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15 09:44: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夏日绝句》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预习《石灰吟》、《竹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李清照的个人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 )万( )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2.新课:

  (1)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本次教学教师执教的是《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生字不多。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昼、耘”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Mp3音乐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忆江南的画面,播放音乐。教师朗诵《忆江南》。江南的风景令无数诗人折服,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我们一起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古诗词三首)

  2、想象一下,漫步在江南,你听到、看到、闻到些什么?(课件播放图片)

  3、南宋时期,浙江有一位诗人翁卷把江南的田园风光描绘的淋漓尽致,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欣赏他的——乡村四月

  4、了解诗人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他喜欢田园生活,擅长写田园诗。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配乐朗诵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让学生配乐欣赏江南风景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出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教师范读。

  3、再读诗句,读准节奏。

  4、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古诗,解决所有的障碍。)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美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读一读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互相交流,理解一下诗的意思。

  思考:乡村四月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景美人勤)

  师生、生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逐句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我认为古诗教学更应多读。所以,在此环节,我主要采用齐读、个别读、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方法。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

  四、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总结,学生背诵古诗。

  2、师生共唱本诗。

  (设计意图当读诗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通过唱来抒发了。学生学诗的情趣更浓)

  五、自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生借助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2、全班交流,说一说农人在忙些什么?并用“才了……又”的句式造句。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吟一吟,用你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乡村四月》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乡村忙碌的只有四月吗?”引出《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自主阅读,思考,感悟古诗,进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再次体味乡村人们的勤劳忙碌。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1、在忙忙碌碌中,转眼又到丰收的季节了。看,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的确,乡亲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所以,许多诗人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那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诗词,拓展学习内容,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串起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认知材料,用诗词中的语言和情感熏陶学生,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推荐作业

  老师向大家推荐《山居秋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课下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字。

  2、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 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唐代诗人罗隐以《蜂》为题写了一首诗,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的品质,那在这一首诗中,还会不会蕴涵着其他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 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意思。

  3、 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 指名读、齐读古诗。

  三、 学生质疑,初步感悟

  1、 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 学生质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师作点拨讲解。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3、 指导朗读。

  4、 尝试背诵古诗。

  四、 小结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

古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习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 (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 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 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 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 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古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 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 同桌互读,练说。

  ⑸ 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 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 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 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 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 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 感情朗读。

  ⑾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 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 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古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够用自己的笔触描写诗中画面,体会诗中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人呢?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这首传言是吕洞宾写的诗中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牧童》。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教师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出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7.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8.全班齐读此诗。

  (三)深入研读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五) 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牧童》这首诗,说说牧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随机点名的方式请学生做出总结。

  (六)作业

  1、预习剩下的两首诗

  2、搜集八仙过海的故事,下节课来讲一讲。

古诗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通过四个专题活动,学生较好地掌握赏析、吟诵的正确方法,能较顺利的进行口语交流。

  2、通过合作交流,从多个维度解读古诗,理解古诗中承载的内涵,树立自信心,体验胜利的喜悦。

  3、学会运用古诗写作,有效的组织资料进行习作训练。

  4、体会中华古诗文化的辉煌硕果,提升热爱祖国优秀保守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活动重点】

  1、诗歌主题的品味、赏析、感悟。

  2、运用古诗习作。

  【活动设想】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古诗是文化的瑰宝,通过了解古诗,可以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欣赏古诗,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绚烂。

  通过活动,学生漫步古诗,感受中华古诗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了解流传千古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广博精深的思想内容。学生亲眼看看、用心想想、联手做做,能独立考虑和合作探究。

  【活动准备】

  1、从秋、雨、孤独、离别、思念等角度搜集古诗,古诗分专题编辑,自取标题,以六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每人指定一项,余一人做记录。

  2、分组并推选组长,组长记录整个搜集,编录的过程。

  3、每人写查询资料后的感言。

  【活动过程】

  一、古诗园地,自由推荐

  配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导语)有这样一种文学体裁,它去听小说讲故事,去与散文拉家常。它可以是一个朴素的人,不穿形容词的衣裳,简简单单,不戴"最"的帽子,额头开阔;可以是一个身手敏捷的小偷,从成语中,寓言中,失败中,盗取经验的砖块,不辞劳苦垒成自身的建筑场。但必需用自身的方式说话,吐字清晰,语调或疾或缓一行诗句是一条神奇的路,不通向另一行。这是一种什么文学样式?(《望庐山瀑布》录像欣赏)

