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本课从学生常见的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哪些”的问题。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研究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认知的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弯曲是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在三年级时,学生已做过纸条弯曲力的实验。同时,还积累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四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大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纸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1倍宽、2倍宽、4倍宽卡纸,1倍厚、2倍厚、4倍厚卡纸,垫圈(或硬币)若干,教材。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⒈课件出示桥梁图片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观察一下这几座桥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情预设:
生:有桥墩和桥面
生:有桥面和柱子
生:有横梁和柱子
⒉横梁与柱子的关系
师:在科学课上像这样横放的材料叫横梁,直立的材料叫柱子。我们来看这座桥,柱子支撑着横梁,使桥梁坚固,供车辆、行人通过。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多重的车都能通过这座桥呢?(不能)是呀,再坚固的桥梁也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像我们县城的南大桥限载重量是15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桥梁会弯曲、断裂、倒塌。
⒊揭示课题
师:其实桥梁的这种承载能力在科学课中叫“抗弯曲能力”,为了提高桥梁的抗弯曲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抵抗弯曲。”
【评析: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首先从几幅桥梁图片导入,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再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常见桥梁——南大桥在承载重量时,也会弯曲,揭示课题:抵抗弯曲。】
二、提出问题,学生猜想
1、研讨横梁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想一想,横梁的抗弯曲与那些因素有关呢?下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⒉学情预设:
生:长度
生:材料
生:宽度
生:厚度
生:形状
⒊小结:
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我们今天就先来研究横梁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对于其他问题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研究。
【评析:这部分教学活动先引导学生猜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会猜测与材料有关、与长短有关、与宽度、厚度有关等。老师合理筛选本课的教学内容,并告诉学生其他教学内容以后陆续学习。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做深入研究】
三、合理探究、进行实验。
(一)研究纸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⒈猜测
师:首先我们研究横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你们认为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横梁越宽(还是越窄),抗弯曲能力越强呢?(学生回答:横梁越宽,横梁的抗弯曲能力越强。)
⒉小组设计方案
师:(老师举手演示)为了实验方便我们用卡纸做横梁、用书做柱子、用硬币做载重量。下面就请各小组设计一个你们的实验方案。同时考虑实验中哪些条件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
⒊各小组进行讨论。
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讨论的都很热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情预设:
生:准备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梁,往上面放硬币。(好,这是你们组的实验方案,那个小组再来说说你们的方案。)
生:两边各放2本书,把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梁分别放在书上,再往上放硬币,看看哪个载重大。
师:在他们的研究方案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条件是变化的,哪些条件是不变的?
学情预设:
生:纸梁的宽度不同。
生:两木块的高度相同
生:两木块之间的距离相同。
生:纸梁的长度相同。
生:纸梁的厚度相同。
生:垫圈的重量相同。
生:材料相同
师:我们设计好了实验方案,在实验前老师再提示几点注意事项。
⒌温馨提示:
(1)两摞书之间的距离相同(建议15厘米左右)
(2)在纸梁上放硬币到接触桌面为弯曲标准。
(3)把硬币放在纸梁中间位置,注意轻放。
(4)纸梁两边搭在两摞书上部分大致相同。
(5)实验材料用完后整理好放回原处。
⒍实验
师:下面各个小组就用1号材料,按你们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从你们所做的实验数据中观察有什么发现?一会我们交流。
⒎小组汇报
师:在交流前老师提几点建议,我们在交流过程中,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举手发言。那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汇报:
得出结论:增加纸梁宽度,可以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⒏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发现同学们都很善于动脑思考问题,
【评析:实验前先预测结论最后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提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本部分用同样的纸梁,只改变了纸梁的宽度,而其他的条件都没有改变,去研究纸梁抗弯曲的能力与宽度的关系,非常的直观,再把研究的结果表现出来,进行科学的分析,使学生非常轻松的得出结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研究纸梁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⒈猜测
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研究纸梁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纸梁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是不是纸梁越厚抗弯曲能力就越强呢?还是纸梁越窄抗弯曲能力就越强呢?学生猜测:纸梁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
⒉注意事项
师:根据上个实验想一想做这个实验我们应注意什么?小组交流。
⒊实验
师: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纸条,请用桌上的2号材料进行实验吧。从你们所做的实验数据中,有什么发现?
