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7 12:55: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的内容,光的直线传播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又是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识别光源,知道光源分为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两类。

  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②观察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糖水中的路径”,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②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2)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二、器材的选择

  1、选择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教学器材:水槽、激光笔、水、牛奶、烟饼、镊子、烧杯、滴管、纸杯、蜡烛、火柴、玻璃砖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是学习光现象的一个开始,是以后学习光的反射及折射的基础。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同时要尽可能让学亲自动手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并由他们自己总结和发现规律。

  四、教学流程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由此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体现由“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①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

  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符合教学规律,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在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②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2、光线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学生想象光线的形象。

  引导:为了直观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带箭头的直线称之为光线。

  强调:光线是为了方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种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3、应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导:

  a、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不透明物体光不能通过。

  原理: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无光的黑暗区域。

  (2)小孔成像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完成课本P70“想想做做”,在班级进行展示,观察小孔成像现象,交流小孔成像的特点。(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利用利用动画展示小孔成像,画小孔成像原理图。

  归纳小孔成像特点:像与物相反;实像。

  (3)日食、月食

  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图,引导学生分析。

  (4)学生列举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并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光速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0×108m/s。(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回忆声音的传播速度情况,将光的传播速度与声音进行对比。

  (三)归纳总结,应用提升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改变以往教师口头总结学生心不在焉的情况,由学生极积主动说、谈、想,为后续的学习作好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习题,学生作答。(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二、实验器材:

  激光笔、小喷壶、亚克力板、火柴、蜡烛、纸杯(两个没底。一个有底)、塑料膜、牙签、盛水的大烧杯、果冻、少量牛奶、粉笔(10支)棉线。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课前启动

  (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光影世界》宣传片。

  (2)活动:同学们伸出双手盖住双眼,睁开眼睛,仔细体会你眼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慢慢拿开双手,你眼前看到的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美丽的风景图片。

  2、导入新课

  同学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才变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

  3、新授

  (1)光源

  1、结合图2.1-1天然光源和图2.1-2常见的人造光源,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2、学生举例: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呢?太阳、星星、月亮、火柴、蜡烛、日光灯、电视机屏幕…

  3、教师解析总结:月亮是不能发光的,星星当中也只有恒星能够发光,行星和卫星是不发光的,我们晚上能看到星星几乎都是恒星,也几乎都比太阳大比太阳亮。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2)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A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

  B老师提问:光从激光手电发出来之后是如何传到天花板上去的,它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设计并进行实验

  A 老师先做个示范。

  实验一:用激光笔照射抻直的棉线,现象是棉线变成一条闪闪发光的棉线。

  实验二:用激光笔照射墙壁,用小喷壶顺着光的方向喷水雾,会看到一条发光的水柱线。

  B同学们利用课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激光笔、果冻、亚克力板、大烧杯,牛奶)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光在液体中和固体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C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D找一组做得好的演示实验。

  E教师实验:将亚克力板插入水中再次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光的传播不再同一直线。

  F教师实验:把牛奶倒入水中,未等到均匀,用激光笔照射,学生观察现象,光的传播也不再同一直线。

  G总结论生: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我们如何描述光呢?

  1、教师讲解: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我们把它具体地抽象成物理模型,就叫做光线。这样的简单的表示方法就是我们物理学中的常见的模型法。

  2、学生练习

  (4)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呢?

