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6 19:40: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加法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法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加法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运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②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和“小数连加、连减和混合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以同学们春游购物为主线。在计算每组商品的价线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

  2、改变学习方式。从问题出发,提出猜想,通过自主举例、验证,合作交流,探索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的运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等多元目标。

  三、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初建表象

  出示“春游购物”情况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哪几组商品的价线刚好合并成整元数?并根据这些信息,说说怎样判断两个小数能否合并成一个整数?

  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回忆定律

  说一说整数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①问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也适用吗?

  ②先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小组合格交流。

  ③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结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3、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出示小明所买商品及其价格。

  ①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

  ②比较算法,哪一种算法更简便?

  ③小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计算简便。

  4、尝试练习,理解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对简便方法掌握情况。

  5、看书质疑

  ㈢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㈣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加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约5分钟)

  1、创设情境

  师出示两组算式让学生进行比赛。(1、2组的学生口算a组内容;3、4组的学生口算b组内容)

  a组:25+13= 16+17= 20+31=

  b组:24+15= 75+48= 85+69=

  第3、4组的学生在口算b组习题时,一定会遇到问题。老师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出学习目标:

  (1)、想一想,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2)、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a、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b、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约23分钟)

  1、小组个人展示。

  (1)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1和“做一做”第1题。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交流(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如果不懂,优生对其辅导),寻找学生错例。

  2、各小组在班上展示

  (1)算法展示

  生1:65+78我是这样算的,先算5加8等于13,个位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9加2生再加1就等于12,十位上就写2,百位上写 1。

  生2:……

  ……

  (2)错例展示

  在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中,学生经常会忘了加上进位的数。

  (3)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你在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请对大家说说?

  (4)小结计算方法。

  师:今天学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用竖式怎样计算?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三、解决问题,扩展延伸(约9分钟)

  1、“做一做”第2题。(列竖式计算)

  (说明:掌握笔算方法有困难的同学到老师这儿进行小组教学,帮助纠错。)

  2、开放题:下面的□里可以填几?

  5 4 5 4

  +□7 +□7

  —— ——

  □ 1 1□1

  (说明:教师对慢生辅导第1题时,其他学生完成第2题。第2、3题反馈时让快生反馈,慢生倾听)

  3、想一想?

  你能计算出356+678等于多少吗?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约3分钟)

  师:这节课学得开心吗?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加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听算,学生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

  3×5+4= 5×7+1= 4×9+8=

  6×8+5= 8×3-6= 9×9-9=

  指名订正答案,生自己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主题图)

  (1)谈话引人:

  师:前两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游乐园里看木偶戏的人数和孩子们买面包后,面包师傅还剩多少个面包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到跷跷板乐园去看看,好吗?

  引导生观察理解图意和提出问题。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讨论

  a、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b、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c、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d、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3)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4)小结:用乘加和加法两个分步算式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合写成一个乘加的综合算式,这样算式更加简洁。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体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一做。(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图)。

  师先引导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获得已知信息。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

  (先让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10-4+3=9(只) 10+3-4=9(只) ……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作业设计(视情况,投影出示)

  1、小白兔种了7 行胡萝卜,每行8个。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 个练习本,每本1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指名答后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板书:

  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 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16 (人) 16+3 =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教学反思:

  乘加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有所接触,而且计算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出现在实际问题之中时,有的孩子就不一定会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有个别的孩子习惯了用连加的方法。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孩子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学习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学生也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用加法计算。所以,在以后的练习中我重点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乘加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强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两种方法的异同,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好”、“优”的方法。

加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材P28页例1,P30页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甲数+乙数=( )+( ) 偶数+( )=奇数+( )

  2、连线

  56+68 50+B

  B+50 68+56

  二、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达标训练

  1、填空题。

  (1)360+482=( )+ 360 128+275=125+( )

  (2)( )+ 78 =78 +149 133+( )=125+133

  2、连线。

  38+175 47+B

  B+47 175+3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89+91+11 268+147+32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四、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84 + C = B + 84

  (2)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简便计算。

  81+78+19 679+132+121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30页习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56+40 =96(千米)

  a+b = b+a

加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诱趣激学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

  1·动画片《朝三暮四》

  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

  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

  4+3=7(个) 3+4=7(个)课件出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课件演示:4+3=3+4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能)

  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列式,你们发现呢什么?

