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30 14:39:2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有很多歌颂母亲的作品(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但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二、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 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 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它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⑴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⑵ 为什么说她是“严父”?

  ⑶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

  五、拓展延伸

  1、从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积累中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2、母亲节快到了,你将给母亲送一件怎样的礼物呢?为什么?

  3、代表胡适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

  【设计简说】

  本文是一篇写母亲的自传体传记文学,胡适先生在文中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本教学设计的关键词是“听故事,理内容,说形象,品妙笔,做积累”,即通过学生耳听、口说、脑思、手写等充分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胡适先生笔下的母亲形象,在受到人生成长教育和美德教育的同时,从中了解和感受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代作家肖复兴说: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听一段故事,概括内容。

  1.听一段故事: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她来说,幸福是那样短暂,和丈夫只过了六年三个月零21天,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当时她只有22岁多两个月零17天,这对一个中国妇女来说,是多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当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因为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这位伟大的母亲正是胡适先生的母亲——冯顺弟。

  2.读课文,概括内容。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放声朗读、默读等)通读课文,读完后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事情。

  提示概括角度:

  ①从“我”的角度概括:写了“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念和惋惜;“我”受到母亲严父般的管教和慈母般的'关爱;“我”亲身体验到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

  ②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写了母亲和“我”的故事;母亲和家人的故事。

  课中小结:全文脉络清晰,三个层次十分明晰。第二部分主要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以及她对待他人和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这是全文的叙述重点。这一部分围绕着母亲的品质来选取和组织材料。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物都记叙得清清楚楚。

  三、说一说感受,体会大爱。

  1.说一说母亲: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词句,用“母亲是一个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如:母亲是一个管教子深细而严格的人。“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母亲是一个温和仁慈的人。“我的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母亲是一个刚气十足的女中丈夫。“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说一说“我”和母亲:文章末尾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说说我受到母亲的影响。

  如:母亲是“我”的严父,每天母亲催“我”早起,回顾自己昨日的错误,然后上学;“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遭母亲严厉责罚。从中“我”学到了学习上要勤奋、守时和做人要反省“吾身”。

  母亲是“我”的慈母,她亲自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为“我”医眼病。

  母亲是“我”的恩师,从她对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的态度上,“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学会了“宽恕人,体谅人”,学会了自尊自强。

  3.母亲,我想对您说……: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

  4.母亲,我想对您说……: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

  课中小结: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四、品一处妙笔,赏析妙要。

  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形式组织语言,品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如:水到渠成的铺垫——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铺垫。

  别致生动的叙事角度——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母亲与我”的角度、“母亲与家人”的角度叙说母亲的故事。

  鲜明的对比——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

  字里行间的深沉情感——作者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毫无夸饰的自传语言——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流淌,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课中小结: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本文表现出的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也许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五、做一点积累,滋润心灵。

  1.从文中积累洋溢着作者对母亲深情的语句。

  2.从课外书中积累歌颂母爱的名言、诗句、故事、歌曲、散文等。

  课中小结:母爱,尤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尤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让我们感念母亲的恩德,永远热爱我们的母亲!

  六、课堂小结。

  【点 评】

  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语文教师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中活动”就像一只美丽的万花筒,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组合。

  从教学的手段看,有听、读、说、品、写等不同形式的课中活动。听一段故事,让学生在情感的冲击和洗礼中走进了课文,定下了全课的感情基调;说一说感受,是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整体认识和细致了解;品一处妙笔,是对文章进行赏读,进行悟读,进行美点寻踪;做一点积累,是将学生由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完成了一次思绪与情感齐飞的课堂学习之旅。

  从教学的目的看,有语言性活动、思维性活动、情感性活动等。如概括课文内容,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说感受,是对学生表达能力与感悟能力的训练;品妙笔,是对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等等。而这些目的性活动并不是彼此割裂而是自然地彼此交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从教学过程的安排来看,有辅助性的铺垫过程,有主体性的说读活动,有延伸性的收束过程,循序渐进,线条明晰。

  总之,真正的课中活动能够充分地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2了解文中的议论起到的深化主题、加深情感的作用。

  3体会文章的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讨论、质疑、比较、拓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典型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2这篇散文的情感于平淡中见真情,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语言细腻、真挚、深沉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中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护、关怀之情,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子女对母亲的爱戴之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之所以广为传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歌颂的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在天地间永恒激荡的母爱。今天,我们要学习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20世纪初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文笔质朴,情文并茂。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憧憧蹑手蹑脚娓娓动听女红万籁俱寂歉疚惺忪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抓住典型事例,探讨母亲形象

  思考:(1)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个生活片段?请根据课文内容给3---6节加上小标题。

  (2)这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出母亲性格中具有哪些闪光点?(3)这篇文章除了刻画母亲的形象以外,还反映了旧社会压抑、埋没妇女才能的社会内涵,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

  〔点拨〕设计此题的'目的是既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1)欢悦柔和的容态、娓娓动听的讲述、泪如泉涌的痛苦、日夜劳碌的身影等。(2)第一个片段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以及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第二个片段表现母亲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对只子女启蒙教育的循循善诱。第三个片段表现母亲的矛盾心理以及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庝爱之情。第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勤劳和奉献。(3)作者在文章中表现了对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如:“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名字”“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良师。”“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更有贡献的分子。”

