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04 09:38: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勇气》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勇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勇气》教学设计

《勇气》教学设计1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问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谁能说说带有“春”字的词语或诗句。(生汇报)一提到“春”字,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春光明媚,春色宜人,春花烂漫的景象,应该说娇艳的花就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了,在我们的印象中,那些娇艳的花通常是在温暖、舒适的春光中绽放笑脸,展露娇媚的容颜,然而在四月的维也纳,有些小花却有着莫大的勇气,敢在冷风冷雨中绽放。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去感悟花的勇气。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师:看到这个标记*,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就可以借助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进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解决前两个问题。

  1、请同学们翻书至91页,请大家默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然后用笔画出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生默读并画出问题)

  2、师问:阅读提示中提出了几个问题?(3个)分别是什么?(生汇报,师板书:读、思、悟)

  3、请大家自主解决前两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4学生汇报

  (1)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

  (2)文章中作者为什么会有那些变化呢?这四个词语你在文中找到了吗?作者为什么失望?

  a因为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只见绿地不见花,所以感到失望。

  b因为作者就要离开维也纳了,他仍然没有看到小花从草地上冒出来,所以感到遗憾。

  c因为小花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所以作者感到惊奇。

  d因为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所以作者的心头怦然一震。

  5、这几个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心情)这也就是作者的情感变化,顺着这条情感变化线,作者写成了一篇文章,我们顺着这条情感变化线同样也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来试一下好吗?(师生齐说)

  三、品读感悟,解决第三个问题。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画出你喜欢的语句或者是让你感触很深的语句,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再细细地品味,体会一下。

  2、生汇报,朗读自己喜欢或感触深的语句。

  a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面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这段话都写出了小花的什么?(颜色、样子、数量)这么美的小花,那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吧。(个别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让自己喜欢的语句。(屏幕出示)

  b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绿色到处泛滥。

  这两句话描写的是什么?(草地)你们觉得这两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寂寞、泛滥)

  引导品读“寂寞”

  “寂寞”这个词用在句子中好在哪?(拟人手法的运用,表现出草地上没有小花的点缀,显得非常单调。)

  师: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开满鲜花的绿地才是——(热闹的),难道花花草草也知道寂寞与热闹吗?不是绿地寂寞了,其实是(作者)寂寞了,失望了,我们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

  引导品读“泛滥”

  师:你们听说过什么泛滥?(洪水泛滥)绿色到处泛滥,你怎么理解?等我们上五年级会学习作家老舍的一篇文章《草原》,在课文中老舍用“一碧千里”来形容草原,同样写绿色多、广,你们觉得“一碧千里”与“绿色泛滥”的感情色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生汇报)?

  小结:一个词语不仅只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情感,“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疑,字字句句都是失望。谁来失望地读一读这两句话。(指生)

  c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师:“傲然挺立”是什么样的?(就是骄傲地站起来),那么这些小花为什么骄傲,凭什么神气十足的?(生答)

  3师: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变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此时你们感受到了吗?花的勇气到底是什么?(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你发现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最能表现者份勇气?(拔地而起)

  (1)引导体会“拔地而起”

  用“拔地而起”这个词形容的一般是什么?(生答)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么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呢?(作者是被小花在冷风冷雨中绽放的那份勇气与力量深深地折服了)。

  (2)(屏幕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四、升华情感。

  1、千万朵小花在冷风冷雨拔地而起,傲然挺立,这就是花的勇气,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种子的勇气、梅花的勇气、松树的勇气,以及其他一些生命的勇气呢?请同学们用最能表达你情感的语句把屏幕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屏幕出示:小花有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梅花有勇气——

  松树有勇气——

  种子有勇气——

  ()有勇气——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何人何处也体现着这种非凡的勇气呢?(生汇报)

  2、同学们当你们为岩缝中茁壮成长的小树喝彩时,当你们为绝境中奋飞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们为双耳失聪而意志坚强的贝多芬感动时,你们对生命,对勇气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与感悟呢?那就请同学们结合你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在书中写下你对勇气的理解与感悟。(生写,师放音乐)

  3、生汇报

  4小结: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雨,无论你多么弱小,只要有勇气,就拥有了希望,只要有勇气,就拥有了力量,只要有勇气,我们的生命天空就永远是凯歌嘹亮,彩霞飞扬。那就让我们高声地告诉自己,告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屏幕出示:勇气与生命同在,勇气让生命更精彩!)

