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6 16:51: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名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师教学设计

名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生自由选择探究问题,自读自悟。在反馈中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借助教材,恰当地帮助学生进行词、句、段、篇的积累与运用。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把一段话写具体的方法,来练习写一段话。

  教具准备:

  录像、课件

  课前活动: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就和浩瀚无边、深不可测的大海交上了朋友,课下同学们积极搜集了许多关于大海的资料,在课前,我们展示交流的是同学们搜集到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导探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海底世界》,教师板书。

  1、 情境导入:刚才,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在海边漫步,在海底畅游,感到心旷神怡,兴奋无比。那么,通过初读课文,海底世界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表达,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教师板书

  2、 引导探究:在这节课上,我们主要来研究什么问题呢?我们打开语文书,一起来学习。

  二、学生探究。

  1、 选择探究:请大家从景色奇异或者是物产丰富这两个特点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来学习。大家打算如何来学呢?

  读默读全文。

  标重点词句。

  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去品味与赏析文中语言。

  2、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引导。

  (一) 景色奇异:哪位同学选择的是描写海底景色奇异的这个特点?指名反馈,随机引导。

  1、 宁静窃窃私语

  (1) 为什么海面和海底的反差会那么大呢?

  看来他是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而且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谁能有不同的说法?

  谁能把这种反差读出来。

  句中哪个词体现了这种反差?大家是怎么理解依然的?看来你用的是换词的方法,谁还能接着说?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 海底是宁静的,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大家从哪知道的?这不是前后矛盾吗?通过大家讲解,我明白了。原来,我们用听觉器官耳朵,在海底感受到的是宁静,借助仪器听音器,感受到的是窃窃私语。

  什么是窃窃私语呢?能表演出来吗?在文中它是指海底动物的声音很低。想不想听一听?(课件)

  (出句子)听完了声音,谁能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谁来在读读?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海底的动物还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谁能仿照课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把同学们说的这些声音连起来说一说。

  大家看,文中这句话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在这里还可以用什么呢?这个省略号省略的就是刚才大家想象的内容,海底世界的声音是无穷无尽的,还有待于我们今后去探索。

  文章还有哪句话是写声音的呢?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想它们所描写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 大家看,海底是宁静的,而在宁静中还有动物们窃窃私语的声音,真可谓是静中有声,这正是她的奇异之处。还有哪也能表现景色奇异呢?

  2、黑暗光点

  (1)刚才是静中有声,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海底这一奇异之处吗?(暗中有光)

  (2) 大家看,最强烈的阳光也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这光点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呢?

  (3) 海底真是景色奇异!还有写这个特点的吗?

  3、 动物

  (1)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是什么段式?

  他们的活动方法都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完成表格后,自己练习说一说。

  动物

  活动方法(找动词)

  活动结果

  海参

  爬

  每

名师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屈辱的过去与今天的强大。

  (2)以读激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读有关语句,领会句子含义;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课件出示插图)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地方?

  是的,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

  (板书:圆明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根据个人感受答:美丽、举世闻名等)

  可以说:(指名说,并出示: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听到这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多么地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齐读)

  (二)朗读感受,体味辉煌。

  那么,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呢?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感受那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吧!

  1、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园林和建筑呢?

  (指名分段朗读。)

  (根据朗读板书:有-----也有-----)

  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感慨漫步园内------

  (齐读)

  多美呀!想看看吗?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出示图片)

  看了这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

  (指名读第四段)

  (1)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那些文物?

  (2)理解上自下至

  从先秦到清代,你知道有多少年吗?(2500)

  (3)这2500多年中,这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能有多少?

  (生猜测)

  (出示资料:舍卫城,自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高达数十万尊。)

  而这只是圆明园中的一座小城,而这只是一些佛像。想想圆明园中那么多的珍宝啊,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根据回答板书)

  (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

  (出示图片,最后定格在铜首上)

  这是圆明园那140多个景点内的一个小小的十二生肖喷水池上的3个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啊!而这只是圆明园众多宝物中的一点点啊!你觉得这些宝物除了数量众多,还可以怎样形容?

  (根据回答板书)

  (5)谁能用关联词说一说?

  (6)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可如今,我们却再也看不到这博物馆、这艺术馆、这瑰宝、这精华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

  (出示图片)

  那是因为(齐读最后一段)

  圆明园被彻底地毁灭了。

  (补充课题)

  1、谁能告诉大家英法联军当年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指名读,出示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1)统统掠走是怎么掠走?你能举个例子或打个比方吗?

