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5 07:04: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9篇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明确:(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⑴“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⑵“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⑶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⑷“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通过让学生对以上句子的细读、感受、理解,师生可以做出这样的归纳:文章综合起来就是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片情意。

  2.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明确: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3.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明确: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以《我的际遇》为题目,写出你与母校的际遇,课下交流。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备课中发现,两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枫”。都不是单纯的风景写真,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两诗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

  自古文人多悲秋。张断也是其中之一。《枫桥夜泊》只一“愁”字,就透露了心情。也有例外的,有如刘禹锡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不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宽广豪迈、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么?

  教学时,我摒弃了以前教了一首再教一首的做法。两诗同步教学对比领悟诗情,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细读,结合字理,理解诗意

  课始,出示古诗两首。很多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初读节省了很多时间。学生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还有哪些诗句意思没读懂,请提出来。这一环节很重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根据学生的问题,定向,讨论。学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词方面的问题。结合字理,进行识字,顺便疏通诗句的意思。学生的焦点问题之一:”愁”,重点指导:

  1、拆字组合启发学生灵活识记: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烧焦一样,农民“心”里很“发愁”。

  2、出示宋吴文英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学生既掌握了字形,又掌握了字义。理解诗句意思,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远上寒上石径斜”让学生在图上作图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让学生通过插图理解。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4。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导入新课。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二正字音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an):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徜徉(changyang):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絮絮叨叨地说。犀利(xi):(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凝重(ning):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an)安详恬静。撷取(xie):摘下,取下。

  惆怅(ChouChang):伤感,失意。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呜咽(ye):低声哭泣。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沉淀(dia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白驹过隙(Xi):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三、默读全文,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幺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幺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按时间顺序来写,七岁时的梦想十岁时的信心十三岁时的际遇十六岁时的回顾

  3、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第一段“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

  5、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幺样的感受呢?

  ——惶恐于自己的无知,再次扣住惊喜、喜悦、感动之情。

  6、朗读10、11段,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幺?“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幺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幺?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幺?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幺?

  ——北大人的或内敛或尽显的风采。

  7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

  ——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作者对北大充满了欣赏与无言感激之情。

  8“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幺?为什幺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比喻各指求知的学子,执教的教师,世事的变迁。北大建校于90年前。

  9朗读最后一个部分,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幺感情?“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为什幺“我是不系之舟”,“系”怎幺读?是什幺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愿意为北大奉献,与北大血肉相连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10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1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幺?为什幺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写作特点

  1形式自由,随情所至;2人称变换,利于抒情,形式灵活;3语言优美,用词丰富;

  六、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七、作业

  1制作词语卡片:讲授词语卡片制作要领:注音,解释,例句,写话,将“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做成词语卡片。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3.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倘佯似曾相识茫然若失通幽曲径

  4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八板书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按时间顺序来写,感情线索: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

  七岁时的梦想十岁时的信心十三岁时的际遇十六岁时的回顾

  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初中学习

  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

  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知识准备:

  预习本课字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达标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三、揭示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二)师生合作解疑;教师相机板书

  五、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10岁初见北大固执地扭过头自信

  13岁进入北大没想到这么快自信

  16岁感悟北大不胜凉意茫然若失北大图书馆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七、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八、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二、学习写作技巧(巧用表达方式)

  三、品味精美语句:学生交流,合作归纳:①排比句(略)好处:

  ②比喻句(略)好处:

  ③拟人句(略)好处:

  2、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五、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识记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能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

  I.教材助读

  一、新课导入:

  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

  二、重阳节的来历:

  名称释义: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II.预习自测

  杜甫,字,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称。又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所以又称。

  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能反应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三吏”(_____、 _____、 _____)“三别”(_____ 、______、 _____)。杜甫被后世称为。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渚()潦倒()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潦倒新停浊酒杯:_______________

  【探究】

  探究一:

  《登高》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事物?诗人分别用了哪些字词描绘它们?