  五、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请同学们回去以后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摄人心扉的语句,去欣赏那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

《勇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深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花的勇气)

  2、看到课题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花有什么勇气?花为什么有勇气?花有怎样的勇气?………)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份特殊的勇气。

  二、阅读方法

  1、指名读阅读提示,思考我们今天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学生汇报:读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想 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说 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品味作品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学生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因为只看到大片的绿色,没有一朵小花,所以感到失望;

  即将离开维也纳前,因为还没有看见小花所以感到遗憾;

  因为看见花的原野所以感到惊奇;

  因为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所以心头怦然一震。

  3、再读课文,找出令你怦然一震的句子。

  学生汇报:

  (1)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品析句子:傲然挺立,骄傲地站起来。为什么骄傲?(因为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冒出来)我们把自己都当作一朵小花,你能挺直腰板来读读这一句吗?除了骄傲,大家还明亮夺目,怎么理解这个词语?(晶莹闪亮,吸引人的眼球)怎样读出神气十足的感觉呢?(我们特别了不起)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一句。

  (2)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居然是作者意想不到的意思。这么娇小的花居然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可见它有多么大的勇气。此时,你对小花有什么感情呢?(尊敬、敬佩)那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来读课文。

  五、感悟升华

  1、岂止是花需要勇气,我们也同样需要勇气。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身边有许多与困难作斗争的事例。比如我们熟悉的张海迪,桑兰,她们在挫折面前勇敢的生活下来,而且取得了成功。同学们,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对勇气的理解。

  2、学生交流

  3、出示关于勇气的格言。

《勇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切实感受作者的心理历程,明白每一次心理变化的缘由。

  2、通过研读,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独特用词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鉴赏能力。

  3、通过对“拔地而起”这一个词语的感悟,使学生初步感受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勇气,体会作者的震惊和钦佩之情。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回顾学习过的和花有关的词语。

  2、结合“拔地而起”质疑。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根据提纲,梳理文章脉络

  作者在四月来到维也纳,最初看到草地时,感到( ),因为( );扒开草地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因为( );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 ),因为(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因为(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 ),因为( )。

  2、板书:“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提示学生读懂心情变化,理解“拔地而起”。

  【设计意图】

  本篇文章有两条很明显的线索:一是作者所描绘的关于花的几个画面,还有一个就是作者的情感变化。通过完成提纲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一提纲的设计清晰地展现了作者情感“一波三折”的变化,很好地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原因即情随花变,同时为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路搭桥,建构出简约的教学框架。

  三、品读欣赏,感悟“拔地而起”。

  1、品味“草下藏花”的画面,感受花儿的力量积蓄之美!

  a、一品语言

  对比句子: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数不胜数!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范读,引导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b、二品句式

  了解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来描写事物的精妙。

  c、三品用意

  体会草下的小花们在在积蓄力量,等待拔地而起!

  2、品味“花的原野”的画面,感受花儿绽放的生命绚丽之美!

  ①利用课件,引导孩子感受花儿绽放之美丽

  ②体会花儿绽放之勇气

  从“一下子、顿时”感受到变化快,从“改天换地”“整个世界”感受到变化大)

  a、回扣引读:

  联系“草下无花”画面,引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板书:冷风冷雨)

  b、感悟“拔地而起”

  出示句子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风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感悟“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无不充满了作者对小花的敬佩。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再品“拔地而起”,理解作者用它来形容花的贴切。

  齐读。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中,“草下藏花”和“草下无花”两个画面是教师的精教点。在这里设计这个精讲的环节,引导学生去关注、去联系、去比较,在逐层递进式的感受、体会中,理解作者采用短句式行文的精妙,感受两个画面的联系:厚积——勃发,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提供保证。而对于课文中的 “草上无花”及其它段落,老师则是采用上挂下联的教学方式,点到即止。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四、总结拓展,感悟生命的的意味。

  联系本组课文,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丽。

  出示字幕:

  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的勇气!

  在 ,那是 的勇气!

