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青铜器》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铜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铜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器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2、初步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夏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青铜器工艺的高超。
学生:收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资料,课前感知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传说大禹制作九鼎,鼎是青铜器的一种,在夏、商、西周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设计意图:通过鼎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认识青铜器是夏商周文明的`象征,从整体上感知新课所学内容。
同学们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青铜器出现时间用途功能特点工艺代表
二、讲授新课
(一)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出示答案。(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让学生认识青铜器出现的时间、它的用途、功能及特点,知道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代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大家看到表格中“铸造技术”一栏是“泥范铸造法”,那这种方法是怎样铸造青铜的呢?
首先,需要用泥土做一个模子;模子烧制后用泥土包裹在外面,并将包裹好的泥土切分、剥离,成为外范;接下来将模子最外层刮去,并与外范重新组合;然后进行高温焙烧,并趁热将青铜溶液倒进模和范中间的空隙中,冷却后弄碎内外的模范,一件青铜器就完成了!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下面我们看一下青铜器主要有哪些种类:(见课件)
鼎和簋是食器。
觚和爵是酒器。
耒和铲是生产工具。
镜和灯是日常用品。
编钟是乐器。
师:同学们知道哪个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吗?
生:司母戊鼎。
师:对,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一位商王祭祀母亲“戊”的,高1.33米,重832.84千克,工艺非常复杂,需要二三百名工匠合作完成,是迄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感知青铜器种类丰富,技艺高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整学习状态。
(二)同学们思考一下,文字出现后,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思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记录文明成果,传承文化信息;实现了跨时空交流;使思维更加精密准确;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根等。(教师不要单纯告诉学生结论,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实例中得出这些结论,初步形成一种文化自信。)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甲骨文记事”部分的内容,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是谁?
2、甲骨文主要记载哪些内容?
3、它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出示答案:
1、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清朝的王懿荣是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
2、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对汉字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让学生认识甲骨文的出现、它的用途、发现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见图片展示“木”字)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见图片展示“本”“末”二字)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见图片展示“休”字)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成大量的汉字,现代汉字很多字都是形声字。
师:同学们再来看一个甲骨文字形举例的图表:
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甲骨文有以下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3、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古人的造字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
猜猜以下几个甲骨文都是什么字?
展示图片(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对甲骨文造字特点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四、课堂小结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今天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有助于我们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回顾历史,让我们为我们的民族自豪吧!
板书设计
青铜初现
用途广泛
礼乐器、兵器、杂品
《青铜器》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一节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本课是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为以后学习文化史课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商朝时期典型青铜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图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工艺水平高超等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认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铜器、甲骨文
2、难点:青铜器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难以理解青铜器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涵。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
六、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四羊方尊实物仿品
七、教学过程:
展示一组青铜器图片:
1鼎2簋3尊4钺5编钟6铲
问题:青铜器主要有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种类。你能分辨出上面青铜器所属的种类吗?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成就一方面是种类丰富,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艺高超。利用一系列青铜器图片,学生分辨青铜器的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体会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
一、青铜器(板书)
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材料:读一读:
六份铜一份锡适宜铸钟鼎,五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斧头,
四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戈戟,三份铜一份锡适宜铸刀剑。
——改编自《考工记》
问:读了《考工记》中的记载,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1、后母戊鼎(板书),也叫:司母戊鼎
原料需要1000多公斤,200、300人同时工作(协作能力)
商朝后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耳有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饰,耳内侧还有首尾相接的浮雕鱼纹饰。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此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重、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后母戊鼎内壁刻有“后母戊”三字,推测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
设计意图:讲述分析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学生感受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水平高。
算一算:
浇铸后母戊鼎需要1000千克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俗称:将军盔)一次熔铜12.5千克,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熔铜?每个坩埚需要3、4个人,要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少人同时进行?
设计意图:对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的计算,学生感受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水平高,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感受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协同合作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一个集体需要协作精神。
展示2、四羊方尊(板书)
想一想:四羊方尊为什么能称为商代青铜器的精品?
设计意图:1)从文物实物(仿品)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讲述分析精品青铜器四羊方尊,感受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制作工艺水平高。
展示:毛公鼎
西周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铭文长,造型更加朴实、实用。周晚期的毛公鼎,是中国迄今出土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器物,共499个字。铭文追述了周朝先王的功绩,劝勉鼎的主人毛公辛劳勤政。
设计意图:从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再到毛公鼎,学生体会不同时期青铜器的不同,但共同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精湛,制作水平高超。
二、甲骨文:(板书)
什么是甲骨文?
