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红树林》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树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树林》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红树林》是北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从不同角度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红树林》这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设计思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红树林》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设疑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一)设疑导入 ,借助课件激发兴趣,设疑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提出:“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红树林有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出示:壮观的红树林的画面,并出示介绍红树林的字幕,再提出“那么,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红树林的呢?”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初读感知 ,借助课件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然后借助课件出示读一读、写一写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从而巩固了新知。接着让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设计意图:自己写出课文的提纲,组内交流汇报。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
(三) 精读感悟 ,借助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探究主题一:远观红树林的美
当学生探究这一主题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远看红树林感受到它的宏伟、壮丽引导学生抓住芳馨、婀娜、绚丽多姿理解红树林的美。同时课件出示:红树林的美丽画面,唤起学生赞美的`情感,使学生自然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再通过品味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句子。然后课件出示金钥匙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明确学习目的。
探究主题二:近赏红树林的幽静、神秘。
运用课件回顾刚才学过的方法自学剩下的部分。先通过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突出重点。
探究主题三: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这部分内容也是课文的一个难点。我注意让图文并茂的课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播放“红树林繁殖”的录像,让抽象的文字变得更直观,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适时点拨学生红树林默默奉献的品质,使主题四:红树林的精神的难点水到渠成,轻松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主题四:红树林的精神让学生品读文章,进一步体会红树林的可贵精神,同时学习作者的借物喻人的写法。
设计意图: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我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课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 拓展延伸,借助课件拓展延伸,实现“综合化”。
请每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网址,阅读红树林专题中的有关资料,结合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以小组为研究单位,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讨论。红树林这种植物群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在红树林的生长却令人担忧,让我们点击下列网页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网址,继续探究。
五、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鉴于这样的理念和思想,在教学《红树林》一课时,我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使整个课堂落实以学为主。课前,鼓励学生充分查找资料,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和科学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充分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为课堂落实列提纲的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在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后,提出问题:你喜欢红树林吗?喜欢它的什么?能从课文中找到说服别人的理由吗?这样的引导性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全文的机会,保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既展示了预习的成果,又暴露了学生对课文读音、内容、情感等方面理解的问题,更利于教师结合实际问题,适当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引导的方向、教学的进程等,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红树林》教学设计2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教学时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分步学习,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填空,为习作做准备,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立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分层教学。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版本:北师大版语文十册教材《红树林》
2、学生情况:台头小学的学生属于海淀区最边远的地区,所在的学生基本上是农民的孩子及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见是比较少,红树林对于他们来说相当陌生,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理解课文会有一些难度,所以班上有七八名有电脑的学生积极查阅了资料,丰富了课外知识。
3、教学方式:因学生对红树林比较陌生,可借助录像加深学生的理解,感受美,并以自读自悟及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
4、教具准备:自制PPT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从提纲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再到四层意思细致学习,最后回归整体,体会作者情感。在方法上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件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整体感知课文,进行自学
1.浏览课文,回忆上节课内容: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板书)
①远观红树林。②近赏红树林。③红树林的繁殖。④红树林的精神。
(2)上节课遗留了哪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学文中加以解决)
整合为:①红树林为什么被称为海上奇观?
②最想了解红树林的繁殖
③红树林为什么被称为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
2、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进行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红树林是海上奇观?
(2)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3)小组交流:如有新的.感受,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教师巡视
(二)汇报学习,共同感悟边
(边汇报边有感情朗读 ,谈到哪句有感情读哪句,用运过多种方式读:分男女生读、评读、配乐读等)
1.汇报第2自然段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并与陆地上的树比较,显出神奇;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绿浪翻滚。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指名配乐朗诵,其他同学欣赏欣赏远观时的景色投影(运用投影印证书中的景色描写,并使学生直观感受远观红树林时的神奇壮丽)。
2.汇报第3自然段
过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红树林不正是在向我打招呼,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吗!快让我们也跟随作者乘着小船到红树林的深处,细细的欣赏一番吧!
播放录像:近赏红树林
教师解说:我们乘坐着小船,穿行于红树林之中,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绿林,舟下是碧翠剔透的海水,眼前是一株株纵横交错的红树,它们盘根错节,东扯西拉联织成了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侧耳可听群鸟在林中鸣叫。这真可谓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啊!
