意。
(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这样记忆深刻,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合作探究,解答问题。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2、这些景物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思想触动?
明确:山岛的繁茂,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自己应该像深秋之草木那样仍然焕发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荡,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动荡的局面应该有人稳定大局;沧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个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沧海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练习题有点简单。公开课可以不要这一环节。
1、这是一首( )诗,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时期著名的( )、( )、( )。其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2、诗人观赏沧海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中那一个字能够统领下文?
3、哪些诗句是描写的想象之景?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4、诗歌的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种:写景抒情、叙事抒情、议论抒情。本诗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
5、你认为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七〉、朗读背诵
1、个性朗读。自由选用速读、变换节奏读、方言读、唱读等方式进行特色朗读。(目的是多角度识记诗词,增加趣味性)
2、“首字背诵法”背诵全诗。 观沧海 曹操
东____,以____。
水____,山____。
树____,百____。
秋____,洪____。
日____,若____。
星____,若____。
幸____,歌____。
〈八〉、拓展运用。
课后古诗词背诵,完成以下任务:划分节奏,名句赏析,抒情方式、首字背诵。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里要有对名句的简要赏析。最好从一两个角度进行
比较阅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主题: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九〉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
板书设计
观沧海曹操
乌桓
浩荡的海水节奏:X X/ X X
耸立的山岛 感情基调:激昂
碣石山“观” 繁茂的草木 写作特点:虚实结合
掀起的洪波动静结合 (深秋的日月) 写景抒情
许都托物言志
(许昌) 谯郡
(毫州)
《观沧海》教案9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单回顾:刚才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作者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
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最能体现出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教案10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博大豪迈的胸怀;
【重点难点】:
写作手法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体会;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秋天》这首诗歌,秋天在哪?秋天在农家院子里,秋天在渔船上,秋天在牧羊女的眼睛里。那里面的露珠,幽谷,镰刀,瓜果,农家小院,冷雾,白霜,渔船,牧羊女,放牛郎,这些都是诗歌里的意象。整个画面,非常唯美,温馨,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抒发的是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而如果一首诗歌里的意象是刀光、剑影,是金戈、铁马,那这个诗人极有可能是豪放派的,抒发的是豪情;如果是花前月下,是燕语呢喃,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个诗人极有可能是婉约派的,抒发的是柔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诗,通过对这些景物意象的分析,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判断诗人是什么类型的 一秘 ,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作者介绍】:
今天这个作者,我们必须得多点了解,他不是一般人,是谁?是曹操!曹操是谁啊,就是那个说“我可负天下人,但天下人不可负我”的人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可以对不起你们,但你们不能对不起我!之于老师,就是我可以不好好上课,但是你们不能不好好听!看看这话,霸气不霸气!你们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奸雄?是枭雄?是佞臣?是贼子?《百家讲坛》栏目里的易中天教授,他对曹操的评价我以为是很到位的,他是这样说的:
“他聪明透顶,又 愚不可及 ;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 疑神疑鬼 ;宽宏大量,又 心胸狭窄 。是 大家风范 ,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 阎王 脾气, 菩萨心肠 。他奸诈都奸诈得让你觉得他很有水平,他的狡猾、残忍、,都表现得 从容不迫 ,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曹操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
我也觉得曹操的确是很可爱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个全才啊:武的方面,策马扬鞭,纵横沙场,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他会,而且很在行;文的方面,他也毫不逊色,放下屠刀,就能拿起笔墨,抒发壮志豪情,能文能武,而且有勇有谋;他大气,他霸气,他还傲气,有时候,他又小气,也会犯傻。所以啊,我觉得他还真是可爱!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曹操就是一个“达人”,这样一个可爱的达人写的诗歌,是抒发雄心壮志,还是儿女情长?我们来分析分析,看看到底怎样!