  众生:古诗

  师:现在我们就踏入神圣悠久的“国度”。(展示活动主题:漫步诗园)在古诗的王国里,高手如云,名人辈出。你最敬佩哪一位古诗人?请你抓住特色,勾勒敬佩之处。

  生1:最敬佩苏轼。他命运多舛,但胸襟旷达、坦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即是生动写照。

  生2:最敬佩王维。他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人“诗画”头衔真是名副其实。

  生3:最敬佩陆游。他是一个爱国志士,堪比屈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道出了对祖国深挚强烈至死不渝的爱国激情。

  生4:最敬佩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浪漫不羁被表示的淋漓尽致。

  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吟者留其名。这些璀璨的珍珠,时代的骄子,以其独特的个性诉说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为中华文库缔造出精妙绝伦的篇章。

  二、依样画葫芦,品诗百态

  (幻灯片展示:到古诗中去领略异彩纷呈的秋味;到古诗中去聆听大自然悠扬、缠绵的天籁之音;到古诗去感受难以莫名的孤独。)

  组内资料展示,任选一个专题品位,每个专题设计一个题序,六人一组合作完成。

  题序:秋是红黄交横的甸园,秋是青绿蜷缩的炼狱;秋是凋零丰收栖息的乐园,秋是繁茂苞放隐埋的坟地。

  生5:我很认同老师把秋看成是红黄交横的甸园。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凝结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烈赞美,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红色的海洋,让人心驰神往 ,吸引了匆匆赶路的旅人。此时诗人窥枫忘返。

  生6:啊!我发现杜牧与刘禹锡有相同的品味。在《秋词》中,刘禹锡自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对秋天胜过对生命绽放的春天的忠爱,古今之外还有谁能与这两人相比呢?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叫“趣味相投”。

  生7:我不这么认为,《枫桥夜泊》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诗 ,张继用一个“愁”字说出了秋的凄凉和孤寂。明日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加上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能不让舟中诗人感到凄凉?

  生8:许多人都认为秋天是凋落时节,自然会形成不良的印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秋可以从凄清转向欢乐。我觉得秋天应当是愁与乐交融的季节。

  师:总之,秋天是愁也好,乐也好,各领风骚吧!大自然的美妙绝不只限于此。

  题序:听,春雨沙沙,借河岸的杨柳,呼唤生命的勃发。听,春雨沙沙,借小河的歌喉,浇灌待放的春花。听,春雨沙沙,在这不经意的时间,多少爱情开始萌芽。春雨沙沙,流向江河,流出一江涌动的春潮。春雨沙沙,洒在田野上,洒出满目的幸福与希望。春雨沙沙,像一首,唱在生命的春季。在这期间,多少花开了,多少花谢了。

  生1: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淡淡的哀愁,加上缠绵的春雨,有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味道。

  生2:我觉得雨不只是愁的一种寄托,还是一种传达思念的信使。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道出了的思念之情,诗人独自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然而归期无准,诗人心境是异常郁闷、孤寂。

  生3:杜甫可不这么认为雨是愁苦、郁闷的滋味。“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就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喜悦之情。好雨随同着祥风,滋润大地万物。在杜甫看来春雨是祥和、繁茂的使者。

  师:雨系着诗人的情感。我可以把诗人笔下的雨称为“多情的雨”。中国的古代文人雅士历来喜欢借物抒情,较常见是吟咏愁、苦、悲等。

  题序:在中国古典诗中,使用最多的词就是“孤”、“独”二字,“孤”、“独”或合,或分,但都传达一种情怀,表达一种人生的况味。孤独,有时是一种莫可言传的乐趣。孤独,有时却又是难以排遣的痛苦。有些人说离别是一种孤独 ,有些人说思念是一种孤独,有些人说英雄豪杰是一种孤独。