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学生看书28页讲述)
设计意图:对于甲骨文的认识,不用太深入,所以从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自读书,分小组交流、讲述。
播放甲骨文占卜视频
问:当时的人们用甲骨文主要记录什么内容呢?
设计意图:学生从视频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感知甲骨文的用途。
(问题)猜一猜:你能猜出它们都是什么字吗?
鼠牛虎兔
龙蛇马羊
猴鸡狗猪
甲骨文十二生肖
设计意图:初一学生是感性的,激发学生学习甲骨文的兴趣。
你怎么猜出来的呢?
用甲骨文写自己的属性?
设计意图:体验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试一试:
你能尝试着把“日、月、人”改写成甲骨文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中学,在写甲骨文和创造甲骨文时,体会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今天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象形、会意。
小结: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学习的哪些知识,既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又能暴露本课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青铜器》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3.绘制宣传小报,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课前准备:
1. 老师准备:
(1) 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2) 就事先了解当地博物馆或文物保护单位,以便组织学生参观。
2. 学生准备:
铅笔、彩色水笔、颜料、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或陶土等手工制作工具与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1) 引导学生欣赏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2) 分小组讨论交流,感受文物的美感。
(3) 教师讲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成就,让学生了解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
2.发展阶段
(1) 教师讲解一些资料展示卡、宣传小报和实物仿制的方法,为学生更好地作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2) 作业完成后布置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
3.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各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4.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多搜集一些历史文物资料,尽力寻找生活所在地的历史文物,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加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运用手抄报的形式来倡导保护文物的精神,用彩笔绘画的形式不仅抒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又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素养。
《青铜器》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辨认甲骨文,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中国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创制了文字。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的历史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字是其中一种。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请打开书46页,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板书:
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师:就目前的.考古学成就来看,我们今天的汉字源于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顾名思义,叫做甲骨文。先来看两幅图片:这是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牛骨;教材中还有刻有文字的龟甲。它们距今至少有3300年的历史了,很古老,很神秘。
设问:关于甲骨文,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求知的欲望很强,提出了很多疑问。甲骨文自发现以来,已经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甲骨文学,很多问题不是我们今天一节课能够解决的。归纳起来,我们比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
1.甲骨文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师:
1.介绍殷墟(略)
2.补充清末王懿荣的小故事(略)
3.现在出土的甲骨文有十几万片,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5000多个,考释过的有10多个。那么甲骨文里到底记载了什么内容呢?要知道甲骨文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商代贵族王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那就是占卜。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一定要占卜定吉凶。在按占卜的结果安排活动。
可问:为什么要占卜?(答: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迷信鬼神)
可简单补充如何占卜。(略)
师:所以甲骨文实际上是卜辞,它里面记载了商王的活动和一些政治,经济情况,非常具有历史价值。
我们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来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一些简单的形象性强的,我们也能认识。
下面我们作个猜字游戏:
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它们是今天的哪些汉字?
师:
板书:
二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设问:其实,商代留下的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文明成就不止甲骨文,还有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我们在电视上或参观中一定见过不少青铜器。关于青铜器,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想知道有关青铜器的什么?请小组讨论后提出至少三个感兴趣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最有助于我们了解青铜器?
师:
1.首先应该明确商代是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时期。
2.什么是青铜器?
3.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
4.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是一样的吗?
5.代表作:司母戊鼎
设问:假设你是博物馆的文物讲解员,你该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件文物?请写出简介。不超出80个字。
师:请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做解说员?
6.这样大型的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说明了什么?(主要教师讲解制造过程)
师:总结: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当时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今天,司母戊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1世纪来临之际,党中央铸造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作为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礼物送给联合国,现以被永久收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与青铜器,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青铜器》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器代表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分析青铜器中的器型、纹饰等艺术特色。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青铜器中的器型、纹饰等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创作青铜器上纹样。
教学过程:
1.青铜器文化背景的叙述中导入学习(四羊方尊)
师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宝物。它穿越了4000多年的时空隧道,它是中国古文明的缩影与再现,它以其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向人们揭示了那个时期的辉煌。
师2:你们猜猜看老师的这件宝物是什么?(出示课件,选用青铜器代表“四羊方尊”,课件分3步展示:
1、轮廓线;
2、局部雕刻的纹理,青铜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满是繁复的图案,变异的兽类;
3、局部的结构,一个羊头。 PS:每一步出现的时候都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猜的过程好玩,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有趣的生发,三步一猜,再把青铜器整个展现出来。)
师3:这就是青铜器,它的名字叫做“四羊方尊”。
师4:你们看到这个“四羊方尊”有什么样感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
生1:很古老!
生2:上面的图样很复杂!
生3:非常神秘!
