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

时间:2025-03-26 09:18:43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桥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桥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桥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赵州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呈现了赵州桥设计的意义以及创造与修建的智慧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教学目标】

  通过赏图入境──品读感悟──合作探究──美文赛读──拓展交流,感受赵州桥的悠久历史,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研究桥、创造桥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师生课前收集“赵州桥”资料,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赵州桥图片。

  一、赏图入境──观桥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19课,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请看大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静静的欣赏

  这座桥,大家一起说出他的名字(板书:赵州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边看图边向你的小伙伴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品读感悟──赏桥

  小组内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选出代表班内展示。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话的第2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像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6、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⑴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⑵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⑶作者只描写了3幅是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

  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三、合作探究──议桥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四、美文赛读──赞桥

  师:大家已经非常了解这著名的古桥了,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

  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让我们通过朗读课文来美美地夸一夸赵州桥吧!

  五、拓展交流──梦桥

  师:夸得好!我看出赵州桥已进入你们的心中,想不想了解一下国内外现代化的桥?

  生:(异口同声)想!

  师:(播放国内外造型各异的现代化桥梁,配轻音乐)看了后能不能为这些桥设计一些广告语?大家真是妙语如珠,才思敏捷。

桥教案 篇2

  在幼儿园的歌唱教学中,很少在同一首歌曲里有两种节奏的,但歌曲《小熊过桥》就是这样一首比较特殊的。歌曲的A部分是3/4拍,B部分是2/4拍,让孩子拍节奏有点难。所以在活动中,我还是先让幼儿学习歌曲,歌曲是有故事情节的,孩子们学得很快,在学会后,又让孩子分角色演唱,孩子们学得很投入,很有感情。这首歌曲的'重难点就在于节拍的不一样和休止符号,我直接在黑板上出现节奏谱,让幼儿先找出休止符号,然后让幼儿唱一唱,接着在节奏谱上找一找,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有什么不同。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孩子找出了节奏的不同,知道一个小节里前面部分有三拍,后面只有两拍。幼儿看图谱跟着琴声拍节奏,效果还是很好的。活动下来,我还是觉得不是很满意,我出现的节奏谱太直接了,一些能力强的孩子能看出来,但一半多的孩子还是不能理解,如果我在制作节奏谱的时候,能用孩子能接受的形式如分苹果的形式,孩子们会接受的更快。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事物的特征,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2、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⑴说明事物的特征。

  ⑵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课时安排:

  两课时。

  4、教学方法:

  ⑴讨论、点拨、自读相结合。

  ⑵比较阅读法。

  ⑶运用多媒体配合教学。

  【教学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二、初读课文,领会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提示:同学们读课文时,请注意领会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读完后给课文的前添加一些修饰语,即什么什么样的石拱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如仍有生疏字词,自词典。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屏幕显示:

  生字

  3、给课文前添加修饰语:

  提示:发言时请对所添加的稍作解释,并注意以课文为根据。

  学生可能添加的修饰语的情况:

  ⑴历史悠久的中国石拱桥

  文中多处写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如“旅人桥”等。

  ⑵“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赵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⑶形式多样的中国石拱桥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形式不一样。

  ⑷巧妙绝伦(制造奇特)的中国石拱桥

  “桥(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奇观”等。

  ⑸坚固的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⑹杰出的中国石拱桥

  ……4、学生充分发言后,引导学生结合1、2、3、自然段归纳总结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三、再读课文,重点比较阅读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字

  1、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

  2、讨论填写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结构特点形式特点

  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

  ⑴“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看赵州桥图片,理解“两肩”、“各有”。

  ⑵“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一句如何理解?

  屏幕显示拱圈排列简图,判断正误:

  AB

  明确:图A正确,图B错误。

  ⑶“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一句如何理解?

  结合图片,联系作者与育才中学学生的'信,“长度不一”一句,是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引用数字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

  ⑷“每两个石拱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如何理解?

