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29 09:44: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绿》 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绿》 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 教学设计

《绿》 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10个生字,会写“了、会、后、我”4个字,学习“竖钩”“斜钩”两种笔画。

  2.通过图文对照,理解教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分析

  这首诗歌写“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满意我的回答,奖给我一颗红五星。课文教育学生从小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难点是理解老师为什么会满意我的回答。本课教学老师需要准备生字、词语卡片,绿色金鱼图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配乐课文录音,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三、学生分析: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老师不能抹杀学生想象过程中迸发出的灿烂的火花。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极大地发挥他的想象力,这对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益的。

  四、设计思路

  激趣引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

  2.同桌互查对错。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师:全文有三个小节组成,你最喜欢哪个小节?下面,我们分小节读课文,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一齐读第一节,喜欢第二节的就一齐读第二节……)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

  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

  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

  (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习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

  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

  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

  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

  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六、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粗心的小画家》和《两朵云》。

《绿》 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快书阅读的一般规律,有效的寻找这类介绍动物的有效信息;然后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并结合实际进行片断描写。

  教学目标:

  1、关爱动物,尊重生命。

  2、用快速阅读法归纳课文内容,并掌握一般介绍动物的说明文的内容。

  3、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拟人手法,积累文中的拟人句。

  教学重点:

  1、利用快速阅读法归纳课文内容。

  2、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快速而准确的抓住课文内容。

  2、拟人句中透露出来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动物世界《园丁鸟》片断,学生发言:你对园丁鸟有了那些了解?你喜欢他吗?你了解哪一动物?它有什么特点?

  师述:在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上,生活着大量的动物,走进它们,你会发现,它们也像人一样有不同的长相、习惯、性格,它们也劳动、婚恋、繁衍及死亡。与他们共处,你会发觉生活原来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情趣。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就是这样一个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人,他耗费毕生精力观察研究昆虫,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昆虫记》。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就是其中一篇。

  二、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1、 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看完举起右手。

  2、 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同学谈看后知道了那些,看得快的经验。

  3、 媒体展示快速阅读的技巧:请看专家归纳的快速阅读法(一生朗读)

  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它要求:

  (1)去粗取精、

  (2)扫描跳跃阅读

  (3)思维集中

  (4)眼脑直映

  教师介绍:快速阅读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马观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码要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常写哪些内容呢?

  展示:内容:

  (1)形态特征

  (2)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

  (3)种类及分布等

  特点:一般一段有一个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现。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词。

  4、 再快速阅读这篇文章,看介绍了绿色蝈蝈的那些方面?个具有怎样的特征?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 绍拟人手法: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写,并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展示:拟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语言、行为、个性、思想、情感等。它使文章生动、亲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 分组讨论,品味语言: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说一说它抓住了蝈蝈的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喜欢那些语句?为什么?

  3、 一组推举一人介绍。

  4、 练习仿写:师出示课文范例和师的仿写句,要求学生任选一例仿写。

  例1: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句:长颈鹿非常优美,它传着一件带白色斑点的黄色皮大衣,身材高挑,举止端庄优雅,长长的脖颈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以为贵妇人。

  例2: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死周的绿叶从中,蝈蝈在窃窃私语。哪象滑轮的相声,很不引人注意……

  仿句:每当下业余后,无论周围多么喧闹,你总能听到空旷的田野里青蛙在哇哇聚会。你听,有一只青蛙在发言,那是头领在宣布聚会的主题;俄而又有两三只青蛙在讲话,那是在讨论,在商议;继而哇声大噪,群哇齐鸣,那是在表决,在宣誓。

  四、拓展延伸,巩固效果:

  独立快速阅读法布尔《昆虫记》中《蝉》片断,概括其内容,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多媒体展示内容)

  五、联系生活,自主表达:

  同学间相互交流,讲解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看谁抓住特点讲得又具体又生动。并回答,怎样才能让你的讲述生动又吸引力。

  结余:知识来源于生活,文学也来源于生活,只有那些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勤于观察、吃之一恨他所的人,才能找到知识的宝藏、人生的乐趣,、愿同学们成为这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 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2、 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读书笔记。

《绿》 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生读题揭错:少了“绿色”两字。

  3.师再次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注:此处的课题中的“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成“绿色”)生重读后师追问: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生恍然大悟:大自然是绿色的。

  4.师板书:自然、课本,问这句话完整吗?缩句后是什么?

