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5 10:33:5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x”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2

  以前文言文的教学比较困难,重点不突出,现在通过国培计划的学习终于明白了:在七年级应打好文言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在八年级,则需强化学生文言文思维能力,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开始鉴赏;到了九年级就需要学生能看出文言文文本后面所蕴含的道理和文化了。初中三年,每段各有任务,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教学的连续性,则学生的文言文认知水平始终会在原地打转转。

  文言文的教学应避免从有“言”无“文”的极端进入到了有“文”无“言”的另一个极端的弊病。

  文言断句可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细致理解的能力。这种教法使学生对一些文言规律会自主找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 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恰当的使用白文断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3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中心论点。

  2、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长于说理,善用比喻,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就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注意有关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之意。

  四、笔译这篇课文

  五、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散读课文

  三、点名学生翻译课文,对不妥之处详加解释

  四、学生散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三课时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2、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

  3、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讨厌的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4、写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② 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⑵ 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篇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高官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

  ⑶ 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

  ⑷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5、结构图示:

  熊掌 生 所欲不苟得有甚于生义

  ╱正面→→

  舍 鱼 死 虽恶所不避有甚于死不义

  生

  取

  义

  ╲反面: 向(为身死而不受)

  受不义之万钟无益

  今(为宫室、妻妾、穷乏者)更不可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文本内容的前后对比,知道滴水为何能够穿石。

  3、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了解三位名人成功的事例,明白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

  4、引入漫画挖井人,通过课内外联系,深化理解滴水穿石精神的精髓: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一、揭题导入

  普普通通的水(板书:水),

  平平凡凡的石(板书:石,书写较大),

  却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板书:滴、穿;穿字长些),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板书:的启示)

  留下了什么启示呢?下面就请大家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老师也找到了(出示小黑板:我们要铭记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大家读一读,自己体会体会。。

  2、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

  3、实现美好的理想要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为什么会给我们这么重要的启示呢?

  二、初识奇观,浅悟启示。

  让我们走进太极洞,去见识一下滴水穿石这个奇观,感受一下滴水的力量吧!大家细读第一节,思考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1、谁愿意做个导游,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太极洞奇观介绍给大家。

  读第一节,很有感情。

  2、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谁来说说微不足道的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的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一大奇观。

  3、你再读读这部分,看能不能让大家听出来水滴是如何滴穿石头的。

  4、停,打断一下,老师感觉水滴着滴着停了,你再读一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觉。

  5、谁听出来了,滴水是如何穿石的,

  6、哪些词语表现了水滴的品格?

  因为水滴接连不断的滴,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

  水滴靠的是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的精神。

  7、的确,功到自然成。大家能不能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水滴穿石的精神呢?先自己自由读这部分,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看你的同桌有没有与你相同的感受。

  互读这一部分。

  三、将雨水和水滴比较,感受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在生活中,雨水同样是水滴,而且速度很快地从高空落下来,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为什么却没有把石块滴穿呢?

  1、雨水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2、水滴和雨水比,我们更喜欢谁?

  3、我们带着喜欢水滴的感情,再来朗读第二节,注意突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有感情朗读第二节。

  4、刚才我们读到了一个带问号的句子,不改变原来的意思,能将反问句换一种说法吗?

  5、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起什么作用?

  第二节在全文起

  6、其实水滴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在小黑板上用标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就能创造出滴水穿石的奇迹,让我们再读一读需要我们铭记的启示,相信你一定有更深的理解。

  再读启示。

  四、解读名人,深悟启示。

  不光自然界的水滴是这样,人也一样,如果谁拥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他也将取得不凡的成就。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名人,你找出有关内容,边读边想想从这些名人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你最佩服哪一位,把有关语句画下来,反复地读读,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思考,或把你想对这些名人说的话写下来。

  老师刚才和大家一起,先读一遍李时珍的故事,然后抓住不懈努力这个词来理解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有感情地朗读。现在各学习小组按照这个方法来选学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好吗?

  1、在品读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我先不找同学说,看谁能把你最佩服的人通过朗读,让同桌也拥有和你一样的感受。

  同桌互读。

  2、我看有些同学已迫不及待地想说自己的感受了,先别急,你们小组内先互相说说,交流交流。

  小组内交流看法。

  3、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读书体会、个人感受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李时珍

  不懈努力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表现出李时珍很努力不懈呢?