师:开始实验:
⒋小组汇报。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结论。)
学情预设:
生:增加纸梁宽度,可以大大的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生: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为有效。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延伸:
老师想用尺子做横梁,做一个桥的模型,你帮老师想想办法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等到下节课,我们大家共同交流。
【评析:拓展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应用,同时为下一节课的探究做了铺垫。】
反思:学生必竟不是科学家,他们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适度的引导与扶持。因此在教学中,在探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时,我先扶着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并得出宽度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也增强。当学生从中获得经验后便可放手让他们自己进行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的探索。这节课给了孩子们广阔的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领悟了科学探究的真正本质。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三)、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计算机辅助课件,8本相同厚度的书,尺等;
每组学生:一号材料(硬币8枚,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二号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实验记录表,直尺,8本相同厚度的'书等。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播放课件:
同学们,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造房子和修桥梁,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些房子和桥梁,他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
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3、比较横梁和柱子谁最容易弯曲?
4、揭题:抵抗弯曲
5、猜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与材料有关、与长短有关、与宽度、厚度有关。
6、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材料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首先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的关系
1、师介绍实验方法:
(1)、今天咱们要用厚纸来做横梁来搭一座桥,首先把纸横梁的两端垫起一定的高度,我们就以四本科学书的高度作为垫起高度,然后把横梁架上去,架空长度20厘米左右,注意放中间位置,这里有一些硬币,利用它来测试纸横梁抗弯曲能力。
(2)、硬币应该放什么位置?怎样放?
(中间位置,一个一个叠上去轻轻地放)
2、教师演示实验
老师现在搭的纸桥梁是这样,宽度怎样变化来观察它的抗弯曲能力呢?
3、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出示2倍宽和4倍宽的纸横梁,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4、小组讨论:
为了使实验更科学、更公平,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怎样控制?
5、改变了哪个条件?(宽度)
6、预测:2倍宽和4倍宽分别能放几个硬币?为什么这么想?
7、学生实验
8、汇报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刚才实验和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宽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加强了。)
三、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出示三种厚度的纸横梁。
现在有三种不同厚度的纸横梁,这是一倍厚的纸横梁,这是两倍厚的指横梁,这是四倍厚的纸横梁,它们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咱们今天也来研究研究,先来预测一下,2倍厚和4倍厚的纸横梁分别可以放多少个硬币?并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
2、做这组实验时我们又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怎样控制?什么条件变了?
3、小组领取材料并实验。
4、学生汇报。
5、观察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刚才实验,你肯定又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吧?(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增强。)
6、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比较得出结论。
同学们,通过这两组实验得出的数据,你知道要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的宽度和厚度,那种方法好,为什么?
7、投影出示结论: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四、解释横梁平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1、课件出示横梁
现在老师想考验一下大家,看看咱们班谁是最出色的建筑师,这里有一块横梁,你认为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为什么?