  5.生答:不完整,缩句后是“打开课本”。

  6.这首诗歌是写课本吗?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你能把课题补充完整吗?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可多读两遍;

  2) 补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

  3) 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2.点一生读题;

  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点生开火车读6小节课文,他生边听边再次检验或思考答案,并适时纠正读音断句;(此处可进行学生暴露的读音断句的纠正教学,点也)

  2) 教学生字长句:(此为面也)

  a. 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正确则跟读两遍,错误则请他生帮助纠正后再跟读两遍,突出课文朗读中错误的生字;

  b. 记字形:逐字用加偏旁、换偏旁、两字相加等方法记字形,另“馨”、“芬”、“瀚”、“襟”要分别从笔划、位置等方面指导书写,描红;

  c. 析字义:字依托词解释,有“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单字分别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破解;

  d. 再巩固:生再次整体逐字齐读两遍。

  3) 交流自学题答案,相机指导朗读:

  a. 点生回答第二题答案:

  师说:学完生字,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谁能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完整?

  有生回答(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诗人让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说:哪个更准确呢?

  学生比较选择,教师让学生举手表决,结果生大都赞同:(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师小结后让生齐读补充完整的题目。

  师说:知道了内容,我们再讨论一下结构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生举手答读,他生评读,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启发:文中几处写到了“祖国号召我们”,让生找后分男女生读1和6节,生水到渠成地想到是总分总结构。2-5节具体写的是大自然。

  b. 点生回答第三题答案:

  师说:到现在课文真正写了什么,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了吧?是什么呢?

  生齐答:自然。

  师再问:哪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呢?注意借助插图在文中寻找。

  师随机点生回答,几生回答、补充、更正后得出: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师说: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这么美,那么你能完成填充,概括出大自然的特点吗?师随后呈现小黑板:()的大自然

  生思考寻找后师点生回答、补充: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

  师说: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师再点生读、评、赛。

  优生或师范读,他生齐读。

  6.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课文、看图片等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围绕板书总结:我们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可黑板上的自然“打开”中“打开”加引号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再继续学习讨论。

  2.最后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读课文。

  1. 师检查主要内容、大自然特点、文章结构;生回答,师重现上节课的板书。

  2. 师激疑:上节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它。

  二、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2) 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2.点一生读题;

  3.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交流第一题答案:

  a.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b. 生举手答说,他生评说,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再让生思考后回答、补充、更正、朗读。

  a)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c. 生或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d. 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看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闻、看、画、听、登、走

  e. 师说:大自然如此绚丽、神奇、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

  f. 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2) 交流第二题答案:

  a. 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

  b. 生思考、讨论;

  c. 点生回答、补充、更正: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可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

  d. 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 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a. 师说:这是祖国的号召,这是祖国的期待,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总结段第1节和第6节: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b. 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 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2. 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绿》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绿》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朱自清)的散文《春》里的句子,大家都知道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不过与一般的导游不同,他是用生花妙笔引领我们去完成一次秋游。今天就跟随他开始我们的“秋游之旅”—走进梅雨潭的《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屏幕显示)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三、初读课文,思路梳理

  生默读课文。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学会,没有的随时询问;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师结合学生疑问补充、明确:棱角,尘滓等。

  1、找文眼。这是一篇散文,作为散文,往往有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我们叫它文眼。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你觉得哪句话是本文的文眼?生答。(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是: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⑵那醉人的绿啊。)师引导明确。

  2、理思路。过渡,作者直接写梅雨潭的绿了吗?请大家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追寻。先“走到山边”,写__;接着到__,描写__;然后才到了__,着力描写梅雨潭的绿。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三段,来感受另作者惊诧的绿。(指导:朗读总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自然段由叙述,有描写,还有直抒胸臆,但叙述、描写中也融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朗读时要满怀深情,充满激情。)

  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答案预设:⑴那醉人的绿啊,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用比喻写出了绿的醉人和奇异。⑵她松松地皱缬着------但你却看不透她!写绿的绿波荡漾、鲜润、纯净⑶我曾见过------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写梅雨潭的绿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著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恰到好处。⑷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她必能明眸善睐了。①我舍不得你;我怎会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②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对于第一类句子,请该生朗读,同学边听边想象;对于第二类句子,请该生读出作者热爱赞叹的感情。)

