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13 08:36:08 夏杰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名师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名师教学设计(精选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师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名师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搜集王冕的资料

  2、制作好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冕写的'《墨梅》(电脑出示全文),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二、解题

  1、你们也试着读读,看看能否读通,开始。

  2、好,能读通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词语)。

  吾家洗砚淡墨痕乾坤

  谁来读一下,读对了其余同学跟读两遍。

  3、齐读古诗。

  三、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获挺大的。

  下面,老师再让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当然有问题也可提出来,好不好?开始

  四、讨论

  大家读得很认真,有收获吗?也有问题吧?这样,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你们说好不好?畅所欲言吧!

  五、师点评

  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几个小组特别的投入,老师要表扬他们。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讨论的结果。

  还有没有什么疑问?老师有一些问题,不知大家愿不愿意回答?

  六、思考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电脑出示《墨梅》图),这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看着这朴实的梅花,想想梅花有哪些品性。

  3、王冕擅长绘画,他为什么尤其喜欢画梅花呢?

  4、王冕自学成才,鄙视权贵,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5、对啊,这素洁的梅花不正是诗人鄙视俗流,贞洁自守高尚情操的写照吗?

  七、同学们,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说说本首诗与《石灰吟》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九、欣赏课外的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电脑出示两首古诗)。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名师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屈辱的过去与今天的强大。

  (2)以读激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读有关语句,领会句子含义;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课件出示插图)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地方?

  是的,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

  (板书:圆明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根据个人感受答:美丽、举世闻名等)

  可以说:(指名说,并出示: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听到这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多么地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齐读)

  (二)朗读感受,体味辉煌。

  那么,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呢?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感受那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吧!

  1、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园林和建筑呢?

  (指名分段朗读。)

  (根据朗读板书:有—————也有—————)

  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感慨漫步园内——————

  (齐读)

  多美呀!想看看吗?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出示图片)

  看了这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

  (指名读第四段)

  (1)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那些文物?

  (2)理解上自下至

  从先秦到清代,你知道有多少年吗?(2500)

  (3)这2500多年中,这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能有多少?

  (生猜测)

  (出示资料:舍卫城,自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高达数十万尊。)

  而这只是圆明园中的一座小城,而这只是一些佛像。想想圆明园中那么多的珍宝啊,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根据回答板书)

  (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

  (出示图片,最后定格在铜首上)

  这是圆明园那140多个景点内的一个小小的十二生肖喷水池上的3个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啊!而这只是圆明园众多宝物中的一点点啊!你觉得这些宝物除了数量众多,还可以怎样形容?

  (根据回答板书)

  (5)谁能用关联词说一说?

  (6)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可如今,我们却再也看不到这博物馆、这艺术馆、这瑰宝、这精华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

  (出示图片)

  那是因为(齐读最后一段)

  圆明园被彻底地毁灭了。

  (补充课题)

  1、谁能告诉大家英法联军当年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指名读,出示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1)统统掠走是怎么掠走?你能举个例子或打个比方吗?

  (2)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

  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里有两段资料,是一位当年参加掠夺的士兵写下的。

  (出示资料: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链。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2、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吧!

  (指导朗读)

  3、同学们,不仅如此,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用火烧。大火(齐读)

  4、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当年英法联军的暴行吧!

  (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此时此刻,我们还能称他们为军人吗?他们简直就是一群(强盗),一群无耻的(强盗)!面对着这群强盗,面对着这熊熊大火,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来吧!

  (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5、大火连烧了三天,整整4320分钟啊!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想想看,这4320分钟会烧掉什么?

  是啊,烈火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齐读),也没有了————(齐读);没有了—————(齐读),也没有了—————(齐读);不仅没有了—————(齐读),还没有了——————(齐读);那些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齐读)没有了,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都没有了,那些上自(齐读)没有了,下至(齐读)也没有了。

  (逐条擦掉刚才的板书并叙述)

  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激动人心的)圆明园彻底地毁灭了。(指题目)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按着题目直接写毁灭,而要写它曾经的辉煌呢?