  1、影子

  游戏:手影游戏

  2、日食月食

  观看多媒体图片,解释日食月食。

  3、小孔成像

  A观看小孔成像视频

  B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火柴、蜡烛、纸杯,两个没底一个有底,塑料膜,牙签)自制实验器材做实验:将塑料膜放在两个没底的纸杯中间绷紧,将两个纸杯插紧,用牙签将另一个纸杯底部中间扎一小孔。关灯点蜡烛做小孔成像实验。

  C实验结论:倒立的实像,多媒体作图讲解。

  像这种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我们把它叫做实像。实像特点,能在光屏上

  4、激光准直:

  A多媒体图片: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

  B学生活动: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讲粉笔立在课桌上成一条直线。

  C教师巡视观察,找学生示范

  5、打枪射击:多媒体图片解释在射击的时候,战士让缺口、准星、靶心这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称为“三点一线”这样就能命中目标。

  6、站队:多媒体图片。

  (5)光的传播速度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说明老师为什么在打雷的时候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3、光年:距离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的传播距离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讨论交流。

  五、练习与作业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 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 “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1:由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可视性较差,学生对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也较少,最好能演示给学生看看。

  [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 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基础较好)

  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器材,如:各种光源、喷雾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烟雾)、水槽、玻璃等,由学生设计实验,目的是观察到光传播的路径。

  由学生实验及老师根据课上教学实际情况的补充实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介绍光线的概念。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

  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3. 光速

  以教师讲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三、总结扩展

  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

  四、板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现象;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资源】

  1、学生分组:激光笔、自制空心玻璃柱、装了水的水槽(水中加入了少量牛奶)、蚊香、果冻、玻璃砖、自制半密封水槽。

  2、教师教具: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激光笔、水槽、浓糖水、水等。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课前播放PPT:

  同学们,我们要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要有什么?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呢?

  观察

  思考、讨论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进行新课

  1、光源

  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

  讲解光源的分类

  2、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请看老师手中的小激光器,它发出的光在远处的墙上产生一个亮点(演示)。请大家看图片,猜想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呢?

  怎样才能看到光传播的路径呢?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教师巡视。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各组学生展示实验,并分析得出的结论。

  演示不均匀糖水中的光的传播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讲解怎样表示光线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学生做手影游戏

  引入:影子的形成;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演示并讲解小孔成像及其原理。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游戏引入:站队时怎样站直?

  PPT:开凿隧道时怎样确定掘进方向呢?

  4、光的传播速度

  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大家看课本71页。

  现在公认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3×108m/s。

  5、小结

  请大家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6、动手动脑学物理

  PPT展示课后小练习。

  太阳、火把、手电筒等都是能够发光的物体。

  太阳、闪电、电灯、蜡烛、萤火虫……

  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灰尘、喷水、薰烟等。

  小组实验(合作)。

  讨论、交流。

  对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补充完整

  学生用器材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学生做游戏并回答站队的原理

  阅读并回答: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回顾并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

  以生产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对象。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沿直线传播)。

  ②观察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糖水中的路径”,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学光学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合作与交流。

  ②引导学生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价值)。

  重点、难点分析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书的难点。

  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找出现象后面隐藏的规律,教会学生掌握科学家在研究时所用的技能和术语。

  实验器材

  1、学生分组:激光笔一支、果冻一个、软橡皮管一根、带孔的纸板两张、大头针几枚、平面镜一面、白屏一张、装了水的玻璃杯(水中满了少量墨水)。

  2、教师教具:小孔成像演示器(用蛋糕盒自制)、氦氖激光器(或激光笔)、水槽两个、浓度不同的糖水四种、40瓦电灯等。

  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①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开放性实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

  [问题一]同学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但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先开放性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

  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发现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三:将激光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

  方法四:将几枚大头针插在一条直线上,眼睛沿这条直线看去只能看到第一根针。

  方法五: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组织学生归纳得出:

  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②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问题二]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教师演示:如图1,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来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以水槽内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沿白屏表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

  同时做一个对照实验,用激光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再对同学们观察──光的路径仍是直线。

  ③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介绍光线的概念

  由于平时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所以物理学中就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比如要表示电灯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我们就沿光的传播路径作一些直线,(如图2)。这种直线叫做光线。

  3、应用:解释自然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设问一:请同学们想想;如果电灯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透光的障碍物,在障碍物后边会有什么东西形成?

