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5 08:02: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1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也是本单元关于友情关于爱的第三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这节课,由于这节课的四字词语较多,又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主要采用析词语,抓住关键突破重点的方法。也就是说,抓住关键词语,读来懂课文。

  我让学生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式,也就是每个组选择自己重点学习的部分,之后再通过寻找词语来学习。比如有的小组在学习“挑选木雕”时候找出“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来帮助理解后面“我”的遗憾以及少年赠送木雕的难能可贵;通过对“语无伦次”的理解来揣摩“放弃买木雕”时候“我”的复杂心情。在比如分析“清晰可辨”“晚风吹拂”所在段落时候,学生们注意到“特意”这个词语,由此展开讨论“少年为什么要特意这样做呢?”结合两个“沉甸甸”——“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进一步理解少年的行为,从而也明白了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在非洲是多么深入人心。经过这样的环节,不仅完成了对词语的学习,也理解了课文,重点难点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对于较难理解的四字词语我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我觉得不能让学生记词语注释,更不能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只需要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2

  在《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中,我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解读两人的“遗憾”去品味少年的友谊之举,感受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里,有几个地方我的处理欠妥:

  第一,要求学生把“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改为陈述句的时候,其实只需要学生进行口头表述,不需要给予他们进行书面写的时间,应该把教学控制在有效的时间内。

  第二,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有一名学生把“遗憾”解释成“惊讶”,我只注意到他给予我的解释并不是我心中满意的答案,就粗略对待。

  第三,因为后面的时间把握得不够全面,以至于在板书的时候,体现全文中心的字眼“我们是朋友”没有出现在板书上。

  第四,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明显彰显,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严谨的环节一环扣一环,学生亦步亦趋,整节课都在老师的意料之中度过,这是好事吗?我应该如何更放开一点去迎接更多的原生态课堂状况呢?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环节的严谨会造成整节课的僵硬,欠缺了课堂的激情与活力,因为我们只考虑到预设没有关注生成。()一个有效的课堂,它应该是面向学生,让学生多向学力发展,追求全面自育。在这节课中,尽管我实现了文本的深读,可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却不够多元化。要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并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的话,我想,学生在课堂上的获益会更大。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3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大概内容是:“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送给我一个木雕小象墩的事。体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非洲少年的善良淳朴。

  一、注重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由于本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所以主要从本课重点字词入手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通过重点字词对文章形成整体认知和感受,另一方面对本课“学习并理解字词”这一重点知识环节也做好了铺垫。

  二、抓住“遗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遗憾”一词展开,先引导学生明白“我”的遗憾:木雕精美,我却因为路途遥远、行李太重不能带回国。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的遗憾:一开始是由于我没买他的木雕,后来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带回喜欢的木雕而遗憾。

  三、朗读感悟,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本课对话较多,语言中透露着非洲少年美好的品质,我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人物心理,切身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所在。

  四、补充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对于为什么少年会送我木雕,由于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资料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让学生搜集了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为后面学生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句话打下基础。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非人民的友好之情,突破了难点。

  总体来说,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力度还欠缺,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情感,却未能读出相应感情,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2、自身素养需不断提高和加强,提高课堂随机应变能力。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4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这节课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积累语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像“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在学习这些词语时,先让学生认读,再通过多媒体出示瀑布和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阅读中出示一段话,利用填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填,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边填边读,反复朗读感受,落实了积累四字词语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学生不仅感悟了语言,而且还学会了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重视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接下来就让学生通过朗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学习送木雕部分,运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好文章,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背景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预习本课的时候,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通过了解这些资料,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对于买木雕的少年为什么要送我木雕这个问题不再使一个难题。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四、读写训练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美好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再让他们写几句话夸夸这个黑人少年,让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作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应成为一种典范,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中应努力的方向。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5

  这次中心校和市教研室举行的这一次活动,真的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感受到了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尤其是教研室王老师的讲评 ,让我明白了自身的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我觉得以后多举行这样的活动,对教师的成长有促进作用。平时,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整天闭门造车,这样的机会很难得。现将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中非人民深厚的情谊。学生不好领悟。在设计时我从“遗憾”切入,领悟研读。从木雕的精美来理解我的遗憾,把整节课的重点放在少年的遗憾上,主要是通过少年的言行来了解少年的内心世界,从中理解中非人民深厚的情谊。但这节课上得不太成功:

  一、导入没有紧扣文本

  在导入时,我放了三张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和这节课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这节课的重点是“中国人的我们的朋友!”如果从朋友、或者是非洲的木雕切入,这样的导入紧扣课题,还活跃了气氛。

  二、注重对朗读的训练,但不深入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朗读为重点,从读中悟,读中感。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让学生读出“诚恳、语无伦次、猜测、感动极了”的语气。但是在学生读的时候,如果教师在深入点拨、指导,效果可能就更好了。教师的'范读其实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点上我自身的能力也有所欠缺。