  学生动笔写后,交流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本组课文的资源,引导学生借助前几篇课文中所形成的对生命的感受,加深对本篇文章中生命的感悟的理解。

  五、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出示《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片断,引发阅读期待。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设计意图】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进行恰当地拓展。本文节选自冯冀才先生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在课的末尾,出示文中的其它片断,引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的期待,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力求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

《勇气》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但作者并没有描写硝烟弥漫的主战场,也没有写正义之师如何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而是选择了诺曼底登陆的前一天,写了大战前的平静,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了战争中闪现的人性美——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

  学情分析:

  勇气对于六年级的学来讲并不陌生,但文章所说的勇气并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勇气,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智慧的勇气,一种由信仰产生的勇气。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让同学们从语境中感受这样的勇气。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引导、点拨,让同学们体会到这样的勇气,理解勇气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法、品读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两种勇气以及对这种勇气的叹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难点:理解文章中两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勇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犯了错误敢于承认,是一种勇气;面对犯罪敢于站出来,是一种勇气……然而勇气的内涵,远不止于此。现在就让我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去感受那位法国女性和美国伞兵演绎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气吧。

  二、请学生打开书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对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对不理解的词根据反复读课文进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决。

  2、读书要认真,不但要要通顺流畅,而且还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课文的内容。

  3、检查预习:

  你知道下边词语的正确读音吗,读给大家听听

  勋章 绶带 颀长 盟军 诺曼底 熹微

  一栋 枪毙 门闩 蜷身 吆喝 寡妇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不丢字,不落字;不读破句,语句通顺。

  三、熟读课文概括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归纳总结

  课文叙述了二战中一位美国伞兵的经历,歌颂了美国伞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赞扬了法国妇女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国伞兵。

  第二部分(2—8):法国女人因为藏美国伞兵,丈夫被德国兵枪毙。

  第三部分(9—10)美国伞兵逃走,德国人追击搜索。

  第四部分(11—13):法国女人再一次把美国伞兵藏了起来。

  第五部分(14):两个人靠自己的勇气战胜了敌人。

  四、布置作业:同桌之间或给家长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言

  通过上课时我们对《勇气》一文的品读,我们已对勇气有了新的感悟。这节课,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再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勇气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细读课文品味课文

  出示思考题:

  “是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用智慧战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的法国女人的勇气。”他们的勇气分别是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习过程:

  1、先自学,注意边读边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再四人小组交流,然后班上交流,归纳总结。(让学生先说一说,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总结:

  文章题目是“勇气”,这勇气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前者侧重的是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后者侧重的是信仰而产生的勇气,通过体会,我们更敬佩的是后者的勇气。

  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

  从“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

  正是这“善良而镇定”让我们找到了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的依托。

  从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法国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这种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

  从“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我们体会到了法国妇女因失去丈夫内心巨大的痛苦。

  “哦,当然啦。快!”。这是法国妇女面对美国伞兵再次求助时,给予的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读有关段落,体会法国妇女所表现出的勇气。

  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

  从“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呀。”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在危急时刻还是比较镇定,不放过任何获救的机会。

  从“突然,伞兵转身拼命往会跑,避开敌人,离开树林,跑进田野,又一次来到这户人家,”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国伞兵的机智勇敢和勇气。更能体会到美国伞兵对法国妇女直觉的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为法国妇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体会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

  三、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勇气的含义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写一写。

《勇气》教学设计5

  一、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如何让人文性和工具性得以和谐统一?如何让语文的本位加以突出?如何使语文教学不为他人作“嫁衣”?这是值得深思的。具体到课堂设计上,就要考虑如何对教材裁剪切块,如何设计紧扣教材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文字训练。朗读、感悟、语言实践是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三者有机融合,方能体现读的层递性。而感悟的灵魂是丰富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的视像。为此,我设计三个层面:初读感知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视像;精读把玩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由语言充实视像,让语言和画面有机交融;研读体会情感,感悟情与景的交融,从而丰富视像。

  第一教时选取三个画面,将文字、画面与情感读向纵深处。而情感的把握,只是感悟其因不同画面而产生的变化,不追求其终点——震撼。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水平的,也是我在设计中对于语文本位意识的重视。

  二、预设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感受四月的维也纳留给作者的三个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感受情与景的交融,领会语言的精妙。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画面、体会情感。

