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板书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习作业。
四、教学反思
首先,小学段的诗词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朗读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其次小学课堂应是非常活泼,充满活力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寓教于乐,从而乐学、好学。此外,古诗词约义丰,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设计意图】
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设计意图】
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此环节紧扣题目,随文识字,从诗题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讲述的故事。
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
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
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设计意图】
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板画不但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朗读全诗,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的大意。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的大意。
⑵、引导学生质疑。
⑶、结合板画弄懂“西辞” 意思。
【设计意图】
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四、赏析俪句,入境悟情
赏析“烟花三月”
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景。
【设计意图】
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
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
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送别李白—————孟浩然)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平仄。要求: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平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平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习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习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提问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习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 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 补充介绍“黄鹤楼”、“ 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 静态:
① 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 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 送别的心情──孤。
⑶ 动态:
① 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 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 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 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 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 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 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 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平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情分析】:
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习惯。
【教学方法手段】
1、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
4、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
古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有品位的人,平时就要多读诗、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平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生背诵)
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
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
春光无限好,写景诗
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做得诗称为送别诗
二.教学古诗
20古诗两首(板书)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习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齐说)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
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 李白
齐读课题!(生读)
1、解题:
师:“之”什么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看注释学习古诗便捷的好方法。)
师: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这是去的位置,广陵就是扬州,(画位置)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还能了解什么?
生:李白是在黄鹤楼送朋友
师:送的地点,(画位置)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玩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生; 不
师; 会有?
师:千帆竞渡,舟楫如织,可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刻李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师: 因为只有这条船上有——朋友
……
师: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师:(点音乐)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配乐)
A、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睁开眼睛!
李白,你伫立江边这么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蓝天,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师::有牵挂吗?(有)你怎样牵挂?带着你的牵挂,送送朋友——
有期盼吗?(有)怎么期盼?带着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吗?(有)你怎么祝福?带着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师总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故人…【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 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 客舍 尽 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 “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 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二、拓展练习。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2(一等奖)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以前见过我吗?
生:没有
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
生:是
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看着这么多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是吧!好,那么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什么呢?来,你来说
生:冒出一身冷汗
生:就是全身颤抖
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
生:心跳加速
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
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
生:朋友
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
生:想
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把手放下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
生:屏幕上面还有
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好,老师来自哪里呢?
生:陕西
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
生:我去过!
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
师:秦始皇兵马俑
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
师:对,大雁塔
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
生:我去过秦始皇墓
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
生:我叫 ,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 ,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 ,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你来!
生:我叫 ,我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 ?
生:我叫 ,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
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那么把这个机会留到我们的课堂上,等会儿我们来认识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西安许多同学已经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
生:秦国
师:秦国当时的国都在咸阳好,古时的西安又称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同学们,在汉与唐时期,长安尤其的繁荣,特别是在唐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吗?你来!
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背得倒不错,但这仅仅是在读字,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不是有点紧张?
生:恩
师:好,是这样,不要紧张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棒,小诗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
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师:是的,这首诗是王维17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做的,同学们,王维当时17岁,不仅才华横溢,就对人生之间的离情别处理解的如此的深刻,可见,他能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与他的一些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王维还与宁夏?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赞美生在沙坡湖的黄河岸边好了,经过现在这段谈话后,你们还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好,手还发抖吗?
生:不发抖
师:手还发软吗?
生:不发软
师:心还跳吗?
生笑
师:如果心不跳那就坏了,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生:可以
师:好了,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接下来,请大家把书翻到101页,老师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从课题手中你读懂了什么?好你来说
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
生:送
生:我觉得这是一首很有情分的师,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出的
师:从课题中
生:送元二使
师:送谁呢?
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
生齐:元二
师: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我们称他为:
生:董大
师:董大,《别董大》,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
生:这是在安西,王维送元二使
师:有么有不同意见?是在安西吗?
生:不是驶向安西,是从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驶向安西
师:在这里,驶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出使
师:谁出使安西呢?
