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4 12:59:46 蔼媚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6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1

  课文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的作品,全篇由三首短诗组成,又被称为组诗。写这三首诗的时候,恰逢作者被围困在梅岭山上二十多日,虑及自己可能无法脱身,于是留下这“绝笔”,没想到随后即解围。全文共三章:第一章,作者在生死绝境之中,追怀往昔,即使面对死亡,作者也毫无惧意,甚至要召回已经牺牲的部下,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第二章,作者告诫幸存的同志们,奋勇杀敌,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自己,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第三章,作者对于投身革命无怨无悔,并相信战争终有结束的那一天,革命必将走向胜利,末章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积极的革命态度,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诗作内容短小精悍,读来铿锵有力,全诗既带有为革命献身的义无反顾,又有即将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虽相隔几十载春秋,却依然让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被感动、被激励。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们已经读过不少诗歌,初步具备了对于诗歌的朗读、认知、感受、分析等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渗透的情感,以及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存在一定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带有历史时代特征的组诗,与学生现在的生活阅历,有很大的反差,在学习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以及贴近文本的有深度、有温度的解读。

  教学目标:

  1、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2、揣摩意象,理解关键性字、词,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课文中想象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揣摩、品味意象以及关键性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创意:

  通过学案教学法,达到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目的。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诗歌,了解作者

  说起陈毅,大家首先会想到他革命家、军事家的身份,其实他还是一个诗人,还记得《青松》这首诗么?我们先来齐背一遍。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通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陈毅自己的形象,他宁折不弯、坚韧不拔、品德高尚、遇挫弥坚。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对于陈毅的身份介绍,教师可自行补充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陈毅其人,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对照学案,疏通字词

  (一)学生分小组自读课文

  组内1号、2号学生检查预习的效果——纠正错误读音,纠正学案上的拼写错误等。

  (二)小组内朗读交流

  (三)班级内朗读交流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需要重读?哪些地方轻读?哪些地方停顿?哪些地方需要音调变化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上课前下发学案,学生提前预习朗读课文并疏通字词,上课时组内检查纠错。本文是三首诗组合而成,需要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揣摩文意,本环节旨在指导学生自我朗读,注意朗读技巧,教师需要在自读的过程中巡视和指导。)

  三、概括大意,明确意象

  (一)这三首诗分别在讲什么?

  明确:第一章表现革命的艰难,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第二章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的革命者,继续努力,以捷报来告慰死者。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最终将迎来胜利。

  (二)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出来。

  明确:第一章:血战到底或战斗到底;

  第二章:勉励战友或勉励诸君;

  第三章:革命必胜或实现理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文是一组诗歌,语言风格言简意赅,此处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四字词语概括来体会简洁的语言特点。)

  (三)诗人在不同的章节中用到了不同的意象,比如第一章中出现的:泉台、旧部、旌旗、阎罗。

  1、思考:什么是意象?

  明确:意象即诗中的`形象,是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2、分小组合作探究,找出第二章、第三章中出现的意象,写在学案上。

  明确:第二章捷报纸钱等

  第三章自由花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的设计意在体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把握诗歌的意象,通过小组讨论利用学案进行学习,符合自读课文的特点。)

  (四)通过不同的意象,诗人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分小组讨论

  这些意象是如何与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的,并写在学案上。

  明确:泉台、旧部、旌旗、阎罗——对敌人的仇恨

  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充满了仇恨,即使自己牺牲,也不会放过那些敌人。

  捷报、纸钱——对战友们的嘱咐,寄希望于后继者们。

  “捷报”、“纸钱”,反映了诗人即使面临死亡,也依然要勉励自己的后继者们,继续投身革命,将胜利的消息当作纸钱烧给他,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陆游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自由花——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信心。

  遍种的“自由花”这个意象,更是反映出了诗人内心对战争必胜的信念,也体现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体现出本单元以及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意象的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小组上台展示上一环节

  (六)齐读课文,想一想:这三首诗有内在的联系么?