  (2)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

  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里有两段资料,是一位当年参加掠夺的士兵写下的'。

  (出示资料: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链。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2、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吧!

  (指导朗读)

  3、同学们,不仅如此,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用火烧。大火(齐读)

  4、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当年英法联军的暴行吧!

  (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此时此刻,我们还能称他们为军人吗?他们简直就是一群(强盗),一群无耻的(强盗)!面对着这群强盗,面对着这熊熊大火,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来吧!

  (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5、大火连烧了三天,整整4320分钟啊!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想想看,这4320分钟会烧掉什么?

  是啊,烈火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齐读),也没有了----(齐读);没有了-----(齐读),也没有了-----(齐读);不仅没有了-----(齐读),还没有了------(齐读);那些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齐读)没有了,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都没有了,那些上自(齐读)没有了,下至(齐读)也没有了。

  (逐条擦掉刚才的板书并叙述)

  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激动人心的)圆明园彻底地毁灭了。(指题目)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按着题目直接写毁灭,而要写它曾经的辉煌呢?

  (这样的写更让读者感到惋惜和愤怒,起到反衬的作用。)

  总之一句话:只有曾经拥有过,才能体会失去的痛苦!也正因为它那么的美好,我们才说

  (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齐读)

  这圆明园可是古代皇帝的家啊,英法联军就这么轻易地闯了进去,这座世界上最没的园林,竟然在大火中化成了灰烬。难道这样的损失也是可以估量的吗?

  (齐读)

  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这样的损失是可以估量的吗?

  (生再次读)

  亲爱的同学们,面对这断壁残垣,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感受吧!

  (出示图片,并配乐《二泉映月》,学生写话)

  (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我们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

  让我们永远记住一百四十多年前的噩梦,记住写在圆明园残柱上的耻辱,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齐读)

名师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富有特色的游记。文章以一滴水的经历为线索来移步换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从玉龙雪山的重生到山下玉河瀑布的奔流,再到落水洞、黑龙潭的沉睡初醒,后来流经丽江四方街几个重点场景的所见所闻,通过水的视角来描述从玉龙雪山到丽江四方街沿岸的风土人情乃至历史由来,展现了一幅立体丽江图,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游记,顾名思义,就是记游,属于写景散文,学生并不陌生。七年级时学生接触的第一单元课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这些都是文情并茂的写景抒情散文,八年级上册书学生又接触了《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些古代名家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

  本单元的课文第一次把游记作为一个单独的单元,通过前面三篇游记散文的学习,学生应对游记散文的特点,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自读本篇时,重在阅读实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抓取文中的关键词,梳理作者的游踪。

  【教学目标】

  1.运用圈点勾画等方法抓取关键词,梳理游踪

  2.品味优美语言,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圈点勾画等方法抓取关键词,梳理游踪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语言,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学案导学、实物投影仪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课文导入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导入,让学生对丽江有直观的.印象,为后面的赏析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重点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三、合作探究

  1.自学指导一:觅游踪,理线索

  默读课文,进行勾画,找出文中的关键词,梳理出这“一滴水”的行程,并画出线路图。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他见到了些什么(重点写了什么),请概括出来

  2.自学指导二:赏美景,抒情感

  先自主跳读课文,从文中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处美景,做好批注,从修辞、用词等角度进行品读;然后小组讨论,轮流发言,做好记录;最后全班展示交流,发言要清晰条理。

  3.互助交流

  任务完成之后,可以请教、可以交流,有争议的地方可讨论。

  4.我的疑问

  老师总结1.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原文,运用圈点勾画等方法抓取关键词,梳理游踪

  2.学生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1.明确游踪,学会抓取关键词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训练学生多角度赏析的能力体会作者写景中包含的情感。

  四、类文阅读阅读《黄果树听瀑》节选并完成下面的问题进一步巩固

  通过圈点勾画抓取关键词,了解作者的游踪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抓取关键词语把握作者的游踪,

  五、布置作业1.我是另“一滴水”

  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水滴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对丽江古城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仿照本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墙……的角度来写一段话。表达某种情感,100字左右。

  2.写名片

  请你替水滴导游为丽江设计的名片上写一句话,概括特点:这滴水所见的丽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名师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体验主人公成长的心里路程

