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6 17:40: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2.方法与过程:经历猜测、验证、合作、动手操作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回顾

  1、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2、回忆导入

  (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2)、我们都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电脑演示)

  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小组合作讨论:

  (1)将圆柱体切割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2)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有什么联系?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2、练一练: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三、练习

  1、填空

  (1)、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 ),这个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 )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用字母表示

  () 。

  (2)、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是2米,体积是

  ()。

  (3)、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体积是

  ( )。

  2讨论:

  (1)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r2 × h

  (2)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d÷2)2×h

  (3)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C÷兀÷2) ×h

  3、练习:已知半径和高求体积,已知直径和高求体积。

  四、小结或质疑

  五、作业

  课后做一做第1、2、3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本节课的设计思考: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

  在学生们动手操作时,我处理的有点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圆柱体积的教学,要借助于学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推导、演示,发现新知识。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实现教学目的。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死记硬背这种肤浅的、教条的、机械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觉得在练习设计上还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设计开放性习题:给一个圆柱形积木,让学生先测量相关数据再计算体积等等。

  三、教师的语言非常贫乏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教师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快乐中学,让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我想学生的心理更能感觉到更大的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说教师的语言艺术

  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我这节课最大的失误是语言没有发挥出调控课堂驾驭课堂的作用。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青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8页。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探索和学习。“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圆柱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公式的探索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积学具、沙子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天气渐渐热了,在夏季同学们最喜欢的冷饮是什么?(生回答)

  课件出示:两个圆柱体冰淇淋。

  谈话:看,小明买了两个冰淇淋,你能猜猜哪种包装盒体积大吗?

  (生猜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的猜测为后面的实验验证做好了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谈话: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我们也许能从以前研究问题的方法里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巧妙地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三、利用素材,探索新知。

  ㈠交流猜测

  谈话:通过刚才的回顾,你们能想办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吗?

  生: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可不可以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师谈话:你的想法很好,怎样转化呢?

  生讨论,交流。

  生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想法:

  1、先在圆柱的底面上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竖着切掉四周,得到一个长方体,然后把切下的四块拼在一起。

  2、可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同的扇形,然后竖着切开,重新拼一拼。

  3、如果是橡皮泥那样的,可以把它重新捏成一个长方体,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了。

  谈话:请同学讨论和评价一下,哪一种方法更合理呢?引导学生按照第二种方法进行验证。

  ㈡实验验证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谈话: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按照刚才第3小组的方法把它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学生合作操作,集体研究、讨论、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 操作,再次感受“化圆为方”的思想。动手操作,是学生发现规律和获取数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四、分析关系,总结公式

  1、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引导学生发现:

  转化后的形状变了,但是体积没有变,底面的面积没有变,高也没有变。

  2、分析关系

  引导说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3、总结公式。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非常正确。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课件分别演示将圆柱等分成16份、32份、64份的割拼过程,学生观察、思考。)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观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

  谈话:其实大家刚才又采用了“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你现在能总结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V=Sh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适当的演示,沟通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共同点——转化法,便于学生顺利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五、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及时让学生利用结论解决问题,感受自己研究的重要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总结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圆柱,让学生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圆柱体模具。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检测

  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厘米求Sd=4分米求Sc=6.28米求S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什么公式来表示?

  圆柱底面积/平方米高/米体积/立方米

  0.61.2

  0.253

  合作探究

  你们是怎么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的呢?生答预习得知。

  课本上是怎么把圆柱体和长方体联系在一起的呢?

