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能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动手、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介绍流体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当液体和气体处于流动状态时压强会怎么样呢?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做硬币“跳高”实验,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做,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硬币“跳”了起来呢?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吹气使硬币上方的空气流速变大了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所以很可能是流体的流速改变后压强也改变了。
通过以上实验和猜想引出课题。
环节2:新课教学
为了验证猜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几个小实验并进行分析:
(一)气体:
1、实验一:如图甲,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进行吹气,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两张纸应该如何运动?”
2、实验二:如图乙,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提问观察乒乓球运动状态的改变。
学生汇报现象及小组讨论结果,一起分析原因,教师进行提问:“在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吹气改变的是什么?”学生根据经验可以发现改变了空气的流速。由此引导学生从力的角度进行分析,速度的改变就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而运动状态改变的实质是收到了力的作用,空气所受到的力的作用是由于大气压力,而产生大气压力的实质即存在压强差,进一步产生压力差,从而体现出运动状态的改变。
(二)液体
在分析了气体实验后,学生对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液体实验这里,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如图所示进行安装,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分析讨论,汇报结论。
把吸管插入水中向两只小船中间吹气,两只小船会向中间靠拢,表明两只小船之间的压强变小了,而小船外部压强不变,产生压强差,进而产生压力差,从而使小船向中间靠拢。
由此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环节3:巩固提高
让学生用今天的结论解释硬币“跳”了起来的原因。
环节4: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点。
2、学生课下寻找生活中可以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的现象。
四、板书设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2
【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学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为中心,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己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制作、实践等各种探究活动,得到最直接生动的实验事实,获得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创设物理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实际应用拓展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由“流体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和“飞机升力的产生原因”两个核心问题组成,是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实例虽较为常见,但学生很难解释其中的奥妙,教材抓住初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特点,利用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物理规律,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1、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跟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相关现象并不十分清楚,对此存在好奇心,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2、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
【方法运用】
整节课的设计围绕一条主线“巧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来进行;“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采用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法,而教师以引导为主,适时地在各个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扩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⑵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并归纳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⑵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⑵培养学生愿意观察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获得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难点: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漏斗(2个)、乒乓球(2个)、铝质硬币、黑板擦
每组学生:白纸(2张)、蜡烛(2支)、火柴、笔管、水槽或脸盆、适量水、注射器、带大头针的泡沫块(2块)、机翼模型(自制)
【教学过程】
一、设计小实验,引入新课
一上课分别让两位学生做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实验,把乒乓球放置于漏斗里,一位朝上用力吹,一位朝下用力吹(如图1)。
吹前先让其他同学猜,哪位同学的球会被吹走,哪位同学的球不会掉下来,然后实验。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想会有很大差距,鼓励不相信的同学可以再亲自做一下,此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新课“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介绍流体和流体压强。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流体流动时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
二、进行新课
1、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空气流动时流速时刻变化,气体压强是否变化,如何变化,下面我们来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气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
教师:在猜想前我们先来个“吹硬币”的比赛。(课件出示吹硬币的相关情况)每组派一个选手上讲台参赛,对吹过栏杆的选手进行表扬。
根据实验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做出合理的猜想。
教师:根据力学知识硬币能飞起,说明受力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受向上的力。
教师:硬币飞起时谁跟它接触,谁才能给它向上的力?
学生:空气。
教师:也就是说硬币受到大气压力,上下表面的大气压力不同,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小,可以说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强小。那么吹气使硬币上下表面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学生: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大,下表面的空气流速小。
教师:据此同学们猜想气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流速越大,气体压强越小。
猜想:流速越大,气体压强越小(课件出示)
教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几个实验验证一下。
实验一:(如图2)在两纸中间吹气,观察两张纸的运动情况。(课件出示)
教师:如果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你们认为这两张纸应怎样运动呢?学生:两张纸应该会向一块靠拢。
教师:各组实际来做一做,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操作,教师边巡视边与同学们交流。各组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简单加以分析。
实验二:两只蜡烛点燃,间隔一定的距离,从中间用笔管吹,观察发生的现象。
教师:按照我们的猜想,两支蜡烛的火焰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火焰向中间靠拢。
教师:各组实际来做一做,看看还是不是这样。
学生操作实验二,教师边巡视边与同学们交流。各组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简单分析。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结论: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课件出示)
教师:根据我们的结论,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漏斗不论向上吹还是向下吹乒乓球都不不会掉落到地面上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通过课件图片详细讲解。
2、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液体流动时是否与气体的性质一样呢?
