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18 12:35:2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课题:

  5.4.2一次函数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

  例题2、已知雅美服装厂现有A种布料70米,B种布料52米,现计划用这两种布料生产M,N两种型号的时装共80套。已知做一套M型号的时装需要A种布料 0.6米,B种布料0.9米,可获 利润45元;做一套N型号的时装需要A种布料1.1米,B种布料0.4米,可获利润50元。若设生产N型号的时装套数为x,用 这批布料生产这两种型号的时装所获总利润为元。

  (1)求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雅美服装厂在生产这批服装中,当N型号的时装为多少套时,所获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例题3、某地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规定,旅客可随身携带一定重量的行李,如果超过规定,则需要购买行李票,行李票费用(元)是行李重量x(公斤)的一次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

  求 (1)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行李的公斤数。

  例题4、扬州火车货运站现有甲种货物1530吨,乙种货物1150吨,安排用一列货车将这批货物往广州,这列货车可挂A、B两种不同规格的.货厢50节,已知用一节A型货厢的运费是0.5吨万元,用一节B型货厢的运费是0.8万元。

  (1)设运输这批货物的总运费为 (万元),用A型货的节数为x (节),试写出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已知甲种货物35吨和乙种货物15吨,可装满一节A型货厢,甲种货物2 5吨和乙种货物35吨吨可装满一节B型货厢,按此要求安排A、B两 种货厢的节数,有哪几种运输方案?请你设计出来。

  (3)利用函数的性质说明,在这些方案中,哪种方案总运费最少?最少运费是多少万元?

  三、巩固练习

  书:P203练习

  四、小结

  能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一根弹簧的原长为12 c,它能挂的重量不能超过15 g并且每挂重1g就伸长12 c写出挂重后的弹簧长度(c)与挂重x(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

  A、 = 12 x + 12(0<x≤15 B、 = 12 x + 12(0≤x<15

  C、 = 12 x + 12(0≤x≤15) D、 = 12 x + 12(0<x<15

  2)如图公路上有A、B、C三站,一辆汽车在上午8时从离A站10千米的P地出发向C站匀速前进,15分钟后离A站20千米。

  (1)设出发x小时后,汽车离A站千米,写出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汽车行驶到离A站150千米 的B站时,接到通知要在中午12点前赶到离B站30千米的C站。汽车若按原速能否按时到达?若能 ,是在几点几分到达;若不能,车速最少应提高到多少?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掌握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简单性质;

  2、初步了解函数表达式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作图过程中由一般到特殊方法的转变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2.经历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3.经历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作图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美;

  2.经历作图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次函数解析式的基础上,从图像这个角度对一次函数进行近一步的研究。教材先介绍了作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列表、描点、连线法,再进一步总结出作一次函数图像的特殊方法——两点连线法。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对一次函数的单调性作了探讨;对一次函数的几何意义也有涉及。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情况,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对教材内容可作适当增加,但不宜太难。为进一步学习图像及性质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

  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研究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

  教学难点:

  一次函数性质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

  函数的图像的概念及作法对学生而言都是较为陌生的。教材从作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开始介绍,得出一次函数图像是条直线。在此基础上介绍用两点连线得一次函数的图像,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在函数解析式与图像二者之间的探讨这部分内容上,不要作更高要求,学生能回答书中的问题就可以了。教学中尽可能的多作几个一次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一次函数的图像是条直线。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做一次函数?

  2、你能说说正比例函数 y=kx (k≠0) 的性质吗?

  3.针对函数 y =kx+b,要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二)做一做

  例1、画出函数y1=2x与y2=2x+3,y3=2x-2的图像二、新课讲解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和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像。下面我们来作一次函数y1=2x与y2=2x+3,y3=2x-2 的图像分析:根据定义,需要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许多点,因此我们应先计算这些点的横、纵坐标,即x与对应的y的值。我们可借助一个表格来列出每一对x,y的值。因为一次函数的自变量X可以取一切实数,所以X一般在0附近取值。解:列表:x…-2-1012…y1=2x…0…y2=2x+3 y3=2x-2 描点:以表中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连线: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图像(如图)它们是一条直线。

  观察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个一次函数图像的形状都是 ,并且倾斜程度,即互相 。

  (2)y1=2x的图像经过。

  (3)y2=2x+3的图像与y1=2x图像,且与y轴交于 ,即y2可以看作由y1向 平移 个单位长度得到,图像经过第 象限,k,b的符号如何?( )(4)y3=2x-2的图像与y1=2x图像 ,且与y轴交于 ,即y3可以看作由y1向 平移 个单位长度得到,图像经过第象限,k,b的符号如何?

