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5 16:03: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把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让学生学会运用情感体验法去鉴赏诗歌,并通过情感体验法去感知美,感受美,提高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⑴预习课文,过字词关。

  ⑵由学生推选的两队代表(每队三人)根据这首词排练小品,其中两人表演、一人旁白。

  2、导入:

  今天的课我将和大家一起穿越那漫漫的时空隧道,回到千百年前的一个忧伤的午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场哀婉凄凉的离别,去领略一下我们福建的婉约派诗人柳永,他那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诗词作品。

  (请学生打开课本。)

  柳永是一位多才多艺而且多情的诗人,在他漂泊了一生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适用于唱歌的新乐府,在当时的社会里可谓是:“凡有井水饮处便能歌柳词”。

  (询问预习作业的完成程度。)

  3、通过听朗读、学生表演来总体把握作品的总体意境。

  ⑴学生听名家朗读《雨霖铃》。

  ⑵设计《情感剧场》,播放配乐《梁祝》,两队学生分别表演小品。

  让学生来比较两队的优劣,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最后老师分别从表演内容,表演艺术以及旁白上对这两队同学表演进行简单的点评。

  4、根据词的故事情节归纳作品脉络。

  学生按顺序回答故事脉络

  明确:帐饮无绪→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与何人说

  5、根据故事脉络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以上脉络体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侧面引导。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感受。(重点:无绪、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酒醒之后的故事情节---凄苦悲凉-)

  让学生比较看文字的感受和看表演时的感受的区别。

  明确:演员是根据词的情节来表演的',观众是通过观看表演所以感受是一致的,但是表演更加直观,所以感受更深一些,这种设身处地的沿着作者的思路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鉴赏诗词作品的方法就叫做情感体验法。

  教师补充:要想有更深的体验,学生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6、引导学生回答出表演的遗憾之处是因为缺少当时的环境,并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导出情感体验法的另一要素:依情索景。

  明确:

  寒蝉──长亭──晚──骤雨

  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杨柳岸──晓风──残月

  每一个景配一幅画,让学生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并给三幅画各起一个名字,教师侧面指导。

  明确:这些感受其实就是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景语即情语,诗歌作品当中景物与作者所表达的“意”关系密切(总结一下学生的发言,重点:是:寒、长亭、沉沉、杨柳、晓风、残月),所以们在利用情感体验法鉴赏诗歌的时候还要注意:──依景索情,联系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给三幅画起的名字分别为:《长亭别离图》《扁舟远行图》《晓风残月图》

  7、播放《雨霖铃》的FLASH作品。让学生综合感受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8、教学延伸。让学生举例(要求最好是学习过的名言名句),并运用情感体验法来鉴赏例子,教师点评。

  9、布置作业。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借助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知识目标:

  ⑴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⑶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

  4、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板书:雨霖铃)

  二、有关词的常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0字以上

  四叠四片

  三、作者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于作词的第一人,他的作品《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四、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听读要求: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是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注意把握感情基调,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⑴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⑵竟无语凝噎“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本句是人物情感的高潮。)

  ⑶念去去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⑸更那堪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⑹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五、探究赏析

  1、学习上阕: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2、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⑴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

  教师边板书: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⑵教师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关于月: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六、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七、作业

  背诵、预习下一课。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3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四、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一)整体感知,领会文中情

  1、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

  2、听配音朗诵。(投入理解)

  3、把握总体基调——————伤感凄切。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文中景:(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

  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

  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暗示离别

  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另外从兰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中,可见离人的难舍难分,从“乘船的留恋”与驾船的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见离人的留恋之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得不别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意深长,因此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江水(乘舟而去,水路而别)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使人愁。”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佳句赏析)

  1、从照应的角度考虑,此句照应了上阕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明确:照应了“都门帐饮无绪”。上句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里是酒醒之后更惆怅,前后照应衬托了离人伤心到极点的痛苦心情。

  2、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义?

  柳,谐音“留”,古人用“杨柳”来作为赠别的信物,折柳送别,它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别,另外,天刚亮时较凉,由此衬托心境的凄凉;“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

  3、这句话写景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景中含情,这句中词人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深切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绵绵愁思。

  (四)总结:文中句句写景,却处处含情,景中见情,缘情设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出示表格)

  (五)带着感情,身临其竟境地集体朗读全文。

  五、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

  阅读讨论(一):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讨论(二)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讨论后明确: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描绘的景物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创设的意境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六、学唱《雨霖铃》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别离;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雨霖铃》教学设计08-28

《雨霖铃》教学设计10-02

雨霖铃教学设计08-02

雨霖铃教学设计01-22

《雨霖铃》教学设计04-24

语文《雨霖铃》教学设计05-10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05-25

《雨霖铃》教学设计(15篇)09-30

雨霖铃教学设计15篇05-02

雨霖铃教学设计15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