  探究二: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探究三: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小结:

  【当堂训练】

  1.杜甫,____代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人称“_____”。他的诗被誉为“______”。他的《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课后作业】

  1.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律诗每首句,共联,依次为。

  2、杜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字,有之赞誉,他的诗歌被称为,他的诗歌总体的风格是。我还知道杜甫。

  3、整体感知:本首诗前四句写季节之景,给人总体感受是。后四句直接抒情,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是。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浓厚的感情。

  学习重点

  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学习方法

  自主、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整体感知

  (一)速读测试。快速读完课文并完成下列问题。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

  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

  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

  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

  答:

  (二)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联系课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际遇;尘缘;穹隆;呜咽;迷离;涉足;徜徉;絮语。

  犀利;古朴;凝重;安恬;撷取;惆怅;沉淀;似曾相识。

  白驹过隙;茫然若失。

  二、探究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

  2、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3、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4、阅读6—6段,请理清“我“对北大图书馆的感表线索。

  (明确:近乎绝望——激动不安的探寻——沉静,愉悦,安详—四个“开始”、三个“渴望”。)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方面来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写板书)

  (明确:北大的图书馆为“我”打开神奇的真理之窗,引领“我”知识的殿堂;北大的人陶冶了“我”的情操,使“我”感受到精神魅力的感召。)

  6、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三、巩固检测

  1、文章按照、、的顺序,抒发了对北大的之情以及的感情。

  2、作者在入学之初,有一句誓言是什么?

  3、作者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

  4、自由诵读第11段,体会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查找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师生共同读课文,老师正字正音。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读课文。

  a.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

  c.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b.核心人物是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学生在书上标记出)

  c.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到这里来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著名作家相会时的言语、行动,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荡漾。

  都德——机智、善谈、举止活跃、性情活泼。

  左拉——朴实、固执、聪慧、坚强、沉默寡言。

  二、研读与赏析

  1、福楼拜家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都有客人来。以至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是什么原因吸引着众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读一读,并说说那些词语用得好。

  全班讨论明确:

  1)好客:表现在——一…就…;总是亲自去开门;他分别送到前庭;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2)博学:第九自然段;…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正因为主人热情好客,所以客人们愿意来,更因为主人公博学睿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会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

  作者是怎样描写其他三位作家的呢?这些描写又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你知道他们有那些作品吗?

  3、学生在书上勾画出刻画这些作家的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总结初步其性格特征。

  全班讨论总结明确: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才。作品有《长夜》、《父与子》等。

  都德:生性活泼,健谈。作品有《最后一课》等。

  左拉:沉默寡言,性格温和,聪明而坚强。作品有《萌芽》、《娜娜》等。

  三、体验与反思

  1、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是福楼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谈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会说什么?他会有什么表情?

  2、延伸作业:

  将上文整理在作业本上,识记“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课外阅读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下节课交流。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学习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安详恬静。

  撷取:摘下,取下。

  惆怅:伤感,失意。

  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四、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B类

  1、倘徉 例句______ 造句____

  2、似曾相识 例句____ 造句____

  3、茫然若失 例句____ 造句、2 4通幽曲径___ 例句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

  (二)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2.积累语汇。

  [难点、重点分析]

  作者入学之初有句“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个誓言和上文中一再强调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它们之间是怎样的联系?

  分析:有联系。誓言中强调“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而“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正是因为“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结合上下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1)际遇:

  (2)尘缘:

  (3)穹隆:

  (4)呜咽:

  (5)迷离:

  (6)涉足:

  (7)徜徉:

  (8)絮语:

  (9)犀利:

  (10)古朴:

  (11)凝重:

  (12)安恬:

  (13)撷取:

  (14)惆怅:

  (15)沉淀:

  (16)似曾相识:

  (17)白驹过隙:

  (18)茫然若失:

  2.本文三个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三)精读导引。

  第1题,可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

  第2题,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第3题,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四)疑难讨论。

  第1题: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过去一度见过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现。

  (17)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2.文章第一段,写过去向往北大,以及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第二段写的是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第三段写自己的理想,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全文充满了对北大的向往、感激、热爱之情。行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来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时的感受;又写两年来北大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最后写要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发展的脉络自然写来,联系紧密,同时在内容上也随之层层加深。

  3.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十三岁的际遇》(5分);田晓菲(5分)。

  2.1987年10月(5分);燕园(5分)。

  3.“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七岁时,是从一张旧照片上看到的。(10分)

  4.“现在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10分)

  5.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进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个“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10分)(意思对即可)

  6.①刻苦学习的精神;②清新自由的气氛;③带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老师;④平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10分)

  7.时候向往北大,以及进北大两年来的感受。(10分)

  8.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10分)

  9.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理想。(10分)

