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18 13:35: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14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⑴ 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 星空奇观

  ⑵ 月球之谜

  ⑶ 中国航天

  ⑷ 登月计划

  ⑸ 阿波罗之旅

  ⑹ 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2

  学习要点:

  1.掌握字词,能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概括课文内容,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可望而不可jí( 即 ) chàng( 畅 )谈

  椭( tuǒ )圆 铁锹( qiāo ) 着陆( zhuó )

  海yù( 域 ) 干扰( rǎo ) 液氢( qīng )

  仪表( yí ) 休斯敦( dūn )

  2.解释下列词语 。

  可望而不可即 :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畅谈 : 尽情地谈。

  遥遥在望 : 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里程碑: 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合上课本,自学检测)

  (1).人类第一次登月是什么时间, 登上月球的人是谁,他们乘坐的是什么飞船?

  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阿波罗11号”飞船。

  (2).飞船由什么火箭载上太空,什么地方发射成功,这次太空之行经历了多长时间?

  “土星5号”火箭,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195小时。

  (3).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一句话是:

  “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4).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事件?

  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二、检查导入: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听写生字

  3.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列出这次太空之行的全过程。

  示例: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深入太空。

  2.说说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第一阶段(3—5),飞船带着宇航员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阶段(6—9),飞船作登月准备。

  第三阶段(10—14),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四阶段(15—16)飞船带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答案二: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为什么做这些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朗读课文的第5--11段,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数字:“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3.写作特点

  明确: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进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是有明晰的时间线索。这就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可以说,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又一突出特点。

  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第三个突出特点。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结合课文第2段、4段中的议论性语句讨论:体会 “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的含义。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因此说是“巨大的飞跃”.

  2.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生动形象的描写,并选择一两处进行赏析。

  示例:“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明确: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星5号”火箭比作巨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联想和想象训练

  可以用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反馈检测:

  (一)课内阅读

  1.这是一篇(纪实报道),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读者能体会到登月成功后,作者透露的( 喜悦)之情,以及作者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

  A.小心翼翼 测定 神色庄重 陵晨

  B.平稳降落 铁锹 畅谈感受 等候

  C.一叶孤舟 指令 神往已久 剧烈

  D.一一道别 探索 运行不息 点燃

  3.下面句中加线词与括号中的词互换表达效果将如何?

  ①月亮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挂)在飞船的上方。

  答案:用“悬”准确。无所依也就谈不上“挂”。

  ②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演说,畅谈(谈)登月的感受。

  “畅谈”能表现出宇航员把登月的各种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

  4.阿姆斯特朗在评价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时说:

  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小步”是实指,但这“一小步”是宇航员代表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那么这对人类多年探索宇宙的实践来说,则是巨大的飞跃。

  5.试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答:用比喻的手法,生动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二)课外阅读

  月光幻想曲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音乐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象,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感受。

  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出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进入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

  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的么?这或许与嫦娥有关。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绵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对于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成为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子,或是失血的嘴唇抖动。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页信笺在抖颤。而当她依附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分割地构成一种幽暗的黏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

  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月光在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着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没有车辆的路边,黑黝黝的大树,一个汉子伐木。他挥起的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滑落在地,露出了壮健的肌肉。月光给他的肤色镀上一层青铜的光辉、阴森而潮湿……

  是吴刚么?伐木者的汗珠在月光里幽幽地闪烁。

  寻梦者走着,走着,旷野无垠,前边有绵延的山岭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他念着姜夔的诗句,一个“冷”字该是咏月诗的千古绝唱了。那些山岭全在月光中半隐半现,冷僻而高远,且有一座古塔倾斜,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

  寻梦者仰起脸望月,试着攀上几级塔阶。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了荒鸡的啼鸣。

  一个平淡无奇的白昼又将来临,皎月如钩,月光在渐渐地消隐……

  (选自青岛出版社《耿林莽散文选》一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炙热(zhì ) 隐隐绰绰(chuò ) 信笺(jiān ) 皓月(hào )

  2.作者在文章开头认为绘画、摄影、电影、电视以及音乐都不能较好地表现月光的美,为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绘画、摄影、电影、电视以及音乐作品都难让人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不能真正让人体验到月光的美。

  3.本文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两句。

  明确:①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②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

  4.作者在文中主要幻想什么?