生:元二呢?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
生:王维
师:对,是的王维,送谁
生:元二
师: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吗?好,你来说
生:安西在陕西
师:是吗?你来
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对,你一定预习了,很好下面谁来读一读课题,好你来读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注意,在元二后面稍微停顿下
生再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2:送元二使安西
生3: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看大屏幕,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
生自由读
师:好,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都通诗句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他不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来
生读
师:非常的准确!谁在来?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题目怎么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读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读的非常准在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好了,看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根据不同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什么呢?
生:舍shè
师: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
生:旅店
师:对,旅店的意思同学们,舍,不仅是多音字,而且是我们教材中需要会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怎么写的
师:舍:是个会意字,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人与一字是屋顶,十子字架放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的纸,来把这个字写两遍,在写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姿势要正确,头要正,身要直,臂要?,足要安来,开始师:写两遍,好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写好的,请放在桌上好了,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好,我们再根据要求来读读这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预备——起
生齐读
师:好的,大家读的声音真响亮好,同学们,读懂了,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想想古诗写了什么?
生轻声读课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了哪些诗句!好,你是说词语还是读懂了诗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送元二和他离别
师:好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这杯酒喝完了,元二就走出了阳关,王维就在阳关没有了故人
师:好,谁能再来说得具体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就是西出了阳关就没有了比我们更好的朋友了
生2: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
师:对,早晨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生:非常大的雨
师:恩?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来
生:应该是早晨下了一场小雨
师:为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下来了一场小雨?
生:邑轻尘!
师:从哪个字?
生:邑
师:邑,是什么意思呢?
生:湿了
师:对,湿了路上的尘埃说明是一场?
生:小雨
师:那么谁能句子连接起来再说一遍?好,你来
生:这种下起了小雨,路上的尘土
师:尘土怎么样了呢?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很下的雨打湿了路上的轻尘
师:湿了地上的尘埃,这就是润物细无声谁能再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好,你来
生:第二句意思是客舍周围的青青的柳树的颜色更加青青了
师:为什么更加青青了?你来
生:因为早上下了一场小雨
师:在细雨润物中,柳树的颜色更加
生:鲜艳
师:那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说一说呢?好,你来
生:意思说渭城早上一场零星下雨,滋润了路上的尘埃,客舍周周的柳树在雨水中显得更青了
师:这样的景色怎么呀?是啊,那你能不能带上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你觉得他读出了这样的美了吗?
生:读出了
师:好,读出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好,谁来说一说后一句什么意思?好,你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干一杯别离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师:在这里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
师:不仅在这里是老朋友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故人也是指?
生:老朋友
师:好,那么接下来,谁能用完整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整个诗的意思呢?好你来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旁边的柳树都显得更加亭亭玉立了,王维好像再向元二说请再饮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个老朋友了!
师: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一起读读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渭城的景色,美丽吗?
生齐:美
师: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早晨,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渭城在古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因此被称为渭城而阳关在今甘肃西南,是古时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当时的阳关以西就是那么遥远这又是一幅怎么样的画呢?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同学们,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处,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触的?你来说
生:我感觉元二当时很艰苦
师:路途非常的
生1:遥远
师:还有
生2:人们现在不保护地球,让那些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故址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元二一路上特别的艰辛
生3:我觉得元二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累了,再看见这一幕,肯定要累趴下了
师:好,说不定啊元二一路非常的辛苦,非常的艰辛那么作为王维的好朋友,他知道这些吗?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日子里,王维深知元二此行的艰辛,在这一刻,王维心里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呢?现在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说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心里会想些什么?对朋友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王维这时心里很伤心,因为多年的好朋友,就在此时离他而去了
师:为什么会伤心呢?因为在这时侯对朋友很——
生:思念
师:思念?对吗?还可以怎么说
生:他会对老朋友觉得惋惜
师:惋惜,你来
生:恋恋不舍
师:恋恋不舍,除了恋恋不舍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心里很伤心,他希望元二能快点回来,和他重逢
师:对希望他早点回来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就想王维肯定恋恋不舍,想老朋友到了阳关没有朋友,要记得给我写信
师:对,还有吗?
