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9-29 13:13: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四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四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蟠(páan)龙鎏(liú)金玉玺(xǐ)妃嫔(Pín)湛(zhàn)蓝

  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yì)坤宫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④重重殿宇⑤举世(闻)名⑥(焕)发光彩⑦烟雾(缭)绕⑧腐朽昏(庸)⑨龙凤(呈)祥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主谓短语①⑦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板书设计:

  总:位置、整体布局、总体特点

  故宫博物院分:具体说明故宫主要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总: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点

  教学后记:学生对故宫的博大雄伟有较好的理解,但对本文使用的空间顺序理解得还不是那么透彻。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文章用墨不多,但给读者留出的想象空间较大。语言准确而概括。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遗憾情;每个读过此文的中国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耻辱感,激起浓浓爱国情。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与作者、教者产生共鸣;为了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四方面内容:

  1、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读文贵有疑培养学生读文问难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在质疑──解疑──回读的阅读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共鸣。

  2、关注写法,积累运用:

  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讲文更要渗透写法。真正做到读写的结合。

  3、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有的专家说:读的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对读、引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理解、感悟。

  4、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侵略者入侵的丑恶行径理解。更好地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教学背景分析】

  本案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指导学生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习讨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学习了文章出现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鼓励学生在初读之后提出问题。解决一些例如词语方面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读文,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⑴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 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⑵ 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⑶ 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激起爱国的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初读质疑,以疑解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齐读课题。

  圆明园前后两个字音同,但写法不同。前面的圆是团圆的圆;后面的园是花园的园。注意他们的写法。

  2、让我们再读课题。

  3、根据你初读的感受,如果让你在题目的后面补充一句话,会说什么?

  投影:

  圆明园的毁灭。

  4、书上是怎样说的?(第一段)指读: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5、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外资料补充,多读书。)

  6、学生自学。

  二、品读解疑,突破难点

  解决不可估量这一问题:

  1、园林的布局宏大:

  (分三个园,众星拱月)板书:

  布局。

  圆明园的面积350公顷,相当于100个足球场。

  将这种感受读出来,指读。

  指导朗读。

  2、园林的建筑宏伟:

  (有许多美景)板书:

  建筑。

  ⑴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写法为我们介绍这些景物的。

  板书: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对比手法:建筑的风格多。

  ⑵ 老师引导:

  让我们一起回到140多年前,假如,你是这座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建设者,漫步园林内,你有着怎样的情感?

  投影: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投影第五段最后一句,指读。

  ⑶ 我们再回到140多年前,走进这人间仙境,你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呢?谁来为我们读读第三段。

  播放录像,这是人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还原了圆明园的过去。看后,你最想说什么?

  ⑷ 带着你这些感受,该怎样读好这一段话呢?

  (出示第一自然段回读。)

  3、历史文物的珍贵。还有什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板书:

  文物。

  ⑴ 据你了解,圆明园都有哪些珍贵的文物呢?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数量多。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种类多。

  (喜欢哪个词语,赶快把它记下来。)

  ⑵ 放投影,造型精美的奇珍异宝:

  这不可计数的历史文物,上自( ),下至( )。师生对读。

  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呀!这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早已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如今大部分不止散落何处?你有什么感受?(惋惜,气愤)

  如果现在再读这句话你会怎样读?投影第一段。

  ⑷ 圆明园浓缩的是什么?用一个词说说。

  投影:读第一段。

  三、体会耻辱,激发情感

  1、同学们,历史不会忘记,就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英法联军究竟干了些什么呢?──你们读读第五段。

  听师范读,(隐去重点词)你眼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现在你们读,注意将老师没读的词语读清楚。

  此时你眼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散谈,品重点词。)

  此时你内心涌动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2、是呀,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我们这座曾是皇帝居住的寝宫,就被几千名外来侵略者肆意践踏、烧杀抢掠,──放录像。

  这场大火都烧掉了什么呢?

  (生散谈。)

  你现在又有了怎样的情感?

  (耻辱。)

  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呢?

  (散谈。)

  3、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课文只用了很少的笔墨描写毁灭的过程,而用了大量的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者的用意何在呀?

  小组讨论。

  4、投影,第一段:

  指读,你想通过读告诉大家什么?

  5、总结: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圆明园的毁灭警示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从历史中读到些什么?希望课下大家展开学习和讨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有也有还有

  建筑:不可估量

  文物:不仅有还有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一、复习回顾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大的书》这一课,知道了我们平时读的书,书上有字、有画、有丰富的知识,读书能更好的建设祖国。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些词语会读了吗?指名读(4名)——齐读

  师:点击“刨根问底”,谁来说说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川川就是这样不停地向叔叔提出问题,我们去看看他俩都谈了些什么?

  二、学生分角色读课文1-4小节的对话,了解岩石书

  1、师:打开19课,我们一起来读1-4小节,谁来读川川?谁来读地质勘探队员?

  再请一位小朋友来读叙述部分。 其它小朋友有一个任务,边听边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师:读得真不错。从刚才的对话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岩石就是一本书。 这本最大的“书”就是岩石。)

  师随机板:岩石“书”。

  2、认识岩石书,朗读指导。

  师: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这本“岩石书”呀?点击课件,这就是岩石书,多么神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男女声比赛读——评价

  三、感知“书”的内容。

  1、生分角色读课文5-8小节。

  师:当川川明白岩石就是一本书后,好奇心可来了,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下面就请两位小朋友来读读5—8小节,谁来读叔叔的话?谁来读川川话?小朋友读叙述部分。

  2、师生共同研读“书”的内容。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了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

  (1)如若生回答:我知道了这书中有雨痕、波痕,还有矿物。 引出“字”

  师概括:其实这些就是书中的“字”(师板书 字:雨痕、波痕、“矿物)。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 那你们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你们太会想象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

  师:(师点击课件)这三幅图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哪个是矿物吗?