  (这样的写更让读者感到惋惜和愤怒,起到反衬的作用。)

  总之一句话:只有曾经拥有过,才能体会失去的痛苦!也正因为它那么的美好,我们才说

  (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齐读)

  这圆明园可是古代皇帝的家啊,英法联军就这么轻易地闯了进去,这座世界上最没的园林,竟然在大火中化成了灰烬。难道这样的损失也是可以估量的吗?

  (齐读)

  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这样的损失是可以估量的吗?

  (生再次读)

  亲爱的同学们,面对这断壁残垣,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出自己的感受吧!

  (出示图片,并配乐《二泉映月》,学生写话)

  (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我们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一百四十多年前的噩梦,记住写在圆明园残柱上的耻辱,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齐读)

  名师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词的文体知识,深入品味词的意境美,情韵美。

  能力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鉴赏诗词的能力,以教材为例,拓宽学生思路。

  情感目标:欣赏宋词,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再加以播放歌曲,使学生沉浸在忧伤的乐曲中,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感应、契合的境界。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探求作者的情感世界,进一步体会作者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的真挚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法国缪塞

  (2)如有来世,我只愿在江南的青碧天下,撑一只船,烟雨任平生。不要这亡国昏君的千古骂名,也不要这词成天下的千古才名

  2、知人论世

  (1)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2)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3、温故知新

  (1)关于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①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④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2)词牌来源

  唐教坊曲,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死别离,悲歌。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4、初读课文(注重学生体会)

  5、梳理文意(学生翻译,老师点拔)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学生再读课文)

  6、课文分析

  (一)问题: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

  ——愁。

  (二)问题: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学生初步体会)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三)思考题: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

  板书:

  往事之叹,往事之哀,感慨万端。(以乐景写哀情)

  【前半句巨大的愁烦劈空而来,所以句声要渐强,“何时”要放慢语速。后半句沉浸到往事之中,声音要渐弱,“知多少”要放慢语速。】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月”意象

  小楼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板书:

  亡国之痛,悲愁满胸。实(现实)————虚(过去)

  【诵读这两句要以平淡的语调出之,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重读,“东风”收尾要淡,后句要注意切分词句,强调顿挫之感,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区分开。】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中那个字好?

  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雕栏玉砌“在”————朱颜“改”(没变)————(人变)

  板书

  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物是人非。悲痛之情铺天盖地。

  (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1、解字义2、绘画面3、答手法4、抒感情)

  【诵读时要把物是人非的深沉的感慨表现出来,强调切分词句,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的悲哀,尤其是“朱颜改”三个字,应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

  (4)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

  ①设问、比喻。

  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②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诵读时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形容愁之深之多的词语“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教师小结——愁: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手法:虚实结合、以乐景衬哀情、对比、设问、比喻

  7、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李煜后期的这首词作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8、拓展探究

  (1)回顾愁思的其他名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让我们联想到了李煜的哪两句词?

  (2)“西城杨柳弄春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是“弄”。“弄”有故作撩拨之意,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写出了杨柳在春风吹拂下婀娜多姿之态,引发下文诗人暮春伤别的无限惆怅。

  (3)一个“愁”字贯穿全词,那么词人因何而愁?

  春愁(美好春光殆尽);离愁(情人离别);青春易逝,人生易老

  名师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尤以古代诗歌为精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名篇名句。今天就让我们去诵读诗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同诗人一起去感受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李白的资料并用多媒体展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3、老师示范:(打节奏,并放笛声录音),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再次指导学生读(大家打节奏并放配乐)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我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二问。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

  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

  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

  (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五、熟读。

  1、全体读,要求读出诗中表达的离愁别绪。

  2、指名读,同桌之间互相听读。

  3、小组比赛朗读,教师指导点评。

  4、全体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六、“故园情”系列诗词赏读: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名师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自主朗读,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性化阅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积累语言。体会作者拟人、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荷兰牧场的风光美,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动物与人、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由图引入,把握主旨。

  1、猜图片,引出荷兰。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最能代表各个国家特色的图片,有兴趣来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吗?

  2、播放课件。

  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荷兰)大家这样有精神的回答,真好!

