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12 13:33:50 春鹏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欣赏主体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利用不同的背景来突出主体。

  发展大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背景在画面中的作用及背景的表现方法。教学难点:利用绘画形式表现背景。教具、学具准备:范图、纸、油画棒

  一、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出示范画

  (1)问学生: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或景物。师出示范画

  (2)这幅画与上幅有什么不同?图中主休相同,但这幅画出现了背景。这里有两幅图画,你们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师出示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范画,说一说有背景和没有背景的画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小结:范画(1)中只在一个主体,一种颜色,颜色很单一,但是添画了彩色的背景后,不仅更加突出了主体,还使得整幅画更加漂亮了。

  师揭题:形形色色的背景

  二、讲授新课

  1、形形色色的背景

  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作品欣赏。了解背景的作用。

  作品一:疏密变化的线条组织的背景,让牛儿跑得更欢。

  作品二:流动的色彩让雨中的世界变得更美。

  作品三:回旋的蓝色线条让小船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得更加厉害。

  师小结::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背景能较好的突出主体。

  2、学习添画背景的.方法。师:有哪些元素能作画面的背景?先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生:流动的线条、变化的点、美丽的色彩。

  生:还能用一些符号来做画面的背景。如数字、字母等生:自然界的景物,建筑设施、室内布置等

  3、小组讨论分工问题。

  可由一人或两人来画主体,剩下的同学画背景、上色。要做到主体与背景合情合理。

  三、学生作业

  要求:选择一幅作品,画出主体,改变背景,让你的画活跃,新颖起来。学生创作、师辅导

  四、作业展示、评价交流欣赏:

  说说自己是怎样添画背景的。

  五、学生收拾与整理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2

  教材简析:本文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为“生命离不开绿色”,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虽说这篇文章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说明文,文章中多处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介绍植物的特点,但是说明方法的具体讲解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对说明方法的处理我采用点滴渗透的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植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对绿色生命的关爱之情是本文的主题。

  学生情况简析:本班共有学生19人,大部分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且由于平时阅读课外书较少,有关植物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并且,通过了解发现,孩子们对枯燥的说明文兴趣并不高,因此,课前布置学生做大量的搜集资料的工作,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增强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感受植物世界形形色色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的1-3自然段,通过品析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联想拓展等方式感知植物世界庞大与复杂的特点。

  2、学习文章第5自然段,通过欣赏图片,有感情地朗读、补入资料、句式仿写等方式,感知植物世界的五光十色与奇趣无比。

  3、通过品析数量词在文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列数字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此外,通过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作比较和举例子也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来体会数据的大小,从而感受植物世界形形色色的特点。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仿写句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游词导入新课

  1、各位小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们形形色色的植物王国,这是本次导游含羞草小姐,关于含羞草大家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看看导游简介。

  (课件出示含羞草的卡通图片以及关于含羞草的文字介绍)

  2、害羞美丽的导游小姐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在进入植物王国之前必须回答一个问题“通过昨天简单的一日游,植物世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用几个词语概括。”

  生1:我觉得植物世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世界,

  生2:我觉得植物世界是一个奇趣无比,五光十色的世界。生3:1-3自然段写的是植物世界的庞大与复杂,

  4、5自然段写的是植物世界的奇趣无比与五光十色。

  小朋友们太棒了,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开启我们植物世界的探险之旅吧!

  二、品读句段,体会“庞大、复杂”

  1、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第一处景点,但大门上贴着游览须知:自由朗读文章的1-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的介绍,让你感受到了植物世界的庞大与复杂?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之后小组合作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五分钟后

  2、反馈,全班交流。

  生:“世界上的植物,人们已经知道的就有四十万种以上”师:如果老师换一种说法“世界上的植物,人们已经知道的就有许许多多。”(课件出示对比句子)读一读,体会哪句好,为什么?生:原句好,改过后不能准确清楚地感受到植物世界有多么庞大复杂。师:太棒了,你总结的真好!如果再加上那许多不知道的,植物世界可真是太庞大了!你能试着读出这份感觉吗?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植物世界的庞大、复杂?生:“这些植物有的……”时,师:问: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生:省略了还有好多地方会长植物。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地方会长植物?生1:有的生活在石头上。生2:有的生活在雪山上。生3:有的生活在沙漠里……

  师:是啊,植物可真是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真是个庞大、复杂的世界!

  师:你还从哪感受到植物世界的庞大、复杂?生:我是从高大的植物……师:对了,那么这些高大的植物高大到什么程度呢?(引导学生抓住“一百几十米高、十五亩、万人”来体会,注意可将这些数据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师:试想一下,一百几十米到底有多高?如果一层楼高三米,杏仁桉树相当于多少层楼高?再试着算算,我们学校有300人,一棵大榕树可以容纳多少所我们这样学校的学生乘凉呢?

