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案

时间:2025-04-19 08:10:17 教案 我要投稿

北京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教案四篇

北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能按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端正。

  2. 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指导难写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按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端正。

  2. 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指导难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生字。

  二、导入新课

  我们的首都是哪?你知道北京都有哪些建筑物吗?让我们读一首北京的儿歌,了解一下好不好?

  三、初读课文

  (一)认真读书,有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认真看拼音。

  (二)现在请你和同桌之间纠正字的读音,老师相信你能当好负责任的好老师。

  (三)老师现在想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篇课文,谁愿意把握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希望在他们读的时候别的同学认真听,看看谁能发现他们读的不准确的地方。

  学生纠正,老师总结

  (四)出示课件,同学们,老师把一些难读的词语请出来,你能认识它们吗?

  读下列词语:

  颐和园、湖畔、奥运、连成网

  把这些词放回文中去读。

  指名读,进行指导

  咱们请一个同学当老师带着大家读,如果他读对了这个词别的同学跟着齐读。

  (五)词语我们都认识了,我们把它们放回到课文中再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儿歌)

  (六)生读儿歌,大家评议。

  四、自学生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记字方法,下面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字。

  (一)你想教大家记哪个字,谁来说一说。

  (二)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三)说说你记住了那些字?

  五、指导写字

  (一)出示“漂、亮、场、连、网”。

  (二)指名读,你能用它来组词吗?

  (三)打开书,观察田字格中字的重点笔画和间架结构。(指导写法)

  说说写“场”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请观察好的同学在书上描红一遍,抄写两遍。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在田格本上写生字

  课后反思:

  教师课件的引用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对于北京的建筑物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儿歌,学习5个生字。能按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端正。

  2. 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指导难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认读

  成 完 回 要 际 行

  二、学习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边读边想,儿歌中写了北京城得哪些地方?

  讨论:儿歌中写了北京城的天安门广场、长安街、颐和园、故宫、四合院。(找出描写这些地方的句子,读一读。)

  2.你还知道北京城哪些漂亮的地方?向大家介绍一下。

  有语气地读儿歌,感受北京城的漂亮。激发学生热爱北京城的情感。

  三、学习生字

  (一)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并扩词:

  (二)自学生字:结合熟字、笔顺跟随表自学。

  (三)你用什么方法来记这些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来谈自己的记字方法)结合学生的见解鼓励巧妙的记字方法。

  (四)指导书写:

  四、巩固练习

  出示生字卡片读字。 读词语。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和家长一起到北京参观漂亮的地方。

  课后反思:

  教师对于北京建筑物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北京的了解,使得自己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北京。

北京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北京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2. 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在活动中使学生对1-20各数有初步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体会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我们先一起到校园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吧。 二、观察图,说一说

  在我们的学校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我们来找一找吧。

  1. 观察校门口,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数一数他们的数量。

  2. 请你自己观察学校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数一数,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怎么观察的'?学生说一说。

  3. 你还想观察什么地方?请你自己观察,说一说。 学生观察说一说,数一数。

  4. 请你观察图,你还发现了什么? 校园一共有19名同学,2位老师,3棵苹果树,苹果树上一共挂了14个苹果。

  5. 你是怎样指导的?

  三、数一数

  我们的教室里也藏着数学问题,谁能找到?(你真会观察)

  四、课外延伸

  数一数你家的物品的数量。

  五、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

北京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准确而又富于变化的语言。

  2.学习作者采用逻辑顺序,借助比较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独特社会功能,关注现代高层建筑存在的缺陷。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采用逻辑顺序,借助比较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独特社会功能,关注现代高层建筑存在的缺陷。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知

  1、回顾前三篇说明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照15字方针)

  二、研读共品

  1、北京四合院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2、从布局特点上来看,北京四合院为什么能够形成社会网络?

  3、作者介绍介绍高层建筑的社会功能缺陷的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你的体会。

  4列举哪些外国实例说明什么问题?

  5、课文哪些话写的是居住四合院的感受?哪些话写的是居住高层建筑的`感受?哪些话最使你感同身受?

  6、你认为作者所主张的现代建筑思路是否可行?请发表你的看法。

  7、历史赋予建造师的义务和责任是什么?

  8、本单元前三篇课文重在具体介绍说明建筑本身,这篇课文对于四合院建筑本身不作具体说明,这跟写作目的有什么关系?

  9、讨论本文说明方法。

  三、巩固拓展

  1、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如果你是建筑师,你如何使现代高层建筑保持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请提出你的设想,画出你的蓝图。

  四、总结提高

  1、师生总结写作特点:

  (1)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2)比较说明,鲜明突出。

  2、老师总结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北京的四合院,但说明的重点并不是它的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特色等,而是它的社会功能,即这种建筑结构布局具有满足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融洽邻里关系、保护社会安定的作用;说明的目的是对北京开发建设高层建筑如何体现四合院建筑风格及社会功能提出建议。

《北京教案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北京教案】相关文章:

北京教案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05-04

《北京》教案09-05

《北京》教案08-23

《北京》教案10-04

《北京的胡同》教案09-20

有关《北京》的教案07-26

最新《北京》教案10-20

《2008,北京》教案07-06

《北京》教案范文07-20

北京小学教案10-12

北京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教案四篇

北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能按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端正。

  2. 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指导难写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按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端正。

  2. 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指导难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生字。

  二、导入新课

  我们的首都是哪?你知道北京都有哪些建筑物吗?让我们读一首北京的儿歌,了解一下好不好?

