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0 05:02: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地球》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教学设计

《地球》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二、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类的读物十分感兴趣,爱读《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千百问》、《小哥白尼》等书刊。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三、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然后老师也放飞一次纸飞机。)

  (遗憾地)——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兴趣是最好的全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读文、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学生先独立认读,然后再给大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个词,最后集体边击掌边认读所有的词2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其中着重读第5、7、10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从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和讨论的结果。)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8.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答复。)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9.类比感受,体验“引力”。(让学生以4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球引力“的概念。但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10.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11.练习分角色读课文。(以4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表演读。)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人等立体模型。)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自由想像说。)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睁开双眼,开动脑筋吧。

  (四)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交换着读。

  (五)评析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第二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二)分小组读段落

  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三)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

《地球》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6年级上册第4单元《只有一个地球》。

  二、文本解读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课文的表达有何特色呢?

  (一)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生存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表达手法多种多样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课文用词严谨、表达生动,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1.列数据,说明地球不大──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准确的数据表明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是渺小的,而“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也暗示我们要关爱地球。

  2.举例子,说明形成漫长──“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这说明矿物资源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有节制地开采。“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科学家提出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这也是无法实现的事情。

  3.打比方,说明地球重要──“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说明了地球孕育了人类和万物,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其万物生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离不开地球。

  4.作比较,表明地球渺小──“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一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这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5.引资料,增强表达效果──“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证实了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因此,保护地球,责无旁贷。“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

  6.拟人,突出地球无私──“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这突出了大地母亲以博大的胸怀,无私地哺育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既要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更要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聚焦模样,感受地球“美丽可爱”

  师:地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跟人类有怎样的关系呢?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读第一句话,从哪里看出地球美丽可爱?(抓住“晶莹”、裹着“水蓝色‘纱衣’”去体会。)

  师:第二句话有怎样的内涵?采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A.运用比喻写法,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B.先理解“母亲”和“摇篮”的本义,再体会作者为什么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段。(传达出对地球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二)内联外拓,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聚焦地球“渺小”,体会“只有一个地球”。

  师:尽管地球如此美丽可爱,但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却“只有一个地球”,而且非常“渺小”。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渺小”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地球是渺小的”?(关注具体数据和“一叶扁舟”,抓住两个“只有”,感悟地球的“渺小”。)

  师:请看一组数据,想一想,你从中能读出什么呢?

  地球的半径:6300多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千米。

  地球海洋面积:3.621亿平方千米。

  地球陆地面积:1.479亿平方千米。

  地球可供人类居住的面积:约0.8亿平方千米。

  2013年1月4日全世界人口:70.57亿人。

  师:诵读课文片段,探究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地球是渺小的”?

  【设计意图】聚焦“渺小”,感悟“只有一个地球”,体会作者运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2.聚焦“资源有限”,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师: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这些资源的呢?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1)何谓“恩赐”?为何不是“上帝的恩赐”?(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矿物资源,说明形成的时间漫长,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2)聚焦地球的“无私”与“慷慨”:联系实际说一说地球为人类提供了哪些矿产资源?

  (3)说说人们是怎样“不加节制”地开采这些有限的'矿产资源的。

  (4)结合矿产资源形成的时间漫长,来理解“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5)放飞想象,地球上资源枯竭后可能出现怎样的情景?

  师:诵读课文片段,探究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聚焦不是上帝的“恩赐”,地球的“无私”与“慷慨”,体会作者运用举例子、拟人等表达方法。

  师: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那么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可再生资源的呢?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诵读课文语段,想一想,去掉“本来”一词行吗?(“本来”就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表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2)结合生活实例,说说人们是怎样“随意毁坏”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的?(生活废水、工业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乱砍滥伐树木;任意捕杀野生动物;生态环境被破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工业废气、烟尘随意排放,形成酸雨;臭氧层被破坏等。)

  (3)联系实际说说人们是怎样“滥用化学品”的?(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各种农药;人类食品、动物饲料过度使用添加剂、防腐剂。)

  (4)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态灾难:南方雪灾、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西南旱灾、甘肃舟曲泥石流、长江洪灾、森林火灾等。)

  (5)指导朗读课文语段,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气愤、伤心、可惜等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摧残地球母亲的画面,激发学生对人类这种“暴行”的憎恨,对地球母亲的深切同情,播种环保意识。

  3.理解“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师: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许多资源又不可再生,必将枯竭,生态灾难频繁发生,那么人类可以移居到其他星球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1)聚焦数字“40万亿千米”,体悟内涵。(“40万亿千米”是个很抽象的概念,非常遥远。太阳离地球够远吧,坐飞机得二十几年,不过它距地球只不过1.5亿公里。40万亿是1.5亿的差不多30倍,算算,坐飞机得600年哪!谁去?即使能去,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得了呢?)