  明确: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紧密呼应,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整体。三首诗从过去、现在、未来着笔,过去是“我”革命的过去,现在是面对死亡的现在,未来是革命即将胜利的光明未来。

  四、揣摩字词,领悟想象

  (一)分小组朗读课文,并开展以下活动

  1、小组讨论哪些字词应该重读?为什么重读?在学案上做批注。

  2、包含这些字词的句子,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小组内成员共同查阅资料,并在学案上做记录。

  明确:重读这些关键性的字词:招、斩、捷报、取义成仁、遍种“此去泉台招旧部”中的“招”需要重读,用“招”,而不用“收”、“率”、“集”,因为“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集”,读起来不如“招”字响亮。

  “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斩”要重读,因为这样读,才能表现出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捷报”要重读,捷报指的是革命胜利的消息,重读是因为需要强调革命必胜,体现作者坚定的革命到底的决心。

  “取义成仁今日事”这句话中的“取义成仁”要重读,意思是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重读是要表现出作者对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毫无顾虑,表现出了作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人间遍种自由花”中的“遍”要重读,因为遍种表示到处都有,处处开花,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的境界,也是诗人最终希望达到的革命胜利的愿景,重读这个词,尤其重读“遍”,能更强烈地体现出作者革命必胜的信念。

  这些句子用到了想象的写作手法。

  (二)什么是想象?请根据老师的讲解,在学案上做好记载

  明确: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那么就这篇课文而言,已存储的表象是诗人遇到了战争陷入绝境的困难,诗人在脑海中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的新形象是对革命的无悔,对未来革命必胜的信心,以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将想象拿出来进行解释,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想象的定义,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想象到底是什么,为下一步领悟想象的作用做铺垫。)

  (三)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表达自己的强烈的情感,比如“斩阎罗”,将国民党反对派比作阎罗,可见诗人的嫉恶如仇,“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样的想象,使得每一个读者都感受到了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作用二:表现出诗人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诗人以为自己即将牺牲,所以“后事”只能凭借脑海中的再加工而形成,而正是这样的再加工,使得我们得以发现诗人的高尚品格和崇高情怀。

  五、课外推荐,再读再品

  下课前,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多首陈毅的诗歌选段,请同学们课下再读再品。在学案上,完成以下任务: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关键性词语、想象在学案上做批注。

  六、板书设计

  意象(感情色彩)重读字词想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学习目标的确立上,一方面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利用学案,将学生的批注、笔记、讨论结果等内容,都在学案上加以体现,这也充分体现出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充分挖掘文本,紧紧围绕诗歌中的意象、关键性字词,以及想象这一写作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突出自读课课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自主研究、自主讨论、自主品析,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找准了突破点,也就找到了文本“发光发亮”的地方,也就实现了编者文本、作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的四维互动,也就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于: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少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然不能很快地领悟朗读的技巧,在品析课文的环节,还是依赖老师的传授,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存在有个体差异,总是等着“喂”,却不能主动去“吃”!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二、学法引导

  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帮助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加强感悟,佐以相关诗句评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间隔)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②伍子胥头悬城门的典故;③《示儿》《自由》(裴多菲);④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在掌握朗读节奏后于课内分小组朗读比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1.诗歌要表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1)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ǎng 遍种:zhòng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诗

  (1)“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3.分析第三首诗

  (1)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总结、扩展

  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2.古往今来,许多前人都有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如《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3.示范朗读节奏,分小组朗读比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一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借代与借喻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背景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

  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

  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

  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

  生自由读。齐读。

  2、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们女士优先吧!