  2.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突破方法: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文中体现心理历程的语段并加以分析,把握人物心理,体会主人公成长历程,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体验法:在研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在阳光下成长,有人在风雨中成长;有人在无忧无虑中成长,也有人在痛苦中煎熬成长……成长有成长的快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ppt图片展示不同人的孤独)

  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

  人离家原因有三:

  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出于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二、作者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1945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三、朗读课文,感知“孤独”

  1.检查预习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2.听读课文,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撑船赶鸭,出到苇荡-----苇荡遇雨,经受考验-----与鸭共成长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细读课文,理解“孤独”

  1.思考探究: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体会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之旅。

  完成表格: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的词语。

  不同阶段不同心理感受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茫然和恐惧

  到达目的地——芦苇荡害怕和胆怯

  在芦苇荡安静下来孤独

  在芦苇荡时间一久不再忽然的恐慌

  经历暴风雨后长大坚强

  2.深化作品主题:用勾画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提示: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一般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形象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深化作品主题

  鸭群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突出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烘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

  2)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以鸭子“无家”“漂流”及对唯一的小船的依靠烘托出父子俩此时孤独、恐惧、无依的心理。)

  3)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

  芦苇荡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这样无边无际的芦荡渲染了气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暴风雨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可怕的暴风雨让本来孤独恐惧的主人公更加陷入恐慌之中,但也正是有了这暴风雨,让杜小康体验了真正成长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学生讨论交流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教师归纳:

  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对未来前途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芦荡里孤独的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

  曹文轩说:“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孤独对于杜小康来说,与其说是磨难,不如说是什么?

  四、联系生活,畅谈“孤独”

  师:跟着杜小康,走完了这段孤独之旅,我想我们每个同学的内心一定品尝到了一份孤独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来品尝几份孤独,然后想想杜小康的孤独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拿起笔写写你的孤独体验。

  1.把自己亲身经历过“孤独”的故事在全班进行交流。

  2.每位同学用“孤独是……”写一句话,在全班做一次朗诵。

  五、课堂总结

  生命是一个旅程,不是一个家,是一条道路,不是一座栖居的城市;人们所有的享受与幸福只不过是生命路旁的旅店,供我们稍事休憩,好让我们增添精力到达终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孤独,让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历练,变得更加坚强和无畏。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做好了在绝境中重新诞生的准备了吗?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曹文轩小说:《青铜葵花》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彩段落,加以鉴赏,积累语言。

  2.完成小作文《我的孤独之旅》

  3.课后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

  七、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成长

  环境鸭群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芦荡

  风雨

名师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课前序曲:

  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烛光里的妈妈》,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想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展示课题)

  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谁会唱吗?

  (有许多学生摇头)

  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

  师:你觉得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

  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正如《母亲》这首小诗所写的一样。(多媒体展示《母亲》)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齐答):好!(齐读《母亲》)

  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

  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师:那我想知道:诗中所写的这些,你和你的母亲之间是否也发生过呢?你能向我们谈谈你与母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小事吗?(多媒体展示:说真话,诉真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你被母亲感动的情节。)

  生8:每次周末我回到家里,妈妈都会为我做很多我爱吃的东西,而且总喜欢看着我吃。 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饿,当时天气很冷,妈妈还是起来为我烧吃的。

  生10:妈妈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她每次上班前都为我准备好中饭。有次她为我准备了两个荷包蛋。我趁她没注意把蛋放进了她的饭盒。可中午时妈妈跑回来,把两个荷包蛋又给我送了回来。

  师:就为了把两个荷包蛋给你送回来,跑了很远的路。

  生10:是的,从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关心。

  师:看的出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谢谢。

  生11:我每次来学校上学,妈妈总是有很多话跟我讲,而且要将我的用品全部准备好。 师:相信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母亲和MTV中母亲一样无私地深爱着我们,他们也同样的伟大。如果要求把刚才大家所说的感动情节写下来,该如何落笔呢?(停顿一下)别急,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好不好?

  四、范文引导

  1、多媒体展示范文一《妈妈的唠叨之歌》。

  师:这是我们同龄人的一篇习作。请大家自由朗读,然后回答这个问题:文中的妈妈有怎样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范文《妈妈的唠叨之歌》片段)

  生12:文中的妈妈爱唠叨。

  师:你觉得作者讨厌妈妈的唠叨吗?

