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时间:2025-01-07 19:09:53 丽华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通用7篇)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书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优美的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3、学习作者按照方位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方位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河流,它们为人类文明最初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我们较为熟悉的大江大河有是我国的长江、黄河,国外我们不太熟悉的有流经埃及的尼罗河、欧洲境内的多瑙河、流经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今天,我们和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一起来认识密西西比河。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旖( )旎( ) 淤( )泥 飘拂( ) 锥( )形 俯瞰( ) 棕榈( ) 酩( )酊 蹒( )跚( ) 熠熠( )发光 骚( )动 聒( )噪 鸟喙( ) 笃笃( ) 吞噬( ) 砸砸( ) 潺潺( ) 啁( )啾 低哞( ) 斑鸠( ) 粗犷(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旖旎: 一望无际:

  茁壮: 高耸入云:

  媲美: 酩酊:

  蹒跚: 万籁无声:

  四、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及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夏多布里昂(1768—1848):

  五、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教师范读课文。

  六、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按什么的顺序写了密西西比河的风光?从文中找出能表明这些顺序的词语或句子。

  2、作者着重写了岸边的那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七、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物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八、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密西西比河风光

  东岸:万籁无声

  西岸:骚动聒噪

  检测与反馈:

  1、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草原 ( )的河流 ( )的小鸟 ( )的新月 ( )的风光 ( )树木 ( )的熊 ( )的鹿 ( )的蛇

  2、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横线画出这一段中的比喻句,具体说说是用——比喻——。

  ②、这段文字都写到了哪些动物?列举出来,说说这些动物的举止特点。

  ③、文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教后反思:本文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中虽然没有规定背诵的任务,但为了让同学们积累优美词句,还是要求了背诵课文的最后两自然段。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任务。分析课文时,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景色的特点、读完文章的感受,很多同学都哑口无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或根本没有想法。课堂上朗读课文也没有同学主动站起来,鼓励了很久才有两位同学起来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 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 学习有重点,按一定顺序,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一、 自主学习

  1.文题阐释:《密西西比河风光》选自《世界名人漫游札记》,有改动。本文是作者游览密西西比河后写下的一篇游记。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它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非洲的尼罗河、中国的长江并称为世界四大河。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

  2.了解作者.夏多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著有小说《阿达拉》《勒内》和散文集《墓畔回忆录》《美洲游记》等。他的文学活动,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旖旎( ) 长髯( ) 山巅( ) 槭树( ) 媲美( )玫瑰( ) 踯躅( ) 聒噪( ) 鸟喙( ) 吞啮( ) 潺潺( ) 啁啾( ) 低哞( ) 斑鸠( ) 酩酊( )熠熠( )

  二、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2.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根据自己切身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奇伟和壮观。无论是无垠的草原,还是热闹的丛莽,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怎样理解“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芜的两岸”?

  作者描绘的是一头年迈的野牛,年老而不颓唐,似乎还在为未来做着某种积极的思考和准备。作者借这头年迈的野牛来表现自己的情怀。

  4.语言风格 :语言活泼优美,生动有趣。

  在一篇小短文中如果将两岸的风光描绘得全面无遗,是很不容易的,而作者却用活泼优美,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这一难题化解了,使两岸风光的不同之美,动植物所创造的生机活力之美都体现出来了。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描述丛莽中各种动物的活动,酩酊醉态的熊的蹒跚、鹿群的沐浴、黑松鼠的嬉戏、鸽子的踯躅等,都给人以生动活泼的美感,而又充满生趣。

  5.写作技法 : 在对比中体现景物的特点。

  作者描绘的是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他没有像一般的游记那样描绘了一处的风光后,再去描述另一处景致,他采用的是描绘了两岸的风光之后,再将东岸的风光与西岸的风光对比来写。这样,就使读者对两岸不同的风光有了明晰的印象与感受,突出了两岸风光的不同特点。

  三、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 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2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2分)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18、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19、B(2分)

  20、A(2分)

  21、(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22、B(2分)

  23、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24、洁身自好 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3学习作者按方位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资料。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字句。

  教材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名作。本文节选自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的序,主要描绘密西西比河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作家笔触细腻,用散文诗式的语言赞美着密西西比河:在广阔浩渺的荒原上,一条河流如万马奔腾般奔流着,无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在她的两岸繁殖着……这篇作品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人们对此评价说:“夏多布里昂以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粗犷原始的蛮荒之美,令千千万万读者心醉神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一。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第3题中的词语。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密西西比河》、《捷瑞克之役》,了解黑人历史和美国音乐发展之间的关系。

  2、通过欣赏管弦乐《蓝色探戈》、《蓝色狂想曲》感受布鲁斯、爵士乐特有的韵律和节奏特色,了解“蓝调”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唱美国民歌《啊,苏姗娜》和加拿大民歌《红河谷》,从情绪、内容以及音乐本身特点进行对比,感受两个国家民族音乐风格的异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PPT、CD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15世纪,哥伦布发现了一片“新大陆”,被命名为“美洲”。500多年来,这个“黄金宝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各民族种族之间的融合,形成独特的北美文化,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北美音乐。