  看图片理解。

  3、学生讨论发言后,出示表格所应填的。(略)

  4、引导学生归纳二者的共同点:二桥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5、进一步比较二者的不同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作,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杰作并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有纪念意义。

  6、小结:作者在概述了石拱桥的特征后,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那么我国的石拱桥为什么有这么多惊人的杰作,新中国的桥梁事业又有何发展呢?

  四、三读课文,重点速读9、10段,抢答问题

  1、作者写了几个原因,哪个最主要?

  明确:作者写了三个原因,“首先”、“其次”、“再次”为标,第一个原因是主要的,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才有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和巧妙绝伦技术,才能开采富有的各种石料。

  2、解放后,我国的桥梁事业有哪些“飞跃发展”?

  明确: ⑴1961年,建成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

  ⑵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

  ⑶新创造了“双曲拱桥”。

  五、作业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市区横跨在滏阳河上三座桥梁:安济桥(俗称“老桥”,省重点保护文物);人民桥;新桥。简单记下各自的特点,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讨论以下几个例句中加点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

  屏幕显示:

  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⑵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⑶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⑷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明确:

  ⑴中“比较”表示程度;

  ⑵中“形式”是直观印象,F“结构”是对桥的进一步认识,“不但……而且”体现了二者的递进关系;⑶中“当时”表示时间,“可算”表示估计,对所下的结论不作绝对肯定,为了准确说明事物;⑷中“两肩”“各有”准确说明了小拱的位置与个数。四个例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都为了达到一个效果:准确。

  2、让学生继续从文中找这样的句子,并加以说明。可能找到的句子:

  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⑶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⑷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⑸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石拱组成,每个石拱的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达到了预期的说明效果。

  二、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提示:快速读课文,不讨论,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说明,看谁找得快。

  1、举子:

  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下文即对赵州桥、卢沟桥进行典型说明,以二桥为例充分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⑵“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全知道”一例说明“在超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从而证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⑶“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说明了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以上三例可以说明举例子是本文最重要的说明方法。2、列数字:(略)3、打比方:

  ⑴第一自然段。

  ⑵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4、作比较: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此外,还有引用、摹状貌等。5、小结: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准确。

  三、用说明文基本知识要点,印证本文知识,了解说明文特点

  四、口头作文

  1、要求:根据学习的有关说明文知识和自己实地观察滏阳河上的三座桥梁,以“——桥”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2、提示:

  ⑴抓住桥的特征,用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⑵可介绍一座,也可都介绍。

  3、附三座桥特征:

  安济桥(老桥):卢沟桥工式、联拱石桥、有石狮子、有抗战纪念意义。

  新桥:赵州桥式、独拱混凝土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七个小拱。

  人民桥:梁式桥、近几年建成,有汉白玉雕栏。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中国石拱桥

  久固美

  赵州桥卢沟桥

  独拱联拱

  拱上加拱石狮百态

  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准确性

  作比较

  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桥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抒情旋律。

  2、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外婆的喜爱之情。

  3、在说说、唱唱、做做、玩玩中,拓展幼儿的语言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二、材料准备:

  1、准备外婆头饰一个,音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一)问答游戏,引出话题:

  老师问,幼儿答。

  (二)谈话:

  1、你们都有外婆吗?外婆住在什么地方?

  2、你去看外婆吗?你是坐什么车到外婆家的?

  3、有一个宝宝他也要到外婆家,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三)欣赏歌曲:

  1、录音机里的宝宝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2、你们乘过船吗?乘船的时候船是怎么摇摆的?(请幼儿做做摇船的摸样)

  3、宝宝摇着船,到了什么地方呢?我们来仔细听一听!

  4、(欣赏音乐后提问)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搭一座桥?