  生12:不会,作者感受到妈妈的唠叨是对自己的爱,他把妈妈的唠叨称为“歌”。 师:说的好!你的母亲徇脒堵穑?/p>

  生12(微笑):会。

  师:你读的懂妈妈的唠叨吗?

  生12:能,那是对我的关心。

  师:其他同学呢,你的妈妈会唠叨吗?会的请举手。(全体学生举手)看来我们的母亲也是爱唠叨的。母亲为我们所做的.小事体现了爱,原来唠叨也是爱呀!那么母亲的严格要求呢? 生:也是爱的体现。

  师:对,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小作者写作时选取了妈妈的唠叨来体现母爱,这说明他平时对母亲的言行观察的很仔细。这是否也给我们启示呢?

  生13:平时应多观察母亲。

  生14:要多留心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你看作者就很好的把妈妈的唠叨语言写出来了。

  师:说的很好。在生活中多观察母亲,多理解母亲,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母爱的材料。(板书: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2、发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这样我们有许多小事可以写,那该如何取舍呢?我们来看范文二《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请推荐我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名学生朗读)

  师:谢谢!读的很好。看了本文后,谁能说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动吗?

  生15:不知怎的,我不愿让同学们看见我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我就叮嘱她别来学校,东西可以让别人带来。无意中,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来看我,都是躲在角落里,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这个情节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5:因为作者不让母亲来,可他母亲还是来躲在角落里看他。而且是默默地走回家,为

  的是省下车钱。

  师:那我就奇怪了,不让来就不来好了,干嘛还要来呢?

  生16:因为母亲对孩子非常关心,放心不下。

  师:那为啥要偷偷的来呢?

  生17:因为作者不愿让同学们看见那农村模样的母亲,于是就叮嘱她别来学校。

  师:说的好!这件小事足以体现母爱。如果我把原文改成这样呢。(多媒体展示改文:有一次,我从姑姑口里得知,母亲每星期都躲在角落里来看我,然后,默默地走回家去,为的是省下车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妈妈,你真是太好了!)

  师:你觉得原文好,还是改文好?为什么?

  生18:原文好。因为原文讲了不让母亲来,可她还来。而改掉的没有讲“我”不让母亲来,这样不能更好的体现妈妈的爱。

  师:分析的好极了。

  生19:原文好,因为原文“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我在心里暗暗地谴责自己:你太自私了!”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改文没有。

  师:对。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选取的是一件小事还是大事?

  生(齐答):小事。

  师:那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呢?

  生20:我们写作时可选取日常小事来表现母爱。

  师:任何小事都能很好的表现吗?

  生21:应该选取感人的情节来写。

  生22:写作时把事情的缘由和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师:对,特别应把当时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来,我们总结一下: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板书: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五、课堂练笔。

  师:这样,不仅有事可写,而且能很好的表达情感。(板书:事;情。)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你尘封的记忆,翻开你成长的历程,选取你认为最能表达深深母爱的一件小事,写一个片段,注意刚才我们总结的写作启示。能写吗?

  生(自信):能!

  1、学生当堂练笔(10分钟)。

  2、学生点评。

  3、教师总结: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身后有母亲注视的目光;也无论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衰老,多么的体弱,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人。

  六、布置作业。

  师:(多媒体展示作业)1、在生活中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2、课外给母亲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回家时为母亲做一件小事,体会母亲的反映。3、用心观察、感受母亲爱你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结束语:这次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发现你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你们懂得了母亲。就让我们从感受母爱,体会母爱开始,去感受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爱,从而爱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生活,感受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多媒体展示: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学做真人。)下课!

  七、板书设计

  感受母爱,体验真情

  情

  事

  善于观察生活,体会母爱

  选取细节材料,凸现情境

  教学反思: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第一篇例文的分析明确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入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母亲的唠叨等),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状况;通过第二篇例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件(细节)来表现人物,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写作中情境交代的重要性,从而能使文章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更好的表现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名师教学设计6

  本文记叙了我国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出色的文学、政治才能以及杰出的科学成就,表现了作者对张衡的由衷敬仰。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四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的情况;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深入全面地认识张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学习时间4学时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PPT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早在1700年前,当西方各国对地震尚处于迷惘无知的时候,张衡已经能准确地测知地震了。张衡开创了世界地震学的先河。历史和人民对张衡作出了多高的评价呢?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请看范晔在《后汉书》中是如何记载张衡事迹的。

