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体会诗中的劳动场面;
⒊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引入春天画面
⒈同学们,在寒假里老师读了董宏猷的《十四岁的森林》。请大家看这本书末尾的一个片断,然后猜一猜:这是一本写什么的小说?(指名读一读,然后指名回答。)
出示片断:
在黑风岭莽莽的大森林里,在黑龙潭清澈的潭水边,生长着一株三根大树枝并排向上生长的中国鸽子(鸽子树)。每当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像绚丽的火焰一样燃遍了黑风岭时,无数只洁白的鸽子便在大树上迎风展翅欲飞。他们是森林的孩子。他们是森林的主人。他们与古老的森林新生的森林一道,装扮着谁也阻挡不了的春天。
⒉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让我们“走遍青山碧岭,”让“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⒊板书课题: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走进劳动现场
⒈出示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荒山野岭 山岩裸露 荒山寂寞 烈日煎熬 青山碧岭
枝繁叶茂 涌起林涛 抖动彩翼 搭窝筑巢 碧波荡漾
指名朗读,疏通字词。
⒉分小节进行朗读,想一想每一小节写的.是什么?(讨论交流。)
⒊我们先来看看诗人在诗中是怎样来描述同学们劳动的热烈场面的?读诗句,画出你认为感受深的词句,并批注。
“锨镐叮叮当当”“奏响”“歌谣”“哗哗”“滋润”等词语中体会植树劳动的热烈场面和同学们的欢欣喜悦。
三、披文入情,理清脉络。
⒈同学们刚才已经充分地朗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反复是现代诗歌的一种常见的手法,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出现了两次?学生找,教师指名回答。(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⒉它们是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指导朗读)
⒊“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你仿佛看到是谁欢笑着迎着春风走来?写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画面,感受大家植树造林的豪情。)你们在什么时候会“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踏”“撒”写出了什么?(讨论、交流。)
⒋指导朗读第一节和第八节,注意前后感情的变化。
⒌齐读全诗。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⒈“‘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读一读,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完成《习字册》,熟读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⒈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诗人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
⒉通过多角度的朗读,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蕴,伴随着对诗句的感悟,读出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
⒊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美化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对比阅读
⒈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的第一节和第八节,你认为感情上有变化吗?又怎样的变化?(指名说一说。)
⒉这样的前后变化,在诗中,你能找出哪些词语?自己读一读,然后做一做标记。
(指名回答,读一读。)
二、品读诗句,感悟巨变
⒈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啊。“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这里的一个“走”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往日的“荒山野岭”是怎样的一幅容颜?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指名读“千年裸露的山岩”“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等,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⒉今天的“青山碧岭”又是怎样的呢?你最喜欢哪一节?自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⑴我最喜欢第3小节,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美好景象。(对比:绿衣——绿袍)诗人通过“披上绿袍”“枝繁叶茂”“涌”“阵阵林涛”写出了植树造林的深远意义。
⑵我最喜欢第第5、6小节。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小动物们无忧无虑的幸福的生活场景。从“抖动”“快活” “再也不怕”“开心”等词语中体会植树造林让小动物们呼朋引伴快乐生活的情景。(讨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会和这些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⑶山上是这样的美好,山下也是诗情画意,无限憧憬——“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待到金色的秋天,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
三、适度拓展,深悟诗情
⒈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春光灿烂的时候出行,蓦然发现——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讨论,指名回答)这会使你想起什么?(春光就是一位丹青妙手。)
⒉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植树造林美化了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绿色无疆。)“染绿”能使你想到哪一首古诗?(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想起了哪首歌?(《春天的故事》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⒊教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春天在哪里?春天原来就在我们的手中,在我们的脚下。心动不如行动,看——“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让我们“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和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将这首诗填进去,一起来唱一唱吧。
四、总结全诗,抒发诗情
⒈“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⒉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对比—————青山碧岭
浑浊 裸露 寂寞 煎熬 枝繁叶茂 涌起林涛 碧波荡漾
《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12个字,会写6个字;学会双为旁。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和认识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解题,通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课。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子音,不丢字,不加字。
3.继续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段(开头空两格),然后分段读课文。
4.找同学读文,要求正确连贯的读文。
分析课文
绿是一种颜色,是一种风景,是一种情绪,是一种象征。这道儿歌描写一棵棵树汇成了一片绿色,表达了要行动起来绿化祖国的决心和愿望。
这首儿歌只有一节,前半部分用铺叙手法展开,描绘出绿色的.画卷,后两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决心:我们都栽小树苗,齐给祖国添新绿。
诗意理解:
一棵树、一点绿;十棵树,一行绿……
1.齐读(看拼音读)读准字音。
2.自由读,看拼音、汉字对照读。画出生字宝宝。
齐读生字、找生领读生字、同桌互考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3.同桌读
4.指名读
排比句描绘出一幅绿色的画卷,有点、有面,细到一棵树,大到一片树都是绿色,都是生命的象征。
省略号给为望不到边的感觉。
5.再读文,教师引导学生动笔画,掌握读的节奏。
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的读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他背下来。
三、积累词语:
引导学生说说,写写:
1.你见过那些美好的花草树木?