  5、听音乐摇船、搭桥去外婆家。(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来做不同的动作)

  (个别能力强的:老师也想跟你一起去看外婆,这只船太小,能不能造得大一点,让老师也能乘)

  做让幼儿动脑筋做船、搭桥体现

  有外婆(听音乐幼儿在听觉感受)(幼儿做动作有了动作感受)

  (四)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听听唱唱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

桥教案 篇5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桥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桥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桥,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桥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不就可以三点一线了吗?所以作者从高低的角度来论证“乌啼”不是指桥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再加上远近大小的角度会更好:“桥在河上,位置较低,又远没有足够的体积和距离,不可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所以‘乌啼’不是指桥。”

  众生(竖起大拇指):棒!

  师(也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比老师想得更细致、更全面。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创新之星!他有自己的思想,会冷静地思考。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我们要向他学习。

桥教案 篇6

  一、导入:

  当蚁国英雄们的惊人壮举还在我们脑际徘徊的时候,今天我们又将迎来对生命的另一次赞颂,齐读课题。

  二、学文

  1.自由体会读课文。

  2.首先请大家告诉老师你读课文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交流)愿意把你的感动、敬佩之情带给大家吗?

  3.出示: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

  交流(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穿插一个填空: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一只年轻羚羊的成功飞跃,就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家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令人震撼的`一幕?播放动画。看到这儿,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练笔本一吐为快吧!

  老羚羊,我想对你说

  年轻羚羊,我想对你说

  猎人伯伯,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要求:选择其中一个接下去写一段话,也可以另择诉说的对象交流

  三、总结

  虽然这是发生在动物界的壮歌,但老师的脑子里却闪现出了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说文天祥是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那么这些外层被灼焦的蚂蚁和坠入山涧的老羚羊们又何尝不是它们种族的英雄呢?它们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义无返顾地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在集体利益面前丝毫不顾一己之私,虽然它们牺牲了,可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说到这儿,你想到了什么?

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

  2、启发学生欣赏和表现桥和塔,并添画桥和塔周围的景物。

  3、引导学生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2、桥和塔的造型表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说一说: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桥和塔,观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

  2、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图片与资料,大家完成了没有?

  (1)你们在哪里见过桥和塔?

  (2)它们在结构和造型上有哪些特征?

  三、讲授新课:

  1、欣赏教材中的范画,感知范画媒材的运用以及画面的趣味构成。

  (1)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材料来怎样表现桥和塔?

  (2)他们怎样巧妙利用材料的特点?

  (3)你们觉得哪幅作品画面组合得好,为什么?

  2、把你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交流。

  师:欣赏了这些作品后同学们是不是也很想画?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家乡的桥和塔。请同学们看作画要求。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座桥或塔,利用各种材料和创作方式进行创作。大胆的想象、构思,自由地创造和表现桥和塔,并添画周围景物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知识,完成作业

  1、复习知识:桥和塔都有哪些特征?

  2、检查作业情况,学生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优秀作业点评。

  三、小结:

  表扬优秀作业

  四、课后拓展

  1、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绘画和制作桥和塔。大胆想象,创作出“未来的桥和塔”。

  2、运用其他材料创作立体桥和塔(陶土、纸张等)。

  教学后记:

  “好的`引入是课成功的一半”。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桥的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我通过让学生从浏览著名的桥和家乡的桥欣赏逐步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美,并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家乡桥更加亲切、热爱。根据学生的介绍总结出结构特点,(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桥结构的理解)根据需要合理地设计安排出桥的使用功能部分,再加以美化,就形成一座漂亮的桥。 最后进入主题,请学生将心中的桥用画笔画出来。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对学生有扶有放,重点明确。

桥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体会两座桥的“神奇”,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心,真正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在教学流程中,注意自读与导读相结合,感知文章脉络,凸现重难点。首先教师重点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自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放手让学生继续合作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自读与合作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始终要关注、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学讨论能深入下去,重视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全班交流时,尽量让每组汇报反馈。通过这样的阅读与再造想像的训练,既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又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

  【学习目标】

  1、认知:能正确朗读课文中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情感:体会“塑料桥”和“潜水桥”的“神奇”,丰富想象力,尊重个人独特感受。

  3、操作: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归纳出两座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拓展想象。

  4、分层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全班)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出“塑料桥”和“潜水桥”的“神奇”之处。(中等及其以上学生)

  【教学重点】

  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自主研读课文,发现两座桥的“神奇”之处。

  【课前准备】

  学生做好常规预习工作;搜集有关桥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字词游戏。

  ⑴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兰兰过桥》。(板书并齐读课题)

  ⑵ 在上课之前,愿意和老师来玩个过桥的游戏吗?

