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中地球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地球与宇宙》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球与宇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球与宇宙》教学设计1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
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转换为(P4)图,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交流点评]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自学、讨论、点评]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自学整理、交流点评]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活动]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拓展]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地球与宇宙》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要变教师为教练,变讲师为导师。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益于终身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地理教学中特别关注这一问题,处处留意少讲精讲,时时注意留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本文就是笔者“转变角色,关注学生知识生成过程”观念实践的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②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③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②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③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从而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④互动探究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⑤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②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③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标分解:
课标: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运用
资料
说明
说出
分析
普通和特殊的原因
迁移应用找寻其他星体上的生命物质条件分析
知道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用资料说明上,要求学生先熟练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然后迁移应用到在其他星体上寻找生命物质。
重 难 点:
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式:
(1)应用“互动探究—问题引领”的探究性学习课型。
(2)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归纳。
(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资料、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和交流,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力求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具体如下:
(1)本讲内容比较抽象,空间范围大,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宇宙中天体及天体系统主要说明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这需要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和发挥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本讲基础性知识多,要善于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复习时要充分运用太阳模式图,认识太阳系中的主要成员,通过八大行星的数据比较分析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进而综合分析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3)利用比较法理解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太阳辐射是正常的长时期的太阳状况,而太阳活动是短时间的激烈显示。两者的相同之处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不同之处是强弱的差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设计、制作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2)编写好提供给学生的学案资料。
(3)由学生自由组合,确定课堂讨论的学生分组。
教学流程:
环节一:自学质疑
本环节要求学生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并在小组讨论和完成学案的基础上,找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具体环节分为五个步骤(见学案的自主探究一至自主探究五)。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反思:
◆自主探究一:你知道天体、天体系统的含义吗?飞行的民航飞机是天体吗?为什么?地球和火星可以构成天体系统吗?为什么?
阅读教材P2-4,说出天体含义及其类型,天体系统含义及其级别。
(1)天体类型: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人造天体有: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③ 和④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2)填写下表,完成对天体系统级别的判断:
总星系(宇宙)
(3)如何确定某一物体是否是天体?如何辨析两颗星体能否构成天体系统?
◆自主探究二:你知道太阳系的家族成员有哪些吗?
阅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组成成员主要有哪几类?
、 、 、 等。太阳是 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 %。
◆自主探究三:如何理解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完成:
(1)八大行星的运动方向有何共同特征? 。
(2)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有何共同特征? 。
◆自主探究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
(1)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分析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
点拨:影响地面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气候、地形等。一般地说,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天气晴好,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主要类型
名称
概念
特点
周期与影响
◆自主探究五:地球为什么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1)外部条件:
①地球在与其它行星绕日公转时,轨道近似 ,轨道面几乎在同一 上,绕日公转方向都是 ,使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处于一种比较 的宇宙环境中。
②讨论:如果太阳光照时强时弱,变化明显,对地球上生命有何影响?
小结:自生命诞生以来,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相对 ,使地球上的生物 。
(2)自身条件:
讨论: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有那些?这些条件分别是什么因素形成的?
、 、 等。
环节二:交流展示
1.天体的辨析方法
2.天体系统的辨析方法
3.区别“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太阳活动的影响”的方法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差异性
5.探究后,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环节三:互动探究
1.恒星有2000多亿颗,为什么课文介绍太阳,而不是牛郎星、织女星、比邻星等?
2.2008年 11月13日,美国天文学家发表了一组太阳系外四颗新发现行星的照片,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图片。它们被称为HR8799星系和北落师门星b。研究人员至今已发现300多颗可能存在于太阳系外的行星,但都是通过测量它们的重力、速度和亮度变化等方式发现的。这次,人类首次直接捕捉到了行星的“真迹”。据此判断科学家要了解所发现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现象,应该注意观测该行星的哪些特征?