  师:刚才的这一组句子中,作者采用了一些数据,向我们说明了高大植物的的特点,这种方法在说明文中叫做列数字。

  师:不由感慨,这些植物真是挺拔高大,那只有高大的植物可以看出植物世界庞大复杂吗?

  生:不是,不只有高大的植物,还有微小的植物。

  师:那你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带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高大和微小的植物呀?指导朗读。

  师:微小的植物那又小到什么程度呢?生:用肉眼看不见。

  师:高大的.植物让人看不清全貌,微小的植物让人用肉眼看不见,作者把这两种植物放在一起作对比,这种方法在说明文中叫作比较,强调突出植物世界的庞大复杂。

  师:找找看作者还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说明方法呢?

  生:有些植物寿命很长,有些植物的寿命极短;有些植物生长速度快,有些植物生长速度快,有些植物生长速度慢。

  师:大家真是太棒了,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处景点的通关任务,拿到了观赏门票,接下来让我们一睹这些植物的风采吧!先大声喊出通关口号:“手边留情花似锦”。

  (播放植物视频,孩子们在欣赏的同时教师朗诵相关内容,作小结。)师:看着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植物世界,你有什么感受呢?生:惊讶、不可思议。

  师:谁能够带着这份情感读一读1~3自然段,朗读指导。

  师:不过,含羞草小姐告诉我们,植物世界可不仅是庞大复杂的世界,还是奇趣无比、五光十色的世界。那么植物世界又是怎样的奇趣无比、五光十色的呢?小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作者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植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师:谁能来说一说?当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先向学生介绍“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

  生:在印度、斯里兰卡有一种电信草……因为它会跳舞。师:问:他们是真的在跳舞吗?

  生:不是。

  生:它们只是会上下摆动。师:所以在跳舞上生:加了双引号。师:你还喜欢谁?为什么?

  师:课件出示“你以为是…..怎样的吧?不是。……”这个段落,让学生认识这种特殊句式。后问:植物世界就只有作者说的这几种奇趣无比、五光十色的植物吗?生:不是。

  师:对,植物世界有趣的还多着呢。你还知道哪些?先让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课件。欣赏几种特殊的植物,为下面孩子们的续写作铺垫。师:有趣吗?

  那你能不能用“你也许以为……的吧?不是。……”这样的句式也把你想告诉大家的写出来呢?

  生:练习续写。(给学生大约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师:有写完的就指名读。

  三、播放相关视频,总结全文

  师:各位小游客今天的表现实在太棒了!你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再次走进植物王国,也领略了庞大复杂、奇趣无比、五光十色的植物世界的那份别样的美。关于植物世界的故事和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大家还想继续探索其中的奥秘吗?能够继续探索的前提是什么呢?生:我们要保护这些绿色植物。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会关爱身边的绿色生命,发现它们的秘密,讲述它们的故事的。最后,让我们再次喊出我们的口号:手下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成荫。让我们用爱呵护每一片绿色。

  板书设计:

  形形色色的植物

  庞大

  复杂

  列数字

  作比较

  奇趣无比

  五光十色

  举例子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灵活巧妙,通过智力闯关的方式去探索去学习,孩子们的积极性明显很高,并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两个自己制作的和植物相关的视频,适当补入课外的一些知识,让孩子们更全面的体会到形形色色这一特点。

  2、在教学中,通过改变句子的说法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的体会说明文中的部分说明方法,这样设计使课堂没那么枯燥,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抓的点不宜过多,从而占用后面仿写的时间,没能留出充足的时间来给孩子们练习。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点、线、面重复排列或组成图案,装饰画面背景。

  2、给自己的背景添加颜色。

  3、发挥创造性思维,设计一幅具有特色背景的儿童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绘画方法,学会用点线面重复排列或组合成图案,做到新颖独特。

  教学难点:设计和装点,颜色的合理搭配。

  教学准备:裁剪好的主体物,铅笔,油画棒,彩笔等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认识画面的背景

  (1)出示几张背景图片;

  (2)再出示一张没有背景的图片和上面的图片进行比较引入课题《形形色色的背景》。

  老师:刚刚看到的这两组图片有什么区别?

  学生答

  老师:有背景好看还是没有背景的.呢?

  学生答

  (3)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如何用简单的点线面组成的图案来装饰自己主体背景。

  板书课题:形形色色的背景

  二、掌握基本的画法

  1、教师出示一幅主体为人物的画面

  2、老师扮演角色:我是一条直线,直线在画面里从左往右前进,遇到了障碍物要从背后面穿过去。(边讲边示范)

  3、老师:如果你是竖线,你怎么办?请一名同学上台试画。

  教师指导评价,与学生互动。

  4、教师总结并示范范画。

  教师: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小伙伴加入进来,大家一起想一想举手回答。学生答

  三、创造表现

  1、大屏幕上播放音乐以及背景图片范画。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作画。

  2、教师提出要求,要大胆创新,色彩明丽。

  3、学生拿出事先裁剪好的主体物印画在图画本上。

  4、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学生分组讨论评选优秀

  2、学生分组讨论评选优秀作品,并上台展示。

  3、评价回答:

  (1)运用了什么形状做背景?