  2探究思路

  思考:四个片段作者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可让学生讨论完成)

  〔提示〕前三个片段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从“两三岁”,写到“十岁”,第四个片段写的是八岁。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前三个片段侧重在母亲,主要表现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才具,而第四个片段虽然也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但侧重点在我,透过一个八岁男孩的心灵,写出孩子对母亲的爱戴和歉疚,文章流露的情感又更进了一层。

  3提炼信息

  根据课文内容,为邹韬奋的母亲写一则墓志铭。

  〔提示〕:如:平凡的人,伟大的心。

  4课堂小结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亲,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第2课时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精读第三、四个片段,探讨两种矛盾心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研讨:)

  (1)“清算”功课时,作者将母亲的矛盾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想一想,母亲为什么这样痛苦?

  (2)夏夜,母亲为我做布鞋,我心里有好多歉疚,可是又不敢说出口,如何理解孩子的这种矛盾的心态?

  2理解文章运用的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思考:(1)课文在叙述事例后,用了大量的“现在追想、现在想来、如今想起”等词语,为什么?

  (2)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穿插了一定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点拨〕(1)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写我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深刻理解,引发读者和作者思想上的共鸣。(2)画龙点睛。或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或评价叙写内容,或拓展主题。特别是结尾,全是议论,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和谴责。

  3探讨封建制度的罪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点拨〕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这个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中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4品味本文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结合“探究练习二”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5理解截取法

  比较《我的母亲》和《背影》在选材上的异同

  〔点拨〕《我的母亲》和《背影》都采用了截取法。但《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我的母亲》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

  (二)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母亲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敬重母亲的哪一点?你最苦恼母亲的哪一点?如今身处幸福中的我们该怎样回报自己的母亲?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4

  前期准备: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设想

  鉴于上述思考,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远处看课文,读标题,了解作者,对课文及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熟读全文,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成为本文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立足课文向外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这三个环节的安排由易到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一个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从比较中了解本文在内容与写作方面的特点。第三环节是在第二环节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由胡适的作品延伸到他的学术成就,由他对母亲的感情延及他的文化观。

  三、教学准备

  学好本文,需要学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第一,搜集自己熟悉的抒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把握其主要内容;第二,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胡适及其他的家庭情况。

  教师课前需要阅读《胡适自传》,或者其中的《九年的家乡教育》和《先母行述》两篇,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以及胡适对母亲那种“生未能养,病未能传,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之情。

  四、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建议

  用3课时学习本文。前2课时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母子情深;后1课时举办主题讲座──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让学生了解母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了解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儿子爱的特殊方式,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以及“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深深哀痛,以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

  互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学生口头交流。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穈

  翳

  龌龊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⑴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⑵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⑶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①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②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③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④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⑤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⑷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题目见课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然后写在随笔本上

  延伸拓展:

  一、主题讲座

  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

  发放资料《先母行述》,对照文章学习,让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体会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文化素养,增长见识。

  二、讲座内容

  1、胡适生平简介。

  2、解读《先母行述》,了解母亲,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从中学习什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3、体味母亲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胡适的资料,阅读《胡适自传》、《先母行述》,拓展视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眼翳 舔去 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二、导入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今天我们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请听《妈妈的目光》)

  胡适简介。

  首先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

  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从胡适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学法指导:

  1、抓住关键句、段,适当批注。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课文,思考:

  ⑴ 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情?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⑵ 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

  ⑴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⑵ 怀念、感激、敬爱。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自由赏读课文

  教师引:同学们,胡适,这位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让我们带着内心真诚的感谢再次走近胡适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请大家有感情地自由选读课文。

  小组自由谈: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五、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写一个母亲教育你的感人事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检查反馈

  1、第一课时学的字词。

  2、口头梳理第一课时学习的知识点。

  三、问题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找出包含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

  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2、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3、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

  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四、情感延伸

  1、母爱如三月的春风曛得人昏昏欲睡,犹如夏夜的凉茶让人精神倍爽,又是母爱又是絮絮地唠叨让我们不能理解,我们都能理解母爱吗?母亲爱子女的方式不同,多数的母亲都是说教式的爱,一件事说起来三遍四遍,我们嫌母亲烦,不能理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你有事不能理解母亲的做法,请你说一说。

  2、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我们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你长这么大,母亲为你做的事有哪些你忘不了?

  3、母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甜甜的吻。母爱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有谁知道母亲节是那一天?(每年 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五、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结束语: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六、作业

  1、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2、写一封给家长的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6

  一、设计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高一必修2第一单元“体验情感”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方面。在生活中许多学生对父母的关心爱护已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在设计中结合老舍的《我的母亲》,让学生从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和怀念中,联系自身实际,进一步感悟亲情、体验亲情,并作真情告白,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懂得如何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充分展现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交流学习,与同学分享自己收集和阅读的成果。

  2、表达训练,感悟亲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亲情的伟大,进而能在日常生活中尽孝。

  三、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的设计,引领学生走进亲情的世界。

  四、教学难点

  把活动与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五、教学实施

  (一)导入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氛围。

  师:老舍的母亲给予他的是生命的`教育,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爱护我们、关心我们。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感悟亲情、体悟亲情。