  (2)聚焦“至少”一词,体悟内涵。(“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就“最少”,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了: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3)这句话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引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还用数字来表明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这样引用资料来说明既容易理解,又让人信服。)

  (4)自由读课文第5、6、7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来说明地球离别的星球更遥远,以及月球和火星不能居住的原因,以此说明目前人类暂时无法移居的事实。

  (三)紧扣“感叹”,增强“精心保护意识”

  师: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1)地球的“可爱”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象,以地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及无私奉献自然资源等方面思考;容易“破碎”,可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矿物资源,“随意毁坏”“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而使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等方面去思考。“同时”,旨在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2)宇航员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说地球“可爱”,因为她无私地奉献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障;说地球“容易破碎”就是说很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害等。这句话表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更担忧地球面临的种种遭遇。)

  (3)请看一组数据:地球母亲脆弱的身躯每天还承受了哪些灾难?

  每天,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地球上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地球上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地球上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地球上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

  师:想象一下,地球母亲是一副怎样的模样?(面容憔悴,衣服破碎褴褛;满脸愁容,伤痕累累。)

  师:拓展阅读薛卫民的诗歌《地球万岁》片段。

  地球万岁(节选)

  地球的孩子,你们在做什么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

  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还有:

  无休止地砍伐森林,

  绿叶为之颤抖;

  把动物拎上肉案,

  残忍地捕杀人类的朋友;

  无节制地侵占植物的领地,

  坐视一个个物种灭绝;

  还有、还有、还有……

  师:受伤的母亲,美丽的容颜不再!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母亲呢?先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放飞想象:此时此刻,你想对地球、对人类或对自己说点儿什么?

  师:听了大家的心声,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坚强决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自己的呼声和心愿表达出来──

  师:(引)因为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人类的生存──

  生:(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引)为了美好的家园──

  生:(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引)为了幸福的明天──

  生:(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地球母亲每天承受的痛苦,使学生心灵上受到震撼,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起学生的共鸣,启迪学生精心保护地球吧!

  (四)学用结合,引领学生投身实践

  1.回顾全文,梳理课文的行文脉络。

  2.聚焦重点,归纳课文的说明方法。

  3.学用结合,参加环保实践活动。

  师:老师建议大家在课后自主开展“六个一”环保活动:发一则环保信息;收集一条环保小常识;提一个环保金点子;参加一次社区环保活动;写一篇环保调查报告;编一份环保小报。

  【设计意图】布置实践性作业,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既有利于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又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促进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统一。

《地球》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感爱读书的乐趣。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故事的动画。

  2、“磁石引力实验”,“两个铁球同进落地”的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游戏: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纸吧! 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做这个游戏,我们来比一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师生一起做游戏)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会掉下来。想知道为什么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你们就找到答案了。

  2、老师将自己的'手贴在黑板上,用粉笔勾勒出手的轮廓。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手也画在黑板上?”

  师指着黑板上画出的小手问:“这些小手都能做什么呢?”(生自由答)

  3、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双特殊的手。(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它能做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的。”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地球爷爷真有手吗?是什么样的手呢?再读课文,帮小白兔找找答案。

  三、讨论交流

  1、地球爷爷的手看得见吗?

  2、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什么?

  3、借助实验,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心引力”。

  ⑴ 请小朋友们用吸铁石来吸一块铁皮,看看有什么感觉?

  师:像这种吸引其他东西,能把其他东西拉过来的力量就是一种引力。

  ⑵ 演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动画。

  ⑶ 在课文里找出“地心引力”的例子。

《地球》教学设计4

  本周开始,我们将开始宇宙之旅,探索地球与宇宙的奥秘。

  活动计划

  前两节课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第三节课展示交流。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

  参考主题:

  抽签选题,如果对抽到的主题有意见,可以自拟主题,但需符合本次活动的大主题并经过老师批准。

  1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古代中国人、印度人、巴比伦人的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什么?证据是什么?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证据是什么?是何时发现的?是谁发现的?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你认为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正确的吗?你有自己的想法吗?