  ①是啊,为了完成巨著,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努力,人生有几个二十几年啊!

  ②说出启示,你的回答很精彩,我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③访名医、尝草药,一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就是滴水穿石的启示,才使他坚持到最后!

  ④出示文本框:谁能通过板书提示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⑤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感情来朗读李时珍的故事呢?

  我们就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朗读李时珍的故事吧,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现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

  ●

  爱迪生

  ①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有心人鼓掌!

  ③孜孜不倦理解了吗?爱迪生孜孜不倦的结果怎样呢?

  ④出示文本框:我们把前面的填空再做一下好吗?先说给自己听听,然后再举手回答。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我们再来朗读爱迪生的故事,体会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

  齐白石

  ①的确,时间就是生命!

  ②老师问一下,白石老人小时侯的事你是如何知道的?不错,书是知识的海洋

  ③精辟,老师想到一句话: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④哪个词更能反映齐白石老人的深厚功底?

  炉火纯青什么意思?相传道家炼丹炼到炉里的火发出青色的火焰时就成功了,后来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那所谓的炼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齐白石炼的是什么?

  ⑤故事里哪些词语能表现他的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⑥对啊,齐白石老人用一辈子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画画。春天,他在和煦的春风里描画犁田的老牛;夏天,他在阴凉的树阴下观察小溪里的鱼虾;秋天,他在习习的凉风里观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笔冻硬了,墨水冻成块了,他还是坚持着作画

  所以他画的虾像在水里游动!所以他画的虾叫人垂涎欲滴!

  ⑦老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刚才学习三个故事的时候也做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像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书读不成呢?

  让我们一起朗读齐白石的故事吧。

  五、联系实际,体悟启示。

  1、访名医,尝药草,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毕生孜孜不倦给人类留下了1093项发明的爱迪生,还有不叫一日闲过的白石老人更是令我们钦佩不已。古今中外,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①对,靠的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2、是呀!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咱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3、嗯,说的好!我建议大家再去读读这个耐人寻味的启示,我想此时此刻你的感觉一定更不一样了。

  生:读启示。

  4、我们讲了这么多故事,概括起来说就是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5、引号中的三个词语理解吗?

  出示文本框:能把你的理解溶进填空里去说一段完整的话吗?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

  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才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6、所以我们要铭记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7、找出两组反义词。

  目标专一、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半途而废。

  8、刚才大家介绍了那么多名人,今天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既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是个挖井人。(师出示漫画《挖井人》,介绍:他的名字叫三心二意,拿着一把半途而废锨,这大大小小的坑都是他的功劳,可他不知道在坑的下面就是源源不断的水)通过这幅漫画,你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说的好,要想成功,持之以恒和目标专一这两者缺一不可的。

  经典!

  的确。有时成功离你只有一步之遥!

  既然是朋友了,那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使他尽快的挖到水?

  9、同学们,对于你们的思维、你们的回答,老师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精彩。

  六、领会特色,赏悟启示

  这篇课文先给我们呈现太极洞奇观,然后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接着举三个典型事例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有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美好理想的道理,最后给我们提出希望。我们再来回眸太极洞奇观,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奇观!

  有感情朗读太极洞奇观。

  七、布置作业

  咱们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老师这还有项作业(小黑板出示)。

  板书: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爱迪生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一千多项发明

  齐白石

  炉火纯青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5

  1. 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

  2. 学习理性的叙事之法

  3. 品味描写音乐手法

  4. 理解诗歌主旨意蕴

  教学重难点:

  1. 诗歌叙事特点

  2. 音乐描写特色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语

  长安米贵典故,说明未显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课学习

  二、介绍写作背景

  参见教学参考课文研讨

  三、诵读诗篇

  教师范读、释词、

  千呼万唤始出来(始:才)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是动词)

  四、研读诗篇

  一)序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6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凸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扮演的是一种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但在应试教育导引下的现时语文教学却没有注重其基础性,而是偏离了其本来的方向,从而使语文学科失去了本身应有的魅力,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推动和中考指挥棒的左右,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笼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为了中考而教,为了中考而学,从而忽略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艺术魅力,陷入了一个“舍本求末”的怪圈中。

  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借助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来引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和喜爱,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文对其以后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流利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广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甚至健全的人格都依靠语文学习来获得,只有学好语文才能“踏遍”天下,这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