  (二)交流分享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所收集到的有关亲情的资料。(学生做成多媒体课件)

  老师这里也有一段震撼人心的有关亲情的文字,和大家一起阅读分享,大家谈一谈阅读体会。

  一天半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天亮时分,救援人员赶到,小山村已夷为平地,突然,有人惊呼:“下面有声音!”大伙儿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的小木屋,仅剩下一角屋顶。救援人员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唯独屋梁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赤裸裸的小女孩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哭出了声:“妈——”顺着小女孩手指看去,在他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10个手指。有人呼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救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的往下刨。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个子很矮,全身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

  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小女孩仍不肯走,指着刨除的泥坑,又喊出一声:“爹——”天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

  原来,矮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双肩上,双手高高举着小女孩。

  师:同学们,我们从别人身上体会到亲情,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自身,从我们的家中感悟亲情呢?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妈妈温暖的双手,是爸爸宽阔的肩膀。家里有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有那浓浓的亲情。让我们敞开心扉,表达心中的爱吧。(想一想你们的父母为你们所做的一切。)

  (三)真情告白

  1、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对父母的爱,或谈父母(或亲人)对自己的影响。

  2、或者以歌声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爱。

  (四)小结

  同学们:世界上感情有多种,但真正说不尽、道不完的是伴随我们一辈子的亲情,我们要好好珍惜啊!

  (五)布置作业

  元旦就快到了,请每个同学亲手为自己的父母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诚挚的祝福,以表达你对父母的谢意和敬意。

  (六)全班朗诵小诗《感悟深情》结束这节课

  《感悟深情》

  世间的爱千万种,

  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她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融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方法:自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⑴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⑵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

  ⑶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四、研读赏析语言

  1、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

  2、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与大家交流;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3、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你能从本文中找出议论句吗?

  五、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六、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补充: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______ ,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的母亲。

  〖参考答案〗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⑴ 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⑵ 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⑶ 穿插必要的议论。

  2、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粗词语的含义。(结合练习二)

  ⑴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⑵ 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者写此文时,年已四十,而且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而且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还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这些都体现了胡适先生的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胡适先生的文风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3、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所说: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二、迁移练习

  1、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

  2、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三、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母亲说的一句话。

  参考: 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你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

  3、课外阅读推荐:《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8

  一、前期准备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设想

  鉴于上述思考,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远处看课文,读标题,了解作者,对课文及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熟读全文,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成为本文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立足课文向外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这三个环节的安排由易到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一个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从比较中了解本文在内容与写作方面的特点。第三环节是在第二环节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由胡适的作品延伸到他的学术成就,由他对母亲的感情延及他的文化观。

  (三)教学准备

  学好本文,需要学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第一,搜集自己熟悉的抒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把握其主要内容;第二,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胡适及其他的家庭情况。

  教师课前需要阅读《胡适自传》,或者其中的《九年的家乡教育》和《先母行述》两篇,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以及胡适对母亲那种“生未能养,病未能传,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之情。

  (四)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建议

  用3课时学习本文。前2课时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母子情深;后1课时举办主题讲座──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让学生了解母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了解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儿子爱的特殊方式,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以及“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深深哀痛,以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

  二、互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学生口头交流。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及要求:

  ①抓住关键句、段。

  ②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穈

  翳

  龌龊

  ③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④理清文章结构: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①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③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④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

  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题目见课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然后写在随笔本上。

  三、延伸拓展

  (一)主题讲座

  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

  发放资料《先母行述》,对照文章学习,让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体会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文化素养,增长见识。

  (二)讲座内容

  1.胡适生平简介。

  2.解读《先母行述》,了解母亲,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从中学习什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2、体会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学会感恩父母,进而理解“生命的教育”的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朴实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把握母亲的伟大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生命的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背景渲染

  1、播放事先编辑好的关于母爱的图片、视频等,谈谈看后的感受。

  2、朗读关于母亲/母爱的名人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儿行千里母担忧。(褚人获)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3、许多作家都写过关于母亲的文章,胡适、丰子恺、老舍写过同名文章《我的母亲》,冰心写有《母亲》等,鼓励课后阅读。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老舍,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善于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下面我们学习老舍的文章《我的母亲》。

  二、品读探究

  (一)粗读课文,理清层次

  1、浏览全文,说说老舍笔下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提示:作者用真情去描述自己的母亲,这位传统的中国母亲,勤劳、质朴、洁净、善良、刚毅,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感情深沉真挚。母亲热爱劳动,勤劳能干,不怕吃苦,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2、文章层次

  全文按时间顺序来写:

  第1~2自然段:简介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自然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自然段:母亲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自然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自然段:写母亲的舐犊之情。

  第15~16自然段:写“我”对母亲的思念。

  第17自然段:写“我”对母亲的感激——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二)精读课文,理解主题

  1、读第12自然段,说说母亲的坚强个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联军入城搜刮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3)竭力筹划一家人的饮食。

  2、精读第13自然段,说说具体从哪几件事来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

  提示:(1)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焦点“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让人感悟到“巨款”饱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挚爱与厚望。

  (2)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一位母亲对爱女的炽热之心。

  (3)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这里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却别有深情,母亲永远是宽容、豁达、隐忍的,令人潸然泪下。

  3、综览全文,说说课文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哪些性格?

