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教学设计1
活动准备
古诗教学的自制PPT。
幼儿前期经验准备: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活动目标
能正确熟读古诗。
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
活动过程
一、入场
听《琵琶语》学古人漫步进场,感受古曲的气氛。
教师:现在我们听着优美的古曲,慢慢的进场,然后轻轻地找个座位坐下来。
二、了解清明节的风俗
教师:之前清明节,我们放了一个小长假,那请你们回忆一下,清明节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播放"清明介绍PPT",教师做相应的小结。
教师:小朋友说了很多清明节做的事,我们看看其他人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清明节这天,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手捧着鲜花去祭拜去世的亲人……所以,清明节要去扫墓,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敬与怀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们的心情都比较难过和悲伤。
三、学习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完整欣赏古诗两遍。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在清明节人们会做的事情,那古时候的诗人,在清明节这天会做些什么呢?
欣赏古诗朗诵。(播放课件)教师:请小朋友看大屏幕,刚才电脑里的老师已经把《清明》这首古诗诵读了一遍,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再来读一遍,老师念一句小朋友跟一句。(播放古诗背景)幼儿跟着教师诵读。
2.看背景图,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幼儿看图自由回答。
3.句卡配对,进一步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图卡,引导幼儿发现诗句与画面的匹配关系(2)观察图片,幼儿为诗句匹配图片。
教师:如果要给这些句卡宝宝找图片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找。谁能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教师:谁能为"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第三句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对应哪一幅画面?
教师:那是谁回答老爷爷的?那个小孩。哦,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对应的就是第四幅图片了。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古诗和这些图画的关系了吗?原来图片上的内容说的就是古诗中的内容。
四、朗诵古诗
1.幼儿整体诵读。
教师:那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清明》(出示字卡),写这首诗的诗人叫杜牧,他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片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2.记忆大考验两遍。
3.幼儿跟读两遍。
4.表演读。
教师:你们读得真好听。那现在我们边读古诗边做动作,我们来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5.古诗接龙。
五、认字活动
学习"明"字。
教师讲述"明"的字源故事。
教师:"明"在甲骨文中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释为带来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为光亮之义。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字宝宝读什么呀?(明)(六)结束活动:欣赏歌曲《清明》。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清明》,它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活动延伸
学习歌曲《清明》
古诗教学设计2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学习这首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古诗的语言非常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而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很难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境界中去,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景,深刻地领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真正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秀丽。
一、交流资料,感受意境。
1、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李白及天门山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出示课件:天门山两山对峙,长江汹涌奔腾,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小帆船由远而近顺流而下。)
(师生共同欣赏。)
3、师: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地交流。)
[评: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美景,能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一开课,就能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二、自主合作,体验意境。
1、师:请同学们读读《望天门山》这首诗,看诗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这一壮观景象的。读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学生大声诵读,在小组内热烈地交流。)
2、全班交流。
3、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难点,即对“至此回”与“相对出”的理解。(师相机板书:“至些回”?“相对出”?)
4、合作探究不懂的词语。
(1)理解“至此回”。
(师再次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①再次启发学生说自己又读懂了什么。(主要是解决了哪个“?”)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汹涌的长江水好像是从中间推开了天门山,碧绿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击到岩石上,激起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大家能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壮观的景象吗?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出示配乐动画,指名配音朗读。)
[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播放课件再现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是最好的办法。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与课件的形象直观感受下,理解到了诗意,突破了难点,再加之教师播放配乐动画,学生在这种美的情景的熏陶下,大声地配音朗读,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古诗的意境。]
(2)理解“相对出”。
①师:记得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也有两句诗写得很有气势,是哪两句呢?
(生齐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师:很对!作者所望见的两处景象都是惊心动魄,极其壮观。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
③师再次出示课件,(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作者分别站在什么地方望的?
