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3 10:13: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汇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

  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

  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策略:

  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意境,组织学生小组自学自悟赏析全诗,师生、生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发挥再造想象感受诗之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图片、乐曲《十面埋伏》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诗词的世界是一个如歌如画的世界。诗中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有“晓风残月”的凄凉;有“把酒问天”的人生感慨,有“铁马冰河”的壮烈情怀。在诗中,我们认识了“吞吐日月”的曹操,我们了解了“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我们明白了“报得三春晖”是天下儿女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我们懂得了“但愿人长久”是炎黄子孙对团圆的共同企盼。诗中有“曲径通幽”,有“波涛如怒”;有“水光潋滟”,有“绿肥红瘦”。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的世界,让它来壮阔我胸襟,激荡我心海。

  二、朗读品味——读出韵味美

  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

  2、生配乐朗读、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三、理解诗意

  1、问:读出了哪种情感?(苍凉、悲壮、豪迈……)

  2、小组讨论: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小组发言解释诗意。

  四、品析词语——感受形象美

  1、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还需要我们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

  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

  2、学生讨论,谈感受。

  3、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五、再造想象——品味意境美

  1、引导:通过品析,我们发现了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美。好的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

  2、示范:请让我当一回导演,大家轻轻闭上眼睛,随老师的描述放映首联所表达的画面:

  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辽远苍茫的大漠,逐渐推近到一座灰蒙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乌云。镜头渐渐拉远,只见整个天空都是阴霾密布,一直到远远的地平线上,黑沉沉的,给人沉闷肃杀的感觉,犹如大敌当前。偶尔有一丝日光从云间缝隙中射出。镜头逐渐推移——这是城门前的一队士兵,他们身穿铠甲,手握刀枪,持着盾牌,笔直的站着。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他的脸上是刚毅严肃的表情,目光中透着坚定,那是誓死报国的决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铠甲上,闪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3、请同学们描述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六、积累比较——吟诵其他边塞诗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边塞诗

  2、反复朗读《雁门太守行》,直至背诵。结束语: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用他那不凡的魅力感染着我们,我们为诗歌美妙的意境而心驰神往,为诗人阔达的胸襟而感慨激动。我们爱诗,更爱孕育诗歌这片土壤的五千年文明古国!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 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 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

  1、边塞

  诗积累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像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①展开合理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②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

  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3.诗歌赏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陈陶

  1 请欣赏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个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

  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鬼才”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句赏析

  1、朗读全诗

  2、译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译: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句赏析

  一二句: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用夸张、象征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与“黑云”相对,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三四句:叙事写景,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

  (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一个“满”字,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点明交战时间之长。一个“凝”字表现力极强。胭脂是为了突出脸蛋、嘴唇自然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从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

  作者告诉我们,血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此两句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五六句:叙事写景。偷袭敌人。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可并没有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而选择主动出击。“半卷”,为的是隐蔽突袭,偃旗息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鼓声不起,主将誓死。

  “声不起”三字,表面上写天气极寒,以至于鼓皮僵硬失去弹性;作者更是巧妙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战场的壮烈,以至于鼓声呜咽,泣不成声。这样理解更能表现我军将士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撼人心魄。

  七八句:抒情明旨。抒发爱国激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奇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土必争,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

  一个体弱多病的李贺,不像岑参陆游等人一样有过沙场亲身经历,却能完全凭想象描绘出高于写生的战斗场景,叹为观止。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主题: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六、体会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站。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特色。

  七、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3)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

  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1、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

  表达诗人的感情。

  5、背诵全诗。

  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和句意;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2、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联想想像法

  3.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引入新课

  给字注音 城欲摧( ) 金鳞( ) 燕 ( )脂( )

  临易水( ) 提携( ) 凝夜紫( )( )

  2、检查课文背诵

  二、 出示目标

  三、 复习检测

  1、 理解词义和句意

  (1)《雁门太守行》选自 ,作者 ,唐代诗人。

  (2)雁门:

  (3)摧:

  (4)、甲光:

  (5)金鳞:

  (6) 角:

  (7)声不起:

  (8)玉龙:

  2、 划分朗读节奏

  3、 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 欣赏词语和句子

  (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一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 达标测评一、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积累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加强对其主旨的理解。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读

  (一)积累文学常识:

  1、雁门太守行:

  2、行:

  3、李贺:

  (二)自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二、课堂探究导学

  1、诗中写战争,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的诗句:

  2、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寒沉惨烈的战地气氛的诗句:

  3、体现援军(偷袭)失利,战争形势越发严峻的诗句:

  4、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

  三、拓展链接

  积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

  四、当堂检测

  1、描写尽管夜晚寒冷,战鼓不能擂响,但是战士们仍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战斗的诗句:

  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诗句:

  3、描绘将士们从容赴难,誓死报国,显示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的诗句是:

  4、从“声”和“色”两方面勾画了一副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句子是: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9

  一、核心指向

  1.理解词及其意境

  2.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

  二、导学过程

  1. 相关积累。

  2. 朗读指导

  3.理解。

  ⑴说说诗歌的大意。

  ⑵鉴赏诗歌

  思路:选词句—判形式(写法或修辞等)—鉴赏(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

  范例:黑云压城城欲摧

  “压”、“欲摧”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

  学生鉴赏摘录

  甲光向日金鳞开

  “金鳞”与“乌云”,色彩上一明一暗,通过铠甲上的`日光,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的昂扬斗志:他们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蓄势待发,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

  “角声满天” :战斗打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凝夜紫”尘埃落定,战场上一片沉寂,昏黄的阳光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人噤声,马含枚,行动诡秘,出其不意,奇袭敌军。

  “易水”直教人联想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

  “霜重鼓寒”, 此刻,天寒霜浓,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以恶劣的天气,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他振臂一呼,挥剑一指,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纵横决荡……

  三、小结艺术特色。

  四、背诵与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篇10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学情分析: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 请学生齐读课文

  2、 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 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七、板书展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 云 间

  夏完淳

  感情:悲——壮

  格调:低沉——高亢

  八、作业布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脂( ) 羁旅( ) 提携( )

  2、解释词语:

  1、《雁门太守行》借用乐府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 借用乐府问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 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08-21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07-23

雁门太守行10-07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6篇)12-14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9篇08-13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设计08-20

雁门太守行教案10-10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10-25

雁门太守行教案02-14

雁门太守行作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