  3、课件出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谁自告奋勇地有精神地读一读这句话?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

  是啊,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这样赞叹道: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牧场之国(板书课题:牧场之国),一同来领略荷兰牧场独特的田园风光吧!(齐读课题)孩子们,展开你的想象,牧场之国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呈现了四幅画面,我先请四位同学把小标题读一读。全班一起读。

  2、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完后将四幅画面的小标题标注在相应的自然段旁边。明白自学要求了吗?

  3、生自学课文。

  4、汇报交流:同学们读书读得真精神,第一个练习完成了吗?

  5、课件播放正确的标注。

  三、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1、孩子们,世界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假如现在你就是一位寻求美的大师,手里端着相机,漫步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牧场之国,你第一时间想去捕捉什么样的美景?请静静默读课文中最喜欢的片段,把文中你认为特别美的或者让你印象特别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多读几遍,想一想它写得美在哪里。

  谁来说说你最想去捕捉什么样的美景?

  (一)聚焦感受第一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①碧绿草原

  花牛成群(课件出示)

  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师:你为什么第一时间要去捕捉这个画面呢?(有趣)有趣在什么地方?(比喻,牛犊——贵夫人,老牛——牛群家长)贵夫人是什么模样的?老牛呢?原来用上比喻的方法能够让我们的文章变得有趣。谁也想捕捉这幅画面?

  B、牛群“仿佛正在思考什么”,可能在思考什么呢?原来在牛的世界里,它们也有丰富多彩的思想!(拟人)

  C、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用你的声音、表情读出牛儿吃草的专注?

  D、辽阔无垠的草地上,牛儿有各种不同的姿态,我们也来当一当这些静立吃草的牛,来感受感受它们的悠闲生活。

  E、瞧!牛群这一家子多么温馨和睦,其乐融融。极目远眺

  F、想象体会“四周”“全” “丝绒般”的表达效果

  从“四周”“全”你体会到了什么?

  “丝绒般”的碧绿草原给了你什么感受?

  过渡语: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多么壮观,色彩多么明丽,于是作者由衷的发出赞叹(板书):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二)体会第二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孩子们,我们接着交流,其它几个片段里,你有没有想捕捉的画面?

  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说说你为什么想捕捉这个画面?

  ①解释“公爵”。

  ②谈体会。这是一群怎样的骏马?

  A、膘肥体壮──膘肥体壮和肥胖一样吗?它的意思是肥壮结实,这是一个表扬人的词语,一般可以用在看上去很强壮的人的身上。男孩子,你们愿意成为很强壮的男子汉吗?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B 、自由──你还能从哪读出这是自由的一群马?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也愿成为它们中的一员,去享受无人能挡的自由,体会拥有一切的公爵般的尊贵!女生读。

  C、现在你们就是在草原上自由奔腾的骏马,让我们面对这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读出我们的自由和豪迈的'气魄吧!

  ③师:成群的膘肥体壮的骏马,在这无垠的原野上拥有无比的自由。看到这一幕,作者不由想放声告诉大家: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三)自主探索体会第三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再去读读其它两个片段,还有没有你想捕捉的镜头啦!

  羊──有天堂般的绿色草地,羊当然什么也不愁,好一派悠闲的情景。

  猪──“赞许”是什么意思?如果猪会说话,它会对谁怎样加以赞许呢?好快乐的猪啊!

  鸡──连平日里很胆小的鸡,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是显得非常──安闲。

  猪、羊、鸡,它们平时成群结队生活在一起,给人十分喧闹的感觉,现在整个牧场都是它们活动的场所,它们都能优哉游哉地生活。就让我们分大组合作着来表现出草地上的这份安闲。能够用镜头捕捉到这样的画面,难怪作者会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学习荷兰晚上的静谧—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过渡语:白天,在荷兰这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牛羊,骏马,小鸡,山羊是那里的主人,牧场是它们的自由王国,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傍晚的荷兰又是一翻怎样的景象呢?

  (课件出示)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感受,这时漫步在牧场之国,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夜静)傍晚的荷兰真有那么安静吗?