实验三:(如图3)让穿有大头针的两个泡沫块漂浮在脸盆的水面上,用注射器向两个泡沫块中间喷水,观察泡沫块的运动情况。
各组同学认真操作完成实验三,请各组代表发言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两个泡沫块互相靠近。原因中间水流速度大压强小,外侧水流速度小压强大,使两泡沫块向中间靠近。说明液体流速越大产生的压强也越小。
教师:同学们分析一下发生在1912年远洋货轮“奥林匹克”号身上的撞船事件。(课件出示详细经过)
学生:看完后结合刚得出的结论“液体流速越大产生的压强也越小”讨论分析。
教师:介绍航海规则其中一条规定是“两艘轮船不能近距离同向航行”。
教师:(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课件出示)
3、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请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与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相关现象,并加以简单解释。教师从中引导补充归纳总结。课件出示:列车安全线、汽车高速驶过后总是尘土飞扬、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八月秋风尚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句、非洲草原犬鼠洞穴分布图、飞机起飞等。
4、飞机的升力
教师:几十吨重的飞机之所以能腾空而起秘密在于其机翼。大家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看它的截面是什么形状?(课件出示飞机和机翼截面图)
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用自己制作的机翼模型来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四:两同学从两边拉平绷紧机翼模型的细线,固定机翼模型,另一同学用嘴对着机翼前端细线位置用力水平吹气,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操作实验,观察到机翼向上翘起。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飞机飞行时,机翼的形状决定了机翼上下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是不同(如下图所示),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可知,其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因此,飞机飞行时,空气和飞机做相对运动,相同时间内,由于上方的空气比下方的空气走的距离要长,所以机翼上方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变小。机翼下方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大,上下的压强差造成了空气对飞机有一个向上的升力。
教师:同学们思考,如果把机翼反着安装使用会收到什么效果呢?一般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跑车的尾翼,防止飘起来。
三、作业(课件出示)
1、把长10cm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上端。(如图4)往B管中轻轻吹气,可以看到A管中的水面发生怎样的变化?自己准备器材做实验并解释现象。
2、通过查资料了解乒乓球和足球中的弧圈球与香蕉球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亮点
1、整节课以“巧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便于学生的整体把握。
2、整个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合作实验、讨论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了教学模式的转变。
3、创设的情景、设计的实验、列举的实例、布置的作业都贴近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4、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使相关现象的解释直观明了。
二、本节课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知识与实验内容要有机结合。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实验要注意其有效性和可参与性;而同时知识又为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要注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完后,还要回头想一想,“尝试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揭开科学神秘的棉纱,又可以让学生具有成就感。
2、活动与实验要有选择性。活动不必过多,也不必过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完成几个有趣的可操作性大一点的实验,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这是这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3
一、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服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 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教具 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完压力的示意图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紧接着,请学生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进一步思考问题: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教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体播放滑雪图片: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议议活动 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 探究 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
1、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 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 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习(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习,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课堂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题: 2、 3、4 ;
2.《练习册》P14 :7,8
七、板书设计
9.1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 压强
物理意义: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公式为: P=F/S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3.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本节主要介绍了液体内部的压强及其大小和应用;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压强和压强的计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本节课作为对压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也为以后继续学习气体压强、流体压强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通过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知道了教材特点,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特点。也就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不再陌生,具体操作时,我适当引导即可,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设计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乐趣。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要上好一堂课,还要明确分析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说完了教学重难点,下面我将着重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向学生们展示生活中一些可以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现象,由此引出课题。
接下来,我会顺势让学生再例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意图: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很顺利的过渡到了接下来要讲的重点内容。
探究液体内的压强时,我会做3组演示实验,分别是
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意图: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重点,由这个演示实验将引导学生得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这一重要结论。
接下来在讲如何计算液体压强的大小时,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不断探究,再结合我的引导,突破难点,从而掌握液体压强公式推导。最后对于液体压强的公式理解我作适当的'补充。
至此,本堂课的一大重点就解决了,而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我将带领学生去探究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以此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并让他们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我会向学生们展示连通器,并引导他们得出连通器的特点,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列举一些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况。
接下来在巩固提升环节,我将让学生观察密度不同液体的压强有何不同。
意图:这是巩固提升,关键是要让学生运用液体压强的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这样问题的设置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我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基本概念。
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基本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吹风机、乒乓球、纸条、水槽、水、吸管、小纸船等。
多媒体课件:展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飞机起飞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引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课题。
提出问题:流体(如空气、水)的压强与流速之间有什么关系?