  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2.举例猜想,概括规律

  课件出示4+3=3+440+56=56+40

  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问: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 课件出示讲解过程

  ① 30+20 两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

  ② 100+30 三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也是不变

  ③ 1000+200 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

  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老师下去帮助同学

  全班交流 想法一: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想法二:□+○=○+□

  想法三:a+b=b+a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最好呢?为什么?(简洁明了。)

  课件出示:a+b=b+a

  谈话: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时)

  课件演示876+1924

  4.思考题,拓展规律

  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课件出示3+4+5=4+3+5

  在三个数相加里面,我们也可以用加法交换律

  运用加法交换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5+423=423+()

  258+( ) =340+()

  a+268=268+( )

  35+42+65=35+()+( )

  总结: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法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吗?矿泉水瓶是用塑料作成上午属于可回收物质,可以回收再次利用。大家看看二年级一班一个月来回收矿泉水瓶子的情况。出示主题图。

  收集矿泉水瓶子的情况

  第一周 180个

  第二周 340个

  第三周 192个

  第四周 219个

  二、自主探究。

  1、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学情预测:

  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四周比第三周多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

  哪一个问题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现在就来解决它。

  2、解决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第三周、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怎样列式?

  板书:192+219=

  不计算,估一估得数是多少?

  小组合作讨论,再交流,汇报各自的估算方法。

  ①192接近190,219接近220,190+220=410

  ②192接近200,219接近200,200+200=400

  ③192接近190,219接近200,190+200=390

  教师要肯定每一种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

  估算方法:

  在估算时,可以把书3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提问:如果没收集500个送一次,大约再收集多少个有可以送一次?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①500-410=90

  ②500-400=100

  ③500-390=110

  3、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一个月能收集这么多矿泉水瓶,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讨

  论,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三、应用拓展。

  1、估一估,连一连。

  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2、估算。

  583+417= 719+179

  631-409= 529-247=

  3、解决问题。

  ①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②一本书又37页,看了14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③电风扇245元,电饭锅187元,妈妈有400元,够吗?

  4、开放题

  调查你的家庭收入:爸爸月收入( )元,妈妈月收入( )元。

  每月的家庭开支情况。节余情况。

加法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综合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根据教材创设的主题图和加减法的含义,比较轻松的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在汇报算法。在列竖式计算时,可能分两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能列一个连写的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设想:

  在出示了情境图和问题之后,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收集信息,列出算式之后,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在练习时,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并注意进位和退位。让学生认真审题,再计算中发生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用竖式进行计算。

  (1) 54 + 26 + 15 =

  (2) 90 – 58 – 24 =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对刚学过的连加、连减的复习进行巩固,为列竖式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探索。

  1.创设情景

  今天,住在森林公园的小松鼠们可高兴了,大家想去看一看吗?出示情境图

  那位小朋友根据情景图来讲个故事?学生讲故事

  那位小朋友能根据情境图编一道题?

  这是我编的题:原来有46颗松果,吃了28颗松果,妈妈又采来35颗松果,现在有多少颗松果?你能列出一个混合算式吗? 46 – 28 + 35说一说,这道题与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的连加与连减的两步式题有何区别和联系?

  2.学生独立试做46 – 28 + 35 3

  生(2)还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试着说做这种题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通过类推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讲故事、编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列竖式进行计算加减混合,并比较那种竖式计算的简便。我能行:

  3.我有22个气球,放走了16个,又买了18个气球,他现在有多少个气球?

  列混合算式进行计算?

  22 – 16 + 18 = 24 (个) 4.试一试、列竖式进行计算。

  38 + 47 – 65 =

  53 + 40 – 37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先估计一下结果,再计算。

  73 – 39 + 46 =

  43 + 27 – 50 =

  42 + 50 – 66 =

  96 – 80 + 35 =

  2.找书包。

  3.公共汽车上原有38名乘客,到儿童活动中心有9名乘客下车,有12名乘客上车。汽车上现在有多少名乘客?