  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引导:绿色的象征意义:生命)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你最喜欢的地方,并细细品味,然后用“我认为__写得好,好在__”来赏析。小组内(或同桌)交流后,班内展示。(赏析指导:可从精妙的用词如“镶”字;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描写抒情的句子等)指名回答后评价激励。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了,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可能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七、作业:背诵第三段。

《绿》 教学设计6

  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体会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关于蝈蝈生活的习性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 回忆所学课文《蝉》,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3.两篇文体不同,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蝈蝈的习性写了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比较阅读材料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

  要求和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第三段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传神,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与趣味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 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比较阅读材料二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 、生动传神的描写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传神,读来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3、 通过作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作比较的运用,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特点,又让读者对其他昆虫也有所了解,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特性了如指掌。

  六、总结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中该课的课后相关练习。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又需要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阅读来实践、训练。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作为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材料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对文本加以利用。文章采用生动的文学性笔调,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在行文中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学生总会喜欢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采用个性化解读文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赏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品味语言的美妙之处,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文章的写作特点也能认真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了。

《绿》 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会用“纵黄交错”、“适宜”造句。

  4、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时间 :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出示沙漠的图片。

  哪些同学了解“沙漠”?谁能说说“沙漠”的特点?

  2、 板书课题:7 沙漠中的绿洲

  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题解:“绿洲”指沙漠中有水、有草的地方。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中所指的绿洲并不是沙漠中自然形成的有水、有草的地方,而是指阿联酋茫茫沙漠中有绿树有鲜花的美丽的城市。阿联酋的`这些城市绿洲,全是人工建造的,阿联酋人民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汗水,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这些沙漠中的绿洲来之不易、极其宝贵,所以阿联酋人民倍加珍惜。

  沙漠中的绿洲是神奇的,课文以此为题,能引人关注,激人兴趣。

  二、 初读课文。

  1、 范围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读后讨论:听读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2、 自读课文。

  (1) 出示自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注意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

  ②自由练读从课文中画出的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③注意读顺长句子,难读的地方可标上着重号。

  ④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指读小黑板上的生字。

  提醒注意下列生字的读音:

  霎(sha) 罗(luo) 劣(lie) 适(shi) 侍(shi) 良(liang)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抽读词语卡片。

  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恶劣 侍弄 适宜 培植 纵横交错 不毛之地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要求不错字、不加字、不减字、不破词破句。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下列句子重点指导:

  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④检查自然段段意,了解情况。

  指名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指导写字

  “夸、劣、宜”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长。

  “价、漂、侍”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宽。

  “良”要居中写。

  四、作业

  1、描红。在习字册中描红、仿影。

  2、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内容。

  指名说说读了这一段后,自然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抓住“到外、白茫茫”想象沙漠的广阔无垠和荒凉,抓住“星罗棋布”想象大沙漠中绿洲遍布的情景)

  (3)练习说话。

  引导用“星罗棋布”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

  (“到处、白茫茫、星罗棋布、绿洲、城市”等词要重读)

  指名试读,全班齐读。

  2、细读第2~6自然段。

  (1)细读第2自然段。

  过渡:在这茫茫无边的沙漠中,布满了象征生命的绿洲。这些绿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其中的一个绿洲去看看。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②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段有几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情景吗?从哪儿看出人们很爱惜花草树木?

  ③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赞美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佩服的语气)

  (2)细读第3自然段。

  过渡:通过第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片片绿洲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而这迷人的绿洲却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同学们不禁要问,这沙漠中的绿洲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①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做记号,用“——”画出写环境恶劣的句子,用“~~~~~”画出写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句子。

  ②理解词句。

  a、指名说说当地的环境怎样恶劣。(相机理解:不毛之地)

  b、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建设绿洲的。(相机板书“买来、挖去、填上、埋下”等词,同时理解“恶劣、适宜、纵横交错”等词语)

  谁能看着黑板上的四个词不看书说说阿联酋人民是怎么做的。

  (可以先请四名同学合作叙述,再指名单独说)

  透过这四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1)这是一个壮举,阿联酋人民了不起!

