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8 07:48:0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情分析

  教师要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前提示,结合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大自然沟通,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及其他艺术特色。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初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幸运。至,达到极点。幸运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教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的“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三)悟读

  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言,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几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背诵全诗。(多媒体出示图片)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读

  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提示: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唐人以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悟读

  1、“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春水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大江之上,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挂在江面之上。

  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学生背诵诗歌。

  四、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多媒体显示)。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一)初读

  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二)细读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各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提示: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一起到龙标。

  ②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悟读

  合作探究: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这是什么写法?

  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借物抒情。

  2、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愁,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化无形的思念为有形的形象使这首诗充满同情和关切之情。

  背诵全诗。

  五、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一)初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怎不叫人心碎肠断?

  (二)细读

  思考:《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读后明确: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悟读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背诵这首小令。

  结束语:

  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多诵读诗歌,在精美的语言与深远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观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壮阔景象。

  虚景——日月、星辰——博大胸怀胸怀博大统一天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杨花落子规啼写景(时令)。

  次句过五溪事件。

  结句愁心寄明月抒情思念关切。

  次北固山下。

  叙事青山外、绿水前旅途奔波之苦。

  写景平、阔、正、悬。

  江上所见景色海日、江春写景点明时令抒情。

  乡书、归雁鸿雁传书之思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写景古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深秋晚景图悲凉。

  古道、西风、瘦马。

  抒情夕阳下肠断天涯思乡之苦思乡。

  惜缘。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2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3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和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和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

  ⑦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4.曹操,“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5.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四)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9.王之涣,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10.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

  11.王昌龄,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善边塞诗。

  1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

  1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天门山》《秋浦歌》等,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7.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19.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24.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2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锦瑟》《无题》等。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21.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

  (五)宋

  22.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苏幕遮》《渔家傲》等,属豪放派。

  23.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2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六)元

  29.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30.王实甫,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1.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之一。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4

  一、整体把握

  1、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

  2、目标定位

  (1)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祥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运用的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3)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

  3、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可从“赏析指导”部分切入,围绕“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把握形与神的关系,探究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用8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只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还可以分别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延伸。可分别2课时完成。

  (2)《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可用1课时完成。

  (3)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可合用1课时完成。

  (4)注重比较阅读。可以在比较中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如韩愈、欧阳修、“三苏”等作家的一些情况。

  二、专题研究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中可明显看出来。根据课标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做如下安排:

  1、《六国论》是一篇史论,可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作者十分关心政治,本文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学习时要注意的。

  首先,采用“立片言以居要”的方法,把六国灭亡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地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文章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这样总体的战略设想是为后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第三,本文的论证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还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上,设问、对比、排比句式的运用恰到好处。

  第四,本文是名篇,最好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可采用诵读法,疏通文句;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还可运用比较阅读法,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同题文章《六国论》全文或片段,扩展阅读面,并作比较阅读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2、《伶官传序》是欧阳作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教学中应注意: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2)体会作者感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也是一篇祭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古时候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主旨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本文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有: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欧阳修《泷冈阡表》、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倾吐了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4、《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文章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练习题设计

  (一)积累和运用

  1、韩愈是        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提出       的文学主张,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          之首。代表作有      、          等。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   、   、   ;“初唐四杰”是指   、   、   、   ;“三苏”是指  、  、   。

  3、写出下列空缺的文句。

  (1)以赂秦之地,       ,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自然之理也。

  (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以趋于亡。    !

  (4)呜呼!汝病吾不知时,       ,       ,殁不得抚汝以尽哀,窆不临其穴。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分别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     

  ②至于颠覆        古义:      今义:     

  ③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     

  (二)能力与拓展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辍:停止,这里指离开;就:就职上任)

  B、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旦暮:早晚;戚:忧伤)

  C、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具:全部;羞:同“馐”)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尤:怨恨)

  2、选出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苏洵互有同异,读后请作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苏洵认为:                             

  苏辙认为: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你学了《伶官传序》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欧阳修的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在你生活的周围,有没有“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导致身败名裂的例子?