  2介绍太阳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太阳的基本情况如何?太阳黑子是什么?太阳和人类有何关系?什么是日食?日食是如何产生的?日全食是如何形成的?极光是如何产生的?

  3介绍月球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月球的基本情况如何?你认为我国有没有必要发展登月技术?你有何开发月球的设想?什么是月相?月相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

  4星座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什么是星座?主要星座有哪些?你知道哪些星座的传说?

  5太阳系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太阳系的.构成,九大行星的基本情况,土星的光球是什么组成的?哥白尼与日心说。

  6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作品要求:

  1使用Word或Powerpoint软件制作。熟练应用上次活动讲评中强调的三点:标题的修饰,文字的修饰,超级链接的应用。

  2要求主题突出,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内容。

  3作品中应有封面、封底、目录页、小组名称、组长、组员分工、日期。除封面和封底外应有8页以上正文页,在目录页应设置超级链接。

  4作品中采用的文字内容或图片,提倡原创。

  各小组抽签选择主题,然后开始搜集资料,制作电子作品。

《地球》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善待地球的情感,感受地球的美、地球上生命的可爱。通过了解生活环境变化情况,深刻的识别到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和师生汇报介绍、了解地球资源丰富感受地球的美丽,同时深刻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美感,并将感受加以描绘。

  教学用具:图片、地球仪、音乐、卡片。

  学生用具:绘画纸、卡纸、记号笔、蜡笔或水彩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激趣、谜语导入

  说它像球不是球,

  肚子里面啥都有。

  人物、动物和植物,

  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

  江河、湖水向海流。

  天天围着太阳转,

  猜猜它是什么球。

  (出示地球图片)

  二、整体感知,了解地球现状

  你了解地球吗?

  地球到底有多大?(表面积、岁数等)

  人类是怎样在地球上生活的呢?

  地球上有哪些资源?(学生一般只会说地上资源,教师可以补充地下资源)

  你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地球妈妈”如此美丽,我情不自禁的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了几幅“地球家园”的情境图。接下来请同学们与我一起欣赏。(简单介绍作品)

  刚才老师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看到一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你们是不是也想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美丽的地球呢。那就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快些动笔吧!(播放音乐)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要求:

  1)画一画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地球。

  2)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合作,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地球的美。

  四、展示作品

  五、总结、升华情感

  这么美丽的家园,却遭到了许多破坏,你能试着举例说一说吗?(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破坏是可以努力遏制的,在遏制人为破坏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学们,我们同在一片阳光下,共同拥有这个美丽的地球。让我们带着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寻找地球的美丽,让我们伸出一双充满关爱的手,维护地球生态环境,把她的美珍藏心中,让我们大声对地球妈妈说“美丽的地球妈妈,我们永远爱你。”

  边听、边猜谜语。(地球)

  学生积极发言。

  欣赏作品。

  教师引导看书。

  学生动手实践。

  (及时表扬有创意的作品)

  自评、互评交流。

  自然灾害:

  四川地震、五常龙卷风、洪水等。

  人为破坏:

  空气污染(工厂、汽车等)、水污染(有毒废弃物)、森林(乱砍伐树木)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引入课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为调动学生爱护地球的情绪铺垫。

  引导学生创造,为下面绘画作铺垫。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之间协作能力及提高绘画的积极性和表现能力。

  通过交流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加深对地球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和对地球妈妈的爱的延伸。

《地球》教学设计6

  教学角度:借助多角度运笔方式,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主要经过。

  2、跳度课文,要求学生选读最能表现登山对员集体主义观念和献身精神的语句。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活动。

  写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分别从情节

  详略

  写景等角度,快速浏览课文。

  2按教学要求,教师提出如下写作题目,让学生讨论:

  A写内容提要,概述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颠的经过

  B写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刘连满等队员精神品质的感想;

  C改写课文片断,用刘连满的口吻叙述他这天的登山经历;

  D仿照文中的.写景语句,写几句描写晨光或夜色的话。

  3学生从上述题目中选取一个进行写作。

  4、先小组后全班进行交流。

  5、学生推荐课文精彩片断,供全班齐读品味

《地球》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大气层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

  2.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3.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学生通过对大气污染、臭气洞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会对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学会记录并整理讨论结果。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指出了本课研究的指向:“你知道地球大气层的秘密吗?”一方面使学生明确本课要研究的主题,另一方面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本课设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的大气及大气层的文字、图片资料。同时教科书展现了一幅地球大气层结构及人类活动情况的示意图。图中展示了大气层分层的情况:简单介绍了大气层的定义及大气层的结构。