  结论:

  1、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可以由直线y=kx平移 个单位长度得到。(上加下减)

  2、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

  3、平行的直线k相等。

  三、做一做。

  (1)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画法)画出y=-x+3和y=-x 及 y=-x-4的图象的图像。

  师:回顾刚才的作图过程,经历了几个步骤?

  生: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这三个步骤。

  师:回答得很好。作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今后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去作出更多函数的图像。

  师:从刚才同学们作出的一次函数的图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

  (2)在所作的图像上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纵坐标

  四、议一议观察图像思考:

  (1)一次函数的图像从左往右是上升还是下降,由图像怎么看函数的增减性(y随x的变化),你认为决定条件是什么?

  (2)图像经过哪些象限?k,b的符号如何?

  (3)y=-x+3和y=-x-4是由y=-x怎样平移得到的?一次函数 y= kx+ 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个点作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例1做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1)y = x+3

  (2)y = -x+3

  (3) y = 2x-4

  (4) y = -2x-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在作图时,只需确定直线上两点的位置,就可得到一次函数的图像。一般地,作函数图像的三个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

  六、课后练习。

  书上93页练习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作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通过对一次函数图像的认识,得到作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的特殊方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让学生能够迅速找到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数形结合,找准这两个特殊点坐标的特点(x=0或y=0),让学生理解的记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会运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一次函数概念的认识,和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认识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探究指导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母亲节快到了,红红想送一大束康乃馨给妈妈,花店老板告诉她,若买10支以及10支以下,每支3元,买10支以上,超过的部分打8折,如果红红买了x支康乃馨(x>10),付给老板y元钱,请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二、探究新知

  1、下列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关系吗?如果是,请写出函数解析式?

  (1)有人发现,在20~25时蟋蟀每分鸣叫次数c与温度t(单位:)有关且c的值约是t的7倍与35的差;

  (2)一种计算成年人标准体重G(单位:kg)的方法是,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身高值h,再减常数105,所得差是G的值;

  (3)某城市的市内电话的月收费额y(单位:元)包括月租费22元和拨打电话x min的计时费(按0。1元/min收取);

  (4)把一个长10 cm,宽5 cm的矩形的长减少x cm,宽不变,矩形面积y(单位:cm2)随x的值而变化。

  2、这些函数解析式有哪些共同特征?

  3、你能仿照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归纳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概念吗?

  4、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有什么关系?

  三、展示归纳(学生做后,解答过程学生说老师写,发动学生纠正和完善并总结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概念)

  1、学生先用独立思考,在进行小组讨论,老师准备板书,巡回指导,了解情况;

  2、学生逐一回答,其他学生逐一补充完善;

  3、教师火龙点睛,强调关键。

  四、练习巩固(过渡语:了解了一次函数的概念之后下面老师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看看同学们能判断一个函数是一次函数吗?)(每个练习先让学生做,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让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汇报展示,发动学生评价完善,教师强调关键地方,在进行下一个练习)

  练习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又是正比例函数?

  (1)y=—8x;(2)y=—;(3)y=5 x+6;(4)y=—0。5x—1;

  (5)y= —1;(6)y= —13;(7)y=2(x—4);(8)y=

  练习2已知一次函数y=kx+b,当x=1时,y=5;当x=—1时,y=1。求k和b的值。

  五、小结与归纳(由学生来陈述,百花齐放。教师不做限定,没说到的,教师补充。)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2、反思一下你所获得的经验,与同学交流!

