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1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概括情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
2、品析语言,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品:《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等长篇小说。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草房子》是一本表现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桑桑、杜小康、陆鹤、纸月等几个孩子刻骨铭心的6年小学生活。其中弥漫着成长的艰辛与苦痛,也闪烁着迷人的人性光辉。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故事。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和人缘最好的学生,深得老师的喜欢。然而,一次意外变故致其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跳读课文,把握人物。
杜小康语言: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一个()的杜小康
四、合作探究
1杜小康是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从他的成长历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孤独是一个人成长的良药,物质的“孤独”,亲情友情的“孤独”,精神的“孤独”,会加速一个人的成长。
2、品读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概写一笔,细写几笔
时间为序,有静到动
有实有虚,修辞并用
多角度描绘,多层次渲染
情景交融手法生动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1、增加美感
2、设置环境
3、营造氛围
4、推动情节
5、表现心情
6、舒缓节奏
7、表现象征
8、衬托人物
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主要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2
【思路综述】
作为文学作品,应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实现个性化的解读,如何把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引向阅读欣赏的层面,从而引向作品的深处,进而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是这节课把握的重点。
【教学简说】
一、导入
这是一个单纯而美丽的故事,文中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有一种象黑白电影时代淡淡的怀旧的忧伤。诗性化的语言、水墨画的景致、童话般的情节、孤独的父子……用心品味,你会有所触动。
二、读课文
1、静读课文:
此环节要求学生静静的读课文,教师不提阅读任务,不干扰学生的阅读进程与学生一起静读课文。
2、掩卷回味:
静读一遍后,要求学生或伏案、或闭目回味课文两分钟。展开想象的羽翼补充丰富作品的生活画面,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初步形成对课文的关注点。
3、赏读领悟:
在获得直觉的形象感受、并初步得到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有所触动之处勾画,再次赏读,引发思考,力求领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点拨、引导
在充分独立感知课文,并初步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把自己个性化的体验、感悟上升到欣赏的层面,有见地、有感染力的表达出来。
1、传授方法:
有关小说的定义、要素等常识问题以及如何分析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小说的社会作用等方法、技巧。
2、问题命题化:
三遍阅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三次对话,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艰难的心理历程。有感动也有疑惑:为什么那个胆怯、恐慌的小男孩在“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的暴风雨面前没有一丝恐惧,甚至比他的父亲表现的还要坚强?为什么当杜小康向大人一样战胜了风暴,拢住走散的鸭子时“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为什么题目为孤独之旅,而对于鸭群、芦苇荡的描写有时却充满了温情?为什么这个单纯无奇的故事读到最后感动的想流泪?……这一个个问题正是将阅读引向深入的阶梯,教师应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转化成命题,使之成为深入欣赏的切入点。如问题1可从分析人物的角度探究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启发学生拟一个独特、鲜明的题目唤起倾诉的欲望。
3、抛砖引玉:
教师就自己的阅读感受拟定不同的鉴赏标题,并且给学生自己思考、鉴赏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教师的设想不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不同于老师、高于老师的见解。拟题目如下:
⑴
人物鉴赏:
一个小男孩到男子汉的心理历程
父亲的沉默与孤独──感受深沉的父爱
缠绵的依恋凸现冷漠的孤独
⑵
环境鉴赏:
如诗如画的景致渲染宁静与孤独
风雨中来不及恐惧
(与人物分析有交叉)
⑶
情节、立意鉴赏:
在磨难中学会坚强
少年不再哭泣
文末催人泪下的“惊喜”
⑷
语言鉴赏:
诗意的语言,淡淡的忧伤
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立意方面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就自己关注的领域自主命题。当然,鉴赏也可以是批判性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特的个人见解。
四、撰文、交流
鼓励学生将呼之欲出的情愫在十分钟以内写出来,在前后位组成的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推荐佳作全班交流。(课上时间不够,可展示在学习园地)
【精彩板书】
读书──想象──感悟──深思──抒写──交流
【相关资料】
1、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之文学鉴赏篇。
2、美好的欺骗──《草房子》的魅力在那里?(逄金一)
3、曹文轩的《草房子》(蔡诚)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3
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课文解读: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其实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情景,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一群处于浮躁变动的青春期的孩子。这些孩子面对升学、生活的压力,在初三这一年,心理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本文主人公杜小康和学生是同龄的孩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同时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了解其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2、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观观:
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四)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体验成长的感受。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了解其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教学方法和策略
1、本课以阅读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为主进行教学,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引导、相互启发、相互争论,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本文篇幅很长,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快速切入相关文本、情景,有效的利用、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出示相关的图片,阅读与欣赏相结合,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情画意“引孤独”
(课前播放歌曲《当你孤单时你会想起谁》,直到上课。)
同学们,当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当我们缠着父母撒娇,当我们对身边的幸福视而不见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这样一个人,他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只得跟随父亲到茫茫无际的芦苇荡放鸭子?此时此刻,你会产生怎么的情感?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旅行吧。(出示插图,引出课题)
(教师采用悲凉的语调、怜悯的言辞,三言两语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营造了低沉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引导到阅读中来)
(二)成长故事“找孤独”
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多媒体――预习反馈)
(三)合作探究“解孤独”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体会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知识点:离开同学、学校;离开村庄、人群;与父亲交流越来越少。
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对前途的恐惧。)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知识点:回避孤独——恐惧、害怕、胆怯
面对孤独——长大、坚强、成熟)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归纳: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自然环境“悟孤独”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归纳:(多媒体展示)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烘托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说一说、练一练:
