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02 14:35: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6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二.品味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展示三组图片:

  (一)美丽的自然

  展示:自然风光旖旎的图画。如:青草如茵,树木成林,海滩似玉,白沙如带,绿洲如茵,鸟飞长空,鱼翔浅底……等美丽的海岛风光画卷(播放轻音乐)。

  (二)勇于探求的人类

  展示:人类历史上取得的骄傲成绩。如:四大发明,人类登月,神舟六号发射场景、登山,横渡……

  (三)自然的灾难

  展示:宇宙垃圾,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锐减,非典,禽流感……

  学生看后谈感受,教师给以评价: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母体,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她的庇护,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然而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破坏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我们只须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难以找到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铬沉淀,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经在呻吟,在呼喊:“我好痛……”

  敬天,人类才可自救!请读严春友的《敬畏自然》。

  二.直觉感知:

  (一)自由言论:(自主问答)

  (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个语段或句子点明了此观点?

  明确:在这篇中,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点明观点的部分是最后一段。

  (2)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当你凝视着灿烂的星空,当你与花相视、沉浸在“人花相视久,无语醉初春”的境界,当你为少女那无以言状的美而怦然心动,当你为生命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惊奇的时候,难道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没有引起你心灵的震撼和敬畏的情感吗?作者眼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的呢?

  明确:作者眼中的大自然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

  (3)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是自然所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它们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人类却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其实,自然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也是自然的一个要素。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二)重点语句诵读。

  1.诵读首尾段。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诵读文中三个中心句。感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三.规律感知:

  明确: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段,从人类“征服自然”谈起。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200亿年,人类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肌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包括2~7段,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2~5):比较人类智慧和大自然智慧。2~4段着重谈人类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第一,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非常狭小;第二,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第三,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第四,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算不了什么。第5段谈大自然的智慧。大自然的智慧无与伦比:宇宙中的一切都精妙绝伦,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

  第二层(6~7):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认识自我的工具;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得出人与自然是一体,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的结论。

  第三部分(8~10):论述宇宙的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11):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附:板书设计

  议论性散文:既有议论文的形式,也有文学的色彩

  板书简化设计

  四.评品初得:

  语言品味,互动探究: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其中包含的深意,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例: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理解: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灾难,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

  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4)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理解:此二句说明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5)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6)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再次品味语言的形象性。

  五.用练习得:

  (一)语言运用:

  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参考:

  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地球是万物之母,无论什么降临在地球身上,也将同样降临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们应该知道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则不是竞争,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合作、节俭和艺术性;作为人类,我们伟大之处与其说是我们能够改变世界,还不如说我们仅能够改变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希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

  5.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二)基础练习:

  ⑴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蓬蒿( ) 咫尺( ) 狼藉( )

  ⑵ 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① 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 )

  ② 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

  ③ 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

  ④ 味道鲜美的食品。( )

  ⑶ 选五位同学回答:

  明确:hā zhǐ í

  不自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三)阅读训练:

  课内阅读理解温习:

  ⑴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的内涵? “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⑵ 如何理解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它们怎么能与人相提并论呢?

  ⑶ 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⑷ 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宇宙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这一句话能否理解为“我就是天,我就是地,我就是自然,我就是宇宙”?这是否是一种天真、狂妄的心态,是极端的唯心主义?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⑴ “敬畏”有两层含义:

  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一层为“畏惧”,但不是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美好。

  ⑵ 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确实精巧绝伦,苍蝇的复眼,蚊子的吸血功能实在奇妙;灰尘微小,内部结构却异常精巧。它们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展示了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人类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苍蝇、灰尘也是,为什么不能相提并论呢?

  ⑶ 人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就是说,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也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包括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的大概念,一个是单指低级形态的小概念。“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其中“同一智慧”指“宇宙智慧”,“宇宙的智慧”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⑷ 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那么“人的智慧就是自然的智慧”就容易理解了。基于这一认识,就意味着人与宇宙休戚与共,人与宇宙同呼吸、共命运、同欢笑、共痛苦。

  课外阅读理解一: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①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 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亿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亿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亿年为奋斗目标!

  ④ 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 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 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 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⑴ 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

  ② 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⑵ 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因为在4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能量的1%。

  ⑶ 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答案:对资源过度的消耗。

  ⑷ 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这一过程”指什么?

  答案: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

  ② 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答案:A、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

  B、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

  ⑸ 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答案:答出所涉及的两点知识即可。

  课外阅读理解二:

  我是从花蕊中启程的。

  我最初的心思被春风阐释得很芬芳。阳光那么亮那么暖,他一下子钻到了我生命的最深层,他对我说:用美丽捍卫美丽只能保住半个美丽,用成熟捍卫美丽才能保住整个美丽。

  我于是毫不惋惜地把一份嫣红投入泥土。我知道脱去了盛装的自己有多么丑陋多么寒酸,我可怜的躯体一度充当着狂风的玩偶,在那令人心悸的摇曳动荡中,我甚至怀疑自己真要成为夏的祭品了……

  一个可爱的孩子迎着我跑来。他瞪大纯真的眼睛对我耳语:你真了不起,你能孵出一个香香甜甜的圆满──对吗?

