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22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使学生养成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本节课学生就在这方面表现得很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才能获得发展,潜能才能得到开发。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2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局部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安排自编寓言时,有局部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发明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范例三《蚊子和狮子》教学的反思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远远不止课前的预设和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如何应对。而教者仅从这两个方面去反思是不够的,也许,对教者来说,最得意的'莫过于由课前的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以及在动态生成中的“机智应对”,这是否是最得意之笔姑且不论,仅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来看,教师的教学言与行有没有值得反思之处?哪些言行有效,哪些言行无效?这倒是直指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3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片写景的散文,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然后,做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其他的同学。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安排是:美读课文,整体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然后是学生回忆在《春》中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己选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欢的一节,写一篇小教案。第二课时:讲清楚讲课的规则,开展“教师大比武”比赛,由学生点评,最后老师总评,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节课的设计完全遵守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授给学生文章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研讨成果,在课堂上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长,补比自己之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有限,没能很好地进行课堂调控,以致于出现了一发难收的局面。气氛之热烈,效果之显著,虽然让人欣喜,但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4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重难点突出,把教学的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真正落到了实处。
存在不足的是:在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塌它”这句话时,我向孩子质疑:这句话给我们强调了哪两种人生观?生也如我预设的那样回答: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教后才知,很多孩子都未必知道,人生观是什么。不能领悟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我当时如果能及时质疑:积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消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又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如此一来,就不怕孩子不理解句子中的内在含义了。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除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5
在这篇课文文本解读的时候,我把主题定在“奉献精神”这个层面。但是仅仅挖到“奉献精神”是不够的,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主题,于是,预设了一个问题:行道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默默奉献的?还预设了一个“以写带悟”的环节:用第二人称,给行道树写一段话,用上四个关键词“环境”“生命”“责任”“执著”。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谈“行道树具有怎样的品质”的时候,学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说出了“奉献”。于是就追问:“课文里还有一些句子也体现了它的品质,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体现的是什么品质?”于是,学生再仔细去选读相关词句,得出了“豁达”、“坚忍”、“尽职”、“执著”等结论。接着,我们就讨论行道树在什么情况下奉献的。学生纷纷发言,得出结论“是在远离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独、黑暗、喧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奉献的。”
我最后板块小结:奉献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睿智地适应环境,需要我们坚忍而执著地尽职做事,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焕发出异彩!从学生最后所写的一段话来看,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确实比较深入了。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首先,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行道树》一文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第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6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画一画:
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勾画出来,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说一说:
文中自己最感动的句或段落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这时,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等等。然后我把学生各自喜欢的段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说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自己感动,只要他们说出来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行。
同时,有的同学对以上同学的看法会有不同看法,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
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时,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三、议一议:
让学生通过母亲为儿子所作的小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学生自由表达,这一过程使学生母亲对儿子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最后教师说:“又是一个深秋或清明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演说,真情流露,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本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有满意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满意之处
1、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己自由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呈现出“我要阅读”的主体兴奋状态,令人欣慰。
2、全班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进行了一次文本细读,而且读出了文本中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与文本、作者进行了较深入的对话。
3、学生有些解读超出了我的预见,生成点较多。
4、本课着眼点在于:
(1)读出文本背后 “空白、沉默、隐匿的东西”。
(2)学习“文本细读”的解读方法。
(3)感悟、体验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含蓄。后两个内容在这节课上完整呈现。
二、不足之处:
1、从课的完整性上看,结尾时对“秋天的怀念”的题旨分析略显不足,当然,如果留待下节课分析还是可以的。
2、生生间的对话还不够,虽然也有生生间的正面交锋,但限于时间,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否则生成点会更多,也许更精彩。
3、当教学中遇到学生的生成影响教师的教学预设的时间、节奏和内容完成时,教师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节课里也有几处学生的生成颇有意思,但我顾虑时间不够,中止了学生的发挥,虽觉得有理由,但仍觉遗憾。