  生答,同时师相机用课件展示圆柱体和长方体相互转化的画面。

  用切拼法把圆柱体切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由此得出结论:

  ○1等份越多,拼成的物体越接近于长方体。

  ○2长方体与圆柱体等底等高。

  ○3长方体体积=圆柱体体积

  ○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根据刚才的结论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后,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

  的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评价。

  ○2一个圆柱形状的零件,底面半径5厘米,高8厘米,这

  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读题,思考。指名说出自己想的过程。生独立解

  答,展示、交流、评价。

  当堂达标检测

  1、“练一练”第1题。

  2、练习七第2题。

  3、“练一练”第2题。

  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4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

  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我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有的组用捏橡皮泥的方法,有的组用到沙子的方法;有的组用计算的方法。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想一想等积等高的时候,圆柱和圆锥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积等底的时候,圆柱和圆锥又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圆锥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具有下面的特点,一是在教学新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沙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二是在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习,学生学的活,记得牢,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与实验的学生不多,如果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到探究中去,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考试里面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三分之四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三分之二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三分之二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的最后我与孩子们一起通过大量的练习,引导总结出了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三分之一。

  总而言之,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中学生容易丢分的危险高发内容,我在后面的教学中需要精讲和精炼,让学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内化成自己的数学直觉方为最高层次!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 例5、例6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圆柱的体积的计算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还记得是怎么计算的吗?(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生答:长方体的体积用长X宽X高,正方体的体积是用棱长X棱长X棱长,或者用一个公用的底面积X高来计算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板书:圆柱的体积(课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想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三条棱的长度,或者说取决于底面积和高,那么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取决于什么呢?

  (生自由猜想,并讨论交流)师适当板书记录

  刚才那几个同学都很有想法,觉得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可能和XXXX有关系,有人这样说过,伟大的猜想必须要经过验证才能得到证明,否则的话只能是空想,接下来通过两组图片大家进行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两个圆柱等底不等高,第二组两个圆柱等高不等底)

  师:第一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底面一样,但是高度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第二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这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高度一样,但是底面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那么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圆柱底面的大小和高度的大小

  师:那么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是要用实验去证明

  2、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师:怎么样进行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们是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偶数分,然后用刀割开,在进行拼组,变成一个长方体,这样通过转化,圆柱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体,然后通过求长方体的体积去求圆柱的体积

  师:用心思考的同学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就利用手里的学习用具完成这个验证实验并完成老师给你们的实践作业纸

  (课件出示作业纸)对应和公式推导

  选取小组的作业纸进行展示,有其他同学进行评定

  课件演示结果

  小结: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我们将圆柱的体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底面积乘高。

  另外,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半径和周长四个数据中的任意一个和圆柱的高两个数据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2、

  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

  8cm

  8cm

  498ml

  498ml

  10cm

  10cm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

  p19-20页的内容和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 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本册总课时:12 课时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你会计算下面那些图形的体积?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4、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2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1)拼成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2)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 s h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v=s h

  2、课堂练习:

  (1)出示做一做: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让学生解答和板算,最后师生共同完成.

  解:v=sh

  =75×90

  =67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675立方厘米。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 rh)

  4.作业: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7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4、一个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5、拓展练习

  (1)、 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器里的水面升高4厘米,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8

  评价样题:

  学习流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增强探究欲望。

  1、出示橡皮泥做的圆柱体:怎样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你能想出几种办法?

  如果要求(出示百家姓广场上的圆柱形大鼎底座图片)圆柱形大鼎底座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那怎么办?(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对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亲历建构过程,提高探索能力。

  1、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你能猜一猜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吗?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说出自己的想法)

  2、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同学们都很会大胆猜想,但还要小心地论证猜想的科学性。你还记得圆面积转化什么图形的面积来求它的公式的吗?

  (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

  4、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借助手中的学具或用萝卜和土豆做成的圆柱分组进行探讨。

  (出示合作提纲)小组长做好分工,并完成记录表。

  活动记录表

  思考:

  1、圆柱体可以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

  2、两种立体图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们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3、怎样用简捷的形式表示你推导出来的公式呢?

  活动过程:

  1、我们用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了体。

  2、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变了,没有变。

  3、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切、拼,就能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因为,长方体体积=(),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

  5、全班交流,展示评价。

  评价交流中,借助评价样题。同时课件演示切拼的过程,同时演示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6、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推导出: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 = sh。

  7、反馈练习。

  (1)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出示例5,学生借助圆柱体积公式自主完成,并及时订正反馈。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实录小学数学《倒数的认识》教案北师大版6年级数学第11册第1单元《圆的认识》教案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按比例分配》课后反思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反思百分数(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9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目标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和表面积,今天学习“圆柱的体积”。(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启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会想到什么?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引导:

  (1)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3)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4)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求出来的?

