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27 11:15: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析》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析》教学设计

《析》教学设计1

  我在观摩《专题三:高中英语1—2模块教学问题分析与教学设计》的课堂实录当中,获益匪浅。从中向参与录制的山东省高中的老师学习到了许多东西。主要是从新课程标准当中,学会了什么是高效课堂,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有效率地高效地组织英语课堂教学。以下是我的一点浅薄的个人体会。

  高效的目的是学生学到更多,更加合理的发挥课堂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这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套用先进学校的教学模式而没有联系所教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成为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所以,我觉得更应该汲取别人高效课堂的精髓,让我们老师进行自己的摸索,只要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课堂模式不要太苛刻要求,更注重课后的收获评价,用一个更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评价模式来确认到底这堂课是否高效。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高效课堂改变了过去“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同学们可以大显风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学生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教。教师在课堂中抓住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教师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汇报探究结果。是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和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挥,真正体现“我的地盘我做主”。

  二、 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而不是教师单方的输出和学生单方的接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发展的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最好的教师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要改变以往命令式的、生硬的教育方法,要用商量、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上这些观点体现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已有的经验着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点教学心得以及体会,当然其中很多看法还很不成熟。我一定会向其他老师谦虚学习,争取教育教学工作上集思广益,多采纳别人的好的方法,不断进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能力。

《析》教学设计2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而言,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关注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呈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正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能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

  “学”的有效性。课堂的结构表面上是“教”的结构,而实质上是“学”的结构,这个结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设计者,他的职能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教的活动”完整有序,而学生“学的活动”零散而无效,“教的活动”丰富、多样,“学的活动”机械、单调。所谓的教学流程,应该从学生角度进行,是“学的活动”的展开。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注意到它是个问题,包括教学者和评价者都可能被表面光鲜的“教”而吸引,而对被淹没于“教”中的“学”失去了注意力。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这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教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教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力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另外,不同年龄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查、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四)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因而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关键在于“用心”,做有心人。至于学情分析的具体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这里所说的观察,与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是有区别的。这里的观察者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教师自己。教师臵身于学校内、课堂中,可以成为具有明确观察意图、掌握观察方法又不改变课堂教学自然状态的最佳人选。对于了解学生来说,观察法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观察要做到准确、全面,最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持久进行。但在日常教学工作状态下,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察意识和洞察能力,即善于处处留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透过他们的外部表现洞察其内心的思维活动。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通过交谈,不仅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使教师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要想使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前应该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中心内容,并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为交谈对象;谈话时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诚恳、和蔼,针对不同气质性格特点,注意说话的方式;谈话后做好必要的记录。

  (三)问卷法

  除了采用编制有关知识、技能的小测试等形式进行摸底分析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专题问卷或量表进行调查。问卷大致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前者只提出问题,不列出答案。它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回答不受任何限制,但不便于统计,只适合在少数人中进行。后者不仅提出问题,还列出供选择的答案。

  (四)实验法

  对某些问题、练习题或实验、演示设计的适用性没有把握时,可以找几个不同水平的学生试做或演练一下,了解学生的反应,为修改、完善提供依据。

  (五)材料分析法

  主要是分析学生的作业、试卷,从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解题过程,包括独特的解法或错误。初任一个班的历史课时,还可以通过查阅成绩册和前面的测试卷来了解该班学生群体和个人的学习状况。

  (六)访问调查法

  必要时,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交谈,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刚接手的班,还可以通过请教原任课教师来了解该班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实践表明,基于学生分析的教学设计,既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又让他们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在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中去体验、感悟,取得预期的效果。

  “学情分析”是研究学生的基本途径,是当代学生观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体现。然而,学生的种种情况常常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盲点,“学情分析”也就成了被忽视或未深入探究的实践领域。本文从教师开展“学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教师开展“学情分析”方法。然而,由于自己的实践经验的缺乏,一些研究尚不够深入细致。今后,作为一名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一线教师,我将在理论的引领下结合实践经验,更加深入的对“学情分析”进行研究,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初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其中著名的有《马说》《师说》《劝学解》等。

  4.选自《昌黎先生集》。水部,唐朝工部的一个司,掌管水利方面的政令。张十八员外,即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吴郡人。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其乐府诗颇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