2.你打算怎样为周围的环境添课题新绿。
3.写一写:一棵、一点、一行、一片、一朵、一篇……
板书:
10.绿
一棵、十棵、百棵、千棵、栽树
第二课时
一、检查,找同学读文。
二、生字学习。
1.把书中圈出的生字反复读几遍。
2.认读的字在课文中找出后小黑板展示出来,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认识生字。(齐读、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学写6个字。
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帮助学生认识双人旁。
片:第一笔要写成竖撇,第四笔要直。
苗:上下结构。
齐:上下要端正。
三、语文实践活动:
收集花草树木种子或欣赏植物。
《绿》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儿童在田野间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种种景象,抒发了作者发现春天来了的喜悦之情,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散”。
2、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并理解课题的含义。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难点:
理解“冬天已经过去,我的梦已被染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你听出这是什么歌了吗?
2、你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春天的诗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文中的生字词。
2、分小节指名读诗歌,检测文中生字的认识情况。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散”,并口头扩词。
三、品读诗句,体会心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你从那些语句知道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我”发现田野秘密的那种喜悦、自豪的语气。
3、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激发想像,扩展延伸。
1、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我”为什么却能发现?
2、仿编诗歌,仿照诗歌的模式写一首诗歌。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背诵儿歌。
2、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谈谈心得。
1、背诵儿歌。
2、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发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些什么?
二、交流资料,丰富知识。
1、交流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2、谈体会。
三、读背古诗,延伸课堂。
出示古诗《村居》。
1、图文结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读一读,背一背。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组合作自学生字。(提醒学生细心观察易错生字的笔顺、笔画。)
2、出示“残、融、嘱、散”,讨论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给生字扩词,造句。
4、摘抄诗中好词、好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背诵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2、抄写词语3遍。
《绿》教学设计4
一、问题描述。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本课题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规划。
(一)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1、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部分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2、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效果。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首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极大进步,数学课堂效率明显提高,通过“五到位”学习和实践,转变促进了我数学活动的视角,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其次,研究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优等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后进生也有所提高。
《绿》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美化净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2、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文章精当严密而又不乏情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中阐述事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家的围墙,引出我们国家的围墙的共同特点。再请同学们猜测我们国家像这样的围墙有多少,畅所欲言后,引导同学们看课文,并统计数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引导学生读第1、2两个自然段,明确中国围墙的特点。
提问:这些数字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你是否曾经想过?作者是如何形容的?
2、引导学生阅读3、4两个自然段,体会外国围墙与中国围墙的不同之处。
3、、引导学生阅读5—13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弄清下列问题:
(1)这几段与3、4两段是什么关系?
(2)作者以哪几个国家为例介绍外国围墙的特征的?
(3)这些国家的围墙各具有怎样的特征的?
