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2 20:43: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汇编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25、古诗两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诗?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赠汪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介绍诗人及汪伦、诗的背景

  1、“赠”是什么意思?(送给)

  2、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指名交流。

  那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谁来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

  3、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4、过渡: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出示词语,读词检查。

  ⑵ 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⑶ 了解诗意: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诗句

  1、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把有关的'内容画出来。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4、指名交流,补充。

  ⑴ 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 “欲”什么意思?

  ② “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 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 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⑵ 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 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 感情朗读。

  ④ 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5、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五、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还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师读其中一首。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一些离别诗,我们在班会课上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读得好?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六、布置作业

  改诗送给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点:读议结合,理解诗句的意义,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习他的另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分析诗题,梳理信息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指导认识三个生字,学生讲识记方法。指导书写:孟。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出下面皿子底写时要内收,学生再练写一遍。

  2.借助注释“之”,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韵

  学习自读;指名读,指出停顿;范读,声断气不断,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练读。

  四、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通过读诗中的句子告诉我。(前两句)

  (1)板画地理方位图,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2)借助注释,说说是怎么回事?(出示后两个注释)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识记“辞”

  (3)古诗中用“烟”来描述花草的颇为常见。请看:(出示诗句,以便积累,让学生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烟花山际重,舟楫(jí)浪前轻。 ——杜甫《泛江送客》

  2.说起“故人”,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吗?(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友情的故事)。借助资料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古诗。

  3.送故人远行,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后两句)自由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基础上作以下点拨——

  (1)点红“孤帆”。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 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激情:老朋友正离我而去,我的眼里心里只有老朋友,就这么一直看啊,看啊!读出我的不舍吧!(指名读第三句,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读的时候,看着远方的那条孤帆!)

  (2)诗人一直看了有多久?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汇报后,点红“唯见”。是啊,最后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引说,让几位学生接着说)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

  (3)出示文中插图:诗人就这么一直望向天的尽头,他的心里在诉说着什么?

  (4)说不尽的不舍与留恋,让滔滔的江水传达情意吧!(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4.结课:你瞧,后两句没有出现留恋、不舍等字眼,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意,这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在学习第二首诗时,你一定会有类似的发现,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画) 扬州

  西辞 } 叙事

  黄鹤楼

  孤帆 (画画:孤帆到碧空尽)

  } 写景抒情

  唯见 (画画:长江流向天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绝句》

  1.板书题目,并解题

  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是旧体诗。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则。如,共有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言绝句”(七绝)。《望庐山瀑布》也是绝句。

  2.简介作者

  3.理解诗句之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鸣:叫,指歌唱。翠:新绿。翠柳:初春时节柳枝刚抽出新芽。青天:蔚蓝色的天空。诗句之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包含,藏在里面。西岭:泛指成都西面的岷山。千秋:千年。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指长江下游,现在江苏一带。万里:万里之外。诗句之意: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万里之外的东吴的客船。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第一、二行描写先写地上,再写天上,各写什么?

  标出声音、颜色、动作之词: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师:“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传达出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⑵三、四行写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师:“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胸襟是如此开阔。当然,诗中所讲的时间和空间并非实指,但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看,我们不难想象他对和平生活多么向往。

  ⑶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师:前两行先描绘草堂前看到的景:眼前有鸣叫的黄鹂,翠绿的柳树;天边有蔚蓝的天空,飞腾直上的白鹭。后两行描绘草堂以外看到的景:窗外有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有驶往东吴的客船。

  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堂春天美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无比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四、积累运用

  1.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绝 句 早发白帝城

  杜甫 李白

  迟日江山丽, 朝辞白帝彩云间,

  春风花草香。 千里江陵一日还。

  泥融飞燕子, 两岸猿声啼不住,

  沙暖睡鸳鸯。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 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軍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 ,不读d ,还:读hu n,不读h i。)

  2、 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 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 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 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 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 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 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 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 夸一夸,帮一帮:

  ① 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 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 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 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和合作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能背诵两首诗。

  3、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人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预习要求:

  (1)练习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二、明确学习目标。(反思时明确)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过渡语: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那就从课文中找答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交流学习收获。