  5.学生默读,背诵这首诗。

  三、细读品味;

  1."天街小雨润如酥"--第一句写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细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

  2."草色遥看近却无"--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

  3."最是一年春好处"--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

  4."绝胜烟柳满皇都"--本句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四、合作探究:

  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在各句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第一句写早春的雨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都不见。但若下过一场春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为什么早春的草色要比皇城的出处烟柳好呢?只因为春草蕴涵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杨柳堆烟的暮春又有什么稀罕的呢?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原作展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重点解析】

  (1)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其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2)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3)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唐诗中写春景的多取明媚的晚春,而此诗选取早春咏叹,使人感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最美在早春,别出新意。

  【默写训练】1.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 , ”两句抓住“雨”和“草”,描绘出早春的独特景色,给人一种润湿、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2.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 , ”两句直接写出作者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并对比指出早春远胜晚春。

  答案: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屈原及楚辞的特点,感受本诗的凄美意境。

  2、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解题: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课文分析

  一、课文朗读

  二、背景简介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三、内容赏析:

  1、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

  读《湘夫人》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第二段,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

  第三段,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第四段,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2、佳句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湘夫人》此二名之妙,还在以景写情。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 “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是以反常之事为喻之法,在《楚辞》中很常见。

  3、难点讨论

  ①不知为何标题和内容反置?

  【提示】:《湘君》篇,写女主角思君;《湘夫人》篇,写男主角思帝子。

  ②湘君与湘夫人是不是配偶?若是,为何两地分居,相互苦相思?

  【提示】:

  一方是:“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一个是:“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骋望”。

  一方是:“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一个是:“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一方是:“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一个是:“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屈原写湘君与湘夫人苦相思、闹矛盾……可能是屈原为表达“先受重用;现被疏远;企盼重新得到怀王任用”而而设置的情节。既非写舜与二妃;也与“祭祀”无关。

  四、艺术赏析

  本诗借景抒情的三种范例。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 四句,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极力铺陈美好场景

  浪漫是什么?浪漫难道不是对善和完美的无止境的追求吗?浪漫是想象,是一次长长的牵引,是永远不会腐朽的一种力量。

《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复杂情感的把握上

  【教学步骤】

  一、 新课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有哪些?分别有些什么习俗?(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缩小到重阳节)大家知道重阳节,古人有什么活动吗?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 知人论世话形象

  1.印象杜甫

  提问 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首先让课堂动起来)

  结合高考题型中,关于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 诗圣?情圣?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杜甫一生,多灾多难他身逢战乱,颠沛流离,尤其是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时为止,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他就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2.诵读全诗,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 这首诗我们读过以后,情感基调该怎样把握呢?

  大家朗读之后,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三、 缘景明情析手法

  思考 如果我们刚才已经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那么情字何依?情景交融,融在何处?

  链接:诗歌鉴赏中分析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赏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对首联和颔联的解读以及规范答题习惯的养成)

  四、 移情入境悟诗情

  1.提问 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诗人如此的“悲”(哀)呢?诗中哪些地方集中写了诗人的内心和现状?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赏析颈联和尾联

  2.讨论:课后练习罗大经对颈联的解读 (重点扣住“常”“独”字眼来咀嚼)

  五、 吟咏诗句赏韵律

  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全诗四联均用对仗,而且首联中一句话还自相对偶,结构上井然有序,

  2.体会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提示 沉郁,不是压抑、郁闷,而是内容上的厚重,顿挫,是指韵律

  六、 课堂小结

  听一段曲,读一首诗,看一个人,都需要用心!用心灵去碰撞心灵,才会擦出共鸣的火花!今天,我们用心地运用多种方法,去触碰了千年以前的那颗滚烫的心灵,带给我们无穷的沉思与强烈的震撼!