  想象一下,傍晚,荷兰寂静无声,动物们都安睡了,此时你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你会怎样用心感受这份宁静呢,谁来把你感受到的送到句子里读出来。(PPT出示: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蹄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②指导朗读:女同学轻轻的,柔柔的,慢慢的,读着读着,真正的宁静便降临到了牧场上(女生读——齐读)

  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白天辽阔无垠的原野,动物们自由和谐,傍晚寂静无声,动物都进入甜美梦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我们在读中和动物一起进入梦乡吧。

  小结:感受着这么美的画面,我们终于明白作者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荷兰是——再读板书。

  作者对荷兰充满了喜爱,而他心中的千言万语只汇成一句话: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出示教师板书)

  4、小结。

  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4次,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表达了作者对牧场之国最淳朴、最真挚的喜爱,告诉了我们这就是独特的荷兰,真正的荷兰。

  我们品读着优美的文字,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卷,仿佛跟着作者走在了荷兰牧场上,欣赏着美景,和作者一同不断地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拓展迁移,真情表达。

  1、这么美好、奇特的国度真应该让大家都了解啊,这不,下一届世博会将在20xx年意大利米兰举行了,荷兰也专设了一个展厅,陈列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出示),想请同学们担任大使,给这些图片配上一句话,借此来介绍一下牧场之国——荷兰。

  2、师范说“看,这就是被誉为‘牧场之国’的荷兰,它拥有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放眼望去,辽阔无垠,是牲畜们生活的天堂,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3、(出示四幅图:草原、风车、运河、郁金香)请同学们先选择一幅图,给它配上语言,可以用上课堂中积累的语句。

  4、赞荷兰。师:是啊!高大的风车,迷人的郁金香,辽阔的牧场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生动优美的课文告诉我们——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让我们满怀着赞之情告诉所有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引读,学生齐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

  所以作者一开始就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或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3、搜集阅读其他描写异国风光的文章。

  板书设计

  安闲

  比喻

  拟人

  牧场之国自由

  真正的荷兰

  寂静

  名师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富有特色的游记。文章以一滴水的经历为线索来移步换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从玉龙雪山的重生到山下玉河瀑布的奔流,再到落水洞、黑龙潭的沉睡初醒,后来流经丽江四方街几个重点场景的所见所闻,通过水的视角来描述从玉龙雪山到丽江四方街沿岸的风土人情乃至历史由来,展现了一幅立体丽江图,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游记,顾名思义,就是记游,属于写景散文,学生并不陌生。七年级时学生接触的第一单元课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这些都是文情并茂的写景抒情散文,八年级上册书学生又接触了《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些古代名家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

  本单元的课文第一次把游记作为一个单独的单元,通过前面三篇游记散文的学习,学生应对游记散文的特点,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自读本篇时,重在阅读实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抓取文中的关键词,梳理作者的游踪。

  【教学目标】

  1、运用圈点勾画等方法抓取关键词,梳理游踪

  2、品味优美语言,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圈点勾画等方法抓取关键词,梳理游踪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语言,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学案导学、实物投影仪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课文导入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导入,让学生对丽江有直观的印象,为后面的赏析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重点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三、合作探究

  1、自学指导一:觅游踪,理线索

  默读课文,进行勾画,找出文中的关键词,梳理出这“一滴水”的.行程,并画出线路图。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他见到了些什么(重点写了什么),请概括出来

  2、自学指导二:赏美景,抒情感

  先自主跳读课文,从文中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处美景,做好批注,从修辞、用词等角度进行品读;然后小组讨论,轮流发言,做好记录;最后全班展示交流,发言要清晰条理。

  3、互助交流

  任务完成之后,可以请教、可以交流,有争议的地方可讨论。

  4、我的疑问

  老师总结

  1、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原文,运用圈点勾画等方法抓取关键词,梳理游踪

  2、学生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1.明确游踪,学会抓取关键词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训练学生多角度赏析的能力体会作者写景中包含的情感。

  四、类文阅读阅读《黄果树听瀑》节选并完成下面的问题进一步巩固

  通过圈点勾画抓取关键词,了解作者的游踪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抓取关键词语把握作者的游踪

  五、布置作业

  1、我是另“一滴水”