  三、对文本挖掘不到位

  “你是中国人吧?”“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两点是文本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时,在讲“你是中国人吧?”时,出示中国援建铁路的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无私帮助,从中体会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的感激、尊敬。再进一步体会中非人民的友谊,“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时只是有感情的读了读。在写教案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疑惑:在哪一个地方出示资料更合适,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中非人民的友谊。

  在最后让学生夸夸那位卖木雕的少年时,我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先写,在交流,这点符合三年级的阅读教学的特点,“听、说、读、写“相结合。

  不管这节课成功与否,在这次活动中自己确实受益匪浅,找到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希望中心校以后常组织这样的活动,切实帮助教师成长。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6

  《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讲了 “我”在非洲旅游,欣赏了美丽壮观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后,想在附近的摊点上买一件构思新奇的象墩木雕工艺品带回国留作纪念,可是因为行李太重无法带回没有买。这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知道了“我”是中国人后,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回国,特地在大瀑布旁等候,然后把一个木雕小象墩送到“我”手里,并且还对“我”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事情虽小,但非洲少年的言行却很感人,反映出了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非洲少年的言行体会他内心的想法,从而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重点难点的前提是了解中国长期以来不断地援助非洲人民建设国家的背景资料。于是,我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重点句子,抓关键词语,讲背景资料,以知促情来体会少年内心的想法,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而如果没有充分的有关中国帮助非洲、中非友好的课外背景资料的引入,三年级的学生在内心深处就无法理解这名非洲少年对我们中国人民的特殊友情,就无法深刻地理解少年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无法体会文本的主题:非洲少年对我们中国人民的热情、善良,中非两国的友好来往,中非两国人民的诚挚友情了。在教学过程中,有关课外背景资料引入前后学生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感悟程度就很好地说明了相关课外知识在《卖木雕的少年》教学中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对文本人物情感的体会,加深了对文本主题的感悟,受到了精神洗礼、情感熏陶。

  虽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理解了少年为什么“遗憾”,理解了作者的遗憾,但是我却留下了遗憾。在学生读完资料后我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非洲人民的援助深入人心,老少皆知。这样学生会更进一步体会中国人民和非人民的深厚的友谊。对少年的内心想法理解的会更好。今后备课时一定多想想,想全面,想透彻,想深入。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7

  一、 教学设计流程清晰,但内容过多。

  以至于还有一些环节没有上完。 第一课时,我本是想安排生字学习及部分成语的理解及了解课文大意。然后第二块内容是学习2—9自然段,这是精读课文,这部分内容要掌握五个成语,其中四个是形容木雕的。

  课堂上,在设计初,对学情不够了解,本以为很快能过去的内定,学生竟然答非所问。后来静下心来思考,发现是我教学时不够注意教师语言的引导,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做什么,回答什么?我觉得以后教学的时候,问题设计要简洁,语言要干练。

  二、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性学习策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像“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很多词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它们从文中找出来,积累下来。

  适当开发资源也是一种积累。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出示瀑布的画面,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感受,那样掌握的词语便更深刻。还有,为了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中非之间的友谊,除了布置学生搜集中非交往的资料外,我还制作一个短片来增进学生对这一事件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积累。值得一提的是,短片的制作匠心独运,每一张幻灯片都是图文并茂:“穷困潦倒、瘦骨嶙峋、病魔缠身、食不果腹??”,学生在看图感受的同时也丰富了词汇的积累。

  为了节省时间,我就把这部分内容放在课前谈话的时候进行。

  “积累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我们并没有止于积累,而是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学习完这些内容,我还设计小练笔,也来写一写木雕,并学习课本中的方法。

  三、注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学习方法。

  1.渗透解词方法。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学中,我老师重视词语教学,注意渗透解

  词方法。比如,教学“游人如织”一词,我通过让学生看织布机,让学生对织字更了解。从而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

  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援助过非洲,给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学生并不知道这一历史背景,我能在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中国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资料,并告诉他们搜集和文章相关的资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强调这一方法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

  3.进入三年级,每篇课文掌握的生字就更多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生字,我让学生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比如说,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换一换,而学习生字有法,但无定法,有很多生字可以用几种方法的时候,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容易记忆的方法来学习生字.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也重视学生方法的指导,以前学习的段意串联法,还有问题解答法,还有事件要素汇总法,根据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学习找关键词“木雕”。

  本文学会可以分四部分,想买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然后添加一些词语把这些词串联起来,便成了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引导学生添字,我也有法,比如说,谁想买木雕,为什么要放弃木雕,谁赠送木雕等,这样就更完整了。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8

  《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件事情:“我”在非洲旅游,欣赏了美丽壮观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后,想在附近的摊点上买一件构思新奇的象墩木雕工艺品带回国留作纪念,可是因为行李太重无法带回没有买。这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知道了“我”是中国人后,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回国,特地在大瀑布旁等候,然后把一个木雕小象墩送到“我”手里,并且还对“我”说:“中国人是我的朋友!”事情虽小,但非洲少年的言行却很感人,反映出了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非洲少年的言行体会他内心的想法,从而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重点难点的前提是了解中国长期以来不断地援助非洲人民建设国家的背景资料。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重点句子,抓关键词语,讲背景资料,以知促情来体会少年内心的想法,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一共9句话)

  二、指名读句子,用短语简单概括。(第1、2句:请“我”买象墩;第3—9句:准备、赠送“我”象墩。)

  三、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课外资料品读感悟句子。

  1、 品读感悟第1、2句:请“我”买象墩。

  (1)读这两句话:你从什么词语体会到少年内心是怎么想的?