  七、 布置练习

  比较阅读《望岳》和《登高》的情感异同

《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弄清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2、了解几种类型的议论文

  教学重点:弄清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了解几种类型的议论文

  教学难点:驳论文的几种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程序

  一、议论和议论文

  议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阐述道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写成的文章。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对所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

  1、对论点的要求:

  正确: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鲜明:立场观点和和态度非常分明,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深刻:论点所蕴涵内的思想内容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新颖: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有思想上的新意。

  论据:论证论点正确性的依据

  1、分类: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2、要求:

  ⑴注意论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⑵注意论据的典型性

  ⑶注意论据的概括性

  ⑷注意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

  论证:用论据来论述并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1、方法分类:

  从逻辑推理的形式看:归纳法、演绎法、内比法

  从文章写作饿角度看: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归谬法

  2、结构:

  引论——本论——结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议论文的类别

  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政论文(评论、社论、专论)、杂文、应用性议论文(心得体会、按语、序、跋)。

  从论证的方式看:立论驳论

  常见的驳论方式:

  1、批驳论点

  2、批驳论据

  3、批驳论证

《析》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体验“前北、后南、左西、右东”,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和培养方向感。

  2.在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条件下, 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在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材分析〗

  辨认东南西北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教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到操场上,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验“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培养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后一部分回到教室,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地区,生源较复杂,大多数的孩子来自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有一部分孩子来自城区,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还有一部分的孩子来自偏僻的外地,随打工的父母来此校读书。学校条件较好,有课件室,并有辅导制作课件的教师,还有多媒体教室。

  我班共有学生47 人,班额较大。但多数学生聪明好学,思维敏捷,有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这一要求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具有相当大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注重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东、南、西、北的位置关系,并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出去游玩吗?

  生:喜欢!

  师:淘气和笑笑也特别喜欢出去游玩。星期天,淘气和笑笑做完作业后,就一起到公园去玩耍。你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啊!

  (多媒体演示淘气和笑笑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境。)

  师:天渐渐黑了,淘气和笑笑商量着该回家了。可他们东找西找,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天越来越暗了,他们急得哭了起来。

  (多媒体演示淘气和笑笑迷路的情境。)

  师:孩子们,怎样才不会迷路呢?

  生1: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游玩。

  生2:在来的路上作上记号,回去的时候沿着记号回去就不会迷路了。

  生3:他们可以向别人问路呀!

  生4:只要在来的时候用心观察,记住路上有哪些景物,就不会迷路了。

  师:孩子们的办法真不错。其实只要我们学会了辨认方向,走到哪里都不会迷路了。你们愿意学这种辨认方向的本领吗?

  生:愿意!

  师:好!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学方向与位置。(板书:方向与位置。)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会辨认方向的重要性,使学生迫切希望掌握今天所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际观察,体验方位

  师:孩子们,咱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认一认方向,好吗?

  生:好!

  师:请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排好队到前操场去。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吗?

  生:东边。

  师:你能用手指一指东边吗?

《析》教学设计8

  一、分析教材(备教材)

  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抓住重点

  (1)初中化学知识点

  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在《中考说明》中归类非常详细。

  (2)知识点的作用

  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 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

  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思维培养等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在,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案例] “第五章 燃料”的教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

  本单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质,如碳的多种单质、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钙等,一方面是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碳的多种单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内容,反映了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学观念,加深了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多样性的认识。

  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学会“对比”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蕴含着“对比”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如碳跟氧气的反应,实验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也不同。通过对照、比较,可以找出不同物质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寻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发现特性是为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从而理解物质的鉴别方法以及不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5.认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

  碳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氧化碳有损健康,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影响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6.建立物质转化观

  在此之前 ,学生通过学习氧气O2知识,从化学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物质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了解。本单元的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种物质的学习迈进,帮助学生初步把握物质间的联系,找寻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

  例如: 在粗盐中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中作为选择合适的药品的依据。(铁铜混合物除去铁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

  因此,学生学习本章 ,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领悟和学科观念的初步形成。

  二、分析学生(备学生)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与技能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到对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通过多种方式了借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认识、已有认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如、;哪些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等,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

  难点是指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内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某些关节点。难点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部分学生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点,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优质材料。

  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一般来说,难点的产生原因是:(1)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难易理解,(2)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属于微观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难以形成真实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等多而复杂,容易混淆不便记忆。

  三、确定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是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那么,教学目标对老师就是一个“导演”的方向,对于学生是学习过程中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非常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测量。

