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教学设计

时间:2020-08-09 12:08: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静夜》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夜》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夜》教学设计

  《静夜》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有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郭沫若诗两首《静夜》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静夜》教学设计篇2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2、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3、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

  1、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⑴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⑵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⑶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⑷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⑴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⑵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⑶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⑷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2、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⑴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2、想像练习。

  在上虞有一座孝女庙,是为纪念孝女曹娥为寻父投江而死而建的,因此孝女庙又叫曹娥庙,那条江被叫做曹娥江。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曹娥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3、推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课后记】

  诗歌的意境与创作手法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诗歌需要用心品味,但前提教师应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诗歌瑰丽世界大门的钥匙,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本课从内容,到创作,教给了学生一种体味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静夜》教学设计篇3

  【教学设计背景】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怎样在教学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呢?结合教学实践,我发现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大多不感兴趣。可一旦让他们提问,他们就七嘴八舌的问题一堆。与学生勾通之后我才明白,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他们真正想了解的,他们自己提的才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才是“以人为本”。

  但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不能尽让学生无目的的提一些无价值的问题。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主动性,又引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在《静夜》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广袤无垠的星空充满了神秘、浪漫的气息。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仰望夜空的习惯。恋人们喜欢在星空下散步,窃窃私语;快乐的人们喜欢在星空下点起篝火,载歌载舞;孤独者则在夜空下痛苦着、彷徨着、迷茫着……那么,我们伟大的诗人郭沫若先生又在星空下想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静夜》,去品味诗人心中的滚滚思潮。

  (课件播放有关宇宙、星空的图片。)

  二、研读诗歌,品味语言,丰富想象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阅读提示(幻灯出示):

  ⑴内容: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是围绕什么特点写的?

  ⑵语言:

  ①音乐美:是否押韵?押哪些韵?

  ②用词美:你认为诗中哪些词用的最美,为什么?

  ③句式美: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式有特殊的意韵,为什么?

  ⑶情感:你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⑷其他:

  ①你从诗中读出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②你对哪些词、句有不理解的地方?

  2、以下节选了关于内容、情感的部分讨论。

  生1:“诗歌用一组喜景表达了一种喜悦之情。”

  生2:“我反对她的意见。这一组优美的景物构成了一种朦胧的哀愁,‘对月流珠’就是印证。”

  生3:“从‘对月流珠’可以看出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绝望。”

  师:大家的说法似乎都有依据,但哪一种说法最准确呢?大家记住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一定要与写作背景相结合。轰轰烈烈的,呼唤民主、自由的“五四”运动结束了,但中国的现状并没有改变。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写下了《静夜》。请同学们结合背景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生1:“我觉得是一种朦胧的哀愁,诗人对国家的前途并未绝望。”

  生2:“我觉得还有一种隐隐的思乡之情。诗人一定想回国做一些事。”

  3、教师小结,出示板书:

  写实: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想象: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感情基调:恬静、忧愁

  4、幻灯出示郭沫若《星空》中的部分诗句,分别请四个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思考:《星空》这一诗集有何共同点?

  诗读完后,学生一致认为在这本诗集中诗人赋予星空以渺远、清寥、可望不可即的特征,表达了一种缥缈、空虚、寂寞、孤独、忧郁的思绪。“星空”构成了郭沫若诗中独特的意象。

  三、训练朗读,体会意境

  1、师:请再次自由朗读,分小组讨论:

  你认为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并请按照你的想法朗读一段。老师倡导的是个性化的朗读,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出自己的风格。

  讨论提示(幻灯出示):

  ⑴诗歌的主题。

  ⑵语速:哪个词该慢,哪个词该快?

  ⑶停顿该怎样划分?

  ⑷重音:哪些词要重读?

  2、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听范读,总结(幻灯出示):

  舒缓、柔和:节奏舒缓,不宜强。

  声音不宜大。

  速度不宜快。

  3、自由朗读,准备进行朗读挑战赛。

  朗读挑战赛就是向班里的某一位同学发出挑战,可以是同水平的,或者是比自己水平高的。也可以是课前商量好的。用鼓掌的分贝高低来评判胜负。

  四、总结评价

  鼓励敢于发出挑战的勇士们!鼓励取得胜利的成功者!指出失败者的优缺点,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五、作业

  想象鲛人流泪的原因,把它写成一个美丽的故事。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我相信学生自己提的问题才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以文本为载体,只提出讨论的大致方向,至于具体研究哪一方面,讨论什么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2、我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平等的对话环境,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在学生的表述中、思维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从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途径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特的思考能力和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

  3、对学生不接受的意见不勉强其接受。因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受到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随着学生的成长会不断的发展。尤其在朗读方面,过多的否定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使之不敢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因此,只要把握住基本原则即可。

【《静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郭沫若《静夜》教学设计

2.李白《静夜思》教学设计6篇

3.《郭沫若诗两首:静夜》教学设计

4.郭沫若诗两首《静夜》教学设计

5.李白《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6.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教学设计

7.静夜思教学反思课件

8.S版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

9.部编版一年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