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失街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失街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以“回目”形式概括情节发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并训练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评点”的方式欣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语文读本》“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课上进行多向的对话与交流,感悟思考与讨论交流结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从课文获取人生智慧。
●教材分析
《失街亭》是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语文读本》“名著导读”就有《三国演义》。整合课程资源,为我所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1集《空城退敌》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以“马谡为什么被斩”的悬念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熟悉并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了解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展示自读提纲: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
3、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4、小说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5、理解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
6、准备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
7、马谡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理解课文内容
(一)、双基练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马谡(shù)曹叡(ruì)寨栅(zhà)
B、偏裨(bì)文几(jǐ)熟谙(yīn)
C、张郃(hé)掎角(jǐ)城垣(yuán)
D、垓心(gāi)长史(cháng)辎重(zī)
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3、下列对画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
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撤退)
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二)探究小说情节线索
思考讨论:
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文章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线索:街亭的守失
情节结构
开端孔明点将马谡请命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发展马谡拒谏据山扎营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高潮双方激战街亭失守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结局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三)、探究小说人物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1、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点(学生点评)
诸葛亮性格分析
深谋远虑,小心谨慎,有卓越的军事才能。(部署兵力,安排拒敌,安排撤退)
赏罚分明。(奖励赵云,斩马谡)
体恤部属,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
马谡性格分析(反面评价)
轻敌自恃,狂妄自大,死守教条,违令拒谏。
⑴、谡曰:“休道司马懿……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⑵、马谡的三次大笑。
⑶、盲目使用“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教条,不懂变通。
⑷、违反诸葛亮的部署、不听王平的正确建议。
马谡性格分析(正面评价)
有勇气,敢于担当重任;不逃脱,不推诿,敢作敢当。
⑴、有敢于承担守卫街亭这一重要地点的勇气。
⑵、街亭失守后承认是自己的过错,不为自己辩解。
2、塑造人物的方法(练习检测)
⑴、直接描写以言传神以行绘人
作者没有用静止的叙述来交代人物的性格,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的笔法。如:军中议战,诸葛亮叮咛再四;马、王引兵而去,又作运筹,足见其,。马谡狂言不休,贸然处事,其,一望而知。王平据理力争,苦苦规劝,战争爆发后又多方解围,冲锋陷阵,可见其谨慎小心、骁勇顽强。司马懿亲自巡哨,尽掌蜀方部署,相机设计破之,稳持左券,不能不谓老谋善算,精明练达。
神机妙算谨慎周密骄傲自大刚愎自用
⑵、侧面描写多方映衬对比鲜明
这里既有诸葛亮和马谡的与的对比,也有王平和马谡的与的对比。同时,作者又以司马懿的惊叹自愧弗如,映衬出诸葛亮超众的预谋;以魏延等人的驰援,使蜀方不致败得过惨,映衬出诸葛亮运思的绵密。人物描写,处处注意映衬,时时着力对比,就使人物性格格外惹眼,分外鲜明。
深细轻狂谨慎骄矜
(四)、深入探究,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讨论题:失街亭,谁之过?
补充:街亭的重要意义
蜀魏以秦岭为界,相互对峙,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攻取长安。取长安必过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谷,但其地险要,不易通过。故诸葛亮未采纳魏延之计,东路偷袭。二是中路的斜谷,路途较近,蜀军可由此攻郿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500里,行军困难。此次北伐,孔明于此道设疑兵佯攻。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但蜀军兵力集结和粮草搬运十分方便。故蜀军主力自汉中兵出祁山,由此道进军。街亭是此路战略要地,控制街亭,即掌握战争主动权。倘此地失守,蜀军粮道断绝,后援不继,三郡难保,便会不战自溃。用诸葛亮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
参考观点:
观点A: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
谡马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谡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观点B: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己也承认“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观点C: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
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中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绝非诸葛亮对手,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观点D:街亭失守,并非人为,实为天意。
蜀汉智穷力竭之际,诸葛亮即便有回天之力也难以挽回失败的命运,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贯中先凭借诸葛亮的天赋提升蜀汉国力,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又秉承“天不灭曹”的意旨,使蜀汉衰弱以致消亡。
五、拓展延伸
思考:马谡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国演义》是智谋之书。我们从课文中可以获取人生智慧──
A、处理事情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B、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C、在难事面前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还要敢作敢当。
D、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准确。
E、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
这就是《失街亭》可资借鉴之处——我们今天学习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二,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史料与历史小说的不同,体会文学作品的虚构性。
2、以“《失街亭》的启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主要人物(诸葛、马)→人物性格(塑造方法)→决定处事方法→获取人生智慧
20xx.3.24
《失街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介绍故事背景和文章情节。
2.通过问题分析,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
3.设置历史情境,劝谏诸葛亮不斩马谡。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2、辩证分析:失街亭,谁之过?