生:元二,你就要出使安西了,安西好遥远,而且还要跋山涉水,希望你好运
师:好个之心的朋友啊
生:王维希望元二能多陪他一会儿多在这里多呆一会
师:这是对朋友的留恋,那么想一想,此次元二是奉着朝廷的旨意去安西的,肩负着建功立业的伟任,想一想在这离别的时刻元二还会对他说些什么?他又希望怎么样?好你来说
生:他希望他朋友也和他一起去
师:是谁去呢?
生:元二
师:是元二吗?
生:应该是王维,王维希望元二不要去,留在这里陪他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的?
生:元二说,王维你在这里等我,等我出使完朝廷的旨意后,向皇上辞行后就回来陪你,你一定要等着我啊
师:好,想一想,在这个时候王维还会希望朋友怎么样呢?他这次是带着朝廷的使命去的,如果是你,你希望他怎么做
生:如果是我,我希望他能完成使命
师:这是对朋友最好的
生:使命
师:好,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刻的王维他一定充满了对朋友的留恋,还有对朋友的关心关起,同时呢,还有对朋友最好的
生:祝福
师: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学们,此时此刻,这还是一杯简单的酒吗?这酒中还包含了王维的什么情意?包含了什么?
生:恋恋不舍之情
师:好,带着这种感情,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充满了留恋还有呢?
生:对他的朋友充满了关爱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关爱,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我们就来多几杯酒读一读课文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除了留恋,除了关心,还会有什么?
生:还会有王维对元二的祝福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好,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可是,喝了这杯酒,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让我们也一起举起酒杯再送元二一程吧!劝君更尽一杯酒——预备起
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在这里离别的时刻,酒逢知己千杯少,离别方知故人情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配乐朗读一生读
师:你已经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了
再指名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理解来了
再指名读
师:你已经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等到有一天,你能刷刷刷写出到纸上来,你就是诗人好,你来
再指名读
师: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配乐朗读
师:好,一起来
配乐生齐读
师: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根据这首诗,人们把它谱成一首曲,叫《阳关三叠》,也叫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老师来唱
老师配乐唱诗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好吗?
师生共唱
师:当时一杯酒,千古仍唱曲三叠,一杯酒,一句话,一首诗,一声情,同学们,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画面,背诵这首诗,预备起
学生背诵古诗
师:人生自古多离别,要想真正理解那段穿越时空的离别之情,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去品味这首诗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在学习这首诗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首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我们运用了读准字音的方法
师: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好,其次呢?
生:其次是结合古诗,理解诗句
师:然后呢
生:联系生活,体会诗情
师:最后呢
生: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些好的方法,同学们,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写出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地离别之情,那么当朋友远去之后,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接下来,让我们欣赏王维的另外一手送别诗《山中送别》同学们可以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学习古诗方法,也可以总结我们平时的学习经验来读一读这首诗,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好,现在开始吧!
生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师:好了,同学们,哪个小组先来给我们读一读,你们是一个个读呢?还是一起读呢?
小组齐读古诗
师:好,非常好你们是一起读呢还是
小组齐读
师:你们读的非常棒,特别是把最后一个标点我们一起再来把最后两句读一读
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吗?好,你来很难说,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能说
生:山中把老朋友相送之后,太阳落山的时候把——日落了,把柴堆掩盖了
师:是吗?太阳落山后,诗人回到家里关闭了家门后两句谁能来说一说
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意思是,春草明年还能绿,但是王孙明年还能不能归来?
师:王孙在这里就是——
生:老朋友元二,故人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念王孙
师:很想念王孙,就是很想念他的什么?
生:老朋友
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听到了朋友的召唤,你明年还会不会回来啊?
生:会
师:即便是不能回来,但我也相信啊只要友情在,哪怕天涯海角,我们的心也在一起,这就是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也是送别诗中的名句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中还有很多有关送别的诗句,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搜集这样的名句,搜集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最后还留给大家一个作业,试着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最后老师还想借用高适的送别诗送给大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宣布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2、师:真棒!一猜就准!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屏幕出示全诗。)
二、解题,介绍背景资料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相机板书:
李白 送 孟浩然
三、初读,理解诗意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读古诗。)
2、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
(学生读。)
3、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
(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全诗。)
4、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5、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⑴ 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质疑。)
⑵ 指名讲诗意。
(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⑶ 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6、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7、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烟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
出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教师读诗,让学生体会江南美景。
师:大家想读读吗?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讲解大意:
诗中的江南,无边的翠绿映衬着鲜艳的春花,到处莺歌燕舞。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舞。多么明丽的江南啊!后两行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朦胧迷离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楼台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影若现,似有似无。多么诗情画意的江南的春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生齐读《江南春》。)
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学生作答。)
师: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写法太绝了!