  (2)运用了什么颜色?单色还是彩色?

  (3)哪个同学的效果最好?

  4、学生答。

  五、课后作业

  课下用同样的主体物创作一幅不一样的背景。

  六、课后反思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4

  一、学习目标

  运用点、线或图形的重复排列,画一幅有装饰背景的画,使自己的画面变得更新奇美丽。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点、线、面重复排列或组合成图案来装饰画面的背景。感受点、线、面装饰的乐趣。

  2.了解艺术作品中常用的对比手法,体验不同背景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3.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背景在画面中的作用及装饰背景的表现方法。会运用点、线、面的重复排列来装饰画面,衬托主体。

  四、教学难点:点线面的密集排列,且有一定规律。

  五、教学方法:示范法、探究、比较

  六、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范图、

  2.学生:作画工具、美术本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PPT出示一幅鱼的儿童画作品,爱自拍的小鱼对自己的照片不满意,猜猜为什么?你能帮助小鱼把这张照片变得漂亮些吗?(学生回答)

  2.教师总结:

  将背景用一种颜色全部涂满的,叫做平涂背景。

  加上水草,海浪、小泡泡等,这些都属于环境背景。

  今天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画背景,就像这样:(PPT出示小鱼图片)你们觉得好看吗?对了,这些都是装饰背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装饰背景的画法,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运用点线或图形做背景,画一幅有装饰背景的画,使自己的画面变得更新奇美丽。

  3.师板书:第九课形形色色的背景

  (二)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8-19页。

  1.对比书上两幅小女孩的照片,同桌讨论,你更喜欢哪一张照片,为什么?

  2.PPT小结归纳装饰背景的作用:

  (1)装饰背景使画面更丰富生动、饱满充实。

  (2)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3)能将散乱的主体串联起来,整体感强。

  (4)产生有意思的韵律与节奏。

  (三)自主学习

  1.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思维拓展小练习:你能让运动的小人照片也变得美丽起来吗?

  2.师:你还能够想出哪些元素来做画面的装饰背景呢?请大家在书上给小人添上好看的装饰背景。老师请3个大组的代表到黑板上画一画。

  老师PPT呈现给运动小人添加的装饰背景,比较发现:

  (1)点、线、面,甚至是标点符号、文字,经过密集的重复排列都可以形成好看的装饰背景,衬托出主体。

  (2)比一比,哪位同学给运动小人添的装饰背景更好看?

  (3)和老师的再比一比,你觉得哪个更加能够衬托主体?画面更美呢?

  小结:知识宝库1:装饰背景的'秘密

  把许多的点、线、面(图形和色块)按照一定的规律密集地排列起来,变成有节奏和韵律的装饰背景,让画面变得更美。

  3.想一想:

  (1)做装饰背景的点点都一样大吗?(大、小变化)

  (2)做装饰背景的线条只有直线吗?(曲、直、粗、细变化)

  (3)做装饰背景的图形又可以是怎样的呢?(任意形甚至是文字符号都可以)

  4.看一看:这几幅作品中背景和主体之间的色彩对比。

  (1)主体单色,背景彩色。

  (2)主体彩色,背景黑白。

  (3)主体暖色,背景冷色。

  小结:知识宝库2:背景和主体之间的色彩对比

  装饰背景是衬托主体、丰富画面的好方法,如果背景和主体还能够有色彩对比,画面会更加完美!

  (四)作品欣赏

  请同学们看画面和下面的句子,用心体会这些装饰背景是怎样将画面主题衬托的更生动精彩的。

  作品一:符号背景让画面增添了神秘的氛围。

  作品二:回旋的蓝色线条让小船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得更加厉害。

  作品三:疏密变化的线条,让牛儿跑得更欢。

  作品四:流动的色彩让雨中的世界变得更美。

  作品五:舞动的线条让公鸡打斗得更厉害!

  (五)课堂实践

  1.作业要求:选择你喜欢的点、线、或者图形作为画面的装饰背景,让你的自画像照片变得新颖美丽。20分钟后,老师要选最美的照片挂到我的照片墙里面。我们要组成一幅美丽的照片墙。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示交流

  1.集体评议,说说添加了背景的画面哪幅最好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评价:

  (1)运用了什么基本形做背景?谁的排列最新颖?

  (2)谁的主体和背景之间色彩对比效果最好?