  二.欣赏感受黑人歌曲:

  (1)、《捷瑞克之役》

  交流美国黑人的历史:

  听赏《捷瑞克之役》,感受歌曲强烈的动感、节奏的多变。

  (2)、《密西西比河》:

  1.简介歌曲:美国历史上有一为著名的总统——林肯。同学们对他应该不陌生,林肯总统在任期间美国国内爆发了一次内战,即历史上的美国南北战争。这是一场解放南部黑人奴隶的战争。那么美国南部的黑人究竟生活怎样呢?有一部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讲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部电影中的插曲《密西西比河》。

  2.初听歌曲,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歌曲:

  速度: 缓慢 音色: 暗淡、低沉

  旋律: 压抑 节奏: 附点、切分较多

  总结:从以上的两首黑人歌曲中,你感受到美国黑人怎样的性格特色?

  三.欣赏感受“布鲁斯”、爵士乐:

  *《蓝色探戈》:

  1.师:blue在英语中是“蓝色”的`意思,如果说红色表示热情、绿色表示活力、那么蓝色表示怎样的情绪?(忧郁、沮丧)。在19世纪末,美国南部黑人中流传了一种速度缓慢的“哀伤音乐”,叫做“布鲁斯”,主要是表达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后内心痛苦、哀伤的心情。后来,这种独特的在Ⅲ级音和Ⅻ级音上降低半音的音调就被成为“布鲁斯”,也叫“蓝调”。

  2.听赏《蓝色探戈》,感受风格的变化。

  *《蓝色狂想曲》:

  1.师:下面,我们来听一段旋律,听一听你是否熟悉,如果熟悉,在哪里听过?

  播放《蓝色狂想曲》片段(从4分57秒开始),说出在哪听过。(动画片《猫和老鼠》)

  师:这段旋律是美国音乐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是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于1924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一段。

  2.欣赏乐曲,说出乐曲的演奏乐器以及乐曲的情绪。

  (单簧管、圆号、萨克斯管、钢琴、弦乐器,乐曲风格活泼奔放,富有动感。)

  师:这类具有活泼、奔放特点的音乐,在英语中叫Jazz。翻译成中文就是“爵士乐”,是美国本土最有影响的艺术种类。那么格什温为什么给自己的这首爵士风格的协奏曲命名为《蓝色狂想曲》呢?

  3.听辩P/54上的两句乐句,哪一句是符合“布鲁斯——蓝调”特点的,为什么?

  4.师:《蓝色狂想曲》中含有“布鲁斯——蓝调”音乐元素吗?如何来判断?

  再次欣赏《蓝色狂想曲》。

  5.说说格什温为自己的这首爵士风格的协奏曲命名为《蓝色狂想曲》的原因。

  总结:通过欣赏以上两首乐曲,我们了解了美国本土最有影响的艺术种类:爵士乐和它的灵魂——“布鲁斯——蓝调”。

  四.学唱体验:

  *《啊,苏姗娜!》(美国民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整体听唱,感受歌曲诙谐、乐观的情绪。

  *《红河谷》(加拿大民歌)

  1.初听歌曲,把握歌曲忧伤、真挚的感情。

  2.整体听唱高声部,师生讨论根据歌曲的理解做不同的强弱变化处理。

  五.本单元总结:

  北美音乐文化主要受欧洲音乐和非洲黑人音乐的影响,也带有一部分印第安音乐的痕迹。其中,爵士乐是美国本土最有影响的一种音乐类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布鲁斯——蓝调”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名作。本文节选自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的序,主要描绘密西西比河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作家笔触细腻,用散文诗式的语言赞美着密西西比河:在广阔浩渺的荒原上,一条河流如万马奔腾般奔流着,无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在她的两岸繁殖着这篇作品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人们对此评价说:夏多布里昂以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粗犷原始的蛮荒之美,令千千万万读者心醉神迷。

  文章开头的一段是对全文的综述: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这一段总写了密西西比河给人的印象。在课文的2、3、4段,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岸和东岸风光的特点。第2段,作者主要写西岸风光。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读到这里,我们的眼前自然会出现一幅芳草碧连天的壮阔景象。接着,作者用舒缓的笔调描绘了西岸静谧的风光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读到这里,那自由自在的逍遥场景便跃入眼帘;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第3段,作者笔下的东岸风光是热闹的。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如果说第3段侧重植物的描写,那么第4段则侧重写东岸的动物。

  最后,作者进行了总结性的描写。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作者为前面的`对比作了综述。然后,他赞叹道: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这里,作者用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将密西西比河美丽的风光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能按照课后练习的批读要求,边读边思,边作旁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资料。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字句。阅读相关课外书。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总体印象。这一段是文章的总起,也是文章的中心段。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这一段的作用,理解风光旖旎的意思。旖旎一词运用范围不广,要让学生会读,并知道在什么地方用。