  10.表达了“我”对北大由向往到感激、热爱的情意。(10分)

  [小资料]

  晓菲并非“幸运儿”机会对人都均等

  成才是每个青少年都渴望的。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她——田晓菲,并非“神童”,没有特异功能,也不曾“头悬梁、锥刺股”般地一味苦读,可是却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八岁时即发表诗作并获奖;十岁时出版了诗集《绿叶上的小诗》;十二岁获中国少年科学奖特别奖。十三岁又出版了一本诗集《快乐的小星》,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同年又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她的成功靠什么?有人认为,田晓菲是个“幸运儿”,是她得天独厚,所以红运亨通。但她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呢,她在回答一次记者的提问时说:“我不是什么‘幸运儿’,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我是个‘幸运儿’,也这样称呼我。但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这句话在美国很流行,我认为它有道理。当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给过我帮助、影响。哥哥、父母、还有老师……社会上帮助

  过我的人是很多的。如果说是‘幸运’,那么我承认在这方面确实很幸运,因为我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怀、鼓励。如果缺少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都不会像现在这样的。我的成长与他们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帮助”,这些“机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具备的。有的人甚至比田晓菲“机会”“条件”还要好一些,然而,为什么田晓菲却在这“平等”的“机会”面前获得了比别人更为突出的成绩呢?在晓菲的成长道路中,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呢?

  读书、成才

  美国物理学家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田晓菲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读书多。是书上的知识,武装了她的头脑,是书上的知识,开发了她的智力。她所读过的一本本的书,就像一艘艘船只,带领着她驶向了广阔的生活海洋。她读得多,“驶”得快,成熟得早,她懂得比同龄人多得多的东西。晓菲自学能力较强,九岁时已学完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其中的二百多篇古文译成了白话。据她爸爸谈,在她上初三年级时连跳了两次级,家长让她休了一年学,目的是让她多学些东西,打下扎实的基础。又鉴于她古文方面已有了一些基础,家长便让她用了一年时间,自学英语,一直坚持收听收看英语“跟我学”,一年当中学完了高中英语课程。在自学的同时还坚持课程外的阅读和翻译。在这一年中,她翻译了一本《木偶奇遇记》,共十几万字。接着又翻译英国名作家吉人林的动物童话故事《原来如此的故事》。这对她理解原文、丰富词汇和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上大学以后,她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使她感到,上了大学就像又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以前她接触的主要是中国古典文学,对外国文学了解得很杂,现在呢,则可以有条件比较系统地读些原版书了,再学些东西,觉得视野开阔多了。

  高尔基说:“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田晓菲每读一本书,都在她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由于她读的书比同龄人多,在她面前展现的世界就更辽阔;她从书中汲取的营养多,她就成长得快。她能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东西;她能学到一般人所学不到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书籍——正是培养田晓菲成才的大学。

  读书、思索、创新

  最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整理出版《田晓菲日记选》,这些日记选,既可以给渴望成才的少年以借鉴,也会使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爱不释卷。它内容平实而丰富——有读书札记,有山水游记,有作诗的体会和学习的经验谈;有创作成功的欢欣,也有创作受挫的思绪,既有深沉的思考,也有孩童的稚气……这一切使得这本日记选色彩斑斓,情趣盎然。

  田晓菲的日记,既是读书的笔记,又是创作的园地;既是积累知识的宝库,也是解剖自己的明镜。从她的日记里,可以窥见晓菲成长的足迹,也可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晓菲读书,不是死读书,丽是消化、吸收、创新。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刚刚十五岁的年纪,已有了五年写日记的历史,而且五年来从未中断过。她自己说,“这对于锻炼自己的思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益处的”。她的日记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在读书时做一些摘要、札记、笔记等,自己有什么想法就随时记下来。

  著名作家孟伟哉在为《田晓菲日记选》所写的《序》中说:“我读了晓菲同志的一部分诗稿,读了她的一篇寓言,读了她的一部分日记。我认为,她的诗歌和寓言,要比她的日记更有思想和文采,而她的日记则体现着平实和丰富。这是很自然的。当她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她需要激情和想象,并且不能不把这种力量集中于一个经过选择和提炼的题目(主题)上,当她写日记时,她需要实实在在记下一些事情。然而若没有写日记的笨功夫,她的艺术的灵气也许就要大为减少,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是的,这“实实在在”的日记,正是她“艺术的灵气”的基础,正因为她有了五年多不间断的勤奋笔耕,有了这七八十万字日记的功底,才换来了她即兴赋诗的灵感。在《读写知识》报召集的一次读者座谈会上,田晓菲当场赋诗一首就是明证。