  4.公共汽车上原有28名乘客,到儿童活动中心有13名乘客下车,有9名乘客上车,汽车上这时有多少名乘客?

  到了人民商场时,有16名乘客下车,有14名乘客上车,汽车上这时有多少名乘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作业

  第9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原来有46颗松果,吃了28颗松果,妈妈又采来35颗松果,现在有多少颗松果?

  46 – 28 + 35 = (颗)

  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得计算方法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比较容易掌握,但是限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混合运算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在具体运用中,常常出现运算顺序、计算错误等情况,所以应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并要强调:加减属于同级运算,计算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加法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苏教版 数学教材74-7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算法,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进位加法“满10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卡片口算。4+6= 4+9= 20+13= 30+3= 40+2= 30+40= 4+50= 5+9=

  2. 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24+2=( ),你是怎样算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周末,小明、小亮和小红到郊外游玩,休息时,他们正一起互相欣赏各自所带的画片。(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小明有9张画片,小亮有24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试着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预设:

  (1)小红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3)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提问:小朋友能列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9+6, 24+6,24+93.我们班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能列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些算式中,哪几道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得多少?用的是什么方法?

  三、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迁移类推,尝试学习。

  (1)24+6等于多少,你想怎样算?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小朋友可用小棒去摆一摆,想好的小朋友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方法:你怎么知道等于30呢?你是怎样想的?

  (3)谁愿意交流下你是如何摆小棒的(教师在黑板展示学生摆小棒计算的过程)提问:原来几捆?怎么多出来1捆?(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带着下面的小朋友将6和4合起来的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追问:你们先算的几加几?你们是怎么想到先算4+6的?

  (4)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计算过程。先要把24分成20和4,先算4+6=10,再算20+10=30。教师板书24+6分解式。

  (5)提问:24十位上是2,为什么24+6的得数十位上是3?这多出来的1个十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回答:4+6=10,满十进一,满十了就往十位上进一位,十位上就多了1个十,所以得数十位上是3。要求学生将书上例1算式填写完整,并提醒学生: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写完得数后别忘记写出单位名称。

  (6)这个方法你学会了么?请小朋友们看着黑板上的分解式,全班一起读读运算过程。

  2.自主操作,合作学习。

  (1)你能先估一估24+9的得数是几十多?你是怎样估算的?

  (2)24+9又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算一算。

  (3)交流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学生1:先把24分成20和4,先算4+9=13,再算13+20=33,学生2:先把9分成3和6,先算24+6=33,再算30+3=33。

  (4)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尽管计算过程中拆分的加数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把一个数拆开后变成整十数再相加,这就把新的加法算式转化成了前面学过的加法算式。计算24+9的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

  (5)对比总结:观察比较、24+6、24+9这两道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梳理归纳: 24+6、24+9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板书),今天学习的24+6、24+9的得数是三十和三十几,十位上多了1个十,这多的1个十是哪里来的?生回答后教师规范语言“个位满10向十位进1”板书(进位),揭示本节课课题。

  四、练习巩固

  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了么?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来检验一下吧!

  1. 课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38+2、26+7。两名学生上黑板完成,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汇报:结合分解式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课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先口算第一组题中的三题:7+3=、7+43=、7+83=。

  (2)观察比较:仔细观察这一组三题,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先算3+7=10。也就是说这三道题都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加得的得数与整十数相加。用这种方法,快速算算第二组、第三组。(左边同学第2组,右边同学第3组比赛)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其实,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多动脑筋,用心去思考,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学习的小主人,生活中的有心人!

加法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加法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动脑探究,感受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汤阴县有哪些旅游景点吗?(岳飞庙、文王庙,学生自由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组织我们二年级同学去参观岳飞庙,学校安排了哪些班去参观呢,谁来说一说?(电脑出示学生、老师)2.根据情景图,你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二、尝试探究,问题解决

  教学例1(电脑出示例1图)

  (1)学生看图,说出题意

  (2)教师提出问题: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2)学生列式:35+2=

  学生计算,师问: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①口算法:先算5加2得7,再算30+7得37。

  ②摆小棒法:先让一位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摆的过程,要求边摆边说,再让同桌两个同学互相合作摆小棒,请学生汇报结果,说一说桌面上有多少根小棒,最后让学生看一遍电脑演示摆小棒的过程,重点观察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单根和单根合并,为竖式计算相同数位相加奠定基础。

  ③用竖式计算

  师:竖式可以看作两部分:列竖式和计算你能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吗?教师指导学生读竖式、写竖式。

  提问:列竖式应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对照小棒图,回忆口算方法,引导学生计算再让学生脱离小棒图,说说竖式计算过程。

  师:这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方法——笔算。用这种方法做题不仅快,而且准确。

  小组讨论交流: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4)小结2.