  第2段:这段写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美丽风光。主要写了草原的广阔和野牛的闲适。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想象草原的景象,感受它的魅力。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抓住几个动词,体会野牛自由自在的快乐,长髯一词,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要适当提示。让学生通读此段,感受西岸风光的静谧。

  第3、4段:这一部分,作者着重写了东岸风光的热闹和喧嚣。随着风光特点的变化,作者的笔触也开始活跃起来。第3段主要是写植物的葳蕤丰茂。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写的是植物的数量众多;茁壮生长,高耸入云,写的是植物的生长状态。这里,作者罗列出植物的品种: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槭树、鹅掌楸、木兰树,让学生找找这里写了哪些植物,了解作者罗列出它们名字的作用是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东岸植物的茂密景象。这里,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木兰树在丛林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拟人的手法赋予了东岸植物鲜明的性格,让木兰树的特点更加突出。第4段写的是动物,有的词语学生见得少,作者的构词手法也与从前的文章有一些区别,因此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句子。如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酩酊的熊、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黄嘴的绿鹦鹉和火焰般的红雀、蜂鸟在佛罗尼达茉莉上熠熠发光等词句,要让学生完全读通,掌握句子的语法停顿。学习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5段:这部分是对前面的总结,河的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仍然是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两岸风光的不同特点。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体会词语,进一步理解全文。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总体感受课文,通过朗读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通过背诵去积累词句。

  课后第2题:这是课文的自学提示,课文的风光描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

  课后第3题:目的主要在于积累。这几个词语表现力丰富,对丰富学生的语汇有很大好处。

  教学设计参考

  一、介绍作者,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2.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和通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大意。

  2.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色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6

  教材简析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主要河流,是世界上最大河流之一。用华丽的语言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迥然不同的风情,向我们展示了密西西比河两岸斑斓的色彩,跳动的生命,壮观的景象和奇伟的声音。

  设计理念

  教学中运用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介绍密西西比河的背景知识。然后紧扣课题中的“风光”一词,感受密西西比河两岸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在感受两岸迥然的风光时,抓住具体的动植物及各自的特点去品读,同时展开想象,理解其意境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4.认识“蜀、瞰”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劈、喇”等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和选取典型事物突出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资料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位于北美洲中南部,干流发源于苏必利尔湖以西,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501米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流经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千米;若以发源于落基山脉东坡的最大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起算,长6262千米,是世界第4长河。

  2.多媒体课件播放密西西比河美丽的风光,学生欣赏。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说说看后的感受。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密西西比河,欣赏那里迷人的风光。(板书课题:密西西比河风光)

  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密西西比河的风光之美。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再读课文,同时思考:作者写了密西西比河哪两处的风光?

  (作者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东岸和西岸的风光)

  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感受密西西比河两岸无限的'风光

  1.默读课文,扣课题中的“风光”一词,想一想课文写了密西西比河两岸哪些景色?为什么说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呢?

  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

  东岸: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和无数的动物。

  2.是啊,东西两岸的风光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请再默读课文,想想东岸、西岸风光都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书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预设:

  (1)西岸景色广阔壮观。

  ①“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远处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

  “一望无际”“广阔无垠”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漫游,这是多么壮观宏伟的景象啊!

  ②“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

  作者在上面的句子中用了“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上面的画面是静止的,而此处以蒙太奇的手法,对一头年迈野牛进行特写,动静结合,赋予画面更多的生机。

  ③请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体会西岸壮阔宏伟的景象。

  a.学生自由练读;b.指名朗读,适当予以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地感受西岸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想象,与文本达成情感的共鸣。

  (2)东岸的景色与西岸不同。

  ①生长的植物不同,西岸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而东岸的植物是“河边、山巅、岩石上,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散发着各种气味。”

  让学生先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典型植物,然后有感情

  朗读,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各种植物的特点,写得生动活泼。

  ②生长的动物不同,西岸草原上漫游着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群,而东岸的丛莽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无数的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魅力和生气。

  让学生先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典型动物,根据文中的描写,请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课件出示)

  ()的小熊()的群鹿()的黑松鼠

  ()的弗吉尼亚鸽()的飞鸟()的毒蛇

  (所填的词语不唯一,以课文为依据,鼓励学生多维思维。)

  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的动物世界,它们在这里幸福地生活。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注意突出每种动物的特点。

  ③西岸的草原是万籁无声的,而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在书上标记出作者都写了哪些声音和色彩。

  结合上下文和工具书,理解“万籁无声”“骚动和聒噪”的意思。

  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因其纷乱、吵闹而倍显生命的蓬勃与跃动,这正是自然的生命活力所在。就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所有的声音,所有的色彩融为一体时,那壮观的景象,那奇伟的声音,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体味其中的意韵,才能感受到大自然是多么神奇与壮丽!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时,表示声音的词语,语调要抑扬交错,读出节奏和韵律,这段中的感叹句要读得高亢而有气势。