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适当点评。
(五)各抒己见“话孤独”
1、畅谈孤独(多媒体展示)
孤独可以使人能干,也可以使人笨拙。——雨果
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曹文轩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2、体验感悟
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孤独”吗?能不能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畅谈)
(六)教学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苦难、挫折都是一种美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们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使在孤独中,也要挺过去,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七)学生作业
1、课外阅读《草房子》。
2、学习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写一个片断。
在《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中结束本课教学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历程,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2、预读课文。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
3、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所得,教师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补充
1、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字词检查在早读时完成。检查预习,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及内容
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提问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软弱、恋家
2、“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克服想家,展望未来
3、“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4、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
5、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镇定、勇敢、坚强、负责
6、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情绪的发泄。是委屈的,激动的哭
7、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
8、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分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五、赏析环境描写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
1、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2、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3、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六、理解“孤独之旅”含义(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深层次地理解主题)
1、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2、“孤独”可以概括为两点:
⑴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⑵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
七、总结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
八、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习(作业)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课堂)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课后)
3、《同步阅读感悟》的第10课。(课后)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做一个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人。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5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联系实际,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一、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作者曹文轩的资料。
2、《草房子》介绍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少年桑桑跟随父母来到父亲出任校长的油麻地小学读书。他是个喜欢“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的孩子,他为了让自己养的鸽子有个像样的家,就把家里用的碗柜改制成一所鸽舍;他看到渔船上的人用网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剪开做成一张渔网,还真捕到了鱼;他在夏天里想到城里卖冰棍的人总将冰棍裹在棉套里,就突发奇想地在大热天里穿上棉衣棉裤……所有这些怪念头和行为,使桑桑性格中的聪明好奇,敢想、敢做,爱自我表现等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
“陆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陆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使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陆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陆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即使陆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但是,孩子还是纯真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可喜的是,他还是有着强烈地集体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陆鹤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
一个是秃顶的“陆鹤”,另一个是美得让人忍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明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虽然纸月是个私生子,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
而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羊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养生活。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虽然他本能的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后,养父病逝后,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戏剧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全村首富,一夜间变为负债累累,小小的孩子确实承受的太多太多。一个整天穿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虑,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优异的学习成绩,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骑着罕见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游乐场。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们的“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承受了。陪这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父亲垮了,但是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 ) 掺杂( ) 给予( ) 撩逗( ) 凹地( ) 胆怯( )
(2)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跳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填出下面的情节发展过程,然后复述课文。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如有关鸭群的描写,有关芦苇荡的描写,有关风雨的描写等。
3、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呢?
提示:可以从文中划出体现“孤独”的词句,说说“孤独”的含义?(你觉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
(三)精讲点拨
(四)拓展延伸(说孤独)
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三、课后提升
1、收集整理有关“孤独”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阅读《草房子》一书,记录阅读感受。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写少年杜小康成长经历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树立他们占用困难和克服挫折的信念
【教学对象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学习本文,分析人物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少年的视角解决,不要过分有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过程,让学生仔细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及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感到过孤独吗?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你的孤独与杜小康相比怎样呢?