  提示:(1)母亲出嫁早,在父亲去世后独自抚养四个五个子女,为了生计,终日劳作,没有停歇,即便这样,也把庭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养了一些花,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母亲勤劳、朴实、洁净。

  (2)母亲待客殷勤,热情备至,表现出她热情好客不怕吃亏的`品性。

  (3)母亲能容忍姑母的坏脾气,能忙前忙后给乡亲们帮忙,反映了她宽容豁达、乐于助人的美德。

  (4)母亲在战乱时不慌不哭,保护儿女,谋虑生计,让人感受到她柔韧、刚毅的一面。

  (5)母亲毅然筹借“巨款”,送“我”去上学,她深明大义、通达宽和。

  (6)母亲含泪送三姐出嫁,表现了她十指连心的痛楚,母爱是博大的。

  (7)“我”成年后未按照母亲的要求结婚生子,且远离故土;抗战以后,又偏向西南,与母亲聚少离多,母亲除了独自思念与流泪外并无怨言,甚至去世前也没有让“我”担心,这表现了一个母亲宽广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

  (三)研读课文,体味情感

  1、探讨母亲对老舍性格的影响,即理解母亲给了我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

  提示:从课文中的四个地方加以分析。

  (1)第9自然段写道:“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自然段写道:“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自然段写道:“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17自然段写道:“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例如:“我”从母亲那里得到了生活习惯及性格方面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养成了爱劳动、爱清洁的习惯,形成了热情好客,不怕吃亏,处事平和,内心刚毅的性格。

  2、阅读品味,揣摩语言

  教师示例,有感情地阅读某个段落,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例:“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3、小结评述

  本文中,老舍多处采用白描的手法来描写母亲(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作者也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其内心世界。如一句简单的“去吧,小子!”表现出母亲怅然若失又宽和仁爱。

  老舍用语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写的都是大白话、大实话,但又意蕴丰厚,韵味无穷,像“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些句子都朴实无华,却总能动人心弦。

  4、理解以下语句

  (1)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

  作者爱母亲,但在人生大事如婚姻、工作、事业等方面他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以及追求,有一些事老人们不可能完全理解的,因而他们伤心失望是必然而又让人无奈的,老舍为此觉得有些对不住母亲。

  (2)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千百年来已根深蒂固,人再老,有父母在,便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还可以撒撒娇,能停泊一下劳累的心,精神上找到慰藉。失去了慈母,就仿佛没有了根基,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讲的就是孝道,由此可见,老舍对母亲的依恋深切,怀念久远。

  三、小结升华

  老舍从母亲的平凡身世谈起,或白描或细勾,虽无跌宕起伏却也引人入胜。

  作者按时间顺序及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刻画了母亲传统而伟大的形象,展现了她的种种美德,字里行间蕴含老舍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全文从平静的叙述起笔,感情愈来愈浓,情调愈来愈高,句势愈来愈急,直至文末捶胸顿足地呼喊:“心痛!心痛!”这份真情,令人动容。

  四、布置作业

  1、课内完成课后的【心灵感悟】。

  2、课后完成本课练习册上的习题。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0

  授课者:潘海梅

  教学目标:

  1、分析母亲形象以及母亲对老舍的影响。

  2、体会作者与母亲深情,并联系生活,感受母爱。

  教学重点:分析母亲形象以及母亲对老舍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与母亲深情,联系生活,感受母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一个女人,从我们出生,到她生命的尽头,她都是用心呵护我们成长;用爱去教育我们成才。下面请欣赏这个女人的故事。

  是她,教会我们喊母亲,一个饱含多少深情的称谓;是她,让我们感受到母爱,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所以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咱们的母亲。所谓百善,孝为先。请你紧紧握住他们,陪他们慢慢走;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一样。下面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一起走入老舍《我的母亲》,感受一下这位学者与母亲的深情。

  二、了解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作家。

  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话剧代表作:《茶馆》《龙须沟》等。

  三、走进母亲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有个什么样的母亲?

  四、理解母亲

  请讲述第13段中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个故事,谈谈令自己最感动的地方、

  五、发现母亲

  小组讨论:

  请讲述自己生活中经历的或听到的关于母爱的一个小故事。

  六、母亲影响

  学到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养成好客的习惯;

  形成了软而硬的性格;

  给“我”生命的教育。

  七、感激母亲

  有感情地朗读:作者对母亲深厚情意的语句。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八、小结母亲

  文章以母亲对“我”的生命的教育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勤劳困苦的一生,塑造出了一位感人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失去母亲的痛心。

  九、歌颂母亲

  小作文:三选一

  1、“母亲对我影响或教育”为主题。

  2、叙写“母爱”一个小故事。

  3、歌颂母亲的一段话。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能通过整体感知文本,概括关于母亲的典型情节

  二、能通过赏析描写母亲的细节,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能通过品味文中动人的语言,感知母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

  教学重难点:

  主要情节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归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片段】

  同学们一边听着这首舒缓动人的歌曲,一边回忆一下: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母亲曾经做过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举一例说一说。

  【学生回忆、分享,评价】

  有人曾这样说过:“我最动情的时候就是回忆母亲的时候。”每当想起母亲,想到她对子女那沉甸甸的爱,总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回忆,关于母爱的文字也总会获得他人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分享著名新闻出版人邹韬奋先生关于母亲的记忆。

  【出示课题《我的母亲》】

  二、母爱之初体验

  【过渡】在作者童年时期,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处的时光是很短暂的,但母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不知不觉中已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烙印,以至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母亲的哪些画面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片段?