(4)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
(5)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4、小组讨论后质疑、师生答疑。
5、小结性提问:造成中外围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
7、教师小结后强调,我国以绿墙代替砖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环保的需要。中国建造绿围墙势在必行。国务院早就出台了城市绿化条例,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
三、品味语言。
四、内容拓展。
五、结语。
六、布置作业。
与家人一起用绿色植物布置自己家的围墙,让它在最短的时间内变成“绿墙”,并将自己的设想写成一篇作文。
《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并能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 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领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位老奶奶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故事表面在写培育纯白金盏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老园丁形象。
本课的语言描写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对老奶奶美好品质的赞美暗藏在字里行间,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奶奶语言、行动的词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她为了理想,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追求、探索的美好情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绿手指不仅是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指精神的可嘉。
《绿》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知识:学习本课生字,“谣”、“裸”进行形近字比较,能正确书写。随班生读词语
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随班生读课文
能力: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意:能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韵味。
对策:指导读准字音,如“锨镐”、“裸露”等词语;指导读通句子,注意停顿;让学生边读边想着画面。
[教学准备]
轻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一、修改: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
1、同学们,今年的大雪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大雪消融,万物复苏,春天已向我们走来。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一首与春天有关的诗歌。
2、板书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提醒学生注意写准确“染绿”。
同学们,读读这个课题,说说你对这个课题的理解。
3、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学完诗歌,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诗歌,流利通顺。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修改: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自由练读。
3、检查初读情况。
出示词语随班生读词语
歌谣 绿袍 裸露 煎熬 寂寞 枝繁叶茂
松鼠 咆哮 叽叽 撑起 锨镐 青山碧岭
指名读,齐读。
让学生说说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1)指名读第一小节。
注意节奏:踏/一路春风 撒/一路欢笑
(2)指名读第二小节。
读准音节:锨镐 叮叮当当 歌谣
锨镐:锨,铲土的工具;镐,刨土的工具。都是植树要用的工具。
注意节奏:奏响了/植树歌谣 滋润着/棵棵树苗
(3)指名读第三、四小节。
读准音节:裸露 煎熬 寂寞 枝繁叶茂
注意读好节奏。
(4)指名读第五、六小节。随班生读课文
读准字音:搭窝筑巢 叽叽直叫 又蹦又跳
彩翼:翼:翅膀。彩色的翅膀。
老雕:又叫鹫,是一种很凶猛的鸟,羽毛褐色,上嘴钩曲,眼大而深,钩抓锐利有力,飞行能力和视力都很强,捕食鸟兽。
(5)指名读第七小节。
读准字音:浑浊咆哮 轻抚 河畔
读好长句: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
(6)指名读第八小节。
三、再读诗歌,了解大意。
1、齐读诗歌,注意读准确,读流利。
2、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随班生读课文(轻快,充满激情)
3、自己试着把这种轻快和激情朗读出来,自由读。
4、通过朗读,你读明白了些什么?随班生读课文
引导学生基本理清诗歌的思路,搞清楚“我们”到哪里植树,怎样植树,植树以后荒山野岭的变化。
5、全文可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部分(第2-7节):写“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绿装,使动物有家园,让环境更美丽。
第三部分(第8节):写“我们”有绿化机国的决心和豪情。
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首尾呼应,“荒山野岭”与“青山碧岭”相对比。
6、配乐齐读课文。
解题
春光:春天的景色。
题目“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什么意思?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2、让学生去发现这两小节的联系。
3、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如何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进军 荒山野岭
植树
走遍 青山碧岭
《绿》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绿》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
2、赏析绿枝条形象的语言描写,探究绿的内涵。
3、理解“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重点:
1、赏析绿枝条形象的语言描写,探究绿的内涵。
2、理解“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难点:
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学习并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作家陆蠡。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观察“囚”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会意字。把人围在一个封闭的四方院落里,就是囚了。“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2、简介陆蠡。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日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出版过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3、写作背景。
文中13段明确告诉我们“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国难当头,陆蠡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4、预习检测
字音:陆蠡lǐ 涸辙hé 蕈菌xùn 猗郁yī
瞥见piē 移徙xǐ 婆娑suō
成语: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来不及选择。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寻绿(1—4段):喜悦 满足
赏绿(5—7段):喜爱 留恋
囚绿(8—12段):无比的喜悦 爱怜
放绿(13段):尊敬 祝福
怀绿(14段):怀念 期盼
四、品读课文,理解情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解决。
(1)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绿枝条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绿的喜爱。这个绿,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找出描写绿枝条自然形象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
提示:囚绿前:伸须、攀缘、舒叶、观赏纤细的脉络,嫩芽;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写出生命力旺盛的状态。
囚绿后: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写出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
颜色: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
形态: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
(2)这个绿枝条的自然属性特征是什么?