  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既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由于每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代表着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在注重教学目标全面性和整体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教学目标间的平衡和侧重。有的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应表述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教师打算做什么。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可能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水平,应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目标。

  例如:《原子的构成》

  1、以汤姆森发现电子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原子内部的结构奥秘。

  2、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及运动情况分析,推论出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3、根据镁原子与氧原子的结合情况分析,推论出不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结合的原因。

  4、通过学习和反思活动,进一步认识到实验验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价值,通过对原子结构奥秘探究,认识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体会到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四、 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了 “为什么”教和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着重解决“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和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要搞好学科教学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将各种教学资源(主要是课标和教材内容)整合、转化为合理的学科知识逻辑,即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二是将学科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的认识逻辑,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为此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

  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主要解决“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等问题,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教学内容主线构建的三种策略

  策略1:按照学科知识逻辑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化学教科书中的不少内容是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内容体系的,如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的学习,是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这一线索组织起来的,它遵循的是化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在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也常常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要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初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概念等教学内容的组织。

  但,作为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活用教材。

  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需要用到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也是就发挥氧气的化学性质,那么我在平日教学中,先带领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当学生认识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在选择与氧气反应的物质的过程中就有了能力,明确了原因。

  例如:在第三章学完《实验室制取氧气》后,学生初步建立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为了巩固也为了应用展示。我接着引领学生学习第五章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谓一气呵成,一节课高效率地完成本节的内容,既是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巩固,也是对二氧化碳的制取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针对异同,此过程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自然就掌握了。

  策略2: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学生感受和体验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为主要线索,也是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式。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可按照“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得出结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拓展应用(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的这一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新的现象事实, 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体验了探究过程。

  策略3 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社会生产实际的问题等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入手学习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学习的重要价值。

  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以生活中的可乐雪碧为导入。

  燃烧和灭火,以学生的经验为导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探究。

  2. 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创设是实施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化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实验、生活现象、图片、史实、谜语、故事等进行教学。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策略1:结合学生已有认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例如:学习空气之前,让学生谈谈对空气的认识,可以请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或生活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

  策略2:联系实际问题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例如:通过介绍或视频资料说明火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与生火、旺火、灭火有关的生活做法。

  策略3:利用实验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需要指出的是,化学教学要尽可能借助实验提供生动直观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质。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化学实验可用于某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教学阶段,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不同作用。如:利用实验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新的思考;利用实验呈现宏观现象,增进学生对微观本质的理解;利用实验揭示事物本质,澄清学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等。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在学生实验中,不仅实验现象明显,而且设计方案的全面性,都得到充分的验证。

  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对于实验结论的分析,误差的分析让学生有了一个理性的分析依据。

  3.教学问题的设计

  合理有效的问题可以增强教学的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教学问题的设计实施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学活动设计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

  a 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b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c 重视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

  d 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结构化

  e 注重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古人云:学贵有疑。老师设计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问了让学生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的思维特点。

  【总结】

  教学设计,看重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为什么教(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二是教什么(体现教学重点)

  三是怎么教(体现教学活动)。

  这些问题是进行教学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认识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要注重联系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以问题和活动驱动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析》教学设计9

  教学中,一切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因此,我们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

  1.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这对搞好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常常是前后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全面了解。

  2.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提升这一能力。

  3.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我们学校学生为三——六年级)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将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既把知识讲清楚,又不至于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易理解,易接受。

  4.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小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对小学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教师要保护他们进取的自信心,否则会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身心特点,充分尊重每一个同学。

  5.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教学设计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自身智力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把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查清楚,我们的教学就有目标了。

《析》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 复习有关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结合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交通与数学的关系;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材分析〗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有趣的学习素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交通数学问题的一节复习课。这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个好的案例,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从一年级学生学习新教材伊始,一直把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重点,经过一、二年级的培养,学生不但具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意识。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根据复习课的特点,我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不再是学死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大多数步行上学,结合此实际情况,更便于孩子们自主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也便于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

  生1:我家离学校不远,十多分就到了。

  生2:我家离学校也就是体育老师测验一百米那么近,一会儿就到了。

  生3:我得乘车,等车加坐车得用20分。从车站到学校还要走10分,半个小时能到。

  师:大家估计一下家离学校的距离,算一算你每天上学放学走多远。

  生口算或笔算求出答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评析教师能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1. 师:同学们看图“小东上学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能回答你的问题。

  2. 生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评析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大组汇报。(解决书上和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学生们容易忽略的问题。)

  生1:我提醒大家小东中午如果回家吃饭,就是4个650米。

  生2:还可以理解为2个1300米。

  师:小东家在六楼每上一层大约用12秒,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这道题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什么?