  2、回忆上节课所教的课文内容。

  过渡语: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老师也很高兴听见你们把词语读得那么好。现在,我们再来一起复习一下课文吧!(多媒体课件展示要求)

  ⑴ 请你快速的看一下课文。

  ⑵ 回忆一下:兰兰过了哪两座桥?

  ⑶ 课文分别是用哪几个小节来描写这两座桥的?

  3、学生自读、反馈。

  小朋友们,想好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呀?

  ⑴ 贴纸片:潜水桥 塑料桥

  ⑵ 放课件:1~4 潜水桥 5~9 塑料桥

  二、再读课文,感悟内容,指导自学

  1、重点指导学习课文1~4小节。

  ⑴ 提出自学要求。

  过渡语:小朋友们真能干,都知道了课文描写了潜水桥和塑料桥。你对兰兰过的哪座桥更感兴趣啊?……老师听见许多小朋友都喜欢潜水桥,是吗,那我们就先来过一过潜水桥吧。怎么样来帮助我们过桥呢?请你认真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① 请你仔细读一读1~4小节。

  ② 想一想:这座桥与我们平常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一划课文中的句子)

  ③ 最后和你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发现的不同。

  ⑵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归纳“潜水桥”的特点:

  ① 架在水里。

  ② 结实的玻璃砖造的。

  ③ 透明。

  ⑶ 重点感悟第四小节。

  ① 放课件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重点句。

  兰兰走在这样的桥中,你们看,兰兰的嘴巴张得大大的,她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啊?惊奇──兰兰为什么惊奇啊?

  (因为看见了大大小小的鱼,各种各样的船只。)

  ② 联系生活,激发情趣,有感情地朗读本小节。

  小朋友是不是参观过很多海洋展览啊,想想你看到过哪些“大大小小”的鱼啊?你还看到过什么样子的船呢?小朋友们,知识真丰富。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鱼的世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视频)

  ⑷ 总结“潜水桥”的特点,意在“神奇”。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桥吗?这真是一座“神奇”的桥啊!神奇在哪呢?

  2、自学5~9小节。

  ⑴ 回忆自学要求。小朋友们,都很能干,那么另一座桥塑料桥,你们能不能自己过呀?

  ① 请你仔细读一读5~9小节。

  ② 想一想:这座桥与我们平常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一划课文中的句子)

  ③ 最后和你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发现的不同。

  ⑵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⑶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小组汇报。

  (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塑料桥”的特点:轻巧、又平又稳、携带方便。你能读出课文中的句子吗?)

  3、学习第十小节。

  这两座神奇的桥是谁造出来的啊?(爷爷)爷爷真了不起,本领真大,真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想不想有这样的爷爷啊,要是兰兰的爷爷就是你的爷爷,你会怎么来夸爷爷啊?我们来看看课文最后是怎么来夸爷爷的,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三、说话训练,拓展想象

  生活中,我们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桥,但这两座桥,你们看到过吗?那么神奇的桥也许未来会出现哦!如果你是桥梁专家,说说(课后画画)你想造什么样子的桥?

