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8 14:59: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寓言》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寓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寓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词语的意思。积累句子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使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个盗铃人的想法错在哪里”等问题来体会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还记得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2、板书课题,齐读24 寓言二则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过一个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自学生字,练习读《自相矛盾》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字字音准,文通句顺

  2、自学

  3、小组交流检查

  4、检查

  (1)读词语:矛盾锐利戳穿夸口坚固自相矛盾哑口无言

  (2)理解词义

  (3)交流读文

  三、理解寓意,熟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矛”和“盾”是指什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

  2、找找有关句子读读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再读课文

  四、用上述方法来学《掩耳盗铃》

  1、读词语:铃铛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中“掩耳”是什么意思?“盗铃”呢?)

  2、读文,找出那个偷铃时是怎么想的?结果呢?

  3、你觉得这个想法错在哪儿?

  4、揭示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5、读这则寓言

  五、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2、介绍《伊索寓言》

《寓言》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

  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

  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 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B 案

  第 一 课 时

  板书课题《纪昌学射》

  1.读课题,懂得课题是什么意思吗?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请带着你要了解的问题读课文。

  自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读生字。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请补充好题目:纪昌学射;纪昌学射。

  汇报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讲述主要内容时,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予提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交流对课题的补充情况,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所填词语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可能填写:“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等,结合这些词语,说说从哪看出来的,重点指导读好第二、三自然段。

  体会寓意

  1.谈一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总结:纪昌学射这个故事,真的是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

  学习生字,书写生词

  第 二 课 时

  交流关于扁鹊的资料

  板书课题,引导阅读

  1.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扁鹊是著名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扁鹊的故事──板书课题《扁鹊治病》。能猜猜他治病的结果吗?

  2.那么,扁鹊为谁治病,结果是否如你们所料呢?

  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检查读课文,汇报主要内容。学生汇报主要内容时,做以下板书:

  蔡桓公神医扁鹊

  全身疼痛──死了无能为力──跑了

  2.细读课文,请写出这个有违常理的结果的原因,能写几条写几条。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先在小组内交流原因,形成小组意见;再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主要原因,小结:小病是觉察不出来的,觉察出来已经晚了;小病不治终将酿成大病,即使是神医也救不了命;听到医生说自己有病,就不高兴;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对自己是十分不利的。

  2.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尤其是扁鹊和蔡桓公四次相见的段落。

  3.如果有其他疑问,可以提出来讨论。

  学习生字,书写练习

  总结拓展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寓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2、归纳解释:寓言是用虚构、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3. 学习“寓”字:“寓”是“寄托”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揠苗助长,指导读准字音)

  二、初读课文,了解寓言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词: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3、指名读故事,读通顺课文,并说一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故事,揭示寓意

  1、学生自由读故事,然后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2、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并交流:“巴望”是什么意思?农夫“焦急”什么?从哪儿看出他很“焦急”?他心里会怎么想?

  (2)指导朗读第一段,读出农夫的焦急。

  (3)指名读第二、第三段。农夫想到什么办法?(相机理解“筋疲力尽”)

  (4)让学生观看插图。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6)指名读第四段:农夫辛苦工作了一天,结果怎样?(理解“纳闷”)

  3、理解寓意:

  (1)讨论交流: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种田人错在哪儿?

  (2)小结:这个庄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让禾苗长得快些,这种做法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太急于求成,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3)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口头练习说。)

  四、指导识字写字

  1、请同学读生字。

  2、记忆字型,分析难写字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描红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讲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则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读准字音)

  二、初读故事,了解内容:

  1、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生词,多种方法检查朗读,读准字音,认清自形。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4、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故事,理解寓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鹬蚌是怎样互不相让的?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出示鹬蚌相争时的语言,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4、鹬蚌相争的结果怎样?(指名回答,指导朗读)

  5、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6、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7、小结: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读后有什么收获?