  【参考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 

  1、古文运动 唯陈言之务去 唐宋八大家 《马说》《师说》

  2、曹操 曹丕 曹植;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苏洵 苏轼 苏辙

  3、(1)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日削月割,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

  4、C

  5、①祖辈父辈;爷爷。 ②到了……地步;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③智谋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旧事,先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

  (二)能力与拓展

  1、C 2、D 3、(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2)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翔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上进行思路详明的辩论,意有超越前人之处。(3)①用四个无战事的国家去帮助面临敌寇的韩国、魏国,使他们没有顾及东边的忧虑,而能为天下挺身而出抵挡秦军。②不知道这样,却贪图战场上获得一点点土地的好处,背弃盟约,自相屠杀,秦兵还没出现,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自己受困了。4、启发:①小事不小;②玩物丧志;③事在人为;④以古为镜(事例略)。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高考真题示例

  1、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题: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案: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20xx【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4、20xx【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答:平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五)我来拟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请翻译这一首诗: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清淡朴素。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更加耐人寻味。

  六)教学小结,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天生我材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预学单(课前)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2.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

  3.了解作者作品。

  ①《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②《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③《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他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二、课堂练习

  《观沧海》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诗歌借诗人见到的沧海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首句中写飘落的“杨花”,哀啼的`“子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意回答。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1.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1.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请结合诗歌,谈谈原因。

  2.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见解。

  三、课后练习

  《峨眉山月歌》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结合诗句谈谈。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江南逢李龟年》

  1.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夜上受降城闻笛》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7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2课时

  1.学习《次北固山下》,体会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2.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文章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二)朗读指导

  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二)朗读指导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四)比较阅读

  《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

  明确:《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绪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可取之处,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古诗的写作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不足之处,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课中自由探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

  2课时。

  【课型】

  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枯藤昏鸦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

  二、课堂练习: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的关系是。

  4、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的关系是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无直接关系。

  4、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东汉四言乐府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五言律诗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诗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宋词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悲秋思乡

  【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1、赏析诗中的意象。

  (1)介绍“意象”的概念。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3)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4)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3、有感情地朗读。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4、当堂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当堂练背,试背。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如遭贬流放、战乱流离、在外求学……)。

  【设计意图】阅读积累更多诗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对古诗中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标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从作品形象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二、知识要点

  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现手法:1.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2.在表现手法上: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等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衬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鉴赏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寓情与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以异乡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思归的伤感。)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过集中描写梅花在风雨侵袭之中,仍能卓尔不群的风骨,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此诗描写翠竹破石而出,经受恶劣艰险而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正是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动写照。)

  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用典;联想和想象。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未及离别却先虚写,别后重逢的温馨情景,难舍难分之情,便溢于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梦醒他乡的凄凉之境。使人更觉离别的不忍和无奈。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又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

  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三、巩固练习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答:

  (二)、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三)、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

  (四)、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

  (五)、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

  (六)、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

  (七)、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

  (八)、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九)、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借助注释自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4、感受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组织

  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是来自勒流中心小学的曾老师。既然我们大家不熟悉,那我们就先来学学古人,以诗会友吧!我给大家带来的诗是李白写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现在轮到同学们读出你送给大家的诗。学生背诗。现在,我们再来学学现代的歌星,以歌会友。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会唱的可以一起唱。

  教学过程

  一、歌声激情,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学习氛围。

  2、提问并结合板书:刚才听到歌声,你想到什么?(母亲、母亲对我的关怀、母亲对我的爱。师:有母亲,我们就能获得母爱结合板书:母爱)

  二、揭示课题,点明学习要点。

  导语: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微不至。如《荔枝》这篇课文,作者从母亲“让荔枝”这一细节就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游子吟》,看看诗人孟郊又是通过什么来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的,又是怎样赞美母爱的。

