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2、学习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
3、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方法。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对比论证的应用。
【教学方法】
1、加强阅读,再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大意。
2、加强导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结合文意,进行探究,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议论特点。
4、加强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时身败名裂,一个盛大的王朝轰然倒下,历史有时上演着一幕幕不可思意却又摆在眼前的话剧,不能不值得后来者的深思。许多有志之士在思索,在总结,在呐喊。《过秦论》就是这样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二、释题:“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三、作者和背景: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等思想。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2、时代背景: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破坏。战乱使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
二、阅读:
1、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并注意文中的生僻字:
腴(yú)轸(zhe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将数百之众(jiàng)度(duó)长絜大一夫作难(nàn)
2、疏通文意后回答: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从全文看,本文的结构安排思路是什么?明确:兴亡过程——灭亡原因;史实——立论总结。
“攻守之势异也”——“攻之势”: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统一天下——覆灭。
第二课时
一、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
对内改革——发展生产——强化军备——外交政策。
2、让学生翻译第2段,并研习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带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运用对比,反衬秦国的强大。
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3、让学生翻译第3段,并研习第3自然段:
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
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实行愚民,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4、让学生翻译第4段,并研习第4自然段:
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准备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5、让学生翻译第5段,并研习第5自然段:
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二、注意:本课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学习翻译技巧:“信”、“答”、“雅”。
第三课时
一、集体诵读课文:
二、探究总结
1、作者在文中有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2、回忆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
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强秦的灭亡。
文章第一部分叙秦之兴,第二部分叙秦之亡,第一部分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事实胜于雄辩,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因事见意,理寓事中,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3、本文是史论,但作者擅长于赋的写作,体现了自己的特点。
叙事铺陈对比:
铺陈是赋的特点,作者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根据事实来讲清的。“断”也不能是武断,必须从大量事实中抽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才是精确的判断。《过秦论》就恰好有这个特点。
赋的手法的运用:
写赋是需要铺陈和夸大的,本文这个特点也很突出。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有欲罢不能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
三、作业:课外阅读苏洵的《六国论》,做比较阅读。
【《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过秦论》教学设计12-31
《过秦论》教学设计12-31
高二《过秦论》教学设计11-15
《过秦论》教学设计15篇12-31
《过秦论》教学设计(15篇)06-10
《过秦论》教学设计15篇06-10
高二《过秦论》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10-24
过秦论教学反思11-28
过秦论教学反思04-22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