  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水滴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对丽江古城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仿照本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墙……的角度来写一段话。表达某种情感,100字左右。

  2、写名片

  请你替水滴导游为丽江设计的名片上写一句话,概括特点:这滴水所见的丽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名师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土地的情感,懂得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了解课文、感知“神圣”

  1、诵读演说词,奠定学习基调

  师:同学们,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上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一位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出示西雅图)了解到他在把自己部落的土地转让给白人之前发表了一篇动人心弦的演说。(师诵读,配画面)

  2、导入新课

  师:在印第安人心里,土地是最神圣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跟随这位伟大的印第安首领西雅图去感受他那颗热爱土地的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他那份对土地的深深的眷恋。因为——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题)

  二、跟随作者、感动“神圣”

  1、激情朗读,想象画面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片土地”指的是哪里?(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带给你怎样的画面?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小节,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开篇点题。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课件出示: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2、思考问题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

  师:除了课文里讲到的,你还想象到了哪些画面?可以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一想。

  师:一切都是那样新鲜、那样纯洁,没有污染,没有破坏,这里作者没有继续使用“神圣”这个词,而是换了一个“圣洁”,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西雅图说得多好啊,所有的一切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我们继续读第三小节的文字,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向我们诉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圣洁的。

  3、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师:植物如同印第安人的姐妹,动物如同他们的兄弟,树汁是他们身体里的血液,他们还认为,山峦是他们的父亲,河流是他们的母亲……这种关系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可以说是骨肉情深。

  师:这种密不可分的情感我们体会到了。把它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去吧!

  三、潜心学习、感悟“神圣”

  1、自读学习,合作交流

  师:这一片生生不息的土地,这一片美丽圣洁的土地,这一片满载希望的土地,这一片印第安人美好的家园,如果被转让出去,西雅图和他的同胞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恋恋不舍的语气来读这段。

  师:在接下来的演说中,西雅图将这份感情转化为对白人的谆谆告诫,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文章的第二部分。想一想,西雅图是从哪几个方面告诫那些白人的?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一)、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我是西雅图,我这样深情演说。

  2、勾画:我是西雅图,我希望白人这样做。

  3、思考:我是西雅图,我有几句话含义深刻,谁懂我的心?

  (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三)、师生互动,检查自学情况

  1、善待河水

  小结: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历史长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的清澈、纯净的本性,离不开印弟安人世世代代的努力。正是祖辈的辛勤呵护,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坏;正是祖辈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于被污染。正因为如此,在即将转让之际,西雅图叮嘱白人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善待我们的河水。

  2、珍爱空气

  小结:西雅图不但希望白人善待河水,还希望白人能珍爱这里的空气,这样,我们才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因此,西雅图再次叮嘱白人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3、照顾好动物

  4、拓展延伸

  师:仅仅只善待这几样事物就可以了吗?

  (我们还要善待这片土地上的一切)

  (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四、实际行动、升华“神圣”

  1、默读课文,讨论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师:西雅图带着对土地的恋恋不舍和浓厚的深爱之情对白人的领袖说了这些话,但这还不够,他还有话要对白人的后代们说!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部分,再次用心灵和这些文字对话。

  重点指导“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将会降临在大地孩子的身上。”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师:现在,你认为课题中的“这片土地”仅仅指的是印第安人被白人收购的那片土地吗?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由衷地对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以及对广阔的'大自然发出我们的呼唤。

  (齐读课题: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师: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起来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这片神圣的土地的?(出示土地被污染、破坏的图片)

  2、梳理文章结构:总——分——总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终于明白:以西雅图为代表的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已从难过无奈上升为对大地母亲的深厚感情。他们呼吁,人类应还大地以“神圣”,保护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从而保护人类自己。“神圣”的不应仅是“这片土地”,而是整个大地!心存“神圣”的不应只是“我们这个民族”,而是整个人类!我们常说,要保护这片土地的整洁,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绝不浪费水资源,……但是我想说,只有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这片神圣的土地,才是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爱,对吗?

  五、作业设计

  师:西雅图要白人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白人是否做到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日的西雅图吧!