  生4:(心情繁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目送友人离去,真是去者孤独,留者也孤独,这是离别的孤独。

  生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孤独。

  生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正如老师开头所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前瞻孤独,后顾也孤独,这是缺乏知音的孤独。

  生7:(眼睛一亮)“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好象只有潇洒的王维才干享受独处的那份宁静。

古诗教学设计8

  一、复习要求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包括体裁、内容类别,表现形式,技巧,语言风格,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古文化、古汉语有关知识等;

  (1)内容类别:送别诗、思乡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爱国诗、边塞诗、爱情诗、山水田园诗等;

  (2)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3)修辞手法:比喻、对比、衬托、夸张、借代、双关、反语、反复、互文、通感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2、讲解一般的鉴赏方法

  (1)看题目,抓题眼,明诗词含义;

  (2)看作者,知经历,晓风格流派;

  (3)看背景,知来历,悟作者情志;

  (4)找意象,析意境,知典故,看手法,品语言,明主旨。

  3、按照鉴赏内容分类训练,形成能力

  纵向:从时间上分成几个朝代,重点关注唐朝。

  横向:同一时期的不同类别及其代表作,分别练习。

  4、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二、重点分析

  看题目,抓题眼,明诗词含义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题目中就包含着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诗人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描绘了春夜雨景,表现了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

  看作者,知经历,晓风格流派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杨炯,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多表现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轩昂、风格豪健,是不满浮华靡丽诗风而给诗坛带来清新刚健之风的“初唐四杰”之一。

  这首诗是他的从军、出塞之作,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为边塞诗代表作。

  思想内容:它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的强盛和同仇敌忾的民族心态。

  看背景,知来历,悟作者情志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背景和来历: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情志:“泉路”、“灵旗”表达了宁死抗清的决心,“南冠”和“毅魄”既有誓死如归的悲壮,又有江山沦陷、诀别故土的悲愤。

  诗人抒发了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表现了诗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找意象,析意境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境,“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是诗中的自然景物。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或境界。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善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此诗中写的是自己辞官别家离京时的情景。

  诗中的意象有白日斜、天涯、吟鞭东指、落红、春泥护花等。

  前两句“斜日”和“天涯路”烘托离愁,让人体会到苍茫迷惘的意境,看到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后两句即景抒情,诗人以落红和春泥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了他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知典故,看手法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表现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的典故,托物咏史,“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将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虏而藏在铜雀台中了”。用形象性的议论点明了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和社稷安危,同时又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抑郁不平之情。

  古诗常用典故:“投笔”、“楼兰”、“鸿雁”、“尺素”、“折腰”、“东篱”、“折柳”、“雕虫”、“柳岸”等。

  品语言,明主旨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分析写色彩的词语:

  本诗运用“黑”、“金”、“燕脂”、“紫”、“红”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渲染了一种凝重、惨烈、悲壮的氛围。

  “黑云压城”,敌军压境,形势危急。但是守军却并未退缩,而是严阵以待。“金鳞开”,铠甲闪着金光,则象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血战到底的决心。

  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将士,正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定、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热切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三、补充内容

  (一)唐诗流派

  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浙江义乌人)《鹅》《在狱咏蝉》

  盛唐: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

  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继承陶渊明的思想,以山水风光和闲适生活为题材,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边塞诗派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

  中唐:

  新乐府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

  韩孟派韩愈、孟郊、李贺等

  晚唐: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二)古诗词鉴赏歌诀

  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风格与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诗经表现是现实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北魏风骨颇大气两晋山水寄情意

  陶潜首推属第一南朝爱情缠绵意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李诗浪漫杜现实白诗兼备李杜风

  无题含蓄刘禹锡初唐清新有四杰晚唐哀婉数李煜

  词生唐代兴于宋豪放、婉约两分枝苏词、辛词多豪放

  高歌“大江东去”低吟“廉颇老矣”婉约首推李清照

  国恨家愁蕴笔底元代诗型有变异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锋芒毕露抒胸臆古诗源远一脉承

  多吟、多背、多深思

  (三)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

  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

  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

  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四、应试注意事项

  1、研读题目。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洛城闻笛》等,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左迁”是被贬官,而“任”是去赴任,感情基调自然不同。