生4:很精美(叫2-3个学生)
板书:古老、神秘、精美引题板书《青铜器》
2.介绍青铜器的基本内容。
3.学生直觉欣赏青铜器,交流视觉感受。(爵、春秋莲鹤方壶)
师1:这样伟大的青铜器皿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我们来看。(这个是最后展示后母戊大方鼎)你们看,这个青铜器叫“后母戊大方鼎”,这可是我们的镇国之宝啊!
介绍后母戊大方鼎的结构。
师2:很好,你们都说出了自己最直观的感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青铜器,它身上记录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纹饰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仔细看一看。
(出示课件:播放视频,先看整体,再推进,镜头在寻找,有的地方是纹理,有的地方时轮廓线,有的地方时局部的结构。)
师3:这就是利簋。 4.探究感受
考古讨论,小组探究。
师1:看着这个精美而神秘的利簋,老师心中也生出了很多疑问。这个利簋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为什么古人要在青铜器上雕刻纹样呢?它有什么寓意吗?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
师2: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分小组进行一场考古研究。第一组是历史文化研究小组...纹样美感欣赏小组...纹样内涵探索小组...器形面貌鉴赏小组。下面给你们三分钟,请根据老师发放给你们的问题来进行考古讨论,等会儿我请组长来汇报你们组的研究成果。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考古最有科学价值。
各组的汇报可以自由
(1)有关历史文化研究小组:这个器皿是拿来做什么的?你认为什么身份的人在使用它?
PS:学生在说与汇报的过程中把这些知识送达,允许学生合理的猜测,教师充分的知识储备,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对话。
(2)纹样内涵探索小组:1.猜猜上面的纹样叫什么纹样?请选择。
(兽面纹、凤鸟纹、云纹)2.你在纹样中找到了哪几种动物形象在里面?为什么要融入这么多的动物形象?
(鼓励大胆猜测,最后老师在课件中给出自己找出的动物图片。)
(3)纹样美感欣赏小组:看似复杂的纹样,是由哪个简单的符号组成的?你发现了符号有怎样的组合规律?
课件展示变形过程,边展示边讲解。重复、对称、拉长、重叠、不断复制,总之是通过变形和组合两个过程来实现的。
小结板书:组合、变形
(4)器形面貌鉴赏小组:你发现利簋的器形有什么特点?带给你怎样的美感?圆形两耳方座,上圆下方。
5.发散展示凤鸟纹和夔龙纹
它们都是古人通过想象创造出的纹样,它们身上别有一番古拙的意味。
6.教师示范,讲解。
7.布置作业。要求:在利簋上创造纹样。
8.评价展示
9.拓展,观赏青铜器图片。
10.小结
我们的青铜器,它已经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回眸这3000多年的历史,就是沐浴先人的智慧,激扬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发扬光大。
最后,让我们欣赏青铜器图片,再一次回到那个遥远的伟大时代,感受经典与美妙,来结束我们的欣赏与学习吧!
《青铜器》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
【内容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
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记事的内容有哪些?有何重要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吧!
二、甲骨文记事
师:那时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
生: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
师: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
资料展示: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15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
(1)甲骨文距今时间:约3600年。
(2)甲骨文涉及的内容:军事、农业、天文等诸多事宜。
(3)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4500个,已识别1500多字。
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甲骨文的发现,使我国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追溯到商朝时期。
师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了解了甲骨文这种古老的文字,那么你们知道从甲骨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出它的哪些特点吗?下面让我们一起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中寻找答案吧!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月、河、水、马、正、田等甲骨文]
师:猜一猜老师所给图片中的甲骨文分别是什么汉字。
师: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它使用了许多造字方法,比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教师讲解上述几种造字的不同特点,那么,你们能对刚刚你们所认识的的字进行归类吗?(教师列表总结)
师:甲骨文所使用的造字方法表明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汉字的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一共讲了三个问题: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在这三个问题中,我们接触到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容;还明白了青铜器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以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等。因为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所以同学们下课后应多找些相关资料看一看,增加一些考古知识。
【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发展历程2。主要功能
3.制作工艺4。典型代表
二.甲骨文记事
1.概念和发现者
2.记事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
2.造字方法对汉字的重要影响
《青铜器》教学设计 7
一、课标内容
①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②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具是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教学情境激趣的方法,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享受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育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2、教学难点:理解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的这一论断。
四、教育方法
(1)教法
1、图片欣赏法
2、问题探究法
3、情境体验法
(2)学法
1、观察分析法
2、自主探究法
3、合作交流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上课开始后喊上课,同学们起立后,喊坐下,然后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给大家三分钟温习第六课西周的分封的内容,然后进行课堂听写。主要问二个问题:
一、西周建立时间,战役,都城?