  二、了解作家作品。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人。南朝宋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少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做过宣城太守。他编写的《后汉书》详载了刘秀起兵推翻王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的东汉195年的历史。该书既具史家识见,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西汉)的《史记》、班固(东汉)的《汉书》、范晔(南朝宋)的《后汉书》、陈寿(西晋)《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三、了解传主事迹

  张衡不但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诗文俱佳,造诣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见的全才。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精通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机械、气象;在社会科学方面,历史、文学、经学、哲学、礼法、绘画均至佳境。他既在自然科学方面为我们留下了震惊世界的浑天仪、地动仪、独飞木雕等伟大发明,又在社会科学方面留下了熠熠闪光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他的《二京赋》,达到了汉代大赋长篇巨制的极致;他的抒情小赋为赋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途径;他的诗是我国七言诗由发展到成熟的'一个标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称赞张衡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四、正音辨形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标注拼音。

  少善属文(shào)(zhǔ)不好交接俗人(hào)辟公府(bì)

  累召不应(lěi)五载复还(zǎi)乞骸骨(hái)逾侈(chǐ)

  辄积年不徙(zhé)璇机(xuán)篆文(zhuàn)骄奢(shē)

  蟾蜍(chánchú)驿至(yì)帷幄(wéiwò)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酒杯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员”通“圆”圆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傍”通“旁”旁边

  与武决去“决”通“诀”辞别

  五、疏通全文字句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才(文学的成就)。

  第二部分(2~4)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第三部分(5~6)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在政治上的成就)。

  二、研习第1段

  1.张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其“从容淡静”又表现在哪里?

  明确: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党。

  2.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何以见得“才高于世”?

  明确:张衡“才”高于世,表现在:一、“善属文”,作《二京赋》;二、“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四、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三、研习第2~4段

  1.《张衡传》全文的重点在哪里?作者这样安排合适吗?

  明确:全文写了张衡的品格和文才,写了张衡的政治才干,写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第二部分记述张衡取得的科学成就,是文章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情况;一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作者这样处理文章的详略安排,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张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而他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最为突出,理应成为本文记叙的重点。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第四段不到二百字,作者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请概括要点。

  明确:作者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

  ①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1句,阳嘉元年,候风地动仪);

  ②材料、尺寸、形状、装饰(2句,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③机件、内外构造(3、4、5句,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④功能和作用(6、7、8句,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⑤精确程度及评价(9、10句,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⑥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11、12句,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⑦交代仪器正式使用(13句,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四、研习第5~6段

  1.在第5、6段中,为了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作者写了哪两件事?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一件就是交代《思玄赋》的由来,突出了张衡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另一件是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和奸党斗争的事。

  2.“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张衡很聪明,很有政治才干。

  3.“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又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说明张衡政绩显著,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

  五、归纳总结

  1、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2、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的材料的?(这是上一问题的换一种问法)

  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

  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文关于古代官职的文化常识,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列出关于官职任命、调动、贬谪等的词语并解释。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行:去应荐。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就:就职,任职。

  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应:应职,接受官职。

  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2、找出课文中官职专名用词,并作解释。

  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郎中:官名。

  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国王:指河间王。国,诸侯国。

  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3、官职变动用词。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ナ:给予官职。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职。ミ: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任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表示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行:迁左丞,行徐州事。

  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勃,人名)

名师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画面内容,体验诗歌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和欢快的情绪。

  2、引导幼儿用诗的眼光观察周围物体,大胆进行艺术想象。认识汉字“绿”。

  3、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仿照诗歌结构,根据个人经验、想象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红黄蓝绿彩片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看,黑板上有些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颜色的?

  二、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瞧,老师带来了什么?(眼镜)这是什么颜色的眼镜,这个眼镜很神奇,咦,你看看带上这绿色眼镜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副眼镜,你们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看,蓝色的天空换成“绿色的天空”(4个依次换)三、认识汉字“绿色”

  戴上绿色的眼镜这些东西变成了绿色。出示“绿色”。让每个小朋友念一遍。哎,老师用黑色的笔写的它们念什么呢(绿色)以后我们在认识字宝宝的时候不能光看颜色,要看字的笔画。

  四、集体欣赏诗歌

  1、戴上绿色的眼镜我们看到了“绿色的__绿色的__……”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到处都是绿绿绿,当我把绿色的眼镜拿掉,你们猜会发生什么变化?(绿色的世界还有没有了)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绿色的眼镜拿掉了绿色的世界不见了,它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太阳折射出的光是七彩的,但是射到绿色的眼镜上就把其他的颜色吃掉了,就只剩下绿色了。

  3、如果我换成红色的眼镜只会什么颜色呢?换成黄色的眼镜呢?