  演示;在一个圆筒形蛋糕盒的筒口处糊一张白纸,底部的圆洞上固定一个不透光的纸板人,打开后边的电灯,同学们在屏上可以看到一个人影,让学生分析人形的形成。

  ②日食

  由影子的成因,顺利过度到日食。

  设问二:当地球、月亮和太阳运动到一条直线上,地球处在月亮的影区时。地球上影区中的人能看到太阳吗?这种现象叫什么?

  ③小孔成像

  演示:仍然运用前边的器材,保持电灯不动,用一个大纸板完全遮住圆筒形蛋糕盒底部的进光口。并在纸板上开一个小圆孔。

  设问三:如果打开电灯,一部分光将穿过小孔射到屏上,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在屏上将看到什么?

  打开电灯,学生观察屏上的现象以及灯丝的形状,大家看到什么了?“V”字形的光斑,灯丝的形状也是“V”字形的。但是开口和光斑相反。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

  4、光的传播速度

  介绍: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8m/s。

  3×108m/s到底有多快呢?

  你知道我们平时一眨眼需要多少时间吗?需要0.1秒,就在你眨眼的工夫,一个以光速飞行的超人,能够飞行3万公里。这个距离让一个普通人不停的走,大约要走250天,可见光速之大。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我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带领学生回忆:在观察神奇美丽的光现象的过程中,提出光是否总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在相互交流中概括出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并且运用这个结论解释了一些自然现象。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然,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它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利用它你能做些什么?

  四、思维拓展

  ①射击时瞄准。

  给你一个玩具枪和激光器,你能想到什么?

  ②激光准直。

  安装高楼电梯时,怎样使几十米高的电梯又正又直?

  五、作业

  ①课后请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来测学校旗杆的高度?

  ②试一试,制作一架小孔照相机,并用它来观察蜡烛所成的像,看一看,在什么情况下,蜡烛所成的像放大,在什么情况下所成的像较小?并试着解释为什么?

  ③对日食有兴趣的同学可登录网站

  Ⅱ.对教材的认识和课后反思

  1.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节光学课,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而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初二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感性认识,知道大量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电筒的光,汽车车灯的光等等。所以这节课设计的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热爱光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要有条件的。

  2.课后反思

  (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但是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3)充分展现了物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

  本课设计的富有创意的物理实验,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教学难点,成功演示了光在非均匀介质路径发生弯曲的现象,实验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领略了光的奇妙(学生过去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光的路径发生弯曲),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本课获得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得到了来自全国的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是光学的开篇第一章。同时光的直线传播是光传播几何光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的基础。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制定以下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3.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速度。

  4.让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地位,制定本节重点为:探究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根据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制定本节课难点为:组织学生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的过程。

  五、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本节课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如:图片、视频、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营造宽松、自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六、教学程序

  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设置情景1: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己剪辑的视频:夏威夷滚滚火山熔岩上的.彩虹,流星雨,极光,日食月食,火烧云,上海灯光秀。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导出课题第四章《光现象》。

  设置情景2: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提问:现在能看得见自己的手吗?请把手放在后面,还能看得见自己的手吗?为什么看不见手呢?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循循诱导,引导学生思考人看到物体的条件。

  2.推进新课

  (1)光源

  首先引导得出人看到物体的条件,让学生认识光并试着了解光源的概念,再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光源并进行分类。这样学生思维才会活跃,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2)光的直线传播

  ①提出问题:光是如何传播的?

  ②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根据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大胆去猜想。然后,播放一些光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板书标题:《光的直线传播》。

  ③设计实验

  根据猜想,运用教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激光笔、装有水的容器,果冻等),制定证明方案。

  ④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根据制定方案,学生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实验。

  在启发学生时,我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②光在同种介质中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③如何让光重新沿直线传播?