提示: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绿枝条愿意被囚吗?一个“渐渐”写出它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它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
提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4)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释放绿枝条。这里的“绿”还被作者赋予了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提示: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象征意义:一是象征作者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情怀;
二是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三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召唤。
总结:陆蠡借赞扬绿枝条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提示:向日葵:向阳 仙人掌:耐旱 梅花:不畏严寒
《绿》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形:结构、选材
2.神: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3.我:因文识人
4.探究写法特点,提升写作素养。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互动:
有这么一种说法,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今天我们这40分钟的师生缘分,应该是上辈子苦求千万次的结果。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勇气、热情,拥抱咱的课堂,演绎咱的缘分,让这节课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课件)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习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二、整体感知
咱们先从形入手。才能做到总揽全局,洞悉结构特点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速读全文,读完后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后)师问: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讲陆蠡的这段往事呢?
明确并板书:
寻绿(择绿)——观绿(恋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
(提醒学生如果能参照课文标题的格式“囚绿”来概括,既简洁又艺术。)
师:很明显,全文紧紧围绕“绿”展开。说到散文的特点,人们就会说,形散而神不散。但是这篇文章的结构,你觉得散吗?不散,内容集中,而且作者把一件小事讲的波澜起伏,可谓尺水兴波。所以,本文的结构其实是很精巧的。所以我们要强调一点,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创造的一般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课件展示)从选材上来讲,一枝常春藤,你觉得选材是大还是小呢?
那么陆蠡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呢?有什么寄托呢?要把握散文的神,就需要进入读书的第二环节:细读涵泳。(课件)
1.默默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
2.随手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提示:
挑两处让你心动的句子,说说心动的原因。
找出“文眼”,理解其言外之意。
三、品味语言
(学生细读课文,做批注)
(一)心动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让你心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学生提出心动句,并简单分析原因。老师点拨时,注意落脚到“真性情”,并注意带领学生朗读。
应该提醒学生关注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整齐的句式,如歌如诗的语言,感情浓烈,直抒胸臆,将作者对绿的爱恋表达的淋漓尽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对比和比喻,可见作者对绿的渴盼)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我和绿对语,我们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好友)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赋予常春藤以人的性格气质,他会攀援会摆舞,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多么真切!让人都不忍心触碰,仿佛看见陆蠡用双手小心翼翼捧过这浆液丰富的柔软的绿藤)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⑴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二)文眼句
过渡:还有很多同学想和大家分享心得。看来本课让我们心动的句子很多。这些句子为什么会动人呢?因为他饱含了作者的真性情。对绿的爱和尊重。(板书)为什么会尊重一枝常春藤呢?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尊重常春藤的原因,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意图呢?那么这些句子就是全文的文眼。现在大家来共同寻找本文的文眼。谁找出来了?
(学生找文眼,并阐述理由。如果学生找的不是老师预先设想的,首先要肯定学生,因为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他找到的句子往往是和主题相关的,或者是可以做文眼的注解的。进一步提醒他,是不是有些句子更重要?在同学能准确找到文眼后,集体研读后两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写作背景,短短几句话,便反映了北中国在日军铁蹄践踏下山河沦亡,百姓流离的情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的敬佩和尊重,他是因为他是永不屈服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也是对中华民族命运的祝福)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不仅是怀念这圆窗和绿友,而是惦记着烽烟铁蹄下的北中国山河。)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不会。因为我们是志趣相投的友人,同样都向往光明,不屈不挠,坚韧不拔。)
归结出本文的主旨:以一枝常春藤来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归结出把握主旨的办法,找文眼。(课件:如何找文眼)
归结本文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课件)
(三)师生共同研读“我”
找到了文眼“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抓住这句话,就突破了主旨,就读懂了文章。但是还不能说读透彻了。因为我们离陆蠡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只知道陆蠡是一个有着民族责任感的作家,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象还是粗线条的,现在我带领大家一起来研读一些句子,亲近陆蠡。(课件展示这些句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心灵淳朴,充满诗意,追求精神,胜过物质。)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观察细微,用词精准,色彩之变,如画家调色。文字背后,有一双清澈的凝视的'眼睛,有一颗饱含爱怜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灵。你有这样清澈的眼睛吗?你曾经这样凝视过自然吗?)