4、后两行诗写景,更是绝妙!来品品吧:
⑴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⑶ 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⑷ 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汇报。
⑸ 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朗读并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2、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
(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配乐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江下行》。)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流行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农村四年级学生,借班上课,平时与学生没有接触。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城镇孩子较弱,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语感一般。平时缺少不断总结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意识。
设计思路:
1、根据学情,放弃原先上组诗的想法。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之中选学色彩明丽、语浅意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3、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读懂诗题、读通诗句、理解诗意、体验诗情”四个步骤做成卡片,每个步骤结束时及时总结并贴在黑板上,成为板书的一部分。
4、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2热身活动: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万古传。“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只为了让学生进入和谐的感性氛围。)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课件李白图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课件的设计:窗外一轮皎洁的明月——把酒问青天的狂放身影——镜头推进后李白半身头像写真,四幅颇具概括性的图片缓慢推出,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李白的诗歌世界。)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课件呈现的除课题,底色是古香古色的明黄,背景是一唱一和的两个吟诗人。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①题目中有生字(出示卡片“广陵”),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陵”的后鼻音读法)
大家一起读。
② (出示卡片“孟浩然”)谁来读一读?(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孟”的后鼻音读法)全班一起来.
孟的第一笔是什么(横撇)。我们一起写写这个字(板演)
(读懂题目第一层要求:读准音。)
(先个体后整体,四年级的语基训练既不放松也不刻意。不放松是因为对方言区的孩子来讲,正音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刻意是因为不能因技能训练而影响了情感熏陶。)
2、个性读题
①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
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想看看黄鹤楼吗?(课件)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是什么意思?
②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的思考,就大胆地说出来,大声地读出来。不怕重复,也不怕与别人不同。)
③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读懂题目第二层要求: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
3、感性读题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贴卡片“读懂诗题”)
(读懂题目第三层要求:体会诗人的感受,读出诗题背后的故事。有必要时,老师范读。)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读准题目——个性读题——感性读题,三个小环节层层递进,感情不断升华。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了解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题目为文眼,“读题目”的环节是要舍得花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读懂诗题”,才能自如走进诗境。)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1、自由读
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
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
(强调“倾听”,教师也要专心与学生一起倾听,一起评价 。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随时随地培养。)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初读诗歌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面向全体,提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基本要求。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受诗韵律美。两个目标简单易行,增加读诗学诗的兴味。)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出示卡片:“理解诗意”。)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
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强调“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本环节目的在于方法指导,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严。学生能说出大意就行,学习时间不宜长,应有重感悟,轻理解的诗歌学习意识。学习方式是生生合作交流后指名发言,这样能充分兼顾到每一个个体。)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进入诗境。
①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
(拿出黄鹤楼图片和扬州图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黄鹤楼简笔画)
(扬州简笔画)
(板画板演的直观性让学生真实体会“西辞”的方位,而不是停留于对词语字面上的解释。)
②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烟花三月)
想不想跟着孟浩然到扬州去游玩?(课件:扬州春景,古筝乐曲)
啊,能到扬州去玩,多么令人!(师范读前两句诗)
大家一起读。(齐读)
指名读。
(教师要用心倾听,注意通过评语挖掘学生内心感受,引导读出祝福,读出欣羡,读出不舍,读出诗情,读出诗韵。此时,悠扬的音乐,醉人的画面,倾心的想象,动情的朗诵,拉近了孩子与诗人的距离。)
③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2、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这两句诗中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却表达了何其深挚的友情。不合常理的“孤”与“唯”,充满主观感觉的“流”——依依惜别的深情巧妙地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回味,值得再三品读!)
3、感情升华。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音乐停)
4、融会贯通。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
六、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陈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离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7-2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1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01-0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4-2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5-0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10-1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09-0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5-2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4-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