  在现实教学中,过去所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作用,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被动吸收的“仓库”。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由枯燥、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堂。这就要求教者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更多的充当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互相交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过去用“例子”传授知识,现在应用“例子”传授阅读方法与技巧。在教学中,每篇课文都应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不是教学生理解分析的结果,而是要训练学生得出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鉴于这一点,我认为,过去是侧重知识的落实,现在强调的是能力的检测。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重要得多。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活跃学生学习气氛的场地,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四、要注重教师的评价作用

  对学生的`回答或表现的评价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的是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丰富、恰当、客观,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形成自评与互评的习惯。而现实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滥用表扬,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教师都是一味地表扬,随意地表扬。这样过多的表扬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真诚,对问题缺乏实质性的认识。教师应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其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识,千万不能含糊其词。

  总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新课改下更应清晰化。其中教师的转化是前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以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把学生从学习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

  "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

  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前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大,这里请同学再次观看紫藤萝照片;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同学们分享的这些句子,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茂盛的紫藤萝,不禁回忆起了十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这株紫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问答)

  明确:"稀落""伶仃"。

  同样是紫藤萝,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为什么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时候。(师生问答)

  明确: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处x时期)。

  教师给同学补充x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体资料)。

  明确:x时期,如果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怪异或者作家不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资产阶级"趣味,不符合无产阶级朴素的作风,就要进行xx,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1982年,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弟弟正身患绝症。

  3、学生结合上面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思考作者在回忆紫藤萝花的时候还想到了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在回忆花的时候也是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萝一样,饱受摧残。感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历自由发言,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写了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又写了现在紫藤萝的茂盛,在写花的经历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饱受摧残,而_过后,人也慢慢从中恢复了过来,因此,不幸终究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这也是作者从紫藤萝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刚学的《爱莲说》。(联系前后知识,师生问答)

  明确: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同学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吗?(师生问答)

  明确:被紫藤萝的美丽和茂盛吸引、震惊到了。

  2、作者在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得了启发,获得了力量,觉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脚步。感受到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管遭遇了什么,都应始终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就像紫藤萝花一样。

  最后,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正如我们最开始看的紫藤萝图片,紫藤萝那么茂盛、绵密、层层叠叠,有着淡紫色的颜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想到了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最终超脱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贵,人和花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业: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课下写一段你对生命的感悟,可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从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节课进行交流。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8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研究》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结合第一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时间:

  xx年2月——xx年12月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学校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全体课题研究人员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以教科研服务教育教学,以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以教科研优化教育教学的工作原则,踏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科研质量,因此本阶段我们本着课题为教学服务的原则,主要的是教学实践研究为核心,把前期的研究的成果付诸于教学案例的研究中,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挖掘和探讨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1)把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

  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教科研计划,建立个人课题研究档案,围绕课题撰写教案、上探究课,让课题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注重调查,让教科研深入学生,深入课堂

  科研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发展。在课题的研究的过程中注重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平时的日常教学中,运用有效的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要关注运用的效果,为此我们结合课题的内容,定期做好问卷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实效和推广价值。

  四、具体工作:

  1、把第一阶段所得出的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放开传统教学的束缚,打破以往陈规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积极组织课题组活动。每月一次,组内的研究人员分享和总结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后期的研究措施。

  3、把课堂教学和研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行课题研究内容的实践与探索,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策略,与校研活动相结合

  4、研究策略:理论指导——实际试验——阶段分析——反思改进——总结推广

  五、具体工作安排:

  xx年1—2月

  1、召开课题组研讨会,讨论第二阶段工作重点;

  2、参加课题组一些活动。

  xx年3—6月

  1、对第一阶段的初步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检测与再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本月组织组内的岳丽丽老师、崔迎春老师和我上一节“同课异构”课《社戏》,三位老师分别从人物、情节和环境这小说的三个不同要素入手设置不同的`问题,进行教学实践。

  本阶段主要是学习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来理解抒情类记叙文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掌握文章能容,理解作者情感。

  根据最新中考说明的信息我们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非文本阅读,从宏观上把握理解每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掌握说明内的内容。

  2、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请教资深教师指导课题的研究。

  xx年7月--xx年12月

  按之前的总方案制定本阶段工作计划,结合课本进行研究探讨。

  定期开会

  整理充实内容调整方案,继续开展研究。

  具体分工:

  XX老师

  负责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灯笼》《小石潭记》《大雁归来》《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壶口瀑布》《登勃朗峰》《马说》