  (5)学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用?

  谈话: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跟老师想的一样。

  启发: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谈话:这堂课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出示探究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温故知新,自学课本

  1、提出问题

  谈话: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怎样计 算的?

  引导:我们已经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出上述图形)。

  谈话: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统一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和今天学习的圆柱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引导:长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谈话:因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计算圆柱的体积就比较困难了。能不能直接 用体积单位去量呢?

  引导: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用体积单位直接量是有困难的。

  2、引发猜想

  谈话: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呢?(准备三组比较圆柱体杯里饮料的多少:一组是底面积一样,高不同;另一组高一样,底面积不同;最后一组底面积、高都不同)

  引导:圆柱体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3、自学课本

  谈话: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求圆柱体的体积?

  启发:请大家阅读课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预先准备好的平均分成16份圆柱学具拼一拼,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操作。学生阅读课本后,全班交流。)

  引导:我们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

  谈话:这个办法很好。那么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引导:长方体。

  谈话:以前我们学习圆的面积时也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化曲为直”、“化圆为方”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用多媒体演示圆形的转化过程,边出示、边交流)

  【设计意图】在不能用体积单位直接量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能够促进学生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三、合作交流 发展能力

  谈话:同学们观察一下,拼成的是什么图形?

  引导:近似的长方体。

  启发:说得很好,为什么说是近似的长方体,哪里不太像?

  引导:长都是许多弧线组成,不是直的。

  谈话:这里我们把圆柱分成16等分,还能分吗?

  谈话:究竟能分多少份呢?

  引导:无数份,可以永远分下去。

  谈话:对。这就是说,分的份数是无限的。你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分的份数越多,长就越接近于直线段,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四、师生合作 归纳结论

  谈话:从分割、拼接的操作过程中,比较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形状变了,体积没有变。

  谈话:要求圆柱的体积,我们只要求转化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了。

  汇报:

  (1)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

  (2)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在课堂上拼出的图形,一边讨论,一边逐步写出推导的过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交流: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 = s h (板书)

  引导:刚才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圆柱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现在请同学们把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完整地说一遍。

  谈话:通过猜一猜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通过分一分、拼一拼我们把圆柱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体。

  通过比一比、算一算成功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了我们前两个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打破了过去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的框框,并渗透转化、无限等数学思想,让学生自己从尝试中推导圆柱体积的公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0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圆柱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圆柱的体积、

  2、想一想,提问:什么叫做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

  它们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可以归纳为: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想一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圆面积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那么,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二、新授:

  叙:以上研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叫做割补法,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自学。

  演示并提问:

  (1)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

  因为: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为:v==sh

  运用以上公式,完成练习题、

  (注意:单位要统一,要认真审题,认真计算、)

  动脑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已知如下条件,如何求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s、高h→→体积v==

  (2)底面半径r、高h→→体积v==

  (3)底面直径d、高h→→体积v==

  (4)底面周长c、高h→→体积v==

  强调:圆柱的体积v=sh=rh,在没有告诉底面积和高时,要先找底面半径和高,应用v=rh去计算。

  三、巩固练习(填表)

  hvs=20平方分米

  4分米

  r=5厘米

  10厘米

  d=8分米

  6分米

  c=12、56米

  2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谁来说一下。

  回答得非常好,下去以后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作业设计:完成习题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推导公式。

  (1)、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17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3)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引导学生得出: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例题呈现如下,

  例题是直接呈现转化方法的,我是想先屏蔽相关数据信息和方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才有了对数学情境的改编,以期通过转化、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倒置前后两部分立体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沟通两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分散了难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

  (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 )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 ),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B.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 )。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

  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

  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3.14×(6÷2)2×6+3.14×(6÷2)2×13

  =3.14×9×(6+13)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3.14×(6÷2)2×7+3.14×(6÷2)2×12

  =3.14×9×(7+12)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3.14×(6÷2)2×8+3.14×(6÷2)2×11