  六、作业:必做题: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选做题:请写出若干个变量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让同桌判断是否是一次函数;如果是,请说出其一次项系数与常数项。

  七、板书设计(以课堂生成为准)

  八、课后反思:

  在上一节课,学生整体感受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但在具体知识理解的深度上还是不够,尤其作业上学生对概念中的自变量的次数理解不够到位。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应当促进学生从整体把握的高度深刻的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对学生提供的经验性材料太少,仅从正面入手不足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还必须从侧面和反面来理解概念,通过多举例,多练习来巩固概念。

  教学中,需要分清并抓住本质现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在经历大量源自实际背景下的解析式的分析比较后,抽象概括出它们的一般结构,从而形成一次函数的概念,教师在强调概念需要注意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始终交织着旧知与新知、变与不变、相同与不同的对立与统一,这些都触动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另外,课前备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课时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到心中有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中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这节课的主角,从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降低两极分化。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教学知识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会根据题意列出函数关系式,画出函数图象,并利用不等关系进行比较.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2.训练大家能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体验数、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自己根据题意列函数关系式,并能把函数关系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作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展示教学目标

  1.张大爷买了一个手机,想办理一张电话卡,开米广场移动通讯公司业务员对张大爷介绍说: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有关神州行的通讯业务:甲类使用者先缴15元基础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2元;乙类不交月基础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3元。你能帮帮张大爷选择一种电话卡吗?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图象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2)、能够用图像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理解两种方法的关系,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问题,导出本节课题。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探究方向。

  从生活实例出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自主研学

  指出探究方向,巡回指导学生,答疑解惑

  探究一: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问题1:结合函数y=2x-5的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x取何值时,2x-5=0?

  (2) x取哪些值时, 2x-5>0?

  (3) x取哪些值时, 2x-5<0?

  (4) x取哪些值时, 2x-5>3?

  问题2:如果y=-2x-5,那么当x取何值时,y>0 ? 当x取何值时,y<1 ?

  你是怎样求解的?与同伴交流

  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探究中来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互学

  巡回每个小组之间,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尝试,寻找最佳方案。答疑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二: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关系的简单应用。

  问题3.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 m,然后自己才开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 m,哥哥每秒跑4 m,列出函数关系式,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何时哥哥分追上弟弟?

  (2)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面?

  (3)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面?

  (4)谁先跑过20 m?谁先跑过100 m?

  你是怎样求解的?与同伴交流。

  问题4:已知y1=-x+3,y2=3x-4,当x取何值时,y1>y2?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魅力所在。理解函数和不等式的联系。

  精讲点拨

  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长途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基础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4元;神州行不交月基础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若设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y1元和y2元,那么 :

  (1)写出y1、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两函数的图象;

  (3)求出或寻求出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费用相同;

  (4)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应选择哪种通讯方式较合算?

  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加强理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大应用,进行能力提升。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标检测

  展示检测内容

  积极完成导学案上的检测内容,相互点评。

  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知识与收获

  引导学生归纳探究内容

  学生回顾总结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学会归纳与总结

  布置作业

  教材P51.习题2.6知识技能1;问题解决2,3.

  板书设计

  §2.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一)

  一、学习与探究:

  1.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2.做一做(根据函数图象求不等式);

  3.试一试(当x取何值时,y>0);

  4.议一议

  二、精讲点拨:

  三、知识与收获:

  四、课后作业: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

  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

  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变量的概念,会区别常量与变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变量的过程,感受常量与变量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变化与对应的内涵.

  2.难点:理解变化与对应的内涵.

  3.关键: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变量,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中认知常量与变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情境思考1】

  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问个别学生.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同伴交流,填出表格中问题:s:60千米,?120千米,180千米,240千米,300千米.推出含t的等式为s=60t(t≥0).

  【情境思考2】

  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票205张,?晚场售出票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票x张,票房收入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索,然后从学生中推荐好的方法.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通过交流,部分学生上讲台演示:早、中、晚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为:1500元、2050元、3100元;含x的式子表示y为:y=10x.

  【情境思考3】

  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重物质量m(单位: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单位:cm)?

  【教师活动】启发诱导,并让出讲台,请学生上台板演.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同桌交流,得到关系式为L=10+0.5x(x表示悬挂

  重物的重量).

  【情境思考4】

  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教师活动】巡视、观察学生的思考,并及时加以启发,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演示.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把问题解决.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r2,得出面积为10cm2

  ;面积为20cm2时,

  ;关系式

  【情境思考5】

  如课本图14.1-1所示,用1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长方形长度值,计算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长方形的长为xm,面积为S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活动】拿出准备好的线,按要求进行实践、记录、计算、寻找规律,得到S与x的关系式为S=x(5-x).

  二、操作观察,获取新知

  【形成概念】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有些量的数值始终不变,我们称它们为常量.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具体指出上面的各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到常量为:60、10、5、?、0.5等,变量为:x、y、r、S、t、L等.