  五、指导写字:

  先范写,再描红。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寓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3、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4、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5、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6、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

  ⑵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五、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所以在“亡羊补牢”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未为迟也(为时不晚)。

  5、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联系生活的实际,四人一小组说说看。(环境污染、防眼近视……)

  六、认读生字

  1、本文还有几个需要识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书写提醒。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丢 丢

  不补 赶快堵

  又少 再没丢

  未为迟也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的寓意,知道只要(),就()。

  2、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另一则寓言,板书:南辕北辙

  3、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来说说看(师适量补充)

  二、了解故事

  1、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这位要去楚国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吗?

  3、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精读故事

  1、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劝。找出他与朋友的对话,同学一起来读读。

  2、分角色读。点评(读出了朋友的不解、诚恳,读出了他的固执……)

  3、用上“虽然……但……”这个名式来解释一下,这个人到不了楚国的原因。

  (虽然他的马跑得很快,但离楚国越来越远)

  4、朋友一连串的问题也没有让这位固执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5、看着越走越远的车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一个故事。想听听吗?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2、古人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故事:

  出示: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几千年前的故事,你来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说说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领会你所说的故事说,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

  2、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的确让我们受益非浅。在生活中,这些道理将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明智。

《寓言》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含义。

  2、学习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1、介绍寓言。2、解读寓意。3、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一、导入

  1、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2、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3、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4、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三、研读欣赏

  1、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3、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四、拓展、体验

  1、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2、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3、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落难的王子》:1、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2、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二、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默读课文。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2、本文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

  A、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B、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C、“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D、“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四、问题研究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3、“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5、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五、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加任何框框,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根据情况处理。

  六、拓展、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七、全课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作业

  1、完成“状元成才路”。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基本完成。由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介绍导入,学生的兴趣很浓,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透彻。但是对寓言故事的深入理解,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显得仓促。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才能更好完成教学目标。

《寓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白兔的生活体验、落难王子的命运,感悟人生,辩证地对待财富与不幸。

  2、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寓言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积累准确、形象的语言,复述课文。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1、掌握寓言的特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应该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从一则寓言故事中得来,大体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长城附近住着一个老头,养了很多马,名叫赛翁。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家的一匹马逃走了。乡亲们纷纷跑来安慰他。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没准会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回来一匹北方匈奴的良马。乡亲们又纷纷前来道贺。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天天骑着良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安慰他。这时老头又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一年后,北方匈奴入侵塞内,青壮男丁都被抓去当兵,十有八九都死于战场,而这个年轻人却因为摔断了腿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和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当我们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常会用“塞翁失马”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刚才我们讲的是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作家周国平的两篇寓言。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

  2.课文导语

  生阅读导语

  师:寓言由一个故事和寓意组成,故事仿佛是身体,寓意则是灵魂,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领会蕴含于故事中的寓意。那么寓意如何去领会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找对比,找变化,看故事发生前后主人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为何而产生?回答好这两个问题,用心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3.初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两则寓言,首先齐读《白兔和月亮》。

  二、内容研讨一

  师:读过一遍课文,我们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明确: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2、月亮是何等珍贵的物品,而青草是如此平凡。天空可以泰然拥有月亮,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

  3、拥有非分之财并过分看重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内容探讨二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则寓言《落难的王子》,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齐读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

  明确:

  1、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2、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活动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两则寓言来准备两个课本剧,《白兔和月亮》结尾处说“兔子去拜见诸神之王”请同学们前后相互合作,扮演拜见时的情景。《落难的王子》一则一人演王子,一人演路人,准备好之后上台表演。

《寓言》教学设计8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2、,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思考讨论:a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为什么可笑?b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

《寓言》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准备: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

  1、 板书“寓言”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寓言吗?课外你们读过或听过《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伊索和他的寓言吗?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个故事。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三则寓言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卡片:

  狐狸 葡萄 馋得 酸的 惊慌失措 粪便 戒心

  a、 指名读、抢读;

  b、 指导“馋”、“慌”与“谎”的写法;

  (2) 指名读文,注意指出“狐狸”、“葡萄”中的第二个字的读音是轻声,

  (3) 联系读文理解“惊慌失措”、“一贯”、“圈套”、“戒心”;

  三、 再读复述

  1、 自由读文,试着复述这三个故事;

  2、 指名读文,复述故事。

  四、 作业布置

  1、 每字写两遍。

  2、 课后继续读这三则故事,用“||”试着给每个故事分段。

  3、 课外朗读《伊索寓言》并写下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狐狸和葡萄》

  1.课文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这幅抓插图上的内容的?