3、训练学生的劝谏思维、劝谏手段和劝谏能力。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2.分析、讨论法。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3.研究性学习法。通过自主探究,深入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要任用马谡守街亭等问题。
4.情境再现法。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处在历史情境中处理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毛阿敏《历史的天空》音频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呃――欢迎进入语文课堂。
我昨天下午备完课,时间还早。我寻思,上街溜哒溜哒吧。感受一下咱们西安的文化底蕴。也顺便在历史的天空去寻找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和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于是,我就在街上PIAPIA地溜哒着。历史上众多的英雄人物从我耳边呼啸而过。在华西大酒店门口那儿,我看见有一群人,黑鸦鸦的,那家伙,真是红旗招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场面是相当的壮观。
走上前去一打听,原来是一群历史学家。仔细听他们议论,我便非常的激动。因为他们说,我们今天上课的地方,据说就是当年魏主曹睿御驾亲征,亲临长安时的'临时行宫。
曹睿大家知道,魏文帝曹丕驾崩之后,作为长子,他继承了魏国皇位,那么,他为什么要御驾亲征,离开魏都洛阳,亲临长安指挥战争呢?请听我们班未来的评书大师李明峰慢慢道来。
二、背景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3年,蜀主刘备病危于白帝城,遗诏托孤于丞相孔明。孔明受此重任,竭力尽智,辅佐后主。当时孔明治蜀的基本政策是休养生息,巩固后方,联吴抗魏,统一中国。为此,他大力发展生产,使蜀汉“米满仓禀,财盈府库”,军需完备;又派邓芝往结东吴;期间,孔明采用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用兵之道,兴师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公元227年,孔明又用马谡之计,离间曹魏君臣,使曹睿将司马懿削职遗归。孔明见时机成熟,便上《出师表》,起兵北伐。目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初次战役,“从陇右取平坦大道,依法进兵”,大破曹军,夺取陇西三郡,声威大震,远近州郡,望风归降。孔明便整顿军马,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兵临渭水之西。曹睿大惊,于军情紧迫之际,恢复了司马懿的官职,加为平西都督,率南阳各路兵马。曹睿亲临长安。
孔明正在祁山寨中聚会议事,有人送来孟达的消息。孟达是昔日降魏蜀将,曹丕爱其才,封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地。曹丕死后,孟达遭到朝中嫉妒,日夜不安,早想起事。今得知孔明伐魏,愿为内应,直取洛阳,孔明大喜。
司马懿正调南阳各路军马,忽接孟达欲反消息,不待圣旨,昼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孟达。司马懿奉命引兵来到长安,与曹睿聚会,曹睿命司马懿出关破蜀,令张A为前部先锋。
三、读思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失街亭》,一起走进那个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走进那令人惊心动魄的古战场,欣赏古代英雄们的智谋与胆略。请大家先打开课本,认真阅读文章开头“立军令状马谡领命”和最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部分,速读中间的其他部分,然后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时间总共5分钟。
思考的问题是:
1、失街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街亭为什么会失守?
3、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守街亭?
4、失街亭,谁之过?
5、该不该斩马谡?
四、情节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失街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问题谁来回答?我来。因为这个太简单了,我就能给大家阐释清楚。再说,一般我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从来不劳驾同学们。
失街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攻打曹魏。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参军马谡,被派往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曹魏大军蜂拥而至围困孤山,蜀军大败,马谡失魂落魄、灰头土脸地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这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事后诸葛亮上表刘禅,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降级三等,并且处斩了主要责任人马谡,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五、探究
下面的四个问题,就要交给同学们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因为我知道,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整个西安乃到全国顶尖的学子,这些棘手的问题交给大家非常合适。再说,同学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也从来不麻烦自己。
在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时,我向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1、发言时一定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不要架空分析。
2、在交流时,要坚持己见,但不要固执狡辩;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要随波逐流。
3、要尽量使自己的答案简洁、条理。
六、交流
一、街亭为什么会失守?
一方面是因为街亭没有城郭,没有险阻,难以防守。另一方面由于曹魏实力强大,兵力远远超过蜀汉,而且有魏之名将司马懿和张A。
更重要的原因是马谡轻狂,自以为是,麻痹轻敌,纸上谈兵,死守教条,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致使战术失当。也就是说,街亭失守,主要是因为马谡的性格,(马谡的性格从他的三笑中就能够充分地体现)而不是他的智商。
马谡在守街亭时有哪些典型的语言和动作?你认为马谡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笑:
(1)第一次笑的对象是谁?笑的时候说些什么?笑的原因是什么?笑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马谡怎样的性格特征?