二、朗读课文
注意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看看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指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开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父亲去放鸭子。
发展:离开油麻地,来一栖身之地。
高潮:孤独遇暴雨,经受考验。
结局:杜小康和鸭子共同成长。
四、谈谈学习此文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谈启示及收获,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重点〗
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按每分钟500字的速度朗读课文(7分钟)
看看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阅读重点内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感受,启示及收获,你在生活中过类似的事情吗
三、分组合作交流
四、习作练习
选一题即可。
五、从杜小良的成长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
六、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七、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进行了复核训练,改变人称叙述训练,结合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复述故事情节,加进去我的心理活动,效果较好。
练习没有完成,在日记中完成。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的含义,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一朵鲜花,让生命更灿烂,因为它除去了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孤独”呢?(幻灯片出示)
我们班的龚洪程同学就曾经在作文中这样理解”孤独”的感受。(出示学生作文选段)有请龚洪程同学。
他的作文告诉我们,小小心灵偶尔也应学会去享受孤独,让孤独将我们的人生装点得更美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少年杜小康去一起体验一段孤独旅程吧。(出示幻灯片——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
1昨天,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了整个故事的结构。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次迅速地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然后用两个词来概括小说中我们主人公心理旅程的起点和终点。(出示问题)
起点:孤独终点:坚强(出示答案)
2寻找“孤独”
这是我们主人公的一次心理旅程,从起点到终点,沿路的风光到底有些什么呢?请大家拿出手中的笔,快速地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出示问题)
比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出示部分句子)
3个性彰显,你要主动
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你想像的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并且思考作者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旅程。(出示)
如:(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感到茫然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感到害怕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镇定下来。——缓解恐慌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依然恐慌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感到孤独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面对孤独不再恐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长大坚强
4师:这可怕的孤独和恐慌可以打垮一个人。我真担心他会变成一个不再会说话的傻子!同学们,杜小康被打垮了吗?
师:噢,是这样的话,他眼前的景物还像以前那么陌生和令他恐惧吗?
师:可见,是他自己在调节自己的心理,自己在拯救自己的灵魂。正如海明威所说:“能打垮你的只有你自己!”文章中有一件事最能证明杜小康是不会被打垮的,是哪件事?
师:对!找鸭艰难吗?最终找到了吗?
师:其实他完全可以靠着父亲去找鸭,可他受伤了还要主动继续找。你们看到了他哪些品质?
师:经历了这件事,杜小康的感觉是怎样的?
师:是啊!在放鸭的过程中,最令人欣喜的结局是怎样的?
师:小鸭能生蛋么?
师:那么,鸭既然能生蛋了,说明了什么?
5通过在风雨中找鸭的经历,杜小康,这个小小少年也长大了。
环境描写探究
杜小康长大了。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从孤独到坚强的心理旅程。为了表现这种心理变化,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麽作用?(出示问题)
1、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
2、以芦苇作为人物心理变化的见证。
3、“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这样,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舞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烘托、暗示、促进、推动的作用。
(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我与小康比成长
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孤独是一桩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孤独是,需要
五、教师寄语:
1、罗曼·罗兰对于孤独曾有这样的表述:
“关心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不应妨碍你们每个人倾注于内心的生活。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重新再去接触大地……”
2、我们的作者曹文轩在《论孤独》中说:“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六.小结: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七、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草房子》,感受那些苦难中成长的孩子的心路历程。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杜小康的心理旅程: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不成熟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缓解恐慌
依然恐慌
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
住段时间后:不再忽然地恐慌
成熟
雨后天晴时:坚强长大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8
指导思想:
一、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
(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
(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
(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
(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
(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1)快速测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谁,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9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细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吗?当你面对父母的唠叨时,当你面对网吧门口十八岁以下禁止入内的牌子时,当你面对成堆的作业时,你是多么盼望长大!可是,在成长过程中烦恼与孤独随之而至,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二、浏览课文,完成各题。
1、自学生字词,完成习题1、2题。
2、本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三、品味语言
1、跳读语言描写,赏析人物。
每句语言的背后分别站着一位怎样的杜小康?(提示:1、联系相关内容。如时间、地点、状况等。2、言为心声。关注人物心情、心理、说话背景。)
例如:“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这里站着一个的杜小康。
2、文题“孤独之旅”含有何义?
讨论明确:一指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
二是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小结: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四、关注环境描写,拓展延伸。
齐读36段,完成以下问题。
1、此段都用到了哪些写法?(可从修辞、结构、顺序等方面分析)
2、此段有何作用?