  3.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风光真是各有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词语描摹了事物的不同神态,可以说不同的景色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东岸的热闹还是西岸的静谧都让人为之沉醉,想一想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作者将东岸风光与西岸风光进行对比描写,使两岸不同的风光之美,动植物所创造的生机活力之美生动地表现出来,使景物更加鲜明可感。)

  通过感受两岸不同的风光特点,学习作者对比的描写方法。

  四、诵读课文,积累记忆

  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

  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文,在读中感悟密西西比河的无限风光,感受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

  五、教师

  今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领略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旖旎风光。静谧的西岸和热闹的东岸让我们感受到了密西西比河那斑斓的色彩,跃动的生命,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更多关于密西西比河的资料,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它的壮丽与神秘。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指导朗读

  1.说说课文都写了密西西比河哪些迷人的风光?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1)读出西岸的静谧,东岸的热闹。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

  (2)想象自己仿佛来到了密西西比河,把这种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

  3.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再读课文,读己的理解和感悟,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再一次感受密西西比河的旖旎风光。

  二、积累内化

  1.写己阅读的感受。

  2.摘抄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写在积累本上。

  三、落实识字

  1.同桌之间互考要求会认的字。

  2.独立抄写要求会写的字。注意写好“喇、葵、魅、嬉”等笔画复杂且易写错的生字。

  3.比一比,组词语。

  葵()劈()喇()

  祭()臂()嗽()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淤”“蜀”等八个生字和“旖旎”“酩酊”“熠熠”等词语。

  2.用批注法学习课文,认识密西西比河。

  3.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4.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目标】

  1.用多种方法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在理解每一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结构。

  3.通过度有关资料和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密西西比河的风景及相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和资料图片,教师简单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全长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

  2.导入: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板书课题:(密西西比河)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查字典、问同学等多种方式自学生字词。

  (1)重点指导生字“葵”“瞰”的写法和“锥”“笃”的读音。

  (2)重点词语

  旖旎:柔美;婀娜。

  酩酊:形容大醉的样子。

  熠熠:鲜明;闪烁。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聒噪:声音杂乱;吵闹。

  潺潺:模拟流水声。

  粗犷:粗豪;豪放。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宽广。

  2.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小组交流。

  教师检查,指导: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美好,引出下文。

  (2)密西西比河西岸的植物单一,环境幽静。

  (3)东岸植物十分丰富。

  (4)东岸的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生气。

  (5)对比两岸风光的不同,突出西岸风光旖旎的特点。

  3.你认为哪句话最能概括全文。

  明确: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先认真朗读课文后,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2.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也可以纠正、补充。最后,教师指导:

  问题(1):密西西比河西岸的植物单一,环境幽静;东岸植物十分丰富,动物神态各异。

  问题(2):作者通过对丛林战的动物进行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东岸的动物不但很多,而且神态各异。这样,东岸的一片骚动和聒噪与西岸的万籁无声进行对比,动静相映,趣味横生,更突出文章的主旨。

  问题(3):当然是褒义,因为作者说东岸的各种声音“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3.片段欣赏,体会意境

  (1)教师出示课文片段,要求学生通过这段话想象出画面的样子。

  “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2)教师指导: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地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四、再读全文,梳理结构

  1.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要给课文分成几部分,那怎样分比较好呢?小组讨论,并且说出分段的理由。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纠正指导。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第二部分(2自然段)

  第三部分(3、4自然段)

  第四部分(5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句,引起下文,独立成一部分;第二自然段讲西岸风光,作为独立的一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讲的都是东岸的景色,合成一部分;第五自然段是对比两岸风光的不同,也作为独立的一部分。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ān diān cū ɡuǎnɡ yū ní

  ( )( )( )

  ɡuō zào sāo dònɡ fǔ kàn

  ( )( )( )

  zhuī xínɡ màn yóu

  (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茂密-( ) 粗犷-( )

  广阔-( ) 硕大-( )

  三、按要求写句子。

  1.年迈的野牛深情地望着壮阔的河流和荒野的两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物带来魅力。(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山巅 粗犷 淤泥 聒噪 骚动 俯瞰 锥形 漫游

  二、稀疏 细腻 狭小 渺小

  三、1.野牛望着两岸。

  2.无数的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无穷的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对比的写法和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不同神态的方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文有关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词语:

  风光旖旎 广阔无垠 熠熠发光 万籁无声 魅力和生气 繁茂而荒野

  亲切而粗犷 骚动和聒噪

  (同桌互相检查,及时改错。)

  二、精读探究

  (一)教师讲解“对比”的描写方法。

  1.出示资料: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指导,明确: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二)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1)出示:我们要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描写出动物、植物或其他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神态。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2)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教师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教师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提问: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教师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教师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拓展延伸

  1.师: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示例:珍惜资源,不浪费;保护环境,不破坏;宣传环保,不落后。)

  2.学生小组内交流,每小组指定一名同学汇报。

  3.教师评价。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通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设计09-15