  【教学形式】生生互动,畅所欲言.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95练习.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变量?什么叫做常量?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2.本节课中,通过实际事例,你对变量的概念以及实际意义有怎样的感受?

  五、布臵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06第1,6题.

  教学反思

  本节前5个问题中含有变量之间的单位对应关系,?是为后面引出变量间的单位对应关系进而学习函数定义作了铺垫.对于函数概念的学习,需要从具体到抽象,关键是认识变量之间的单位对应关系.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难点一次函数知识的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法教具准备弹簧一根、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简单复习函数的概念(设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演示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现象,提出问题:在弹簧长度发生变化过程中,弹簧的长度是哪个变量的函数?为什么?

  3、汽车匀速行驶途中,油箱中的剩余油量与什么有关系?这其中有函数吗?

  二、新课学习

  1、做一做。让学生做书上157页上面两个题目,使学生在探索一般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2、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学习讨论:刚才写出的两个关系式y=3+0.5x、y=100—0.18x在形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让学生分析出他们的共同点:

  ①左边都是因变量,右边都是含自变量的代数式;

  ②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次数都是1;

  ③从形式上看,形式都为y=kx+b,K,b为常数。

  问:从自变量的次数上看,这样的函数大家认为可以取个什么名字?引导学生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概念: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问:一次函数y=kx+b中,k可以为0吗?b可以为0吗?引导学生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并接着引导学生比较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用集合的方法比较):一次函包括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

  3、例题学习

  例题1是考察学生对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学生直接进行口答。

  例题2是培养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简单一次函数关系式及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第三问严格地讲应先判断出工资的范围是800

  三、随堂练习

  1、找出下面的一次函数,并指出其中K、b的值。若不是一次函数,请说明理由。

  A、y= +x B、y=—0。8x C、y=0。3+2x2 D、y=6—

  2、已知函数y=(m+1)x+(m2—1),当m,y是x的一次函数;当m,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四、拓展应用

  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去井岗山体验革命历史。出行方面准备从甲、乙两家旅行社中选择一家代办,已知两家旅行社报价相同,都是每人200元。不过,甲旅行社开出的团体(15人以上)优惠办法是返还现金500元作为门票费,乙旅行社的团体优惠是,所有人员费用均打9折。设学生人数为x人,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分别为y甲、y乙,解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两家旅行社收费y(元)与学生人数x(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该关系式是什么函数?(y甲=200x—500,y乙=180x)

  (2)如果学生为20人,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收费。到哪家合算?(y甲=200×20—500=3500(元);y乙=180×20=3600(元);

  y甲< y乙,所以到甲旅行社合算。)

  (3)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乙旅行社?(依题意得,y甲— y乙>0,即(200x—500)—180x>0,解不等式得,x>25,所以当学生多于25人时,到乙旅行社合算。)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内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

  六、作业读一读:

  中国古代漏刻必做题:161页习题6.2第1、2、3题选

  做题:161页试一试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继续巩固一次函数的作图方法;

  2、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掌握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简单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2、经历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经历一次函数及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一次函数图像的研究,对一次函数的单调性作了探讨;对一次函数的几何意义也有涉及。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情况,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对教材内容可作适当增加,但不宜太难。

  教学重点: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研究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性质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一次函数的图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讨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学生是较容易掌握的。

  四、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一次函数y=2x+6,y=2x1,y=x+6,y=5x的图象。

  (二)议一议

  上述四个函数中,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分别如何变化?

  学生:有的在增大,有的在减小。

  师:哪些一次函数随x的增大y在增大;哪些一次函数随x的增大y在减小,是什么在影响这个变化?

  学生讨论:y=2x+6和y=5x这两个一次函数在增大;y=2x1和y=x+6在减小;影响这个变化的是x前面的系数k的符号:当k为正数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为负数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当k>0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哪些象限?