  明确:作者主要幻想有一个“如梦的行者”作自己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本文叙顺序和记叙文的要素。

  2、迅速掌握文章内容。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快速阅读技巧。

  2、了解文中的航天知识。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鼓励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2、启示学生向航天员学习,培养他们勇敢、镇定的心理素质。

  二、学法引导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 课文的结构方式“概说——评说”。

  2、 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难点:

  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六、教学步骤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参考答案)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思考讨论: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表格整理下来。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讨论: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延伸:这篇课文记述的是30多年前的登月过程,请同学们关注并搜集阿波罗登月之后的航天材料,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4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 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

  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5

  一、设计思想: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习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速读课文。本文约有XX字,按照500字/分的速读要求,应在4分钟内看完,大家有信心吗?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教师用一个问题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教师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习,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六、作业设计: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1、导入部分较好,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课件开头的歌曲在正式上课前播放,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动画《月圆月缺》中月缺时的图片不够细致;

  2、“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为五个小问题,既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短小精悍的原则;同时以抢答赛方式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登月的过程上,同时又把其中的“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设计为重点内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4、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机会较多,如小组讨论活动,动手画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到台上演示及学生上台更正其错误,学生看视频和图片自己分析“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三部分的过程,学生上台对照想象画展开想象和分析的过程等,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5、作业部分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水平高低来选做作业,同时必做题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课的新词汇,注意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共同训练;

  6、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特别是在想象画部分,很多学生的想象引起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7、课件中的交互不要做成直线式,第三部分“拓展延伸”中,“太阳系”图后少了一个按钮;课件封面上应该加上“退出”按钮;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

  导入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教师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文字材料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一、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1.课间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教师:同学们,刚才那首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苏轼的这首词,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兄弟间的浓浓情意之外,也勾起了我们对月亮的想象。其实我们人类早就有登上月球的愿望,并因此产生了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的故事,就直接代表了古时人们对神秘月球的无限向往,当然,嫦娥奔月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嫦娥并没有奔上月亮,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今天,我们先看一个短片,简单了解一下人类对月球探索的历程。

  二、词语积累

  1.在同桌的词语抄写本上写出自己认为要掌握的词语,并设计成小测题,同桌互测互改。

  2.建议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三、学法指导(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1.写什么?――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2.怎么写:――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既然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写的,那么请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要求其他同学不看书填表。)

  时间与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3.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升空(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10—14)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15一18)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4.根据这些时间的变化,画一张人类首次登月全过程的示意图,并作简要解说。

  5.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历史意义。

  四、延伸拓展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

  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想象

  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六、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七、作业:综合实践活动:探索月球的奥秘(举行知识比赛)

  利用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自然与科技》《科学24小时》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自主学习

  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实物演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合作学习: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二课时

  一、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

  《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

  四、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啊,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对!是月亮!平时我们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们古代,人们对于月亮有着不尽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传说故事。大家知道流传最广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吗?

  生:“嫦娥奔月!”

  师: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产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渴望揭开月球的秘密。20xx年10月24日18点1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迈开我国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对于人类对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们整整迟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类庆贺的时刻!虽说时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悦,至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的到。下面说让我们共同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那种悲震憾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示意图如下。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语言方面

  ①恰当的描述:

  例如: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争光,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这样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②用数字说明:

  例如:写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别用6.8、7.67、10.5等数字,令我们遐想不已。

  还有写火箭升空后的时间词,也同样让我们遐想万千。

  ③叙述中有议论:

  如第4段中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这足以说明这次登月之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还有第11段中在两名宇航员登月之后,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里再次强调了此次登月的意义。

  总之,这些议论性文字深化了我们对叙述的问题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国航天技术也已达到空前的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对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还得靠不断成长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2.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5.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6.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7.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用具:登月视频、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国家刚刚成功发射了“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是我国航天史上迈出的重要的一步。在世界航天史上,流传着这么一句名言:“我迈出了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们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首次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探索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二、视频欣赏

  播放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视频剪辑。

  三、进入新课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1、快速阅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将课文自读一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

  生自读课文

  2、围绕问题展开

  师: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生:准备升空、飞向月球、登月成功、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生: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要求讲到各个细节。

  生复述课文

  师: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生:⑴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⑵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⑶树立登月纪念碑;

  ⑷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⑸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⑹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师: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师: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为什么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生:说明这一步意义非同寻常。“这一步”之前,几代人对探索月球所做的漫长努力,直到今天,人类才登上月球。这是划时代的一步!