  活动二:由问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上的生物就会……”,情境图展现了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阐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

  活动三: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大气污染的含义,又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及结果。

  拓展活动中提出“行动起来,组织一次以‘保护大气臭氧层’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利用自然的美为铺垫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录像导课。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录像

  (播放黄山风光──云海录像片段)

  【利用自然的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打好基础,同时让学生了解大气层说起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从以上黄山风光──云海录像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自由回答)

  小结:黄山云海是由低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和地面雾形成的。冬、春季节,大气中低层的气温低,层积云的凝结高度低(约在800~1200米之间),冷空气活动频繁。过程性天气活动明显,在雨雪天气后,常出现大面积的好云海,尤其是壮观的云海日出。

  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大气层的存在的?

  二、讨论交流整理资料

  1.初步整理手头资料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有关大气层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的搜集成果是十分可观的,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整理记录所搜集的资料。

  【学生在课前的搜集在这时起到礼物作用,教师适时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课前准备的兴趣。】

  (出示一份记录表)

  请每组的记录员同学把探讨的结果记录在这张表上。

  (小组分头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收起各组的记录表,选择较翔实的小组派代表来讲解本组的记录表。)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可真不少,相信下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大家,对大气进行分层,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分组讨论的结果填入下表。

  (讨论后每组一个同学上台板演)

  层序

  高度

  大气层分为这几种不同的层次,哪一种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回答)

  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科学家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对大气层做了分层,下面我就简要介绍各层的特点:

  对流层:空气有强烈的对流,天气现象都发生这一层,与人类关系密切

  平流层:大气稳定,不易对流,有利于高空飞行,底层有臭氧层

  中间层:又称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能反射无线电短波,有利于通信

  热层:空气稀薄、平稳、温度高,宇宙飞船、人造卫星、杨利伟(200千米)

  散逸层:空气稀薄、温度很高,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的过渡层,所以,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

  【让学生明确这个环节要学到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 】

  这一段从宇宙飞船上看大气的分层的短片录像,大家看起来会会更加直接形象的。

  (播放从宇宙飞船上看大气的分层的短片录像)

  【为使学生通俗易懂,我采用视频的直观手段。】

  三、大胆想象,深入探究

  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

  (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后小组进行抢答,然后教师小结。)

  ①没有天气变化(风、霜、雨、雪等)

  ②听不到声音,每个人都是聋子,世界一片寂静

  ③易受陨石的侵袭

  ④气温白天很高,晚上很低

  ⑤抽水机不能抽水

  ⑥电风扇可以转动,但没有风

  ⑦人和动物由于不能呼吸空气而无法生存

  ⑧所有生物都将灭绝

  总之:大气对人类很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研究、强化发展自己的意识的能力。】

  同学们的回答十分精彩,大家看这组图片。

  (出示一组月球及其他星球环形山的图片)

  我们非常熟悉的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关于环形山的形成比较科学的解释之一就是流星体撞击月球。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该是多么可怕的不毛之地!

  四、跳出现象,还原本质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动的迅速发展,各种染污大量地进入地球大气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气污染”。请同学们看两组图片。

  (一组是展示污染来源的图片;另一组是表达空气污染造成危害及后果的图片。)

  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何感想?

  (生自由回答)

  我和大家的想法一样,同学们又认为我们该怎么做呢?

  (小组讨论,形成研究记录)

  我们的研究记录

  我们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成果:

  【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治理地球污染的建议或方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研究、强化发展自己的意识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

  1.引导课下探究的问题。

  臭氧层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大气污染,这也是最受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这焦点话题,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谈想法)

  2.激发学生课下探究。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有关大气臭氧遭到破坏方面的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整理,设计保护地球大气的广告语或警示语,并将他们制作成警示牌,悬挂于教室、学校、社区显眼的地方,一次提醒自己和他人时刻关注大气污染问题。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兴趣及各项能力持续发展。】

  体会与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是一切活动学习的最好开端

  精心设计课堂开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开头是整节课的基础,一个好的课堂开头,不但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使学生有余味三日之感。《地球的面纱》一课所研讨的大气层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我采用播放黄山风光——云海录像片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中就势转入新的学习内容。

  二、整理记录是探究学习的基本功

  由于课前同学们做了大量的搜集资料的工作,在课堂进行探究性讨论时,学生的积极性肯定非常高,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做到疏通协调的工作,引导学生尽量避免重复资料的记录。

  三、大胆猜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

  在《地球的面纱》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依据手头现有的资料进行预测:“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在学生进行猜测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全员讨论,然后又以小组抢答的形式在班内汇报总结。组内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又培养了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师的知识传授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中我提前准备了一些有关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在必要的时间段用最少的时间让孩子接触不可能在自己探究中解决的问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能看得更远,何乐不为呢?