  女生读。男生读。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

  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1)解读第一章: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读第二章: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之中写下的三首七绝,也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诗歌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敢于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断头今日意如何”领契全诗,把“意”贯串于诗的始终,首末诗句遥相呼应,结构极其紧凑。第一首写自己,以“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斗争意志,表明死而不已;第二首写同志,以“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殷切希望,勉励“后死诸君”完成革命大业;第三首展望未来,以“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美好理想,预见今日的“断头”必将换来共产主义的明天,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前途的信心和向往。前后三首紧密相连,逐层深化。诗句从胸中自然流露,毫无斧凿痕迹,一气呵成。阅读时要关注组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组诗大气磅礴,豪情纵横。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来驾驭生活,所以挥洒自如;以革命战士的火热心胸来感受生活,所以最能体现革命斗争的美和诗意。在诗中,生和死,理想和现实得到了巧妙完美的辩证统一,构成了深远优美的意境。诗中抒发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豪迈又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梅岭三章》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气势磅礴的笔法,炽热的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让读者不禁感叹“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意蕴。读这组诗,要把握诗中的这些意象,体会革命者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感。

  语言形象精炼是这三首诗的突出特点。诗人善于用典故,并且将典故赋予新意,借以抒怀言志,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关键的动词、典故、比喻、借代等的具体含义和作用,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

  学情分析

  1.基础层面:由于本诗的写作时代离学生较远,对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有必要分别进行介绍。诗歌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学生大多可以判断出使用的修辞方法,但是对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分析存在一定困难。诗中的一些典故学生不太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等渠道自己查阅,再结合诗歌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内容理解层面:本诗体现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由于时代的隔膜,学生理解时会浮于表面,不能入心。教学时要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丰富的情感活动,体会诗人的革命豪情,感受诗中蕴涵着的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

  3.写法层面:初三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格律诗知识,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本诗的特殊之处在于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接受时会有生疏感,在教学中要通过问题和活动设计进行有效引导。组诗构思新颖,首句设问,统领全篇,限于学生的能力,发现三章诗歌之间的联系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先了解各章的内容,品析语言之后再引导思考。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分析意象,品味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体会革命者深沉博大、炽热激越的情感。

  4.分析三章诗各自的侧重点以及之间的联系,感受诗歌构思的新颖。

  5.体会以旧式诗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特点,认识本诗对旧体诗的继承与创新。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革命者深沉博大、炽热激越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语言的凝练与生动性。

  2.分析三章诗各自的侧重点以及之间的联系,感受诗歌构思的新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新课3分钟

  1.请背诵一首古代七绝诗。

  2.读《梅岭三章》的第三章,对比、体会异同。

  结构是相同的,讲求平仄和押韵,不同的是《梅岭三章》是由三首现代绝句组合而成,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用旧体诗描写革命情怀的成功典范。自由背诵。

  快速阅读,进行对比。

  了解、把握。

  体会以旧式诗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特点,认识本诗对旧体诗的继承与创新。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5分钟

  1.介绍作者

  2.引读小序:

  这段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呢?有何作用?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2)交代了环境、背景,是“绝命诗”;

  (3)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认识作者

  利用注释翻译小序,整理所交代的内容,分析其作用,进行交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6分钟

  1.播放课文录音:

  (1)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字形结构。

  (2)初步了解诗人的感情。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三章各自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自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听读录音

  正音正形

  概括内容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和韵律。

  四、研讨典型的词语及修辞等方法的作用16分钟《梅岭三章》的语言凝练生动,主要表现为动词的准确传神,借代、比喻、典故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而这些对于理解诗意及主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你认为哪些动词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替换对比的方式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如“此去泉台招旧部“中的”招“改为”集“或者”率“好不好,”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斩“改为“杀”效果如何?“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改为“传”或者“飘”怎样?

  2.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其表达作用。

  如:

  比喻:血雨腥风、自由花

  借代:泉台、旌旗

  典故:头悬国门、取义成仁

  细读课文,找出诗中典型的动词和借代、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然后以讨论和比较的方法,品析各自的含义和不同的表达作用。

  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含蓄美。

  五、宏观认识,理解构思的特点5分钟研讨: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形成认识。

  听教师总结,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构思技巧。引发思考,对三章诗有宏观的把握,理解构思,突破教学难点。

  五、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美5分钟

  1.综合上面对诗歌的分析,说说《梅岭三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革命情怀和精神?