  4、我们戴上绿色的眼镜就看到了绿色的世界(集体朗诵诗歌)朗诵1—2遍

  五、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戴上绿色的'的眼镜我们会看到绿色的世界,如果你戴上红色的眼镜呢?又会看到一个什么颜色的世界呢?

  2、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眼镜,你把看到的什么颜色的东西编进诗歌里面,谁会来把你看到的编进诗歌里?你拿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眼镜就会看到的就是__的世界。

  哇,戴上这神奇的眼镜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们拿着这眼镜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名师教学设计8

  一、教材解读:

  本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瓷胎独特,十分搞笑。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在督导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理解课文资料,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读通课文。

  3、导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

  3、领悟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朗读下列词语:

  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充满生机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

  誉为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4、练习: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

  誉:撇和捺要舒展。

  遒:“西”内别忘了一横。

  盆:撇和捺的位置要摆正。

  屹:右边不要多横。

  俯:右边“府”的一撇要到位。

  状:同“壮”要区别开来。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透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资料,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明白,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这天,咱们就一齐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能够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述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述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述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述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貌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样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述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述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必须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能够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明白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仅……而且……”。(迎客松不仅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此刻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样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那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貌,你就必须能读好,必须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必须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齐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补充练习。

名师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会读“杂”字,会写“杂、稀、蜻、蜓”4个生字。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农村风光。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中描绘的农村风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其他的田园诗。

  2.师生提前预习,搜集了解古诗以及诗人的相关资料,自读古诗,把不懂得知识圈画出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ppt1)

  孩子们,这是一次特殊的开学,我们将用另一种方式一起开始新学期的学习。想必大家已经很久没有出门感受大自然的怀抱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奔向大自然吧。(ppt2—11田园风光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广阔的田野,五彩缤纷的花朵,蓝天白云,金色的麦田,伸向远方的小路,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还有在那田间忙作的人们。这些景色,我们在哪儿能看到呢?对,江南。

  二、解题得法,了解诗人

  1.在江南,这样的田园景色如此美丽,深深吸引着我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南宋大诗人范成大走进农村,感受他眼中的美好的田园生活。(ppt12)

  读读课题。孩子们,“兴”在这里读第四声。在文中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ppt13)

  对于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它所在句子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ppt13)再读读课题,把字音读准!(ppt14)孩子们,看看题目中的“杂”字,下面的部分,不是“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ppt15)

  2.我们把目光聚焦诗题。“四时”指一年四季,“田园”指农村,“杂兴”指有感而发的兴致。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ppt16)

  孩子们,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读题目。(ppt17)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只是其中的一首。(ppt18)

  3.关于诗人范成大和这首古诗,你们一定在课前预习时搜集到不少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看看我们是否心有灵犀一点通。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ppt19)

  三、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古诗,老师要在识字,写字和字词理解三方面强调一下易错知识。(ppt20)

  2.识字方面——要读准平舌音“杂”,后鼻音“蜻、蜓”。(ppt21)

  写字方面——本首古诗有三个要写的生字“蜻、蜓、稀”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特别是“蜓”字,右边不要写成“延”。练习时要注意。(ppt21)

  字词理解方面:(ppt22)

  (1)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2)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3)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孩子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在平时的学习中,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借助课文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请教老师同学,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ppt23)

  2.借助注释,结合画面,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再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3.先来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一二句描写的画面你读懂了吗?试着说说吧!(ppt24)

  金黄的梅子,大大的杏子,雪白荞麦花,稀稀落落的菜花地。孩子们,这就是江南初夏时节的景色。借助注释,我们能把意思说完整。如果在说的时候加上自己合理的想法,那会更好。(ppt25)

  可以这样说: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ppt26)还可以这样说: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ppt27)多么令人向往的景色——有花有果,有形有色的(ppt28),此时的你面对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想必此时此刻的你已经对夏季田园美景充满喜爱之情,那里形美,色美,怎能不让人喜爱。(ppt29)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ppt30)

  4.刚才的美景让我们意犹未尽,再来读读“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话又让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美景呢?(ppt31)

  孩子们,“日长”“惟有”的意思你知道吗?日长就是天长了。惟有就是只有。(ppt31)

  夏季一到天会越来越长,江南的夏季村民不在家,会去干什么呢?一定有孩子通过课前预习已经知道了。夏季之时,农民伯伯们已经开始忙碌了,忙碌的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那蜻蜓和蝴蝶飞舞着。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这就是这两句诗句的意思。(ppt32)

  5.此时,你眼前浮现着怎样的景色,试着说说吧!