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布置作业
小试牛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试以“那次我真的很孤独……”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任性、撒娇--害怕、胆怯--有责任心--坚强、收获喜悦
不成熟→成熟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嬉闹(xī) 觅食(mì) 驱除(qū) 雍(yōng)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2、导语: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三、正课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提问: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
⑴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⑵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⑶ 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⑷ 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⑸ 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⑹ 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⑺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你有过这种成长的经历吗?请与同学交流。
4、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 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⑵ 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 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⑷ 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一篇故事简单但内蕴丰富的小说。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人生内涵,树立奋进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拖着太重的功名与利禄,在痴等……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非常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关键词教学法,以“孤独”、“驱除”“长大”三个词语作为切入点,并把这三个关键词连成一线形成教学主线,以朗读、品味、感悟为主要方法,由点到面展开教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文脉,又能紧抓文章关键,突破开去,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有句话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世界又何尝不是处处有生活呢?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心理,为进入文本做准备】
二、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以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尤其不得不“孤独”,但他逐渐学会面对“孤独”,驱除“孤独”,最终长大、变坚强的故事。(打出字幕)
同学们觉得这句话中哪几个是关键词?
师明确关键词:孤独、驱除、长大。
小结:这三个关键词不仅可以用来表述故事情节,也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密码。
【文章较长,此环节既抓住课文重点,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三、以词解文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章有这样一段话:“各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这句话其实教给我们一种读书方法“细按”。“按”什么意思?考察,细细的考察,我理解也就是从细节的地方读起,某一句话、某一字,细细品味,从“字词”里挖掘,才深得其中的趣味。今天我们就从很细的地方进入,以词解文,走近杜小康。
(一)关键词“孤独”教学
1、谁来说说“孤独”是什么意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学生可能的答案:寂寞、无聊、孤单,有时无助的感觉也是一种孤独……
重点指出:孤独≠无聊。
“无聊”多指一人无所事事,对生活缺乏兴趣,无聊者寻求的是消遣。
“孤独”一词字典中有孤单、孤立无所依附的意思,既可指处境,但更倾向心理情感方面。
【 让学生讲出体验,能锻炼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使他们更易理解课题】
2、小说中哪些词句可以解释“孤独”?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例:①、“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朗读指导:句中“天地又如此空旷”的“又”去掉行吗?不行,一个“又”放大了杜小康处境的艰难,朗读时要突出杜小康恐慌又无奈的心理。)
品析:一切景语皆情语,鸭声不会真有寂寞之意,寂寞的是杜小康。这是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②“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品析:这句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朗读指导:句中“然而”,要读得深沉无奈,因为这种孤独是杜小康无法摆脱的。)
★教师引导:文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环境描写?或文中这样的心理描写还有吗?
例:③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④、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一个孩子的胆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 (引导:这句心理描写,你能代杜小康说出来吗?请你换位思考:当你是杜小康,当你面对这样的环境,你会怎样?)
……
小结: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环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环境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孤独”二字。突出教学重点】
(二)关键词“驱逐”教学
过渡:在杜小康的世界,“孤独”已经无处不在,他怎么办?我在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发现了这个词——驱逐。
1、“驱逐”什么意思?先请学生解释词语,再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例:杜小康驱逐了孤独,“不再恐慌”; 杜小康他们不能回避孤独,只能“驱逐”孤独……
2、师生朗读课本74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这一段,并反复朗读“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这两句。
★朗读指导
a、他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B、他们已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多了“已”读来什么感觉?)
C、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根本”什么意思?改读出什么语气?)