  难点:感悟语言。

  四、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

  1、了解班级中喜欢绘画、音乐、看书写作的同学。板书:绘画、音乐、文学

  2、你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充满情感。因为这些艺术都是表达内心情感的。

  3、说到这三门艺术,我的脑海中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著名作家,他酷爱绘画,又精通音乐,他就是冯冀才。我还想起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是文学、绘画、音乐爱好者的圣地,那就是维也纳。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三次来到这样一座艺术氛围浓郁的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用语言描绘了《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其中一个画面描绘的是4月的维也纳,作者被一样东西所折服,所震撼,那就是——花的勇气。

  4、指导读题。

  5、作者是个绘画高手,他的文章往往有一幅幅图画。那么,4月的维也纳,作者又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二)初读课文

  1、把课文读通读顺,划出这几个画面,多读几遍,让你的脑海中浮现出这几幅画面来。

  2、交流: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三)研读三个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作者看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画面,他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一切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了出来。仔细读课文,想想作者在看到这三个不同的画面时情感有什么变化?有的可以直接找书上的词语划下来,有的要用心去体会。

  2、交流画面1

  (1)交流情感:失望

  (2)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失望?

  ①“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理解:泛滥 猜一猜本意 河水为什么会泛滥?这儿怎么理解?

  指导朗读,着重是“非……不可”。

  ②“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绿地怎么会寂寞呢?

  补充:五月的维也纳 通过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指导朗读

  (3)填空:在作者眼里,这是( )的绿地。

  3、交流画面

  (1)这绿地真的如此寂寞吗?(不,下面藏着无数的小花。)

  (2)那是这样的小花?( )的小花

  (3)作者用了2个分号,构成3个并列的分句,从哪三个方面写小花?

  色彩美(五彩缤纷、色彩艳丽……)的小花

  姿态美(玲珑多姿、娇小可爱……)的小花

  花多 (密密层层、挤挤挨挨……)的小花

  指导朗读

  (4)这还是怎样的小花?(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读句子

  (5)此时,作者的情感由失望变成了什么?(惊喜)指导读出惊喜

  (6)刚刚还在失望,还在埋怨,现在却发现这寂寞的绿地下居然藏着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作者会怎么想?请你写几句作者的心理活动。

  (7)交流。

  4、画面3

  (1)作者真的看到了齐刷刷地冒出来的花,而且看到的是花的原野。读句子。

  (2)指导读“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想想,还可以同哪些四字词语来归纳?可以换一个、二个

  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_______。

  (3)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花是生机勃勃的?

  一下子 全冒 顿时 整个 铺满 指导朗读

  (4)看到这一切,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

  齐读结尾段,归纳:震惊、震撼

  (四)留疑结课

  为什么作者会感到震惊、震撼?为什么题目叫“花的勇气”?为什么作者在《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把这幅画面放在最后,作为重点来写?

《勇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体会花儿开放带来的惊喜。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花儿开放带来的惊喜。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

《勇气》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外。

  3、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几日我们已颇感到了冬日的寒冷,不过,别着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想到春天,我想此刻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春天的动人画面,也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春》。下面,我们不妨随着朱自清先生再去感受一段春的生机。

  (展示朱自清先生《春》的配乐朗诵“春花”一段)

  同学们,刚才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现了江南之春百花齐放的美景,一定让我们不少的同学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随着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去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春天,去踏访──四月的维也纳。

  (展示课题及作者)

  问:维也纳是一座什么城市?

  (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这样一个美丽的音乐之都,它的春天有什么特点呢?冯先生想通过四月的维也纳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

  二、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并板书:(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⑴ 欣赏品味语言。

  ⑵ 领悟文章主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速读课文:

  (课件展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⑵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⑶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主旨)

  2、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⑴ 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盼花而写到寻花、观花、赏花、赞花,抒写了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的独特的哲理性感受。(引导:突出几幅画面,作者的心情)

  ⑵ 画面、感情:

  画面一:

  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里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无花而盼花)

  感情:寂寞

  画面二:

  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寻花而见花)

  感情:吃惊

  藏在青草下边的花儿什么时候才冒出来的呢?(冷风冷雨花难冒 )

  感情:遗憾

  画面三: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化了,白的、黄的、紫的,在窗上流动。(隔雨窗看花)

  感情:不明白

  画面四: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它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午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下车赏花)

  感情:惊奇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用原文语言回答)

  答: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问:课文中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答: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归纳:这是作者的“悟理赞花”,感情为之“怦然一震”。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品味文章语言

  (课件展示)

  以上几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美妙的,它美妙在何处呢?文中哪些语言最优美?找出来,体会它的妙处。(组织学生讨论品味的内容,师适当点拨,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勇气》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在读书中用心去发现去感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在这一事件中的心情变化,并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挖掘,领会作者的蕴意和语言的精妙。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学习难点: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畅谈花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什么花呀?为什么?