  生3:一楼不用上,他实际就上了5层楼。

  生4:比如说我家住在2楼,实际就上了一层楼梯。

  生5:我忽略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说一说你家住在几楼,你上了几层楼梯。

  (评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认识,则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相补充、提醒。这种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买车票

  师:小叮当要乘火车旅游,你能帮他买票吗?你能知道些什么?(出示火车硬卧票价表)

  (评析注意引导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第一行是火车走的里程数。

  生2:第二行是火车票的价钱。

  生3:走得越远,票的价钱就越贵。

《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通过创设“游乐场”的问题情境,初步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除法,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体验学习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游乐场”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除法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学会了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和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初步观察图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学会用6~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密切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这部分知识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因此教学时,我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这节课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设计了“看一看、说一说”“提一提”“你问我答”等几个活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博兴县兴福镇中心小学属镇级小学,教学设施较先进,做到了微机终端进教室,学生自一年级开设微机课,二年级部分学生能够上网查阅资料。学校阅览室全天开放,学生可随时借阅,查询资料。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还有一部分是来我镇打工人员的孩子,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为初中,家庭教育状况不是很理想。学生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包括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查询等),至今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9的乘法口诀,并且已经初步具备在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你喜欢到游乐场游玩吗?都有哪些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说一说。)
  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游乐场去转一转,看一看那里有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情境图的游戏部分:一共4辆碰碰车,其中3辆碰碰车上坐有同学,每辆车上2人;小火车有9节,其中两节坐有同学,每节坐4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和你们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图中得到的信息。
  全体同学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有碰碰车、小火车等游戏活动,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得出:有4辆碰碰车,每辆碰碰车上坐2人;有9节小火车,每节小火车上坐4人,从而使图意更加明确。
  (课件出示情境图中的另一部分:售票处的文字信息和排队买票的3个大人、一个小孩。)
  师: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还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在独立观察情境图的基础上,与同桌进行交流。
  全体学生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得出:在售票处有4人(3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买票。图外信息:小火车:每人3元,碰碰车:每人5元,培养学生观察的层次性和全面性。
  (评析教师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事物,获得有用的信息,达到课标所提倡的“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归纳”的教学理念。如何抓住情境图中的实质内容,进行有效的观察,教师的点拨、指导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析》教学设计12

  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学生动机,年龄等心理特征,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这些因素都反映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这些心理因素,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一般在教学设计中,都要写上学情分析,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之一,也是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之一。“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空泛,没有针对性。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知识、不同技能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新进展,而从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最新发展就是教与学目标。“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了解学生的:

  1.学生年龄特征分析

  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特别关注,喜欢进行合作学习。他们上课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注意力比较持久,适合进行软持久的技能训练。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学生的认知需要那些只是储备,他们徐洗过了没有货他们了解吗。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本班级学生认知水平如何?有没有较强的求知欲。那些学生底子好,那些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有困难。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材施教,设计任务。

  4.学生的学习习惯

  本班学生是否思维比较活跃,反应灵敏,思考有没有深度?

  “学情” 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方法会变成教师个人的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析》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由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

  2、分析并领会本文的语言艺术

  3、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由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同学看过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吗?阿Q是个怎样的人?他做过哪些事?说过哪些话?语文书以阿Q的一句话作为靶子作了一篇驳论文

  二、内容与结构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2、文章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分别是哪些文字?

  3、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是怎样提出问题的?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批驳的?

  3、在“和尚动得”面前,有哪几种态度作者主张哪种态度?