  师:看来,白人领袖也是非常珍爱这片土地的,刚才同学们以西雅图的角色感受到了他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那么,看着今天美丽的西雅图,请你以白人领袖的身份给西雅图写一封回信,表达出白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或者把你学完这篇课文后对“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理解以演说词的形式向兴隆林区的人民发表出来好吗?相信你们的演说一定更精彩。

  名师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一、熟读成诵,进行直觉思维训练。

  二、理解、分析本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体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思辨思维的运行,进行思维训练。

  三、联系历代文人墨客有关“死生”的名句,探究文中王羲之的“死生观”及其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带给我们的启发,体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形成,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析本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体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思辨思维的运行规律。

  探究文本中王羲之的“死生观”,及其所提倡的精神境界,体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形成。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小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于丹说过:“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即以平静从容之姿活在当下,把握此刻的每分每秒。也许生活的意义常在我们的眼界之外,让我们许多身在局中的人无法理解,且生活常常像个不管不顾的老顽童,把我们逼到人生的墙角,让我们在万般无奈之下,痛苦地接受它的旨意,但真正在我们完成之后,也许豁然发现那原来是件大好事。活在当下,就是不管未来是繁华还是阴暗,不管现实是平坦还是坎坷,也不管过往是辉煌还是惨淡,我们都会勇敢而踏实地生活,为未来而珍惜现在。因为只有现在,才是我们能够真实触碰的现实。活在当下,不求延伸生命的长度,只为拓展生命的宽度,活出灿烂无悔的人生!

  二、小组自检

  1、“序”的文体常识。

  2、字词理解。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三、“声情并茂”,品味文本。

  1、先欣赏多媒体范读初步感受本文情感变化,再自由诵读全文并勾画出具体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③“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2、作者描写的“乐”是纵声欢笑、划拳行酒之乐,还是从容自如之乐?诵读文章一、二段,找出作者为何而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之乐(美景)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聚会活动之乐(乐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享受之乐(赏心)

  小结: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人生四大美事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谢灵运曾感叹:“自古以来四美难全!”而于此次兰亭盛会中,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通过山水竹酒,作者极力为我们营造出素淡、雅致的格调,因此,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这是作者从容淡雅的心境所致,这“乐”是从容自如之乐。

  3、课前预习环节中有部分同学反映:本文思维跳跃性太大,前两段讲“乐”,第三段情感就急转直下,直逼“悲”、“痛”,过于突兀,那么,由“乐”到“痛”是否真的突兀?

  ⑴“痛”由何生?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情迁)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景陈)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⑵兰亭盛会本为修禊事,即为消灾祈福。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的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修禊事联想到生命,死亡,想到此刻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生命本身,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浓浓的惆怅和哀痛,并最终将这种痛归结于“死生亦大矣”,就显得自然而然,毫无突兀之感了。

  4、对于“痛”“死生”的话题曾引发过无数人的感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连一代枭雄曹操都免不了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由此可见王羲之笔下特别强调的死生之痛,并非独属他一人的情感。请同学们从第四段找出还有哪些人有此感受?

  明确:“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昔人、今人、后人(古今同悲)

  5、请大家思考作者深刻论述的“悲”是否消极?

  明确:不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由此可知,作者在感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哲学观,还能于悲伤感叹中“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遗后人观览,足以见得他对生命珍惜郑重的态度。王羲之虽出身名门之后,却能淡然脱身名利场之外,从自然中发现、理解美,从而在自然中汲取人生的活力与能量,在文风浮华的年代能写出如此清新优美的文章。

  四、拓展:

  《论语》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反对盲目崇拜鬼神,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活在当下。因为只有活在当下,才可能沉着应对未来。那么,孔子的这种看法不正是对王羲之提出的死生观最好的.回答吗?