以上为本课的教学反思,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7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我对七年级新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基础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决定采取不同于上一节课的教法。首先,我让学生将选文中难懂的段落、词汇划下来,然后小组内探讨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全班解决。这一环节后,几乎整篇选文都被划了下来。由于选文内容重复的比较多,所以最终需要解决的词语并不多。于是,我将这些全班同学都没有解决的词语在黑板上给注解了出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记下来并记住,然后开始通译全文。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室内活跃了起来,都积极认真地开始看书、翻译、学习。等学生都静下来的时候,我开始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先小组内相互检查,再各小组间展开竞争检查,再由课代表主持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的竞赛得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效果也不错。这一堂课,我感觉到比较满意。
我的反思:
1、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我们教师要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高度进行施教,教学效果就会好学多;
2、七年级新生刚从小学转入初中,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都有待于改变,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的生活;
3、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得当。不同的学生、班级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心中要装着每一名学生。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面对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小生命,我们倍感肩上的使命神圣。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的去分析学生、发现学生时,我们总能找到适合教好他们的方法;当我们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高度思考他们的需要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纯真与可爱。让我们静静地思考,让思绪轻轻地在每一个可爱的孩子身上逗留,美美的享受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分钟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8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9
本节课在上课前我认真备课,认真督促引导学生预习,基本上做到了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学法。虽然课后听课的教师和领导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我还是认真做了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主要有:
一、导入生动有趣。我首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话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与本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形式多样,师生双边活动积极。本节课我主要采取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训练了他们快速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有:
一、重难点不够突出。
二、课堂问题设置之间跨度较大,衔接不够自然,没有切实做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难度。
三、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只是教师自己给学生评价,没有让学生相互评价,抹煞了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四、板书过于简单,不利于为学生今后复习提供线索。
今后改进措施:
一、课前反复钻研教材和课标,认真把握课堂重点难点,争取以后课堂做到重难点突出。
二、认真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0
从新课标出台以来,教育界一直在倡导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个地方各个老师在实施上都遇到不少麻烦,也不知如何才算是真正的生本课堂。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还保持着原来的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主记的教学模式。
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这种“教师累死,学生苦死”的课堂局面。想着想着很自然就想到了魏书生,在他的课堂上,老师是那么的轻松,学生是那么的积极,甚至老师经常不在,学生也能自觉学习,而且效果照样好,这让我非常崇敬他,于是我就开始琢磨如何让学生大胆活跃起来,主动讨论解决难题,再让懂的同学去教不懂得同学。
想法出来后,我就开始在班上试行,首先是设立了一个课前三分钟演讲栏目,叫“今日推荐”,每位学生按学号先后,每节语文课前进行推荐演讲,可以是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也可以是好人好事等等,下一学号的同学进行点评打分。这样,每位同学都有上讲台演讲的机会,我也多给点鼓励,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可以得到一些提高。第二个做法就是在讲课的时候留一两个环节让学生上讲台来充当老师,学会为不懂的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胆量,提到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一听都很兴奋,但一开始没几个同学敢上讲台,或者是上了讲台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讲话,要么就直接把答案讲诉出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样课堂往往出不了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我想,解决的办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前确定“小老师”人选,再加以培训指导才上岗。
在一次科组会上,我把我正在试行教学想法说了一下,很多老师都很赞同,认为长时间坚持下去,学生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后来再经过我们初一备课组老师的商定,决定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学生授课”模式,并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
这次,我上的这篇《羚羊木雕》就是这种模式的初步探索。整堂课几乎都由学生掌控。但在课前,首先是由我自己出好预习单,制定好了学习目标和上课的内容,让同学们按照预习单上的提示提前预习课文。再确定好两位“小老师”,课后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让他们写好自己上课的'程序和步骤,鼓励他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还有智慧的碰撞。
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两位“小老师”表现都非常出色,大胆大方,思维清晰,课堂调配能力也较强。学生们也都非常配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问题的研讨不够深入,学生老师的引导不够,对学生的回答缺乏必要的点评等等。
不过整体来看,初次尝试达能到这种效果已经是比较满意的。对于这种模式,我认为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现在是老师先出好预习单和教学内容,其实,等以后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模式后,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来尝试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即让学生自主备课上课,我想长期训练下去,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课堂就完完全全交给学生,老师不管了。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他们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引导,对学生的上课表现还要有必要的评价。这样,我认为才算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1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周时,我感受到了许多挑战和机遇。在这一周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以下是我对第一周教学的反思:
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第一周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阅读了课文,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意义。我通过让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深入思考课文,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利用图片和视频:在第一周教学中,我利用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展示了不同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历史。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设置小组活动:在第一周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合作和沟通。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并鼓励他们互相支持和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4. 提供反馈和奖励:在第一周教学中,我提供了反馈和奖励,以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表现。我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和提交作业来提供反馈,并鼓励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信心,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第一周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我更好地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2
这是导学技能操练课,为了上好这课时,课前我们分工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由选材到构思到设计上课方案到实践,请教咨询了很多前辈的意见和建议,在反复的实践中完善我们的方案,最后在正式验收课时,我们2个的临场发挥都要比之前的实践要来的好,尤其是我的表现很镇定,即使在上课时出现了突发事故,也镇定自如的应对,而学生的表现也比较积极,可以说是比较圆满的我们2个都能在既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政节课里师生关系是比较和谐的另外,由于备课过程中没设想到“相”,当有学生质疑它的意思时,我确实是吃了一惊,还好由于基础比较扎实,我在愣了一下之后能马上为学生解答,这让我确信,双基真的很重要,以后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双基教学。
这次技能操练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在大学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认识到你付出了多少就必定收获多少的道理,我想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个阶段,让自己重新定位评价再认识自己。从教育局教研员的评课看来,虽然我跟宋老师的导学技能操练课还有很多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可是看的出来,他是相当认真的.听我们上课,可见在本校各位前辈的帮助指点还有我们自己的努力之下,我们收获了很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东西。
当然,教学是永无止境的课题,作为教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是我们要有一桶水,经过这次磨练,我相信自己正在慢慢成长,我也知道前面的道路还有很长,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可是我相信自己在学校各位前辈的关爱帮助下成长的好,而且我也通过这次历练做好了思想心理准备,迎接新的磨练。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3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本文是一篇诗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其风格较朱自清初期诗文有很大变化,没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代之的是鲜明的新鲜格调和欢乐情绪。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意的笔调,细致描绘了大地回春、春花烂漫、鸟鸣蜂飞蝶舞、细雨滋润万物、人们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赞美春的生机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诗情画意相融相合。
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本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感,教学重点应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读赏结合。
同时,课文内容较为浅显,适合互动、点拨式教学法,在点拨、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会赏析写景文,进而进行自主学习。告诉学生,一切的答案在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要让学生感到,语文课不枯燥,也不难,自己也能够进行分析,甚至总结出答案来。
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自读、互动、研读课文部分,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⒈、课文写了哪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⒉、按照小组进行分工,学生进行自读,找出认为非常好的句子,说说其妙处及作用。
⒊、同组里进行交流,形成共识。
⒋、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读仔细,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级交流、互动。(教师加入讨论,适时引导。并简单板书。)
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赏析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也不能坟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说明老师没有引导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赏析,教会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之所以赏析不能深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得不够,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4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是一篇重要的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登高》这首诗,这首诗通过登高的过程,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人生的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 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从而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主旨。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教具,如卡片、图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等,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哲理。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考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哲学事例和名言警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教学,需要注重诗歌的阅读和思考,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5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分为政事、文学、方正、德行、言语、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本文列入方正篇,讲述聪明的儿童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
本文我在设计时,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达到学习目的。二是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可以自己凭借工具书及其课文注释,自己学习。
其次调动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地学习一些难于理解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于文言翻译有不理解之处,小组合作交流,再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探究。二是对于本文可以提出一些在内容上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教师整合问题,有目的的讲解课文。
再次本文的朗读是一个重点。学生先听读课文,然后谈听后的感受,并且初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再练习读、汇报读。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再深一层次品读课文,进而学会朗读课文,读出本文的语气和感情。