  XX老师

  负责八年级下册《社戏》《桃花源记》《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在黄河源头格拉丹冬》《庄子》

  XXX老师

  负责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核舟记》《时间的脚印》《诗经》《礼记》二则《唐诗二首》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9

  【文本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要求学生在大致读懂古诗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中秋之夜望月怀人的心路历程,渲染了空有一轮明月,家人却难团圆的凄清氛围,表达了对词人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情感真挚,融入了带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圆,月亮的圆缺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在漫漫的文学长廊中,众多文人墨客对月抒怀,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作,既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无邪,又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婉浪漫。那么在这么一个美好的夜晚中秋之夜,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水调歌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体验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介绍方法:自由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词的情感美;读完后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自由诵读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接着深入学习,以对诗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文载道,词缘情,诗言志。好的诗词能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与忧伤,既有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又有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之情,但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传达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正一反,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本词多了一份旷达的气息。

  在此处顺势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第二回,深入体验地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中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读前让学生讨论:这次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体验?上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下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对天下所有人的祝愿,情感的基调是从消极、惆怅转向豁达、乐观。

  三、再读课文,体验内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现在用读来体验词的内容美,边读边体验;读完后能说说作者先后用哪些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内容有怎样的美感或特点。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这首诗先后写了以下内容:

  上阕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作是知心朋友,把酒相问,展现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一正一反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此处的描写,既写出词人留恋人间,又写出其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相伴,一起舞蹈嬉戏。

  下阕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叹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让空中的一轮圆月将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板书)

  上阕 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 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四、三读课文,体验语言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请各位边读边体验和欣赏表达内容的语言;读完后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词句,写下自己的“一句话欣赏”,说说作者在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书面交流。

  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这首词有个小序,咋看无足轻重,其实不可或缺。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通过这个小序,可以读出背后的很多信息,词中所表达的旷达的胸襟与小序中的“欢饮”合拍,“兼怀子由”一个兼字,引出了下阕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显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细微处的信息。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五、四读课文,换位体验情感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或者说,是想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有人说,诗和词在表达上的区别是:诗言志,词言情。诗表达的是“大我”,词表达的是“小我”,是个人真切细腻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在前面第一环节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换位体验。就是说,要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现在的你,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文豪苏轼,当时已是近不惑之年,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家人难团圆,现在,请你用生命去体验,去朗读。

  朗读之后继续提出学习要求: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依次对词句进行情景描述。

  然后抽点两人左右现场表达,以渲染课堂气氛。教师接着介绍自己的描述,继续渲染课堂气氛:

  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饮酒直至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我端起酒杯问青天: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陪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虽然相隔千里之外,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然后让每人说说此时的感受。先在纸上写下来,然后自主发言。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合上书本,带上深入一步的体验,全班一起背诵着读,要读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外声内情,声情合一。

  六、五读课文,美读成诵

  在前面“三美”依次理解、逐个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融合在一起,在诵读中整体体验,读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读出感受,读出享受,最后能够美读成诵。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每个小组长代表本组向全班综合介绍。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经典的古典诗词可以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过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向同学们推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再次感受苏轼的旷达的胸襟和博大胸怀。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1

  项脊轩志

  执教者:陈玉萍(甘肃)

  创设情境:

  中国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个雅致的名字如蒲松龄“聊斋”,梁实秋“饮冰室”,等,明代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取项脊轩的原因

  1、书斋小如人的脖子、脊梁般

  2、怀远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体感知:

  一、 感情诵读()其余学生静听

  学生评价并质疑(学生表现的太可爱了如果学生整节课都表现的如此灵动,该多好啊!期待中,教师千万不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噤声了!)

  正音:

  渗漉 修葺 老妪 姊妹 阖门 偃仰 扃牖 象笏 垣墙 先妣 呱呱而泣

  (学生齐读)

  解析实词含义

  过:大母过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比:比去,以手阖门;去民之所恶,以民之所比;

  置:

  顾: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导:

  实词的含义应如何解析?

  生1:语感结合上下文

  生2:根据字形判定

  师总结:推断词义的方法:字形推断法 古今词义对照法 语境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些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研习文本:

  生齐读关于“一间书房”的文字

  方:一丈见方,形容面积小

  北向:门朝向北

  思考:没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

  思考:读二三两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感情?