  ⑶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鹤、孟”等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年级:四年级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咱们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意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意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XX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苦了!老师们再见!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江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之一。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所作。诗人借描写风雪之中垂钓的渔翁,来衬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其中那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学情分析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质兼美,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四年级的学生对读古诗、赏诗境、悟诗情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讨论,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了解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故事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精炼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议论等形式,深入感受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创设:让学生观看视频,充分感受老翁寒江独钓的画面。

  2、引导示范:在学习古诗时,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学法:

  1、朗读感悟: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感悟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在大雪纷飞,寒分啸啸的时候,人们都已回家避寒,江面上却有一位老翁在垂钓,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课题)。

  2、齐读诗题,总结题目意思。(江上的雪景)

  3、观看视频,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了解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指名交流汇报)

  3、学习生字,扫除拦路虎

  孤蓑翁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同学们,《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寒江独钓图”,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

  千山鸟飞绝。(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

  绝:尽,没有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

  3、小组合作学习

  用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诗句。

  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重点抓“灭、孤、独”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理解

  (3)、根据关键词,把整句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并读一读。

  4、交流汇报

  第二句:万径人踪灭。

  径:小路灭:消失

  此句解释为: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

  第三句:孤舟蓑笠翁。

  孤:指江面上只有一条船

  蓑:指蓑衣 笠:指斗笠

  此句解释为: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第四句:独钓寒江雪。

  独:独自一个人

  此句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5、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

  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6、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

  7、此情此景,诗人为什么还在独钓呢?

  8、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升华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简要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2、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课后搜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⑴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⑵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⑶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⑴生练读。

  ⑵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三、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四、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五、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

  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撇”。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步骤 怎样设计古诗教学12-22

古诗教学设计思路03-16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06-01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07-04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04-22

古诗教学游戏设计03-17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03-16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21篇)05-25

古诗教学设计(15篇)11-17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04-2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汇编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25、古诗两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诗?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赠汪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介绍诗人及汪伦、诗的背景

  1、“赠”是什么意思?(送给)

  2、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指名交流。

  那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谁来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

  3、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4、过渡: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出示词语,读词检查。

  ⑵ 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⑶ 了解诗意: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诗句

  1、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把有关的'内容画出来。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4、指名交流,补充。

  ⑴ 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 “欲”什么意思?

  ② “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 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 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⑵ 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 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 感情朗读。

  ④ 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5、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五、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还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师读其中一首。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一些离别诗,我们在班会课上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读得好?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六、布置作业

  改诗送给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点:读议结合,理解诗句的意义,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习他的另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分析诗题,梳理信息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指导认识三个生字,学生讲识记方法。指导书写:孟。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出下面皿子底写时要内收,学生再练写一遍。

  2.借助注释“之”,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韵

  学习自读;指名读,指出停顿;范读,声断气不断,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练读。

  四、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通过读诗中的句子告诉我。(前两句)

  (1)板画地理方位图,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2)借助注释,说说是怎么回事?(出示后两个注释)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识记“辞”

  (3)古诗中用“烟”来描述花草的颇为常见。请看:(出示诗句,以便积累,让学生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烟花山际重,舟楫(jí)浪前轻。 ——杜甫《泛江送客》

  2.说起“故人”,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吗?(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友情的故事)。借助资料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古诗。

  3.送故人远行,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后两句)自由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基础上作以下点拨——

  (1)点红“孤帆”。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 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激情:老朋友正离我而去,我的眼里心里只有老朋友,就这么一直看啊,看啊!读出我的不舍吧!(指名读第三句,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读的时候,看着远方的那条孤帆!)

  (2)诗人一直看了有多久?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汇报后,点红“唯见”。是啊,最后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引说,让几位学生接着说)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

  (3)出示文中插图:诗人就这么一直望向天的尽头,他的心里在诉说着什么?

