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7 13:41: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准备:

  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了解。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

  2、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知道它像什么吗(介绍人字梁)

  3、我们要最出这幅人字梁的高,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学生讨论。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4、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后,提问:数学中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从三角形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5、示范画高。

  边画边讲:现在要找它的高,就是从顶点画出这条边底边垂直线段。从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既然是垂直线段,画完后还要要注意标上直角标志。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6、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几条这样的高呢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指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可以向对边画三条垂直线段。也就是可以作三条高。

  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引导观察该图: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应相交于同一个点。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二)巩固新知

  出示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才画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

  提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才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么找

  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于原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注意:图上以规定了底,只要画出指定的一条高就可以了。交流的时候,重点说说第三个三角形:它的高是哪一条为什么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先串成一个三角形,除了书上举例的5厘米、3厘米和6厘米外,还可以怎样剪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度一定比小棒短 (可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学生分别用学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轻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围起来,得到一个多边形,也捏住它的一个角,轻轻地敲,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其他模样。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看书,说说这些图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还有什么地方也有三角形的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神奇的扑克

  教学内容:

  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小王=月亮红=白天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大王=1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早上喜欢和牛奶吗?和牛奶有益身体健康。

  我女儿在家也喜欢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约是小杯牛奶的2倍。

  出示1大杯和2小杯,问1大杯可以够我和几次?2小杯可以够我女儿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喝,可以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女儿喝,可以喝几次?

  指名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刚才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替换的策略。

  揭示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决吗?为什么?(使学生联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较容易解决;或者告诉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的关系。)

  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说说所增加的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明怎样替换,替换之后是什么杯子,总量是多少?

  使学生感悟到无论怎样替换之后的果汁总量是不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

  思考,为什么要把1大杯替换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换成1大杯?(感受替换的依据)

  4、学生列式解决。

  指名汇报,注重结合替换的思路,理解算式。

  师: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用替换的策略进行解决,是否正确呢?

  学生提出检验的方法,并阅读书上的介绍,然后进行检验。

  5、小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6、体现价值。

  教师介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还可以请学生说说不用替换的策略,还可以怎样解决。然后进行比较,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价值。

  三、完成练习的第1题。

  1、在题中用图表示替换的过程,然后解决问题,并检验。

  2、汇报交流,将学生的作品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注意体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有可能出现线段图)

  3、结合图说出算式。

  4、这个题目还有不同的替换吗?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四、指导练一练

  1、读题,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

  2、练一练与例题相比有难度,因此让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可以用优秀生的思路来提示其他学生。

  3、重视图的作用,以图来帮助理解。

  五、思考

  1、本课应该以策略的价值体现为主,还是应该以替换的依据为主?感觉难以合理安排。

  2、课堂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在替换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表达。如:用什么替换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换成什么。在数学中语言应该是规范、到位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丰富多变的课堂活动设计成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然而,在这些活动的背后,不少却露出浮华,流于形式。让人感受到了热闹,却很少让人心动、记忆深刻。究其原因,许多课堂的活动仅为活跃气氛而设计,缺少深刻的挖掘,没有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那么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可以利用朴实的素材、朴实的课件、朴实的语言、朴实的评价演绎一堂堂让人赏心悦目的高效课堂。我更加深信朴实,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数学的真谛在于简而美,如何才能将朴实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与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体验,有以下粗浅的认识:如果让真、朴、诚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所谓的真就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简洁真实、朴指教学方法力求简朴实用,诚指教学评价中做到简明真诚。正是这三者可以支撑起朴实的数学课堂,让课堂更精彩。

  一、教学情境简洁真实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牵强、盲目地应用教学情境效果会适得其反。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衔接性和连贯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此,数学教学情境应该建立在学生学习起点上,只有真实才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个体的认识。同时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学习、交流活动中。为了实现简洁真实教学情景创设,需要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情景设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已有的知识从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是数学教学需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已知是学生学习未知的基础。因此,联系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创设简单、学生可接受的教学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在执教《千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三张数字卡片:0、1、6,让学生自己任意摆一个三位数,试着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关注起点,让教学自然流畅。

  (二)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设计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可用两个瓶子,一个为矿泉水瓶,另一个为果汁瓶。课堂上,学生们很好奇,他们天天见的瓶子,但从未认真去看上面的成分比例。于是,让学生看看两种饮料成分比例,并进行比一比。通过瓶子的标签认识,学生知道了百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应用。用两个瓶子为百分数的教学做了铺垫。

  (三)设置问题探索情景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为素材,将数学知识点加工成问题情景,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希望和乐意去解决的,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的思考。比如说,学习百分数的知识以后,创设这样的一个情节,首先需让学生明白商场促销打折的百分数含义,商场开展文具促销活动,购满30支笔打八五折,购满20支打九折,20支以下每支2元,如果有45位同学想买笔,请问如何购买最划算?这样联系教材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学生是喜欢的,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并进行了数学的应用探索。