  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分解了探究的难度,更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特点。通过提供大量器材,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后教师的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要发生弯曲。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及教师的演示实验,最终得出光能在哪些介质中传播以及在这些介质中如何传播这一重要知识点。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及解释实例

  知道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接下来,教师提问:当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怎样?接着播放视频《手影》,在学生明白了影子的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出示动画演示并分析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展示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教师通过实验的展示及讲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来理解及解释自然现象。

  教师再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如:激光准直,排队看齐等。

  (4)光的传播速度

  问: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为让学生了解真空中的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并记住它,巧妙地利用爱因斯坦的理论,并结合课本上的卡通图及注解说明光速的大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光速之快,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5)课堂小结

  收获和体会对过程和方法的领悟,疑问和想法侧重于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引向更广阔更深入的空间。

  (6)巩固练习

  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从物理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

  (7)课外作业

  阅读教材第71页《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讨论文章后面的三个问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2.光的传播: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影子、日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

  4.光速:c= 3×108 m/s

  使所学知识点能够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光学的基础,也为以后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等奠定基础。学生能够懂得,物理就在身边,处处都能应用,更加提高了物理学科的重要地位。小孔成像的精讲与略讲,体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掌握较好。

  本节课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每一个问题都是由教师引导或者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得出的,使学生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探究性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導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接触到“光”的概念。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光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结合实际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的兴趣。另外,学生会用光的知识认识自然世界,了解一些天文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

  2.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光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电脑一台、多媒体放映机一部、课件、视频资源、小型激光器、水槽,均匀和不均匀的玻璃砖各一块、平面镜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欣赏图片:晨曦中的群山(阳光)、璀璨的烟火(火光)、灯火辉煌的卢浮宫。

  提问:没有光,我们能从大自然中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吗?光是从那里来的?引出光源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光源

  定义:这些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讲解:光源又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电鳗等等是自然界中纯在的事物,称为天然光源;开着的灯、点燃的蜡烛等等这些人们制造出来能够发光的东西,成为人造光源。

  提问:月亮是光源吗?强调光源的要求为“自行”发光。

  讨论:大家身边能发光的物体,那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2-3分钟左右,加深对光源的认识。

  2.光的直线传播

  提问:光源发出的光是怎么传播的呢?

  展示图片:透过树丛的光束、广场上空的光束。再联系生活中手电筒,激光笔等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光似乎是直的。

  提出问题:光是否是沿直线传播的'呢?

  设计实验:验证光是否沿直线传播。分四组

  实验1:观察激光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2:激光束射到平面镜上,观察现象;

  实验3:激光束射到均匀玻璃砖上,观察现象;

  实验4:激光束射到不均匀玻璃砖上,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1)光在不“接触”其它物体时,是直线传播的;

  (2)光在接触到镜面时,会“反弹”;

  (3)光在两个不同物质中传播时,传播路径改变了;

  (4)光在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时,是弯曲的。

  总结:光在一般情况下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某些情况下光线会“弯曲”。说明光直线传播需要条件,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出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物体中。

  3.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实例展示:光沿直线传播应用实例——激光引导挖掘机直线前进以及检测隧道是否挖直;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瞄准目标;排队时,前面的挡住了后面的,队就排直了;小孔成像、影子。

  其中,详细讲解小孔成像的原理,通过讲解得出小孔成像的两个特性:小孔成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详细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展示影子的艺术图片和日月蚀的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然后讲解这些现象形成的原理。

  4.光的传播速度

  提问:雷声和闪电同时发生,为何先看到闪电?

  由于是个经典问题,学生应该都能作答——光的速度比闪电的速度快。首先要教学生总结成科学性的语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然后引出到底光的传播速度有多快呢?

