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8 08:54: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方法】

  情景探索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桂林山水,领略了桂林的美。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1、抽学生读本段。

  2、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4、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5、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2、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3、质疑问难。

  4、老师提问:

  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1、学习方法同上1~3步。

  2、老师提问:

  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3、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4、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1、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2、老师题问: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4、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5、老师题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2、思考:

  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理解“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突兀森郁”、“气势”、“余外”、“蜿蜒”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渐"字的读音,“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

  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

  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进房子”有多大?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⑴ 对小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⑵ 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⑶ 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现“孔隙”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⑴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⑵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经过。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讲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习其他部分

  师: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教师播放录象:一幅春光烂漫的沿途春景图。随着《春之声》优美音乐的响起,画面在缓缓地移动:“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或浓或淡的新绿”跃然于屏幕之上。这时,音乐声停,清脆悦耳的泉水声渐渐清晰,“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一条清澈的溪流映入人们的视野。镜头寻声而去,寻找源头,最后,画面停留在双龙洞口。(暗示了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泉水的来路)

  师:同学们,这是课文哪部分内容?(途中见闻)

  师:这么美丽的景物,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掉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再次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么美的语言你想记住它吗?请你练习背诵这一段。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一两个学生试着背一背。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游玩双龙洞后,拾级而上,有游览了冰湖洞。同学们课后可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游了三个洞》。本文就节选自这篇文章。

  【教学后记】

  1、学生预习课文后,能说清作者游览了外洞和内洞,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也能找出来。

  2、根据作者游览的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大部分同学漏掉了金华城和孔隙。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孔隙的自然段,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体会到孔隙的特点--窄。

  4、通过开展导游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了解浙江省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教师巡视了解。

  ⑵ 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⑶ 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⑴ 同学们再默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 学生阅读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教师巡视了解。

  ⑶ 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学生四人一小组课堂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⑴ 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① 船小。

  ② 行船方式。

  ③ 乘船姿势。

  ④ 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⑵ 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⑴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⑵ 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⑴ 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介绍内洞,补充、评议。

  ⑵ 理解重点词句:

  “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进”。

  ⑶ 小结并指导朗读。

  8、总结学法:

  ⑴ 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⑵ 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⑶ 学生答,教师板书。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⑴ 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⑵ 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⑶ 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

  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读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全文,布置下节任务

  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宽大

  空隙:窄小

  内洞:奇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文章记叙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畅,外洞的宽畅,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论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川景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

  金华的双龙洞美丽而神奇。课前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了它,能把你的信息和大家分享吗?

  二、自主探索,尝试学习

  1、创设情境:

  旅行社招考小导游,你愿意试试吗?请你循着叶圣陶爷爷的足迹,安排一下游双龙洞的线路。

  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3、小导游“考试”,说明自己安排的线路。

  三、自由实践,自读自悟

  1、创设情境:

  下面,我们就按大家提供的线路一起去旅游一次。这条线路上有几大景点?那每个景点需要一名导游,你们可以从四大景点中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来向游客介绍。

  2、学生自由读书,准备。(提醒注意导游语言)

  3、谁来向大家介绍?(发给小导游一顶红帽,一面小蓝旗)其他学生一起配合当游客。

  ⑴ 根据学生的选择,投影出示相应的画面。

  ⑵ 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介绍,“游客”可发问、补充,师适机点拨。

  ⑶ 每个学生介绍完后,学生互相评价,老师及时鼓励。(录取为旅行社的小导游)

  四、自主实践,升华情感

  1、播放双龙洞的资料片,谁来当全程导游?

  2、小结招考的成功,鼓励。

  五、实践性作业,拓展延伸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像双龙洞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观很多很多。课后,请从你喜欢的景点中选择一处,设计一段导游词,下次上课我们一起天南地北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明艳 宽大 窄小 奇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认知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金华双龙洞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阅读和想象相结合,读懂课文,发展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体会山上景色的美。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由题目猜测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

  二、预习检查

  1、词语:

  浙江金华罗甸双龙洞(用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介绍双龙洞的位置)

  粉红色新绿明艳(你还知道哪些明艳的色彩?)