  (2)阿联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

  (3)付出代价是巨大的。

  (4)改造环境、克服困难的决心。

  师述:老师从中体会到四个字:人定胜天。只要心中有着美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你觉得阿联酋人民为了建设绿洲,都付出了哪些巨大的代价?(人力、物力、财力)

  阿拉伯朋友是怎么说的?

  c、指名说说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这样做。(板书:有了……才……)引导用“有了……才……”练习说话。

  ③指导朗读

  (3)细读第4-6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到了什么。

  ②默读课文。在能表现阿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的词句下画上圆圈。

  ③练习感情朗读。(边读边感悟:通过“雨雾洒下来、淋得干干净净、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等词语的朗读,体会阿酋人民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3、细读第7自然段。

  齐读课文,说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 联系实际,抒发感想

  1、每一篇课文学完,我们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想,许多话要说。这篇课文学到这儿,你又有哪些话要说?(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还想对谁说)

  2、老师也有话要说:(小黑板出示)生活在沙漠的人们,他们竭尽全力的想把沙漠改造成绿洲;生活在绿洲的人们,他们竭尽全力的想把绿洲改造成沙漠。为什么偏偏要等到悲剧发生的那一天,我们才从梦中惊醒——我们的绿色家园呢?(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浇( ) 漂( ) 侍( ) 宜( )

  烧( ) 飘( ) 待( ) 宜( )

  2、照样子,写词语。

  白茫茫( ) ( ) ( )

  干干净净( ) ( ) ( )

  3、写出近义词。

  培植( ) 适宜( ) 美丽( ) 侍弄( )

  附板书:

  19 沙 漠 中 的 绿 洲

  恶劣 良好

  咸而板结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 鲜花遍地

  像孩子一样

  花代价培植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霎(sa sha)时 恶劣(li lie)

  良(niang liang)好 待(shi si)弄

  适(si shi)宜

  2、看拼音,写词语。

  kua hang dai jia e lie shi yi

  ( ) ( ) ( ) ( )

  xiang zi iaoliang shi nong pei zhi

  ( ) ( ) ( ) ( )

  2、指名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二、指导造句

  1、理解“纵横交错”、“适宜”的意思

  2、找出课文中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读

  3、补充句子

  4、指名学生说说

  三、 课堂练习。

  1、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所以,后来,20xx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大家都来爱护花草树木吗?

  老师认为在花园里、草坪中竖一块块小木牌,是一个简单实用的好办法。牌子上写些什么话呢?(引导学生注意运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句,如“小草正在休息,请勿打扰”、“草宝宝渴望回到春妈妈的怀抱”等。)

  2、当小导游互相介绍介绍。

《绿》 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挥”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集中、交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写了一首诗《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呢?

  2.指名分小节读诗,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再读诗歌,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伴着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好像……(自己轻声朗读)

  5.感受绿的美: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二)学习第三、四、五小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这么多的绿集中起来,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朗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三、四、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再仔细读读。

  第三小节: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的。

  雨中的是绿色的。

  水中的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的。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小节:

  (1)出示小练习。

  想象说话: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点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全文朗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阅读。

  1.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2.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1)学生自读“阅读链接”。

  (2)从视觉上感受灵隐之绿,以及“绿”的层次。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 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 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学写环保日记。

  2、会认“供、耗、捐、购、臭、簿、限”7个生字。

  3、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感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环保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准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奥茨在新学期开始时,得到了一本记事本,这是一本很特别的记事本。你们想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绿色记事本》。(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质疑

  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自学本课的生字。

  2、边读边想:课文中关于“绿色记事本”写了什么内容?

  (师巡视,检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相机通过提醒、评价等手段反馈学习情况。)

  3、小组汇报读文,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理解词语:耗费、濒临灭绝、购物、收支簿、限额

  4、读了课文,你们的问题解决了吗?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内容。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按要求读课文。

  2、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1)老师给奥茨的“绿色记事本”很有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2)这个记事本在用途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3)关于这个记事本,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4)为什么叫它“绿色记事本”?它和什么关系密切?