  五、交流是探究学习的积累出新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科学大课堂,学生经过生活中大量的积累实验,信息时代的大量信息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丰富学习课堂,如此大量的信息如何将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只是心里明而不去交流,学生就没有机会去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这些思维活动,此方面的能力也就得不到训练,这样,科学学习的意义就会逊色很多。

  本课的探究讨论奠定在学生课前搜集的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对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大量的文字资料充实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要的不止是印刷在纸张上的黑字,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文字变成鲜活的影像保存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互助、教师讲解等。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科学的、细致的思维分析过程,学会从大量的事实中抽取共性的结论,从而理解科学之谜是经过大量的事实分析研究而解开的。

  六、美好的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最佳阵地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兴趣是探究学习的生长基,一个关乎自己生存的问题当然会引发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我设计本课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从美好的生活引入又从美好的生活结束”。美如仙境的录像将学生领入探究性学习之中,在探究中却发现我们的美好生活在被我们自己无情的破坏,学生便会自发的继续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直至圆满。

  课堂探究中,学生发现了大气层到目前为止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又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大气层对我们的重要性,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继续将探究活动深入进行下去,从而探出个究竟,对“怎么做”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持续发展下去,而学生科学素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个问题引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完善的。

《地球》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动物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3.引导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丰富知识积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动物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在读中感悟课文内涵。

  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知道清洁工是干什么的吗?

  师:是啊!正是清洁工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帮我们把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我们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他们的功劳真大啊! 其实,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好多动物清洁工呢!它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地球上,为地球的环境做出了贡献。学了《地球清洁工》一课,你一定会大开眼界的。(板书课题)

  从孩子熟悉的人物入手,能够让他们准确地明白“地球的清洁工”的含义。

  (二)初读感知,读重任字。

  1.自主识字,教师提出识字要求,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学生自由读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组内互帮互助,交流识字的好办法,请代表发言。)

  2.以游戏形式,交流识字。

  A:“找朋友”给字组词

  B:猜谜语,如:把东西放在土里面是“埋”c:开火车识字,组词。

  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自主识字,积累方法,提供给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开展多种多样的识字活动,将枯燥的识字与游戏结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都出现了哪些小动物?谁是来报名当清洁工的?大猩猩是做什么的'?

  2.大猩猩录用了报名来的小动物吗?你是从哪知道的?读课文最后一段。得到大猩猩的夸奖可是要有真正的本领啊!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每种小动物的本领吧!

  从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的角色。

  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让他们充分了解每种小动物的生存方式以及这种生存方式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好处。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动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把这些认识内化到心中,为下一步的招聘会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

  (一)自主合作,读中感悟。

  1.小动物们这样积极,看来是都有真本领啦。请小朋友们再次好好读读课文,看看这些应聘的小动物们都有些什么本领?读完后,选出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把它说的话在书中画出来,并且读给你小组的伙伴们听。

  2.学生勾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语言,自读后小组读。

  (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谁愿意把你喜欢的那段话读给大家听?

  (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话,根据学生情况指导朗读,教师相机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一边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一边感悟课文内容,注意“最合适”“理直气壮”“瞅”等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

  4.请大家认真听课文朗读,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仔细体会小动物的语言和神态。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让他们充分了解每种小动物的生存方式以及这种生存方式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好处。在小组合作探究和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动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把这些认识内化到心中,为下一步的招聘会打好基础。

  (二)创设情境,深入领悟。

  1.现在,动物环境保护局外面贴了一张招聘启事:

  (投影出示) 招聘启事

  为了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动物环境保护局决定招聘一批地球的清洁工,具有清洁地球本领的小动物,赶快来报名吧!

  师:谁来为大家读读啊?招聘会马上就要开始了,现在你喜欢哪种小动物,就代表哪种小动物来参加招聘会吧。今天我就来当这个主考官大猩猩。同意吗?