  (提示:概括文章情节可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几方面概括。)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评价、完善答案】

  【板书】:

  母亲在“我”两三岁的一天夜里背“我”去看花灯。

  母亲给妹仔讲故事讲得热泪盈眶。

  在“我”十岁时,母亲见“我”因背书被父亲打而陪“我”一同哭。

  在“我”八岁的一个夜晚,母亲熬夜为“我”做布鞋。

  三、解读母爱

  【过渡】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在他心中留下痕迹的不是玩乐,而是关于母亲的几件小事,想必其中肯定有打动人心之处。我们一起来品读一番,并尝试着把其中打动你的内容“保留”下来。

  我们常说:“细节最能震憾人心。”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探寻最打动你的描写母亲的细节,把它摘录下来,谈一谈打动你的原因何在,并把以上内容制作成一张读书卡片保存。

  (示例:)

  (提示:阐述理由可抓住描写母亲动作、外貌的关键词或语句)

  【学生思考、制作、展示,师生评价】

  【板书:】

  母亲的形象:爱子心切塑造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细心

  善良

  循循善诱

  望子成才

  勤劳能干

  无私奉献

  四、母亲,我想对你说……

  【过渡】母亲做的是普通的生活琐事,表现出的却是一个伟大的形象。她的才能是那么丰富,她的品德是那么美好,读来令人动容。当时小小年纪的作者是否也被母亲的举动所打动呢?他有没有向母亲表达他的爱呢?多年之后回忆起英年早逝的母亲,他有没有觉得遗憾的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认真研读文本。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能体现儿时的作者理解并体恤母亲的辛勤付出的语句,思考:他对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

  他表达爱意的方式:深夜陪母亲做鞋

  可是母亲并不知道他的儿子当时在想些什么,他也没有来得及向母亲抒发他内心的想法,所以我们现在试想一下:在他终于理解了母亲深沉的爱之后,他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可以尝试着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句式:)

  当他看到……(母亲的某个举动)时,他会对母亲说:……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评价】

  【板书】

  他对母亲的感情:理解歉疚感激赞美怜惜……

  对于母亲,作者有没有为她感到不平或遗憾的地方,如果有,请说说是怎样的不平或遗憾?哪些深层的社会因素造成了这些现象?

  【明确】

  遗憾或不平:英年早逝没有姓名空有才华却被埋没在家庭中

  原因:封建习俗封建观念封建制度

  五、寻找母爱

  我想在这里化用一首歌的歌词:“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来体现母爱的特点。母亲虽有不同的外貌,不同的性格,但他们对子女的爱却是如出一辙。请同学们从课外搜集关于母爱的动人的故事,把它记录下来讲给其他人听。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文章。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本单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难忘经历,或展现生活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本着这个目标,我将本节课进行大胆延伸,用资料和声音让学生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教学设想】

  文章写的是“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尽管时代不同,“母亲”的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时代都相同的。所以,教学本文,要适当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八年级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且学生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母亲对他们的关爱。所以。教师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因此,我将设计四个方面的目标来完成本文。

  1、知识与技能: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语文思考:

  通过放录音,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能力,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经历了由探究、感悟不理解母亲到理解母亲及换位思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责任感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回忆、重新整理思路、组织语言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捕捉生活中有用信息的能力。

  3、解决问题:

  能有家庭责任感和关心他人意识;形成换位思考变换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别人的感受,并通过理解感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学会评价他人和回忆自己的做法的`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了解胡适的成长历程,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培养了学生责任感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回忆、重新整理思路 、组织语言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会评价他人和回忆自己的做法的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的令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母亲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文绉绉、糜、翳、龌龊。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⑴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⑵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⑶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① 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② 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③ 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④ 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⑤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⑷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题目见课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然后写在随笔本上。

  六、延伸拓展

  主题讲座: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二、复习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5件事情:

  ⑴ 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⑵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⑶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⑷ 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⑸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三、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四、情感延伸

  1、母爱如三月的春风曛得人昏昏欲睡,犹如夏夜的凉茶让人精神倍爽,又是母爱又是絮絮地唠叨让我们不能理解,我们都能理解母爱吗?母亲爱子女的方式不同,多数的母亲都是说教式的爱,一件事说起来三遍四遍,我们嫌母亲烦,不能理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你有事不能理解母亲的做法,请你说一说。

  2、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我们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你长这么大,母亲为你做的事有哪些你忘不了?