  读者朋友们给她一幅漫画,希望她以《落叶》为题写诗,限时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后,她当场写完并朗诵。

  绿色的小船

  从春季开航

  一路歌唱着

  来不及看清世界

  划过了

  充满幻想的

  泊在秋天的港

  帆

  一片金黄

  再不轻信一切

  再不闹闹嚷嚷

  静静地

  静静地眺望远方

  只有这时

  才臻于成熟

  包括爱

  包括梦想

  于是欢乐满怀

  飘落母亲的胸膛

  历史上曹植七岁成诗成为佳话,但曹植的“七岁诗”只有四句。十四岁的田晓菲,即席赋诗却是十九行,似给人“神童”之感了。然而,不对,这正是她那七八十万字日记的升华和结晶。她在谈到怎样构思这首诗的过程时说:“我看到那幅画上画着葡萄和两片落叶。上面有题词:当硕果满枝时它欣然离去……如果说有灵感的话,那就是‘欣然离去’这四字带来的。叶子看来很安详,徐缓地飘在地上,想到了秋天的叶子一片金黄,春天时又一片碧绿,联想到叶子好像人的一生,从年轻到年老,最后就像一片落叶。我们年轻时无忧无虑,快快活活充满了幻想,不去过多地注意世界,对周围的一切思索,不多,但到了秋天,成熟了,包括爱,包括梦想,这才不轻信一切,闹闹嚷嚷,而是静静地眺望远方,思索着人生、哲理,飘落到母亲的胸膛”。她构思这首诗的“灵感”,正是联想和思索。联想,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联想就成为空想;思索,是以丰富的知识、感情为前提的,没有知识,缺乏感情,也就不会想得高远、深邃。也正是在这丰富联想和深沉的思索中,才有了如此的创作!

  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前面谈到,田晓菲并非“幸运儿”,如果说“幸运”的话,大家与她是同样幸运的。她之所以能鹤立鸡群,的确是因为她善于把握自己,把握明天。她在1985年10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

  明天,就是我的十四周岁生日了。真没想到,十四年会过得这么快。记得四年前,我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当我来到北京,乘公共汽车从北大校门经过时,我执拗地把头扭过去,就是不肯看一眼我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因为“如果我现在看了,以后我来这儿上学就没有那种新鲜感了”。如今想起来我觉得有趣得很:甚至还在我那样小的时候,我已经抱定了来北大读书的决心,而且对这一点毫不怀疑,仿佛那是一件极自然的事情。——儿时的自信心是多么宝贵啊!

  四年过去了,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成为了一名北大学生,而公共汽车上那幕情景却历历在目,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如今,我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四年,四年以后的我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没有人能够回答我这个问题。但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仍然需要坚韧不拔地奋斗。只有这样,我才能够牢牢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看:十岁的晓菲,已经在努力把握自己,把握明天了。如果说,才子是天然生就的,又何需去“把握”呢?

  还是让我们从具体的实例说起,来看看晓菲是在怎样地“把握自己,把握明天”的吧?

  1985年9月23日,是晓菲到北大后上课的第一天。所以严格说来,大学生活是从这一天才开始的。为了迎接这大学第一天的学习,从前一天晚上起,她就开始兴奋地做着各种准备。可是,这大学的第一天的早晨,就那么不如人意,并不像她所期望的那样明媚清朗,而是阴沉沉的,整整一上午都在下雨,外面又冷又湿。这似乎预示着摆在她面前的那条通往成功的路是曲折不平的。她明白这点,就像明白这天气一样。但是她有充分的勇气面对挑战,因为志向本身就意味着艰苦,因为海燕生来就是为了暴风雨,而不是为舒适安逸。她默默地告诫自己:以往的成绩(包括踏进北大校门)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要自己去争取。她坚信只要顽强地奋斗,她会牢牢地把握住那属于她的明天!