  额角后脑肩背臀部脚跟(摸一摸这些部位,说说这些词语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稍微合适聚集呈现昏暗颜色各异变化多端盘曲而上

  根据意思说词语:

  山或石头高耸的样子(突兀),

  树木茂盛的样子(森郁)(葱郁、葱茏)

  指导书写生字聚

  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到的景点。

  三、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1、学生默读课文,画游览示意图

  2、根据游览示意图,了解游览的顺序。

  3、了解课文叙述的重点,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三、欣赏上山见闻

  1、作者在上山的路上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见闻)

  2、抓住“明艳”,体会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感情读。

  3、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朗读,体会溪流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教师作示范朗读,指导读好排比句。)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和背诵。

  四、练习

  分类摘抄词语。(表示地名的,表示身体部位的,描写山和石笋、石钟乳的四字词语)

  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和想象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回忆作者游览的顺序

  (板书)

  二、阅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1、外洞:

  ⑴多媒体播放“外洞”景色。

  ⑵引读课文:

  洞口(),外洞()。

  ⑶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外洞的特点描写具体的:

  ①外洞很大,全是石头。

  ②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孔隙:

  ⑴由外洞进入内洞,要经过一个孔隙。这孔隙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从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从人躺在船里进孔隙的感觉,体会孔隙的.低矮。(“从……到……到……到……”为什么要这样写?)

  朗读课文中描写“我”进内洞时的感觉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致的描写)

  ⑶小船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用两只手演示“我”进入内洞的经过。边演示边复述或背诵,进一步体会孔隙的窄小、低矮。

  3、内洞:

  ⑴朗读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⑵多媒体放映内洞录象:

  认识石笋和石钟乳。

  想象所看到的石笋和石钟乳,练习说话。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

  看那石笋(石钟乳),像_________________。

  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形状变化之多──()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颜色多──()

  ⑷理解“是来进房子”,体会内洞的大。

  三、总结课文

  你觉得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帮助?

  1、找出课文中描写溪水和泉水的句子,理清文中的另一条线索。

  (板书与游览顺序对应,帮助学生理解两条线索的关系)

  2、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事物特征。

  四、设计导游词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设计导游词。

  为录象片配导游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不要读成;“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3、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寻游踪,一来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来是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了学习写游记的基本方法。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vcd,练读此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了解路途、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2、朗读课文,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双龙洞的某一景点。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别了解路途、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双龙洞的某一景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发现词语什么顺序排列。生:游览顺序。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问老师,学得快的同学也可以选学其他内容。

  二、新课教授。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随机引导。

  1、路途

  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1)“明艳”是什么意思?“明”指什么?“艳”指什么?

  (2)作者游览的心情怎样?

  (3)出示“一路迎着溪流……。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4)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小结:多么活泼的溪流呀,此刻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沿途风光吗?(美)

  2、洞口

  过渡:在这样的美景下,作者来到了洞口。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洞口能用什么字概括呢?为什么?

  (2)你觉得洞口外的景色怎么样?

  小结:高山之上,树木繁茂,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外洞

  (1)快速浏览第四自然段,思考外洞有什么特点?(宽敞)

  (2)那句话能感受到宽敞?

  (3)指名读。

  4、孔隙

  (1)孔隙有什么特点?

  (2)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用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A、2个小,为了突出小船的小,就是为了体现——————

  师生合作读。

  怎样小的小船呢?———————————

  作者来到空隙处,看到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B、“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慢慢移动。”一句。

  指导“臀”,还有哪些字也是“月”字旁,说明他们和————————————

  “臀”是哪个部位?

  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还有哪些部位?

  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

  指导朗读。感受过孔隙的好奇和小心。

  C、“眼前昏暗了———————————。”一句。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感觉,有什么样的感觉?

  作者通过过孔隙的感觉来突出孔隙的—————————。

  师生模拟进行对话:

  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准备好了吗?

  你们是怎么躺的?

  行了,那就开船吧!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不能动?你会不会动?

  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为什么不敢动?

  要是把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

  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儿呢?

  要是把臀部微微拱起一点儿呢?

  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出了孔隙的特点,让人读了身临其境。

  4、内洞

  (1)特点:黑、奇、大

  (2)从哪里表现出来?

  (3)想象:洞内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宫室,器用?

  总结:学了课文,感受双龙洞景色如何?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大自然的伟大,自然之神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课余时间要多出去走走,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那里都有什么美丽的景观呢?(学生回答)

  2、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出示图片)你们愿意看看吗?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今天,我们就随叶圣陶先生到双龙洞去游览一番吧!

  学生读书。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老师简单结合课件图片介绍双龙洞

  二、预习探究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三、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金华→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学生画好后,课件出示游览图,让学生依照游览图讲述游览过程)

  四、品读体验

  (一)大家对金华有了一些了解,就让我们随着叶老先生和你的脚步去金华看一看吧!