  3、母爱可以使你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母爱是无任何条件的,就连小动物的母亲也会保护自己的宝宝,请听下面的故事。(播放《黄鼠狼妈妈找食物》)

  (老师打出课件后,播放了一个深情而又荡气回肠的歌颂母亲的曲子《烛光里的妈妈》,创设了很好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

  动物如此,我们人类呢,在奥地利发生啦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位于奥地利西南部阿尔卑斯山的费拉茨谷地发生拉一起雪崩,一对正在滑雪的母女被大雪埋葬。当她们历尽艰辛爬出厚厚的雪堆时,却又面临着新恩的危机:由于她们身上都穿着银灰色的衣服,救援飞机很难发现她们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寒冷和恐惧纷至沓来。母女俩开始了艰难的自救,然而无济于事,她们的努力换来的是更严重的困难,她们昏迷了。当女儿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她起先还以为是梦,但医生告诉她这是现实,她昏迷在雪地里,被雪崩救援人员发现紧急送到了红十字医院。医生还不无沉痛地告诉她,真正救她的其实是她的母亲!救援人员在她母亲的遗体旁发现了一块染满鲜血的锋利的岩石切片,而她母亲的左手动脉被切开了。救援人员正是因为看见了雪地上那道鲜红的长长的血迹才发现下面有人……

  医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女儿就痛哭起来。她一直以为做清洁工的母亲是极其卑微的,甚至曾以母亲的卑微为羞耻,但是在这一瞬间,他发现母亲原来是如此伟大!在这次雪崩灾难中,在迟迟得不到救援的生死关头,母亲以一种感天泣地的行为,用自己动脉里流淌的鲜血为女儿指引了生命的方向!女儿终于心痛地明白,自己原来一直都拥有着一份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富,那就是比血更浓的母爱!

  同学们,故事中的母亲用生命保全了女儿,希望我们能从中悟道爱的真谛。假如你是那位母亲,体会一下当时母亲会怎么想,怎么做,请说一说。

  4、母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甜甜的吻。母爱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

  有谁知道母亲节是那一天?

  生: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五、小结

  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六、拓展训练

  有一个叫小兰的女孩,身患重病,家里无力为她治疗,但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小兰住进医院,获得治疗。她的母亲会怎麽说?(学生自由发言)

  母爱是无偿的,但在很多故事中也会有许多陌生人无偿的献出他们的一片爱心,除了母爱,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爱?

  七、布置作业

  以“母爱或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主要是叙事性作品,或追述一段难忘经历,或写伟人的一个侧面,整体而言侧重写人。本文通过回忆与母亲相处的一段经历,说明母亲对自己成长的影响,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敬爱之情。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理解水平,以人物题材通常的写作方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旨要。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大意。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感受质朴、真切的文风。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由诗歌《游子吟》导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人类歌颂的永恒主题,能够享受母爱是幸福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她往往影响我们的一生。今天我们跟随胡适一起走近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再次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品质。

  2.走近作者,了解其母亲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

  胡适的母亲冯顺娣,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制度下的贤妻良母,16岁那年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大他28岁的胡传,婚后相夫教子,倒也享受了几年天伦之乐,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在她23岁时,便青年丧夫,不幸成为寡妇,加上家业衰落,经济困窘,亲人们相继死去,于是她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胡适身上,含辛茹苦地熬过了痛苦而漫长的23年,与1918年离开人世。胡适在中年(40)时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因怀念敬爱的母亲而写下此文。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1.检查生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广漠:形容地方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侮辱:使对方的人格或者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或者玩弄意味。

  2.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描述母亲的词语,并用课文当中的一句话概括母亲形象

  慈母严父刚气宽恕

  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之情。

  三.深入探究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标题是“我的母亲”可是文章前面三段提及母亲的词句并不多,其内容似乎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面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的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来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所以为写母亲起了很好的奠基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列出文章的行文提纲

  (1)介绍我的童年生活

  (2)回忆我的母亲

  (3)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2.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

  3.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5.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6.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请说说你自己哪些方面深受父母、师长或其他事物的影响?(仿句:如果......,如果.......,如果........,我都得感谢.......。)

  四、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拓展阅读老舍《我的母亲》、毕淑敏《妈妈,我答应您》。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慈母舔我的眼翳与家人相处宽容忍让

  严父让我每日自省催我早上学说错话责罚

  刚气不受人格上的侮辱

  教学反思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求学生要熟悉文章,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其次第一课应重在把握作者写作思路以及包含的情感,学习如何利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引导学生抓关键事例,找关键词语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旨要。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1.第 自然段,写母亲 (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的人。

  参考:

  (1)第8段。“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第8段。“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第8段。“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认真

  (2)第10段。“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热情好客

  (3)第11段。

  ①“姑母时常闹脾气?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善良隐忍、宽厚忍让

  (4)第12段。 “皇上跑,丈夫死,鬼子来,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坚韧刚强

  (5)第13段。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参考】: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良好的生活习惯)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好客的习性)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软而硬的性格)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参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称作是“生命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知识,讲道理,而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文章为我们刻画一个对儿女深情的母亲,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的感受。

  (1).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这幅画面如此生动感人离不开作者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

  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

  (2).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除夕,“我”请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她已入土。”

  第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

  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章为我们展现母子间的深厚情感,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成功的运用细节描写,细节体现人物的性格,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体现的。让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生活细节写一段自己与父母间感人的故事。

  总结

  有一种爱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道也道不尽,写也写不完,就让我们把这份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用爱,用行动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

  ⑴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⑶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3、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打印好的讲义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分析母亲的形象。品味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拓展延伸,理性思考母爱及其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多媒体显示)

  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我想对你说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你说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腰身变得不再挺拔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女儿已长大

  不愿牵着你的衣襟

  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

  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胡适简介

  (投影)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⑴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①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②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③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⑵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