  生1:希望吴晴能买他的木雕象墩子,他好赚钱。因为我在电视上看到过,非洲国家的人们生活很艰苦,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生2:因为少年觉得自己国家的木雕工艺品很不错,而且他看出作者很喜欢他的象墩,所以他诚心诚意地希望作者能买他的木雕象墩子。

  (2)朗读句子。

  2、品读感悟第3—9句:准备、赠送“我”象墩。

  (1)读句子。

  (2)抓“遗憾”初次体会:他为什么遗憾?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9

  通过《卖木雕的少年》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收获,针对课堂教学也有了几点深的体会。

  1、语言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作为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课堂上,对字词教学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浮光掠影,更不能放弃字词教学。学生只有扎扎实实了掌握了语言文字,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才能得心应手,有的放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新学到的四字词语如“名不虚传、琳琅满目……”去造句,进行说话训练。落实了语言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的到了训练。

  2、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这既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表现,也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在本堂课上,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和阿姨的两次对话,以读为主要凭借,同时辅助朗读小贴士,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自己劳动所得,感受更深,记得更牢。朗读不仅要把课文的优美句段、重点句段读精彩,也要把词语品读的有滋有味,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在本堂课上我引导学生抓住准确的字眼,抓住重点句段,从重点词“遗憾、朋友”入手,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同时借助拓展相关的“中非友谊深厚的资料,帮助学生体会感悟。在探究中,学生或自主,或合作。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感悟的更准确,体会的更深刻。

  4、不足之处,学习气氛不够活跃。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换了环境有些拘束,二是课文内容所表达的中心三年级学生很难理解,很难感悟到,三是问题引导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多考虑学生的学情。只有根据学情的设计才能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课文的内容并不复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思路设计上主要把重点放在和学生一起积累四字词组和通过人物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这两方面。下面就教学中的败笔谈几点感受。

  一、虽然抛开细节,想突破重点,但是却在指导中不能很好地深入,有蜻蜓点水之嫌。尤其是在对学生自主学习后同学生一起体验课文人物的言行举止所反映的内心活动时,只做笼统的朗读指导,采用齐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限制了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机会。

  二、虽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效果差强人意。在解决“我为什么要放弃买木雕?”这个问题时,我是在提出自读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可从教学中可以看出,大多学生更倾向于自我学习,不擅交流。但好在学生基本上还能初步理解“我为什么放弃买木雕”。

  总得来说,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虽然我们能接受和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也尽可能地适时地运用到教学中,但主要还是自身学习不够,教学能力不强。有待努力钻研,逐步提升。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11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尽可能发掘来自学生、教师、社会的各种资源,扩展课程资源的范围,并以教科书为依托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篇教学设计针对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一定的语言场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关注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得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运用,同时收集整理了大量背景信息,以期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落实“爱是相互”的主题。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通过事情的叙述,勾勒出一个纯朴而又美好的非洲少年形象,折射出爱是相互的主题,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课文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极尽能事反映了非洲木雕的美,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文章中两处少年和“我”的对话,也是反映全文主题的重点部分,需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体会非洲少年的内心,感受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此外,三年级学生对于非洲了解甚少,它可以说是第一篇让学生了解非洲的文章,因此在课前需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课时教师也要提供有关感性的资料才能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感悟。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12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这节课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积累语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像“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认读,并通过多媒体出示瀑布和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阅读中出示一段话,利用填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填,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边填边读,反复朗读感受,落实了积累四字词组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重视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教师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接下来就让学生朗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学习送木雕部分,以读代讲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课前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四、读写训练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补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再让他们写几句话夸夸这个黑人少年,让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作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应成为一种典范,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中应努力的方向。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13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本课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在本课设计过程中,我先抓少年这条主线,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再抓“我”这条副线,理解“我”心情的变化及探究变化的原因,如此主副线交融,互相照应、补充,就会“主干分明”而又“枝繁叶茂”、“血肉丰满”。但在教学中,更加应该注意主副线之间的联系,少年的雕刻技术高操,让我起先是爱不释手,又因为带不走木雕而感到遗憾。但又因为少年“内心的真诚热情”而感到高兴和感动!这样处理文本,更能让主副线水乳交融,而不能割裂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另外在朗读上,更要读出人物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对于为什么少年会送我木雕,由于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资料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在上课期间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比如:20世纪70年代,中国无利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给非洲国家。中国帮助非洲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个国家建造长达1860公里的铁路。其施工间,中国派遣了5万人左右的工程技术人员去。其中有64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这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的一件真实且重大的事。这项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这样为后面的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后面学生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打下基础。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07-16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09-0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05-16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06-22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及反思02-05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06-14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01-25

人教版《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10-08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范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