学生归结出“我”:乐观、淳朴
老师补充:还要加上一条“坚贞不屈”。这篇文章写于沦陷区上海。上海沦陷后,陆蠡是坚守上海孤岛的革命作家之一。1942年,陆蠡的杂志社被查封,陆蠡前往日本宪兵队交涉。日本人问他: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陆蠡答:不能!日本人又问:日本能实现大东亚共荣吗?陆蠡答:不能!陆蠡最终受尽酷刑,死在日本宪兵队的监狱。
这就是陆蠡。他是乐观的淳朴的,也是坚贞不屈的。他从浙江天台山高雾绕的盆地里走出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追随幸福和自由的幸福的绿影。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他踏踏实实严肃认真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工作岗位。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苍翠青绿的34岁。
至此,我们再来端详这张发黄的旧照片,我想,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归结出“散文中的我”。(课件)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形散而神不散”只是散文创造一般原则,而不是一定法则、唯一法则。散文的形,也可以谨严巧妙。
我们了解了本文选材小、意义大的特点,也知道以小见大是现当代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陆蠡。一个有着璞玉一般心灵的青年作家、革命烈士。我想,你会记住他。记住他在细雨中凝视常春藤婆娑摆舞的清澈的眼睛,记住他坐在小圆洞前和绿叶痴痴的对语,记住他用心灵描摹自然,从心底生发出来的那些清丽的词句。
五、作业
也许你想谈谈读陆蠡的感受,也许你受到陆蠡文字的触动,颇有描景状物的信心和冲动,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我读陆蠡
要求:200字,用到比喻、排比的修辞。
2.课后第三题: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
附:板书:
囚绿记
寻绿形:结构巧、选材小
观绿神:爱、尊重;民族气节
囚绿我:乐观、淳朴、坚贞不屈
释绿
怀绿
《绿》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朱自清)的散文《春》里的句子,大家都知道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不过与一般的导游不同,他是用生花妙笔引领我们去完成一次秋游。今天就跟随他开始我们的“秋游之旅”—走进梅雨潭的《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屏幕显示)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三、初读课文,思路梳理
生默读课文。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学会,没有的随时询问;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师结合学生疑问补充、明确:棱角,尘滓等。
1、找文眼。这是一篇散文,作为散文,往往有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我们叫它文眼。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你觉得哪句话是本文的文眼?生答。(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是: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⑵那醉人的绿啊。)师引导明确。
2、理思路。过渡,作者直接写梅雨潭的绿了吗?请大家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追寻。先“走到山边”,写__;接着到__,描写__;然后才到了__,着力描写梅雨潭的绿。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三段,来感受另作者惊诧的绿。(指导:朗读总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自然段由叙述,有描写,还有直抒胸臆,但叙述、描写中也融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朗读时要满怀深情,充满激情。)
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答案预设:⑴那醉人的绿啊,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用比喻写出了绿的醉人和奇异。⑵她松松地皱缬着------但你却看不透她!写绿的绿波荡漾、鲜润、纯净⑶我曾见过------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写梅雨潭的绿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著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恰到好处。⑷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她必能明眸善睐了。①我舍不得你;我怎会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②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对于第一类句子,请该生朗读,同学边听边想象;对于第二类句子,请该生读出作者热爱赞叹的.感情。)
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引导:绿色的象征意义:生命)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你最喜欢的地方,并细细品味,然后用“我认为__写得好,好在__”来赏析。小组内(或同桌)交流后,班内展示。(赏析指导:可从精妙的用词如“镶”字;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描写抒情的句子等)指名回答后评价激励。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了,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可能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七、作业:背诵第三段。
《绿》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富有情趣的语言和判断多种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和人生感悟。
3、情感目标:建立一种开放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绿墙”的创意和价值。
2、教学难点:
精当严密又不乏情趣的语言和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诵读、圈点、讨论
课前准备
熟悉文本,收集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了两篇谈“绿”的散文。“绿”是一种颜色,“绿”是种向往……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下列词语中的“绿”字的具体含义:
绿色食品、绿色通道、绿色奥运、绿墙
什么是绿墙呢?墙随处可见,不同时期不同式样的墙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远古的栅栏,抵御了野兽的袭击;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抵住了敌人的入侵;苏州园林那隔而不隔的花墙,则增添了景致的深度……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绿墙”究竟是什么?有何价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淑远的《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希望大家从中找到答案,受到启发。
二、初读感知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第1、2自然段,重点研究数据的意义。
明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围墙的安全功能也基本消失,不再具有存在的价值。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3、4自然段,体会外国围墙与中国围墙的不同之处。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5—13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弄清下列问题:
(1)这几段与3、4是什么关系?