  现在我们正走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什么?(路上见闻)

  默读2、3自然段找出来。

  映山红、油桐、粉红的.沙土、新绿——一片明艳

  溪流一路唱着歌,欢迎着我们到来。欣赏读:“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二)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外洞)

  1.洞口宽像桥洞

  指名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外洞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联系学生所在的教室想一想,外洞有多大?

  (一个教室有50人,一千人或是八百人的外洞有多少个教室这么大?20个教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读课文。

  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三)由外洞进入内洞——孔隙

  (1)自读第5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船小——

  a、“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b、哪些词句能突出船小?没法容第二个人。体会出什么?(窄)

  c、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工人拉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

  b、人怎样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出示课件)

  4)学生通过读课文感觉洞的窄小、低矮。

  感觉到什么?(挤压)

  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稍微、一点儿)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出示课件)

  指名读: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四)默读第6段,初入内洞有什么感觉?内洞有哪些景物?

  (1)为什么叫双龙洞?

  (2)展示图片,加深体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再加上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过渡:看完了双龙洞的美景,我们恋恋不舍地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五、巩固延伸

  1、为金华的双龙洞写一篇导游词。

  2、做一名小导游,结合导游词和游览图向大家展示。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

  外洞

  由外洞进入内洞

  内洞

  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导入

  师介绍智多星夺标旅行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朋友们在夺标旅行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

  目的地:双龙洞

  夺标指数:五星级

  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

  “在这次的夺标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

  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

  调查问卷:

  1、去过哪些景点,有何感受?

  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

  挑战:自行设计此次旅游线路图。(了解文章的明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还等什么?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

  (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 。很有气势的特点)“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待会有很艰巨的任务等着大家呢!”

  (多媒体播放双龙洞的录像,直观感受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完成任务:(多媒体出示:)

  任务:绘制金华双龙洞地形图。

  内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方式:协助导游完成任务。

  (在师生合作中探讨交流,了解双龙洞的地形以及各处的特点)

  重点学习内洞和孔隙部分的内容。

  内洞的特点:

  ⑴ 大,找出体现内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句子写出内洞大的特点的。

  ⑵ 奇,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洞内的石钟乳的形态多端。颜色各异来体现内洞奇的特点。(观看石钟乳图片,想象。说说它们的样子。形态。给它们起个名字)

  ⑶ 还有没有新发现?(叶圣陶爷爷还描写了内洞的另一个奇观: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让学生了解这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孔隙的特点:

  低小。(多媒体播放乘船过孔隙这一段录象),提醒学生注意看,说说自己在看过孔隙这段录象时的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智囊宝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学生讨论汇报:

  ⑴ 船小。通过朗读表现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点。

  “为什么通过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 乘坐方式独特。“怎么乘坐?”

  抓住关键词“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以及动词“贴”,再想象当时乘坐小船为什么用这样的仰卧方式,以及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担忧?

  ⑶ 作者乘船时的感受,先请学生谈谈自己观看过孔隙时候的感受。

  生:“压抑,不能呼吸。喘不过气来,光线昏暗。”

  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和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一样?”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压抑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了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间出入的。

  老师总结:

  在过孔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们却从船小。乘船方式独特以及作者乘船时的感受体会到孔隙低小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真实的写作方法。

  3、师:“我们的旅游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线路完成任务的,其实,我们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师可适当提示“哗哗哗~”学生恍悟“小溪流!”请看任务:(多媒体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线。

  挑战: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添加小溪流水线路图。

  提示:找出智囊宝典中所有描写小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4、总结这次旅游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师:“小朋友们,总部给我们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快看看!”宣读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体出示)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的这次旅游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觉得愉快吗?这一路上你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习,并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和双龙洞地形图,你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你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小智多星了,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礼

  夺标旅行团

  赏识鼓励学生,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作业

  (多媒体出示)

  1、写一篇游记。

  2、对照自己绘制的双龙洞地形图,给没去过双龙洞的小朋友当一回小导游。

  师:“我宣布,今天的旅游夺标任务圆满成功,小朋友们再见!”