通过比较朗读,明确:当环境别无选择时,当现实无法逃避时,你只有面对,只有迎接。于是你将会发现“孤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于是你发现孤独原来是块试金石。
3、材料链接:
千古文人孤独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解说:从这些材料,我们发现“孤独”不仅是种心理,更是一种文化。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江畔独吟到李太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月影同醉,从到苏东坡的“拣起寒枝不肯栖”的不合流俗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人生凄凉,孤独与寂寞像一个因子,刻进中国文人的骨髓里;像一个影子,镶嵌在他们的生命中。使得“孤独情结”蓬勃地生长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它是中国文人独立精神花园,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与内蕴。
这些千古文人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他们在孤独中挣扎,用自己的倔强与高傲坚守着心灵的自由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教师小结:愿同学们学会品味孤独,走进中国古代文人最美丽的精神花园,品味中国古代文人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处材料链接,引领学生不仅从字面理解“孤独”,更是从文化层面理解】
(三)关键词“长大”教学
过渡:杜小康尽管是在被动的情况下“驱逐” 孤独,但我们不可否认当他学会面对孤独的那一刻,他变坚强勇敢了,他也在无形中“长大”了。
1、找出表现杜小康“长大了”的段落,划出与“长大”有关的语句进行品读(尤其是心理描写的句子)。
2、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3、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总结:因有孤独陪伴,人生方显“坚强”,因有孤独锤炼,人格方显“崇高”。 懂得品味“孤独”的人,他的灵魂才能在人世间挺立。
【引领学生从精神层面理解“孤独”】
【词语蕴涵情感,课文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语文关键词教学就是要借助关键词带领学生点燃心中的情感。本课三个关键词“孤独”、“驱逐”、“长大”形成一线,使教学环节呈现出串珠成线的清晰感,并且达到让学生用自己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深入挖掘每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让我们学习他们——勇于面对世间的清冷和内心的寂寞的文人们——屈贾、李杜、苏轼乃至后来的蒲松龄、曹雪芹,他们在人生的不幸中绽放出自己的灿烂的。以敢于担当的情怀,在世间的不平中求得内心的平静,才能够以坚贞却又洒脱的形象傲然面对人生的苦难,拈花微笑,满透苍凉却又有着包容与宽恕。
五、作业、
1、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六、板书
孤独之旅
曹文轩
长大
驱逐
孤独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会对精彩语句的品析,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难点
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
(一)教法:点拨法 情境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 质疑探究法 体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体验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个人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话题——孤独。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感受。
二、默读课文,感受孤独之旅
1、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离开油麻地——来到目的地芦荡——放鸭的日子——抗击暴风雨,保护鸭群——鸭子成大,下蛋”的顺序复述故事。
要求:结合杜小康心理活动变化过程。
2、解题:孤独之旅
“旅”,旅途、历程
三、品读语句,走进人物心灵,感受人物的成长历程
(一)、上半场剧情——孤独的杜小康
1、快速阅读1——34段,找出体现杜小康巨大孤独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示例: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A、(2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正面描写(动作),具体刻画出杜小康离开故土依依不舍之情和无限惆怅与失落之感。
B、(13段)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环境描写,渲染了空阔和荒芜,表明人物失去了人文环境,烘托出杜小康内心巨大的孤独。
预设: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教师过渡语: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他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失去了人文环境,倍感寂寞;来到了“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和前途的渺茫,是自闭、消沉、绝望呢,还是勇敢地战胜他呢?)
(二)、下半场剧情——感受杜小康的成长。
1、听35—48录音,你能否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下半场剧情的内容?(坚强、勇敢、成大)试找出一处描写加以分析。
预设:
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齐读品味)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个读品味)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个读品味,加以想象)
(教师重点抓住,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来引导分析)
(三)、质疑探究
古人说:“读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们有哪些疑问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四)、顺势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通过对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放鸭的孤独之旅的记叙,表现了主人公在饱受精神寂寞和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坚强的心路历程。
四、迁移拓展,塑造坚强自我
教师小结过渡:突然遭受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历经恐惧茫然,在孤独恐惧中磨练,磨练后的坚强,他长成了小小男子汉。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请同学们结合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对谢鑫炎同学说几句心里话。
(朗读谢鑫炎的作文《秋日怀想》,同学们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阅读小说分析人物的方法和课文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这两个方面了小结
六、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小说《草房子》或观看电影《草房子》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写一段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理(沮丧;痛苦;孤独;愉快;激动;宁静闲适等)。
七、赠言: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法】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赫胥黎【英】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纪伯伦【黎】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歌德【德】
【板书设计】
一片茫然
感到害怕
杜小康 孤独之旅 注满了孤独——不再恐慌
长大了,坚强了
成熟了,小男子汉
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 侧面烘托(环境——水面、芦苇、鸭群、天空…)
鸭群(象征)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入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F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G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H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I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J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K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 ,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设想
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动组织教学,要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小康的心理,这样更切合学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例如当时假如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等。
2、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鸭群的活动、芦荡的描写、风雨的描写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教学的 一个重点。不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训练,使学生也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写法。
3、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全文。
三、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涵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 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六、教学过程
(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话题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杜小康) 师: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二)、跟着杜小康走孤独之旅
(1) 无奈。
(屏显。)
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出于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要离家了,请同学们关注课文第1段,看看他离家的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并说说你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
齐读第1段,感受杜小康此刻的无奈之情。
(屏显,请一生读。)关于父亲的放鸭计划,《草房子》里是这样介绍的。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 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芦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师:这就是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 万个不愿意,最后,也只能是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蓝幽幽的大“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趟“放鸭之旅”。
(2)恐慌。
(屏显。)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下面,请大家关注课文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到27段,看看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杜小康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请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生(七嘴八舌):恐惧、害怕、胆怯、恐慌……
(师选择“恐慌”板书。)
师:这就奇怪了,杜小康是和父亲一起外出去放鸭的,而且那里的风景好像也不错哦,这又有什么好恐慌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后全 班交流。 师:是的,这个时候,他害怕了。还有什么原因让他真正害怕呢?再想想看,为什么是真正害怕?难道先前的害怕都是假的吗?