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笑诸葛亮)
他笑诸葛亮过于谨慎,认为自己对战争的形势认识更加准确。
性格――自以为是麻痹轻敌
二笑
(2)第二次笑的对象是谁?笑的时候说些什么?笑的原因是什么?笑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马谡怎样的性格特征?
二笑――“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笑王平)
王平劝阻他在山上屯兵,他觉得王平见识短浅,不如自己熟读兵书,部署得当。
性格――纸上谈兵死守教条刚愎自用
三笑
(3)第三次笑的对象是谁?笑的时候说些什么?笑的原因是什么?笑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马谡怎样的性格特征?
三笑――“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笑司马懿)
他笑司马懿亲自察看自己的部署,认为自己部署得当,司马懿不自量力,来攻打完全是白白送死。
性格――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知识改变命运,性格决定人生。悲剧的性格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也注定了悲剧的命运。所以,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同时也要刻苦磨砺自己的性格。)
由此,我们更加坚信了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性格决定人生。轻狂是一种悲剧的性格。悲剧的性格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也注定了悲剧的命运。所以,我们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刻苦磨砺自己的性格,好不好?
二、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守街亭?
(1)马谡主动请缨,诸葛亮碍于情面不好反驳。马谡请战,立下军令状,以“乞斩全家”的担保来表明决心与信心。我们看课文,诸葛亮刚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机会往往偏爱于那些积极争取的人。
(2)二人关系很好,诸葛亮做个顺水人情。
(3)马谡没有亲自领兵打过仗,诸葛亮却待马谡不薄,众将心有不服,诸葛亮想让马谡立些战功,捞些政治资本。
(4)马谡以谋略见长,且屡有妙计,立过战功,诸葛亮信任。在诸葛亮心中,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建“攻心计”令孟获就范,建“反间计”令司马懿下野,可见其人亦非无能之辈。
(5)诸葛亮看重马谡,有意培养成为蜀国顶大梁的人物,甚至接班人,想让他在实战中历练。
(6)军中人才有限,且各有安排。诸葛亮有大谋略在胸中。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d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敌强我弱,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在防御方面确实重要。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誓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取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
赵云年事已高,作战能力下降,但声望犹在,以他做疑兵最为合适。
关兴张苞等小将还年幼,不能令人放心。
魏延求功心切,善于打仗,宜攻不宜守。在诸葛亮安排他宁阳平关时,“某为前部,理合先当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姜维是个人才,但有更重要的事,就是要作先锋,随诸葛亮兵出斜谷,直取长安。
(7)诸葛亮虽嘴上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但他心理还是觉得坚守一座城池要比攻下一座城池容易得多,何况还有谨慎的副将王平,还有协同作战的高翔和魏延。作了这样的布置,诸葛亮自然认为,街亭不致有失。
(过渡)有的同学说,诸葛亮不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吗,他怎么就算不出马谡会失街亭?他能算出来吗?如果他能算出马谡去守,街亭一定会失的话,那么就不是三国演义了,而是封神演义了。
诸葛亮的“失算”在于,第一,没有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第二,没有对马谡受命时流露的骄狂情绪予以注意;第三,没有想到马谡除了诸葛亮,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哪里会听从王平的劝谏?终至酿成大错。
那么,我们要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1)不能感情用事。
(2)对部下的才能和性格认识应该更加透彻。
(3)做事要抓根本。因为选好街亭守将才是关键,而协防街亭的工作安排,那是相对次要的。诸葛亮处事不抓根本,反而去忙于枝节,这是本末倒置。正如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建楼房,成了危房,再去加固。结果还是倒了。所以,加固的工作只是白忙活而已。要是我来指挥,我会派魏延去,后面的事就不必像诸葛亮这样瞎操心。
(4)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侥幸从事。诸葛亮后面的一系列部署实质是对前面人为的失误进行补救,是侥幸的做法。疑人不用嘛,对马谡不放心,就应及时换人。这才是唯一正确的补救……
三、失街亭,谁之过?
通过上面的分析,其实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清楚了。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可想到的原因便有如下几条:①诸葛亮用人不当;②马谡纸上谈兵;③诸葛亮大意,明知街亭乃咽喉之路,为何不亲统大兵守之;④马谡刚愎自用,不听良言相劝;⑤司马懿厉害;等等。但全面分析一下,何为根本原因呢?还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因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先帝刘备早就说过。连司马懿都知道此人“徒有虚名,乃庸才耳!”所以,马谡不是根本原因。此外,街亭虽是“咽喉之路”,诸葛亮也不能亲统大军前去守它。司马懿更是外因。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计,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总之,那就是街亭之失,罪在马谡,过在孔明。或者说马谡负有直接责任、主要责任,诸葛亮负有领导责任,间接责任。
四、该不该斩马谡?