  2.教师点评作品。(给小组加笑脸)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快乐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绚丽多姿的,有数不清的形与色,而且我们每一天一睁开眼就能看到它们。同学们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探究世界上那些有趣而又美好的事物。

  附:板书设计

  第9课形形色色的背景

  一、衬托主体的方式:平涂背景、环境背景、装饰背景

  二、装饰背景的画法:

  用点、线、面(图形)密集有规律地重复排列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绘画的乐趣,为自己的小画本装饰更加漂亮的背景。知识与技能:掌握具体的绘画方法,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与方法:利用正确的方法设计一幅具有特色背景的儿童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绘画方法,做到新颖独特。教学难点:设计和装点,颜色的`合理搭配。

  教学准备:

  铅笔,油画棒,彩笔等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多张有特色的背景图片;

  2、再出示一张没有背景的图片和上面的图片进行比较引入课题《形形色色的背景》。

  学生:找出图片中的背景部分并说明图片中背景的重要性和作用,运用了什么样的背景,主要颜色是什么?

  【教学意图】锻炼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形形色色的背景有什么样的作用;说一说有背景的画和没有背景的画有什么样的区别。

  2、画背景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首选拿出美术本画出画面的主题(人物,动物,物体类均可)再观察有主题没有背景的图片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不加背景可以吗?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么给自己的画添加漂亮的背景。

  3、你还想到了什么背景?是数字,字母还是符号?请给下面的人加上背景。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回答,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三、当堂训练,构思绘画。

  选择你喜欢的图形作为画面的背景,改变一下平涂底色的形式,让你的画面新颖起来。学生聆听着美妙的清音乐开始构思自己的图片。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四、指导评价教师点评;

  学生自评互评。

  【教学意图】体验成功的快乐,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四课,是一节设计表现与欣赏评述的综合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物画作品中的主体与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绘画、手工等表现方法,应用主体与背景的知识。四年级正处在美术学习中段和高段的转折期,其语言丰富,知识积累正在有序上升,美术学习的兴趣正浓,通过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体验的需求旺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观察、欣赏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物画主体与背景的呼应关系和背景对主体的补充说明作用。

  2.指导学生利用画、剪结合的形式,恰当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比、观察、欣赏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物画主体与背景的呼应关系和背景对主体的补充说明作用。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利用画、剪结合的形式,恰当选择背景,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活动一:欣赏评述《蒙娜丽莎的微笑》,认识主体与背景,导出课题

  1、讲蒙娜丽莎被盗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国有一张著名的人物画,画里的人物被法国人民称为“女神”。1911年这张画丢了以后,法国政府成立了数以万计的侦缉小组,动用了数以万计的警力,展开了地毯式的搜索。然而,在随后的一年多里,案件一直没有任何的进展,警方面对着社会舆论泰山般的压力。1913年1月26日,在法国与安道尔交界处的迪莫特镇,警方终于将一个庞大的盗窃团伙一网打尽,女神也终于“完璧归赵”,

  2、出示课件,《蒙娜丽莎的微笑》,欣赏、讨论。

  (1)讨论:看到了什么?蒙娜丽莎在哪里?她的心情怎么样?

  (2)讲解:《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宁静的风景衬托出人物悠远宁静的内心世界。是人物画中的传世杰作。

  (3)讲解主体与背景:

  在这张人物画中,蒙娜丽莎是画面的主要部分,我们通常把画面的主要部分叫做主体;

  而人物背后的景物,就是背景,是次要部分。

  主要内容占的画面空间多,次要内容占得空间少。

  活动二:欣赏评述各种趣味版本《蒙娜丽莎的微笑》,体会置换主体后画面内容的变化。

  (1)出示课件2:各种《蒙娜丽莎的微笑》,欣赏、讨论。

  (2)讨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背景不变,还是宁静的风景;

  主体变了,蒙娜丽莎变成小猪女和唐纳鸭;

  (3)小结:小猪女可爱,画面有了活泼的感觉,宁静的风景又衬托出她的羞涩,取代原作的端庄感。唐纳鸭表情愤怒、宁静的风景衬托出他内心的压抑感。取代了原作的安详感。

  三张画放在一起看,主体改变后的'画面富有幽默感,内容完全变了。

  出示课件3:哈哈笑的表情,调节课堂气氛

  (4)板书:背景不变,主体变,作品的意思变了

  活动三:欣赏评述《课本范画》,认识背景对主体的补充说明关系

  出示课件4

  (1)观察、讨论:男孩张开双臂在干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张着嘴?

  小猫在干什么?他要去哪里?在想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结:看来,没有背景的衬托,只能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来猜想他们所处的环境等,

  画面看起来不完整,有些单调、死板,美感不足。请看课本6——7页的范画,仔细观察第一组画面,添加不同背景后,看看小猫在哪里?在干什么?在想什么?