  夏天白天变(长)了,农民们早出晚归,在田间辛勤地(播种)、(除草)……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悠闲)地飞舞着。(ppt33)

  6.再读读三四句,读懂诗人在写法上的妙笔了吗?一句“日长篱落无人过”让我们看到正午时分幽静的景象,这是静景描写。而那“蜻蜓蛱蝶飞”更显得田野静悄悄的,这是动景描写。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静中有动,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ppt34)

  7.孩子们,诗中的初夏农村景色有形有色,有动有静,这样的田园生活多美啊,怪不得作者这么喜爱它,让我们来齐读这幅独特的风景图吧!(ppt35)配乐

  六、总结交流,拓展阅读

  1.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我们从中体会到了田园之美,自然之趣,劳动之乐。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两首诗,这两首诗是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一起欣赏学习。(ppt36)

  2.拓展古诗一《夏日田园杂兴——其九》宋代范成大(ppt37)

  3.拓展古诗二《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ppt38)

  4.古代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也用自己的笔墨记录着美丽的大自然。(ppt39)

  5.课后,让我们一起去可以搜集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阅读欣赏。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借助注释,插图,发挥想象读懂了古诗。课后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之一,完成课后练习。(ppt40)

  6.古诗文化是我国中华文化的瑰宝,能吟诵,更能吟唱,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听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结束我们的课堂。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黄杏子肥

  麦花白菜花稀农忙时节

  动静相衬昼长人稀,蜓飞蝶舞田园景色

名师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

  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名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由浅入深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有童话故事《稻草人》。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2.生难字词

  (1)字音

  拘泥(jūnì)歌谣(yáo)契合(qì)

  旷远(kuàng)海啸(xiào)苟安(gǒu)

  (2)词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朗读本文时,要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语言魅力,透过文字感受到作品的温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7):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8~13):以诗、文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4):总结观点:必须驱遣想象力,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交流点拨】(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4)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2.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交流点拨】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交流点拨】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作者以文字为载体传达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并简要分析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总结本文1~10段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第9段中为什么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交流点拨】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会。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关于驱遣阅读者内心的想象方面的论述,对我们学习语文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让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启发。我们在以后的语文阅读中,要透过文字深入作品内部,体验阅读的快乐。

  2.拓展延伸

  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交流点拨】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变得更生动。

  3.布置作业

  (1)本文是节选的一部分,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外找来读一读。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驱遣我们的想象

  作者写文字传达所见所感想象文字读读者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学过文章思路进行延伸赏析之后,有助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来鉴赏文艺作品,延伸设计难度过大,还需要不断改善。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课下要积极沟通。

名师教学设计12

  活动目标

  1、了解情绪、情感变化,能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心情。

  2、会运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和安慰别人,表达自己的爱心。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各种面部表情

  2、彩色笔,画心情的纸:生气时的大脑内部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表情图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师倾听幼儿的想法与感受。

  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幼儿摆脱不良情绪。

  2、启发幼儿想象

  高兴时,大脑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气时,大脑会是什么样子呢?

  3、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想象和心情用喜欢的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在绘画过程中,不强调技能技巧的要求,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与同伴相互倾诉不同的心情,相互理解,一起想办法去帮助和关心他人。

  幼儿园表情教案,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表情,开心与不开心,或是伤心哭泣,或是无表情,各种各样的表情表达了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我们要学会通过表情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名师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难点: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统览全文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并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情感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深的'段落。

  三、激发兴趣,为文配画

  1.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就被拍成了电视散文MTV,请大家赏美画,听美文。看完《荷塘月色》后,再引导学生为《匆匆》一文拍电视散文MTV。

  2.再读课文,感悟散文意境,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3.小组合作,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举例如下(第一自然段)。

  生(甲):(描述场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4.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手抄报办好后,开展手抄报一周展活动。在展出期间,学生可以观摩阅读,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交流经验,进行口语交际。展出结束,从材料掌握、书写、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优秀小报。