  2.你想让你喜欢的小动物应聘上吗?为了能让我们喜欢的小动物顺利过关,被聘为地球的清洁工,我们分小组进行推举,小组的每个成员把小动物的本领说一说,选一个说得最好的同学参加招聘会。

  3.小组说、推举。提醒:注意说话要有礼貌,要是没礼貌,别说不会聘上你,还有可能马上就会被哄出去的。再有就是不要紧张,要自信,说话时声音要大,要把话说清楚。

  4.动物环境保护局招聘地球清洁工招聘大会现在正式开始!我是主考官大猩猩,请大家踊跃报名!

  5 .现在,我宣布招聘结果:(读名单)我认为你们都是很合格的地球清洁工,有了你们,地球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好,招聘会到此结束,请新上任的清洁工回去好好工作吧!

  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口语交际和阅读课结合起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小结赏景,升华情感。

  师:招聘会圆满结束了,经过这些小动物们的辛勤努力,我们的地球变了样,看!(出示投影,放 mp3 配乐,抽拉片)江河湖海多么清澈;宽广的草原空气清新,牛羊成群;植物没有病虫的危害,长得多么茂盛啊!

  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

《地球》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十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3.感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画、批说明方法。

  2.借助列表,理清说明顺序。

  3.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拓写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白人类的生存依托于“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倡学生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三、教学策略

  1.借助资料、结合说明方法感受只有一个地球。

  2.通过读、思、议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精心保护它,初步感受保护环境的教育。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写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认识说明对象

  出示课件地球图片:在浩瀚的宇宙间,有这样一颗星球,它有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水分;有茂盛的.大树,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草地;有动物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有人们在蓝天下愉快的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载歌载舞,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它就是?这篇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谁?(地球)对,读课文要先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旨。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展现了地球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对地球母亲的感激之情实现了导入新课的有效对话。

  (二)学习词语,发现书写规律

  1.听写词语。

  矿物、恩赐、枯竭、威胁、目睹。

  2.发现规律。

  这几个字:矿、赐、竭、胁、睹。都是我们这课的生字,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规律:左右结构的字要左低右高、左窄右宽。

  【设计意图】高年级指导书写,要帮助学生总结规律,能够举一反三。

  (三)发现写法,整体感知结构

  1.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从几方面介绍了地球?外观、体积、资源、移居。

  2.作者从这几方面要说明地球的什么特点呢?又是怎样说明的呢?

  3.默读画批:细细品读课文,用曲线画出地球的特点,读读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批注在旁边并想想作者这样运用的好处。

  【设计意图】为了衔接初中说明文教学,给学生渗透相应的阅读方法,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借助说明方法感知说明的特点,体会到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产生保护地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争做小小宣传员。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要一个地球”的道理,明白“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地球资源枯竭了

  多媒体课件2.伤痕累累的地球,人们不安全了

  多媒体课件3.地球的自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跟我们朝夕相处,你了解地球吗?谈谈你对地球的了解。

  生回答。

  师总结:是呀,人类时代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把地球称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只要一个地球》(出示课题)

  二、解题,初步明理

  生读课题,思考;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

  三、尝读课文,读中自悟

  1.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边读边用笔做上记号。

  2.生再细读课文,进一步弄清“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这个问题。

  四、师生共悟,深层理解

  小组选定代表汇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师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指导朗读,借助多媒体课件,理解重点语句,弄清楚一下知识点:

  1.地球渺小

  重点语句: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有一。

  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1)师简单讲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展示课件1:图配合解说词,学生视听后感受到不加节制地开采资源,会造成资源的枯竭,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用煤价格的不断上涨了解资源的有限性。

  (3)展示课件2;图配合解说词,学生视听后感受到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会造成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生态灾难”。

  (4)回到课文,感情朗读3、4自然段。师问:你从这两自然段中明白了什么?

  (5)展示课件3:“地球的自述”,在画面解说中,让学生感受到满目疮疼、伤痕累累的地球,已经不再永久造福于人类了。用“我虽已伤痕累累,但人类还会治好我的。”作结尾。

  3.无法移居

  师讲述“40万亿公里”需航天飞机以每小时20xx公里的速度,估算要飞行20万年。

  生在朗读中体会“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再读全文,谈谈你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理解。五、情感形成,读写结合

  师问:面队这个可爱而又易碎的地球,我们该怎么办?