密西西比河是世界上第几长河07-05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10-15

春晓教学设计 《春晓》教学设计02-02

《军神》教学设计军神 教学设计05-31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教学教学设计09-30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10-17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通用7篇)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书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优美的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3、学习作者按照方位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方位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河流,它们为人类文明最初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我们较为熟悉的大江大河有是我国的长江、黄河,国外我们不太熟悉的有流经埃及的尼罗河、欧洲境内的多瑙河、流经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今天,我们和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一起来认识密西西比河。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旖( )旎( ) 淤( )泥 飘拂( ) 锥( )形 俯瞰( ) 棕榈( ) 酩( )酊 蹒( )跚( ) 熠熠( )发光 骚( )动 聒( )噪 鸟喙( ) 笃笃( ) 吞噬( ) 砸砸( ) 潺潺( ) 啁( )啾 低哞( ) 斑鸠( ) 粗犷(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旖旎: 一望无际:

  茁壮: 高耸入云:

  媲美: 酩酊:

  蹒跚: 万籁无声:

  四、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及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夏多布里昂(1768—1848):

  五、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教师范读课文。

  六、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按什么的顺序写了密西西比河的风光?从文中找出能表明这些顺序的词语或句子。

  2、作者着重写了岸边的那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七、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物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八、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密西西比河风光

  东岸:万籁无声

  西岸:骚动聒噪

  检测与反馈:

  1、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草原 ( )的河流 ( )的小鸟 ( )的新月 ( )的风光 ( )树木 ( )的熊 ( )的鹿 ( )的蛇

  2、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横线画出这一段中的比喻句,具体说说是用——比喻——。

  ②、这段文字都写到了哪些动物?列举出来,说说这些动物的举止特点。

  ③、文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教后反思:本文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中虽然没有规定背诵的任务,但为了让同学们积累优美词句,还是要求了背诵课文的最后两自然段。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任务。分析课文时,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景色的特点、读完文章的感受,很多同学都哑口无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或根本没有想法。课堂上朗读课文也没有同学主动站起来,鼓励了很久才有两位同学起来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 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 学习有重点,按一定顺序,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一、 自主学习

  1.文题阐释:《密西西比河风光》选自《世界名人漫游札记》,有改动。本文是作者游览密西西比河后写下的一篇游记。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它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非洲的尼罗河、中国的长江并称为世界四大河。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

  2.了解作者.夏多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著有小说《阿达拉》《勒内》和散文集《墓畔回忆录》《美洲游记》等。他的文学活动,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旖旎( ) 长髯( ) 山巅( ) 槭树( ) 媲美( )玫瑰( ) 踯躅( ) 聒噪( ) 鸟喙( ) 吞啮( ) 潺潺( ) 啁啾( ) 低哞( ) 斑鸠( ) 酩酊( )熠熠( )

  二、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2.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根据自己切身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奇伟和壮观。无论是无垠的草原,还是热闹的丛莽,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怎样理解“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芜的两岸”?

  作者描绘的是一头年迈的野牛,年老而不颓唐,似乎还在为未来做着某种积极的思考和准备。作者借这头年迈的野牛来表现自己的情怀。

  4.语言风格 :语言活泼优美,生动有趣。

  在一篇小短文中如果将两岸的风光描绘得全面无遗,是很不容易的,而作者却用活泼优美,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这一难题化解了,使两岸风光的不同之美,动植物所创造的生机活力之美都体现出来了。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描述丛莽中各种动物的活动,酩酊醉态的熊的蹒跚、鹿群的沐浴、黑松鼠的嬉戏、鸽子的踯躅等,都给人以生动活泼的美感,而又充满生趣。

  5.写作技法 : 在对比中体现景物的特点。

  作者描绘的是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他没有像一般的游记那样描绘了一处的风光后,再去描述另一处景致,他采用的是描绘了两岸的风光之后,再将东岸的风光与西岸的风光对比来写。这样,就使读者对两岸不同的风光有了明晰的印象与感受,突出了两岸风光的不同特点。

  三、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 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2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2分)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18、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19、B(2分)

  20、A(2分)

  21、(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22、B(2分)

  23、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24、洁身自好 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3学习作者按方位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资料。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字句。

  教材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名作。本文节选自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的序,主要描绘密西西比河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作家笔触细腻,用散文诗式的语言赞美着密西西比河:在广阔浩渺的荒原上,一条河流如万马奔腾般奔流着,无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在她的两岸繁殖着……这篇作品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人们对此评价说:“夏多布里昂以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粗犷原始的蛮荒之美,令千千万万读者心醉神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一。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第3题中的词语。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密西西比河》、《捷瑞克之役》,了解黑人历史和美国音乐发展之间的关系。

  2、通过欣赏管弦乐《蓝色探戈》、《蓝色狂想曲》感受布鲁斯、爵士乐特有的韵律和节奏特色,了解“蓝调”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唱美国民歌《啊,苏姗娜》和加拿大民歌《红河谷》,从情绪、内容以及音乐本身特点进行对比,感受两个国家民族音乐风格的异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PPT、CD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15世纪,哥伦布发现了一片“新大陆”,被命名为“美洲”。500多年来,这个“黄金宝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各民族种族之间的融合,形成独特的北美文化,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北美音乐。