(2)作者以哪几个国家为例介绍外国围墙的特征的?
(3)这些国家的围墙各具有怎样的特征的?
(4)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
明确:节约用地,节约建筑造价,增加绿化面积,扩大视野,改善景观,美化、净化城市环境,减噪防尘,净代空气,调节温度。
4、为什么首先介绍巴西的“植物墙”(首推)?小组讨论后质疑、师生答疑。
(1)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2)用法律确定了绿化的地位。(3)巴西城市绿化的成果显著:人类文化遗产,生态之都。
5、小结性提问:造成中外围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
我国以绿墙代替砖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环保的需要。中国建造绿围墙势在必行。国务院早就出台了城市绿化条例,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
三、精读深思
1、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绿墙,而各国的绿墙也的确各有千秋,请你选出你最感兴趣的一种,评价一下这种现象,说说你为什么对他感兴趣(可从创意、造型、价值等方面考虑)
2、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在课文中画出几处典型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四、赏读延展
1、学完本文,你觉得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应如何来进行环境保护?
2、中国的围墙要不要拆?
五、总结升华
围墙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精神与胸怀的象征。近代历史上的耻辱,使我们不敢与世界进行大胆的交流,使我们缺乏海纳百川的。昔日的长城为我们赢得了世人赞叹,今天的围墙能为我们留下什么呢?
六、完成补充习题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然后在下表中作相应的订正
(1)市府下令拆除十多个单位擅自修建的砖石围墙,使今日的阿布贾砖石围墙决迹。
(2)只见树木葱笼,芳草如荫,根本找不到围墙样的建筑。
(3)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居世界第一。
错别字
决
笼
荫
居
订正
绝
茏
茵
踞
2、选词填空
(1)建筑物在“围墙”内若隐若现,既不损坏城市的环境整体美,也不D (A、妨害B、损害C、阻碍D、妨碍)
(2)别墅区则以矮乔木和灌木丛为篱,以不D (A、阻挡B、遮盖C、覆盖D、遮挡)建筑物为准。
3、阅读下面的文句,按句后括号内的要求答题
(1)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认为巴西的“植物墙”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的依据)
因为巴西的“植物墙”制作特殊,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大,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面积又为世界第一。
(2)中国筑围墙已有几千年历史。围墙虽有安全、分界的功能,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已没有多大作用。(结合语境,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以绿墙代替砖墙,既可节约用地与建筑造价,又能美化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居住条件。
4、阅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述“绿色围墙”的主要特点。
美化环境,改善人居条件,生态环保,经济实用。
5、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更好地展示事物的特征。请你从课文中任选一例,具体说说作者运用了某种说明方法后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示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的围墙总长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占地面积1100平方千米,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共达3350平方千米。
【分析】运用了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从触目惊心的具体数据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我国旧式围墙造成的土地资源的惊人浪费。
6、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可课文中有些地方将说明和描写融合在一起。请阐述这样写的作用并具体举例分析。
【作用】这样写可以增强说明的效果和文章的可读性。
【举例】砌墙垒门的材料是填满泥土的塑料砖,砖的孔洞向外,里面种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弯曲向上吸收阳光,怒放各色花朵,结出苞米棒、向日葵、辣椒等,长短不一地垂挂着丝瓜、葫芦等,真是一墙青菜,满门鲜花。
【分析】这两句读来生动活泼,充满情趣,既是准确的说明,又是形象的描绘。如“伸出”一词具有很强的动态感,“弯曲向上”既说明了具体形态和弯曲的方向,又是逼真的描绘,“怒放”表现了花朵的数量多,也写出了花的情态,“长短不一”侧重于准确说明,“垂挂”侧重于形态的描写。
7、研读课文最后两段,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上海、天津……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
(1)第一段是怎样说明我国以绿墙代替砖墙不仅可行而且也有很好的效果的?