  教师小结:陈毅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所表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伟大的精神,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永无止息地跳动,看到历史在车轮滚滚向前时所显示的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2.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诵读。

  自由交流

  朗读、学生评读。通过朗读强化对诗的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六、拓展阅读,升华情感4分钟

  1.自读下面两首诗歌,结合《梅岭三章》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夏明翰《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吉鸿昌《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2.教师提示:

  这些诗都是先烈们面临死亡时发出的豪迈心声,是雄壮的“生命正气歌”,同样能看到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和英雄气概,达到了诗的境界与革命人格的完美统一。坚定不屈的革命意志,对伟大事业必胜的信念,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情感。自由朗读

  加深对革命先辈崇高思想境界与英雄气概的认识和理解,使情感得到升华。

  七、作业1分钟1.背诵全诗。

  2.配乐朗诵并录制音频文件。

  完成背诵。

  自主朗诵录音。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板书

  设计梅岭三章

  陈毅

  小序创作背景处境险恶

  断头革命豪情

  意如何崇高境界

  评价

  设计1.由《梅岭三章》,你能联想到哪些诗句,这些诗句和本诗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示例:可以联想到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诗。与《梅岭三章》中作者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诗意类似。再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示儿》一诗等。

  2.依据课文小序和三章诗的理解,试着将其改写为一篇散文。字数在600左右。

  文件3: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5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

  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

  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6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这些情况,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小序,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语脉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

  听的时候,提示学生听清重音与语调,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三、品味语句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如准备何突破本文难点,我的设想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个知识平台,引学生思维上路,分三步来化解本课难点: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分析诗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生动性;通过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1、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体味这些词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针对第一章设计了这个问题: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通过“招”、“斩”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针对第二、三章设计了第二组问题

  a.“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

  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第一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3.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四、拓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培养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下面的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a.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裴为菲《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五、提高能力

  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强诵读,准备参加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07-08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09-05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通用5篇)09-26

有关初中语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模板05-26

梅岭三章原文翻译03-21

五一游梅岭作文03-19

寻味梅岭小学食堂午餐作文08-15

梅岭风景区的作文_优选07-20

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09-24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6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1

  课文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的作品,全篇由三首短诗组成,又被称为组诗。写这三首诗的时候,恰逢作者被围困在梅岭山上二十多日,虑及自己可能无法脱身,于是留下这“绝笔”,没想到随后即解围。全文共三章:第一章,作者在生死绝境之中,追怀往昔,即使面对死亡,作者也毫无惧意,甚至要召回已经牺牲的部下,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第二章,作者告诫幸存的同志们,奋勇杀敌,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自己,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第三章,作者对于投身革命无怨无悔,并相信战争终有结束的那一天,革命必将走向胜利,末章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积极的革命态度,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诗作内容短小精悍,读来铿锵有力,全诗既带有为革命献身的义无反顾,又有即将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虽相隔几十载春秋,却依然让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被感动、被激励。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们已经读过不少诗歌,初步具备了对于诗歌的朗读、认知、感受、分析等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渗透的情感,以及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存在一定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带有历史时代特征的组诗,与学生现在的生活阅历,有很大的反差,在学习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以及贴近文本的有深度、有温度的解读。

  教学目标:

  1、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2、揣摩意象,理解关键性字、词,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课文中想象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揣摩、品味意象以及关键性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创意:

  通过学案教学法,达到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目的。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诗歌,了解作者

  说起陈毅,大家首先会想到他革命家、军事家的身份,其实他还是一个诗人,还记得《青松》这首诗么?我们先来齐背一遍。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通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陈毅自己的形象,他宁折不弯、坚韧不拔、品德高尚、遇挫弥坚。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对于陈毅的身份介绍,教师可自行补充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陈毅其人,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对照学案,疏通字词

  (一)学生分小组自读课文

  组内1号、2号学生检查预习的效果——纠正错误读音,纠正学案上的拼写错误等。

  (二)小组内朗读交流

  (三)班级内朗读交流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需要重读?哪些地方轻读?哪些地方停顿?哪些地方需要音调变化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上课前下发学案,学生提前预习朗读课文并疏通字词,上课时组内检查纠错。本文是三首诗组合而成,需要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揣摩文意,本环节旨在指导学生自我朗读,注意朗读技巧,教师需要在自读的过程中巡视和指导。)

  三、概括大意,明确意象

  (一)这三首诗分别在讲什么?