  三、释题:游子吟(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四、学生朗读全诗、正音、指导朗读。

  五、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理解全诗的意思。

  六、学生汇报、老师订正。

  七、图文结合,展开想象,描述诗句体现母爱的感人的情景。

  1、导:同学们都大致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从你们的理解当中,能不能知道: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什么情景呢?母亲为即将出门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

  2、(出示图画)导:诗人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情景描绘出来。

  八、小结、板书: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描写母亲缝制衣服这一细节表现了母爱,特别是衣服上那密密的针脚,更倾注了母亲浓浓的爱。)

  九、理解诗歌末两句,体会诗人对母爱的赞颂。

  1、导入:看着年迈的母亲在灯下缝制衣服的`情景,沐浴着母亲浓浓的爱,诗人按耐不住自己的情感,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底话。

  2、感情齐读末两句。

  3、分析:这两句心底话是诗人对伟大母亲、浓浓母爱的赞颂。

  寸草心小草的心意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游子的爱心慈母的恩情。(小草报答不了春天温暖的阳光儿子的爱心报答不了母亲深重的恩情)

  4、学生口头说末两句诗的意思。

  十、感情诵读全诗,导:《游子吟》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儿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

  十一、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拓展说话、编写诗句练习。导:有人说,母爱是一种情感,看不到,摸不着。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原来母爱就存在于一些很平凡的生活细节当中。问:你能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小事)当中感受到母爱吗?学生说事例(生活细节)

  小结、指导编诗:母爱真是无处不在,母爱真是无微不至,生活当中的很多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现在,我们又来以诗会友,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我们对母爱的体会。

  出示诗节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儿子衣服密密的针脚。请同学们仿照编写,编好了,以小组为单位连着读,让彼此感受。

  3、学生汇报读诗。

  十二、结束语。

  请我们用心地体会母爱,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报答伟大母亲的爱吧!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三首诗。

  3、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学说话时就已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古典诗词曲,学习古诗词曲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诗词曲,希望大家能当堂背下来。

  (二)整体感知前三首诗

  1、学习、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1)简介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途经扬州时遇到因病从苏州归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2)、老师范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和语气。

  (3)、全班齐读。

  (4)、赏析全诗

  2、学习赏析《赤壁》一诗

  (1)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诗人,在晚堂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背诵,当时检查。

  (3)赏析全诗

  讨论:你怎样看待杜牧在诗中的假设?

  3、学习赏析《过零丁洋》诗

  (1)简介作者与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败被俘,不堪屈辱两次自杀未死,后被押途中写下名篇《过伶仃洋》,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局表达了复杂而又放达的内心世界。

  本诗是一首七眼律诗,其最后一联,广为流传。该诗先写自己的家国之恨和艰难困厄的遭际,最后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赏析全诗

  提问:诗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么?

  提问: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全班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讲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欣赏歌曲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讲析全词

  (三)课堂讨论

  问:《水调歌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诗中作者凭想象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由什么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象的。

  (四)讲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体会感情和语气

  4、赏析全词

  5、小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诵读、默写;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⑵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⑶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⑷准确朗读并默写。

  2、能力目标:

  ⑴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⑵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德育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解题: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没有联系。

  2、诵读:

  ⑴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投影: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教师声情并茂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⑶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3、研习诗歌:

  ⑴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

  投影:

  1、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⑵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①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②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诵读:

  ⑴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教师领读两篇,学生自由诵读。

  3、研习诗歌:

  ⑴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整体把握:

  问:

  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①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四、课堂练习

  投影:

  1、文学常识填空:

  ⑴《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⑵《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2、根据课文填空: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⑵,江春入旧年。

  ⑶,风正一帆悬。

  3、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汉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

  〖参考答案〗

  1、⑴《乐府诗集》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慷慨悲壮曹丕曹植

  ⑵停泊王湾

  2、⑴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海日生残夜

  ⑶潮平两岸阔

  3、c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研讨与练习”题(二)中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指名学生适当点评诗歌。