  3、有感情朗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三到十自然段

  1、根据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情况。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当老师表扬小奥茨得记事本时,他得意洋洋,可是,当他看了其他人的记事本后,就不敢“翘尾巴”了,这是为什么?

  2、说说让他佩服的两名同学的记事本记录了什么特别的内容。

  3、说说了解了这些学生的“绿色记事本”中的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4、说一说它为什么叫“绿色记事本”, 并说说你喜欢“绿色记事本”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学生们的“绿色记事本”记录的虽然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可以看出环保意识已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烙印。作为我们来讲,也应该向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树立环保意识,开动脑筋,创新办法。并且在实践中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受到什么启发?

  五、拓展训练。

  谈谈自己平时在环保方面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你有哪些好办法?

  六、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宝贵( ) 耗费( )

  惭愧( ) 节省( )

  讨论( )

  反义词:表扬( ) 停止( )

  减少( ) 真诚( )

  成功( )

  2、写一篇环保日记,内容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想到的。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2 * 绿色的记事本

  材料:废纸垃圾

  作用:给学生专门记录环保行为和想法

  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绿》 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

  二、范读课文

  (生静静地听)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化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二、形近字组词。

  倾( ) 炯( ) 栀( ) 潋( ) 访( )

  顷( ) 迥( ) 桅( ) 敛( ) 防( )

  般( ) 溅( ) 堤( )

  股( ) 浅( ) 提( )

  三、填空。

  1、《西湖的绿》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 ),看到的;二是( ),看到的;三是在( ),看到的。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2、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 )。”峰下蜿蜒的小径:“( )。”此外还有溪水:“( )” 。

  3、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 )。

  4、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 ),与( )相比,“( )。”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①美好 ②赞许

  无论能不能得到嘉奖,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

  今天来到现场的嘉宾都是来自大连的年轻朋友。( )

  (2)①聚集 ②村庄

  今年,我们屯子里有六个年轻人报名参军了。( )

  因为有关云长屯兵在路上,曹操只得收兵回巢了。( )

  四、填空。

  (1)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和( )。

  (2)这篇文章作者按照从( )到( ),由( )到( )的观察顺序写的。

  参考答案:

  一、崇山峻岭、蜿蜒、嘉峪关、垛子、堡垒、陡峭、气魄雄伟。

  二、蜿蜒、婉转;蜻蜓、蜿蜒;凝结、疑惑;堡垒、光明磊落;峭壁、俊俏。

  三、(1) ②、① (2) ②、①

  四、(1)象征、智慧、结晶(2)远看、近看、整体、部分。

《绿》 教学设计1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难点

  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

  (一)预习导学案

  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 ) 镶嵌( ) 婆娑( ) 蕈( )菌 茎( )

  葱茏( ) 迁徙( ) 学徒( ) 猗( )郁 瞥( )见

  急不暇( )择 了截( )爽直 揠( )苗助长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完成表格)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几米说: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我要问:你曾喜欢的那一片浓绿,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拥有呢?

  (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

  1.预习检测。

  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

  明确:

  2.重点研读。

  速读课文,筛选出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关注下面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画线的词句: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

  植物是多固执啊!

  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3.主题探究。

  (1)作者对于“绿”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么,从原文看,作者眼中的“绿”仅仅是“绿”么?对于作者来说,“绿”是不是还有别的寓意呢?

  注意下面这些语句: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结论:“绿”的寓意。

  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作者无法囚绿,恰恰说明了绿的顽强和倔强,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文中提到,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2)引入作者介绍和背景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三)拓展延伸

  “绿”本为常春藤,却有着思想寓意,这就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质和感情。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的抒情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首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诗歌,并简要赏析。

《绿》 教学设计12

  设计思路:

  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主线,引导学生直奔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读贯穿始终,读中感受、读中思索。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让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美景在学生心中“活”起来,理解感悟绿色之美。在此基础上,总结写作方法,体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绿色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

  3、认识3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感受绿色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颜色?说说理由。

  绿色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而且在心灵上也使人愉悦,给人带来希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绿色的散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从学生时代就特别迷恋绿色,因为他在和大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了绿色蕴含着蓬勃的生机,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进而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感情?(出示课件)

  “我真的特别迷恋绿色”一段,找出“迷恋”一词。

  三、理解课文:

  1、课文怎样写出了“我”对绿色的迷恋?

