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1
[思路综述]
美文需要美读。《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秀美风光,语言凝炼传神。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称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一篇美文。
本设计尝试从朗读放手,以朗读来构建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理解课文,进而品味,赏析课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味、审美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课前预习布置
⑴复习《三峡》、《小石潭记》
⑵收集有关描写山水方面的诗句及散文精彩片断
⑶以导游员,讲解员身份去构想设计
⑷创新写作
——以课内外阅读中涉及到的描写山水方面的文题灵活串编一段话。
[教学互动平台展示]
一、开课揭题,直入情境(点击,出示课题、作者)
二、朗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生自愿朗读,师作朗读指导(点击)正音(点击)
(二)师范读,要求生闭眼想象画面
(三)生互译、互问、互答(点击)
(四)师点拨
1、作者自富阳到桐庐时的天气怎样?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2、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三段的内容分别照应第一段的哪个词?
三、品读、赏析
(一)品、赏“异水”
1、采取四遍读背法
大声读、轻声读、快速读,融情入景慢慢赏读。
2、情景再现,导游解说。
(二)品、赏“奇山”
1、读读、想想
请几位女生齐诵,其余学生进入想象画面。
2、画画,说说
请一生上台画,其余在下面准备画或说
可以用“这里的山真奇啊,奇在……”开头去说
3、比比、背背
与《三峡》文中描写山的片断比
男女生竞争背诵(听觉、视觉)
4、议议,悟悟
点拨:面对如此胜景,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叹呢?当年吴均先生的感概呢?
四、学生齐读课文,设计简明板书
要求:
朗读——把心放进去
板书——除课题、作者外,不超过10个字
五、练习巩固
抢答填空
六、趣味活动
1、说出既含有山又含有水的诗句
2、“走进山水,共享阅读”创新练笔交流
七、欣赏风光片(机动)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自主、合作、探究。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课件展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再看几幅富春江的图片,看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美。)
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展示:课题)
二、作者作品简介
课件展示: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本文选自《》,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三、范读课文
1、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课文范读。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认读后,再齐读一遍。
韵柯飘荡负势轩邈 泠嘤缥碧横柯窥谷 鸢和鸣 戾天息心经纶
四、学生自读课文,有三个任务:
1、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2、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3、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一段。
(1)解释红色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2、.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二段。
(1)解释红色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齐读本段后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展示两幅富春江的图片,分别让学生用原文描述。然后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3、.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三段。
(1)解释黄色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小结二、三段写法。学生根据板书速背本段。
(3)研读最后四句。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这四句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六、欣赏图片,巩固课文内容:
1、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请看图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请展开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学生质疑:
请同学们提出疑问。解决后,完成作业。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要点
1.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
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
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三.教学步骤 及具体教学内容
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一段.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⑴ 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3.学习第二段
⑴ 翻译本段.
⑵ 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4.学习第三段
⑴ 朗读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⑵ 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4.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⑴ 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5.作业
⑴ 完成练习一,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 完成练习二,区别许、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⑶ 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4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生:《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让想像飞起来
1、练习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练习二: 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习一1-6相同)
二、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生: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
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师:至此点明了作者行舟的路线。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生: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奇山后写异水。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生: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四、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熟练正确诵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习重、难点]
1、熟练诵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是学习重点。
2、把握行为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是导学的难点。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质疑讨论、精讲点拔、熟读感悟激发想象完成导学任务:
[学习时间] 45分钟
[导学过程]
(一)指导诵读,读对读顺 (8分钟)
1、导入 新课: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古人给友人写书信就很讲究,他们往往通过对某事的叙述或某景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对友人的规箴、互勉之意。不信?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一一《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简介作者)
2、指导诵读
教师范读一一明示目标一一学生对照下注给生字注音一一教师提示其它生字的读音(由学生提出)一一齐读。 (矫正读法)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3分钟)
1、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默看课文,思考回答两个问题(用小黑出示)。
设疑:①本文可谓写景小品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对这里的美景怎么评价称赞的?
②所写之景属于哪个季节?你怎么看出来的?
2、检查自读。 (问②若不能回答暂置,待后理解)
(三)互助学习,理解文意(12分钟)
1、分组边读边疏通文意
提示:结合下注,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2、检查解疑。小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正。
(四)思路探讨,感受语言(15分钟)
l、教师引导、点拔,依次探讨以下问题 (析读结合):
(若前整体感知未完成,则先从此切入)
(1)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先探讨此问)
(以下问题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争论)
(2)第一段总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第二段分写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 清碧与湍急矛盾吗?为什么?)
(4)本文写景重在写山,文中直接写山的句子有哪些?请概括山的特点。
(5)第三段分写山,除直接写山的特点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6)你怎样理解鸢飞两句? (对鸢飞句的理解要灵活)
2、自由朗读,感受语言。
(五)创新思维,激发想象(6分钟)
独立思考后,创新复述: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1、教师示范复述第一段。
2、学生分四组分别重点准备复述二、三段的部分内容。
3、学生复述、教师点评,
(六)归纳小结、结束学习。 (1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这段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你可曾记得这是约1500年前的古人给好友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哟,作者如实写来,不事雕凿,音韵和谐,结构严谨,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含蓄地表达出多种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给与自己同龄的亲朋好友写信时也试试!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3.与朱元思书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