  明确:第一章表现革命的艰难,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第二章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的革命者,继续努力,以捷报来告慰死者。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最终将迎来胜利。

  (二)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出来。

  明确:第一章:血战到底或战斗到底;

  第二章:勉励战友或勉励诸君;

  第三章:革命必胜或实现理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文是一组诗歌,语言风格言简意赅,此处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四字词语概括来体会简洁的语言特点。)

  (三)诗人在不同的章节中用到了不同的意象,比如第一章中出现的:泉台、旧部、旌旗、阎罗。

  1、思考:什么是意象?

  明确:意象即诗中的`形象,是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2、分小组合作探究,找出第二章、第三章中出现的意象,写在学案上。

  明确:第二章捷报纸钱等

  第三章自由花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的设计意在体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把握诗歌的意象,通过小组讨论利用学案进行学习,符合自读课文的特点。)

  (四)通过不同的意象,诗人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分小组讨论

  这些意象是如何与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的,并写在学案上。

  明确:泉台、旧部、旌旗、阎罗——对敌人的仇恨

  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充满了仇恨,即使自己牺牲,也不会放过那些敌人。

  捷报、纸钱——对战友们的嘱咐,寄希望于后继者们。

  “捷报”、“纸钱”,反映了诗人即使面临死亡,也依然要勉励自己的后继者们,继续投身革命,将胜利的消息当作纸钱烧给他,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陆游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自由花——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信心。

  遍种的“自由花”这个意象,更是反映出了诗人内心对战争必胜的信念,也体现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体现出本单元以及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意象的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小组上台展示上一环节

  (六)齐读课文,想一想:这三首诗有内在的联系么?

  明确: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紧密呼应,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整体。三首诗从过去、现在、未来着笔,过去是“我”革命的过去,现在是面对死亡的现在,未来是革命即将胜利的光明未来。

  四、揣摩字词,领悟想象

  (一)分小组朗读课文,并开展以下活动

  1、小组讨论哪些字词应该重读?为什么重读?在学案上做批注。

  2、包含这些字词的句子,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小组内成员共同查阅资料,并在学案上做记录。

  明确:重读这些关键性的字词:招、斩、捷报、取义成仁、遍种“此去泉台招旧部”中的“招”需要重读,用“招”,而不用“收”、“率”、“集”,因为“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集”,读起来不如“招”字响亮。

  “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斩”要重读,因为这样读,才能表现出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捷报”要重读,捷报指的是革命胜利的消息,重读是因为需要强调革命必胜,体现作者坚定的革命到底的决心。

  “取义成仁今日事”这句话中的“取义成仁”要重读,意思是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重读是要表现出作者对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毫无顾虑,表现出了作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人间遍种自由花”中的“遍”要重读,因为遍种表示到处都有,处处开花,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的境界,也是诗人最终希望达到的革命胜利的愿景,重读这个词,尤其重读“遍”,能更强烈地体现出作者革命必胜的信念。

  这些句子用到了想象的写作手法。

  (二)什么是想象?请根据老师的讲解,在学案上做好记载

  明确: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那么就这篇课文而言,已存储的表象是诗人遇到了战争陷入绝境的困难,诗人在脑海中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的新形象是对革命的无悔,对未来革命必胜的信心,以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将想象拿出来进行解释,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想象的定义,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想象到底是什么,为下一步领悟想象的作用做铺垫。)