  学习例2

  (1)(电脑出示例2图)学生列式计算35+32学生尝试计算,汇报计算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多个学生说35+32的口算方法。

  (3)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列竖式计算,其余的学生在台下练习。提问:在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

  (4)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提示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大家积极动脑、动手,想出了很多方法,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新方法——笔算的方法,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巩固拓展,课后延伸

  1.书中第12页第13页中的“做一做”

  2.下面的题对吗?把错的改正。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加法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科书第107页。这一课时是在学习了“9加几”和“8、7、6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解决方法有:(1)点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方位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与之前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了9、8、7、6加几的计算,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就列式计算而言,一点都不难。但是在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不管是在探索新知的环节,还是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都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且全面的观察。

  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设计,试图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先让善于发言的学生说想法,教师再结合学生说的演示给所有学生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再学会用语言表述想法。在练习过程中,基础的练习,为了避免枯燥的书写,采用选一选的形式。在拓展练习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设计的猴子园,是想让学生感受当条件不足的时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想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数学思考:使学生会选择不同的信息解决同一个问题。

  3.解决问题:能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验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8、7、6加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选择正确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图意,并试着探索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1.课件。

  2.每四人小组各一张白纸,一支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好多客人,还有一些“小客人”也要来看看你们,你们欢迎他们吗?

  课件出示:

  左边右边

  5只小白兔和3只小灰兔5只小白兔和2只小灰兔

  2.解读信息

  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能用数学的话说一说吗?

  同桌互说,指名反馈,最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3.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真会观察。我们要招待好它们呀,就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一起读一读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请小朋友们先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算式写在本子上,等同桌也写好之后,互相说一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

  (1)独立书写在纸上,然后同桌交流。

  (2)指名反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按方位的:8+7=15;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啊?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看到了左边8只兔子,右边7只兔子。把他们合起来就有15只兔子。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圈出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左边(8只)右边(7只)。

  师:明白了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b.按颜色的:10+5=15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有10只白兔,有5只灰兔,合起来是15只。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让白兔排成一队灰兔也排成一队。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白兔(10只)灰兔(5只)。

  最后请说对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说一说。

  4.小结。

  A.尝试让学生总结

  谁能把两种想法连起来都说一说啊?

  B.师小结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在解决“一共有几只兔子”的时候,就能用两种方法解决。你们可以按照位置,把左边的8只和右边的7只合起来,又可以按照颜色把白色的10只和灰色的5只合起来。如果他们还有大小,还可以按照大小来合计呢。刚才谁把两种方法都写出来了呀?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为奖励你们为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请你们去游动物园,你们愿意吗?

  二.巩固深化

  1.选一选

  出示动物园门口停车场的图,课件演示:停着8辆车子(其中大巴4辆,小轿车4辆),又开来了4辆车(2辆大巴,2辆小轿车)。

  师:我们首先到达的时动物园门口的停车场。你们看到了什么呀?仔细看,接着又怎么样了?你们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啊?(出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算式呢?请你轻声地说一说你想到的算式。

  出示选项:

  (1)8-4=4(辆)(2)8+4=12(辆)(3)6+6=12(辆)

  师:有一个小朋友想出了三种方法呢,可他不确定到底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们能不能帮他选一选啊?(生看算式)用手势表示,选1就伸出1个手指头,选2就伸出2个手指头,选择3就伸出3个手指头。

  学生思考后,用手势选择,指名反馈。

  2.动物园的“鹿园”

  师:你们真棒。好,现在我要带你们去动物园来,你们看我们要去看谁了啊?(课件显示鹿园)但在进入鹿园之前,我还有一个要求。能答应我的要求我才让你们进去。仔细听,进入鹿园之后,要求四个人小组用数学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板书:说)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板书:想)最后把能解决问题的所有算式都写在纸上(板书:写)。听明白了吗?