  二、初赏花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种花,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

  (出示 课文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大声朗读

  2、学生畅谈,说理由,结合朗读

  三、细赏花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文章,认真地读读下面的段落。结合学生谈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通读课文

  (1)把文章读通读顺

  (2)你感觉那里的花还有什么更美之处?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重点研究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句子。

  (1)“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这句话是针对什么时候说的?“改天换地”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想象:那会是怎样一副景色?(“全新的色彩”会是怎样的?)

  (2)“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说说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试着读好这个句子。(出示课件,朗读训练)

  四、谈勇气

  而让作者感动的仅仅是花儿的美吗?

  出示:

  (3)“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的气魄!”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气魄”是什么意思?花儿的气魄是什么?

  (4)“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怦然一震”是什么意思?我为花儿的什么会“怦然一震”?

  现在你对维也纳的花有什么新的感受?

  在咱们班中有没有像维也纳一样的“小花”呢?(举班级实例)

  说话或写话训练教师开头:

  我希望成为维也纳的那些勇敢的小花……

  (我要做维也纳的小花)

  五、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勇气》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勇气》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诺曼底登陆的战争纪录片和有关背景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自主地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生生对话为主,师生对话为辅。教师只设计一些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本身,掌握研读小说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2、理解课文曲折动人的情节与人物描写的写法。

  3、提高品读短篇小说的能力。

  4、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学习法国妇女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研读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与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对幸福的理解。

  教法学法

  朗读、讨论、鉴赏、点拨、总结。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比较规范地理性地阅读小说,教师在自读课文中的指导作用仍然很重要。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初步体验:品味作品中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尊重学生阅读理解的差异,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只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诺曼底登陆的纪录片。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请学生概述,描述纪录片的特点。

  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炮灰、硝烟、废墟,死亡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美国作家狄斯尼描写战争的小说《勇气》,它写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

  [多媒体播放]二战前的有关背景资料[文字]。

  课文《勇气》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二战诺曼底登陆的前夕。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

  2、词语积累:

  拘谨拘束颀长健谈熹微发落处置悉意

  毫不迟疑毫不犹豫寥寥可数孔武有力焦虑不安

  注意词语意思的解析。

  3、课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思考、整理、概括、回答。

  学生补充、评议。

  教师总结。学法指导:阅读小说,首先是要弄清故事情节。

  4、故事中最认你出平意料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评议。

  教师点评。

  三、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分析人物是阅读小说最重要的方法。

  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小结: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着手。找出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

  四、研讨

  将军为什么说那位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讨论。

  学生发言、学生评议。

  五、小结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构思精巧,读罢令人怦然心动,对文中人物勇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美国作家米切尔曾说过———句话“我相信,这个世界,只要有勇气,就不会毁灭”。我认为这句话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我认为大家应该想一想现在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勇气。

《勇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勇气”的含义。

  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说出其中的含义。

  能力目标:

  1、训练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训练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来自于信仰的力量,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正义、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正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勇气”的含义及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法学法:

  情境设置法独立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课时划分: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图文并茂地向学生揭示战争的可怕和无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和可贵。导入新课。

  二、结合地图生动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着陆讲起,真切再现故事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三、读故事。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故事。

  四、解读故事。设置问题如下:

  1、美国伞兵在着陆后遇到一连串怎样的糟糕情况?

  2、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法国妇女家的时候,法国妇女是怎样做的?

  3、美国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是一样的吗?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更欣赏谁的勇气?

  4、你怎样理解将军说的那位法国女人是个“幸福的女人”?