名师教学设计14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重点)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难点)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德米特里8226;谢尔盖耶维奇8226;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xx年第三期。谷羽译。有删改。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米特里8226;谢尔盖耶维奇8226;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中“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首先是写给年轻人,学习怎么样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课题。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从中受益。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

  读准字音恪守(kè)允诺(nuò)汲取(jí)矫揉造作(jiǎo)

  扭捏(niē)箴言(zhēn)嚼(jué)絮絮叨叨(xù)

  疲惫不堪(kān)尴尬(ɡān)大发雷霆(tínɡ)

  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éi)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典范: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严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新课导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论教养”中,“论”一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

  2.作者认为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哪里?

  作者认为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3.第⑤~⑩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第⑤~⑩段主要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得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①、②):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③~):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一层(③~⑩):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事例。

  第二层(○11、○12):从正面论说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品味亮点词语】

  1.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切记不要互相妨碍。”

  “切记”是切实要记住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表明自己的观点。

  2.“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

  “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也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同时也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

  3.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这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推理关系,也恰当地论说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

  【感悟精彩句子】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处方”为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2.分析下列语句的论证方法。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列举“一个男人”在外献殷勤,而在家里却懒得不做家务。这是典型的对比,通过对比,论述了这个男人在教养方面的缺陷。

  3.理解“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这一句话的主要内容。

  提出优雅风度应遵循哪些准则的问题,引出下面关于优雅风度标准的论述。

  【把握文章主旨】

  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指导我们在做人和处世方面有所改进。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

  举例论证:本文的第⑤~段,第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⑤~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⑤~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论述的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针对一个人的修养品德方面的议论文。教读此文,教师采用由浅入深,由文本到体验的思路进行。首先组织学生梳理文本的论证思路,让学生再理解本文观点的同时,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对“教养”和“没有教养”的认知。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谈体会感受。这样学生的认知就深刻起来,而且形象生动得多了。

名师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两幅图画,问:你从从两幅图画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

  3、下列词语的含义你能掌握吗?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一事无成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汲取推敲

  4、作者介绍。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曾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著作。“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四、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怎样?

  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五、速读课文,找出观点

  1.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文章的关键句、设问句等。

  2.找出作者的观点,思考:作者为什么开头不点明观点,而用一道特殊的选择题呢?

  六、合作探究

  1、(课文4——8段)“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1)在文中划出作者的观点。

  (2)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可以支撑这些观点,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2、(课文9——12段)“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1)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2)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一观点?作者拿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

  七、布置作业

  1.课后选择一句你所喜爱的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然后制成贺卡,在元旦之际送给你的同学。

  2.用正楷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四、精讲点拨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3、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

  4、从这一部分论述中,你觉得怎样才是富有创造力的人?

  五、拓展延伸

  1、请观察图形,测一测你是否拥有创造力呢?

  2、关于小鸡过马路的话题

  科学老师:。

  体育老师:。

  数学老师:。

  语文老师:。

  英语老师:。

  4、归纳总结

  (1)总的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2)除了作者谈的以外,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还有什么补充或建议。

  5、钢琴的标价牌上少了一个零拓展延伸

  一位年轻的女顾客在美国一家商店里闲逛。逛着逛着,她的眼睛突然迸出兴奋的火花,本来不想买东西的她却灵机一动,立刻喊来售货小姐,要买一架德国制造的正宗名牌货──斯坦威三角钢琴。售货小姐看了看售价牌,竟然惊讶不已,不敢卖。于是她请来了股长,股长了解缘由和真相后认真向顾客作了解释,婉谢不卖。而这位顾客却毫不让步,直到部门经理出面斡旋都坚持要买,不为所劝。最后请来了总经理。总经理了解情况后当场定夺:卖,按标价卖!──原来,那架价值数千美元的钢琴,标价牌上偏偏少了一个零!

  请你充分发挥创造力,为故事续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为总经理写一段话),说明总经理为什么这样做。

  六、达标检测

  1、自主完成。

  2、小组互批。

  3、共性的问题集中到老师那里。

【名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匆匆名师教学设计08-18

《掌声》名师教学设计02-04

《识字》名师教学设计02-04

名师的《白杨》教学设计12-17

咏柳名师教学设计03-29

《白桦》名师教学设计06-23

《墨梅》名师教学设计07-20

《心声》名师教学设计07-13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