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月光曲》名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16 11:27:4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名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名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联想与想象”对表现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所起的作用。

  2、体会作者围绕“知音”这个主题来组织安排材料的组材方法。

  3、感悟艺术家用艺术为人民带来快乐的情操。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学习不认识的字词,读懂课文意思;自读课后资料,了解贝多芬;了解《月光曲》曲目大致情景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上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读课文情况,随着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断断续续”、“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体会词语所描绘的事物的特点。

  二、读书,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针对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侧重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情况,指导学生思考:

  这篇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你们也概括出了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但是,贝多芬创作了一首怎样的月光曲呢?曲子的意境是怎样的?

  在读书时,将穷兄妹两个联想与想象到的曲子意境内容大致读懂,并练习概括出来:创作了一首表现“月光下,海面从优美平静到波涛汹涌发生变化”的曲子。

  三、研读月光曲“意境部分”,体会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过渡:这个意境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

  1、读书,进一步体会这段话所描写的情境,同时播放月光曲剪辑(能够表现变化的几个部分的剪辑)。

  2、体会皮鞋匠和妹妹“眼前景象”的不同:

  作者写皮鞋匠,写的是他“好像面对”,而写妹妹是“她仿佛也看到了”,两者写法相同吗?为什么不同?如果改成“他们好像面对大海…..”是否可以呢?

  在讨论基础上,教师归纳:写哥哥想到的内容是想象,因为他听了曲子,联想到了大海的景色,从而想象出了“月光下,海面从平静到波涛拍岸的景色变化”,而写妹妹则是哥哥的,一个盲女孩,没看过不能直接把事物的景象联系起来、再现出来,是哥哥看到妹妹得神态,联想到的,所以,写妹妹“仿佛也看到了”。

  3、讨论:如果不写想象和联想,只是交代:贝多芬在月光下又为他们弹奏了一支曲子,如何?

  初步认识:不行,这样的话,月光曲这首曲子的意境就不能表现出来了,那么,到底这首曲子是什么样的,文章也没讲清楚,文章的课题是《月光曲》,这里应该介绍一下,就像过去学过的《二泉映月》一样,本单元要体会艺术的魅力,不写这段话,就不能表现出“音乐作品《月光曲》”的艺术魅力了。

  (之所以说是初步认识,是因为,这里仅仅是在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艺术魅力,而在本文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要体会“贝多芬、穷兄妹”他们是知音,作者在整篇文章当中表现的是这个主题。

  4、过渡性问题:既然是要表现月光曲的艺术魅力,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曲子,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意境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这个传说故事,非要安排一对“穷兄妹”在故事当中呢?文中人物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课下作业: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月光曲的意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写出来的。

  回忆上节课留下的问题:既然是要表现月光曲的艺术魅力,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曲子,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意境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这个传说故事,非要安排一对“穷兄妹”在故事当中呢?文中人物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请学生介绍课下所思考的内容。(如果两节课连着上,干脆不留这个作业)

  一、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将本来陌生的贝多芬和穷兄妹写到一起来的。

  学生读书,找到“走近”——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弹得正是他的曲子。

  讨论从这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作为贝多芬的角色,来思考——感觉非常亲近。

  学生读书,找到“走进”:听到他们想亲自听,但是没钱,于是“走进”。

  让学生读句子,体会贝多芬此时的内心活动:太令人感动了,这样穷,竟然爱音乐,这样穷竟然爱我的曲子。感觉找到了知音。(如果前面已经学过了“伯牙绝琴”,学生能够自然想到知音这个话题,如果没学过,教师可以引导提示,喜欢音乐,喜欢贝多芬的曲子,这让贝多芬非常感动,感觉他们是非常亲近的,能够读懂自己的。)

  学生找到:贝多芬弹了一首刚才盲姑娘弹得曲子之后,盲姑娘说的话:弹得太纯熟了,感情多深啊!

  体会这句话背后的意思:让贝多芬感觉到,盲姑娘虽然穷,虽然弹的断断续续,竟然能一下子感受到作品的独特情感,而且猜测到这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奏出来——这真是知音!(如果学生没学过《伯牙绝琴》,教师直接可以点出来:读懂对方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作者独特思想和情感,这就叫知音。)

  二、引导学生设想贝多芬再次弹奏一首曲子的内心所想:

  作者接着写贝多芬又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么,此时此刻他内心想了些什么呢?他想通过曲子来传递一些什么呢?再读穷兄妹的联想,再听曲子,猜测,贝多芬此刻在传递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读书,听曲。讨论,交流:对美好事物的展示和赞美,对命运不平的愤怒等等。

  三、研究写穷兄妹想象与联想的相关句子,体会:作者写这一部分,与表现他们是知音,有什么关系。

  学生结合穷兄妹的表现,结合他们联想和想象到的内容,体会到:他们能够真正听懂贝多芬的作品所传递的内容,他们能够真正欣赏到贝多芬作品的艺术魅力,真正能被贝多芬的作品所陶醉,忘我——连乐曲停下来都不知道,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

  再次讨论:“不写这段联想和想象,行不行”这个“老”话题,深入体会“这部分对表现他们是知音”所起的作用。

  总结:作者就是以贝多芬的曲子为纽带,将贝多芬和穷兄妹从陌生人写成了相互能够读懂内心世界和思想的知心人,开始是空间距离的'接近,后来是心灵世界的无限靠近,纽带是艺术,音乐艺术!。

  四、朗读、背诵这一部分,享受知音之间美妙的感情,享受贝多芬《月光曲》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月光曲(传说)

  贝多芬:走近 走进 弹一首 再弹一首(创)飞奔回

  穷兄妹:断断续续 听一听多好 多纯熟啊! 陶醉(联想与想象)

  设计思考:

  除了常态的识字识词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侧重在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来进行艺术欣赏”,就课而言,就是通过阅读联想和想象部分和欣赏乐曲,来体会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所表达的体会情感欣赏的审美方式;同时,通过分析文章的表达思路,来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贝多芬与穷兄妹成为艺术知音的,同时学习作者以曲为轴,表现人物关系的方法。

  本文教学的特点:

  概括——在概括的过程中读懂主要内容;从形式切入,在研究表达形式的同时,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表达方法。

  就文章的表达方法的学习而言,我在这里主要采用了增删调改的方式,增删调改,其实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体会“增删掉改”之后与原文表达方式方法相比较,效果有啥不同,这是个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地从课本中找出答案的问题,也不是简单地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上下文实际就能得出结论的话题,必须建立起文本整体的联系,揣摩作者表达意图,结合自己已有的语言表达实际来体会,是一个综合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调动自己已有语言文字实践的实际来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自己思考,同时需要与班上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来进行自己观点的验证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要体会作者表达效果的独特性,学生感觉到了学习过程的挑战,挑战结束,学生内心挑战困难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再加上对表达方法进行了赏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逐渐浓厚起来。

  本文的第二课时,我在引导学生研读“如何成为知音”的行文思路的时候,只在帮助学生建立文本的整体联系——文章各个部分内容是如何联系成为一个文章整体的,在这个过程中,再进一步体会联想与想象,与知音的关系,对表现知音的作用,这样,学生一方面学会了在整体的联系中读懂课文,而且学会了阅读中去抓联系的阅读智慧,提升了阅读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月光曲》名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化石吟》名师教学设计

2.人教版语文《春》教学设计

3.人教版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4.人教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5.离骚名师教学设计

6.观潮名师教学设计

7.梁实秋《鸟》名师教学设计

8.《化石吟》名师教学设计

9.《乡愁》名师教学设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