  主要场景:11只长颈鹿,有5只站在树旁,有6只在跑。

  还有:12只鸟(红色5只,黄色7只),树上有8只,其中大鸟2只,小鸟6只;天空有4只,其中大鸟1只,小鸟3只。

  (1)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计算,把能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算式都写在白纸上。

  (2)小组活动。

  (3)选取学生的白纸反馈。让组长说一说,这些算式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A.反馈11-6=5(只)

  师:你能说说表示什么吗?同意的举手。你们厉害,这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以后才要学习呢。

  B.师:那要解决一共有几只鹿的问题呢?能用什么算式表示呢?能马上说出算式吗?

  师板书:6+5=11(只)5+6=11(只)

  C.反馈8+4=12(只)、5+7=12(只)

  师:老师还发现有个小组写出了这两条算式,谁知道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啊?有哪个组写的和他们一样的吗?来说一说你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啊?

  生说,教师出示问题。

  师:你们真厉害,同样的问题,又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看完鹿园,你们还想继续去看吗?那我们继续走吧。

  3.动物园的“猴子园”

  这是什么地方啊?你们看到了什么啊?

  师:(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三只)真的吗?请你睁大眼睛瞧仔细了哦!播放动画,怎么用算式来表示呢。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师:看来有些时候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定都能解决。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解决了这么多像一共有几只兔子,一共有几只鸟这样的问题,而且都用了两种方法。你们都用到了什么知识啊?(数学知识,加法计算。)对,这节课我们就是学习用加法解决问题。(出示课题:用加法解决问题)看来学习数学很重要,因为它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

  在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在情境中自主获取信息

  本节课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信息。因此在交流信息时,通过自由说、同桌互说,以及全班交流,促使学生进行全面有序的观察,使多数学生在情境中收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数学信息,

  二、在体验中自主发现策略

  一年级的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都在我们提出问题之前直接说出问题的结果了。为了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例题时,我指出要想好好招待这些小客人就一定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算式来解决问题。在基础练习中,开始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在拓展练习中,才真正放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好扶放程度的重要性。

  三、在交流中重视培养习惯

  让一年级的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很容易的,但要让他们把想法表述出来还是比较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树立好榜样,光有一个人会说还远远不够,在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之后还要及时模仿,这不仅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并能在表述算法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算式说表示的不同意义。这一切,教师的引导性评价很重要,要使会说的学生获得被欣赏的愉悦心理体验,使会听的学生感受到会倾听的好处,使会说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结合多位老师的点评,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不能走出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最大的遗憾

  如果说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那么走出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失败的。我上课之前是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我想,如果我在整节课中,多奖励学生一些花朵,然后让这些花朵,分别贴在黑板的两侧,如左侧7朵,右侧4朵,其中黄花是6朵,红花是5朵。在最后的总结之后,让学生帮我计算一共奖出了多少朵花,是不是算走出了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了呢?

  二、练习题的设计和反馈处理有待改进

  在“停车场”的那道题,有人会问为什么车子都用红色的,我的考虑是这样的:按方位和颜色来计算已经在例题里出现过了,所以这道题,我就不再按颜色来分,而是按车子的种类分。关于8-4=4(辆)这个选项,我自己也有疑惑,因为学生基本上可以马上排除它,我一直在想:如果把第一个选项改成12-4=8(辆)或者是12-6=6(辆)会更好一点?因为之前学生在学习一图四式之后,就养成了看到一条算式想到其他三条算式,在探寻“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时,学生确实写出了15-7=8(只)和15-8=7(只)等算式,而且有些小朋友在和同桌交流的过程当中还很自豪地说自己不仅想到了加法还想到了减法,不过在反馈时,那些学生也没有提出减法的算式。所以我想,是该把减法放在探究新知环节中评价,还是在这个基础练习里,就可以利用12-4=12(辆)或12-6=6(辆)这两条算式做到加法和减法的比较呢?