  【板书设计】

  兰兰过桥

  “神奇”

  1~4 5~9

  潜水桥 塑料桥

  (玻璃、透明) (轻巧、方便)

《关于桥教案模板合集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模板有关桥教案04-07

《桥》教案08-03

桥的教案10-11

桥的教案10-11

桥的教案10-11

桥的教案10-11

桥的教案10-11

桥的教案10-11

桥的教案10-11

桥的教案10-11

关于桥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桥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桥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赵州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呈现了赵州桥设计的意义以及创造与修建的智慧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教学目标】

  通过赏图入境──品读感悟──合作探究──美文赛读──拓展交流,感受赵州桥的悠久历史,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研究桥、创造桥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师生课前收集“赵州桥”资料,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赵州桥图片。

  一、赏图入境──观桥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19课,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请看大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静静的欣赏

  这座桥,大家一起说出他的名字(板书:赵州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边看图边向你的小伙伴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品读感悟──赏桥

  小组内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选出代表班内展示。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话的第2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像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6、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⑴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⑵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⑶作者只描写了3幅是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

  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三、合作探究──议桥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四、美文赛读──赞桥

  师:大家已经非常了解这著名的古桥了,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

  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让我们通过朗读课文来美美地夸一夸赵州桥吧!

  五、拓展交流──梦桥

  师:夸得好!我看出赵州桥已进入你们的心中,想不想了解一下国内外现代化的桥?

  生:(异口同声)想!

  师:(播放国内外造型各异的现代化桥梁,配轻音乐)看了后能不能为这些桥设计一些广告语?大家真是妙语如珠,才思敏捷。

桥教案 篇2

  在幼儿园的歌唱教学中,很少在同一首歌曲里有两种节奏的,但歌曲《小熊过桥》就是这样一首比较特殊的。歌曲的A部分是3/4拍,B部分是2/4拍,让孩子拍节奏有点难。所以在活动中,我还是先让幼儿学习歌曲,歌曲是有故事情节的,孩子们学得很快,在学会后,又让孩子分角色演唱,孩子们学得很投入,很有感情。这首歌曲的'重难点就在于节拍的不一样和休止符号,我直接在黑板上出现节奏谱,让幼儿先找出休止符号,然后让幼儿唱一唱,接着在节奏谱上找一找,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有什么不同。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孩子找出了节奏的不同,知道一个小节里前面部分有三拍,后面只有两拍。幼儿看图谱跟着琴声拍节奏,效果还是很好的。活动下来,我还是觉得不是很满意,我出现的节奏谱太直接了,一些能力强的孩子能看出来,但一半多的孩子还是不能理解,如果我在制作节奏谱的时候,能用孩子能接受的形式如分苹果的形式,孩子们会接受的更快。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事物的特征,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2、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⑴说明事物的特征。

  ⑵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课时安排:

  两课时。

  4、教学方法:

  ⑴讨论、点拨、自读相结合。

  ⑵比较阅读法。

  ⑶运用多媒体配合教学。

  【教学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二、初读课文,领会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提示:同学们读课文时,请注意领会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读完后给课文的前添加一些修饰语,即什么什么样的石拱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如仍有生疏字词,自词典。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屏幕显示:

  生字

  3、给课文前添加修饰语:

  提示:发言时请对所添加的稍作解释,并注意以课文为根据。

  学生可能添加的修饰语的情况:

  ⑴历史悠久的中国石拱桥

  文中多处写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如“旅人桥”等。

  ⑵“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赵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⑶形式多样的中国石拱桥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形式不一样。

  ⑷巧妙绝伦(制造奇特)的中国石拱桥

  “桥(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奇观”等。

  ⑸坚固的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⑹杰出的中国石拱桥

  ……4、学生充分发言后,引导学生结合1、2、3、自然段归纳总结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三、再读课文,重点比较阅读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字

  1、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

  2、讨论填写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结构特点形式特点

  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

  ⑴“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看赵州桥图片,理解“两肩”、“各有”。

  ⑵“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一句如何理解?

  屏幕显示拱圈排列简图,判断正误:

  AB

  明确:图A正确,图B错误。

  ⑶“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一句如何理解?