  师:我们看看答案吧,真棒,全找对了!看,它们多有意思啊!谁能用书上的文字来介绍一下它们呢?( 两位学生介绍)

  师:真能干,介绍得非常流利。

  下面谁来读读书中叔叔的话呢? 老师来当川川,读 川川认真地问:“这上面有字吗?” 生:“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

  师:哦,你这个叔叔当得有板有眼的。 (再请一组学生朗读,一生读川川的话,一生读叔叔的话,师评价:你看,“认真”一词读得真有味道,这真是一位充满求知欲望的小男孩!)

  引:这本厚厚的书上除了有字,还有什么?

  (2)生:书上有树叶、贝壳、小鱼。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就是书中的“画”。(师板:树叶、贝壳、小鱼)。

  师:你们看,(出示课件)这岩石书上的画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呢?(这里的小鱼没有鳞片。这里的小鱼是死的,看不清楚。这里的小鱼是不动的,好像凹进去了。平时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平时的贝壳可不是这样的。 …… )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什么呢?(指名回答:“化石”。)

  师:你怎么知道的? 对该生进行表扬

  师:(出示句子),谁来读读这些化石呢?

  生:读“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师:是呀,当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化石心情是怎样的?很激动,好,请你也带着这份激动读读发现的化石……

  (3)拓展

  师:孩子们,其实像这样的图画,岩石书里还有许多,想不想看?

  师:(师点击课件,出示各种化石),你们认识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吗?

  师:对!这么有意思的东西,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介绍呢? (出示句式:你看,这儿有( ) ,有() ,那儿还有( ) 哩!),小朋友先试着说一说

  师:现在你就是地质勘探队员,我来作川川,向你请教,谁来和我合作。师生对话表演。

  师:这上面有图画吗?

  生:有,你看,这儿有乌龟,有蝴蝶,那儿还有可爱的对虾哩!

  师:大大方方的,挺不错。 ……

  师:谁如果能一边介绍一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生边介绍边指着画面(3位)——同桌介绍师:小朋友介绍的真投入。

  (4)师:川川此时真的被岩石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可不明白这些神奇的字、画,又能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你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师配乐朗读第10节)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描述各种画面……

  师:是呀,陆地变成大海,大海又变成高山,那是神奇的地壳运动,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它要经过漫长的岁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0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地壳运动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生:“很久很久”,“很多很多万年”,“慢慢”。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让我们感受时间的漫长呢? (2位)

  师:把这些词放回课文中,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读读第10小节?请两位学生读。(师评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地壳变化的漫漫过程!)

  师小结:是呀,只要研究这本厚厚的岩石书上的字、画,我们还真能探究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呢!

  四、了解“书”的作用

  师:爱提问题的川川还真不罢休呢,他又向叔叔提了什么问题?(指名读川川和叔叔的话)

  师: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生:读懂这本岩石书,我们可以找到地下的宝藏。

  师:还告诉我们地下藏着哪些宝藏呢? (石油、铜矿、铁矿、天然气)

  师:那你知道川川长大想干什么呢? (做地质勘探员)

  师:对!这真是一位有理想的小男孩。

  五、整体回味课文,引向更广的“书”。

  师: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篇课文,看,这篇课文的对话特别多,我请一位小朋友读川川的话,其他小朋友读叔叔的话,合作读。

  师:现在你能明白刨根问底的意思了吗?(生说)

  师:是呀,川川不停地提问题,不断的解决心中的疑问,这就是“刨根问底”!川川刨根问底的精神,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读懂了这本最大的书上有字、有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能找到地下的宝藏。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我们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书”呢?你们看,(点击课件),这美丽的星空就是一本书,读懂它我们可以找到北斗七星的位置;我们居住的舟山群岛也是一本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发展历史;这朵娇艳的蓝玫瑰是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地下有铜矿;小燕子是书,低飞时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这可爱的胖猪是书,它爱睡懒觉是因为它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麻醉作用的物质,让它常处于昏睡状态。其实我赵老师也是一本书,我脸上悄悄出现的皱纹告诉你们我已不再年轻,我的穿着打扮告诉你们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孩子们,茫茫宇宙,万物生灵,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颗善于探究的心,我相信你们肯定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六、做课堂作业

  1、说一说

  师: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还能怎么说?(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做一做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体会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关于蝈蝈生活的习性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 回忆所学课文《蝉》,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3.两篇文体不同,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蝈蝈的习性写了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比较阅读材料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

  要求和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第三段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传神,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与趣味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 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比较阅读材料二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 、生动传神的描写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传神,读来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3、 通过作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作比较的运用,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特点,又让读者对其他昆虫也有所了解,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特性了如指掌。

  六、总结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中该课的课后相关练习。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又需要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阅读来实践、训练。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作为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材料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对文本加以利用。文章采用生动的文学性笔调,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在行文中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学生总会喜欢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采用个性化解读文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赏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品味语言的美妙之处,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文章的写作特点也能认真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了。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07-1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22

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06-29

教学设计方案11-0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经典】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