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5 22:37: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是平均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每人独立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除字,然后组内互查,帮助写错的订正。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3支竹笋。可以用算式12÷4=3表示,读作:12除以4等于3。你能结合题目说一说12、4、3各自代表的含义吗?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12÷4=3。

  2、自主学习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展示交流

  生:我们小组来汇报:12代表12支竹笋,4代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3代表每盘放3个。

  师:那12个苹果,平均分成4盘,每盘三个,用算式怎么表示?12根小棒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生:算式都是12÷4=3。我发现:把12个东西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都用算式12÷4=3表示。

  师:那15÷5=3表示什么含义呢?

  师:你能编一个用12÷4=3计算的题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6-20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3-20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7-10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9-08

《除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8-28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5篇)06-24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5篇)10-24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5篇)08-0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9篇)03-27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5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