  三、初读课文

  (一)认真读书,有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认真看拼音。

  (二)现在请你和同桌之间纠正字的读音,老师相信你能当好负责任的好老师。

  (三)老师现在想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篇课文,谁愿意把握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希望在他们读的时候别的同学认真听,看看谁能发现他们读的不准确的地方。

  学生纠正,老师总结

  (四)出示课件,同学们,老师把一些难读的词语请出来,你能认识它们吗?

  读下列词语:

  颐和园、湖畔、奥运、连成网

  把这些词放回文中去读。

  指名读,进行指导

  咱们请一个同学当老师带着大家读,如果他读对了这个词别的同学跟着齐读。

  (五)词语我们都认识了,我们把它们放回到课文中再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儿歌)

  (六)生读儿歌,大家评议。

  四、自学生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记字方法,下面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字。

  (一)你想教大家记哪个字,谁来说一说。

  (二)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三)说说你记住了那些字?

  五、指导写字

  (一)出示“漂、亮、场、连、网”。

  (二)指名读,你能用它来组词吗?

  (三)打开书,观察田字格中字的重点笔画和间架结构。(指导写法)

  说说写“场”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请观察好的同学在书上描红一遍,抄写两遍。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在田格本上写生字

  课后反思:

  教师课件的引用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对于北京的建筑物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儿歌,学习5个生字。能按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端正。

  2. 会读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指导难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认读

  成 完 回 要 际 行

  二、学习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边读边想,儿歌中写了北京城得哪些地方?

  讨论:儿歌中写了北京城的天安门广场、长安街、颐和园、故宫、四合院。(找出描写这些地方的句子,读一读。)

  2.你还知道北京城哪些漂亮的地方?向大家介绍一下。

  有语气地读儿歌,感受北京城的漂亮。激发学生热爱北京城的情感。

  三、学习生字

  (一)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并扩词:

  (二)自学生字:结合熟字、笔顺跟随表自学。

  (三)你用什么方法来记这些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来谈自己的记字方法)结合学生的见解鼓励巧妙的记字方法。

  (四)指导书写:

  四、巩固练习

  出示生字卡片读字。 读词语。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和家长一起到北京参观漂亮的地方。

  课后反思:

  教师对于北京建筑物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北京的了解,使得自己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北京。

北京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北京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2. 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在活动中使学生对1-20各数有初步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体会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我们先一起到校园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吧。 二、观察图,说一说

  在我们的学校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我们来找一找吧。

  1. 观察校门口,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数一数他们的数量。

  2. 请你自己观察学校操场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数一数,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怎么观察的'?学生说一说。

  3. 你还想观察什么地方?请你自己观察,说一说。 学生观察说一说,数一数。

  4. 请你观察图,你还发现了什么? 校园一共有19名同学,2位老师,3棵苹果树,苹果树上一共挂了14个苹果。

  5. 你是怎样指导的?

  三、数一数

  我们的教室里也藏着数学问题,谁能找到?(你真会观察)

  四、课外延伸

  数一数你家的物品的数量。

  五、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

北京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准确而又富于变化的语言。

  2.学习作者采用逻辑顺序,借助比较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独特社会功能,关注现代高层建筑存在的缺陷。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采用逻辑顺序,借助比较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独特社会功能,关注现代高层建筑存在的缺陷。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知

  1、回顾前三篇说明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照15字方针)

  二、研读共品

  1、北京四合院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2、从布局特点上来看,北京四合院为什么能够形成社会网络?

  3、作者介绍介绍高层建筑的社会功能缺陷的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你的体会。

  4列举哪些外国实例说明什么问题?

  5、课文哪些话写的是居住四合院的感受?哪些话写的是居住高层建筑的`感受?哪些话最使你感同身受?

  6、你认为作者所主张的现代建筑思路是否可行?请发表你的看法。

  7、历史赋予建造师的义务和责任是什么?

  8、本单元前三篇课文重在具体介绍说明建筑本身,这篇课文对于四合院建筑本身不作具体说明,这跟写作目的有什么关系?

  9、讨论本文说明方法。

  三、巩固拓展

  1、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如果你是建筑师,你如何使现代高层建筑保持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请提出你的设想,画出你的蓝图。

  四、总结提高

  1、师生总结写作特点:

  (1)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2)比较说明,鲜明突出。

  2、老师总结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北京的四合院,但说明的重点并不是它的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特色等,而是它的社会功能,即这种建筑结构布局具有满足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融洽邻里关系、保护社会安定的作用;说明的目的是对北京开发建设高层建筑如何体现四合院建筑风格及社会功能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