(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而从远处看天门山和在近处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远处看山很模糊,到近处就变大变清楚了。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感受。)
④再次请学生说出这句诗所描写的意境。
⑤再次地播放配乐动画,让学生大声地诵读这两句诗。
三、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说说,你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师配乐诵读诗句,生想象)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
3、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点拨:眼前这番壮丽而又秀美的景象,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激情诵读)
[评: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优美的意境,深挚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师: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师: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师: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师: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案例评析: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因此,古诗“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生的味口。所以此案例设计中,教师摒弃了以往单纯地理解诗句意思的教学,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感受意境。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给学生营造了一片诗意的天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所选的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特有景色的喜爱之情。《赠刘景文》写出了秋天百花凋零,但枝头硕果累累的喜悦。《山行》写出了满山红叶比二月红花更红、更艳的美丽深秋景色。教学上最主要是让学生会读、会背,感受秋天的气息,领悟诗人内心的情感。由于两首古诗原本都是出现在高段的语文课本里,所以在意思上只要求学生大致理解,不过高的要求。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只学过《画》、《静夜思》等有限的、简单的四五首诗。在课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积累了一些古诗,但也只是会读会背,对于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并不能领会。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古诗,因为古短,读来琅琅上口,他们能很快背诵下来。教学时,我们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古诗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重点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激发兴趣:
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⑴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导入: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活动板块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活动板块二: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
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了,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介绍背景:
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你知道他写的是哪首诗吗?
⑵我们来当小画家:
现在我们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想一想:画中除了有橙子、橘子,还应该画上些什么呢?请小组合作,一起到古诗中去找一找。
⑶小组汇报,老师做画。
①指名汇报,根据汇报,完成整幅画。
②在画图的过程中理解:
荷尽、擎雨盖、残、傲霜枝。
3、活动板块三:
指导朗读。
⑴体会诗人的心境:
诗人满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他的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为什么?
(感受到硕果累累的喜悦。)
⑵指导朗读:
你觉得古诗该怎么读呢?
(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设计意图:相对于枯燥的古诗来说,图画就显得有趣多了。通过读古诗,找一找,画一画,涂涂色,师生通过反复读古诗,共同完成这幅画。变枯燥为趣味,学生上着觉得有意思多了。
三、学法迁移,学习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总结学法:
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首古诗的?
⑵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指导读。
2、活动板块二:
用这种方法学习《山行》。
⑴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么画?齐读古诗。
⑵理解:
石径斜、白云生处、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刚刚用这种方法学了第一首古诗,紧接着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迁移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设计检测
1、《赠刘景文》和《山行》写的都是()的景色,我是从()、()看出来的。
2、秋天()、()都凋谢了,但是枝头有()、(),还有满山美丽的(),所以诗人还是觉得秋天非常的美丽。
3、请你回家后收集有关于秋天的古诗,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小资料袋】
1、作者简介:
苏轼: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写秋天的诗: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循序渐进突破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 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 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 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 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 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 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 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 夸一夸,帮一帮:
① 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 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 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 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古诗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感悟。
2、学法:
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是重点和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是难点。
〖教具准备〗
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彩笔及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励引入
老师听说,有的同学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请你大声的背给大家听一听。
(抽学生背)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老师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吟诵。你们想读吗?自己试试。
2、学生自读。
3、会读了吗?请读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注意:草、岁、尽、吹、生等字音。
5、齐读。
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抽生诵读。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老师给以恰当的指点。
3、大家齐读。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它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原野上又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啊!
1、学生自读体会。
2、看书上的图,进一步体会。评议这幅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下来。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2、写一写这两个字,再写一写“烧”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注意:“荣”字的秃宝盖要写宽点,“烧”的右上角没有点。
4、学生书写,老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检测
抽测古诗背诵、朗读情况。
八、课堂小结
写好字,背好诗的同学,可以自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后记〗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无论从背诵课文还是书写生字,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自主性。自己预习熟读成诵,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学写生字。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感悟。
学法: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会写“未”等9个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3、认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赏图引入
图上画的什么?是什么季节?注意区别花与蝴蝶的色彩。
1、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特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一首诗。
(出示全诗)
2、老师朗读全诗。
这首诗是不是写出了画中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注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的给大家听听。发现读的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节奏。
三、图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从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你们能不能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分小组合作编故事,推选一个代表讲故事)
四、有感情的读全诗,练习背诵
4、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5、读给别人听,互相评议。
6、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交换背诵。
7、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谁能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⑵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追:注意提示上边的笔顺,整个字先写上边,后写走之。
宿:宝盖头不宜写的太宽。
六、课堂检测
指名、分组、背诵古诗。
七、课堂总结
回去以后可以把古诗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教后记〗
学习本课之后,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根据第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第二首诗的节奏。并能够根据上一课学过的“离”字识记“篱”字。在书写方面也能把各种方法运用的恰倒好处。
古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3.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古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
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3、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4、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1、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2、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教学设计8
江南
《江南》是一首古诗,描写了江南水乡人民采莲的情景。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很适合儿童阅读。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采莲的风光。教学《江南》一课时,我创设了一种生活的情境,游戏的情境。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断:师:江南真是个好地方,到处长满了荷花、莲叶。你们瞧!莲叶们一片一片地从水中探出小脑袋,争着向上长,它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热闹呀!瞧!那边还有几个划着小船,赶来采莲的小姑娘呢,她们拨开莲叶,寻找那一个个成熟的莲蓬。哇!突然,船上的一个姑娘叫了起来。小朋友猜猜,采莲姑娘看见什么了?