  生:“再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

  ⑵ 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学生感悟“明艳”)

  ⑶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⑵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我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学生上讲台,以椅子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4、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⑴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学生踊跃发言)

  ⑵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我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呈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学生畅所欲言。)

  ⑶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找“向导”,拟顺序:

  ⑴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⑵ 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2、品语言,学写法:

  ⑴ 我们学习这篇游记,不仅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我们的习作。

  ⑵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⑶ 师生共同归纳,让学生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就要坐车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给大伙说说?

  2、暑假要到了,我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把我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2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3

  一、课前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游览的顺序,写出了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按游览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要写出重点景物的特点。

  关注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鲜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有借鉴价值。

  关注词语: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这些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可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会写生字15个,其中“臀”字笔画多,需要教师重点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可以分组进行比较,“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示课件1:

  2.教师引导: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叶圣陶。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2:

  3.教师引导:叶圣陶为什么被“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他的文章又有怎样独特的魅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快速引出课题,通过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文本,扫除阅读障碍

  1.教师说明要求:自由读课文,标记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进行理解。时间4分钟,开始吧!

  出示课件3: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组织交流:同学们读完了吗?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请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意思: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

  2.教师引导:文章共有8个自然段,接下来请同学分段把文章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文,共找两组)

  学生分段朗读文章,教师适时评价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认读生字词、指名读等环节,扫清了学生的阅读障碍。)

  三、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教师启发思考:《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就请你默读课文,试着找一找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把课后第一小题中的路线图补充完整。(时间两分钟)

  出示课件5: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是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他的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师适时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分出层次。

  教师启发思考:再读一读文章,你能对照着路线图,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说一说每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预设1:我认为文章的2-3段介绍的是去双龙洞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洞口,第5自然段描写的是孔隙,第6-7自然段在描写内洞的景物,第8自然段是描写作者出洞。

  预设2:我认为第4自然段除了描写洞口外,还描写了双龙洞的外洞。

  教师追问:那课文的第1段在写什么呢?

  预设3:第1段交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

  教师点拨并启发: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分段依次介绍了所看到的各处景物。第1段交代了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第2-3段描写了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4段依次写了洞口和外洞。第5段重点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第6-7段描写了双龙洞的内洞。最后第8自然段简述了作者出洞的情况。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各处景物所对应的段落,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找到的呢?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出示课件6:

  预设:课文中写到“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就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我是从这些句子中发现的。

  出示课件7:

  教师引导思考: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请你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1:这些句子能够让我们看到叶圣陶爷爷游览的路线。

  教师补充:是的,这些句子是过渡句。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对双龙洞的各处景物进行了介绍,使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游览。

  3.找出重点描写

  教师引导思考:在描写双龙洞各处景物时,叶圣陶爷爷所用笔墨一样多吗?有没有重点描写哪处景物?

  预设1:我认为重点描写了路上的景色。

  预设2:我认为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

  教师启发思考:我们读一读关于这几处景物的描写,你们觉得哪处景物更有特点,留给你的印象更深?

  预设:我觉得孔隙和内洞最有特点,孔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教师讲解:是的,叶圣陶爷爷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其中对于孔隙的描写更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当你在写作时遇到所要描写的景物很多的情况时,也可以挑选一到两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景物重点来写。

  4.感受文章线索

  教师提问:文章中提到了许多自然景物,有一个景物反复提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

  预设:我发现作者反复提到了泉水。

  教师启发思考:真聪明!请你找一找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看看泉水是在沿着怎样的路径流淌?你又发现了什么?(给生3分钟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出示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

  出示课件8:

  预设:我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每一处景点都提到了泉水。作者说它的上源是在石洞里,顺着左边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流过外洞,流出洞口,一直流往山下。

  教师启发思考: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的游览顺序有什么不同?

  预设:泉水流出的方向和作者游览的方向是相反的。作者是从山下往山上走,从外洞往内洞游览,而泉水是从内洞往外洞流出,从山上流向山下。

  教师讲解:同学们真了不起!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不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各处景点,还通过泉水这样一个流动的景物贯穿文章始终,如果说游览路线是文章的一条线索,那泉水就是文章的另一线索,两条线索相互呼应,让文章读来非常有条理,顺序更鲜明,这样写真是别具匠心!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知道了作者按照游览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以及出洞的情况,同时还发现了文章中的.两条线索。双龙洞的各处景物独具特色,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重点内容的梳理,对线索的挖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分出了段落层次。对过渡句的解读,更加深了学生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体会。)

  四、自学生字,引导练习

  1.学生自学

  教师说明要求: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抄写两遍。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把想和大家分享的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学生同桌互查,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2.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学习:请大家观察这两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9:

  预设:它们都是左右结构,但是“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教师点拨:生字不仅要多写,还要会观察,这样才能把字写得好看。

  教师针对个别生字进行指导:“臀”字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窄”字宝盖头下方的“撇、点”不要丢掉。“笋”是竹字头,下面“尹”字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字写一写。

  出示课件10:

  五、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梳理了文章脉络,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和出洞情况。其中又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去看看双龙洞各部分景物有怎样神奇的特点,叶圣陶爷爷又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

  六、布置作业

  1.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2.练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七、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游览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教师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神奇。下面请你回顾一下,课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哪几处景物?