  学生先自己独立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然后就自己独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帮助解决。

  教师指导,帮助理解。

  五、拓展故事。学生根据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在场景介绍的引导下以法国女人或美国伞兵的身份进入想象,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然后学生以法国女人或美国伞兵的身份讲述当年的那一刻自己是怎样想的。

  六、课堂延伸。出示反映当今世界战争情况的画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在当今世界和平仍需我们一起努力,体会自己今天拥有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可贵。

  七、高唱和平之歌《橄榄树》,祝福所有人都不再流浪,拥有和平幸福的生活。大屏幕出示作业。歌声中结束这一课。

《勇气》教学设计11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针对以上特点,我重点抓文本中呈现的在同一片草地上,作者先后看到的三幅不同的画面,着力让学生体会词语里蕴含的情感色彩,体会作者从“失望”到“惊喜、兴奋”的变化过程,并抓住重点语段,组织学生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这个主题。

  【教学目标】

  1 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 “吕、厘、刷、滥”。

  2 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 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 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 一读课文,正确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 二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3 三读课文,思考课前导读中提出的问题:

  a 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b 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4 四读课文,想一想花的勇气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一解“勇气”

  1 板书课题,据题质疑。

  2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寻花的勇气。

  二 预习汇报,粗知课文大意。

  1勇闯生词关。开火车轮读生词。

  2朗读展示台。读喜欢的段落

  3 玩转导读思考题

  围绕以下两点,交流预习收获。

  a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b 短短几天时间,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学法小结。

  (1)学法小结:利用课前导读思考题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2)小结:作者就是这样,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为我们讲述了他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自学环节就应该渗透对以往学法的温习和操练,如自学生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利用课前导读迅速把握本课学习重点。充分预习后,课上可节省出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实践本单元的应掌握的阅读技能。)

  三 赏读,学法实践。

  1 寻找画面取美名:

  默读课文,思考:

  a 在四月的维也纳,作者在同一片草地上,先后看到了哪三幅不同的画面?划下描写三幅画面的句子。

  b 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给这三幅画面取个名字。

  (1)讨论交流,汇报学习收获。

  (2)小结: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幅画面,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去探寻花的勇气。

  (设计意图:1 给画面取名字是概括能力的训练,延续了上单元的阅读训练点;2 寻找三个画面是让学生遴选出本课重点段,方便学生实践本单元的阅读训练点,体现“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的原则。)

  2 欣赏画面一:“寂寞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同时,体会词语里的感情色彩。

  a 课件出示图片,默读相关段落,选出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品味。

  b 相机引导品味“寂寞” “泛滥”等词。

  c 小结:一个词不仅表达一个意思,还传递出一份情感。

  d 指导朗读。

  3 自主学习,感受词语的感情色彩,触摸作者的心情。

  a 学法小结。

  b默读其他两个画面,看看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一亮?请划下来,透过它们你感受到了什么?

  c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4 全班交流自学收获

  (设计意图与操作要点:以个人默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式,放手让自主感悟作者语言的精妙,体会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感,体现略读课文的‘教’略学 ‘丰’。但教师应注意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对文字与情感的领会能力。)

  四 扣词想象,二解“勇气”。

  1 花的勇气是什么?

  2 理解重点句:“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五、拓展写话,三解“勇气”。

  1 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我们在课文中见识到的事物或者人物的勇气?种子的勇气、飞蛾的勇气、安静的勇气,《中彩那天》中父亲的勇气,哈默的勇气?请同学们在课文空白处写几句话,来表达你对勇气的理解。

  2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请记住,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这就是生命的意味。

  六 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板书:

  花的勇气

  副板书: 主板书:

  表达意思

  词语< 有勇气,生命就……

  传递情感

《勇气》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点上探究,体验情感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四、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2.鼓励学生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编辑短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由点到面,在扎实的语文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熊宁宁)

  (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 陈艺梅 (原创作品))

《勇气》教学设计13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 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 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 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 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 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 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 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 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 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勇气》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理清情节结构;理解勇气的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

  教学设想:

  从情节入手,直接进入对勇气的理解,然后学习本文的一种句式。

  学生自学、讨论为主,老师点拨引导。

  设计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

  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想一想,有没有一件表现你非常勇敢的事情?然后给大家讲讲你那次勇敢的经历!(1`+3`)

  (老师小结:)从刚才这二位同学的讲述中,我认为他们确实是勇敢的,他们有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他们是有勇气的。不过,勇气的内涵远不止这些,今天我们就到二次大战的战场上去感受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普通妇女表现出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

