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段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线段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线段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48页例题和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每人一根毛线、3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
教具准备:两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比长短,引入新课
1、师:你们都有一根毛线(黄色、弯的,长短不一),老师也有一条毛线(红色,弯的)。你能说出老师的毛线和你的毛线比,谁的毛线比较长吗?
(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和老师的比,其余学生作出判断)
生1:红线长。生2:黄线长生3:一样长生4:不好比较
师:同学们的意见这么多,谁的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线拉直
师:好办法!(捏住线的两头,把红线拉直,贴于黑板上,把学生的黄线也拉直帖于黑板上,不对齐)
师:现在两条毛线都变直了,谁的毛线比较长?
生:不好比较
师:怎么办才能让我们很明显地看出哪条线长呢?
生:把线的一头对齐。
教师把线的一头对齐,学生发现红色的线比黄色的线长。
师:对了,红色的线从这个线头开始(点上一点),到这个线头(点上一点)结束;黄色的线也从这里开始,到这里就结束了,所以说红色的线要长一些。
2、揭示线段的概念
师:像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
师:这条红色的线是一条(线段),它从这个线头开始,到这个线头结束,这两个线头在数学上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端点"。这条线段上有几个端点?
这条黄色的线也是一条(线段),它有几个端点?
师:看来,线段不但是直直的,还有(2个端点)。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师:观察你桌子上的毛线是不是一条线段?(弯的,不是)
怎样让它成为一条线段?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指名汇报)
师:同桌互相比一比,谁的线段比较长?
师出示一条蓝色的线(弯的)
师:这是不是线段?怎样使它成为一条线段?(拉直)
变换线段的摆放位置,使学生体会虽然摆放的位置不同,但还是线段。
师: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边也是线段,如:数学书封面这条直直的边就是一条线段(指名学生说出线段的端点在哪里)。
学生活动: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线段,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线段。
4、根据线段特征,学画线段
师:因为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在数学上我们就用这种漂亮的图形表示(出示:-------)
师:谁知道是怎样画出来的呢?需要哪些工具?(直尺)
如果没有尺怎么办?(数学本的一条直边、笔盒的一条直边…)
请学生尝试画线段。
展评学生画的线段。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画线段的方法:(1)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再点上两个端点;(2)先点上一个端点,再画一条直直的线,最后再点上一个端点;(3)先点上两个端点,再在两个端点之间连上一条直直的线。
二、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哪些是线段,是线段的在()里画"√",不是的画"×"。
学生汇报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想想做做2"
师:图形中也有线段(出示一个正方形),它是什么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学生数,教师指导按序数。
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
3、"想想做做3"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画线段了,现在你能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吗?
学生动手画线段,指名板演。
引导学生总结: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4、"想想做做4"
师:如果加上一点,有三点,连接每两点之间可以画几条线段?可以画出什么图形?
学生尝试画。
学生汇报结果。
5、"想想做做5"
师:如果再加上一点,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之间可以画几条线段?
学生猜想
学生尝试画一画。
学生汇报结果。
6、折一折,强化线段特征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它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端点各在哪里?
现在,老师再给你变出一条线段(边说边折),老师折的线段在哪里呀?(指名摸一摸)
师:请你们折一条比老师折的还要长的线段。(学生折一折)
指名汇报结果
师:你们能折一条比老师折的还要短的线段吗?(学生折一折)
指名汇报结果
师:你们能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条最长的线段吗?
学生尝试折。
指名汇报结果。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它上面有线段吗?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指名汇报结果。(强调:圆形对折后,折出的线段最长。)
三、全课总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本领?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课堂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由于年龄特征,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重认知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悟线段特征
传授知识,不但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了教学"线段是直的"这一特征,首先我让学生从内心里就产生一种"必须让线段直的"这种需求,例如:"学生1要和老师的毛线比谁的长,可是两条毛线都是弯的,不好比较",这时现实与学生的需求产生了矛盾,学生心里自然就产生了化曲为直的想法。这是多么好的教学契机呀!我趁热打铁揭示了线段是直的这一特征。
2、注重实际操作,使学生体验线段特征
"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为了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我在本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为了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我问学生"这条毛线有几个线头";我强调"捏住两个线头";提醒学生"捏住两个线头把毛线拉直"。在教学画线段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画,并且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画线段的3种不同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线段,在平面图行上找线段,在长方形纸、圆形纸上折线段。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在认识线段的特征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线段,说一说、摸一摸身边的线段,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到了线段的特点,使他们发现原来线段就在我们自己身边,这种体验让他们学起知识来兴味盎然。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自主。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他们总能发现一些新点子,让我感动不已。例如,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画线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线段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4、会用学生尺画线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学生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目标。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有: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学生尺画线段。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初步认识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5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绳子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绳子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绳子)这段绳子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绳子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绳子,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绳子。
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二)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三)用尺子画线段。
1、学生用尺子画几条线段。
2、学生展示。
3、说说怎么画?
三、质疑问难。
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用米尺量教室的长的宽。
2、画一条比六厘米短期2厘米的线段。
成功之处:教学时,我从“消防队员抢险时,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一个问题中创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紧紧抓住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教室里的线段,再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并发挥想象、推理、讨论来理解线段,再给出4个点,让学生在每两点之间画线段,既练习了画线段,又加深对线段的意义的理解。最后以“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走哪条路最近?”来深化知识。整节课自始自终、由近到远都与生活实际问题密切地结合,学生的积极性高,思维也很活跃。
【线段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9-18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9-16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10-22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8-07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05-13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精选15篇)05-13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15篇10-13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15篇09-27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10篇01-26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精选17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