  二.欣赏感受黑人歌曲:

  (1)、《捷瑞克之役》

  交流美国黑人的历史:

  听赏《捷瑞克之役》,感受歌曲强烈的动感、节奏的多变。

  (2)、《密西西比河》:

  1.简介歌曲:美国历史上有一为著名的总统——林肯。同学们对他应该不陌生,林肯总统在任期间美国国内爆发了一次内战,即历史上的美国南北战争。这是一场解放南部黑人奴隶的战争。那么美国南部的黑人究竟生活怎样呢?有一部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讲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部电影中的插曲《密西西比河》。

  2.初听歌曲,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歌曲:

  速度: 缓慢 音色: 暗淡、低沉

  旋律: 压抑 节奏: 附点、切分较多

  总结:从以上的两首黑人歌曲中,你感受到美国黑人怎样的性格特色?

  三.欣赏感受“布鲁斯”、爵士乐:

  *《蓝色探戈》:

  1.师:blue在英语中是“蓝色”的`意思,如果说红色表示热情、绿色表示活力、那么蓝色表示怎样的情绪?(忧郁、沮丧)。在19世纪末,美国南部黑人中流传了一种速度缓慢的“哀伤音乐”,叫做“布鲁斯”,主要是表达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后内心痛苦、哀伤的心情。后来,这种独特的在Ⅲ级音和Ⅻ级音上降低半音的音调就被成为“布鲁斯”,也叫“蓝调”。

  2.听赏《蓝色探戈》,感受风格的变化。

  *《蓝色狂想曲》:

  1.师:下面,我们来听一段旋律,听一听你是否熟悉,如果熟悉,在哪里听过?

  播放《蓝色狂想曲》片段(从4分57秒开始),说出在哪听过。(动画片《猫和老鼠》)

  师:这段旋律是美国音乐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是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于1924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一段。

  2.欣赏乐曲,说出乐曲的演奏乐器以及乐曲的情绪。

  (单簧管、圆号、萨克斯管、钢琴、弦乐器,乐曲风格活泼奔放,富有动感。)

  师:这类具有活泼、奔放特点的音乐,在英语中叫Jazz。翻译成中文就是“爵士乐”,是美国本土最有影响的艺术种类。那么格什温为什么给自己的这首爵士风格的协奏曲命名为《蓝色狂想曲》呢?

  3.听辩P/54上的两句乐句,哪一句是符合“布鲁斯——蓝调”特点的,为什么?

  4.师:《蓝色狂想曲》中含有“布鲁斯——蓝调”音乐元素吗?如何来判断?

  再次欣赏《蓝色狂想曲》。

  5.说说格什温为自己的这首爵士风格的协奏曲命名为《蓝色狂想曲》的原因。

  总结:通过欣赏以上两首乐曲,我们了解了美国本土最有影响的艺术种类:爵士乐和它的灵魂——“布鲁斯——蓝调”。

  四.学唱体验:

  *《啊,苏姗娜!》(美国民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整体听唱,感受歌曲诙谐、乐观的情绪。

  *《红河谷》(加拿大民歌)

  1.初听歌曲,把握歌曲忧伤、真挚的感情。

  2.整体听唱高声部,师生讨论根据歌曲的理解做不同的强弱变化处理。

  五.本单元总结:

  北美音乐文化主要受欧洲音乐和非洲黑人音乐的影响,也带有一部分印第安音乐的痕迹。其中,爵士乐是美国本土最有影响的一种音乐类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布鲁斯——蓝调”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名作。本文节选自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的序,主要描绘密西西比河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作家笔触细腻,用散文诗式的语言赞美着密西西比河:在广阔浩渺的荒原上,一条河流如万马奔腾般奔流着,无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在她的两岸繁殖着这篇作品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人们对此评价说:夏多布里昂以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粗犷原始的蛮荒之美,令千千万万读者心醉神迷。

  文章开头的一段是对全文的综述: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这一段总写了密西西比河给人的印象。在课文的2、3、4段,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岸和东岸风光的特点。第2段,作者主要写西岸风光。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读到这里,我们的眼前自然会出现一幅芳草碧连天的壮阔景象。接着,作者用舒缓的笔调描绘了西岸静谧的风光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读到这里,那自由自在的逍遥场景便跃入眼帘;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第3段,作者笔下的东岸风光是热闹的。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如果说第3段侧重植物的描写,那么第4段则侧重写东岸的动物。

  最后,作者进行了总结性的描写。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作者为前面的`对比作了综述。然后,他赞叹道: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这里,作者用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将密西西比河美丽的风光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能按照课后练习的批读要求,边读边思,边作旁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资料。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字句。阅读相关课外书。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总体印象。这一段是文章的总起,也是文章的中心段。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这一段的作用,理解风光旖旎的意思。旖旎一词运用范围不广,要让学生会读,并知道在什么地方用。