  二、教学方法简朴实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新课程改革中涌现出一系列的新方法如: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研究性教学法等等,这些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对提升教学效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不具普适性,只针对某个特殊问题,或某堂具体课来说是有效的。但对于数学的学科特性来说,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才真正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最基本手段,不受课程内容的制约,信手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从教学媒体、教学工具及教学语言三方面,探讨如何将一些简朴实用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以板书为主,课件为辅多媒体课件已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有效的数学课堂并不反对课件的使用,但反对夸大课件的作用。事实上,数学课重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盲目使用课件可能会让学生抓不清主次,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课件代替不了教师的板书,尤其是数学教学,教师用板书一步步的推演,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过程体验,这是多媒课件无法比拟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板书往往比课件更具体,更有亲切感。数学课堂中,利用课件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并且是要用在特别的情景下,特殊的教学内容中。而朴实、有效的课堂却贯穿于普通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的真功夫。往往就一支粉笔,一个推导,一句提问,就可将数学课堂演绎的十分精彩。

  (二)学具教具身边找越简单的学具和教具,学生越容易理解,也越容易自己试验和模仿,这对学生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这么说数学的学具教具就在身边。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用到一张A4的打印纸,问学生这张纸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自然的想到长乘宽。当我用剪刀将打印纸沿对角线剪开,变成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再试问学生,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很容易联想和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长乘宽除以二。一张纸简单的演示,学生轻松的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语言力求精炼简约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严谨和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数学课堂语言能规范、简洁和明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防止含糊不清,通过精炼简约的语言传递数学思想。如,对于描述定理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成立,如果描述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等式仍成立,这样就会出问题。又如,关于倍数的表述方面,增加了、增加到与倍数一起搭配使用时要严谨,增加了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部分,而增加到指在增加后总的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从细微入手,潜移默化,通过严谨的语言为学生规范的数学表达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评价简明真诚良好的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评价需要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课堂中积极的教学评价不要吝啬,但也不要太多太滥,否则赞扬就会贬值,失去了激励功能。简明指出受表扬的行为,并不是用一句你很棒了事。需要从中挖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及思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能力,并真诚明确的点出来。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质的三角形,让他们计算三个角之和的度数,大部分同学用量角器,分别量三个角的度数再求和。但也有同学将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还有同学将三个角按顺序分别描在一起。对于大部分用量角器求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学生,需要表扬他们基础扎实;而对于撕下三角形的学生要赞扬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于通过画画来求和的学生要赞赏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具体的能力与表现提出针对性的评价和表扬,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强化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用简明、真诚的评价语言需要指向学生优秀的品质,落在课堂关键的地方,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精神焕发,精彩不断。综上所述,针对数学简而美的本质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简朴实用教学方法,以及真诚地实施教学评价,能让数学课堂实实在在,诚诚朴朴。朴实的课堂,不仅留个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也为教师留下更多的空间去观察学生的所思所想。总之,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喧哗;多一份真诚,少一份敷衍,朴实,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1、教师创设情境:体育课可好玩了,瞧,同学们都在跑步呢。观察主题图,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

  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十5。

  师:8十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2、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师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4、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十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十4、7十6、6十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教师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5、师: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l0,然后用lO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6、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一样,都是利用“凑十”。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十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做一做”。

  1、第1题。“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

  2、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凑十过程,再填在书上。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确定两个加数,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9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2米=( )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厘米=5分米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4米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4、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四.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万

  10000000000 = 100亿

  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1、3、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并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年月日的认识》。

  设计思想:

  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交流,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推进课堂,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完成形式多样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学生分析:

  “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有一些了解,但对闰年平年的有关知识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

  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

  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①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④二月份有多少天?⑤一年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平月)

  2、计算平年全天的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365天)、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吧。

  (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30×4+28=365天

  师:通过计算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平年全年是365天。

  3、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师:一年中哪月是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

  (1)左拳记忆大小月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8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练习: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这些节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3、认识平年、闰年

  20xx年各月的天数我们知道了,那么别的年份各月的天数是不是这样呢?(出示20xx—20xx年2月份的月历表)

  概括:每一年的12个月中,都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份天数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在所不同,我们把2月份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提问: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年、闰年。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根据年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理解通常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出示1993—20xx年2月份的月历)

  闰年的公历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计算19xx年到19xx年各年份除以4,看看发现什么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的一般规律)

  三、巩固练习

  1、一年有多少天?