  ①“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③“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④“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据此,学生精彩填充有: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拨:

  ⑴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养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⑵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⑶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明确:

  ⑴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⑵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的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⑶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①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蘸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

  ②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

  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师导学: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本文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而这正是胡适的品性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投影)

  ⑴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⑵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⑵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就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⑶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五、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推介阅读《胡适自传》中的《先母行述》或《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拓展视野,丰富情感和文化素养。

  (投影)

  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胡适(1891~1962,名适,字适之),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三十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二十三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

  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十三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他在《四十自述》中写道:“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和我的总是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作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我母亲耳中,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嫂嫂的“生气的脸”和妈妈的“格外容忍”,在小胡适的心坎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日后好脾气的养成,和他这段日子的冷眼旁观很有关系。

  胡适母亲对小胡适的学习更是重视,三岁前在台湾生活时,胡适父母即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一千字。回到安徽家乡时,胡适才三岁零几个月,但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胡适从小就对读书有兴趣,他母亲的“红色制度”是一个重要原因。别的小孩学费只有两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懂得了书中的意思,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九岁就能看《水浒传》,为他在“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说“看”进去,还能把小说“讲”出来,向周围的本家姐妹们说书。这种“讲”,逼他把文言文的故事翻成绩溪土话,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即使是尊贵显赫者,他的身上也会留有卑贱低微的母亲品格的烙印。

  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独子。胡适说: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目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胡适母亲这种既严厉又保护其自尊心的教育方式,使胡适从小就懂得正经做人,爱惜名誉,这为他日后的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胡适十三岁时,母亲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徽州人固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送男孩出外学徒经商的习惯,但胡适毕竟是他母亲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深明事理的母亲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

  到上海后,胡适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中国公学。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的胡适,经过一番曲折,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十九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胡适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初读农科,经过一年半后改读政治、经济,兼攻文学、哲学,后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他母亲在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非但如此,母亲还借钱为儿子买书。胡适曾在《留学日记》中写道:“得家书,叙贫状,老母至以首饰抵借过年。不独此也,宋焕家有图书集成一部,今以家贫,愿减价出售,至减至八十元。吾母知余欲得此书,遂借贷为儿子购之。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1917年7月,胡适在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是年12月,奉母命回家乡与村姑江冬秀女士完婚,次年7月,江即北上与胡团聚,直至白头。当年11月,胡适的母亲病逝。第二天胡适接到电讯,和夫人回家治丧。胡母辛劳一生,看到了儿子的成材,也可瞑目了。但胡适心中的悲痛却是难以言表,在《先母行述》中,他写下这样36个字:“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后胡适又发表诗作《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纪念母亲:“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寻她那一声‘好呀!来了!’”大学者、洋博士胡适与其乡村母亲冯顺弟的情深义重,乡村母亲培养独子成材的种种轶事,将永远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

  请同学们结合补充材料,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个性化的评论。

  教师点拨: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礼,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的缘故。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你永远,以此来告白神圣无私的母爱。

  七、课堂练习(分发打印好的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03年中考试题)阅读肖复兴的《母亲》,完成文后习题。

  母亲

  肖复兴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颗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是妈妈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1、“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这句话在文章的首尾反复出现,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本文共写了六件事,详略安排得当。理出文中详写的两件事,用“为了……,妈妈……”的句式分别概括这两件事。

  3、去车站回来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妈妈真的是认为这样好?她为什么要总说好?

  4、阅读画线句子,联系上文,体会妈妈的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

  5、作者把母亲比作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想一想,还可以把母亲比作什么?仿照作者的句子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边。

  〖参考答案〗

  1、赞美、感激、怀念(写出三点或其中任何两点即可)

  2、⑴为了使“我”的伤及时得到救治,妈妈背着我跑到医院。

  ⑵为了省出一个人吃饭,让“我”和弟弟吃饱饭,妈妈远嫁亲生女儿。

  3、妈妈不认为这样好。妈妈总说好是为了安抚她自己那颗流血的心。

  4、⑴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⑵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5、略(比喻贴切,表述清楚即可)

  八、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并简短点评、编辑成册,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2、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3、阅读短文《母爱》,回答问题: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我到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勉强说着“打得好”。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这些,仍然感念着我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丝的蚕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⑴这段文字所写的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⑵这段文字所写的主要人物是()

  A、父亲

  B、母亲

  C、先生

  D、“我”

  ⑶这段文字重点是表现()

  A、“我”幼年时读书的痛苦。

  B、父亲对“我”学习上的严厉管教。

  C、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

  D、当年教育方法的落后野蛮。

  ⑷看到“我”背不出书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于母亲的这种态度和做法,“我”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3、⑴“我”十岁那年年底的一个夜里 “我”家中

  ⑵B

  ⑶C

  ⑷“饮泣吞声”是因儿子挨打而感到痛苦,“勉强说‘打得好’”是希望儿子读书上进,表现母亲关心教育儿子的复杂感情。“我”当时是“不敢怪”,如今是感念。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名人谈母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那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名人背后的母亲〗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希思、英国歌唱家埃尔顿·约翰、电影演员史泰龙、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并非都是最聪明、最富创造性或最佳之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者父亲是个百依百顺的男子。是母亲帮助儿子树立雄心壮志,并为他们的成功倾注了全部精力。