  2、学生独立默读课文,动笔圈画,画好后大声读一读。

  3、学生自主学习。

  4、交流汇报。

  预设:

  (1)绿色是生命的音符。

  作者引用冰心的话,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揭示了绿色的本质特征:能迸发出勃勃生机。

  (2)绿色是我心中的一首诗,一幅画。

  说绿色是一首诗,看出绿色在作者眼中是有诗一样情怀的,花草树木顺其自然、自由自在的生长......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二次备课:

  【此处作为研读的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怎样理解一首诗,一幅画。】

  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

  说绿色是一幅画,看出绿色在作者眼中像画一样的美,花草树木间的各种绿色,形成别致的绿的风景,绿的大观。

  (3)绿色在“我”心中别有一番情趣。

  作者为什么感到小草像少年、树木像青年、绿丛像老年?

  理解词语:

  茁壮如茵 葳葳蕤蕤 博大精深

  作者恰当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漫步在绿色小道上看到眼前的景物引起的内心感受,看出作者已经和绿色融为一体了,所以作者的心也绿了,有些飘飘欲仙了。

  这种美妙的感觉怎么读出来呢?请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作者要写的是绿色,为什么要写老牛和牧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牧童手里拿的柳条和头上戴的草帽与作者写的绿色相辅相成,他们使静止的绿色变成了流动的绿色,动静结合,增强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

  (4)向往天然的绿色。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风景是心灵的镜子”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就说明你的心灵是什么样的。能看到这样美的风景,是因为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无比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2、总结本文的写法:

  细致观察、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这节课我们不仅和作者一起领略了绿色的美妙,还让我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愿我们做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人,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每一天在我们眼中、心中都是美好的绿色。

  【二次备课:总结课文之后,进行拓展阅读《绿》。】

  板书设计:

  向往绿色

  生命带的音符 一首诗 一幅画 一番情趣

  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课堂上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但回答问题的同学太少,很多同学不敢说,还应该多给学生读文的时间。在教学作者向往绿色的原因时,应该抓住其中的一到两个原因进行重点研读,而不是面面俱到,其实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

《绿》 教学设计13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时教学,从学生的疑问入手,紧紧抓住课题,围绕“人们怎样迎接绿色”和“为什么这样迎接绿色”这两个问题展开“对话”学习的过程,通过品读“人们对喜爱与珍惜丝瓜的表现”,对比“楼房生活的封闭与压抑”,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这株丝瓜的珍惜与照顾之后,结合课文开头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课题,最后理解“迎接绿色”的深刻含义。

  【教材分析】

  本课以楼房为背景,以一株丝瓜为主线,讲述了平时不大来往的邻居,因为这株野生的丝瓜而加强了联系。表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本语言生活化,结构特点清晰,重点描写人们精心照顾这株野生丝瓜,使它蓬勃生长,此前,以现代城市生活压抑、封闭为衬托,体现出人们对绿色的向往与珍惜,结尾“这道自然地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更是照应和升华了课题,体现出人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丝瓜及其生长过程也比较了解。但是对于丝瓜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乐趣与和谐的邻里关系不容易领会。

  本班学生生活在城市,其生活环境的单调与压抑,学生有所体会与经历,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但对于“一株野生的丝瓜”所引起的人们行为表现的变化,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学中要努力把孩子带进文章的情境中,深刻理解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前期教学状况及相应对策】

  学生初读后已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也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初步了解人们迎接的绿色就是这株野生的丝瓜。然而,对于人们迎接绿色的深刻含义还不能深入领会,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抓住“罩”、“搭”、“伸”、“垂”等词语体会人们对丝瓜的关爱与珍惜,通过想象与对比,感受丝瓜给人们及生活带来的变化,并结合2——4自然段的学习,体会人们迎接绿色的原因,深刻体会迎接绿色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

  1.从人们迎接绿色的表现,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

  3.体会2——4自然段的衬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要求背诵一段话。(第8自然段)

  【教学重点】

  从人们迎接绿色的表现,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再现回顾,导入新课

  1.再现词语:

  租住 钢筋 有限 拆掉 瓜藤 晶莹 牵连 蓬蓬勃勃 间隙

  【意图:学生开火车带读词语,并随机进行多音字组词、词语搭配、近义词区分、词语积累等练习,并导读第1 自然段,体会丝瓜很不起眼、很普通。】

  2.再读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师:说说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预计学生可能最想知道:人们是怎样迎接绿色的?