本文我也借助多媒体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首先出示了作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作家作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在翻译课文中,我借助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作业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文章,变学习为兴趣,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6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用两个课时上完了,感觉还比较好。因为这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写下来。
在反思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7
这是第二次讲《春》这一篇课文了,虽然准备得很齐全,但还是觉得有些缺憾。
第一,课堂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因为时间的关系,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
另外,在进行引导点拨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总害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学生的自主能力,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而在九班上课时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不会倾听,孩子们很积极,一个个都急于表现自己,听别人发言时显得烦躁不安,根本就没有认真听别人说的什么。这是课堂大忌,表面上看热闹异常,实际上毫无收获。我不断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在平常每一节课中不断强化倾听意识,要让学生知道有时候听也很重要,不仅是对表达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不过,发现缺憾是为了更好的进步,加油,我不断告诉自己!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8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属于古白话小说。这个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也是一个想象的单元。所以,针对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及课后研讨题,我认为这一课需要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紧扣课后的前两个研讨题,把目标确定为: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2、细读课文,能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默读是本单元对学生重点提出的一个要求,而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恰恰检测出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果只要求概括,过于简单,且从题目足以看出。另外,学生在复述的同时,也是需要想象那个具体的场景画面的。所以我的第一个目标,重在训练学生的默读、复述及想象。而第二个目标,主要是源于课后研讨二,但研讨题说得过于狭隘,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但如果我放开让学生去谈语言,面又显得过于广阔,所以在提示出,首先出示了课后研讨中有意训练的`“情节的紧张趣味性”及“语言的幽默性”。这样学生在思考时既有了方向可循,也更降低了品读语言的难度。
这篇文章文白相夹,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讲,阅读起来稍有难度。这在之前磨课的时候,足以充分证明学生的吃力。(而且当时学生是有预习的。)但在80中上课前,学生还主动问我,“老师这节课我们上哪一课?”更别谈预习了。
基于此学情,再加上一节课只有40分钟,所以,我在学生默读环节,给足时间,然后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说出二郎神和孙悟空在打斗时,二者各有什么变化。这个从文中就能圈点勾画出来,学生回答得非常出色。但在复述环节,学生明显力不从心了,所以我临时加入了小组研讨,让学生再熟悉课文,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学生在研讨过程中还不忘随时和我交流,我也从中对学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三四分钟后,学生敢于表达了,我凑巧提问了一个程度相当好的学生,回答简洁明了,且趣味横生。所以我没在扩在提问面,现在想来,关注面是否有点窄了,如果接着让每个同学或同桌之间在互说一下,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复述会更才充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9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诗歌,描写了秋天农家秋景图、江面深秋图、原野深秋图三幅画面,表达作者对秋天喜爱赞美之情。
诗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诗歌的朗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重音、停顿、感情都要把握到位,我先范读课文,然后拿出一小节让学生和我共同感悟,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最后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爱上朗读、学会朗读。
诗歌的语言精炼生动,品味语句、赏析词语可以让我们真正的去懂得诗的美。例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饱食”来形容镰刀,镰刀饱食什么了?“稻香”很容易让人想到沉甸甸的稻穗。这些都让人想到秋天的丰收之景。为了有比较的赏析,把“饱食过稻香的”去掉,再让学生体会,加上和去掉的不同,更易看出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然后学生自己品味词语的美,这样,学生探索的激情产生了,聪明的智慧得已在课堂中闪烁。
总的来看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今后借鉴:
1、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利用图画、音乐及教师本身富有情感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既能愉悦学生的目光又能愉悦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呈现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乐于学习之境,有效地满足了他们的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同时使科学和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
2、真正做到课堂师生角色的转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彼此还架设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对话的平台。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够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的,教师都加以肯定与表扬。
3、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整堂课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或合作学习,或独立思考,或朗读课文,或描述画面,或分析语言,或改写诗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成为课堂风景图中的最亮点,与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浑然融为一体。
4、给学生提供了诗歌学习的方法。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白品味语言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朗颂是品味语言的极好手段,朗颂时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并且要投入情感,使自己成为诗歌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内容,还可以让诗与画与歌和谐交融。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20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在第二课时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整体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达到夯实基础、关注文本,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在上课伊始,我用简短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然后让学生认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并回忆课文的梗概。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又在学生回顾梗概的汇报过程中进行了说的练习,并为本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前期铺垫。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梗概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针对文章重点段落的重点句子进行品读,在品读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品读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在品读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品读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中,读应贯穿始终,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便引导学生将理解、体会到的'感情融入读中,在对比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的读中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人物的内心的感受,在读中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并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