  1.学生各抒己见,适当展示自行搜集的有关开发新能源的知识。

  突现保护地球,开发新能源,做好身边事,做好小宣传员的思想。

  2.指导学生多形式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学生写出保护地球的倡导语,要求简短明了。

  六、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再浏览课文,看课文采用什么手段把知识讲清楚的?

  生回答。

  师点拨总结,要求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地球》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2、知道为了让人类拥有美好的一切,我们必须保护好地球,这意义十分重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对地球未来的企盼,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相关教学软件、资料,小信箱、信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激情导入

  1、(出示多媒体课件)镜头一:展示美丽的地球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的情形,它是那样的玲珑剔透,是那样的晶莹可爱。镜头二:展示阳光、沙滩、草原、森林……地球上的人们幸福生活的情形。

  2、师:美丽的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球万岁》就是一首献给地球的歌。(板书课题:地球万岁,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正确、通顺。

  2、分成小组,一小节一小节地大家轮流读,相互指正。

  3、讨论每一小节的大意。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辅导)

  三、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师: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请说说各个小节的意思。(生:10个小节……)

  2、师:请愿意朗读课文的同学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学生自由选择,表演朗读、比赛朗读)

  3、重点指导理解第七、八、九、十节诗的内容。

  ①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请同学说说,地球给了我们什么。(生:阳光、空气、土地、植物……)

  (板书: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人类)

  ② “可是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出示美伊战争的相关电视资料、报纸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近期的美伊战争进行谈论,说说战争给地球上的生态带来什么严重问题。(生:空气污染……)

  (板书: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惭愧的事)

  ③ “美人鱼的歌声,在柔风中飘荡,岸边的橄榄树,向过往的船只招手……”

  师:“美人鱼”是安徒生童话里的人物,美人鱼是善良和美的化身。“橄榄树”象征和平,这段话包含着作者对和平和美的渴望。同学们,象征和平的还有哪些呢?(生:鸽子……)

  作者渴望和平还可以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生:……)

  ④ 最后一小节"为了美好的一切"指的是什么?(生:和平、友谊、自由、美好……)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人类怎样才能拥有这美好的一切?(生讨论、回答。师板书:为了拥有美好的一切,好好保护地球。)

  四、练习朗读,培养情感

  1、师:我来给同学们朗读我喜欢的一个小节,然后请同学们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桌交流朗读,好吗?

  (出示幻灯片)太阳/是大家的,月亮/是大家的。地球/每时每刻/都自转着--哪里的`白天/都不会永驻,哪里的黑夜/都不会永驻,哪里的黑夜/都不能持久。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分享,阳光的明媚,月光的温柔。(读时:前两行要读得平稳些、亲切些,“大家”应重读,强调平等与分享。后行用降调读,一扬一抑成呼应,有变化,最后四行,要重读。“月光”句用平调,语速徐缓,让人陶醉在溶溶的月色中,尽情享受自由和幸福。)

  2、学生同桌交流朗读。

  3、指名朗读。(配上音乐)

  4、全班有感情朗读。

  五、行为升华,激情无限

  1、(出示第九小节幻灯片)“人人都懂得和学会了爱--珍惜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把泥土,每一条江河溪流,每一声小鸟的啁啾……”

  师:假如你是一棵小草,你是泥土,你是江河,你是……,请来说说,你将会向人们呼吁些什么?

  (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2、同学们,学习这首诗,你们有没有自己想说的话,有没有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梦想。你们也来写写一首小诗,或三言两语,向地球母亲表达你对她的爱,好吗?

  (发下课前准备好的信笺,上面印有和平鸽)

  3、学生把自己的设想和祝福写在小信笺上,并投入到事先准备好的小信箱中。

  4、教师随机抽出一些信笺,诵读学生的心愿。(配乐)

  六、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充满激情地学了这首诗,并且也像作者一样对地球母亲的未来充满梦想和祝福,表达了自己的爱。希望同学们能把这激情延续下去,在周围,在每个时刻,都对自己的家园进行关注,爱护它,关心它。

  〖板书设计〗

  32、地球万岁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人类

  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惭愧的事

  为了拥有美好的一切,好好保护地球

《地球》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周期为一天。

  2、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强化培养学生“区别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教学时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他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入手,谈话引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同时白天与黑夜也不断地交替出现,对这种现象你有过什么问题吗?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而引出下面的猜想主题,使得“猜想与假设”成为学生的主动欲望。