  (板书:勇气 C.D.狄斯尼)

  二、整体感知(10`)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自读提示和课文,积累以下字词。然后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故事的内容。(5`)

  (字词:)

  拘谨-- (言行)过于谨慎,拘束。 颀长— 身量高

  悉意—全心全意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无人帮忙

  寥寥可数—形容数量非常少

  熹微—日光微明

  (情节概括:可能出现的答案)(3`)

  这是一个写法国女人救美国士兵的故事;

  这是一个赞颂法国女人高贵品质的故事;

  这是一个表现美国士兵机智勇敢的故事;

  这是一个表现人类对和平信仰和追求的故事;

  (老师小结:)应该说各位同学的概括都是有理由的,但到底怎样概括才完整呢?跟老师一起来认真分析课文情节后,你自会明白的

  这个故事从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文章层次该如何分?

  (明确:1`) 2——18段讲述故事;

  文章分为三部分:(1)/(2—18) / (19—22) /

  第一段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

  (明确:)第一段写了一次军人午餐会,由一位伞兵引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起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阅读分析:(18`)

  小说的情节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读完第二部份后,你认为哪一段情节是本文的高潮部分?并简述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老师小结:6`)

  这位美国士兵重返农家小舍求援,而这位刚刚因这位士兵的到来而失去了丈夫的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这一情节是本文的高潮,这是最紧张的时候,是最意想不到的举动,是最能表现他们勇气的情节。

  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有如此惊人之举呢?文章的第三部分会给我们一些启迪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第三部分。(7`)

  (明确:)从将军的评价:“他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她懂得她的信仰是什么。”中我们可以明白他们的勇气是什么的。(同学回答)

  (老师小结:)

  伞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重反这个最危险的地方,是因为他理解法国人民的信仰,他是智慧的,他懂得——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他的勇气来自他的智慧。

  法国妇女之所以能这么做,是为了她的信仰,正是这信仰,使得她在刚刚因这位士兵失去丈夫后还保持着她的镇定与善良!她的信仰到底是什么?(老师提示,在战争时代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

  她的勇气来自她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强意志而迸发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平是人类的一大主题,维护和平是人类美好的品质,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这位妇女的“反常行为”才能领会她所表现的勇气。

  比较而言,妇女的勇气更令人敬佩,她的形象也更高大,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她的?找出相关语句。(提示:她有二次出场,5`)

  外貌:{ 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

  { 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

  语言:{ 当然啦

  { 当然啦。快!

  这二次描写有何异同?(明确:)她虽因失去了丈夫而有了悲伤,但她的话语依然是毫不迟疑地,坚定地表现了她对和平的信仰。尽管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来描写这位妇女,但她美丽而高贵的形象却在读者心中刻下深刻的印记。

  经过以上学习,我们理清了情节结构,理解了勇气在文中的含义。下面我们学习一种句式。

  三、品味语言 (10`)

  1、请同学们先看下面二个句子,分析其特点。

  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幼小的孩子—— 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

  (提示1)句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起什么作用?

  (讨论回答)对“小孩”“树林”具体进行描述(补充说明)

  (提示2)去掉画线部分影响句子意思表达吗?

  (讨论回答)去掉画线部分,句子也还通顺,不影响表达效果。这是一个插入成分。

  2、 改写:一个年约30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长得并不漂亮,也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

  一个年约30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也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开了门。

  四、课堂总结:(2`)

  从这篇感人至深的小说中我们明白:“和平是一种信仰”。我们也理解了“勇气”的更多的内涵。希望这个故事能给同学的思想以启迪。

  板 书 设 计

  勇

  气D.C. 狄斯尼

  高潮:第二次救援

  ↗ 战士:重返农舍,机智勇敢

  人物:

  ↘ 妇女: 再次救援,形象高大

  主旨:人类对和平信仰的产生勇气

  和平是一种信仰!

  练习:改写

  一个年约30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长得并不

  漂亮,也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

《勇气》教学设计15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勇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花的勇气教学设计(合集15篇)

2.花的勇气教学设计(集锦15篇)

3.校徽设计教学设计

4.an教学设计

5.an教学设计

6.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7.“功”教学设计

8.盼教学设计

9.荔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