第一段介绍了我国近年来一些城市所建绿墙的效果,举了我国上海、天津、广州、大连等地拆围墙,建绿墙的例子,说明可行、效果好。
(2)第二段是怎样阐述以绿墙代替砖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第二段通过引用、对比,说明围墙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以绿墙代替砖墙实在好处太多,此举十分重要且有必要。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探究题
“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补贴预算达160亿日元。”
如果说“绿墙”是生态、环保且有利于改善人类居住、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建筑,那么人类居住的房屋也同样有绿色的。上文中作者就将“太阳能”住宅称之为“绿色住宅”。请你认真阅读这段选文,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简要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将太阳能住宅归为“绿色住宅”一类。
这里的绿色主要说的是环保。太阳能住宅能够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减少事故等。
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3、4、5题
教学一得
《绿》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绿色是多么美好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文章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平。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平,“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平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阅读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读这篇文章应从什么地方入手;文章借什么物寄托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绿》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挥”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集中、交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写了一首诗《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呢?
2.指名分小节读诗,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再读诗歌,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伴着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好像……(自己轻声朗读)
5.感受绿的美: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二)学习第三、四、五小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这么多的绿集中起来,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朗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三、四、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再仔细读读。
第三小节: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的。
雨中的是绿色的。
水中的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的。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小节:
(1)出示小练习。
想象说话: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点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全文朗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阅读。
1.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2.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1)学生自读“阅读链接”。
(2)从视觉上感受灵隐之绿,以及“绿”的层次。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 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教学设计15
课题:绿课型:新授课时:一二课时执笔:丁月云
审核:审批: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2、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习:
1、简介作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
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镶()踞()薄阴()几绺()
穹()倏()皱缬()尘滓()
挹()掬()什刹()蕴蓄()
棱角()明眸善睐()
3、熟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4、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三、理解研读: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2.问题探究一: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3.问题探究二: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过渡: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
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梅雨潭的绿令人惊诧的。(教师可以穿插对“招引”改为“吸引”的词语妙用的赏析)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
5.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6.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7.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8.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教师: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9.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教师追问: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10.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
11.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12.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补问:“绿”一般是什么的颜色,
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三、巩固拓展:
(一)、按拼音写出汉字组词:
⑴(jù)在⑵(bó)阴⑶几(liǔ)
⑷(qióng)门⑸(léng)角⑹尘(zǐ)
⑺皱(xié)⑻(shíchà)⑼(yì)你为眼
⑽(jū)你入口⑾明(móu)善(lài)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尽管百花百色,绿才是春色。天公一支笔,在大地上涂抹,涂一次绿一分,直到初夏绿得透不过气来为止。中国的山水画不是清绿,就是赭,施法的是自然。树林越来越密,树阴越来越浓,树上的裘越厚,人身上的衣服越薄,树枝露出的地方越少,人身上露出的地方越多。早有人打赤膊了,走上高冈俯看,但见绿成一片,也分出几等深浅,有带黄的浅翠,有带黑的浓绿。附近的树上还有夹了深绛、浅紫、灰白等等的杂色,深浅相间,织成奇锦。
春天有味道,你可以闻到,不用说芬芳的群花了,就是青草也有朴实的香味,可以嗅个够。瞎子也知道春在哪里,春天可以接触到。脚下是软软的草。风吹在身上再也不刺痛肌肉,恰像温柔的手抚过,你只要出了门或者打开窗户,就知道季候。寻春最容易,处处都是。
谁都知道春天的音乐最中听。天不亮枝头的鸟已经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烦了。这些小音乐家组成乐队,一齐和鸣。也有独自高歌的,旁若无人。这些免费娱人的歌手闷了一冬,现在要痛痛快快施展一下本领,给春送来降临的口信。你要早起,要到树林时,要细心听。城市中人不免错过了听鸟,也错过了赏春——城里只有雪才是最显著的季节变化,因为灰色的水泥掩盖了一切。(节选自思果《春至》)
1、朱自清的《绿》从不同侧面表现'绿'的可爱,本文则是从不同侧面来表现春的可爱。它是从哪些侧面表现春的可爱的?
答:这三个侧面。
2、朱自清描写的是'定格'的绿,本文首节写的是变化的绿。这主要是因为本文的写作重点是。
3、本文写“绿”观察点有变化,交代变化的语句是:
①
②
4、文中已有一句表达'寻春最容易'的意思,这一句是:
5、“鸟已经像青草一般等得不耐烦了”一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有,它要表达的意思是。(可用文中语句略加组织作答)
四、学习反思
【《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绿》教学设计04-28
《绿》教学设计03-22
《绿》 教学设计04-29
绿教学设计03-31
绿的教学设计04-17
绿教学设计06-22
绿教学设计03-31
《绿》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06-13
课文《绿》的教学设计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