  2.“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他”会想哪些办法呢?。

  3.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明狐狸想尽办法的结果。此时此刻,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4、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5.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课文下面吧。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体会。

  一、精读感悟《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一)学习《牧童和狼》

  1、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狼来了》的故事?(指名说)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牧童和狼》)。

  3、默读这则寓言,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反应是怎样的?

  4、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5、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6、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蝉和狐狸》

  1、自由读文,思考: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所用伎俩有何异同?蝉与乌鸦表现一样吗?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2、生活中或是电视、其它媒体中听过或看过这样的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同学或伙伴之间说说这三则寓言

  2、修改读《伊索寓言》心得体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继续选读《伊过寓言集》。

  附: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口是心非

  《牧童和狼》牧童 :不诚实,罪有应得

  《狐狸和蝉》蝉 :善于观察、思考,能识破坏人说好话的欺骗手段,对小人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

《寓言》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葡、萄、仰、折”。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寓言《酸葡萄》。

  3、 理解寓言《酸葡萄》,感悟寓言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寓言《酸葡萄》,感悟寓言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通过学习《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使我们知道了爱听别人的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这一次,狐狸肚子饿了,发现了一个葡萄架,它又是怎样做的呢?学完《酸葡萄》,你就会明白。

  2、板书课题,学习生字。葡萄(pú táo):都是上下结构,下面略有不同,一个里面是“甫”,一个里面是“”。

  3、成熟的葡萄是不是酸的呢?(不是)为什么狐狸说它一定是些酸葡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三、理解词语,扫清障碍

  1、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学生读。

  2、学生自学生字词。

  3、做“开火车”游戏,检查自学情况,师生交流。引导:“折”字在“折腾”一词中读“zhē”,除此外,还有“zhé”和“shé”另外两种读音。

  4、积累新词。

  垂头丧气:形容失望的.神情。

  折腾:指反复做某事。

  稀罕:认为稀奇而喜爱。

  5、小结过渡: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单位。读课文时,只有读懂词语,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读懂整篇课文。

  四、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读文,说说知道了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交流。教师顺学而导,着重引导理解狐狸说那些熟葡萄酸的原因。

  2、释疑解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狐狸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干什么?

  (肚子饿得咕咕叫,找东西吃)

  (2)狐狸发现了一个葡萄架后,又有何反应?

  (乐得三步并做两步奔了过去,馋得直流口水,使劲地又蹦又跳)

  动作表演,理解“又蹦又跳”的含义。

  (3)狐狸吃到了葡萄没有?

  (没有吃到一颗葡萄)

  (4)狐狸为什么没有吃到一颗葡萄?

  (因为葡萄高高地挂在葡萄架上,无论狐狸怎样跳,都够不着)

  (5)狐狸说那些葡萄是酸葡萄,真的是酸葡萄吗?

  (不是,从又圆又大、晶莹、紫得发亮这些词可以看出葡萄已经成熟了,而成熟的葡萄不是酸的)

  (6)狐狸为什么说熟葡萄是酸葡萄?

  (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就故意说是些酸葡萄,这是自欺欺人的表现,也是一种精神安慰法,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认为这种东西不好,是坏东西)

  五、课堂小结

  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寓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寓言故事,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

  3.在横向比较阅读中,发现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4.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在横向比较阅读中发现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寓言,寓言通常以简洁有趣的故事呈现,隐含着作者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现在就开启我们今天的寓言之旅。

  二、 在阅读中探究寓意 (一)《狼和小羊》

  1.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时思考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 眼脑直映训练检查自学情况。

  小组开火车作答。通过眼脑直映闪视训练提高训孩子的眼球运用能力,阅读流畅性和灵活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3.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根据提示填空:___想吃____,故意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找碴儿”等难等生僻的词语,使其领会羊和凶恶的狼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4. 提问: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借用伊索的话总结: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二)《谁的本领大》

  1. 带领学生用线式阅读的方法阅读故事。边读边思考:《谁的本领大》讲了什么故事?