  2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

  3、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4、填一填

  (1)一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2)5月1日的前一天是(4)月(30)日(3)8月30日的后一天是(8)月(31)日(4)四月份有(4)个星期零(2)天

  (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是(7)月和(8)月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五、作业

  课本P56的第

  5、6题。

  教学反思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是教师该孜孜以求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上的《年月日》一课,谈谈我的些许思考。

  本课分四个层次组织学生的观察和探索活动。一是设置悬疑,引入课题,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分别有多长,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二是观察年历卡,主动探索年、月、日的知识。三是巩固拓展,推向生活。四是首位呼应,解决问题。

  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学生尽管不是妙语连珠,知识面也不是很广,但还是体验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一、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置悬疑大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自主、积极的去探究知识。

  二、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

  三、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宇宙间,感知年、月、日的来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新奇的演示,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认知程度,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地知道很多知识,扩大知识面,增长了见识。

  反思这一节课,知道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我在上这一节课时节奏比较紧凑,一环扣一环,对学生的一些闪光点没及时的深化;还有在引导学生记忆大月、小月时,没能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如果我当时对着黑板上的板书引导学生自己编儿歌,那我相信孩子们的印象将更深刻,记得将更牢固。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今后,我还要在教材的研究上深钻,下大功夫,在新课程的改革的带动下,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的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努力成为一名新型的研究型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么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

  还是一样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正负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运用抵消的思想处理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

  1、师生游戏

  师:同学们,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玩过吗?(玩过)好,我们就来玩玩,谁愿意和我玩?

  (师生游戏,其它学生当裁判,并要求做好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的记录结果,你认为谁赢了?

  师:比赛的时候还要给比赛双方记录成绩,你认为怎样记录成绩好呢?

  (揭示课题)

  出示评分规则:胜一局记1分,平一局记0分,负一局记-1分。

  【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体验负数在生活中产生的必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师生共同记录比赛成绩)

  师:现在我俩的得分分别是多少?

  师:你是怎样想?

  生:+1和-1可以互相抵消?

  师:抵消是什么意思?抵消的结果是多少?

  2、生生游戏

  师:你们想自己玩一次吗?两人一组,3局定胜负,必须有一人记录成绩。

  (学生活动)

  (反馈比赛结果)

  3、深入了解抵消的应用

  师:如果老师想反败为胜,你认为老师至少还要胜几场?

  师:这时两人得分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师:除了像+1和-1,+2和-2这样的数相抵消结果为0,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5和-3,-5和+3还能互相抵消吗?

  小结:意义想反的两个数,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把正数和负数合并起来,我们可以采用抵消的方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正负数的意义,理解抵消在正负数计算中的应用,从而使机械的数学计算变得有趣。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二) 从时间轴上求正负数的相差数。

  (课件出示:天宫神八交会对接)

  师:从这张图片你看明白了什么?

  师:你知道太空人两餐相差多长时间吗?

  师:你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正负数一》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正负数一》教学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并以别开生面的神八、天宫一号太空一吻的场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负数所表示的意义,并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以获得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应用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正负数问题

  师:生活中除了赢分和输分这样的量可以用正负来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只要你用心感受,那么它就在你的身边。

  (课件出示:一个11岁儿童的标准身高150厘米我们把它记作0,想一想你的身高是多少,应记作什么?)

  (学生思考后,全班反馈)

  出示表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尊重知识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不是脱离生活实际而单独存在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估计方法两方面入手,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学生最容易感知、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那么就可以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者实测。上课伊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2.加强估计方法的指导。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准确估计长度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学习了“厘米”和“米”,因此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学中重在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借助参照物、利用生活实物等方法进行判断,避免学生凭空猜测,发展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尺子、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谁能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2.导入新课: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手比画1米和1厘米的长度,列举身边长度大约是1米及1厘米的物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探究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7页例8。

  师:(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们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师: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提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预设

  生1:(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生2:(借助参照物判断)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的长度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师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新知反馈。

  师:(课件出示)小明到百鸟馆参观,看见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思考的方法)

  预设

  生: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长度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利用所学新知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8(米)。

  黑板长3(米)。

  小明身高124(厘米)。

  课桌高70(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直线、射线和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锐角、直角和钝角,并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射线、直线,进一步认识线段和角。这些都是图形与几何中的最基本的科研部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教材以生活中的手电筒射出来的光作为现实模型,让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辨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建立射线、直线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角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对角已经有了较多的直观认识,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是本课学习可以利用的基础。对于射线和直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一些感性的例子,但不太会注意它们的几何特征。再者,射线、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过程。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角的特征,能正确使用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发展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并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4.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统一思想,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特征,知道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认识射线、直线。

  五、教学方法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思维特点,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例,作为建立抽象概念的直观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抽象、比较辨析,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并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练习纸、直尺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

  1.你能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吗?