  在“猴子园”里,我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当条件不足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如何让学生明白我的意图呢?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说,我以为他们会猜,最后再由我总结:“树上到底有几只猴子,我也不知道,那么我们都不知道这树后面有几只猴子,那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可是我的学生似乎很自信,有的认为就是1只,有的认为就是2只,有的认为就是3只,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也许他们确实在猜,但是不会表达;其二,也许是我的语言误导了他们,因为我说:“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呢?谁能最快用算式表示出来?”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想出一条算式来。

加法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植树节。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课,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吗?

  [评析: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境。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一)体验加法的意义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①36+22=58(名)22+36=58(名)

  ②60+44=104(棵)44+60=104(棵)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小结: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一生举例并例式解答。(师板书)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评析: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6+2222+36)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

  (生答,师板书:60+44=44+60)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生:38+56。

  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

  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

  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评析: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和谐、活泼、宽松。]

  (三)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

  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

  a+b=b+a(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

  甲+乙=乙+甲

  △+○=○+△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

  [评析: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四)加法的应用

  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三、练习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呢?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

  (展示课件)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

  (课件)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766+589=589+()

  300+600=()+()

  257+()=474+257

  ()+55=55+420

  a+15=()+()

  ()+65=()+35

  二、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

  [评析:通过这些题目,既巩固了今天学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总评】

  1.这节课真正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真实地呈现给了学生。

  2.真实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交换律表示出来,在他们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如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猴子表示一个加数,用兔子表示另一个加数,这个过程把学生那种真实的童稚的想法完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决不拘限于用字母表示数,而是用哭脸、笑脸、太阳、月亮、颜色来分别,这是我们大人常想不到的。

  3.教给学生探究数学的方法,遵循了这样一条教学主线:那就是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的植树生活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探究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那可以说受益终生。

加法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书第24、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2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能看图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正确熟练的口算5以内的加法。

  4、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操作法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娃娃伴着徐徐的凉风向我们走来。他想和小朋友门一起做5的拍手游戏,好么?

  拍手游戏:师:秋娃娃拍一,你拍几?

  生:我拍四。(师生一起拍)

  师:秋娃娃拍二,你拍几?

  生:我拍三。(师生一起拍)……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游戏玩完了,秋娃娃玩的可高兴了,现在她想带大家到果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愿意么?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左边2棵果树,右边有3棵果树。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棵果树?

  师:你会计算么?

  生1:2+3=5(说原因)

  生2: 3+2=5(说原因)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体会加法交换率。)

  生1:这两个算式都是加法。

  生2:他们的加号两边都是2和3,等号后面都是5。

  生3:他们加号两边的数的位置交换了。

  师总结:看来交换加号两边数的位置他们的得数不变。

  利用操作,加深理解

  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秋娃娃可真高兴,它决定送给你们一份奖品。瞧(电脑出示第二幅图)

  师:秋娃娃送给她家什么奖品?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么?(同桌互相交流)

  生: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2个苹果。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1+2=3

  2+1=3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再次体会加法交换率。)

  学生操作

  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果园里的小动物可不服气了,说:“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问题那才叫本事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么?

  摆一摆:左边摆一朵花,右边摆三朵花。(学生独立完成)

  看着自己摆的图片和同桌互相说算式。集体订正。

  1+3=4

  3+1=4

  二、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么顺利的解决了小动物的第一个题目,这会儿,小兔子急了,他也想给大家出个题目,瞧:(电脑出示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什么了?

  生:有小兔子。

  生:还有萝卜。

  师:那么看了这幅图你能列出那些加法算式呢?

  生1:4+1=5(上面有4只小兔子,下面有1只小兔子。)

  生2:1+4=5

  生3:1+2=3(上面有1个萝卜,下面有2个萝卜。)

  生4:2+1=3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看着一幅图列出这么都得加法算式。我要给你们一点掌声。可是小动物门的题还没完呢!

  师:从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萝卜和盘子

  师:你能列出什么算式?

  生1:0+5=5

  生2:5+0=5

  师:为什么用0呢?

  生:因为左边的盘子里一个萝卜也没有。

  四、运用游戏、巩固新知

  1、手指游戏

  小朋友们刚才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敢的闯过了小动物门的重重关卡,咱们的朋友秋娃娃见了可真高兴!他向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做手指游戏。

  师:快、快、快、准备好,我们来做手指操。

  手指头动、手指头动,5可以分成1和几?