【译—文】:
【标题解析】:观:即看,欣赏,是本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东临碣石:东,方位名词,在这里是名字作状语,翻译为向东;临:到达;向东来到碣石山,
以观沧海:以,表示目的,可以翻译为来;来观看大海,也就是渤海。作面朝大海,看到的不是春暖花开,而是秋风萧瑟!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荡漾;海是多么浩瀚啊,波涛汹涌
山岛竦峙:竦峙:高高地挺立,山岛高高的挺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树木葱茏,芳草萋萋,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中,树木瑟瑟作响,海水不断涌起。
(拓展:提到秋风萧瑟,我想起来了,毛主席有首《浪淘沙-北戴河》,里面也提到过这句,是这样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秋风还是那个秋风,变了的,是时间,是容颜,不变的,是雄心,是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之,结构助词,的;若,好像: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释疑:好像是,那是不是真的是呢?对,不是,而是想象的!想象的.事物都是虚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在这大海里出没。(释疑:这句借助超强的想象力,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我们前面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是写景的高潮,同时也将作者主观的豪迈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幸甚至哉:幸:幸运;甚:很,非常;至:极点;哉:语气词,可以翻译成啊,前面我们学过,“非人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值得庆幸了,
歌以咏志: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歌咏志,以:介词,用;还是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情和志向吧!(释疑:这句话在乐府诗歌中,都有出现,一般和文章的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但从结构上,它和前文是一体的,不能随便去掉!)
【问题设置】:
1、找学生起来把整个文章串联起来,翻译一遍!可意译,也可以直接翻译。
2、以“曹操”的口吻,写日记的形式,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我们暂且将这叫做日记体观沧海!
《观沧海》教案11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自主学习: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从多方面了解曹操其人。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曹操进行评价。
2.读准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老骥伏枥
课文探究: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所写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观沧海》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龟虽寿》前四句修辞?说明什么道理?
课堂练习:
1.以观沧海。山岛竦峙。
2.神龟虽寿,终为土灰。
3.《观沧海》中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龟虽寿》一诗中的高潮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阅读: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感受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表达与交流: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任务。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你对曹操的评价。
作业:1、背诵两首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3、做练习册。
《观沧海》教案12
年级:九年级课型:诵读欣赏课时:2课时执笔:xxx
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20xx.3.3班级姓名: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2、鲜明的艺术特色。
3、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涵和写法。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观沧海》
1、资料链接
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2、自读这首诗,给加点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3、课前诵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二、合作探究《观沧海》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
3、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4、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自主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1背景介绍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2、自由朗读这首词,读准下列字音
擎()貂()妨()
3、理解词中的关键词
黄:苍:千骑:擎:
平冈: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会:
四、合作探究《江城子密州出猎》
1、内容理解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
下阕。
这首词中最能体现作者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2、主题探究
这首词通过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
的强烈愿望。
3、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4、大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后反馈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秦都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
诗词曲三首
年级:九年级课型:诵读欣赏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
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20xx33班级姓名:
教学目的:
4、诵读课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5、鲜明的艺术特色。
6、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涵和写法。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散曲简介
散曲是从词发展而来的,是元代韵文的主要形式,是一种按当时流行于北方的曲调,即“北曲”写的合乐歌词。散曲包括小令、套曲两类,都有曲牌名。
2、背景简介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怀古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山坡养,曲牌名。怀古,为咏史诗中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3、关于作者
张养浩,字,号,济南人,元代家,著有《》。
二、合作探究《山坡羊潼关怀古》
1、学习内容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前句)写。
第二层(第至第句)写。
第三层(最后句)指出。
2、这首曲点名中心的句子是:
3、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4、大声朗读并背诵这首曲。
教(学)后反馈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直击中考
一、赏析《观沧海》,回答以下问题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二、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三、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
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㈠答案:1、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杀敌卫国(或: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4、B
16.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17.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教案13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曹操图片,播放《三国演义》音乐,明确诗人及写作背景。
1、了解诗人: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一代名家。
2、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二、感知课文。
1.解题: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写了哪些景?