生:(大声齐呼)好多小鱼!
师:小鱼在哪儿呢?噢,在这里(拿起小鱼头饰给小朋友戴上),在这里(分别给好几个小朋友戴上)。
师:呀,这么多的小鱼,这下,荷塘里可热闹了!小鱼来到这美丽的'荷塘,它们最想做什么呢?
生:小鱼们会说:我们来做游戏吧!
师:想做游戏的鱼儿请站出来吧。
学生争着走出来。
师:看,小鱼们在莲叶下欢快地做游戏呢,它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
(孩子们合着我的节拍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
师:小鱼们边做游戏边会说什么悄悄话呢?
生:小鱼说:我玩得真开心!
生:小鱼说:这里真好,明天我还要来这玩捉迷藏的游戏!
师:小鱼儿,你们玩得开心吗?开心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喊着。师:可天色不早了,采莲姑娘要回家了,小鱼儿也该回到妈妈那里去了。孩子们纷纷识趣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和提供具体、可供想象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形成相似的和谐的震动,让学生主动感知体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个人悟,自由畅谈、表达情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索的天地。通过读读、想象、演演的学习方式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民主的教学。
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
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
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古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写了哪些内容?
3、学生轻声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相互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
5、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人的感情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四)布置作业
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在教学上的侧重点是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特色】
重在学生参与,激发主体情趣。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设计,多种多样的铺垫、延伸的作业设计,变传统古诗教学的单向灌输为学生的自读、自练、自悟,既激发了主体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又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一、第一教时:以趣味练习法为主学习《绝句》
1.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3.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4.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村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鸣与上是有动感的;含与泊是无动感的。)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说后同学评议,在评议中教师点拨提升。
6.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春天的景色不仅色美,而且形美)。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7.拓展性练习,自学自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也可以自己选择诗歌来学习。)
古诗教学设计12
复习理念: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知诗人、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板书课题:漫步古诗园)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以此诱发学生的复习欲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复习的状态。】
二、交流方法,灵活积累
1.过渡: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不计其数,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如何又准又快地记忆所有的古诗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绝招,谁愿意把你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板书:记忆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师随机板书:归类列表法、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理解记忆法等。
3.重点交流归类列表法。
(1)回顾古诗分类的依据。(可以按诗人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朝代分等。)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诗人和朝代对古诗进行归类。
(3)小组汇报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朝代诗人所写的诗篇(4)组织学生根据题材对古诗进行归类。(提示学生可参考六年级下册的回顾?拓展二和《古诗词背诵》板块。)
(5)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题材对应的诗篇 4.根据板书鼓励同学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把小学阶段积累的所有古诗进行整理、归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有效地进行了资源共享,使学生从中“得之以渔”,并学以致用。整个环节,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参与者的角色,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复习兴趣浓厚,复习氛围活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重温学法,品读古诗1.指名背诵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
2.出示诗内容。
3.回顾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诵读方法。
4.指名朗读《江畔独步寻花》,随机点评。
5.回忆交流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的方法。师板书: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结合注释,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等。
6.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诗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通过想象来感悟诗境,理解诗意。
7.入情入境地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8.巩固练习:根据出示的诗意图,背出相应的古诗,并感悟其诗境,理解其诗意。
9.总结学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复习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我以六年级下册《古诗词版块》中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并加以点拨小结。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复习技能。】
四、快乐闯关,加深记忆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练习,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第一关:吟诗对对。
(1)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5)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家家乞巧望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笛弄晚风三四声。
第二关:诗献四季。
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献给最喜欢的季节。
第三关:百家争鸣。
思念家乡时,我们吟——感谢母爱时,我们吟——依依惜别时,我们吟——赞美柳树时,我们吟——喜迎春节时,我们吟——观赏瀑布时,我们吟——第四关:金睛火眼。