◆教师说明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探究思维过程:
(1)假设——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
(2)证据——读图或资料寻找相关的信息
(3)论证——应用信息解决相应问题
(4)观点——形成相关的看法和认识
◆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提供了探究工具,指引了探究的方向,帮助学生或自主或合作探究以便得出结论,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和提供的各种资料(包括教材、案例呈现、课件呈现等),运用探究思维过程,进行探究分析。
自己设想:
同伴交流:
推出结论:
学生自主探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环节四:精讲点拨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反映了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级别顺序
B.“嫦娥一号”卫星绕月球运行,和月球之间也能形成天体系统
C.任何天体间都可以形成天体系统
D.天体是宇宙中各种形态的物质的统称,因此民航飞机在飞行中也属于天体
【例2】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 )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
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
【例3】地球为什么会成为生命的摇篮?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相连。
地球磁场①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② B.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③ C.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④ D.削弱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大小行星的运行特征⑤ E.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环节五:矫正反馈
【问题反馈】
1.对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不清晰,出现答题失误。比如对是否是天体,是否是天体系统的判断出现错误的频率很高。
2.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分不清。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四大影响途径不清晰。
4.地球的特殊性内外因分辨不清。
【矫正练习】
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与星云,但夜空中用肉眼观察到的主要是恒星。
B.任何两个位置上相近的天体都可构成一级天体系统
C.任何一个天体处在地球这个位置,都会有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D.任何一个天气系统,其内部的各天体都存在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关系。
2.下列现象主要是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的有( )
A.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B.航海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C.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D.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
3.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会引起地球电离层的扰动,使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到影响
B.使地球电离层突然出现“磁暴”现象
C.太阳活动会对两极地球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影响,还会出现极光
D.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没有任何关系
◆矫正反馈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重新回顾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的运用本节所有重点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实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然后在加上巩固案的设计,教师能够更为全面的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利于从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上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高效教学提供了实践反思的宝贵经验。
环节六:迁移应用
(见学案和巩固案)
思维拓展
第一步,课堂上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
1.什么是宇宙
2.宇宙的特征:
物质性(天体)
运动性(天体系统)
二、太阳: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从运动特征看
从结构特征看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物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是新课标教材模块Ⅰ(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高中地理的开篇章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
但在教学中仍然发现下列几个问题亟待解决:①小组内活跃分子偏少,沉默分子偏多,如何引导这些沉默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活动来,值得思考;②提供的资料较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急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锻炼;③对于地球的宇宙环境,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课外知识偏少,较少需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地球与宇宙》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在地球上,我们仰望天空,可以看到太阳、月亮以及各式各样的星星,包括闪烁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和轮廓模糊的星云。有时候,还可以看到划破夜空的流星和拖着长尾的彗星。若用天文望远镜和其它空间探测手段,可以观察到更多的恒星和星云、环绕行星公转的卫星,以及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星际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和星际物质等,都是宇宙间物质和存在的形式,通称天体。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与其他天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筑成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天体学说。
本节教材侧重对地月系和月球、太阳系和太阳的概况和银河系与宇宙总星系的简单介绍,使学生能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并清楚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本节教材内容不多、文字浅显,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挂图、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2、运用读(学生读课本、读图)、讲(教师启发式提问、板书板画、讲述讲解)、练(学生讨论发言、随堂练习)等精粗结合的三环教学法。
2、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月球、太阳的概况。
(二)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月球、地月系、太阳、太阳系的概念。
2.教学的难点:月球的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系的成员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地月运动和太阳运动的挂图、投影片或教学录像。
2.月球考察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白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夜间看到明媚的月亮和满天的星斗。宇宙间奥秘有多少呢?地球其实也是宇宙中的一员,今天,航天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登上月球了,宇航员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就在天空之中。地球、月球、太阳和星星都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一位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家长”和“兄弟姐妹”。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太阳系的成员及太阳对地球的意义。
(一)地月系和月球
1.地月系: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由于月球距地球比其他星球距地球要近得多,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就显得又大又亮。
2.月球:
(1)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
(2)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能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0C,夜晚温度降低到-1830C。
(3)月面形态:多环形山-坑,(指导学生读课本图5-23月面景观),月面较暗部分为平坦地域,月面较亮部分为起伏的山地。
(4)月球自身不发光,“明月”是太阳光反射的缘故。
(5)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不过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它的公转周期相同,都是27.3217日,这样的自转叫同步自转,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面只有半个月面,也就是说,月球在运动中总是一面向着地球。(指导学生读课本图5-22地月系图)
(6)1969年7月,原苏联宇宙员(加加林)首次登上了月球。1979年12月5日,联合国通过协定,宣布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二)太阳系和太阳
1.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九大行星:按照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5-25太阳系模式图)
3.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地球的体积约等于太阳体积的1/1300000。质量约等于太阳质量的1/330000。
4.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表面温度为55000C,上面经常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的区域。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
5.太阳给了地球光和热,由于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五、板书设计
(一)地月系和月球
( 1)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
1.地月系 (2)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3)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1)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
(2)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昼夜温差大。
(3)月面多环形山。
2.月球 (4)自身不发光,是太阳光反射的缘故。
(5)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同步自转。
(6)1969年7月,宇宙员首次登上了月球。
(7)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二)太阳系和太阳 3.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4.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
5.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六、习题和解析
1.随堂练习
(1)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是地球唯一的'天然 ,地球和月球构成 ,是宇宙中最小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
(2)月球自己不能 。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皓月当空,明月的亮是由于它 的缘故月球上既没有 也没有 ,是一个静寂荒凉的世界。
(3)太阳是个炽热的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 的区域。由于地球表面有 、 和 ,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4)下列有关月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月球是太阳唯一的卫星
(B)月球质量约为地球的1/2
(C)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
(D)球表面昼夜温差不大
(5)离地球最近的天体(除流星外)是 ( )
(A)太阳 (B)月亮 (C)金星 (D)火星
2.课后作业
(6)下列星球之中不属于太阳系的是 ( )
(A)太阳 (B)行星及其卫星
(C)小行星 (D)恒星
(7)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是 ( )
(A)太阳 (B)金星 (C)地球 (D)火星
(8)下列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
(B)地球的质量约等于太阳的1/33
(C)太阳表面温度高达10000C
(D)地球的体积约等于太阳体积的1/13
(9)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距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 )
(A)水星、金星 (B)金星、火星
(C)火星、木星 (D)木星、土星
(10)月球实际上比太阳小得多,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与太阳大小相差不大?
3.参考答案:
(1)卫星 地月系 太阳 (2)发光 反射太阳光 水 空气(3)气体球 温度较低 适宜的温度 液态的水 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 (4)(C) (5)(B) (6)(D) (7)(C) (8)(A) (9)(B) (10)因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比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要远得多,尽管太阳比月球大得多,地球上的人们仍然会觉得两者差不多大小。
4.简要分析:
(1)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夜晚的月光不是很亮吗?其实,它“借”的是太阳的光,月光是一种反射光。这种光照射下,人们既不感到温,更不感到热,就是这个缘故。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登上地球,也一定会看到地球是“发光”的。据探测,月球上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因此更没有生物存在,是一个静寂荒凉的世界。
(3)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表面温度为55000C,上面经常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的区域。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给了地球光和热,由于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4)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能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0C,夜晚温度降低到-1830C。
(5)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由于月球距地球比其他星球距地球要近得多,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就显得又大又亮。
(6)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7)太阳给了地球光和热,由于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8)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地球的体积约等于太阳体积的1/1300000。质量约等于太阳质量的1/330000。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表面温度为55000C。
(9)按照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距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金星和火星。
(10)人们观察一个物体的大小,除了物体自身的大小以外,还与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有密切的关系。物体距观察者越近,它在观察者眼中的视角就越大,观察者就会产生物体较大的错觉,反之则觉得小。虽然太阳的直径比月球直径大400倍,但日地距离也比月地距离大约近400倍,两者所造成的视角大小差异基本可以抵消,地球上的人们所看到的太阳与月球的视觉大小就十分接近(太
阳视角平均值是32/,月球视角平均值是31/6//),大家就觉得两者的大小差不多了。
七、参考资料
太阳活动 太阳上各种变化情况。包括光球上的黑子和光斑,色球上的耀斑和日珥以及日冕形状的变化等。有高潮和低潮之别;前者为忧动太阳,后者为宁静太阳。扰动太阳的主要标志是耀斑的频繁出现,而耀斑的出现又同黑子和黑子群的出现有关。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平均周期为11年。
—摘自《地理学词典》
《地球与宇宙》教学设计4
活动计划
前两节课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第三节课展示交流。
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
参考主题:
抽签选题,如果对抽到的主题有意见,可以自拟主题,但需符合本次活动的大主题并经过老师批准。
1、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古代中国人、印度人、巴比伦人的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什么?证据是什么?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证据是什么?是何时发现的?是谁发现的?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你认为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正确的吗?你有自己的想法吗?