  2. 创设情境“挑战智慧之王”——根据提示填空:故事讲了______和______比本领的事,他们共比了______次,第一次比___________,____的本领大。第二次比__________,______的本领大。帮助理解故事内容。 3. 小组分角色朗读故事,讨论读了这则故事的'想法。 4. 指名角色朗读。 5. 交流反馈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看待他人。

  (三)《驮盐的驴子》

  1.自由朗读故事,思考故事内容以及读后对故事的想法。 2.指明反馈

  总结: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害了自己。

  三、 感受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对以上三个寓言的阅读学习,你们有什么感受?

  总结:寓言大都通过简短的故事呈现出来,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且能使我们领悟深刻的道理。(板书总结)

  四、 推荐阅读

  孩子们寓言不仅有以上三种特点,还有许多特点你们可以通过阅读自己发掘,寓言有许许多多丰富有趣的故事,老师向大家推荐三本寓言著作:《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邀爸爸妈妈跟你们一起阅读。阅读可以使我们的同学变得聪明,有智慧,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五、 板书设计:

  贵阳市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

  组别: 语文组

  姓名: 张 月

《寓言》教学设计1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的经过。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第一课时《纪昌学射》

  一、谈话引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还记得《惊弓之鸟》故事中的更赢是怎样一个人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板书课题《纪昌学射》,学生齐读。(“昌”:读成 chāng,注意翘舌后鼻韵;“昌”与“帽”的右边区别。)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纪昌跟谁学射箭?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二、讨论交流,朗读课文

  1、请你带着要了解的问题自读课文,勾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⑴ 纪昌跟谁学射箭?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请教:请求指教)。

  ⑵ 纪昌怎样学射箭?完成填空:纪昌( )学射或者纪昌学射( )。

  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纪昌学射不怕辛苦,很有毅力和恒心?(引导学生抓第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句理解。)

  飞卫让他练眼力(眼力:视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穿梭:像织布的梭子一样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师:现在把你手中的笔拿起来当梭子,在眼前来回晃动,请你睁大眼睛注视着它。你有什么感受?

  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眼花缭乱。

  师:看来,纪昌真的是很辛苦。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绑:读 bǎng,注意后鼻韵)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地盯着它。

  师: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万丈高楼从地起,飞卫先让纪昌练眼力,其实是在练习基本功)

  师:这些句子(第二、三自然段)该怎么读好呢?

  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刺:读 cì,注意平舌;“刺”左中不封口)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⑶ 结果学得怎样?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纪昌为什么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因为纪昌勤学苦练,很有恒心和毅力;练好了基本功。)

  三、总结课文,揭示寓意

  1、此时,你想说点什么吗?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纪昌学射》告诉我们: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决心、毅力和恒心。

  3、用“要想掌握……,就要……”的句式写几句话。(学生练笔)

  4、学生交流:

  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

  四、作业设计

  1、将下面的技能与基本功搭配练线:

  射箭: 练腕力。

  唱歌: 练基本招式。

  书法: 练眼力。

  武术: 练丹田之气。

  2、我认为纪昌能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扁鹊治病》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导语: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黄帝时代的名医扁鹊。

  2、关于扁鹊,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或者课件播放扁鹊的故事:原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古代统称名医为扁鹊。本文所指的扁鹊,真名秦越人,战国时著名医学家的医学家,不仅精于内科,而且精通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相传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被中医沿用至今;尤其擅自望诊和切诊。扁鹊每到一地,都注意了解当地的习俗和多发病、常见病情况,为百姓解除病痛。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晚年时,在秦国为秦武王治病,受太医令李醯忌妒,被李派人杀害。两千多年来,扁鹊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和敬仰。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引入:

  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学课文 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学习生字:

  ⑴ 字音重点的是:

  “肠”读成 cháng,注意是翘舌后鼻韵。

  “烫”和“汤”都是后鼻韵。

  ⑵ 分析对比记忆字形:

  “肠、烫、汤”的字形;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⑶ 学生质疑,全班讨论理解字(词)义:

  一声不响:一点声音也没有。

  理睬:理会。

  缚:搽上,涂上。

  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2、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2、回答思考题,同时指导朗读:

  ⑴ 扁鹊四次见蔡桓公,结果蔡桓公病死了。

  ⑵ 每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蔡桓公怎么回答?当时双方分别会想些什么?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蔡桓公的态度要有变化)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3、抽学生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4、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教师小结:

  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五、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尊重医生,有病及早医治。讳疾忌医才让蔡桓公丧失了生命)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六、作业设计

《寓言》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奕秋通国教诲俱学弗若曰矣。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说说课文的内容。

  情感目标:

  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难点:

  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去寻宝。这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文言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

  出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学生齐读)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一是“读”,能正确隔词断句,把课文读通读顺。

  二是“义”,能根据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三是“悟”,能结合实际,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1.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想展示一下?

  2.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指导读好文言文速度要慢,能正确隔词断句。

  3.师范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读一遍。根据老师读的用笔在文中标出停顿,并在心里跟着老师读。生给老师评议。

  4.自己练习读,读不好的地方可以请教小伙伴,也可以问老师。

  5.指名读,挑战读,师生评议。

  6.齐读。

  三、整体感悟大意。

  1.对照着课本中的注释,结合着插图,自己试着揣摩每句话的大意,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标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课文大意,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

  3.给下面的文段加上标点并翻译全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明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从上文概括出两个成语:专心致志心有旁鹜

  5.译文:

  弈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高手,让他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表面上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将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学下棋,尽管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成绩肯定赶不上人家。(难道)这个人的智慧不如那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

  (1)小组代表说课文的大意,互相评议,补充。只要主要意思不错即可,学生说不准的,教师给予点拨。师适当板书。

  (2)师说课文大意。生评议。

  (3)小组质疑,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四、交流感悟。

  1.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师总结并板书(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善始善终、一心一意等,不能三心二意,)

  2.你做到了吗?今后你打算怎样做呢?学生交流。

  师小结:会读,能理解课文大意,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认识了文言文,等等,这都是无价之宝,只要你继续努力,你会找到更多的宝藏。

  五、品读,读出其中的韵味。

  六、小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1.出示部分课文内容,一些重点词句用括号表示,让学生试着填空。

  2.学生自己练习。

  3.指名交流。

  4.同桌互相检查。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

  正确地背诵并默写课文。自己设计作业。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一人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一心一意 不能三心二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材料的翻译训练,熟习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2、理解专心致志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弈秋败弈》选自《刘子·专学》,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呢?

  二、词语点读。

  “非弈道暴深”,弈道:此处可解释为解决棋的困难局势的对策。暴:突然。深:深奥、复杂。“情有暂暗”:思想、心理上出现了暂时的糊涂。情:此处可理解为思想、认识、心理等。暂:暂时。暗:糊涂,不明白“笙猾之也”:笙曲干扰了他。猾:扰乱,干扰。之:代词,他,指秋。

  三、出示文言语段,要求学生点读翻译。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弈秋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六、读一读,练习背诵。

  课后小结: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自己学习第二篇古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材料,进行翻译训练,熟悉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寓言》教学设计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短文,结合注释了解字义,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③质疑。(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习方法。

  ①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回想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讨论)

  ②交流,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以后,我们学习古文要按着这个学习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寓言》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寓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寓言》教学设计07-18

《寓言》教学设计04-03

(精选)《寓言》教学设计04-03

(经典)《寓言》教学设计07-04

[精选]《寓言》教学设计07-07

寓言教学设计02-08

《寓言》教学设计最新02-27

寓言教学设计08-11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07-19

《寓言》教学设计优秀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