  生:5可以分成1和4,1+4=5、4+1=5。

  师:再把小手动一动、5可以分成2和几?

  生:5可以分成2和3,2+3=5、3+2=5。……

  师:小手、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做运动,

  我出1,你出几?

  生:你出1,我出4,1+4=5、4+1=5

  师:手指头动,再来动,我伸0,你伸几?

  生:你伸0,我伸5,0+5=5、5+0=5。……

  (师生互对、同桌互对)

  师:看了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林子里的小鸟也想来参加,瞧:(电脑出示图)

  师:算一算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1:3+2=5(树下有3只鸟,树上有2只鸟。)

  生2:2+3=5

  生3:1+4=5(有1只大鸟,有4 只小鸟。)

  生4:4+1=5

  2、摘果子游戏

  时间过得真快,秋娃娃要回家了。可是他想请同学们帮她一个忙,帮他把林子里的果子摘下来,你们愿意么?看来同学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可是这可不是一般的果子,你必须要回答出树爷爷的一个问题,这个果子才能送给你,你们有信心么?(出示一棵挂满苹果的苹果树,每一个苹果上又一个题)

  4+1= 2+3= 0+4= 1+3= 5+0=

  2>( ) ( )<5 2+( )=5 ( )+4=4

  1+4= 3+2= 0+5= 2+2= 3+1=

  三、 课堂小结

  1、学生自评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么完成了这么多地题,而且还帮秋娃娃把果园里的果子也摘下来了,那么庆同学们相依相你这节课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自己近填表现的特别好,就给自己的5颗星,如果你觉得今天表现的还行,就给自己的4颗星,如果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得不够好,应该继续努力,就给自己得3颗星。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为自己把表示成功的星星图上颜色。

  2、 教师总结板书设计:

  秋天的果园

  2+3=5

  3+2=5

  1+2=3 4+1=5 1+3=4

  2+1=3 1+4=5 3+1=4

  0+5=5

  5+0=5

加法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教学重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学活动

  一、复习旧知

  按规律填数: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动画演示: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学生观察)

  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小组合作,

  2、探索多种算法

  2、全班交流算法。

  四、学习加法算式

  (1)由原来的4只鸟,又飞来1只鸟,的数量抽象出数字4和1。(2)教师说明:把4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5。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4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4+1=5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6)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加法表示的事例。

  五、分别学习4、3、2的加法算式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用加法算式表示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加法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数学95—97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老师手中的这两本书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一本是语文,一本是品德与社会,这两本书的价钱同样是用小数表示的。拿出这两本书来,谁来告诉老师这两本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语文:5.69元品德与社会:6.18元)

  2、师:根据我们发现的这两本书的价格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两本书一共多少元?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小数的加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尝试计算,构建新知。

  1、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先列出横式,再列出竖式。

  (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这些方法,我们在什么时候用过呢?(整数加减法的时候)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其实是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的。

  2、观察算式,发现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题,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三、自主编题,内化知识。

  1、联系生活,自主编题。

  师:昨天,老师走进了一家文具店,看到了这样一些商品信息。

  课件出示:书:33.27元彩色笔:9.6元

  足球:60.4元跳绳:7.53元

  师: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道题自己解决吗?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心里,把你的解决方案写在纸上,先列出横式,在列出竖式。

  2、同桌交流:(1)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是怎样计算的?

  (3)通过这个题的计算,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全班交流。

  (1)挑选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题。如:33.27—9.6=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小数点对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小数点对齐呢?