  4、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主题、写作特点

  1、主题:揭露某些人心里持有的腐朽思想的本质及危害,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警惕腐朽思想的腐蚀,经得起现实生活的严峻考验。

  2、写作特点

  A、层次清楚

  B、论述角度新颖别致

  C、语言形象生动,幽默犀利

  四、练习:结合班级的某些现象,析“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五、作业:完成课堂练习

  六:板书

  一、提出问题:《阿Q正传》: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靶子)——挡箭牌

  二、分析问题:实在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分泌物——历史根源

  至今附着在某些人们的身上——现状发展

  是泯灭良知的麻醉剂——社会危害(举例)

  三、解决问题:出面制止,不许他动(肯定)——论点

  他动我不动(否定)

  他动我也动(否定)

《析》教学设计14

  摘要: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以及教学媒体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恰当地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计;数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其中包括确定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环境,安排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以及教学媒体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恰当地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设计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是把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 简单地在课堂进行播放,而以媒体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取代学生的思维判断过程,取代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多媒体教学方法与设计中应充分体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挖掘学生内在潜质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事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师只有始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而不是教学媒体居主导地位,才能以情感、语言、神态感染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与反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方法设计应充分考虑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在教学方法设计中应更加突出和强化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与概括能力、文字表达与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二、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学单元教学内容不同,同一堂课中也会有不同的内容和目标要求,因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必须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选择,例如:数学课

《析》教学设计15

  教学设想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应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阅读鉴赏,而不应把“外围战”作为重头戏。甚至架空分析,失去语文课的根基。而应回归文本,坚持语文本色。

  这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达到了内容与语言双赢的千古绝唱。在本节课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从内容和写法上去分析品味,感受语言之美。再通过语言的仿写练习,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运用优美且凝练的文辞来表达心志。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2.初步鉴赏千古名句,培养理解感悟的能力。

  3.通过语言的仿写练习,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今天就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一千古绝唱。 (明确本节课重点)

  二.诵读课文

  这么一篇传世之作,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美读文章。就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老师和几位同学一起共同配乐诵读课文。

  三.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1.有人曾经评价《滕王阁序》: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

  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你最欣赏文中哪些语言,从内容和写法方面进行赏析。 (小组交流)

  2.我们一起来分享,感受王勃语言的魅力。

  要求:读出你选择的语句。串译。你的评析(从内容、写法方面)。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点评,学生随时有感情的读课文。)

  板书:

  形式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内容方面:意象、意境

  艺术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对偶、反问等)、炼字、色彩变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白描、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融情于景)

  必要时补充:大家看看这三对儿对偶句一样么?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的形式:a.正对(上下旬在意义上相近或相似的对偶形式)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b.反对(上下旬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孟尝高洁”“阮籍猖狂”

  c.流水对(上下旬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关系:句与句对偶。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作用:表意凝练,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富于音乐美。

  3.《滕王阁序》的美不仅在于体现了王勃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的复杂的人生情感,更在于文中大量精妙的语言,文中旬句是经典之言。我们不再一一分析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感受文章之美。饱含深情地全班齐读课文。

  四.仿写拓展练习

  仿照文中的对仗形式,请以文中的一段为写作内容,或评点,或感受,写一副对联。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滕王阁序》这篇散文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正是因为,王勃运用了极其华美的文辞,描绘了雄伟壮丽的景致,而且抒情真挚委婉,抒发作者高沽且坚定的心志。这节课我们选择了你最欣赏的语言进行了赏析,感受了文章的音乐美与绘画美。在平时语言表达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优美且凝练的文辞来表达我们的心志,我们的文字也会有大家的风范。

  学生谈学习感受:

  杨继晖:通过对《滕王阁序》的学习,我了解到王勃是个很有才华却怀才不遇的人,他虽然生活困顿但依然不放弃希望和坚定的志向。这为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在课堂的学习中,我已经学会了从句子中找出运用的手法、感悟意境独立地分析一个句子。在我分析“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时,老师让我反复读、反复体会,开始总是读不好,老师就提示我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哪里应该重读。我又试了试,果真很好。从文章中,我还学到了“四六文”是个怎么回事儿。更为高兴的是,我还学到了如何写对联,知道了写对联的一些基本格式和规定,写出了一个自认为挺好的对联。总之,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