  人们为什么要迎接绿色?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

  师相机巡视指导,针对学生需求提供帮助。

  三、共议交流,深入体会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

  思路预设:引导学生按照丝瓜的生长过程进行汇报交流,抓住人们的动作表现,细心揣摩,体会人们对丝瓜的喜爱与珍惜,并结合第8自然段,感受丝瓜的蓬勃生机与美丽,再次体会人们的喜爱之情。

  (一)了解人们迎接绿色的表现

  1.了解人们迎接绿色的表现,感受人们对丝瓜的关爱

  预计学生可能谈到6、7、9自然段。提示学生按照丝瓜的生长顺序交流。

  品读王叔的做法,感受王叔对丝瓜的关爱

  预计学生能从“拆”、“罩”等词语初步体会到王叔对丝瓜的关爱;也易于从“买”“搭”“递”“拉”等处体会到当时搭架时的情景,从“唧唧喳喳”等处感受到热闹。但易忽视“省略号”的作用,与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并相机点拨如下:

  点拨1: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王叔的做法,结合“旧鸟笼”、“拆”、“罩”等词语体会王叔的用意。 ②换词“扣”,读中想象王叔的小心翼翼,体会对丝瓜的喜爱与珍惜。

  点拨2:

  想象一下“大家一边说鸟笼与丝瓜的事,一边忙着递竹竿、拉铁丝??”,后面的省略号

  可能省略了什么?(浇水、递、拉、绑等)感受当时欢乐热闹的场景,感受人们对丝瓜的喜爱与珍惜。

  “我”爱人及老张对丝瓜的关爱

  预计学生可能抓住“留路”、“伸”、“垂”等词语,感受到“我”爱人、老张对丝瓜的喜爱。 点拨:从撑衣竿、“钓鱼迷”与鱼线,你又读出了什么? 回归整体:

  (1)师生配合朗读

  我们看,人们为了迎接绿色做了这么多。丝瓜也在人们的照顾下蓬勃地生长着。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配合着读读人们关爱、照顾丝瓜的表现吗?(出示学生读的语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关爱丝瓜的表现

  现在,谁能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说,谁是怎样迎接绿色的?(出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2.感受丝瓜的美,体会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人们就是这样精心地关爱着,照顾着丝瓜,而丝瓜呢?也就在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下,长得蓬蓬勃勃。快读读第8自然段,说说这株丝瓜长得怎么样?

  预计:学生可能抓住丝瓜的颜色、样子等感受到丝瓜的蓬勃生机与美丽。

  (1)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2)换词练习,感受丝瓜的生命力强,出乎人们的意料。

  文中的“竟”字可以换成什么词?读读换词后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3)换词对比语句,感受丝瓜色彩的美。

  通过对比读句子,谈谈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结合“一路”了解花和叶从下到上的生长过程,感受丝瓜的蓬勃生机与美丽。

  (4

  )想象丝瓜的样子,感受它的美丽。

  ①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预计:学生可能通过“惊叹号般地垂着”、“晶莹的风铃”等感受到丝瓜形态的美。

  ②结合图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小结:这株野生的丝瓜,在人们的关爱中蓬勃生长,它不仅颜色美、味儿美、样子美,而且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它的生长过程,这又是一种动态的美,多么惹人喜爱的丝瓜呀!谁能带着你对丝瓜的喜爱之情再读读第8自然段。

  难怪,我爱人、老张是那样着急地想迎进自己家。相信整栋楼的人都有着和他们一样的想法,都急着、盼着丝瓜快快来到自己的家。(二)体会人们迎接绿色的原因

  师: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地迎接它呢?补充出示学习提示2:人们为什么这样迎接绿色?

  预计:学生可能谈到2——4自然段,以读代讲,体会在文中的衬托作用。也可能找到第10自然段,因为这株丝瓜给人们带来了生机与乐趣。相机进行如下环节:

  1.结合图片换位思考:假如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是怎样的感受?