  二、研究《钱塘湖春行》

  1、解题:

  (多媒体显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诵读:

  ⑴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⑵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3、讲讲问问,探究诗的意境。

  问:

  ⑴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⑵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⑶“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⑷“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⑸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⑹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明确:

  ⑴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⑵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⑶“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⑷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⑸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三、研习《西江月》

  1、解题:(多媒体显示)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教师领读,学生体会轻松活泼的情调。

  3、品析探究词作的情趣。

  问:

  ⑴从什么地方能看出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这时是什么季节?“说丰年”的是谁?用自己的话叙述上片的。

  ⑵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两三点雨山前”对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性地表述下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⑴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清风、明月,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

  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纳凉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⑵这意味着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从“旧时”二字可知词人对这条路是熟悉的。因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现词人的惊喜心情。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骤雨将至,词人急忙转过溪头看到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小结:凡双调的词,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词中“忽见”二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炼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为了平仄的协调、押韵的方便、对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词语,篇中某些句子的词序有所调动;同时,为了语句的凝练,中间也有所省略,请把它补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半夜,明月(照射)别枝,乌鹊惊(栖)(不定),清风(吹送)蝉鸣(声)。稻花香里,(阵阵)蛙声(连成)一片,(有如)(预)说丰年。七八颗星(挂于)天外,两三点雨(落在)山前。(赶)路转(到)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5、背诵词作。

  四、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1、解题:(多媒体显示)

  1、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2、《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补充解释: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二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拿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提示:可从熟练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语气节奏等方面评议优胜组)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文学常识填空:

  ⑴《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作者,字,晚号,唐代诗人。

  ⑵《西江月》一词选自,作者,字,号,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与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⑶《天净沙秋思》体裁为,作者,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⑷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

  元代明清。

  2、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

  b、稻花香里/说/丰年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3、按原文默写:

  ⑴《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⑵《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

  ⑶《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

  4、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请简要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⑴《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

  ⑵《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幼安稼轩苏轼

  ⑶小令马致远

  ⑷赋诗词曲小说

  2、a

  3.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夕阳西下

  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略

  六、课常小结

  随着二十世纪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开起宝马,穿起皮尔卡丹,用起摩托罗拉……西方国家的意识已从消费渗透到我们文化中,“酷”“帅”成了我们青少年的口头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血液中的特质。经常读读这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篇,它会带给我们无比美妙的愉悦,会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回答文后问题:

  ⑴填空:

  《西江月》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词,词因句子长短不齐又叫。这首词用空行分为两段,这两段分别叫做、。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

  ⑵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⑶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翻译。

  ⑷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艺术上没有虚词,没有关联词语,却用了一连串的意象,叠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画。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请你从词类使用、意象、创设的意境几个角度,写出两首曲子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1、⑴长短句上阙(片)下阙(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⑵另一个树枝;不是专写,而是说“鹊”“蝉”都是既“惊”又“鸣”的。

  ⑶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翻译略。

  ⑷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是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稻花飘香、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使辛弃疾产生了愉悦的心境。

  2、两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词,通过名词叠加,把丰富的想像材料切换成一幅幅画面,从而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山水人物画。(抓关键词,抓大意即可)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活动与探究】

  1、召开一次诗歌赏析会:

  诗歌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所以对诗歌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同学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次上,说出自己对某首诗的最深刻的感受,在交流中,提高赏析能力。

  2、举办一次配乐诗朗诵活动,让学生自选音乐,配乐朗诵这几首诗,师生共同对所选音乐及朗诵水平做出评价。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02-21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06-09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09-2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精选14篇)09-13

古代诗歌鉴赏06-10

古代诗歌鉴赏08-18

古代诗歌大全07-24

古代诗歌的体裁06-22

诗歌教学设计07-19

诗歌的教学设计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