  (4)说不尽的不舍与留恋,让滔滔的江水传达情意吧!(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4.结课:你瞧,后两句没有出现留恋、不舍等字眼,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意,这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在学习第二首诗时,你一定会有类似的发现,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画) 扬州

  西辞 } 叙事

  黄鹤楼

  孤帆 (画画:孤帆到碧空尽)

  } 写景抒情

  唯见 (画画:长江流向天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绝句》

  1.板书题目,并解题

  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是旧体诗。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则。如,共有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言绝句”(七绝)。《望庐山瀑布》也是绝句。

  2.简介作者

  3.理解诗句之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鸣:叫,指歌唱。翠:新绿。翠柳:初春时节柳枝刚抽出新芽。青天:蔚蓝色的天空。诗句之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包含,藏在里面。西岭:泛指成都西面的岷山。千秋:千年。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指长江下游,现在江苏一带。万里:万里之外。诗句之意: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万里之外的东吴的客船。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第一、二行描写先写地上,再写天上,各写什么?

  标出声音、颜色、动作之词: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师:“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传达出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⑵三、四行写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师:“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胸襟是如此开阔。当然,诗中所讲的时间和空间并非实指,但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看,我们不难想象他对和平生活多么向往。

  ⑶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师:前两行先描绘草堂前看到的景:眼前有鸣叫的黄鹂,翠绿的柳树;天边有蔚蓝的天空,飞腾直上的白鹭。后两行描绘草堂以外看到的景:窗外有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有驶往东吴的客船。

  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堂春天美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无比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四、积累运用

  1.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绝 句 早发白帝城

  杜甫 李白

  迟日江山丽, 朝辞白帝彩云间,

  春风花草香。 千里江陵一日还。

  泥融飞燕子, 两岸猿声啼不住,

  沙暖睡鸳鸯。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 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軍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 ,不读d ,还:读hu n,不读h i。)

  2、 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 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 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 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 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 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 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 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 夸一夸,帮一帮:

  ① 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 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 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 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和合作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能背诵两首诗。

  3、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人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预习要求:

  (1)练习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二、明确学习目标。(反思时明确)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过渡语: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那就从课文中找答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交流学习收获。

  ⑶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鹤、孟”等个生字。

  .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地学会探究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有思、读中有悟、读中

  有得。

  .学会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体会诗中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由本单元专题“人间真情”入手,进入送别诗的学习。

  出示第一首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释诗题,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

  1.指名初读。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学诗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西辞烟花

  ①理解“西辞”。

  通过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辞”的意思。

  ②理解“烟花”。

  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4.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三读古诗,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点体会:离情、深情。

  ①体会“离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理解离情。

  ②体会“深情”。

  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总结学法。

  (二)学习交流。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点,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尽”“故人”四个相同的字词,但具体含义不同。

  ②了解作者。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③感受深情。

  通过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深情。

  3.配乐朗读。

  三、布置作业

  阅读其他的送别诗,感受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黄鹤楼画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年级:四年级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 米涛)

  师:咱们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 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意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意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XX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苦了!老师们再见!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江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之一。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所作。诗人借描写风雪之中垂钓的渔翁,来衬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其中那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学情分析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质兼美,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四年级的学生对读古诗、赏诗境、悟诗情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讨论,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了解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故事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精炼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议论等形式,深入感受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创设:让学生观看视频,充分感受老翁寒江独钓的画面。

  2、引导示范:在学习古诗时,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学法:

  1、朗读感悟: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感悟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在大雪纷飞,寒分啸啸的时候,人们都已回家避寒,江面上却有一位老翁在垂钓,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课题)。

  2、齐读诗题,总结题目意思。(江上的雪景)

  3、观看视频,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了解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指名交流汇报)

  3、学习生字,扫除拦路虎

  孤蓑翁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同学们,《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寒江独钓图”,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

  千山鸟飞绝。(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

  绝:尽,没有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

  3、小组合作学习

  用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诗句。

  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重点抓“灭、孤、独”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理解

  (3)、根据关键词,把整句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并读一读。

  4、交流汇报

  第二句:万径人踪灭。

  径:小路灭:消失

  此句解释为: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

  第三句:孤舟蓑笠翁。

  孤:指江面上只有一条船

  蓑:指蓑衣 笠:指斗笠

  此句解释为: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第四句:独钓寒江雪。

  独:独自一个人

  此句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5、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

  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6、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

  7、此情此景,诗人为什么还在独钓呢?

  8、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升华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简要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2、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课后搜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⑴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⑵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⑶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⑴生练读。

  ⑵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三、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四、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五、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

  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撇”。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