  2、猜想与假设:“猜一猜,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对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学时,我们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猜想空间,留充足的.时间,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猜想与假设的活动。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能够训练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合理的能力和意识,防止他们的思维走偏。教材中卡通对话的场景和插图,是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活动进行一些引导,同时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教学时决不是学生读书了事。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办法去搜集事实与证据对所做的猜想与假设进行验证。本教学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体验活动。这一层次有以下三个教学目的:其一是强化学生猜想与假设的探究能力,强化二级目标的培养;其二帮助学生形成猜想需要验证的思想认识;其三通过这一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象而生动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自然现象。

  第二层次是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实验结论一定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争论、去概括,教师不要把实验后面的一段话当成实验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让学生照本宣科。

《地球》教学设计1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书 地理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需要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旨在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后面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而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由于本章采用的是一个“由远及近”的思维过程,于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顺序作了很大的调整,先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再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学情分析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依然很薄弱,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属于理解的层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仍然无法自主的实现地理规律和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特点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三、设计思想

  1 设计思路

  以复习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问题层层递进,结合各种图表以及补充材料让学生去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 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鸡蛋剥层”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地球内部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了突然变化,进而推知地球内部可以分成三个圈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维,提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地球内部的信息?”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地震波。

  2学生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3学生利用表格及板图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细化结构及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4学生通过自学总结、分析,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养成不断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2学生在分析地理图表,总结归纳各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过程中,学会用表格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研究方法过程中,培养了较深的研究欲望。

  2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的特点及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软流层的位置教学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教学

  4自然环境与外部圈层的关系的教学

《地球》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2、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等词语。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地点:

  网络教室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在没上新课之前请大家打开电脑,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影片。

  2、你看到的是什么?(宇宙)

  3、宇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在这茫茫的宇宙中,有一个跟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星球,它就是地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

  二、新授

  [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当学生说知道了地球的外貌很美时,教师让学生打开网站中的美丽的地球看一段影片,亲眼目睹地球的美丽。)

  [学习第二段]

  1、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2、出示自学提示:

  (1)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2)说说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3)选择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种资源,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有关此资源被污染情况的'资料,向同学们汇报,并谈谈本小组的看法或想法。

  过渡:有人说,宇宙空间不是大的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依据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学习了第二段你就知道了。

  [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借助上网查找资料,想一想:人类能依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为什么?

  [学习第四段]

  1、导读第八自然段:因此,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2、导读第九自然段:所以,我们呼吁全人类。

  三、为了呼吁人们保护地球,请每小组讨论并设计一张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

  (在画板上作,可自己画图,可从网上下载图片。)

  四、总结全文。

  五、板书:

  表面

  美丽

  活动范围小

  精心

  只有一个地球

  资源

  再生

  不能再生

  保护

  移居

  即使……也……;再说……地球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网上的资源丰富了课内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延伸课堂教学,从而由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

  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看到了地球的自然资源政被污染,而且日趋严重。这让学生们感到地球的危机,也让学生们认识到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只有一个家。

《地球》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各课中的内容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很多内容可以同时搜集得到。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教师要安排学生根据单元准备的要求,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每一课的教学前,根据本课的内容提取相关资料即可。对于材料的准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太阳系家族模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交流。

  情感目标:

  愿意合作交流;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四季交替的规律与原因,并且课前收集了有关太阳家族的资料,对本节课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指导学生多种渠道搜集与太阳家族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带着问题去,带着成果来,所以对解决本节课重难点比较容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兴趣。利用科技视频调动学生思维。通过教师介绍,学生的探究组成。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教学导入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思考、提问让学生一开始就有问题

  活动1播放视频《太阳的形成》了解太阳形成的原因了解太阳的一些基本知识。

  活动2播放视频《太阳的`形成》看、讨论太阳巨大的能量去了哪。

  活动3播放视频《太阳系的形成》看、讨论了解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太阳的知识。讨论对太阳能的设想。

  教学流程图

  (一)检查工具,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探究阶段(教师指导)

  (三)观看视频

  (四)总结阶段(学生想法,点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太阳的形成、太阳系的组成方面更多的知识。

  八、帮助和总结

  本课利用视频让学生对太阳的表面、能量、形成及太阳系的形成。教师的视频要选择好才能让学生更多地认识太阳的知识。

《地球》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地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2-27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04-28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05-03

《地球与宇宙》教学设计07-30

地球信箱教学设计05-26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06-07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05-12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教案05-18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