一起来读一下第21段 ,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生配乐齐读。)
(3)孤独、惊喜。
(屏显。)
“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
——曹文轩《前方》
师: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如果说之前困扰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话,那么后来,他的前方出现了更大的艰辛和危险,那是什么? 师:是的,孤独。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28到31段,其他同学思考,你能从哪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
(一生朗读。 ) 师:那你说说看,你为什么从中感到了孤独?
一方面是情感世界的孤独,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给他造成的孤独。
师:是吗?你能跟我们说得再具体些吗?
齐读第33段。
(生齐读第33段。)
(小结):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他慢慢地学着去适应“浮云、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了,这些在他的眼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因此,恐慌也少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更大的磨难,那是什么?接下来,请你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结合预习,说说在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小结):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
(生配乐齐读。)
师:杜小康长大了,那么,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
师:还是什么之旅?
成长之旅。而暴风雨就成了展示杜小康成长的舞台。
(师播放杜小康用双手捧起温热的鸭蛋时的影片片段。)
师: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那温热的鸭蛋的时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鸭或者杜孤独了,他成了杜收获了。而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 的是什么?(孤独)。
(小结):是的,孤独啊,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
(屏显。生读。)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接下来,让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在深情的朗读中结束这趟孤独之旅。
(生齐读。)
(三)以“明天的杜小康”话题结束
孤独之旅 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他还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 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板书:(略)
七、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境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因此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合作交流来学习课文。按整体感知——明确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明确主题,进而培养奋进、勇敢的精神情。
上课时,我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能够理清故事的情节,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我认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进师生的对话,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在上课时,因安排的内容过多,一节课的时间教完太仓促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对于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一欣赏,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这些精彩描写。
总之,这一堂课学生把握了故事情节,理解了人物形象,感悟了小说的主题。但对环境的描写的作用理解得不够深刻。相信下一次我将会教得更好。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括段落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增长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二、基础知识: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ǔ yǔ) 觅食(mì) 撩逗(1ióo)
三、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01————)故事开端,
交代小说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最:程度副词,强调杜小康家富裕程度。
但:转折连词,突出杜小康家因突遭变故,家底变薄。
竟:副词,表现了杜小康家突遭变故令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忽然:副词,表现杜小康家变故之快,时间之短。
只好:副词,表现杜小康在家遭变故之后的无助和无奈。
第二部分(02—27)故事发展,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摊上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一层(02—19)写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
2/3段:杜小康初离家、想家、父不理。
“朦朦胧胧的树烟”衬托了杜小康失落的心情。
“沉着脸”“不停地撑”等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理。
4段:描绘了一幅鸭群行进图。
“织”把鸭群人格化了,生动形象。
“均匀的、永恒的水声”以声写寂,衬托父子俩背井离乡中的孤独寂寞。
5/6/7/8/9段:父子俩初到陌生之地,即将开始新生活,表现父亲坚毅果敢性格。
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掩饰自己茫然而恐惧的心理。
“纯粹”表明船前行速度之快,向前行船态度之坚决。强调离开麻油地是不可改变的,也暗示即将赢来的前行的单调、孤寂。
“后退”反衬船的前进。
俩“陌生”点明父子俩已经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即将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10/11/12段:写杜小康远离家乡,与世隔绝的孤独、寂寞和振奋、撩逗的心思。
用鸭们的无忧无虑,兴致勃勃反衬杜小康父子俩的茫然孤寂。
“前方”表明杜小康离家后,对异地的陌生与振奋,孤寂与好奇。
13/14/15/16/17/18/19段:去往目的地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唯一”表现出芦苇丛中的孤寂,用环境的荒凉烘托杜小康凄苦、孤独的心情,同时交代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炊烟”“热气”这里的景物描写看似细致优美,却又飘渺虚无,