  2、了解作者和时代。如果本诗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写作风格就会有助于我们进行鉴赏;如是不熟悉的作者,时代也会给我们一些帮助,如当时的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等。

  3、借助注释。诗后的注释,都是拟题人认为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知识,除了帮助解读诗歌的难点外,还会有指导鉴赏的作用,所以必须认真读。

  细审题干。设问时为了题意清晰,拟题者会尽可能加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对答题的导向作用非常鲜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五、专项训练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3分)

  答:

  2、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50字左右)(3分)

  答: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3分)

  答: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分)

  答:

  三、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3分)

  答: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四、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香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1、诗以言志,说说禅师和李忱(唐宣宗)的诗句各表达了什么志向?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答:)

  2、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3分)

  答:

  五、赠柳(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___”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2分)

  2、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2分)

  答: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2分)

  答:

  六、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的特色。(3分)

  答:

  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3分)

  答: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3分)

  答: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3分)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2分)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2分)

  答: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个字。(2分)

  答: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

  答: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从抒情手法看,李诗(),王诗()

  答: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

  参考答案: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1.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加接近。

  2.这首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情。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1.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

  2.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

  三、绝句杜甫

  1.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

  四、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

  1.香诗表达了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李诗表达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二者语意贯通,表达了一种的勇气。

  2.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写瀑布的“不辞劳”、“出处高”表现诗人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借写瀑布的留得住”、“终归大海

  五、赠柳李商隐

  1.答:留/柳

  2.答: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3.答:反映了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

  六、新晴野望王维

  1.平淡质朴

  2.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民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

  2.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

古诗教学设计9

  【教材说明】

  《绝句》这首小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其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

  【设计理念】

  理解诗意是感情诵读的基础。该诗色彩明丽,景物多姿多彩,教学中要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感悟春天的美好,为感情诵读做好铺垫。通过对对联的反复吟诵和吟唱古诗的方法使学生熟背古诗,并领略祖国古诗的魅力。

  【教学准备】

  1、古筝音乐和童声合唱《绝句》。

  2、杜甫草堂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绝句》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是杜甫的《绝句》,还记得吗?指名背诵《绝句》(迟日江山丽)。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题目也是《绝句》。听完老师的话,你有问题吗?

  (学生质疑)师讲解绝句的意思。四行字的诗被称为绝句,有七言,五言之分。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刚才同学们的《绝句》背的很棒,能给老师一个机会,让我读一读这首《绝句》吗?师范读古诗。你想读吗?

  2、提出读诗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通句子;第三遍如果读出一点儿是的味道,就更好了。学生自由读诗,读三遍。

  3、自学诗中的生字,并用自己喜欢的反方式记住这些字。

  4、交流识字方法,并口头组词。师适时知道记住字形,并讲解形声字:鹭,泊等。

  5、指名读诗,检测生字学习情况。

  三、在读古诗,深入理解。

  1、师:一首诗有时就是一幅画,你信不信?来,让咱们试试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

  2、师:眼前有没有出现一幅画?自己再读一读诗,把那些出现在你眼前的景物在诗中找出来。

  3、学生自读诗歌,并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4、如果,我想把这幅画画出来,该画些什么呢?

  学生说出景物,教师用简笔画展现在黑板上,并让学生选择应该用的颜色和该景物所在的位置,且说明理由。

  重点指导以下几点:

  (1)“两个黄鹂”体会“个”字是把黄鹂当成两个可爱的孩子,这两个黄鹂的鸣叫就是一首动听的歌,他们的歌中会唱些什么呢?

  (2)“一行白鹭”的只数数得清吗?