  当k<0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哪些象限?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问题的转化关系;

  2、学会用图象法求解方程;

  3、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2、训练大家能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体验数、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一元一次不方程与一次函数的转化及本质联系。

  2、掌握用图象求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方程2x+20=0;(2)函数y=2x+20

  观察思考: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从数上看:方程2x+20=0的解,是函数y=2x+20的值为0时,对应自变量x的值

  从形上看:函数y=2x+2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2x+20=0的解

  根据上述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一个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ax+b,确定它也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二、典型例题:

  例1、(书中例1)一个物体现在的速度是5米/秒,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秒,再过几秒它的速度为17米/秒?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0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利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已有所认识,并能从图象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对函数与图象的联系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三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第1课时是让学生了解函数与对象的对应关系和作函数图象的步骤和方法,明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是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比较与归类,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简单性质.本课时是第一课时,教材注重学生在探索过程的体验,注重对函数与图象对应关系的认识.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经历函数图象的作图过程,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3.已知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作函数的图象,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4.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是:

  初步了解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教学难点是:

  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深化探索;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第六环节:拓展探究;

  第七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内容:

  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去上学,请问小明离家的距离S(米)与小明出发的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它是一次函数吗?它是正比例函数吗? S=80t(t≥0)下面的图象能表示上面问题中的S与t的关系吗?

  我们说,上面的图象是函数S=80t(t≥0)的图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殊情况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目的: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写函数关系式和认识图象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函数与图象的联系,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效果:学生通过对上述情景的分析,初步感受到函数与图象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graph).

  例1请作出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深化探索

  内容:做一做

  (1)作出正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y= 3x.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的问题,把得出的结论写出来.

  (1)满足关系式y= 3x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正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上吗?

  (2)正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关系式y= 3x吗?

  (3)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明晰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与图象是一一对应的,即满足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的x,y所对应的点(x,y)都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的点(x,y)都满足正比例函数的代数表达式.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以后可以称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为直线y=kx.

  议一议

  既然我们得出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呢?

  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画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可以只描出两个点就可以了.因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0,0)的直线,所以只需再确定一个点就可以了,通常过(0,0),(1,k)作直线.

  4.3一次函数的图象:同步测试

  14若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k.b的取值范围是( ).

  A.k>0,b>0 B.k>0,b<0

  C.k<0,b>0 D. k<0,b<0

  2.已知一次函数y=3-2x

  (1)求图像与两条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并在下面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像;

  (2)从图像看,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还是随x的增大而减小?

  (3)x取何值时,y>0?

  3.已知一次函数y=-2x+4

  (1)画出函数的图象.

  (2)求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A、B的坐标.

  (3)求A、B两点间的距离.

  (4)求△AOB的面积.

  (5)利用图象求当x为何值时,y≥0.

  《函数的图象》课后练习

  1.一根弹簧原长12cm,它所挂物体的质量不超过10kg,并且每挂重物1kg就伸长1.5cm,挂重物后弹簧长度y(cm)与挂重物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A.y=1.5(x+12)(0≤x≤10)

  B.y= 1.5x+12(0≤x≤10)

  C.y=1.5x+10(x≥0)

  D.y=1.5(x-12)(0≤x≤10)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内容解析

  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初等函数,是初中函数学习的重要内容,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也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函数,要通过对正比例函数内容的学习,为后续类比学习一般一次函数打好基础,了解研究函数的基本套路和方法,积累研究一般一次函数乃至其他各种函数的基本经验。

  对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学习,既要借助具体的函数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即实际问题的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这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是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核心;也要加强对正比例函数基本特征的认识,即根据实际问题构建的函数模型中,函数和自变量每一对对应值的比值是一定的,等于比例系数,反映在函数解析式上,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的积的形式,这是正比例函数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写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观察比较概括出这些函数关系式具有的共同特征,根据共同特征抽象出正比例函数的基本模型,归纳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再用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对具体函数进行辨析,对实际事例进行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写出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经历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建模思想。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知道自变量和对应函数成正比例的特征,能概括抽象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变量间的正比例函数关系式,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模型,体会函数建模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正比例函数是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初等函数,由于函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函数基本概念理解未必深刻,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过程中,需进一步强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即实际问题的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这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对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关键是对正比例函数基本特征的认识,要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写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函数具有的共同特征,即函数与自变量的每一对对应值的比值一定,都等于自变量前的常数,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的积的形式,再根据共同特征抽象出正比例函数的基本模型,归纳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对正比例函数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正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归纳过程学生有一定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正比例函数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正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归纳过程。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06-12

一次函数应用教学设计07-08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反思03-24

一次函数的教学设计06-12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03-23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反思范文03-18

一次函数的教学设计课件02-1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7-04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