勾画了与世隔绝的孤独境界,更凸显了孤寂、悲凉的氛围。
“一幅不让主人操心样子”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鸭们的乖巧,
又通过鸭们的心理和动作,反映出此时杜小康的心态。
“想听到声音……”这是心理描写。表现杜小康对故乡的思念,
从侧面表现他内心的孤寂。
“重复”写出了生活的单调,突出了孤寂的感受。
二层(20—27)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苇摊上安了新家。
20/21段:通过对目的地这个新家周围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杜小康恐惧的心理。
这里不仅写出了芦荡的广袤,而且“涌”字形象地写出了芦荡无边无际的动态之美。
用“万重大山”形容“芦荡”,这种比喻的修辞生动表现了陌生环境带给杜小康的压抑、沉重、无处逃遁的感觉。越写芦荡幽深繁茂,越衬托出小船的孤小和杜小康的害怕、胆怯。
22段:写慌张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故作镇静地讲芦荡里乐趣。父亲对儿子的安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
23/24段:从青森森的视觉和清香的嗅觉写出了芦荡的美好,
烘托杜小康平静心情。
25/26/27段:写芦荡夜晚景色和恐慌中的难眠;
写到达目的地后父子俩给鸭们扎窝棚。
“紧紧”“迟迟”生动表现了杜小康的胆怯、恐慌。
“割、扎、围、搭”贴切的写出了父子俩动作麻利,勤劳能干的品质。
第三部分(28—49)故事高潮,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荡中放鸭、找鸭。
28—31段:写杜小康的孤独和想家
28/29/30/31段:写杜小康在艰辛、孤独的放鸭生活中第二次想家。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苦累,而是孤独,这里照应文题。
用当前的孤独与退学后的孤独作对比,突出芦荡环境中孤独的可怕。
32段:写爸爸把儿子拉入计划后的无奈、愧疚、安抚。
33段:写父子俩相同的心理感受,不回避孤独,不惊慌。(排比)
34段:用鸭的成长暗示杜小康的成长,告别幼稚、恐慌期。
35段:过渡段,引出下文更艰苦的磨砺,暗示杜小康将经受一场磨难。
36段: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恶劣环境,极力渲染恐怖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按照“天阴—变黑—雷滚—雨下—苇断”的顺序进行环境描写。
连续用四个“黑”字和“一片、风声、咔嚓声”渲染暴雨来临前和来临时的可怕威力,烘托杜小康意志的坚强、勇敢、镇定,以此来暗示杜小康的成长。
37/38/39/40/41段:写暴风雨吹坏鸭栏,吹散鸭群,父子俩开始分头寻找。
“拨、追”突出了鸭群四散后杜小康不顾一切追赶鸭群的勇敢举动。
用鸭的“温顺”与“疯了、乱窜”做对比,突出杜小康的成长。
对杜小康的肖像描写说明了杜小康在追鸭过程中历尽重重困难。
42段:写父亲见不到儿子,找儿子,设下悬念。
43/44/45/46段:写杜小康找到鸭子,却迷路、累极、哭泣、感触。
“累极了”而不是“怕极了”言杜小康的成长。
“哭”有哪些含义呢?为找到鸭群欣慰的哭;为自己坚强了成长了哭;
为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这种生活的艰辛而委屈的哭……
47段:雨后愉悦心情。
48段:成长的杜小康自寻芦苇根充饥,想起母亲和家乡孩子及自我感受。
49段:父亲找到杜小康。
第四部分(50—52)故事结局,
写杜小康在芦苇荡中历经重重磨难战胜了孤独,终于长达了。
50段:写鸭们长大了;以鸭喻人,移情与物。
51/52段:写鸭下蛋了;以蛋喻果,父子惊喜。
四、其他问题:
1、明确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风雨
2、理清小说的故事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尾: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3、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4、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板书:
感到茫然//感到害怕//缓解恐慌//依然恐慌//孤独逼近//面对孤独,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5、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
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
第三个时期:经历长期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那场暴风雨后,变得成熟坚强了。
6、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并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的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16
【教材分析】: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知识目标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课前放歌曲:《隐形的翅膀》)谈一谈对这首歌的感受
生: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贵在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不经历风雨曾能见彩虹。
生:历经磨难终能成功的一生才是精彩的一生。
人生旅途并非事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尝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是在这样的锻造中丰满成熟起来的。
导入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历经困难和挫折,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们还小三四岁的孩子,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磨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孤独旅行。
首先请同学们敞开知识的背包,收获旅行路上的第一笔财富。请看预习检测(齐读下面的生字词)。
一、读准划线字的拼音
杜雍和一缕狗吠肥硕
撅断旧茬戳破撩逗
二、理解划线词语的含义
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
生: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的表现了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师: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修养是很深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曹文轩。
三、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农村。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多种学术著作,长篇小说有《草房子》、《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四、整体感悟:《孤独之旅》这篇文章就选自长篇小说有《草房子》。它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故事?自读课文,梳理课文概括归纳故事情节:请用“谁怎么样,干什么”的方式。
生总结概括: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五、寻读课文美点,深入鉴赏