  (3)“千秋雪,万里船”两个约数的实际意义。并理解船的将行方向是东吴。

  (4)体会诗人当时的快乐心情。

  (5)理解板画的过程中,适时指导朗读。

  小结:一首诗变成了一幅画,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四、反复读诗,读出韵味。

  师:有时一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还蕴含着对仗工整的对联。敢和老师就这首诗来玩对对联的游戏吗?师出上联,生对下联。

  如:师:两个黄鹂鸣翠柳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两个黄鹂 生:一行白鹭

  师:鸣翠柳 生:上青天

  师:窗含西岭千秋雪 生: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窗含西岭 生:门泊东吴

  师:千秋雪 生:万里船

  师:千秋雪 生:万里船

  师:千秋雪 生:万里船 (师的语气不断加强,引领学生读出韵味)

  齐读全诗。

  五、吟唱古诗,表演诵背。

  师:诗歌,其实一首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所以才称其为“诗歌”。有人就把这首诗谱了曲,唱出来了,想听一听吗?播放童声合唱《绝句》。

  学生跟唱。

  师:站起来,加上你的理解,你的动作,一起跟着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加上动作唱。)

  师生同唱。

  六、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简笔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朗读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课 型:新授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 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 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这时,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过,拜访。相,偏指一方,“我”)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蓬门(蓬门荜户蓬筚生辉)

  四、 鉴赏点拨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1.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寂寞孤独分析:但(只)。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明确:是说没人光顾

  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例如:(1) 主人下马客在船 (2) 秦时明月汉时关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联应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4.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这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5.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友情深厚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五、 小结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六、朗读,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盼———迎———劝———邀孤独——欣喜——融洽——兴奋(高潮)

古诗教学设计11

  一、导入

  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相互解决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2、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⑴ 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 《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⑴ 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⑵ 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4、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5、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他们的故事。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4.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举起空白的第四课)同学们,老师今天这节课没有准备,想请你们来当我的老师!

  大家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当我的老师,你教教我怎么学这两首古诗呢?

  (二)师生共同设计自学步骤:

  1.我们先用第一首诗做实验。(生讨论如何教老师,全班交流)

  2.师引导小结(即学生自学方法)并板书:

  ①解诗题(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②解难解词。

  ③理解诗句(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

  ④归纳中心(体会作者情感)

  ⑤谈读诗感受。

  ⑥有感情朗读。

  (三)实施师生共同学习:

  1.请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全班和老师解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2.理解难解词: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诗意:

  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串讲: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b积累词语:听到喜讯为何还“涕泪满衣裳”?可以用哪个四字词形容他?(喜极而泣、唏嘘不已……)

  c有感情地朗读。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看插图,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词语积累:“喜欲狂”和“涕泪满衣裳”矛盾吗?可以用哪个词解释?(悲喜交加)

  c想象:诗人离开家乡这几年,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师补充: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d串讲: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e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串讲:在大晴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b“白日”每天都有,为何此诗要强调呢?象征着什么?(诗人的生活重见天日,心情愉悦)

  c读出诗人的好心情。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诗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么?可见诗人语言精练。

  b串讲: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⑤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5.师引读,生齐读.

  6.请一位同学带大家读背古诗。

  (四)师引导生认识这首古诗结构、韵律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⑤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古诗教学设计13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

  举头望明月 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 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课件:小朋友看一看,这个人怎么了?他在看什么?

  2、帮助幼儿体验古诗的意境。

  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离开了妈妈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妈妈,想家里的亲人。

  3、师示范念古诗,边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

  举头望明月 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 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4、理解字词

  疑 怀疑,误任务的意思。

  举头 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

  思 思念,想念。

  5、幼儿学习古诗,边作指导。

  师:我们一起来年一遍,能用响亮的声音念古诗。

  6、反复的练习,请幼儿上来表演。

  师:请小朋友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7、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8、讲评。给专心的幼儿颁发奖品。

古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重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三、易错音:妆、滨、裁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

  齐读课题: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1)碧玉:绿色的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万条:枝条多绦:一种丝带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3)朗读5、交流汇报3、4句:

  (1)细叶:细细的嫩叶似:好像裁:裁剪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朗读全诗,感悟诗境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饱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滨:水边光景:风光景色一时:形容时间很短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东风:春风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总是:都是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8、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古诗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6-13

古诗教学设计06-20

古诗的教学设计03-29

古诗教学设计08-06

有关古诗的教学设计06-13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06-13

古诗嫦娥教学设计01-22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06-13

《古诗鹿柴》教学设计06-13

古诗锄禾的教学设计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