二、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主要内容以及作用是什么?
然后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武王伐纣和分封诸侯,将最后一部分平王东迁讲完。
三、平王东迁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西周分封制建立了严密的统治网络,是不是就能保证王位的万世永固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提示:西周后期,统治者昏庸残暴是其走向灭亡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来说,当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诸侯国在政治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散性,越是边远地区,表现得越明显,这就构成了某些战乱的因素、随着诸侯国实力的.消长,诸侯、卿大夫地位的升降,外族的侵扰,战乱增加,经济遭到破坏,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然后教师提示学生了解西周灭亡的时间及东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小结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商朝的灭亡和西周的建立,了解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及西周的灭亡,了解一个朝代要长治久安,统治者必须亲近贤人,疏远小人,施行仁政等。
【导入新课】
老师讲: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大概了解了他们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我们知道如果要全面了解一个朝代的特点,我们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前面的学习我们主要从政治方面分析了三个朝代的特点,今天呢,我们主要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再次共同学习三个朝代,也就是第七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探究学习】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本。现在请大家用三到五分钟快速浏览课本,并完成练习册的知识归纳部分。然后教师下去指导学生看书,归纳并维持纪律。然后逐步对题,并重点强调一些偏僻字,如司母戊鼎,钟鼎文等。
放映幻灯片到下一页,教师提示学生,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分别是甲骨文,金文以及青铜工艺。
一、甲骨文
主要以幻灯片的形式加课本,边问边总结,并提醒学生在课本上标记出来答案,方便复习。主要从甲骨文的含义,出土地址,如何被发现的(王懿荣,史海拾贝部分)以及其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从课本寻找答案的习惯,锻炼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1)教师陈述:下面我们一起共同学习甲骨文这一部分,看到这个标题我想大家一定感觉好生涩,好枯燥。其实大家不用担心,初中阶段,我们不用学习的那么深,只需要了解其基本知识点就好了。而且甲骨文和我们今天的汉字有很深的渊源,这会帮助我们理解甲骨文的。
(2)教师问:好了,说了这么多甲骨文了,我想请问大家什么是甲骨文呢?出土于哪里呢?(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然后放映幻灯片,殷墟的图片。
(3)教师引入:那么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然后让一个同学读33页小字部分的史海拾贝部分,然后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为什么不是其他同学呢?(提醒同学们找出关键字)然后归纳出答案(专业知识、观察生活)。
(4)为什么甲骨文这么受到重视,它记载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回答,然后归纳出来。然后从内容里的占卜进行详细讲解,为什么占卜,什么样的人能占卜?然后将十二生肖的甲骨文与金文对应出来,然后让同学们猜舟和车。
二、金文
(1)教师提问:以汉字的演变引出金文,然后让同学们将其记到课本上,并从瓜这个字为例,引导同学们发现汉字由复杂逐渐简化,便于书写。
(2)然后提问金文是什么?有何特点及其作用。引导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来并进行标记。
三、青铜工艺
(1)本节内容准备以合作讨论以及图片展示为主进行讲解以三个问题为主进行分组讨论。
1、青铜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2、青铜铸造业的特点是什么?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3、青铜器的种类,特点是什么?
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进行讨论,每组一个问题,然后请一位同学归纳答案,逐题进行解答。青铜器的种类内容以图片展示为主。提醒同学讲课本知识点勾画出来。
(2)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为例重点讲述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精湛,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然后进行小测试:
1、最大的青铜器是?
2、商代青铜器的精品是?
3、出土于株洲的青铜器是?
4、不属于商朝的青铜器是?
5、已知金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是?
(3)然后以图示法讲解商周青铜铸造过程,直观展示出:
1、青铜器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2、青铜器的产生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
3、青铜器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青铜时代
(4)最后请同学们朗读最后幻灯片。培养同学们爱护,保护文物的习惯。文明出游,不乱涂乱画。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甲骨文,金文和青铜器。了解了商周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知道了甲骨文以及金文的含义,内容,特点及作用;
知道了青铜器及其铸造业的特点,了解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名器。
八、板书设计
第七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1)含义
(2)内容,特点,作用
二、金文
(1)含义
(2)内容,特点,作用
三、青铜器
(1)发展历程
(2)种类,特点
(3)精品
【《青铜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玄鸟纹青铜器的介绍03-29
《青铜器》说课稿(精选14篇)05-18
出土青铜器除锈方法03-25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08-07
难忘的五一——参观青铜器展览08-05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青铜器令我着迷初中生作文06-26
春晓教学设计 《春晓》教学设计02-02
《军神》教学设计军神 教学设计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