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而不高”》教学设计

时间:2021-05-01 08:05:4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论“雅而不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雅而不高”》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雅而不高”》教学设计

《论“雅而不高”》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

  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3.学习雅俗并用、简洁活泼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理解文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扭捏niǔnie作态(形容举止言谈不大方,装出某种姿态。)

  剔tī牙捉襟jīn见肘zhǒu(多用来比喻境况困难,顾此失彼。这里指修养欠缺。)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

  相形见绌chù(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

  丑陋滑稽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释题:“雅”为何意?“不高”为何意?题目为何意?

  ——“雅”,高雅。“不高”,不高雅,不文明,亦为低俗。题意为:论“高雅而低俗”的现象。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就未必不跟“雅”搭界。

  (三)文意释疑:

  “实证’——实际的证明。

  “两张皮”——把本该统一的东西搞成对立的两方面。

  “一张皮”——把本该统一的东西再统一起来。

  课文反复提到的“雅”、“高”、“俗”是一种什么关系?(练习一)

  ——“雅”与“高”应是相应的关系;“雅”与“俗”应是对立的关系;“高”与“俗”也是对立的关系。

  (四)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从两方面论证它的存在(中心论点)。

  1、硬件(物质条件)“高雅”,软件(精神文明)低俗。

  2、外表“高雅”,言行低俗。

  第三部分:论述如何解决“高雅而低俗”的问题。

  (练习找中心句)

  1、要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

  2、将“物”(物质环境)与“习”(人的行为)搞成一张皮。

  ——本文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现象即中心论点)—分析问题(第二部分:逐层论证它的存在)——解决问题(第三部分:从两方面着手)

  (五)中心思想:(学生概括)

  ——本文对“高雅而低俗”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表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六)写作特点:

  1、事例充分,对比论证。

  找出文中的对比,体会这些对比对论证“雅而不高”起了什么作用?(练习二)

  ——见第二、三部分。作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语言雅俗并用,简洁活泼。(练习三)

《论“雅而不高”》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

  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3、学习雅俗并用、简洁活泼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难点:理解文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速读课文:

  1、将文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罗列出来。

  2、找出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3、梳理并列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4、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分析这些对比对论证“雅而不高”起了什么作用。

  二、探讨课文

  1、作者写作此文时关注了哪些社会现象?

  明确:A、自选超市,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

  B、空调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

  C、公寓楼内,大吼大叫;

  D、出行轿车,一路车笛长啸;

  E、档次品位常挂嘴边,洋话国骂各尽其用;

  F、遮口剔牙,却烟雾喷人;

  G、雅兴高歌,却出粗口。

  2、这些社会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明确:A—D四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体现我们物质文明的硬件建设上去了,而体现我们精神文明的软件建设还是落后,也就是软硬“两张皮”;

  E—G三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是我们有些人表面上很文明,但一些日深月久的陋习仍然暴露无遗,也就是表里“两张皮”。

  3、这种社会问题的实质原因是什么?

  明确:A、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

  B、缺乏学识修养,但又自以为是。

  4、要解决这种社会问题,方法在哪?

  明确;要解决这种社会问题,就得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其首要条件是物质环境与人的行为必须协调一致。

  5、根据作者作思路,请列出本文的内容提纲?

  明确:“高雅”新解: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未必不跟“雅”搭界。

  物质软件跟上了。

  硬软两张皮精神软件跟不上。

  摆出“实证”。

  外表浮雅,肚里缺货。

  表里两张皮缺乏学识而又自以为是。

  重要性:“雅得太俗”与“俗中大雅’对比。

  增强文化底蕴办法:让物质环境与人的行为协调起来。

  6、总结归纳本文主旨。

  全文从当前人们常讲的“高雅”说起,针对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雅未必高”的看法。然后,列举了大量的社会现象,并剖析这些社会现象的实质原因,从而揭示了“高雅”概念的真正内涵;并提出要想做到“雅而且高”,就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培育我们的文化底蕴,首先要让我们的物质环境与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

  三、思考讨论

  1、课文中反复提到“雅”“高”“俗”三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雅”是指各种体现物质文明进步的现象和事物。“高”是指高尚的、文明的行为和风尚。

  “俗”是指粗俗的、平庸的'道德行为和修养。

  三者的关系是:“高”“雅”之间可以是“高”“雅”并举,也可以是“雅而不高”;“雅”“俗”之间可以是“俗中大雅”,也可以是“雅得太俗”。衡量的标准是看人们的文化底蕴如何。

  2、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特别点明文中对比:

  ①自选超市明示不许品尝与有人偏下手抓

  ②封闭空调车上与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

  ③住公寓楼与在楼内大吼大叫

  ④出行坐车与一路车笛长啸

  ⑤档次品位常挂嘴边与洋话国骂各尽其用

  ⑥遮口剔牙与烟雾喷人

  ⑦雅兴高歌与粗口迭出

  ……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因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发展而存在的不和谐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现象,甚至是道德滑坡乃至堕落的现象,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论“雅而不高”》一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顺应时代变化,及时概括地揭示出社会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伪雅”现象,鲜明地指出在物质富有的环境下,应怎样搞好精神软件的建设,使之同步发展。

  四、课堂小练:

  扩展思维: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

  就下文展开联想,重新观察、搜集尽量多的类似现象,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

  1、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3、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与建议?

  4、其他方面的观点与见解

【《论“雅而不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论梁实秋雅舍

2.《苏雅的画儿》教学设计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5篇

4.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拜年

5.梁实秋《雅舍》

6.梁实秋 雅舍

7.雅舍 梁实秋

8.高中文言文《六国论》教学设计

9.梁实秋雅舍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