  小结:多么无奈,多么压抑的生活呀,此时极目远眺,如果能看到一片绿色那该多么惬意呀!课文2——4自然段没有写到一个绿字,却通过写人们压抑的生活更加衬托出了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2.想象:“这些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就在这株丝瓜的牵连中,说着丝瓜以外的话题”,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

  读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请把你的理解写在这儿!)

  四、总结全文,升华课题

  1.升华主题

  导语:刚才我们读懂了人们是怎样迎接绿色的,我们也读懂了这株丝瓜所带来的变化。现在请大家再读课题——人们迎接绿色,只是迎接这株丝瓜吗?人们还在迎接什么?出示填空:迎接( )

  2.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株丝瓜还是那样普通、那样不起眼吗?

  师总结:这其实也是作者用这句话开头的用意,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让我们共同感受到,??写完!!

  五、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并抄写课文第8自然段。

  2.选做:读一读《绿,生命的颜色》这篇文章。

  附板书设计:

  拆、罩、买、搭、伸、垂

  ↓

  17.迎接绿色

  ↓

  生机与乐趣

《绿》 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赏析“绿友”这一具有人格内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过学习发问,提升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

  3、通过人、文对话,感悟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学习依据文本语言,解析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内涵的方法。

  设计原则

  1、创造性挖掘教材三维生长点的原则

  2、整合推进并融汇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3、学习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方法的原则

  4、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原则

  教学过程

  一、翻检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撩拨阅读期待

  二、自主散读文本,整体感知全文

  三、设置发问平台,启动自主探究

  四、整合师生问题,组织学习活动

  1、理清文本情节

  2、赏析“绿友”形象

  3、总结学习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课下拓展,深度链接

《绿》 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了解访问记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2、初步了解访问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1、齐读课题,抽默部分词语。(咸而板结、不毛之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2、欣赏“沙漠”与“绿洲”图片,朗读词语。

  3、学生质疑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引发探究期待。

  二、找出中心句,形成阅读线索。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句直接告诉我们变化的原因。

  2、交流,梳理出关键句。

  ①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

  ②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三、从“代价”入手,品读全文。

  1、默读课文的第三到六自然段,想想阿联酋人在培植花草树木上花了哪些代价?又是多大的代价?

  2、结合句子交流,体会“种植”的代价,相机指导朗读。

  (1)

  预设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抓住“培养一个孩子”来体会。

  预设二:

  “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抓住三个动词“买来”进行理解。

  预设三: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抓住动词“挖去”、“填上”、“埋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2)教师引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再次体会“很大的代价”。

  (3)引领学生理解“花很大代价”是源于他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3、进入情境,体会“培养”的代价。

  (1)创设情境,师生互动,进行采访。

  抓“洗脸”体会园林工人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2)引导想象,进行句式训练,

  当小花、小草、绿树脸上蒙上灰尘时,园林工人给它们洗脸,霎时,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当树枝不小心被风折断腰枝时,园林工人______ 。

  当______,园林工人_____。

  (3)联系前文,了解每一个阿联酋的人民也十分爱护这些花草树木

  4、小结。

  抓住“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进行小结,并完成板书。

  四、阅读提升,感受升华。

  1、而在阿联酋人民的共同的认识下,在付出的很大的代价下,在大家的精心侍弄下,这样的绿洲出现了一个又一个。

  2、指导学生朗读课题体现奇迹。(把问号变成感叹号)

  3、迪拜风光欣赏,再次感受这人间的奇迹。

  4、再读课题,记住奇迹。

  五、体会写作方法,迁移拓展。

  这是一篇访问记(板书:访问),作者通过把在阿联酋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同时还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也好像也来到了迪拜。以后我们在写这类文章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六、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

  1、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2、如果你感兴趣,你也可以写一篇参观记,把你在参观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板书设计:

  19、沙漠中的绿洲 访问 迪拜

  咸而板结 共同的认识 绿树成阴 看到

  不毛之地 很大的代价 鲜花遍地 听到

  感受到

【《绿》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囚绿记》教学设计(15篇)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囚绿记

3.《小绿龟》的教学课件

4.朱自清《绿》教学反思3篇

5.九年级《绿》教学反思

6.囚绿记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7.《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教学反思

8.苏教版九上《囚绿记》教学反思

9.校徽设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