2、体验活动
咱们现场用尺子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用手折尺子,平着折很容易,竖起来不容易弯。)
五、课外延伸
增加了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重量和增加了材料的用量。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增加它的厚度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课后大家继续去探究。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3
【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建构活动,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生与材料的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也会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体现了“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理念,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
学生选用不同材料、宽度、厚度的纸横梁搭桥,进而在体验中分析可能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
学生根据现有材料(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2、3倍的纸条) 设计实验方案,并围绕着问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小组讨论法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注意事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四次用到小组讨论,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尤其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4.信息搜集法
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建筑科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思考工程造价的相关问题,这一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是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的。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对工程与技术领域知识有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在认知特征与思维水平方面:六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面: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横梁的材料、长度、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影响的前概念,这为本课中“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的推测、研究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已有的实验方法与技能方面:学生从五年级绿豆种子发芽实验开始,就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知道并理解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因此在本课的对比实验中,只要学生能识别变量,找到控制变量的方法,思考需要注意的问题,就能顺利开展实验。
在科学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在以前的科学实验中多次进行猜测、验证猜测的活动,已经理解了科学推测必须经过实验验证的道理,这为情感目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达成打下了基础。
在个体差异方面:由于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轮流担任实验操作员,所以他们在实验操作能力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基本能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在数据分析、科学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探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既能够大胆提出假设又能在探究中细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
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长度、宽度、厚度、材料不同的纸条若干
(2)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若干
(3)木块若干
(4)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若干
(5)垫圈若干
(6)KT板若干
(7)实验记录单
(8)小组分工:材料员、记录员、汇报员等
【教学过程】
一、科学视野:用“梁”、“柱”搭一座桥
1.出示两木块,介绍“柱”,再引出“梁”。
2.由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宽度、厚度、长度的梁做桥面,搭一座桥。你们的'桥能承重吗?
3.承重时,横梁会有什么变化?(弯曲)
4.引出课题:抵抗弯曲。(板书课题)
5.科学中,我们一般把抵抗弯曲能力简称为抗弯曲能力。你们的这座桥抗弯曲能力如何?怎么测试一下?(添加重物)
6.学生汇报各小组桥梁的抗弯曲能力。
二、科学探究:探究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各组桥梁的抗弯曲能力相同吗?根据你们的观察,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长度、宽度、厚度、材料……)
2.建立假设:横梁跨度的确定还要考虑具体的地质、环境等因素,就同种材料而言,横梁能改变的因素是宽度和厚度。谁来说说,当我们增加横梁的宽度(或厚度)时,抗弯曲能力可能会怎样变化?
如何证明你们的假设?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出示木块、纸条、垫圈图片。
认识吗?
可以怎么用?
观察第二组材料,有什么发现?(摸一摸)
能用这些材料证明你们的猜测吗?
①改变条件:宽度、厚度。改变方法:替换不同编号的纸条。
②控制变量:对比试验,除改变条件以外的量都不变。
4.确定实验方案。
①将两木块对立作桥墩,保持一定距离。
②将纸条平放于两桥墩上作横梁,添加垫圈,观察横梁变化。
③继续添加垫圈,直至横梁刚好弯曲至桌面,记录数据。
④替换不同编号的纸条(只改变宽度或厚度),重复上述操作,边实验、边记录。
⑤整理材料,提交数据。
5.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
①控制变量: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用KT板上的标志线控制横梁跨度不变。
②操作要求:垫圈要轻轻地放在纸桥梁的中间位置。
③计数原则:纸桥梁碰到桌面就算塌陷,导致塌陷的最后一个垫圈不能算。
6.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实验所得出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增加宽度能提高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能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
7.思考: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观察横梁的横切面是什么形状的?怎样安放更好?能用材料证明一下自己的理由吗?(几乎所有的横梁横截面都是长方形的,而且都是立着安放的,也就是横梁的厚度比宽度大。可用冰棍木片、塑料尺子进行演示证明。)
三、科学延伸:工程与技术的涉猎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增加横梁材料的用量,会增加成本。这也是通过增加厚度来提高抗弯曲能力的局限性。有什么方法在不增加横梁材料用量的情况下,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请同学们在课后利用相关书籍、网络资源对这一问题进行交流学习。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03-12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01-05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精品9篇05-07
抵抗弯曲说课稿07-19
小学科学优质课《抵抗弯曲》教学设计04-03
六年级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05-14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03-07
“弯曲”的艺术06-20
弯曲也是智慧作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