  2.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中间是一条直直的线,能量出它的长度)

  (二)教学射线、直线

  1.认识射线

  (1)课件出示图片: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到教室的墙壁上。

  提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可以看成什么?(线段)为什么?(预设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回答)

  (2)课件出示图片: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

  提问:要是我们把光线射向天空,现在这条光线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光线从灯泡射出,一直射向无穷远处,没有尽头。

  是的,我们用这条线来表示光线,这条线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在光线图上描绘出射线)

  预设:它只有一个端点,在灯泡这里,并且向一端无限地延伸,延伸到无穷远处。

  那我们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预设:不能,因为无限延伸到远处,有无限长,所以不能测量。

  师总结: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的线,我们把它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3)展示学生的不同作品进行讲评,注意射线的特点

  刚才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现在你能画一条射线吗?(学生在本子上画)

  (展示学生作品)画得对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4)进一步认识射线的特征

  看老师是这样画的,(延伸线段的一个端点,画成了射线)你觉得这是一条射线吗?

  (5)说说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手电筒射出光线的实验图片,给学生“线段”与“射线”的直观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线段”与“射线”的特征。

  2.认识直线

  现在请大家仔细看黑板,刚刚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伸,得到了射线。那要是把线段的两端都延伸开来,(师板画)你觉得这条线,有什么特点?

  预设:直直的,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地延伸,延伸到无穷远处。

  师总结:像这样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直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以“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指导,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灵活运用教材实施教学。

  1.课堂关注的是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各个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作用。此外,本节课还安排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收集百分数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他们自然积极投入,数学课堂正因为重新回到生活中而显得有活力了。

  2.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中的百分数并不陌生,知道生活中经常有“%”的存在。因此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完整掌握分数的意义及比的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并对百分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此我打破了原有教材的编排,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感知百分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强烈欲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引入。

  师:我们的学校正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你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些运动吗?

  生:跳绳、篮球、排球、足球……

  师: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有这么多同学喜欢足球啊!其实老师也特别喜欢足球,我这里有一段足球明星们的精彩集锦,咱们一起欣赏一下。

  师:(播放含有点球的视频)刚才的比赛精彩吗?为什么会有点球?如果你是教练,你打算派你的哪些队员去罚点球呢?

  2.揭示课题。

  师:现在就从足球比赛进入我们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本环节中,从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入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百分数的欲望。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一)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

  1.课件出示情境图及表格,学生读要求。

  队员

  罚球数/个

  进球数/个

  淘气

  20

  18

  奇思

  10

  8

  不马虎

  25

  21

  2.现在请各位同学仔细考虑,看一看怎么比较才能把最合适的队员选出来。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分析过程,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应该选谁去罚点球?说出你的根据。

  (2)学生汇报:要看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几分之几。

  ①淘气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

  ②奇思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

  ③不马虎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

  (3)引导学生比较。

  师:这三个分数谁大呢?看出来了吗?有什么办法能够很快地看出他们谁罚球最准?(通分)

  师:请大家将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进行比较。

  (4)学生独立把三个分数都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汇报。

  淘气:==;

  奇思:==;

  不马虎:==。

  (5)教师小结:不难看出,当我们把这三个分数的分母都化成100的时候很容易比较。现在谁的罚球水平高一些?能看出来吗?(淘气)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都不大,因此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1、借助情境,引入新知。

  结合教材情境图,创设一个出示班级新同学照片的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照片,使学生对相关问题产生思考。

  2、自学合作,丰富知识。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自学及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比的读写方法及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践能力。

  3、比较发现,建立联系。

  结合课件,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比的意义和读写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同学们,咱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想介绍他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可是这位新同学现在没有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想)

  2、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69页图片A)

  咱们学校美术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为这位新同学画了一张画像(依次出示B、C、D、E四张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与小组的同伴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与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生活情境一:照片相像问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的发现。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如果以图A为标准,观察这四张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呢?

  (2)为什么图B、图D与图A比较像?试着说一说。

  (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图B是把图A缩小了,图D是把图A放大了)

  (3)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形的长和宽)

  3、探究规律。

  (1)指引探究思路。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并隐去图片,只留下长方形来研究。

  前面我们是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那么为什么图B、图D和图A比较像,而图C、图E和图A不像呢?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五个长方形中各自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并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编号

  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长方形D

  长方形E

  (3)初步感受比。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预设

  生1:我发现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长方形B;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长方形D。

  生2:我发现长方形B、长方形D和长方形A一样,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也都是长的。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A、B、D这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长方形是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

  设计意图: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一组长方形的观察、计算、思考,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固定倍数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比”的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文01-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7-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统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1

小学数学角的教学设计06-13

202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