  第2段:这段写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美丽风光。主要写了草原的广阔和野牛的闲适。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想象草原的景象,感受它的魅力。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抓住几个动词,体会野牛自由自在的快乐,长髯一词,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要适当提示。让学生通读此段,感受西岸风光的静谧。

  第3、4段:这一部分,作者着重写了东岸风光的热闹和喧嚣。随着风光特点的变化,作者的笔触也开始活跃起来。第3段主要是写植物的葳蕤丰茂。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写的是植物的数量众多;茁壮生长,高耸入云,写的是植物的生长状态。这里,作者罗列出植物的品种: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槭树、鹅掌楸、木兰树,让学生找找这里写了哪些植物,了解作者罗列出它们名字的作用是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东岸植物的茂密景象。这里,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木兰树在丛林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拟人的手法赋予了东岸植物鲜明的性格,让木兰树的特点更加突出。第4段写的是动物,有的词语学生见得少,作者的构词手法也与从前的文章有一些区别,因此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句子。如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酩酊的熊、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黄嘴的绿鹦鹉和火焰般的红雀、蜂鸟在佛罗尼达茉莉上熠熠发光等词句,要让学生完全读通,掌握句子的语法停顿。学习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5段:这部分是对前面的总结,河的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仍然是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两岸风光的不同特点。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体会词语,进一步理解全文。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总体感受课文,通过朗读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通过背诵去积累词句。

  课后第2题:这是课文的自学提示,课文的风光描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

  课后第3题:目的主要在于积累。这几个词语表现力丰富,对丰富学生的语汇有很大好处。

  教学设计参考

  一、介绍作者,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2.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和通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大意。

  2.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色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6

  教材简析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主要河流,是世界上最大河流之一。用华丽的语言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迥然不同的风情,向我们展示了密西西比河两岸斑斓的色彩,跳动的生命,壮观的景象和奇伟的声音。

  设计理念

  教学中运用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介绍密西西比河的背景知识。然后紧扣课题中的“风光”一词,感受密西西比河两岸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在感受两岸迥然的风光时,抓住具体的动植物及各自的特点去品读,同时展开想象,理解其意境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4.认识“蜀、瞰”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劈、喇”等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和选取典型事物突出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资料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位于北美洲中南部,干流发源于苏必利尔湖以西,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501米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流经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千米;若以发源于落基山脉东坡的最大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起算,长6262千米,是世界第4长河。

  2.多媒体课件播放密西西比河美丽的风光,学生欣赏。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说说看后的感受。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密西西比河,欣赏那里迷人的风光。(板书课题:密西西比河风光)

  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密西西比河的风光之美。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再读课文,同时思考:作者写了密西西比河哪两处的风光?

  (作者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东岸和西岸的风光)

  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感受密西西比河两岸无限的'风光

  1.默读课文,扣课题中的“风光”一词,想一想课文写了密西西比河两岸哪些景色?为什么说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呢?

  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

  东岸: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和无数的动物。

  2.是啊,东西两岸的风光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请再默读课文,想想东岸、西岸风光都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书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预设:

  (1)西岸景色广阔壮观。

  ①“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远处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

  “一望无际”“广阔无垠”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漫游,这是多么壮观宏伟的景象啊!

  ②“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

  作者在上面的句子中用了“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上面的画面是静止的,而此处以蒙太奇的手法,对一头年迈野牛进行特写,动静结合,赋予画面更多的生机。

  ③请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体会西岸壮阔宏伟的景象。

  a.学生自由练读;b.指名朗读,适当予以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地感受西岸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想象,与文本达成情感的共鸣。

  (2)东岸的景色与西岸不同。

  ①生长的植物不同,西岸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而东岸的植物是“河边、山巅、岩石上,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散发着各种气味。”

  让学生先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典型植物,然后有感情

  朗读,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各种植物的特点,写得生动活泼。

  ②生长的动物不同,西岸草原上漫游着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群,而东岸的丛莽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无数的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魅力和生气。

  让学生先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典型动物,根据文中的描写,请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课件出示)

  ()的小熊()的群鹿()的黑松鼠

  ()的弗吉尼亚鸽()的飞鸟()的毒蛇

  (所填的词语不唯一,以课文为依据,鼓励学生多维思维。)

  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的动物世界,它们在这里幸福地生活。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注意突出每种动物的特点。

  ③西岸的草原是万籁无声的,而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在书上标记出作者都写了哪些声音和色彩。

  结合上下文和工具书,理解“万籁无声”“骚动和聒噪”的意思。

  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因其纷乱、吵闹而倍显生命的蓬勃与跃动,这正是自然的生命活力所在。就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所有的声音,所有的色彩融为一体时,那壮观的景象,那奇伟的声音,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体味其中的意韵,才能感受到大自然是多么神奇与壮丽!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时,表示声音的词语,语调要抑扬交错,读出节奏和韵律,这段中的感叹句要读得高亢而有气势。