  (三)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表达自己的强烈的情感,比如“斩阎罗”,将国民党反对派比作阎罗,可见诗人的嫉恶如仇,“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样的想象,使得每一个读者都感受到了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作用二:表现出诗人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诗人以为自己即将牺牲,所以“后事”只能凭借脑海中的再加工而形成,而正是这样的再加工,使得我们得以发现诗人的高尚品格和崇高情怀。

  五、课外推荐,再读再品

  下课前,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多首陈毅的诗歌选段,请同学们课下再读再品。在学案上,完成以下任务: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关键性词语、想象在学案上做批注。

  六、板书设计

  意象(感情色彩)重读字词想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学习目标的确立上,一方面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利用学案,将学生的批注、笔记、讨论结果等内容,都在学案上加以体现,这也充分体现出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充分挖掘文本,紧紧围绕诗歌中的意象、关键性字词,以及想象这一写作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突出自读课课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自主研究、自主讨论、自主品析,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找准了突破点,也就找到了文本“发光发亮”的地方,也就实现了编者文本、作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的四维互动,也就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于: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少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然不能很快地领悟朗读的技巧,在品析课文的环节,还是依赖老师的传授,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存在有个体差异,总是等着“喂”,却不能主动去“吃”!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二、学法引导

  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帮助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加强感悟,佐以相关诗句评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间隔)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②伍子胥头悬城门的典故;③《示儿》《自由》(裴多菲);④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在掌握朗读节奏后于课内分小组朗读比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1.诗歌要表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1)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ǎng 遍种:zhòng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诗

  (1)“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3.分析第三首诗

  (1)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总结、扩展

  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2.古往今来,许多前人都有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如《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3.示范朗读节奏,分小组朗读比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一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借代与借喻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背景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

  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

  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

  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

  生自由读。齐读。

  2、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们女士优先吧!

  女生读。男生读。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

  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1)解读第一章: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读第二章: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之中写下的三首七绝,也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诗歌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敢于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断头今日意如何”领契全诗,把“意”贯串于诗的始终,首末诗句遥相呼应,结构极其紧凑。第一首写自己,以“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斗争意志,表明死而不已;第二首写同志,以“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殷切希望,勉励“后死诸君”完成革命大业;第三首展望未来,以“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美好理想,预见今日的“断头”必将换来共产主义的明天,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前途的信心和向往。前后三首紧密相连,逐层深化。诗句从胸中自然流露,毫无斧凿痕迹,一气呵成。阅读时要关注组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组诗大气磅礴,豪情纵横。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来驾驭生活,所以挥洒自如;以革命战士的火热心胸来感受生活,所以最能体现革命斗争的美和诗意。在诗中,生和死,理想和现实得到了巧妙完美的辩证统一,构成了深远优美的意境。诗中抒发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豪迈又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梅岭三章》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气势磅礴的笔法,炽热的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让读者不禁感叹“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意蕴。读这组诗,要把握诗中的这些意象,体会革命者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感。

  语言形象精炼是这三首诗的突出特点。诗人善于用典故,并且将典故赋予新意,借以抒怀言志,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关键的动词、典故、比喻、借代等的具体含义和作用,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

  学情分析

  1.基础层面:由于本诗的写作时代离学生较远,对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有必要分别进行介绍。诗歌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学生大多可以判断出使用的修辞方法,但是对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分析存在一定困难。诗中的一些典故学生不太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等渠道自己查阅,再结合诗歌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内容理解层面:本诗体现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由于时代的隔膜,学生理解时会浮于表面,不能入心。教学时要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丰富的情感活动,体会诗人的革命豪情,感受诗中蕴涵着的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

  3.写法层面:初三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格律诗知识,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本诗的特殊之处在于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接受时会有生疏感,在教学中要通过问题和活动设计进行有效引导。组诗构思新颖,首句设问,统领全篇,限于学生的能力,发现三章诗歌之间的联系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先了解各章的内容,品析语言之后再引导思考。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分析意象,品味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体会革命者深沉博大、炽热激越的情感。

  4.分析三章诗各自的侧重点以及之间的联系,感受诗歌构思的新颖。

  5.体会以旧式诗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特点,认识本诗对旧体诗的继承与创新。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革命者深沉博大、炽热激越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语言的凝练与生动性。