  =3.14×9×(8+11)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3.14×(6÷2)2×9+3.14×(6÷2)2×10

  =3.14×9×(9+10)

  ≈537(毫升)。

  教师: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

  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本环节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可同样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数学书P27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

  3.14×(6÷2)2×10=282.6(毫升)。

  2.输液100毫升,每分钟输2.5毫升,请观察第12分钟时吊瓶图像中的数据。问整个吊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

  (2)反馈要点: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的容积+还剩下液体的体积。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在第12分钟吊瓶有80毫升是空的。

  剩下液体的体积=100-2.5×12=70(毫升)。

  即整个吊瓶容积=80+70=150(毫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吊瓶问题引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图像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 ,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如下图,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的圆柱体,从中间斜着截去一段后,它的体积是多少?

  (1)思考:这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要求它的体积,它不能像瓶子里的水一样可以流动变形转化,怎么办?

  (2)讨论方法:

  A.重叠:假设把两个大小一样的斜截体拼成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6)厘米的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新圆柱体积的一半。

  B.切割:把这个立体图形分为两部分,下面是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上面是一个高为(6-4)厘米的圆柱斜截体,且体积是高为(6-4)厘米的圆柱体积的一半。

  (3)用自己认可的方法计算,并进行反馈。

  解法一:3.14×(9.42÷3.14÷2)2×10÷2=35.325(立方厘米)。

  解法二: 3.14×(9.42÷3.14÷2)2×4+3.14×(9.42÷3.14÷2)2×2÷2=35.325(立方厘米)。

  (4)反馈小结:可以有不同的转化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不满足于一种方法的转化,展示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将它转化成为规则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将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为圆柱,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主要要弄清楚转化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归纳与提炼,让学生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3、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4学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指导:猜想→讨论→操作→概括→尝试→辨析→总结

  教学用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学习用具: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所用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茶叶罐是什么形状的?如何求它的体积?你有办法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猜想

  现在该怎样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不妨大胆猜想一下好吗?

  2、表扬鼓励,实践迁移

  (1)有同学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真是既聪明又能干!

  让学生互相讨论,思考应如何转化,然后组织全班汇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2)操作:学生操作学具,切割拼合。

  (3)感知:将圆柱体模具(已切好)当场演示。

  ①让一位学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叉开;

  ②另一位学生将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

  ③观察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同时你发现了什么?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

  (4)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5)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

  (6)汇报:你发现了什么?【圆柱→近似长方体:①体积相等;②底面积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积不相等。】

  (7)概括总结

  ①让学生试着总结公式;

  ②老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运用新知,尝试解答

  [做一做]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

  (1)尝试:让学生理解题意,自己尝试解答。

  (2)展示:根据v=sh可得:75×90=6750(cm3)

  (3)讲评并强调:计算体积时结果应用体积单位。

  (4)拓展: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该怎么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如果已知的是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计算公式,再相互交流。

  得到:v=πr2h

  [完成教材第20页例6]一个圆柱形水杯,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是10厘米。已知一袋纯牛奶有498mL。问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

1、教师引导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计算出杯子的容积。

  2学生独立计算杯子的容积,然后与牛奶的容积作比较,就完成了任务。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

  底面积/ m2

  高/m

  圆柱的体积/ m3

  7

  3


  5.6

  4


  2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5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2、3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转化近似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柱=sh

  V柱=πr2h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9页到第20页的例5和例6的内容,重点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6解题过程,想: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20页“做一做”和第21页第5题。

  要求: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每一步都要写出来。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题: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看第2题:认为算式列对的举手?你是怎么思考的?

  3、看计算过程和结果,认为对的举手?

  4、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几道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六、补充练习:

  1、一个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30立方厘米,高是60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形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三,第21页)

  作业:第3、4、7、8题写作业本上

  练习:第1题写书上,第2、6、9、10题写练习本上

  八、板书设计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5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 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完成从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结论。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01-04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06-12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1-02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04-07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02-09

圆柱的体积 教学设计08-11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11-25

《圆柱的体积》的教学设计范文07-09

《圆柱的体积》的教学设计与评析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