  3.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风光真是各有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词语描摹了事物的不同神态,可以说不同的景色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东岸的热闹还是西岸的静谧都让人为之沉醉,想一想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作者将东岸风光与西岸风光进行对比描写,使两岸不同的风光之美,动植物所创造的生机活力之美生动地表现出来,使景物更加鲜明可感。)

  通过感受两岸不同的风光特点,学习作者对比的描写方法。

  四、诵读课文,积累记忆

  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

  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文,在读中感悟密西西比河的无限风光,感受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

  五、教师

  今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领略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旖旎风光。静谧的西岸和热闹的东岸让我们感受到了密西西比河那斑斓的色彩,跃动的生命,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更多关于密西西比河的资料,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它的壮丽与神秘。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指导朗读

  1.说说课文都写了密西西比河哪些迷人的风光?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1)读出西岸的静谧,东岸的热闹。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

  (2)想象自己仿佛来到了密西西比河,把这种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

  3.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再读课文,读己的理解和感悟,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再一次感受密西西比河的旖旎风光。

  二、积累内化

  1.写己阅读的感受。

  2.摘抄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写在积累本上。

  三、落实识字

  1.同桌之间互考要求会认的字。

  2.独立抄写要求会写的字。注意写好“喇、葵、魅、嬉”等笔画复杂且易写错的生字。

  3.比一比,组词语。

  葵()劈()喇()

  祭()臂()嗽()

  《密西西比河》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淤”“蜀”等八个生字和“旖旎”“酩酊”“熠熠”等词语。

  2.用批注法学习课文,认识密西西比河。

  3.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4.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时目标】

  1.用多种方法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在理解每一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结构。

  3.通过度有关资料和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密西西比河的风景及相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和资料图片,教师简单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全长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

  2.导入: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板书课题:(密西西比河)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查字典、问同学等多种方式自学生字词。

  (1)重点指导生字“葵”“瞰”的写法和“锥”“笃”的读音。

  (2)重点词语

  旖旎:柔美;婀娜。

  酩酊:形容大醉的样子。

  熠熠:鲜明;闪烁。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聒噪:声音杂乱;吵闹。

  潺潺:模拟流水声。

  粗犷:粗豪;豪放。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宽广。

  2.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小组交流。

  教师检查,指导: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美好,引出下文。

  (2)密西西比河西岸的植物单一,环境幽静。

  (3)东岸植物十分丰富。

  (4)东岸的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生气。

  (5)对比两岸风光的不同,突出西岸风光旖旎的特点。

  3.你认为哪句话最能概括全文。

  明确: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先认真朗读课文后,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2.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也可以纠正、补充。最后,教师指导:

  问题(1):密西西比河西岸的植物单一,环境幽静;东岸植物十分丰富,动物神态各异。

  问题(2):作者通过对丛林战的动物进行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东岸的动物不但很多,而且神态各异。这样,东岸的一片骚动和聒噪与西岸的万籁无声进行对比,动静相映,趣味横生,更突出文章的主旨。

  问题(3):当然是褒义,因为作者说东岸的各种声音“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3.片段欣赏,体会意境

  (1)教师出示课文片段,要求学生通过这段话想象出画面的样子。

  “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2)教师指导: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地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四、再读全文,梳理结构

  1.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要给课文分成几部分,那怎样分比较好呢?小组讨论,并且说出分段的理由。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纠正指导。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第二部分(2自然段)

  第三部分(3、4自然段)

  第四部分(5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句,引起下文,独立成一部分;第二自然段讲西岸风光,作为独立的一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讲的都是东岸的景色,合成一部分;第五自然段是对比两岸风光的不同,也作为独立的一部分。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ān diān cū ɡuǎnɡ yū ní

  ( )( )( )

  ɡuō zào sāo dònɡ fǔ kàn

  ( )( )( )

  zhuī xínɡ màn yóu

  (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茂密-( ) 粗犷-( )

  广阔-( ) 硕大-( )

  三、按要求写句子。

  1.年迈的野牛深情地望着壮阔的河流和荒野的两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物带来魅力。(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山巅 粗犷 淤泥 聒噪 骚动 俯瞰 锥形 漫游

  二、稀疏 细腻 狭小 渺小

  三、1.野牛望着两岸。

  2.无数的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无穷的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对比的写法和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不同神态的方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文有关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词语:

  风光旖旎 广阔无垠 熠熠发光 万籁无声 魅力和生气 繁茂而荒野

  亲切而粗犷 骚动和聒噪

  (同桌互相检查,及时改错。)

  二、精读探究

  (一)教师讲解“对比”的描写方法。

  1.出示资料: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指导,明确: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二)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1)出示:我们要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描写出动物、植物或其他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神态。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2)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教师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教师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提问: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教师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教师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拓展延伸

  1.师: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示例:珍惜资源,不浪费;保护环境,不破坏;宣传环保,不落后。)

  2.学生小组内交流,每小组指定一名同学汇报。

  3.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