  2.分析三章诗各自的侧重点以及之间的联系,感受诗歌构思的新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新课3分钟

  1.请背诵一首古代七绝诗。

  2.读《梅岭三章》的第三章,对比、体会异同。

  结构是相同的,讲求平仄和押韵,不同的是《梅岭三章》是由三首现代绝句组合而成,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用旧体诗描写革命情怀的成功典范。自由背诵。

  快速阅读,进行对比。

  了解、把握。

  体会以旧式诗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特点,认识本诗对旧体诗的继承与创新。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5分钟

  1.介绍作者

  2.引读小序:

  这段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呢?有何作用?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2)交代了环境、背景,是“绝命诗”;

  (3)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认识作者

  利用注释翻译小序,整理所交代的内容,分析其作用,进行交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6分钟

  1.播放课文录音:

  (1)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字形结构。

  (2)初步了解诗人的感情。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三章各自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自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听读录音

  正音正形

  概括内容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和韵律。

  四、研讨典型的词语及修辞等方法的作用16分钟《梅岭三章》的语言凝练生动,主要表现为动词的准确传神,借代、比喻、典故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而这些对于理解诗意及主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你认为哪些动词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替换对比的方式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如“此去泉台招旧部“中的”招“改为”集“或者”率“好不好,”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斩“改为“杀”效果如何?“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改为“传”或者“飘”怎样?

  2.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其表达作用。

  如:

  比喻:血雨腥风、自由花

  借代:泉台、旌旗

  典故:头悬国门、取义成仁

  细读课文,找出诗中典型的动词和借代、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然后以讨论和比较的方法,品析各自的含义和不同的表达作用。

  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含蓄美。

  五、宏观认识,理解构思的特点5分钟研讨: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形成认识。

  听教师总结,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构思技巧。引发思考,对三章诗有宏观的把握,理解构思,突破教学难点。

  五、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美5分钟

  1.综合上面对诗歌的分析,说说《梅岭三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革命情怀和精神?

  教师小结:陈毅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所表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伟大的精神,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永无止息地跳动,看到历史在车轮滚滚向前时所显示的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2.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诵读。

  自由交流

  朗读、学生评读。通过朗读强化对诗的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六、拓展阅读,升华情感4分钟

  1.自读下面两首诗歌,结合《梅岭三章》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夏明翰《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吉鸿昌《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2.教师提示:

  这些诗都是先烈们面临死亡时发出的豪迈心声,是雄壮的“生命正气歌”,同样能看到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和英雄气概,达到了诗的境界与革命人格的完美统一。坚定不屈的革命意志,对伟大事业必胜的信念,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情感。自由朗读

  加深对革命先辈崇高思想境界与英雄气概的认识和理解,使情感得到升华。

  七、作业1分钟1.背诵全诗。

  2.配乐朗诵并录制音频文件。

  完成背诵。

  自主朗诵录音。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板书

  设计梅岭三章

  陈毅

  小序创作背景处境险恶

  断头革命豪情

  意如何崇高境界

  评价

  设计1.由《梅岭三章》,你能联想到哪些诗句,这些诗句和本诗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示例:可以联想到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诗。与《梅岭三章》中作者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诗意类似。再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示儿》一诗等。

  2.依据课文小序和三章诗的理解,试着将其改写为一篇散文。字数在600左右。

  文件3: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5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

  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

  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6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这些情况,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小序,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语脉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

  听的时候,提示学生听清重音与语调,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三、品味语句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如准备何突破本文难点,我的设想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个知识平台,引学生思维上路,分三步来化解本课难点: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分析诗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生动性;通过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1、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体味这些词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针对第一章设计了这个问题: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通过“招”、“斩”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针对第二、三章设计了第二组问题

  a.“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

  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第一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3.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四、拓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培养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下面的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a.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裴为菲《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五、提高能力

  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强诵读,准备参加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