  (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引导学生用小数的意义来解释。)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如:9.6–7.53=

  师:当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或位数少的小数减去位数多的小数时,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补“0”,这样计算起来更方便。

  (3)得数是整数。如:9.6+60.4=70.0(元)

  师:我们接着看这位同学编的题,一起读出它的结果?70.00元

  师:怎样写更简洁呢?(直接写出70元)

  师:太棒了,像这种情况,在横式上写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4)小结: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同学编的题,那现在你认为我们的小数加减法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要对结果进行化简——把小数点末尾的0去掉。)

  (5)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好,那同桌相互检查一下自己编的题,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改正过来。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不错,通过自己编的题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明白了方法背后的道理,有了这些理解,相信你一定能够灵活而准确地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进入我们的闯关游戏当中吧,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你们敢挑战吗?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第一关:定位停车

  (1)5.73-0.6=5.13

  师:这里有一个小数减法的算式,被减数5.73已经写好了,减数0.6已经在小卡车上准备好了,这辆小卡车开到哪儿停下了合适呢?这样,用你们的声音来控制它,一会儿小卡车开动起来,你觉得该到哪儿停你就喊停。

  (2)课件出示12+0.43=

  这一次又该停在哪儿呢?怎么了?(开过了)

  师:卡车司机犯难了,12没有小数点,该怎么对齐呀?谁来给他出出主意?

  在你们的眼里12也有小数点,12的小数点在12的后面。(课件演示12的小数点)是这样吗?那我们让小卡车退回来,这样就可以做加法了,结果是:12.43。

  2、第二关:摘取智慧星

  下面有三颗智慧星,但要得到智慧星必须正确计算出下面的算式,你有信心闯关并摘取智慧星吗?

  7.2–6.45=12.53+4.67=5–0.41=

  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

  5–0.41=在列竖式的时候,5改写成5.00可以吗?那为什么不改写成5.0呢?

  3、第三关:认识小巨人

  师:你们认识他吗?(姚明)你们知道他的身高是多少米吗?(2.26米)

  师: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入场的画面,他牵着一个小男孩,你们认识他吗?

  师:他就是在汶川大地震中背出了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你们知道林浩当年的身高是多少吗?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小提示,你一定能算出来。

  拓展:姚明的身高2.26米,林浩站在0.45米的凳子上还比姚明矮0.53米,林浩的身高是多少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林浩的身高是1.28米,他俩的身高虽然相差了很多,但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课堂小结:(3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加减法,最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是通过自己编的题来研究的,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法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目标解析:

  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历个位上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同时在交流、计算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法。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口算。

  15-7= 20-8= 17-9= 13-7=

  指定某名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提示:利用小棒来说明理由。

  (二)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三名金牌榜”情境图。

  代表团

  金牌数

  中国

  51

  美国

  36

  俄罗斯

  23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有关减法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3.学生汇报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收集如下:

  (1)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2)中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3)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4.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笔算时应该注意到什么?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5.学生根据问题一、问题二列出算式:51-36=,51-23=

  【设计意图:复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计算能力的平台,这个展示过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知识经验,也是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做好铺垫,完成知识的迁移、提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尝试练习,制造冲突。

  1.学生试着口算51-36= 。

  2.尝试列竖式计算,同桌交流遇到的困难。

  3.指定某名学生汇报,引发冲突: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小组内借助小棒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预设:①11-6=5,40-30=10,5+10=15

  ②10-6=4,4+1=5,40-30=10,5+10=15

  问:为什么都要拆开一捆啊?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三)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学生列竖式计算,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

  2.全班交流,掌握算法。

  (1)个位:当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当被减数的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上就是多少?个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2)十位:现在被减数的十位上是多少?十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这时减得的差表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3)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计算。

  (4)学生交流:个位和十位分别怎样算?并形成如下板书:

  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退位点记住点。

  3.练习巩固。

  列竖式计算问题(2):51-2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四)运用知识,拓展提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小明到书店买了一本24元的书,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给小明多少元?

  2.学生列式,并列竖式计算,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反馈,强调: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要算10减3。

  3.比较51-36和50-24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五)观察比较,全面认识。

  今天学的列竖式计算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背景,体会减法的意义;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有效地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强调:退位点要点。

  (二)教材第20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着重强调:十位上应该怎样算。

  (三)教材第21页的第6题。

  课件逐题出示,学生抢答,说明错误的理由,然后强调计算时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着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能轻轻松松做数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小练笔

  教材第20页第4题。

【加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加法》教学设计09-08

加法教学设计11-03

加法教学设计04-11

《加法》教学设计04-11

加法教学设计12-06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07-16

进位加法教学设计04-10

加法教学设计课题11-03

《加法估算》的教学设计11-23

《加法》教学设计15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