明确:“观”。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齐读、背诵。
《观沧海》教案14
学习目标: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观沧海》中
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
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 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型台秀模样。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出门去旅游。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记忆钟叮当响。写出几句你知道的有关“秋”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第一部分:
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钱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 月 别 枝 惊 鹊,清 风 半 夜 鸣 蝉。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4]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将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虽没有述说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但“沉醉不知归路”不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惊鹊写明月,以鸣蝉衬清风,“惊”写鹊,“鸣”写蝉,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堪称写景佳句。
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改为“无数个星天外,几阵阵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西江月》描绘了一幅 图。
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观沧海》教案1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
教学方法:
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教学设施: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歌,了解瑰宝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星。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静夜思》是一首绝句,《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荷叶母亲》《金色花》是散文诗,《秋天》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板书题目)
二、评说作者
1、我了解的曹操。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可以是故事(配画)、名言诗句、历史材料、古今对他的评价戏剧图片等。(分组做卡片用投影介绍)
官渡之战、孟德献刀、捉放曹、望梅止渴、煮酒论英雄、华荣道、割须弃袍、梦中杀人
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奸臣。
《三国演义》中周瑜评价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爱惜人才:收张辽,放赵云、关羽
诗人,志向远大: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历史上的曹操!(幻灯片展示)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政治上抑制豪强,唯才是举,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军事上具有雄才大略,精读兵法,先后被封汉相,魏王。“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征乌桓,逐渐统一了北方。后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鼻祖”。曹操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史书《三国志》评价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播放图片《曹操煮酒论英雄》,及曹操对“英雄”的看法。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三、解题:
观,看。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
具有雄才大略,胸怀宽广的大英雄曹操面对沧海看到怎样景,产生怎样的情呢?
(板书景情)
四、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应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诗言志”,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介绍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些什么?
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身为主帅的你,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抚今追昔,一定会触景生情,要做一番更大的事业。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的语气,要雄浑有力,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4、看录像学名家朗读,再激发学生朗读热情,自由读,再找同学读,齐读。注意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
五、自主、合作、探究,共同研讨下列问题,1、学生根据预习资料、小字注释,老师点拨重点词,自主完成疏通文意。
注意以下几个词词义:临,以,何,澹澹,竦峙,百草,萧瑟,至,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明确要求,即展开想象要把诗意扩展开来,可以打乱原文顺序。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3、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看到的沧海有何特点?诗中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学生可能会答: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对大海的喜爱和赞美。
(2)、问:诗中只表达“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从写景的观察点角度是定点观察。
(3)、问:主要写了哪些景色?哪些写现实?哪些是想象?(板书实景虚景)显示了大海什么特点?
理解: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天宇中日月灿烂的银河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这是多么壮丽山河图画啊!展示大海苍茫动荡,生机勃发,宽阔博大(板书)特点。
(4)问:作者在观沧海,为什么要写山岛、草木?
写山岛草木与汹涌的波澜静动相称,避免了只写大海的单调,更能衬托出大海的威严与生机。表达作者乐观豪迈奋发向上的气概。
(5)、问:为什么说虚写的句子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有句名言:世上最宽阔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宽阔的是什么?——人的胸怀。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出没于此。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所以说这首诗不仅抒发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与赞美,更是借景抒情,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来以大海自比,通过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统一中国气势和胸怀。所以说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六、背读诗歌,小结课文
1、看图片听古筝配乐背诵诗歌
2、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有直接抒情的诗句吗?没有,而是借景抒情情寓于景中。(板书借抒),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奋发向上(板书)、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板书)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毛泽东同志评其诗:“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七、拓展延伸(大屏幕展示)
朗读: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思考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下片的“魏武”指的是谁?“遗篇”指的是什么?
3.词的上下片在表现手法上与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4.词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
1大雨,幽燕,白浪,渔船,汪洋。“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2魏武指的曹操,遗篇指的《观沧海》。化“我”为“他”,“魏武挥鞭”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借以暗示诗人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3两词上阙都是写景,下阙都是议论;两词都采用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作者从波澜壮阔的白戴河入手,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景致,引用前人荡气回肠的不朽事迹,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白描手法,描述北戴河恶劣的天,借而抒发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及叱吒风云的豪情,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展示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主宰江山的自豪之情。当年魏武帝曹操统一中国的愿望今已实现,只是主宰江山的并非哪个帝王而是人民。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及其他表现壮志的诗句。
3、预习后三首,运用学习《观沧海》的方法试分析。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实景:生机勃发-------乐观豪迈奋发向上
(借)景:{}抒情
虚景:宽阔博大-------胸襟开阔建功立业
【《观沧海》教案】相关文章:
观沧海教案02-02
《观沧海》 教案07-23
观沧海教案10-26
观沧海教案06-09
《观沧海》 教案07-20
《观沧海》教案12-17
观沧海教案11-02
《观沧海》优秀教案10-30
观沧海教学教案11-16
【推荐】观沧海教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