  〖《美国丽人》导演让母亲感受欢呼〗

  当《美国丽人》的导演山姆·门德斯3月26日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时,他的右手牢牢抓着奥斯卡金像奖,而左手则扶着他母亲瓦莱丽的肩,因为他要让母亲和他一起接受人们的欢呼。门德斯激动地说,是母亲让他树立了坚持不懈的决心,是母亲的无尽推动力使他成为最优秀的导演。

  出生在英国的门德斯5岁时父母离异,是母亲抚育他长大

  人。他深情地回忆说,当他请求担任电影导演的70封申请遭到拒绝时,是母亲聆听了他近乎绝望的痛苦诉说,鼓励他更加努力,继续应试。门德斯的同事、导演蒂姆·弗思说:“他的母亲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避风港、他信心的创造者。”

  〖国际象棋大师母亲是他的参谋长〗

  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在22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冠军,是国际象棋史上的奇才。卡斯帕罗夫能讲15国语言,是一位有造诣的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纽约华尔街杂志的定期撰稿人。

  卡斯帕罗夫7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自此以后,他的母亲克拉拉成了他前进的指导力量。在他的自传《变化的童年》中,卡斯帕罗夫把童年对象棋的兴趣归结于观看母亲下棋。是母亲鼓励他树立强烈的自我,这对他走向国际象棋世界级大师起了关键作用。

  〖克林顿母亲要他自信〗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是母亲培养出来的一位成功者。在克林顿来到人间前3个月,他的父亲去世。克林顿的母亲弗吉尼娅是上夜校成为一名护士的,她下决心要使儿子不但有个好职业,而且要上升得很快。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让克林顿住大房间,在他3岁时就开始教他读写。克林顿上小学时,弗吉尼娅每天接送他上学,为此克林顿被同学们讥笑为“胆小鬼”。上高中时,克林顿是同学中第一个拥有汽车的学生,是他母亲从小给他存钱买的。后来克林顿到牛津上学时,弗吉尼娅要求他每星期给她写一封信,并审查他结交的新朋友,叮嘱克林顿“永不停止学习,永远不要说‘我做不到’”。

  〖单亲家庭同样能出人才〗

  伦敦大学心理学家多萝西·埃诺博士,谈到那些渴望成功并取得成功的人们时说:“母亲那种献身精神、那种专注,灌输给一个男孩的是伟大的自尊,那些从小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而是发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了这种信心,如果再勤奋就可以成功。”

  英国皇家医院心理学家悉尼·克朗认为,确保一个孩子健康、幸福成长的最佳之路仍然是传统之路──一个父母相亲相爱的稳定家庭。但历史向人们展示的是:人类中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家和事业成功者中,一些人却生长在单亲家庭。如果引导得当,母亲的决心和奉献精神是能够产生时代最成功的人才的。

  二、时文超市

  妈妈,我答应您

  毕淑敏

  母亲是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年轻时十分美丽。我小的时候,尽管她对我发着脾气,面色很难看,但在我看来,她依旧是美丽的。这甚至影响了我一生中对女子的审美观,我一直以为像我的母亲那样,白皙端庄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女人,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性。

  我觉得我的父亲离开北京以后,我的母亲才真正地长大。尽管在这以前,她已经有了3个孩子,还经受了一次下乡的锻炼。现在,她一向依傍的肩膀断然离开,在漫长的中蒙边境建设中国铁的边防。三个孩子像蚂蟥一样吸在她的身上,汲取她的力量。

  我更深刻地认识母亲则是在我的父亲患重病之后,母亲的天塌了,我知道这对于她是怎样沉重痛苦的打击。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安慰着我们。其实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安慰的正是她自己啊。父亲在最后的痛苦中,对我说:我很幸福。有你妈妈有你们……

  父亲去世后,母亲曾对我说,你爸爸到远处去了。你们小的时候,你爸爸就经常到远处去,这一次不过走得更长久些。我们终会到你父亲所在的地方去,我们还会团圆。在没有远行之前,我们仍像以前你父亲不在的时候,一道好好过日子,好吗?

  好的,妈妈,我答应您。

  爸爸妈妈,无论天上人间,我们永远在一起。

  我的母亲

  老舍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地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

  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提示: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可算是这方面的杰作。

  作品平铺直叙之文声声有泪。文中关于母亲“送子上学,送女出嫁,除夕夜送子返校”三件事的叙述,既鲜明地突出了母亲深明大义,坚强朴实的性格特征,也渗透出“我”对母亲不尽的疼爱。

  朴实无华之词字字有情。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可谓独具匠心。如关于除夕夜里母亲的神态描写,用了“笑”“愣”“叹”三个动词,其中蕴蓄着感彻肺腑的深情:这一“笑”,分明是母亲因除夕夜里儿子回家而万分高兴;这一“愣”是母亲因除夕夜里儿子又要离去而十分惊讶;一“叹”则形象地表达了母子不能共度除夕的哀伤。

  结尾的议论抒情性文字,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胡适我的母亲教学设计08-07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02-22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09-17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设计05-26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1篇07-24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精选14篇)10-22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汇编20篇)06-14

老舍《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10-15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的范文(通用5篇)05-30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