  结合图片,联系作者与育才中学学生的'信,“长度不一”一句,是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引用数字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

  ⑷“每两个石拱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如何理解?

  看图片理解。

  3、学生讨论发言后,出示表格所应填的。(略)

  4、引导学生归纳二者的共同点:二桥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5、进一步比较二者的不同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作,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杰作并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有纪念意义。

  6、小结:作者在概述了石拱桥的特征后,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那么我国的石拱桥为什么有这么多惊人的杰作,新中国的桥梁事业又有何发展呢?

  四、三读课文,重点速读9、10段,抢答问题

  1、作者写了几个原因,哪个最主要?

  明确:作者写了三个原因,“首先”、“其次”、“再次”为标,第一个原因是主要的,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才有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和巧妙绝伦技术,才能开采富有的各种石料。

  2、解放后,我国的桥梁事业有哪些“飞跃发展”?

  明确: ⑴1961年,建成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

  ⑵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

  ⑶新创造了“双曲拱桥”。

  五、作业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市区横跨在滏阳河上三座桥梁:安济桥(俗称“老桥”,省重点保护文物);人民桥;新桥。简单记下各自的特点,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讨论以下几个例句中加点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

  屏幕显示:

  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⑵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⑶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⑷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明确:

  ⑴中“比较”表示程度;

  ⑵中“形式”是直观印象,F“结构”是对桥的进一步认识,“不但……而且”体现了二者的递进关系;⑶中“当时”表示时间,“可算”表示估计,对所下的结论不作绝对肯定,为了准确说明事物;⑷中“两肩”“各有”准确说明了小拱的位置与个数。四个例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都为了达到一个效果:准确。

  2、让学生继续从文中找这样的句子,并加以说明。可能找到的句子:

  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⑶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⑷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⑸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石拱组成,每个石拱的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达到了预期的说明效果。

  二、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提示:快速读课文,不讨论,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说明,看谁找得快。

  1、举子:

  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下文即对赵州桥、卢沟桥进行典型说明,以二桥为例充分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⑵“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全知道”一例说明“在超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从而证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⑶“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说明了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以上三例可以说明举例子是本文最重要的说明方法。2、列数字:(略)3、打比方:

  ⑴第一自然段。

  ⑵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4、作比较: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此外,还有引用、摹状貌等。5、小结: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准确。

  三、用说明文基本知识要点,印证本文知识,了解说明文特点

  四、口头作文

  1、要求:根据学习的有关说明文知识和自己实地观察滏阳河上的三座桥梁,以“——桥”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2、提示:

  ⑴抓住桥的特征,用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⑵可介绍一座,也可都介绍。

  3、附三座桥特征:

  安济桥(老桥):卢沟桥工式、联拱石桥、有石狮子、有抗战纪念意义。

  新桥:赵州桥式、独拱混凝土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七个小拱。

  人民桥:梁式桥、近几年建成,有汉白玉雕栏。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中国石拱桥

  久固美

  赵州桥卢沟桥

  独拱联拱

  拱上加拱石狮百态

  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准确性

  作比较

  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桥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抒情旋律。

  2、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外婆的喜爱之情。

  3、在说说、唱唱、做做、玩玩中,拓展幼儿的语言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二、材料准备:

  1、准备外婆头饰一个,音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一)问答游戏,引出话题:

  老师问,幼儿答。

  (二)谈话:

  1、你们都有外婆吗?外婆住在什么地方?

  2、你去看外婆吗?你是坐什么车到外婆家的?

  3、有一个宝宝他也要到外婆家,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三)欣赏歌曲:

  1、录音机里的宝宝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2、你们乘过船吗?乘船的时候船是怎么摇摆的?(请幼儿做做摇船的摸样)

  3、宝宝摇着船,到了什么地方呢?我们来仔细听一听!

  4、(欣赏音乐后提问)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搭一座桥?