2、介绍太阳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太阳的基本情况如何?太阳黑子是什么?太阳和人类有何关系?什么是日食?日食是如何产生的?日全食是如何形成的?极光是如何产生的?
3、介绍月球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月球的基本情况如何?你认为我国有没有必要发展登月技术?你有何开发月球的设想?什么是月相?月相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
4、星座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什么是星座?主要星座有哪些?你知道哪些星座的传说?
5、太阳系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太阳系的构成,九大行星的基本情况,土星的光球是什么组成的?哥白尼与日心说。
作品要求:
1、使用Word或Powerpoint软件制作。熟练应用上次活动讲评中强调的三点:标题的修饰,文字的修饰,超级链接的应用。
2、要求主题突出,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内容。
3、作品中应有封面、封底、目录页、小组名称、组长、组员分工、日期。除封面和封底外应有8页以上正文页,在目录页应设置超级链接。
4、作品中采用的文字内容或图片,提倡原创。
各小组抽签选择主题,然后开始搜集资料,制作电子作品。
《地球与宇宙》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要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产生和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使学生意识到宇宙是物质的、以及时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
(四)说重点和难点
1.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它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2.依据:从教材方面:宇宙空间物质是比较复杂的、甚至设涉及到一些物质结构问题,较为抽象。从学生方面: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只是储备,但是学习专业的地理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将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本节课我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导学法、归纳法、讨论法等,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我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将结合有关的材料和图来完成“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这一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宇宙中的地球”,着重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本节课涉及的天文知识较多,而且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对一些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学法:建议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三)教学评价:我主要运用表扬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回答和相互讨论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学生进行引导与鼓励。如在新课学习完后,我将在黑板上画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图,留出部分空格,随机的抽一些学生来填写,并请另外一些学生来评价,用这种方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会先用一句话:“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导入本堂课。
(二)引导讲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我着重从空间和时间上来叙述。我将简单的向学生回顾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星系——宇宙,让学生概括的了解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的'确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发展的观点,即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得到修正,不断地接近真理。
让学生浏览书本第6页的阅读,让学生互相讨论下,他们熟悉的天体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关于天体神话故事。之后引出“可见宇宙“的概念,提出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单位—光年。让学生阅读书本6页的活动,引出光年的概念,让学生动笔计算人类已经观测到得半径有多少千米?以及互相讨论对它的感慨。通过计算与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宇宙无边无际,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三)配合插图,讲述讲解——天体及天体系统层次
这部分内容包括了两个知识点。第一个是天体,我将列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类型,比如说彗星、流星等。然后给出天体的概念,并充分的利用教材上的图13,让学生结合旁边的小字进行阅读,让他们对各种天体有一定的了解,加强对他们的科学教育。由于教材受篇幅限制,没有举例说明,我在讲课时会结合有关的资料作些补充。第二个知识点是天体系统,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将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一句话着手:“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这样就很容易引出了天体系统的概念:是指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然后我在分别从组成和尺度两方面简单的说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等不同天体系统。并指出不同天体之间的关系,我将板书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让学生能有一个清晰的条理性。
(四)识图讲解——八大行星
我将让学生在太阳系的示意图中找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行星带的位置,然后我再把八大行星作一个简单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让学生来谈谈他们对八大行星有哪些了解?让同学阅读11页的表格。让学生从行星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等数据中,看出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尤其是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为以下内容作一个铺垫。
根据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征,以及教学任务和内容,本节的新课讲授大概在35分钟左右。之后,我将利用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练习,同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进行师生交流,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相长。
【《地球与宇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宇宙中地球教学设计04-26
《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06-03
《宇宙的未来》的教学设计09-26
《宇宙的未来》 教学设计04-18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08-31
《宇宙的未来》 教学设计04-18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05-27
高一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02-03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