  学生填写,教师顺势出示答案。

  出示课件12:

  教师引导: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神奇的双龙洞,看看各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本节课重点感受双龙洞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作铺垫。)

  二、研读2-7段,领悟写法

  教师引导思考:在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各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特点?你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这一特点?试着批注在旁边。(给学生5分钟时间进行阅读思考。)

  出示课件13:

  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让我们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依次来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1.学习第2-3段,感受上山路上的生机、明艳。

  教师组织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一路山景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预设: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作者写到了映山红还有油桐,这些植物都生长的很茂盛,这儿一丛,那儿一簇。

  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作者说映山红要比盆栽的杜鹃更有精神呢?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因为大自然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映山红也更有生命力更有精神了。自然的环境给植物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补充:是的,在对山路的景色进行描写时,作者抓住了路边具体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更有精神”“这儿一丛,那儿一簇”,这样的表达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特有的生命力。对色彩的描写又渲染出一片明艳之景。随着山势的变化,溪流蜿蜒而下唱起了小曲,真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片明艳!(板书:生机、明艳)让我们欣赏着图片,体会着画面读一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丰富。

  出示课件14:

  2.学习第4段,感受洞口宽大和外洞高大的特点。

  教师组织交流:欣赏着山路美景,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双龙洞前,映入眼帘的是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这两处景物作者又是如何写出它们的特点的?请你读一读第4自然段并说一说。

  预设:洞口让我觉得很宽大,作者写到“洞口像桥洞似的”,能容下一只船的通过,可见洞口很宽。另外作者还写到“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非常有气势。

  教师补充:山势险峻,郁郁葱葱,像桥洞一般宽大的洞口出现在我们眼前,气势非凡。(板书:宽、有气势)

  教师引导:顺势走去,已置身外洞之中,外洞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预设:外洞给我留下了高、大的印象。作者先提到“高高的石顶”,写出了外洞的高。接着作者在描写中又写到“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让我觉得外洞非常的大。(随着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外洞的特点:高、大)

  教师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千人是怎样的一个数量吗?想象一下,近20个班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还不显得拥挤,那得多大呀!作者这是在通过写什么来突出外洞的高、大呢?

  预设:是在写他的想象。

  教师点拨:“大会堂”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都是作者自己想象的、感受的,这是在通过表达自身感受来描写外洞特点,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双龙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

  出示课件15:

  3.学习第5段,重点感受孔隙的狭窄、矮小,领悟写景方法。

  教师启发思考: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孔隙吗?孔隙的本义是指:窟窿眼儿;缝儿。从字面上来看,孔隙是非常小的,但是在文章中作者又说“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到底双龙洞的孔隙是大还是小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给学生1分钟时间再读文)谁来说一说,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孔隙是非常小的,虽然它并不是像本义说中的那样只有一条缝、一个窟窿眼儿,但是与能容纳一千人的外洞比起来,只能容下一只小船的孔隙显然非常窄小了。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双龙洞孔隙狭小这一特点的?

  预设:作者写到,孔隙只能容下一只小船通过,船上只能并排仰卧两个人,再容不下第三人,小船这样小,说明孔隙也很狭小。

  教师继续提问:作者通过描写小船的宽度,展现了孔隙的狭窄,这是直观描写。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孔隙的狭小吗?

  预设1:叶圣陶爷爷说“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身体不能和船有一点缝隙,但即便如此作者还是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他挤压过来,这让我觉得孔隙非常的矮。

  预设2:我还有补充,作者还写到“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让我觉得石壁就紧贴着脸上方,空间很小。

  教师追问:刚刚我们提到,这是在通过描写什么来突出特点的?