(因学生没有人见过红树林,能查到资料的同学又很少所以对“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这种描写很难理解,通过录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激发兴趣。)
( 结合录像所见及文章语句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加深理解,适时板书。)
板书:幽静神秘(近赏)
(1)体会“世外桃源”
(2)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用手势做出来,读出自己的!
(3)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4)体会逸出淡淡的幽香:
树枝上盛开着红的、白的花朵,微风中逸出淡淡的幽香。
学生思考“逸出”还能换什么词?那个词好?为什么?(因是,表示清淡的香气,而“逸出”给人的感受是轻轻的、慢慢的、安闲, 淡雅,与淡淡的幽香极为配合,)
(5)其它体会:如仙境、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等
指名配乐朗诵,其他学生闭目想象,当学生陶醉时,(教师轻轻的声音过渡引出下一段:)正当我沉醉于这幽静而神奇的仙境时,突然,树枝上发出了啪啪的响声,这是怎么回事呢?
3.汇报第4自然段:
板书:胎生 顽强
(1)体会奇观: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2)体会顽强: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读出顽强的精神。(几个小时,两三个月)(看录像红树林的繁殖)
过渡: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它把自己的兄弟姊妹连成一个整体来抵御狂风恶浪。从第5自然段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4.汇报第5自然段: 可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及第三自然段谈。
板书:默默奉献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称它们为“海岸卫士”“绿色长城”。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结尾升华
1、赞美红树林,填空
问:你喜爱红树林么?回顾本课进行填空
我喜爱你 ,因为 ,也因为 ,更因为 。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3、发散思维,思考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填空。
生活中你喜欢那种植物,为什么?自由选择下列三句中的一句填空。(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存在着差异,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分层填空)
(1)我喜爱 ,因为 。
(2)我喜爱 ,因为 ,也因为 。
(3)我喜爱 , 因为 ,也因为 ,更因为 。
课下也写一种植物。
(四)总结学习,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红树林,也深深地爱上了这梦幻般的红树林,爱它那绚丽多姿、也爱它那幽静神秘,还爱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更爱她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说一声:(师)我爱你,(声)红树林!
板书: 远观 绚丽多姿
近赏 幽静神秘
红树林 繁殖 胎生顽强 奇观
精神 无私奉献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了课文,体会到远观红树林是绚丽多姿的景象,感受到近赏时的幽静神秘,奇特的胎生繁殖特点。为学生学好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通过抓住“海上奇观”这一重点,使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有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感受到了红树林的奇、美、顽强、奉献精神。
《红树林》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1、远观红树林。2、近赏红树林。3、红树林的繁殖。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学情分析
红树林对于成都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特殊的森林植物群落,我国仅在南方少数省区的沿海分布。学生们没有条件亲眼目睹红树林。但是,学生经过了四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初步学会了通过查阅图书、向他人咨询或上网等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小,阅历浅、时间少,认知水平和能力都非常有限,因而可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辅之以媒体,及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激发他们的探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学写提纲,本课将进一步学写提纲。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难点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1、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板书课题)
2、大家都预习了课文,并且收集了相关的资料,一定对红树林有了自己的了解。(汇报收集的材料)
(意图: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过渡语:让我们打开想像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一起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播放多媒体)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的红树林?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3、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边汇报边板书)
过渡语:作者在海南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犹如仙境般迷人美丽,老师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走进红树林,下面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远观那绚丽多姿的红树林。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雄伟壮丽)
(2)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浸没、露出、浮荡等词展现红树林的动态美
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突出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适合用高昂的`语调)
2、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3、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通过哪些词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4、小组交流、汇报。
5、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
(意图:教学时采用有“扶”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先自学,在小组学习,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3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
第4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5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战士。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
话想对大家说?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
退潮
《红树林》教学设计4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著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红树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红树林教学设计10-28
《红树林》教学设计07-06
《红树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0-25
《红树林》优秀教学设计09-13
课文《红树林》教学设计06-05
《红树林》教学设计范文05-11
《红树林》的优秀教学设计07-13
语文课文《红树林》教学设计07-06
《海岸护卫红树林》语文教学设计09-04
五年级《红树林》教学设计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