在学生理解文本和积累内化语言的基础上,我注意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尝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感悟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所要表达的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并引导学生说话写句,这样就将读写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课堂的调控上,对时间把握得还是不够精当,整个课堂前面用时过多,使得拓展没有很好地完成。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21
通过“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鸟》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距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做到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活动太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再好的设计也会存在不足。
由于本节课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较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教师讲解的部分过多,这导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从而使这节课的重难点不够突出,虽然层次分明,教学思路清晰,但从学生的课堂及课后反馈来看,效果不是很好。本节课属于“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一级主题的其中一节较为重点的课,这也是新课标中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帮助学生根据特征将生物分类,认识到生物界动物类群的多样性。鸟类对人类的生活影响很大,最早的飞机便是根据鸟的形态结构特征所设计的,也就是现在的仿生学。此外,鸟类与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息息相关,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以“为了明年燕归来”这个主题,向同学们讲述了郑州在爱鸟护鸟行动中所做出了努力,也正是由此而得到“有爱的城市”的.称号。本节课涉及到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采取积极引导、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展开。先引导学生思考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有哪些,然后分析这些特征为什么能够适于鸟的飞行,最后引导学生对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探究实验只进行前两个步骤,后续工作需要学生课下自主完成。这一部分的重大失误在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彼此的思想没有交流碰撞,因而在提问环节学生的回答差强人意。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理论知识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生活环境相联系,逐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加强学生活动及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太单一,评价方式不明确,要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并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要更努力的备好课、充分备课,还要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学习,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22
今年教七年级,让我这个原来对新课程投入不深的人,终于进入了新课程的大门,应该说,我是满怀信心与希望,因为在我原来的理解中,新课程的课堂是由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那教师不是很轻松?听了一些公开课,感觉也是如此,课堂上气氛是非常活跃,教师讲的也不多,学生自己探究,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重点问题,不是说“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吗?何况我们有那么多的“臭皮匠”。所以,课前我的准备可是非常轻松的。
带着这种想法,我进入了课堂。我们七年级第一课是《在山的那边》,第一堂课,我让学生读课文,由于先听了课文的录音,所以学生朗读也很投入,这一步完成得非常好,我非常满意。接下来,就进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了,我请学生先自己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将自己有疑问的内容写在纸上,学生都很认真地完成了,接着,我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刚才小组四位同学提出的疑问,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的,就等下全班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非常热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该是答疑了,课前我准备了好多比较重要的问题,就等学生提出来了,我以为学生再厉害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我就请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手举了起来,我吓了一跳,那么多的问题?首先,我请了一位叫陆婷的女同学,她提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吃惊不小,她问:“老师,既然说这是一首新诗,那新诗的奠基者是谁?”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脑子飞快地转着,终于我也不是太确定地告诉她应该是郭沫若。学生的这一下可将我吓了一跳,心中不由地暗叫侥幸。接下来的问题更使我感到学生了不起,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问题是朱晖提出的:“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险阻,那我们知道比山更可怕的多的是,比如非洲的原始森林,还有沼泽,还有许许多多,把他们比作困难不是更可以看出克服困难的艰巨吗?”我不禁竖起拇指,说:“这问题水平真高。”朱晖笑了,同学们也投以敬佩的目光,而此时的我倒有点为难了,我该如何回答呢?是否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我决定先让学生讨论一下,趁这时间我自己准备一下,要讲得让学生服气。
学生你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见解,最后,我总结了,我说:“我们可以用刚才的非洲原始森林、沼泽等来象征困难,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山更熟悉更切近我们的生活。用山来象征困难可以让我们更好理解。”看到学生都不由自主地点点头,我也舒心地笑了。我意犹未尽地请同学们再来提问,可学生居然说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不仅有点傻了,这样的话,我如何将我要给他们讲的内容讲给他们听那?我原来以为学生总有解决不了的。这可怎么办?我灵机一动:“下面请同学将你们小组讨论的,你们以为很重要的、或者你们觉得解决得最得意的问题展示出来,让老师和大家见识一下好吗?”这一下,可热闹了,一只只手举了起来,各组同学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结果真的将重要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下我的目的达到了。
通过这堂课,我彻底改变了原来对新课程的看法,现在我知道其实新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高得不得了,有时我们开玩笑说,新课程需要我们教师每人都是全才,每人都是百科全书,确实如此,现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在原来的传统教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充电,积累,这样才能担负起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教育的责任。以前老说教师应该是一瓶水,现在,我觉得我必须是浩瀚的大海。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02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14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12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10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1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02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秋天》03-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30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