  先: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学生齐读

  思考:

  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你最喜欢哪些细节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文中最后一句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亭亭如盖矣”乐景写哀情

  生2:儿寒乎?欲食乎?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此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善于将文本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语文课堂的.精髓 为这些学生原来的老师鼓掌没有平时的训练,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深刻和鲜活的)

  生3:吾妻死,室坏不修——夫妻情深,当时只道是寻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归有光拥有其三,但其文字却没有丝毫的颓废和悲凉”

  点评: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很多的优质课只重“文”忽视了“言”的学习,而陈老师却并没有厚此薄彼,将“言”讲的也是兴味盎然如关于实词含义理解的指导 内容的概括很简洁凝练,如能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就更好啦!课堂知识的梳理老师越俎代庖的过多,学生的大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应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2

  一、教学内容

  了解蒲松龄短篇小说的一般特点。指导学生联系《促织》的具体内容,抓住作者篇末的评论,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掌握古汉语的学习规律,进行文言句译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课时

  2.课型:教读训练型

  三、预习要求

  疏通词句,通读课文,熟悉内容情节,思考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对已掌握的文言词句知识再作一次较系统的整理。明确文言句译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蓝图

  《促织》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可读性很强。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特色。作为文言短篇小说,同时应通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尤其是疏通文言词句和文言直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可安排如下三个环节:

  1.教读——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上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促织》的最鲜明的特点是:

  ①题材的现实性

  借用狐鬼故事,生动而曲折地反映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蒲松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独特之处。《促织》也不例外,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故事,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官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酷,蒲松龄出于全身远祸的考虑,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谈狐说鬼曲折地敷演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自有它特殊的功能和艺术效果,《促织》从明清之际现实中撷取的题材直接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认识封建剥削制度罪恶的生动教材。至于小说所采用的借古喻今、以小见大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认真体味的。

  ②主题的深刻性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最典型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主人公成名不是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农民,而是“为人迂讷”“操童子业,久不售”的穷书生。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摧残,一介穷书生尚且如此,劳动人民的遭遇就更可想而知了。文中写的成名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断是作者所幻想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离奇情节,在它背后包含着人民辛酸的血泪。它向读者昭示,荒淫贪虐的封建统治者是造成成名一家悲剧的根源。小说的结局是成名由穷变富,这种“喜”,非但不能改变作品的基调,反而加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激起人们对封建制度永恒的怀疑与否定。

  ③情节的曲折性

  《促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波澜迭起,一波三折,这一特色在《促织》中体现得很充分。就以促织的觅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的全过程而论,情节就相当曲折。至于写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更是突出他被征促织弄得心力憔悴。《促织》富有艺术魅力的情节,吸引着读者关注主人公的命运,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尤其值得我们赞赏的是,《促织》的故事情节能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既曲折生动,又结构严谨;更是服务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突现。

  当然我们在肯定《促织》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古代优秀作品的局限性。例如篇末的议论,就宣扬了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此,我们应根据批判继承的原则,不要受作者观点的局限。

  2.疏通——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

  ①古今异义。如“两股间脓血流离”中的“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儿涕而去”中的“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中的“是”:古义这(代词);今义判断词。“信夫”中的“信”:古义确实;今义书信。

  ②一词多义。如“杖至百”与“乃强起扶杖”中的“杖”:前者为动词,解释“杖责”;后者为名词,解释“拐杖”。“举家庆贺”和“手裁举”中“举”:前者解释“全”;后者解释“举起”。“成顾蟋蟀笼虚”和“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前者解释“看”;后者解释“但是”。

  ③通假字。如:直—值;而—尔;被—披;裁—才;翼—翌。

  ④动词的.特殊用法。属意动用法的如:“成然之”中的“然”:“成以其小, 劣之”中的“劣”。属使动用法的如:“昂其直”中的“昂”:“辄倾数家之产”中的“倾”。

  ⑤其他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名词作动词的有:“细疏其能”中的“疏”:“仙有鸡犬”中的“仙”。形容词作动词的有“欲媚上官”中的“媚”:“近抚之”中的“近”。名词用作状语的有“得佳者笼养之”中的“笼”。

  ⑥各类倒装句式。如谓语前置句(例:“问者?香于鼎”:“覆之以掌”);宾语后置句(例:“村中少年好事者”)

  ⑦各类省略句。如“( )遽扑之,( )入 ( )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极俊健。( )逐( )而得之”。(这一语段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等现象。)