  通过对比光的和声音传播差异,让学生复习声音知识同时对光的传播特点有更深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近似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108m/s。对于光的传播速度总结出5点小知识,让学生了解常识性知识。

  (三)新课总结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应用光的直线传播道理解释光现象: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等等;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3×108m/s。

  (四)课堂练习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太阳和月亮都是光源

  D、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例2: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A)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工具

  激光笔、水、果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提问: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下,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们的眼睛。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本章我们将学习光的初步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1、让学生举一些发光的东西,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2、让学生阅读P34部分内容。

  太阳、电灯、蜡烛、手电筒、火把、油灯、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

  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

  归纳——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它可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分析(1)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

  4、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1、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

  演示1:用小型激光器沿白纸板照射

  演示2:用小型激光器照射到水槽中的水中。

  (演示时,为了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烟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可在水中滴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

  为了使学生亲身感受光的直线传播,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随后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实验。

  学生实验:讲桌上放置点亮的白炽台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穿过小孔观察光源。

  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源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引导学生得出结果:光传播路线是直线。

  指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线: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就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把本来看不见的光线及光的传播路径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这种图叫光路图。

  指导学生看教材图2.1—3同时启发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

  激光准直、排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等。

  3、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1)影子:大家想一想,在灯光下、阳光、月光、下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影子的出现不恰恰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如果光能拐弯,它就能绕过物体跑到物体的背后去,物体背光的一方就会亮起来,那还会有影子吗?

  (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且光不能穿透不透明物体,所以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2)影子为什么会随着人与光源位置的改变?试画图说明。

  (3)日、月食(投影片)

  (4)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像;画图说明。

  三、光速

  1、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发生,但我们总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表明:光速远大于声速。

  光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108m/s,读作:3×108米每秒。(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物理意义:光在真空中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108米。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真空中小。(空气中近似认为3×108m/s)(超光速中微子)

  2、练习: 光线AB是同一点光源发出的光线,请画出点光源的位置。

  3、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

  ④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

  3.光在真空中的光速是3×108 m/s,大于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 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阴影的成因;能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进而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物理教案-光的直线传播。

  2、 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测光距的原理。

  3、 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重点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索过程,光速的大小及理解有关的生活、自然现象

  2、日食、月食的成因,光速的应用

  [设计思想] 这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授课时,先通过游戏体验有关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了解光和影揭开了中国古文明的秘密,以及用激光制成的测距仪,让学生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教学用具]

  学生自带:手电筒、厚纸板2张、铅笔、玩具激光器(没有可不带);

  教师备有:豆浆、方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师:大家请看,阳光从窗口照到了我们的教室,大家有没有想过,光是如何传过来的?

  二、 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先做个游戏。大家打开手电筒,在桌子上竖一支铅笔,谁能用手把影子压在下面?”

  生:实验

  师:“能否压住?为什么会产生影子?”

  生:(可能的答案)“光沿直线传播”

  (说明:由于学生小学自然常识已学过,马上会想到这个答案,但未必知其所以然。)

  师:“为什么光沿直线传播会产生影子?”

  生:回答

  (说明:如果教室离操场较近,在太阳下游戏效果更佳,趣味性更强。)

  师:“光在水中是否沿直线传播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说明:因为小学已学过,所以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择其一个探究即可。)

  生:分组试验,再派代表交流发言。(对于光线显现不清晰的问题,可让同学们再讨论。)

  师:“通过试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生:回答

  师:打开投影仪,光投向银幕。“同学们,我们再做一个游戏,利用手影做出一些动物的形状,哪个同学来试试?”

  师:让一些举手的同学来表演

  师:“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

  生:回答

  (说明:两个游戏分阶段做,可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

  师:“请同学们观看图3-29,林间的光柱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请大家再做一个实验,在厚纸板上用刀挖一个三角形的孔,同学们拿纸板在日光灯下观察下面的光斑,会看到什么?”

  (说明:拉上窗帘,让教室暗一些。日光灯开得不易多。这个实验现象学生会觉得意外惊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思维。)

  生:实验。

  师:“请代表发言。”

  生:回答。

  师:“为什么会有长方形光斑?”