  四、拓展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探究合作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要点:预习课文,能筛选、概述文章内容。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过程: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请总结写月亮的古诗句。

  苏轼 (宋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李商隐(唐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白居易(唐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长恨歌》

  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王安石(宋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2、给加点的字注音。

  guān cè hé yù chàng shén chéng bēi áng gū

  观 测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 一叶孤舟

  yáo qiāo shà xuán tuǒ zhuó xīng yuè

  遥遥在望 铁锹 大厦 舷窗 椭圆 着陆 兴奋 飞跃

  3、解释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昂首挺立:形容高高的直立着,很庄严、威严的样子。

  一叶孤舟:像一片树叶一样的一只船。比喻孤零唯一。

  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远远地望着不能够接近。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12

  一、导入 新课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将从网上下载的一篇“北京中学生将‘飞’火星”的新闻报道播放给学生阅读,以此导入 对新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熟悉课文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给学生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反映人类首次登月过程的录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印象。

  教师通过“文件传输”将课文内容传输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在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要求,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圈点批注,并用自己的话对课文内容要点进行概括。

  三、课文教读

  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功能,提出讨论题。例如:①课文可分成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②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③宇航员登上月球做了哪几件事?④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⑤登月有什么意义?⑥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⑦文中的数字有什么作用?⑧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由发言。每个学生都可以针对讨论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供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看。

  教师用“广播教学”播放幻灯演示课件,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分析。

  四、课堂练习

  教师应用电子教室的“电子抢答”功能,发布课堂练习题。例如: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答案是“可望而不可即”)。

  学生可以进行抢答,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发表的答案将显示在题目的下面,而其他学生不能再进行回答。一题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新一轮抢答。

  五、自主探究

  应用“虚拟光驱”功能,教师提供光盘《小天使少儿科教系列——科技篇》中的录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观看。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进行监控,以保证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随时进行引导。

  六、课后作业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发布作业 课后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例如: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作文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版面和美术编辑,统一以电子文本格式上交,供教师进行批阅。如时间允许,教师可选择写得较好的学生作文让所有同学在自己的电脑中进行阅读欣赏和进行修改。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延伸练习

  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14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吧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课重点进行讨论(包括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关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特别是要以美对伊的战争为教育契机,教育学生要和平运用科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图片,想请大家看一看(将课件换至帧2)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拍摄的是什么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探索外星球的图片。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二.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速读课文①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②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速读时要注意速读的要求。(用课件帧3演示速读要求)

  1.教师:这是一篇记实报道,是记叙文的一种,请找出文章中所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引导学生回答。

  2.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课件切至帧4)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示完后切换至帧5)

  3.提问:从登月准备、飞向月球、成功登月到返回地面,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三.组织讨论:

  1.我这里有一组数字,它们是从本文中节选出来的,请大家看一看,有关于时间的,有关于速度的,也有关于高度的。(边展示帧6解说)作者在文章中用了这么多数字,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后切换课件至帧7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而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十分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2.文章最后写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3.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多年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想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哪就请搜集了相关材料的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介绍,边介绍边将课件切换至帧8)

  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不仅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拜访了火星,而且在金星、土星等行星上,也留有人类进驻的足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听介绍(学生介绍,)

  4. 先介绍帧8最后一幅图片,然后再说:“人类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些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谈感受,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5.大家说得很好。众所周知,当前美英联军运用高科技对伊拉克实行的军事打击,向我们提出一个更具时代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而且要和平利用科研成果,不能让伊拉克灾难在历史上重演,不要让高新技术,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危害人类,甚至毁灭地球。

  四.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奏响歌曲《我的中国心》)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14篇】相关文章:

1.月亮上的足迹作文

2.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与反思

3.月亮上的足迹练习题

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月亮上的足迹-800字

5.我在月球上留下足迹作文

6.“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件的教学设计

7.月亮上的家作文7篇

8.陶校长的演讲教学设计(苏教版五上)

9.人教八上:《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