  第一组

  A.小猫在花园里,看花,

  B、小猫在池塘边,捉蝴蝶,

  C、小猫在苹果树下,休息

  D、小猫在雪地里,堆雪人

  从以上画面可以看出,小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小猫顽皮、可爱、淘气、热爱生活)

  第二组

  仔细观察第二组画面,看看男孩分别在哪里?干什么?想什么?

  A.男孩在赛跑,冲刺,心情紧张得喊了出来。男孩爱运动

  B、男孩和爸爸妈妈在拍照,男孩很高兴,说“茄子!”男孩爱爸爸妈妈

  C、男孩坐在疯狂老鼠上,高速往下冲,感觉很刺激,心里很兴奋,大声喊着“啊……”,男孩爱刺激的游戏。

  D、男孩以为后面有一只老虎在追他,没命跑,害怕,受到惊吓。男孩怕老虎。

  从以上画面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爱运动,爱冒险,爱生活,)

  (3)小结:通过刚才阅读课本,你想到了什么?

  (4)板书:A、背景变,主体不变,作品的意思丰富了

  B、背景是主体的补充说明。

  活动四:评述、对比,学习“结合主体需要恰当选择背景”

  (1)小结:以上对照中,我们看到了置换背景或主体,画面发生的有趣变化,同学们畅所欲言,观察细致,老师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愿同学们的思维想闪电一样敏捷,观察力像闪电你一样锐利!

  出示课件5:闪电图形,带声音的闪图。调节课堂气氛。

  (2)出示课件6:火苗,引导学生认识恰当选择背景。

  (3)看了这样的背景,你想到了什么?假如把蒙娜丽莎和男孩放在火苗前,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7:火苗前的蒙娜丽莎和男孩图。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7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探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予,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怯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予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彼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 文可分两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

  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县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

  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当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其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e):卸 ,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a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另读sa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6u Chu),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u),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廻",曲折、绕远。

  蹒跚(Pan sha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i),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e),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ing),光洁透明。

  4、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

  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

  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如按此划分,板书设计为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最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

  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一言堂"、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

  6、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

  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米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忧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持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优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一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7、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结构形式、情节线索方面,在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方面,以及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试作比较。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构形式是:

  "现实——回忆——现实"

  《背影》的结构形式也是:

  "现在——回忆——现在"

  《这不是一颗流星》以熊皮手套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则以背影为线索贯串全文。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主体部分选择病房这一场合表现主人公的活动;《背影》的主体部分则选择"车站送别"这一特定环境重点描写。

  《这不是一颗流星》选取孩子关心阿婆冻伤的手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主题;《背影》则选取"浦口送别"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父子深情。

  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一、四、五。

  做练习一将重点划在书上。熟读课文第6自然段,并学习重点分析。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①写了什么,②怎么写的,③好在哪里。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准备课上口头回答。

  2、做课后统习二。

  这一题要认真思考,有明确的观点,简要整理成文字,准备在课上口头回答。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如何设置桌面背景

  教学重点:

  设置过程的前两个步骤,即显示属性的打开过程

  教学难点:

  鼠标左击和右击的区分

  教学手段:

  运用课件进行简单辅助教学

  教学课型:

  演示操作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吸引兴趣,激情导入

  1、出示明星图片(课件),引发孩子兴趣。

  2、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的明星,活跃课堂。

  3、表明老师也喜欢明星,如刘德华,拉进与学生的距离。

  4、师把明星图片设置成了桌面的背景,激发学生的跟风兴趣,引出题目(板书题目)

  二、阅读课本,理解步骤

  1、认真阅读第七课的内容。

  2、仔细领会五个步骤。

  3、请学生讲述五个步骤。(课件出示)

  三、合作演示,完成操作

  1、学生叙述一个步骤,老师就操作一个步骤,让学生亲自体验首次设置过程。

  2、在操作第一步时强调右键。

  3、在操作第二步时故意错误操作,以强调左右键的识别区分。

  四、自由设置,初步尝试。

  1、参照书上的说明,参考老师的操作。

  2、鼓励多问,个别表扬操作得又快又好的孩子。

  五、学生展示,讲解过程

  1、请孩子上台展示操作。

  2、边操作边叙述步骤。(板书步骤)

  3、再请一位孩子上台展示。

  六、互相帮助,再试设置

  1、孩子们再次进行设置。

  2、请刚才展示的'两位电脑高手巡视指导。

  3、老师巡视表扬鼓励。

  七、总结

  1、通过学习,掌握了桌面背景的设置。

  2、可以向其它人展示自己的又一项电脑技能,增加自信。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9

  课型

  造型 表现 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范图、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学生答人物(玩耍)---主体 环境(建筑)——背景

  师揭题主体与背景(课件1)

  2、讲授新课

  A、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

  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B、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

  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C、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D、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步骤

  先小组讨论、思考主体要画什么

  主体在哪些情况下出现(背景)