2. 新课讲授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基本概念。
实验探究:
实验一:吹纸条。让学生用嘴吹两张平行的纸条,观察纸条的运动情况,并讨论原因。
实验二:乒乓球悬浮。使用吹风机吹乒乓球,观察乒乓球是否能在空中悬浮,并尝试解释现象。
实验三:水槽实验。在水槽中放置一艘小纸船,用吸管从不同角度向船旁吹气,观察纸船的运动情况,进一步验证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3. 应用拓展
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例,如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汽车尾翼的设计等。
问题讨论:为什么火车经过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地铁站台上要设置安全线?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在流体流速大的地方靠近危险区域。
5.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更多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例,准备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反思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结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时存在的困难,以便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辅导。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基本关系,即“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学生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飞机升力、汽车尾翼作用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准确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吹风机、乒乓球、纸条、硬币、水槽、水、吸管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动画演示、相关生活实例的图片和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飞机起飞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而不掉下来。
提出问题: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有什么关系?
2. 新课讲授
理论讲解:简要介绍流体(液体和气体)的`基本性质,以及压强和流速的概念。
实验探究:
实验一:吹纸条。让学生用嘴吹两张平行的纸条,观察纸条的运动情况,并尝试解释原因。
实验二:硬币跳高。在水槽中放置一枚硬币,用吸管对准硬币上方吹气,观察硬币是否会被吹起,并讨论原因。
实验三:乒乓球悬浮。用吹风机吹乒乓球,观察乒乓球在空中的悬浮状态,进一步理解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即“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3. 应用拓展
生活实例:展示一些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如汽车尾翼、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等,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问题探究: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火车驶过站台时,人不能离得太近?”、“为什么龙卷风经过时,房屋会被摧毁?”等,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4. 课堂总结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方法总结: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例,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基本关系,即“伯努利原理”:在不可压缩、无粘性流体的定常流动中,流线上任意两点的压力势能、动能与位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活中由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引起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掌握伯努利原理的基本内容。
难点:运用伯努利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如飞机升力、喷雾器原理等。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吹风机、乒乓球、纸条、水槽、水管、水、颜料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动画、图片和实例。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表、笔等。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飞机起飞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而不掉下来。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流体(如空气、水)的压强与流速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新知讲授(约15分钟)
理论讲解:简要介绍伯努利原理,强调在不可压缩、无粘性流体的定常流动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动画演示:利用多媒体展示流体在不同流速下压强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伯努利原理。
3. 实验探究(约20分钟)
分组实验:
实验一:吹风机与乒乓球实验。将吹风机开启,对准乒乓球上方吹气,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实验二:纸条实验。手持两张纸条,让纸条自然下垂,然后向两张纸条中间吹气,观察纸条的运动情况。
实验三(可选):水槽实验。利用水管向水槽中喷射水流,观察水流周围水面的变化,并尝试用颜料标记水流路径和周围水面的变化。
记录与分析: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尝试用伯努利原理进行解释。
4. 拓展应用(约10分钟)
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飞机升力、喷雾器原理、足球中的“香蕉球”等现象,运用伯努利原理进行解释。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更多由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引起的'现象,并尝试进行解释。
5. 总结提升(约5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伯努利原理,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总结:总结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中的应用。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保持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由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引起的现象,尝试用伯努利原理进行解释,并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能够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理解伯努利方程(p+1/2ρv+ρgh=C)的基本含义,其中p为流体中某点的压强,v为流体该点的流速,ρ为流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该点所在高度,C是一个常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愿意观察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以及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飞机的升力、足球的香蕉球等。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漏斗、乒乓球、铝质硬币、蜡烛、火柴、笔管、水槽、注射器、带大头针的.泡沫块、机翼模型等)。
学生准备:预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基本概念,准备记录实验现象的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介绍流体概念: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提出问题:当流体流动时,其压强与流速之间有什么关系?