  周易豪:选修Ⅲ中的《滕王阁序》总算是学完了。说实话,刚开始老师让我们预习的时候,我很是挠头。读完文章一遍之后几乎一句没懂,从来没读过一篇注释比原文还要多的文章。后来,经过看文下的注释和查阅资料,终于大体上弄清了文意,了解了作者在各段落中要表达的内容。当然,还有一些句子不是很清楚,我就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学习。这也是老师从开始教我们起就一直说的。在对课文预习时,能够发现自己有哪些理解上的问题;在课堂的学习中,要能够通过和同学或和老师间交流解决自己的问题;上完课后还能再生发新的问题,以便在课下自己查资料继续探究。总之,和原来的语文课相比,在新课改后,多了很多我们自主学习的时间,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探究的方向,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别好。

  教学评析

  文言文教学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或者侧重字词的教学,从而忽视“文”的教学;或者侧重文章的分析,而字词的落实又不够。许多老师在这个两难问题面前,举步踟蹰,不知所措。尤其是面对《滕王阁序》这样难懂难读的文章,就更是感觉到困难。王琳琳老师的《滕王阁序》这节课,或许在这些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第一,她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王老师在开发学习资源方面安排了两个学习环节,一是利用小卡片引导学生赏析名旬,一是利用小卡片让学生写对联,进一步赏析文章。这里的小卡片,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挑选语句,以作赏析;二是用写对联的形式,既锻炼写,又检查学生是否读得深入。开发小卡片这个学习资源,既能锻炼写作,又能深入地推进阅读,具有一石二鸟的功效。关键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很好的眼光,挑出来的名句几乎跟老师的预设一致,写出来的对联也基本上符合要求。个别不合理的地方,老师带着学生一一地进行了纠正,纠正也是很有效的。这说明,课堂教学只要是注意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学习,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他们就一定会认真地学,主动地学。

  在写对联这个环节上,王老师没有先人为主地讲解写作要求,而是用自己的示范写作作为指导,这样就避免了枯燥的讲解,老师有效的写作示范,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自在。在整个品读环节上,王老师也都避开枯燥地讲解,而是亲自读一读,写一写,以自己的读和写带动学生去读,去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她注意将诵读和品读有机结合起来。讲授《滕王阁序》,毫无疑问,要认真指导学生诵读,因为这是一篇骈体文,语句整齐,音韵铿锵,非常适合朗诵;但光有诵读又是不够的,还必须带着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品读。王老师的课就是这样设计的。一方面,老师示范诵读,另一方面,老师带着学生诵读;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和学生合作诵读。在强调整体诵读的基础上,王老师还强调个别重点语句的诵读。多种诵读并行推进,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有利于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既相得益彰,又恰到好处。尤其是老师的教读、带读、范读,很规范,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好的诗词,不仅要诵读,还要注意品读。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带着学生诵读,即便是读得很细致,很动人,学生的体味恐怕也只能停留在体验的层面。为了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层面。王老师选择从语言美的角度进行品读,这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这不仅可以抓住骈体文的写作特点,而且也能做到上课时举重若轻,给教学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而且,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欣赏的语言做赏析,能照顾到学生个性化的差异,让学生学得很有乐趣。诵读和品读相结合,既让学生学习了诵读,也让学生懂得了怎样去品读,既扎实,又讨巧,效果很好。

  第三,这节课还注意做到开发课程资源和落实文言字词教学相结合,做到语言赏析和基础巩固相结合。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文言教学容易走偏的毛病,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字词基础。比如,在赏析“青云”一词的时候,老师既引导学生品读感情,也注意到这个词语的基本理解。还有,赏析“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的时候,老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对这个“穷”字的理解。在这节课上,字词句的落实是随文进行的,很巧妙。这是我们从事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注意的。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开发学生资源,注意诵读教学和品读教学相结合,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和抓基础落实相结合,这或许是王老师这节课成功的几个要素,但深入地想一想,这又何尝不是较难的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背影》教学例析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材简析与教学设计

3.《化石吟》教材简析与教案设计

4.课件教学活动小析-工作总结

5.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6.an教学设计

7.an教学设计

8.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9.课件教学活动小析-个人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