  5、听音乐摇船、搭桥去外婆家。(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来做不同的动作)

  (个别能力强的:老师也想跟你一起去看外婆,这只船太小,能不能造得大一点,让老师也能乘)

  做让幼儿动脑筋做船、搭桥体现

  有外婆(听音乐幼儿在听觉感受)(幼儿做动作有了动作感受)

  (四)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听听唱唱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

桥教案 篇5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桥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桥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桥,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桥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不就可以三点一线了吗?所以作者从高低的角度来论证“乌啼”不是指桥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再加上远近大小的角度会更好:“桥在河上,位置较低,又远没有足够的体积和距离,不可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所以‘乌啼’不是指桥。”

  众生(竖起大拇指):棒!

  师(也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比老师想得更细致、更全面。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创新之星!他有自己的思想,会冷静地思考。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我们要向他学习。

桥教案 篇6

  一、导入:

  当蚁国英雄们的惊人壮举还在我们脑际徘徊的时候,今天我们又将迎来对生命的另一次赞颂,齐读课题。

  二、学文

  1.自由体会读课文。

  2.首先请大家告诉老师你读课文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交流)愿意把你的感动、敬佩之情带给大家吗?

  3.出示: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

  交流(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穿插一个填空: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一只年轻羚羊的成功飞跃,就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家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令人震撼的`一幕?播放动画。看到这儿,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练笔本一吐为快吧!

  老羚羊,我想对你说

  年轻羚羊,我想对你说

  猎人伯伯,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要求:选择其中一个接下去写一段话,也可以另择诉说的对象交流

  三、总结

  虽然这是发生在动物界的壮歌,但老师的脑子里却闪现出了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说文天祥是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那么这些外层被灼焦的蚂蚁和坠入山涧的老羚羊们又何尝不是它们种族的英雄呢?它们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义无返顾地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在集体利益面前丝毫不顾一己之私,虽然它们牺牲了,可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说到这儿,你想到了什么?

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

  2、启发学生欣赏和表现桥和塔,并添画桥和塔周围的景物。

  3、引导学生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2、桥和塔的造型表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说一说: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桥和塔,观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

  2、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图片与资料,大家完成了没有?

  (1)你们在哪里见过桥和塔?

  (2)它们在结构和造型上有哪些特征?

  三、讲授新课:

  1、欣赏教材中的范画,感知范画媒材的运用以及画面的趣味构成。

  (1)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材料来怎样表现桥和塔?

  (2)他们怎样巧妙利用材料的特点?

  (3)你们觉得哪幅作品画面组合得好,为什么?

  2、把你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交流。

  师:欣赏了这些作品后同学们是不是也很想画?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家乡的桥和塔。请同学们看作画要求。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座桥或塔,利用各种材料和创作方式进行创作。大胆的想象、构思,自由地创造和表现桥和塔,并添画周围景物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知识,完成作业

  1、复习知识:桥和塔都有哪些特征?

  2、检查作业情况,学生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优秀作业点评。

  三、小结:

  表扬优秀作业

  四、课后拓展

  1、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绘画和制作桥和塔。大胆想象,创作出“未来的桥和塔”。

  2、运用其他材料创作立体桥和塔(陶土、纸张等)。

  教学后记:

  “好的`引入是课成功的一半”。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桥的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我通过让学生从浏览著名的桥和家乡的桥欣赏逐步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美,并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家乡桥更加亲切、热爱。根据学生的介绍总结出结构特点,(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桥结构的理解)根据需要合理地设计安排出桥的使用功能部分,再加以美化,就形成一座漂亮的桥。 最后进入主题,请学生将心中的桥用画笔画出来。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对学生有扶有放,重点明确。

桥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体会两座桥的“神奇”,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心,真正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在教学流程中,注意自读与导读相结合,感知文章脉络,凸现重难点。首先教师重点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自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放手让学生继续合作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自读与合作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始终要关注、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学讨论能深入下去,重视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全班交流时,尽量让每组汇报反馈。通过这样的阅读与再造想像的训练,既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又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