实验引入:进行硬币“跳高”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是什么力量使硬币“跳”了起来,引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 新课教学
(一)气体实验
实验一: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吹气,观察纸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流速变化对压强的影响。
实验二: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观察乒乓球的运动状态改变。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二)液体实验
实验三:让穿有大头针的两个泡沫块漂浮在水槽的水面上,用注射器向两个泡沫块中间喷水,观察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三)总结规律
通过上述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这一规律被称为伯努利原理。
3. 应用拓展
解释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飞机的升力、足球的香蕉球、草原犬鼠洞口的通风原理等。
课后作业: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其他可以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解释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五、板书设计
标题: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主要内容:
流体概念
实验探究:气体实验(实验一、实验二)、液体实验(实验三)
规律总结:流速大,压强小;流速小,压强大(伯努利原理)
应用拓展:解释生活现象(飞机的升力、足球的香蕉球等)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点,通过生动的实验和有趣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实验结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能够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即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现象,特别是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漏斗、乒乓球、铝质硬币、吸管、水槽、注射器、带大头针的泡沫块、机翼模型等)。
学生准备:白纸、笔、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引入概念:首先介绍流体的概念,即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提出问题:当液体和气体处于流动状态时,它们的压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演示实验:进行硬币“跳高”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是什么力量使硬币“跳”了起来。引导学生猜想可能与流体的`流速和压强有关。
环节二:新课教学
气体实验
实验一: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吹气,观察两张纸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实验二: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观察乒乓球的运动状态改变。进一步验证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分析讨论:通过学生汇报现象及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从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液体实验
实验三:把吸管插入水中,向两只小船中间吹气,观察小船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液体中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也越小。
环节三:理论提升
介绍伯努利方程:p+1/2ρv+ρgh=C(p为流体中某点的压强,v为流体该点的流速,ρ为流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该点所在高度,C是一个常量)。这个方程反映了流体压强、流速、密度、高度之间的关系,其中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为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环节四:应用拓展
解释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墙上敞开的窗口处悬挂的薄纱窗帘为何会飘向屋外,乘坐高速列车过山洞时为何会感觉耳膜向外鼓等。
飞机升力原理:重点讲解飞机升力的产生原因,即飞机向前飞行时,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
环节五:总结归纳
知识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强调流速与压强的反比关系。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下寻找更多可以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的生活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即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讨论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引入情境:教师可以先介绍流体的概念(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然后提出问题:“当液体和气体处于流动状态时,它们的压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实验导入:进行“硬币跳高”实验,即向平放在桌面上的硬币上方吹气,观察硬币是否会跳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是什么力量使硬币跳了起来?”从而引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 新课讲授
理论讲解:简要介绍伯努利方程(p+1/2ρv+ρgh=C),说明其反映了流体压强、流速、密度、重力加速度和高度之间的关系。但需注意,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可不必深入讲解方程的具体推导和数学含义,只需理解其结论即可。
实验探究:
实验三:在水面上放置两只小纸船,用水管向两船中间冲水,观察纸船的运动情况(向中间靠拢),说明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与气体相似。
实验一: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吹气,观察两张纸的运动情况(向中间靠拢),说明气体流速增大时压强减小。
实验二: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向中间靠拢),进一步验证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气体实验:
液体实验:
3. 分析讨论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教师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明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即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
4. 生活应用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相关的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如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飞机的升力产生原理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下寻找并解释更多可以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解释的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板书设计
标题: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知识点:
流体的概念
伯努利方程简介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压强小;流速小,压强大
实验步骤:
气体实验:两张纸实验、乒乓球实验
液体实验:小纸船实验
生活应用:香蕉球、飞机升力等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讨论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04-03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04-03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03-23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02-26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12-22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01-08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12篇02-10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12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