  所以,就在这一天,早晨起床后,她约上同学一同出去跑步,做体操。她决心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因为她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则应当是坚持。

  第一节上口语课,由美国教师教授,这位老师年轻活泼。她自我介绍说,她的父母都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费尼克斯,而她却在洛杉矶工作了9年。当她打算来中国时,她的妈妈惊异地冲着这个唯一的女儿大叫:“什么?你要去中国?!那可是非常远哪!”但她终于来了。女教师的精神感染了晓菲和同学们。十几个人的笑声在教室里无拘无束地回响起来。

  第三、四节课,是听英语泛读课。任教的老师也很年轻。由于是泛读,老师讲得很快,把没有精神准备的田晓菲搞得手忙脚乱,高度集中的神经不敢有一刻放松,钢笔在白纸上飞快地划下一行行潦草不堪的字母。等到下了课,一看表,已经十二点了。晓菲与同学们一起背着沉重的书包,一手拎着饭盒,冒雨跑向食堂。当晓菲狼吞虎咽地大口大口往嘴里扒拉饭菜的时候,饥肠辘辘的晓菲,倒觉得食堂的伙食从来没有这么香过。

  下午第二节是上听力课。任课老师说话有较浓重的南方口音。但由于听力练习是些小故事,反复听几遍后根据其内容填空,回答问题。晓菲因为有自学英语的基础觉得尚不费力。

  晚上,在宿舍整理笔记到很晚。这一天过得是紧张的,但晓菲感到非常愉快。

  如果说田晓菲有什么超人的才能的话,她这才能不正是她以如此超人的毅力“把握自己”的结果吗?

  她兴趣广泛

  英籍澳大利亚动物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说:“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

  科学家是这样,诗人、作家也未尝不是如此。

  田晓菲的兴趣就比较广泛,她首先是喜欢文学。中国古典诗文自不必说,前边已经提到,她在自学《古代汉语》时,就翻译了二百来篇。除此之外,诸如现代的一些比较好的小说、诗歌她也喜欢。她还喜欢像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及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居里夫人传》等。除了喜欢文学外,她还喜欢音乐,比如轻音乐、交响乐、圆舞曲,尤其喜欢古典音乐。她自己还喜欢唱歌。此外,还喜欢美术,特别是中国的山水画,有时她自己还动手画画。田晓菲也喜爱体育运动,比如打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上北大后,不管多忙,她每天坚持两小时锻炼,跑步、打球。系里组建女子排球队,她也积极争取参加。她喜欢旅游吗?喜欢,她说:“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将来能到世界各地去看看,看看我们的地球!”

  人们不禁会问,小小年纪,这么多爱好,占去大量时间,不影响她的学业、成才吗?恰恰相反,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文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是不可分的。我对音乐、绘画的爱好,对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很有益处,当然自己的写作水平也会随之而提高。”出人意料的是,田晓菲不仅喜欢文科各科,而且对数理化也挺感兴趣。数学、物理、化学她都喜欢,特别是对几何证明题很有兴趣。

  广泛的兴趣爱好,没有牵扯住田晓菲的精力,而且这些兴趣爱好,与她所致力的文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说到这里,你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晓菲主要是喜欢文学,但为什么上大学却选择了英语系呢?”晓菲说:“我今后发展的大方向还是在文学方面,学习外国语,可以帮助我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再说,我现在刚十七岁(1986年),正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北大有第一流的老师,有很浓的学术空气,这是难得的好条件。”看来,晓菲的志向还着实不小呢!她现在正系统地读一些英美十九、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像海明威、劳伦斯、安德斯等人的作品,也读诗。而且读了作品以后,马上写论文。

  这样广泛涉猎,会不会杂呢?是不是不如早一些“专”一点更好呢?晓菲可一直不是这样看的。她在向老师请教关于好诗的标准时,特别赞赏老师的一句话。老师说,好诗的标准,是很难说清楚的。我们只能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隐隐地体会。尽管好诗的标准我们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浅薄的人能写出好诗,只有深沉的诗人才能写出不朽的篇章。所以你现在没有必要考虑诗的标准,而要不断地加强自己,要加强自己。

  是的,晓菲现在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在为首“加强自己”留下的纪录。有着如此广泛兴趣,而又有如此“把握住自己”志向的田晓菲,是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的。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11-20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11-20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9篇)11-20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汇编9篇)11-20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03-07

十三岁的际遇作文06-27

十三岁的际遇的阅读答案04-03

十三岁的际遇作文常用(5篇)09-27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练习及答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