  【学习目标】

  1、认知:能正确朗读课文中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情感:体会“塑料桥”和“潜水桥”的“神奇”,丰富想象力,尊重个人独特感受。

  3、操作: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归纳出两座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拓展想象。

  4、分层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全班)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出“塑料桥”和“潜水桥”的“神奇”之处。(中等及其以上学生)

  【教学重点】

  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自主研读课文,发现两座桥的“神奇”之处。

  【课前准备】

  学生做好常规预习工作;搜集有关桥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字词游戏。

  ⑴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兰兰过桥》。(板书并齐读课题)

  ⑵ 在上课之前,愿意和老师来玩个过桥的游戏吗?

  2、回忆上节课所教的课文内容。

  过渡语: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老师也很高兴听见你们把词语读得那么好。现在,我们再来一起复习一下课文吧!(多媒体课件展示要求)

  ⑴ 请你快速的看一下课文。

  ⑵ 回忆一下:兰兰过了哪两座桥?

  ⑶ 课文分别是用哪几个小节来描写这两座桥的?

  3、学生自读、反馈。

  小朋友们,想好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呀?

  ⑴ 贴纸片:潜水桥 塑料桥

  ⑵ 放课件:1~4 潜水桥 5~9 塑料桥

  二、再读课文,感悟内容,指导自学

  1、重点指导学习课文1~4小节。

  ⑴ 提出自学要求。

  过渡语:小朋友们真能干,都知道了课文描写了潜水桥和塑料桥。你对兰兰过的哪座桥更感兴趣啊?……老师听见许多小朋友都喜欢潜水桥,是吗,那我们就先来过一过潜水桥吧。怎么样来帮助我们过桥呢?请你认真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① 请你仔细读一读1~4小节。

  ② 想一想:这座桥与我们平常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一划课文中的句子)

  ③ 最后和你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发现的不同。

  ⑵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归纳“潜水桥”的特点:

  ① 架在水里。

  ② 结实的玻璃砖造的。

  ③ 透明。

  ⑶ 重点感悟第四小节。

  ① 放课件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重点句。

  兰兰走在这样的桥中,你们看,兰兰的嘴巴张得大大的,她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啊?惊奇──兰兰为什么惊奇啊?

  (因为看见了大大小小的鱼,各种各样的船只。)

  ② 联系生活,激发情趣,有感情地朗读本小节。

  小朋友是不是参观过很多海洋展览啊,想想你看到过哪些“大大小小”的鱼啊?你还看到过什么样子的船呢?小朋友们,知识真丰富。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鱼的世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视频)

  ⑷ 总结“潜水桥”的特点,意在“神奇”。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桥吗?这真是一座“神奇”的桥啊!神奇在哪呢?

  2、自学5~9小节。

  ⑴ 回忆自学要求。小朋友们,都很能干,那么另一座桥塑料桥,你们能不能自己过呀?

  ① 请你仔细读一读5~9小节。

  ② 想一想:这座桥与我们平常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一划课文中的句子)

  ③ 最后和你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发现的不同。

  ⑵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⑶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小组汇报。

  (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塑料桥”的特点:轻巧、又平又稳、携带方便。你能读出课文中的句子吗?)

  3、学习第十小节。

  这两座神奇的桥是谁造出来的啊?(爷爷)爷爷真了不起,本领真大,真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想不想有这样的爷爷啊,要是兰兰的爷爷就是你的爷爷,你会怎么来夸爷爷啊?我们来看看课文最后是怎么来夸爷爷的,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三、说话训练,拓展想象

  生活中,我们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桥,但这两座桥,你们看到过吗?那么神奇的桥也许未来会出现哦!如果你是桥梁专家,说说(课后画画)你想造什么样子的桥?

  【板书设计】

  兰兰过桥

  “神奇”

  1~4 5~9

  潜水桥 塑料桥

  (玻璃、透明) (轻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