  预设:通过写自身的感受。

  教师点拨引导: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平躺在这只小船上,身体和船身贴得紧紧的,假如你稍不留神,微微抬起一点儿头,额角和鼻子就会撞上石壁。这是多么狭窄、矮小的孔隙呀!除此之外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工人拉绳子这样独特的行船方式?结合平时你所看到的划船方式,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平时我们坐船都有人划船,但是这没有办法站立划船,只能在两头拉绳子,说明孔隙太矮小了。

  教师补充:是的,在这一段中,作者正是通过描写小船的样子、行船方式以及表达感受这几个角度,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了孔隙的狭窄和矮小。(板书:狭窄、矮小)同学们,这样的写作方法你学会了吗?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片,感受一下作者生动、准确的表达。

  出示课件16:

  4.学习第6-7段,感受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教师组织交流:通过孔隙,我们终于走进了神奇的内洞,内洞中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它的特点的。请你读一读第6-7段。

  预设1:内洞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非常黑,作者直接写出了这一特点,并且通过汽油灯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这样的细节描写,加深了这种感受。(板书:黑)

  预设2:内洞还给我留下了神奇的印象,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有的还可以想象成神仙、动物、宫室等,让我想到了黄山的奇石!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关于石钟乳和石笋的介绍,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17:

  教师点拨引导: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成要经过上万年或几十万年的时间,是不是非常神奇呢?难怪作者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板书:奇)内洞还有怎样的特点呢?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作者还通过描写自身感受写出了内洞的大,他将内洞和外洞进行对比,外洞已经很大了,但是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让人惊叹!(板书:大)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的很好,作者再次通过直观描写和表达感受,写出了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教师小结: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生动形象地语言,使我们身临其境,真是神奇伟大地自然景观啊!(板书:神奇、独特)

  (设计意图: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景物的特点,更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了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回顾全文,总结提升

  1.教师启发思考:在第一课时中,我们知道文章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相信你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什么叶圣陶爷爷没有详细地描写如此神奇的钟乳石,而是着重写了孔隙和内洞呢?

  预设:因为孔隙的狭窄给叶圣陶爷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孔隙和内洞也是双龙洞最有特点的地方。

  教师小结:是呀,叶圣陶爷爷选择了最有特点的孔隙和内洞进行了重点描写,其中又格外突出了对孔隙的描写。在今后的练习中,你也可以把某些印象深的,或比较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带着体会,再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自读感悟。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顺序一同领略了双龙洞的神奇风光,感受了各处景物不同的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壮观、神奇的美景等待你去探寻,你也可以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将你的所见所闻写成一篇游记,记录下这些难忘的体验。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整篇文章后,再次回顾全文,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强化对文章的感悟。通过对选取重点景物的思考,使学生学会把印象深刻的或有特点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是不是跃跃欲试了?在本单元的初试身手中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向导的任务: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介绍一下吧!

  出示课件18:

  五、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生机、明艳)(宽、有气势)(高、大)(狭窄、矮小)(黑、奇、大)

  神奇、独特

  【课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通过对《海上日出》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以游览顺序组织全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为后续习作训练再加一块基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这有利于学生发现文章按游览顺序写作的特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篇文章以“泉水”为暗线,和作者的游览顺序相呼应,使整篇文章变得更生动、充实,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有所积累。

  文章的2-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双龙洞各处景物。在教学中,我以景物特点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品读中,重点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尤其是对孔隙这一处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直观描写和感受描写相呼应的方法,将重点景物写清楚的,从而为今后的写作积累方法,打下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内容充实,所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有些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品味特点。总的来说,本节课我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在学习了《海上日出》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感受按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体会按顺序写景的好处,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问,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课时

  4.1.1新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里旅游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和旅游景点有关的抢答游戏!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图片中的景点名称以及所在地。

  出示双龙洞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个溶洞叫“双龙洞”?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段。

  举手解答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并出示双龙洞图片

  3.简介溶洞形成原因。

  4.解读课题中的“记”字,引出游记,分析游记特点。

  五、再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快准浏览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句。

  2.教师黑板画游览路线画,指名学生补充完整。

  3.举手串连经过。

  4.分解主次。

  六、精读课文

  1.理解“孔隙”

  2.精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孔隙小的词句,分析作者的表现方式。

  3.和同位挨坐在一起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听老师做导游讲解,体验过孔隙的感受。

  4.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课下读课文,找一找外洞和内洞的特点,寻找隐藏在文中的一条暗线。

  2.用多种方式突显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习作小片断(教师提供图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8-09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5-24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04-1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4-0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0-23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05-2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4-0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8-29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05-12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