无论后人如何评说,街亭之失已成历史,诸葛亮也从此走下了神坛,而马谡却走向了被斩之路。下来就是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斩马谡?诸葛亮为什么要断然处置马谡,又为什么会一再流泪?这个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见仁见智。其实,该不该斩,事实都是斩了。
七、情境
那么我们现在不讨论该不该斩马谡,而是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劝谏诸葛亮不斩马谡。
假如时空的大门缓缓打开,我们回到了公元228年,来到了街亭之战之后的蜀军帐中。大家就是蜀汉集团的文臣武将,我就是诸葛亮。马谡自缚跪于帐前。战前立下军令状,丢失街亭,按律当斩。面对手下爱将,蜀中人才,诸葛亮是左右为难。大家看,如何劝说诸葛亮不斩马谡?(注意:劝谏的时候,一是要理由能服人,二是注意人物身份。)
准备3分钟,我们的课堂就变成了蜀国军帐。大家做好劝谏的准备,加油啊!
马谡,你丢失街亭,损兵折将,误我大事,该当何罪?刀斧手,把罪臣马谡拉出去,斩了。
不斩之理由:
1、末将知道丞相仁慈,素有七擒孟获而不杀的美名,况且你和马谡义如父子,情同手足,杀之何忍?
2、胜败乃兵家常事,人才乃制胜之本,如果说一个将军打了败仗就要杀他,你打一次败仗杀一个,再打一次败仗再杀一个,再打一次败仗再杀一个,你有多少将军可杀?蜀国人才本来就少,本来就不如曹魏,你还要杀,你这不是叫做亲者痛、仇者快吗?
3、处分失败的将军有各种办法,比方说降级啊,重罚呀,多少军棍啊,罚其军前戴罪立功啊,都是办法嘛,为什么要杀呢?
4、昔日赤壁之战后,关云长放走曹操,也是立了军令状的,你以军中急需大将为由赦免了关羽,可见也不一定是立下军令状就必须从严从重的啊。现在斩了马谡,不是同样失去一位重要的谋士吗?
5、你与马谡,犹如大脑之与臂膀,街亭之失,马谡之罪固然不可饶恕,但这难道不也是你的过失?难道你连自己也斩了不成?
必斩之理由:
1、爱将所言极是,我的确和马谡义如父子,情同手足。斩之心有不忍,但古今成大事者,又有谁不是执法如山,甚至大义灭亲?
2、马谡的确是我蜀国难得的一位谋臣,但马谡已立军令状,以法当斩,如若赦免,法令即废,军心涣散,众怒难平,将何以服众?
3、丢了街亭就导致了我们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半途而废。它使我军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整个形势发生逆转,蜀军除了撤退之外,已别无他途。使唾手可得的胜利毁于一旦,这是对整个蜀国犯下的重罪。赦免马谡,我如何向蜀国将士和蜀国人民交待?
4、彼时刘弱吴强,杀曹难成鼎足之势,何人牵制东吴?故赦之。此时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二人安可同日而语?此中缘由,望诸君思之。
5、不察贤愚,授任无方,的确是吾之过也。举动失措,不听劝谏,一意孤行,至使街亭失守,谡之罪也。何况先帝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如不杀马谡,我何以向先帝交待?无奈啊!故马谡自当一死,吾当上表请求免丞相职务,自贬三级。诸君啊,重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不仅使我蜀国痛失谋臣,兵将败损,而且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就此搁浅。悔恨啊!
总结:诸位将官,无需多言。我军首次兵伐祈山,草伐未果,三十万大军风餐露宿,浴血奋战,兵士无一不向前,将领无一不尽力,方能取下三城,军临渭水,兵逼长安,正值大功告成之时,马谡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结果街亭失守,致使损兵折将,失地陷城,如此弥天大罪,我若不明正军令,何以平抑众怒?
八、结尾
大家的劝谏非常出色。诸葛亮的伤心、无奈和悔恨也从他的三哭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如果当初能听到诸君这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谏,幼常也许可以免去一死,三国的历史也许可以改写。然而时空的大门徐徐关闭,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我们不得不再回到现实的生活中。但是,一部好的作品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无穷的,留下的启迪也是无穷的。我想起杜牧的一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愿我们大家能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以书为伴,以史为鉴,运用自己的智慧、人格和正义感,去开创美好的人生,构建和谐的社会,在历史的天空涂抹下精彩的一笔!
【《失街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2.an教学设计
3.an教学设计
5.《故宫》教学设计
6.“功”教学设计
7.盼教学设计
8.荔枝教学设计
9.《惯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