  我无声地笑了。暗暗发誓要用生命为这孩子撰写一部最真的童话!

  光与影结伴滑过我生动光洁的肌肤,点点滴滴的忧喜贯穿了我成长中的每一个时刻刻──忧,被我咽进腹中凝成坚硬的核;喜,被我写在脸上绽成甘美的笑。

  当第一阵秋风款款吹来的时候,我的童话业已完稿。我静静地期待着,期待着秋阳的披阅与润色。

  我的梦很完美。我庆幸自己终于拥有了一份禁得起咀嚼的芳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要悄悄告诉那个曾鼓励过我的可爱的孩子──

  摘下我吧!享用我吧!不要为我姿容的消殒而难过。如果你还想读到我精彩童话的续编,就请把我坚硬的内核埋进土里,那样,我就能以下一个春季为中国,继续我更加美好充盈的生命历程……

  ⑴ 文中的“我”经历了生命中哪三个历程?

  答案: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天成熟。

  ⑵ 文中的“我”在生命历程中追求的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①成熟;②奉献。

  ⑶ 选取内容、语言和写法的某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三、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 科:数学

  教学内容: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平道路。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但是学生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给学生创设尽情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采用的教具为PPT课件和学具。(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的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出示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

  (有的学生会想到: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会想到捏成正方体也可以的!)

  3、创设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一)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启发学生回忆得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所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启发猜想:可见,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可以把所学的转化为学过的。那么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你能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是学生会有圆的面积想到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老师激励同学们: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但我们还是要小心地验证猜想的科学性。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 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转化的。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

  ② 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有什么发现?(电脑演示转化过程)

  ③ 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那书上是怎么说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句。全班齐读。

  (3)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 ①切割后拼成了一个近似于什么的形体?

  ②圆柱的体积与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④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二)教师课件演示

  1、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依次解决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3、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第一课时

  预习环节:

  听写词语。完成《导》P61二1-3题。

  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讲解说明文的有关考点和答题技巧。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有的像一张大棉絮,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第二课时

  预习环节:

  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2、找出云的特征及其预兆。

  3、完成《导学导练》P61 二 4——6

  课堂展示:

  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二、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三、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想像、揣摩“春水”“小树”的隐喻意义。

  2、诵读积累一些优美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3、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可以通过一些初生的生命图片(婴儿、新芽、树苗等)或一些激发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语言入手。

  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1、开篇揭示话题

  2、以“一江春水”喻示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状况。

  3、以“一棵小树”喻示生命的力量。

  4、点明、深化主题。

  二、学生质疑或教师设疑

  参考问题:

  1、文中描述的一些景象的喻意分别是什么?

  2、两个比喻的含义是否重复,为什么?

  3、如何理解春水汇入大海,大树回归泥土的心态?

  4、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5、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所揭示的哲理?

  三、学生可以通过诵读、讨论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材料学习,丰富感受

  五、畅谈“苦与乐”,写一句或一段最有感触的句子,班级交流或编辑成一个小册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共、同等八个生字,会写土、云、大、禾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在学习中体会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

  重点:

  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是体会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谈话,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2、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边看边想:白云和蓝天,禾苗和土地,小鸟和树林,鱼儿和大海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和地球有什么联系?

  二、揭示课题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读,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3、检查认读带生字的词语。

  (1)愿当小老师的学生带领大家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词。

  (2)开火车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再评出读得好和有进步的同学。

  自由朗读,读后想想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向大家请教。

  3、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你要请教的问题。

  4、再现插图,想想:

  (1)蓝天是谁的家?土地是谁的家?

  树林是谁的家?大海是谁的家?

  (2)它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5、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

  四、练习背诵,积累词语

  1、听课文录音,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看谁背得好。(不丢字、不添字、背诵流利.)

  3、会背诵了,就把课后题中的小鸟涂上颜色。

  五、练习,拓展思维

  1、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读读,想想,再填空。

  2、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3、你还知道有什么是谁的家?(如:天空是星星的家,大地是庄稼的家)

  六、指导书写

  指导写云字时,要告诉学生:云字的第三笔是撇折,这是新学习的笔画。

  七、扩词,积累运用

  土:泥土土地沙土土壤

  大:大方大人大小大家

  云:白云乌云云雾云海

  (2)认读词语花篮里的词。

  (3)你从这课里还学会了哪些新词?填在花篮里。

  (4)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6篇】相关文章:

1.【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9篇

2.【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3.【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4.【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九篇

5.【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十篇

6.【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六篇

7.【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七篇

8.【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

9.【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