  小组讨论分工问题。

  可由一人或两人来画主体,剩下的同学画背景、上色。要做到主体与背景合情合理。

  最后画主体的同学剪下主体,帖于各个背景上。完成整幅图。

  (分小组讨论交流创作的内容,综合练习,相互学习,培养协调能力。)

  3、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1人画主体,其余的画背景。

  4、学生创作、师辅导

  5、作业展示、评价

  6、学生收拾与整理

  执教时间3月6日——3月7日

  札记

  在制作本节课的范作时,我把一张画着熊的旧贺年卡的背景镂空掉,背面又贴上了一个封套,然后画了好几张风景画的背景插进去。这样就变成了“熊去雪山”,“熊去林海”等等有趣的画面。上课演示时引起了学生们很大的兴趣,也很容易明白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10

  结合“太谷学习”谈一些自己对新课改教学的体会

  谈到新课改,我已接触它有五个年头,一直处在模仿、探索当中,一直边教边思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体应该怎么做。这学期学校又指派我到山西省太谷县二中学习长达20天,感受颇深,想抒发一些自己在教与学方面的感想,一直无从下手,最近,终于按捺不住,还是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吧,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简述一些名校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模式的发展背景——课改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学校发展能形成良性发展,课改初现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校校长的背景。有了既定的软实力,就会得到社会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能拉来投资、贷款,请来专家,这样一来,学校面积扩大了,各种各样的硬件配备齐全了,专家对学情也研究清楚了,进而定出了适合该校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如此一来社会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源吸引过来了,清华北大有材料了,只需过3-6年,整个学校声誉极速提升,家长、社会更放心了,好学生源源不断进入学校,学校收费水涨船高,学校配备更加齐全,教师的绩效和福利越来越丰厚,机制也越来越完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越好,教研活动就会搞的有声有色,各项工作都会做的尽职尽责,从而形成模式,形成习惯,开始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学校有良好的发展,能形成模式化教学与管理,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重而道远,应分各种情况去看待和分析。

  二、简述“教学理念”——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遵从的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理念的内涵,根据所听所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形式的照搬与模仿。重点应该是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对高中数学的教学能触类旁通,驾轻就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忌夜郎自大,眼高是低,自以为是、自以为满、自以为优、自以为标。

  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明白教学理念;第一,要“依标施教”。应该认真的去研究“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五年高考命题的规则与趋势”。研究课标,就会准确把握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到底属于“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类。教学时、命题时就会有的放矢;研究教材,就会准确把握各块知识的纵横联系,知道每一块知识学习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教师教学用书,就会准确的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该重点怎样突出,该难点怎样突破;研究高考命题规则与趋势,就会准确把握历年的命题规律,从而掌握命题趋势,真正体现“一题多元、多题一源、纵横联系、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第二,要“以学定教”。即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学情,确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第三,要“先学后导”。先让学生自主的学,充分发散思维、暴露问题,形成结构化预习的要求,最后合作探究出共性问题,从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诱导、引导,进而解决问题(做习题也一样)。第四,要适时的进行“问题评价”。即从三维目标着手进行评价。只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去把握,认真注意了这些,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处理的历程、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理念,我认为,只有从理念上认识了,才能谈得上教学模式。

  三、阐释两个“模式”——准确、全面的把握所受内容以及具体应怎样解题

  模式一:“139思维模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前书写课题解读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一个课题,三个方面,九个落点”。它的含义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课题,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个三个方面去书写。“是什么”包括四个落点,即该课题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的本质与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包括两个落点,即学习该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怎么用”包括三个落点,即在该课题的学习中以及学习后应把握的“规程、规范与规律”。当一个老师从这九个具体方面对一个课题进行解读了,我相信,每一节都可以从三维目标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模式二:“123试题解析模式”。因为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仅仅从已知上或所求上根本找不到任何思路。所以这种模式的的主要作用是面对一道数学试题,应该怎样去解决它。它的含义是“一道试题,已知与所求两个切入点,三种或多种结合点”。即对于一道数学试题,应该同时从已知与所求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由已知条件尽可能的寻找其所有的必要条件,看能得到什么结论,由所求尽可能的去寻找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当这些所有能找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找到后,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个结合点就是一种解题途径,有时可能找到好几个结合点,此时我们就可以合理选择,从中优化出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此一来,很多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只要你基本素养较高的话,都可以可到解决。

  四、结合我校实际,具体谈一下我对新课改的想法

  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所以,课改的前提是要做起有效的教研活动来。提前两周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题内容,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然后分组安排课题解读、学案、周检测题的制作。在有效教研的保证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题解读、教学设计的书写。要书写课题解读,必须参考“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年的高考命题规律”。有时无需专门书写,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必须要将课题解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二)课型的确定及三单的制作。根据课题解读确定课型,进而确定需要制作几单,一般课型只需制作问题导读评价单,重点课型根据情况制作问题解决单和问题拓展单,通常情况下,问题拓展单在一章结束了制作一个针对本章的就可以了。