曹文轩的作品不仅给我们精神的力量,还给与我们战胜自我的勇气,他是一位下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孩子的作家,的确文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片断,请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并说说为什么令你感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你所找出的语句用心体会环境描写的精彩之处及作用。
生:如第21段“傍晚……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种环境给人极大的压力,一个“涌”字、一个“围”字足以烘托杜小康胆怯的心理。
生:如33段“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面对……,再面对这一缕炊烟。”景物不再那样显得死气沉沉、陌生,有了些灵性的东西。所以,杜小康的心“就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生:还有第47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样的景物当然会使杜小康心情轻松、愉悦,加上鸭又找到了,他欣慰,他显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生:还有描写暴风雨到来时的环境描写那一段,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能烘托杜小康找鸭的艰难,为下文杜小康的长大成熟作铺垫。
师: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大声流利地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读到这儿感觉怎样?
生43:很害怕,很紧张。
生44:还很担心杜小康的鸭会遭遇危险。
师:这种环境还能为杜小康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使他变得勇敢、坚强。
谁能找出杜小康发现鸭下蛋后的反应。请读出来。
生:“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师:要读出什么感情?
激动、惊喜、兴奋!
师:请其他同学再读一遍。
(生读)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能感受到杜小康历经苦难后终有收获时的激动心情。
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生:历经风雨的鸭子成熟了,杜小康也长成熟了。
师: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和孤独有什么联系?
生: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就表现了主人公杜小康孤独的心理。
师:同学们能找出表现了主人公杜小康孤独的句子来吗?
生:“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惟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
六、拓展迁移: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把背包中的知识梳理一下,创造性地写一个环境描写的片断。
总结文章:通过杜小康的孤独旅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生: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生: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七、布置作业:
刚才同学的交流,渲染了自己或喜或悲的心声。旅途中,我时时想起傅雷的一句话,“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同学们,人生之旅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最重要的是不要熄灭了理想之灯。
杜小康的理想之灯燃起来了,每个读者都为他欢欣鼓舞。电影中告诉我,更加不幸的是:后来杜小康的父亲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独自一人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杜小康的未来会怎样呢?发挥你的想象为杜小康的未来设计一条道路。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仪)
给加粗的字注意并解释词语:
厚实:___________嬉()闹:___________
觅()食:___________驱()除:___________
回应:___________歇()斯底里: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板书课题:孤独之旅)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课后附文)
2、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指名复述:
参考: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4、概括归纳故事情节:(分组讨论)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方法指导:概括情节内容谁怎么样/干什么)
5、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以自然环境描写为主,都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在书中勾划出来,读一读,体味描写的精彩以及它的作用。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6、把握文章主题:
明确:文章写杜小康失学与父亲去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与暴风雨中成长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困难与挫折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回顾解题: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7、小结全文并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小作文: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在关怀中成长、在风雨中成长、在作业中成长、考试中成长……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小说: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主题: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鸭群──
芦苇荡──
风雨──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7-03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6-08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5-24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范文05-31
曹文轩《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7-01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精选24篇)10-18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精选19篇)09-26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精选20篇)11-02
《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10-24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