  以上仅是举些大概,此外文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被动句式、各类文言固定句式都可找到大量实例,进行归类、疏通。

  3.训练——重点放在文言句译的训练上

  文言句译要求做到三点:①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没有错误。因此要避免胖译(随便增加意思)、漏译、误译等毛病。②译文要明白通顺,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直接按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但有的文言语句,如果直译,意思反而不明确,语句反而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意译,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译写,千万不要硬译。③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古今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翻译时词序排列往往要作调整,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这里所讲的是文言句译的一般原则,而《促织》一文的文言句译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作好省略句的翻译。《促织》中的文言省略句较多,句译时应注意补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过渡。②准确作好前置或倒装句的翻译,译文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对词句顺序予以调整。③凡出现古地名、年号、职官、器物的词语,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译,但必须明了它的意思,必要时可用括号作解释。

  [说明]

  与初中同学不同的是,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尤其是学习像《促织》那样的古代优秀作品,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的读通读懂,还得在提高赏析能力上下功夫。这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教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段方面去理解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这一指导思想是值得肯定的。这份教学设计还非常重视学生文言词句疏通和文言句译的训练,整篇课文的教学注重读练结合,这是非常合乎文言文学习的认知规律的。这份教学设计体现了“客观把握,细部着手”的教学方略。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3

  设计思想: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材分析:

  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一、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二、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单纯地讲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

  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

  2. 第一课时落实基础演练1-3,第二课时落实基础演练4-5;

  3. 第一课时落实合作探究1-4,第二课时落实合作探究5-10;

  4. 第一课时落实巩固训练1-8,第二课时落实巩固训练9-13;

  【知识导学】

  1.关于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3.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靛青( ) 蓼蓝( ) 木直中绳( ) 参省( )

  须臾( ) 以为轮( ) 跬步( ) 生非异也( )

  槁暴( ) 骐骥( ) 驽马( ) 跂而望矣( )

  二螯(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劝学(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吾尝跂而望矣( ) (4)假舆马者( )

  (5)而绝江河( ) (6)风雨兴焉( )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9)驽马十驾( ) (10)用心躁也( )

  (11)学不可以已( ) (12) 金就砺则利( )

  (13)而闻者彰( ) (1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15)用心一也( ) (1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17)木直中绳,以为轮( ) (18)声非加疾也( )

  (19)非能水也( ) (20)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3.名句默写填空。

  (1)(20xx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xx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xx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xx全国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4.找出文中的20个比喻句。

  5.结合已学知识,说明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2)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合作探究】

  一、说说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 ”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 、 ,第三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 、 ,第四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 、 、 。

  三、分析第一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四、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五、分析第三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六、我们今天认为,在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上,“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应该怎样理解?

  七、分析第四段十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八、结合文本,说说本文比喻说理的特点

  九、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认识?

  十、在知识急增的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xx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山西霍州人,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荣誉称号。

  2.了解背景

  xx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使夏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xx同事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重点字音

  主宰(zǎi)积蓄(xù)澹澹(dàn)

  黛色(dài)匍匐(púfú)贮藏(zhù)

  迸发(bèng)遗憾(hàn)芊芊(qiānqiān)

  磅礴(pángbó)闲情逸致(yì)轻飞曼舞(màn)

  4.解释词语

  芊芊:草木茂盛。

  磅礴:(气势)盛大。

  黛色:青黑色。

  匍匐:爬行。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终极:最终,最后。

  春华秋实:春天开放,秋天结果。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细滋慢长:细细滋生,慢慢长成。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5.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说夏的色彩是金黄的,为什么?

  明确:作者如是说的原因是,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夏天麦子熟透了,金色主宰世界上的一切,代表着金黄的色彩。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和不少历代文人不同,与“有闲情逸致的人”也有所不同,他喜欢夏天。请说说原因。

  明确:课文抒发的是对“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的正是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写法探究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请举例说明。

  明确:第2自然段中用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又如第5自然段中“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强调了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三)揣摩语言

  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三至五个),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

  1.先看比喻句: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表明了麦浪如金色的海洋一般。

  2.再看拟人句:

  (1)“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蜂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2)“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3)“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05-22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8-03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5-05

《醉花阴》中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01-31

中学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04-19

中学语文课例《合欢树》的优秀教学设计09-28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1-06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05-03

中学语文教学感想08-10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狼》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