  (三)课堂前中后的具体操作。

  ①课前下发导读单,完成结构化预习;

  ②课中根据“新授课”与“习题课”的不同特点,以问题引领课堂,学生参与展示、讨论,教师总结评价;

  ③课后安排作业,加强训练(先独学、独做,若自己解决不了在对学、群学,若经过这样的步骤还不能解决,及时收集、归纳、归置到每组的学科长,上交学术助理,呈递给老师,老师下节课引导共同解决)。

  (四)周检测题的制作实施。每周星期五安排老师主要针对本周所学内容,精选试题制作训练检测题,整个年级统一时间进行一次周训练。

  (五)课堂笔记的整理及正式作业的布置。虽有导读单、问题解决单,但课堂笔记绝不能取掉或不记;同时正式作业本必须要有,只不过必须注意书写的规范与规程。

  (六)作业的批改。每次由学术助理收缴各组学科长的作业于老师,老师当着学术助理和学科长进行面批面改,点评,指出应注意的各个方面,然后由学科长完成本组学生作业的批改任务。

  (七)七项技能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七项技能“阅读、思辨、变通、联想、记忆、类比类推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阅读能力更应该加强训练。

  (八)“三维目标”的体现,将“问题评价”形成习惯。从知识与技能发面,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全不知”、“不全知”、还是“全知”,技能上,是“全不会”、“不全会”、还是“全会”。从过程和方法方面说,看过程“充分不充分”,过程充分了结论的得到就充分,否则就是肤浅的。方法上,看是“多元还是单一”,方法多元了,就会导致从多种解题途径中优化的问题,从而使得找到最佳、最简单的解题方式,否则可能就是一种最繁琐的解题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说,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理想等培养起来后,学习积极性上去了,爱学了,学习效率高了,成绩肯定会提高,反之,情感上受挫、态度上立刻会发生变化,价值取向上必定受到影响,从而整个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将会大幅下滑,最终影响的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说大一些,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称职的老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及时进行“问题评价”。“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问题评价”三者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有效教学的前提和灵魂。正所谓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没有有效的课改,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有效的教学,就无有效的成绩。从而对学生而言,就促不成全面的发展,对学校来说,就形不成特色,形不成模式,我们的教书育人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所以,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有效的课改模式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同心同德,集思广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能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会写的生字,11个会认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爱心”。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能正确地读写运用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切身感受母爱的温柔。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谁的手?为什么?

  学习“柔”。

  二、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城:理解字的意思,跟“乡”相对。

  牵:做动作理解字义。

  掌:形声字。

  惊惶失措:害怕紧张。

  三、朗读课文第2~6自然段。

  围:借助课文插图,做动作理解字义。

  奥利亚:外国女孩名。

  四、朗读课文7、8自然段

  笑:第七笔是撇。

  慰:安慰,使人心情安适。

  善:注意写法。

  五、朗读课文9、10自然段。

  辫:与“辨、辩”区别学习。

  淡褐色:联系生活实物理解。

  六、朗读课文11、12、13、14自然段。

  痣:形声字。

  互:查“一”部、互相。

  七、复习,认读生字。 八、书写生字。 九、作业。

  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朗读生字。

  二、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本文讲了小姑娘找妈妈的故事。

  三、读1~6自然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中哪一部分写得有意思?好妈妈是妈妈的名字吗?为什么小女孩会这么说?

  同桌练习朗读对话。

  四、分别朗读7、8自然段,9、10自然段,11、12自然段,谈谈为什么小姑娘会这样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同桌练习朗读这几段话,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说说,小女孩的妈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朗读最后两段,为什么小姑娘会很快找到妈妈?

  六、表演朗读课文。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理解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的比的极限的具体意义。

  教学重点

  瞬时速度、切线的斜率、边际成本。

  教学难点

  极限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瞬时速度

  问题1:一个小球自由下落,它在下落3秒时的速度是多少?

  析:大家知道,自由落体的运动公式是(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

  当时间增量很小时,从3秒到(3+)秒这段时间内,小球下落的快慢变化不大。因此,可以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地反映小球在下落3秒时的速度。

  从3秒到(3+)秒这段时间内位移的增量:

  从上式可以看出,越小,越接近29.4米/秒;当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29.4米/秒。此时我们说,当趋向于0时,的极限是29.4。

  当趋向于0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就是小球下降3秒时的速度,也叫做瞬时速度。

  一般地,设物体的运动规律是s=s(t),则物体在t到(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如果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就说当趋向于0时,的极限为a,这时a就是物体在时刻t的瞬时速度。