利用你们的金睛火眼,猜诗主,说出处,看谁最厉害!(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3.师小结:通过闯关练习,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也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诗句。恭喜你们,你们都顺利过关了!【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闯关练习,使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饶有趣味,不但调动了学生复习古诗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又打开了学生的记忆大门,使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再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习有所获。】
五、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1)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补衣服,此情景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刮胡子,过两天又长出来。小明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__。”
(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让人情不自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
(4)中秋佳节,手捧着香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军在哪,我就放过你!”可小英雄昂着头说:“我要像石灰一样:“_________________。”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学以致用。设计情境题,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古诗运用到平时生活和习作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六、交流收获,总结提升1.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2.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体会,共同分享成就感。进行课堂总结,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七、布置作业,凸显个性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并整理归类,资源共享。
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3.选做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一些回环诗进行吟诵,也可以自己当“小诗人”,创编古诗。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突出个性化,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自觉养成自我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古诗教学设计13
【学习目的】
1.认识屈原,了解楚辞
2.体味诗歌情感,弘扬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
【学习重点】体味诗歌情感,弘扬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一、解题
国殇,为国事而死。《国殇》是屈原为祭祀鬼神而做的一组乐歌《九歌》之一首,它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颂歌。
二、读懂诗文
1.注释
操吴戈兮被犀甲,(被,通“披”,犀甲,用犀牛皮制作的盔甲。犀,名词用作状语)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毂,借指战车。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敌若云,言敌人之多)
矢交坠兮士争先。(交,交互。)
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háng,(凌,侵犯。躐,践踏)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古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两马叫“服”,左右曰“骖”或“騑”。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霾,通“埋”,埋没。絷,羁绊)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援,持,举着。枹,鼓槌)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时,此指天意。怼,怨恨。威灵,指神灵)
严杀尽兮弃原野。(严,猛烈)
出不入兮往不反,(反,通“返”,返回)
平原忽兮路超liáo远。(忽,指原野辽阔。超,通“迢”,迢远。)
带长剑兮挟xié秦弓,(挟,持,挟带)
首身离兮心不惩chéng。(惩,因受挫而改变)
诚既勇兮又以武,(诚,确实)
终刚强兮不可凌。(终,最终,始终)
身既死兮神以灵,(神以灵,精神永存的意思)
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殇者。鬼雄:鬼中雄杰。)
2.译文
手拿吴戈啊身穿着犀牛皮的盔甲,战车交错啊短兵器相搏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一样聚拢来,箭矢交互坠落啊将士争先杀敌。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行列,左骖战死啊右骖受刀伤。
车轮被埋没啊战马被羁绊,手举着鼓槌啊敲打着战鼓。
老天怨恨啊神灵震怒,将士被残酷地杀尽啊尸首弃在原野。
将士出征啊不复返,平野广阔啊路途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带秦弓,即使首身分离啊忠心也不改变。
确实勇敢啊又威武,始终刚强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战死啊精神永存,您的魂魄啊是鬼中英雄!
三、赏析指导
第1节具体描写将士们为保卫国家而进行的惨烈战斗,包括两个场景。前四句描写激战场景,突出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后六句描写全军覆灭的悲壮场景,“援玉枹兮击鸣鼓”凸现了将士们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英雄形象。
第2节热情讴歌为国捐躯的将士,前四句讴歌将士们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后四句赞美将士们刚强勇武、为国捐躯的精神。
《国殇》描写了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与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全篇洋溢着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国殇》第一节描绘惨烈的战斗场景,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手法。
B.“左骖殪兮右刃伤”是说左边的战马倒地而死,右边的战马被敌人的兵器所伤。
C.“出不入兮往不反”表现了战士们出征时义无反顾、誓死报国的决心。
D.“身既死兮神以灵”是说将士们虽然战死,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
2.《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的,又是一首热情讴歌英雄主义和的颂歌。全诗的感情基调是。
〖参考答案〗1.B 2.祭歌(或挽歌),爱国主义,激昂悲壮
古诗教学设计14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补充: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课后反思
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本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古诗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字。
2、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 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唐代诗人罗隐以《蜂》为题写了一首诗,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的品质,那在这一首诗中,还会不会蕴涵着其他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 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意思。
3、 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 指名读、齐读古诗。
三、 学生质疑,初步感悟
1、 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 学生质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师作点拨讲解。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3、 指导朗读。
4、 尝试背诵古诗。
四、 小结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5-24
古诗的教学设计03-29
古诗嫦娥教学设计01-22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04-15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04-14
古诗《春晓》教学设计08-31
古诗嫦娥教学设计03-31
古诗草的教学设计04-17
古诗绝句教学设计04-15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