  生:回答。

  (说明:估计学生难于讲清。)

  师:介绍《墨经》中关于小孔成的故事,并让学生阅读P79有关内容。

  师:板画

  “哪能个同学领会书上的内容,来黑板画图说明?”

  “光线可以用带箭头线表示”

  生:代表上黑板画

  师:“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刚才为什么三角形孔下看到了圆形光斑?”

  生:回答

  师:“同学们,日食,月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生:回答

  师:讲述“光与影揭开了中国文明的秘密”的故事,并多媒体展示日食,月食的情景。

  “日食,月食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光如何传播?哪些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板书)

  师:“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课本上两个卡通人谁说得对?”

  生:讨论

  师:讲解光速并板书,然后要求同学们阅读P79光速

  师:要求同学们看课本“读一读”。

  生:阅读

  师:投影思考题

  “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过2.5秒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计算月球离地球多远?”

  生:练习

  (通过练习,既熟悉了光速的应用,也进一步了解了测距仪的作用。)

  三、 课堂小结

  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108m。

  3、通过游戏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四、 巩固练习

  1、 下列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灯泡发光时温度很高 B、烈日下用伞挡阳光 C、挖隧道用激光准直 D、小孔成像

  2、向月球发射一束光,过2.5秒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计算月球离地球多远?

  五、 布置作业

  课本P66 WWW

  附1:板书设计

  三、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 小孔成像图

  小孔成像 光沿直线传播

  日食、月食 光速----每秒3×108m

  附2教学建议

  1、 游戏人人参与,让学生体验学物理的快乐。踩影子的游戏如在太阳下更好。

  2、 光的直线传播因小学已学过,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实验择其一个做即可。

  3、 小孔成像实验需在光线较暗的教室内做效果好。

  4、 日食、月食可用多媒体演示。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一、学习目标

  ①了解光源,并知道光源的分类,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掌握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3×108 m/s.

  ②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通过实验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③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使用说明

  用15分钟阅读课本69-72页并完成问题导学,A层全部完成,BC层完成探究部分,分层达标。

  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及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光源,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掌握光速。

  四。课内探究

  (一)光源(3分)

  1、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2、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

  (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15分)

  1、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实验):打开教室的白炽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穿过小孔观察光源。

  (探究一):

  ①光在均匀的液体中的传播

  ②光在均匀的空气中的传播

  ③光在均匀的透明固体中的传播

  (学生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2、如何描绘光传播路径?

  3、学生看教材图4.1-3同时请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5分)

  ①影子的形成

  (探究二)用白炽灯对着墙,把乒乓球放在灯和墙之间。

  现象: 总结影的形成:

  ②(教师引导)用光的直线传播总结分析日食的成因

  (四)光速(5分)

  学生阅读课本71页,自主完成如下问题:

  1.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2.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为 m/s,光在水或玻璃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

  看课本71页科学世界回答:

  1.“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2.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

  五、课堂小结(2分)

  六、达标检测(10分)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m/s。太阳、月亮、荧火虫、其中不是光源的是_________。请你列举一个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__________。

  2.最新一年6月8日,出现了百年难遇的天文奇观的“金星凌日”,它是由于金星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地球上的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小黑点从太阳的表面移过。这个神奇现象的原理与日食相似,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而形成的。

  3.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B.月亮

  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4.关于光的传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D.光在同一种物质里沿直线传播

  5.下列现象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

  A.手影的形成 B.日食的形成

  C.月食的形成 D.早晨,我们看到了还在地平线以下的太阳

  6.夜晚,当你向-盏路灯走近,并逐渐远离路灯的过程中,你的影子的长度将:( )

  A.由长逐渐变短,再由短逐渐变长 B.由长逐渐变短,到逐渐消失

  C.由短逐渐变长,到无穷长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07-29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05-06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0篇)11-04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通用10篇)05-07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通用13篇)03-11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10-06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设计07-21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05-12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10-28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