  2、切线的斜率

  问题2:P(1,1)是曲线上的一点,Q是曲线上点P附近的一个点,当点Q沿曲线逐渐向点P趋近时割线PQ的斜率的变化情况。

  析:设点Q的横坐标为1+,则点Q的纵坐标为(1+)2,点Q对于点P的纵坐标的增量(即函数的增量),所以,割线PQ的斜率。

  由此可知,当点Q沿曲线逐渐向点P接近时,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2;当点Q无限接近于点P时,即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2。这表明,割线PQ无限趋近于过点P且斜率为2的直线。我们把这条直线叫做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由点斜式,这条切线的方程为:。

  一般地,已知函数的图象是曲线C,P(),Q()是曲线C上的两点,当点Q沿曲线逐渐向点P接近时,割线PQ绕着点P转动。当点Q沿着曲线无限接近点P,即趋向于0时,如果割线PQ无限趋近于一个极限位置PT,那么直线PT叫做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此时,割线PQ的斜率无限趋近于切线PT的斜率k,也就是说,当趋向于0时,割线PQ的斜率的极限为k。

  3、边际成本

  问题3:设成本为C,产量为q,成本与产量的函数关系式为,我们来研究当q=50时,产量变化对成本的影响。在本问题中,成本的增量为:。

  产量变化

  对成本的'影响可用:来刻划,越小,越接近300;当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300,我们就说当趋向于0时,的极限是300。

  我们把的极限300叫做当q=50时的边际成本。

  一般地,设C是成本,q是产量,成本与产量的函数关系式为C=C(q),当产量为时,产量变化对成本的影响可用增量比刻划。如果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常数A,经济学上称A为边际成本。它表明当产量为时,增加单位产量需付出成本A(这是实际付出成本的一个近似值)。

  二、小结

  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当趋近于0时的极限;切线是割线的极限位置,切线的斜率是割线斜率当趋近于0时的极限;边际成本是平均成本当

  趋近于0时的极限。

  三、练习与作业:

  1、某物体的运动方程为(位移单位:m,时间单位:s)求它在t=2s时的速度。

  2、判断曲线在点P(1,2)处是否有切线,如果有,求出切线的方程。

  3、已知成本C与产量q的函数关系式为,求当产量q=80时的边际成本。

  4、一球沿某一斜面自由滚下,测得滚下的垂直距离h(单位:m)与时间t(单位:s)之间的函数关系为,求t=4s时此球在垂直方向的瞬时速度。

  5、判断曲线在(1,)处是否有切线,如果有,求出切线的方程。

  6、已知成本C与产量q的函数关系为,求当产量q=30时的边际成本。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 13

  单元整合教学其实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似乎几年前我们就开始研究了,并且一直没有间断这种研究。回忆前几年的单元整合研究,有基于单元人文要素的整合,有基于语文学习要素的整合。但今天再看新版统编教材的单元整合教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就目前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基于语文学习要素的整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老师在整体把握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中更能实现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勾连,更有益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下面就谈谈我在研究过程中的一点感受。

  一、从语文要素方面单元整体考虑整合内容

  我们三年级组老师一起对三下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的研究。就是基于语文学习的要素进行的整合。本单元编排了《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习作《做了一项小实验》和语文园地。本单元的语文素养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能借助一段话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留心观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花钟》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蜜蜂》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在《蜜蜂》后安排学生提炼实验过程。“习作”让学生写一写最近做的一项小实验,细心观察,才能言之有物。《小虾》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并刻画细致生动。在“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二、《蜜蜂》+习作整合做法

  下面说说我执教的第二篇课文《蜜蜂》+习作。课文的目标是:

  1.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

  2.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习作要求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研读教材时发现,教材课后习题有一个梳理实验过程的表格(右上图)。本单元的习作版块也提供了一个表格(右下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写清楚小实验的过程。在《蜜蜂》一课教学时,我恰当利用了这些表格进行整合。

  首先我在初读课文后就把课后的图表(右上图)出示给学生,并提出自学要求,学生在5分钟的时间里充分读文、研究、思考。然后是集体交流,学生填写的图表直接投影出示,教师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帮助学生圈出实验的关键步骤。可能是3步或者4步,甚至更多,都没有关系,只要梳理清楚实验的.步骤,为后面的写作打基础。接着是体会实验过程中作者细致观察,善于思考,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最后,迁移到自己做的小实验,出示表格(右下图)。

  本节课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能准确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理清小实验的过程。但在成文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发现、思考、心情是难点。大部分学生有这个意识,但语言比较生硬。

【《形形色色的背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背景教学设计03-13

《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范文07-19

《设置幻灯片背景》教学设计08-02

双减背景下优化教学设计03-31

小学信息《插入背景与动画》的教学设计07-20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精选03-09

有关《行道树》教学设计的背景及意图06-02

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02-14

双减背景下优化教学设计(精选6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