  课堂练习:结合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死生观及提倡的精神境界,联系自身实践生活,思考对自己的启示,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感悟。(5分钟,然后找学生展示成果)

  五、小结:

  于丹说过:“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即以平静从容之姿活在当下,把握此刻的每分每秒。也许生活的意义常在我们的眼界之外,让我们许多身在局中的人无法理解,且生活常常像个不管不顾的老顽童,把我们逼到人生的墙角,让我们在万般无奈之下,痛苦地接受它的旨意,但真正在我们完成之后,也许豁然发现那原来是件大好事。活在当下,就是不管未来是繁华还是阴暗,不管现实是平坦还是坎坷,也不管过往是辉煌还是惨淡,我们都会勇敢而踏实地生活,为未来而珍惜现在。因为只有现在,才是我们能够真实触碰的现实。活在当下,不求延伸生命的长度,只为拓展生命的宽度,活出灿烂无悔的人生!

  六、板书设计。

  (聚会之)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死生之)痛——情迁、景陈、人生苦短

  (古今之)悲——昔人、今人、后人

  七、作业布置。

  以“活在当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文章,文体不限。

  名师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全文脉络清晰,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本文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也是本册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丽的河山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典范教材。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理解重点句段,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一个由中低段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学生注意力增强,其思想方法开始由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向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学生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根据这一变化,语文教学可在课标指导下要重视字词句段文等语言文字训练;强化阅读、思维和写作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四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让孩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尤其重要。四年级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课堂上还应该欣赏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在客观评价中进步。

  【教法学法】

  谈话法、阅读法、自主阅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认读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的桂林,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美景。

  (设计谈话导入,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上来;二是以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桂林山水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新词的,相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梳理文章脉络,初知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整体——部分——整体”,遵照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认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重要段落,为细致阅读课文奠定基础;认读生字新词,为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三、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1、自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2、谈话,了解自读情况,相机引导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诗要追溯到八百年前宋朝时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或许还能更早。历史上,各个朝代均有人慕名游览桂林山水,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佳作。意思是说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第一。其中“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作者以此句总领全文。

  (根据课文结构,课文第一段是总起段,就其在文中作用而言,起着引起下文作用,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对学生读写都有着重要作用;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到赞美之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四、小结全课,练习写字。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关于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中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品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特点;进行练笔,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拓展阅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大意及第一段内容,回忆课文脉络并板书。

  过渡: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唐代韩愈有诗赞道:“水作轻罗带,山如碧玉簪”;清朝袁枚描绘桂林山水“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绝代风姿。

  (直接导入后复习已学内容,运用思维迁移规律,使新旧知识无缝对接,使学生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山水之美,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1、自由读课文,思考:桂林山、水分别有什么特点?画出能体现山、水特点的句子或词语。

  2、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课文,图文印证,概括桂林山、水各自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方法。

  预设:品读句子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通过“读——议——读”的过程,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用排比、比喻等方法形象地描绘了漓江水之美,再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

  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校园的花真多啊,校园的花真艳啊,校园的花真美啊。

  真啊,真啊,真啊。

  ②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的水。

  作者在写漓江水特点的时候,开始用对比的方法,凸显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一点可相机引导学生自读体会。

  ③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回忆学习漓江水特点的顺序点拨学法,引导学生自学桂林山的特点,自主体会感悟。

  桂林的山形态万千,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④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参看句子②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

  4、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需要学生“细致阅读”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阅读—精读中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因而本环节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细读、理解、品味、体会,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句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而学习课文表达方式,展开语言练习。在语言实践中学习阅读,拓展思维,练习写话,达到在学习中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自学课文第三段,小结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指名汇报,相机了解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在课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

  3、回顾全文,欣赏桂林山水视频,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课文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段,起着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作用。采取自学汇报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汇报中理解句子,感受构段作用;同时回顾全文,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四、拓展阅读

  1、配乐朗读: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如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2、联系课文,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补充《桂林山水歌》,拓展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从而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五、布置作业

  1、读了《桂林山水》一课,请你用笔记下自己学习的收获,或者抒发对桂林上水的感受。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或图片,或文章,或诗歌,或地形地貌解读资料,进行综合性学习,可朗诵诗歌,可当小导游介绍桂林山水,可完成一份手抄报等等。

  (作业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读后感”,加深学生对祖国山水的情感;二是综合性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意识,采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开展课后学习。目的在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将语文课堂延伸到教室以外各个角落,延伸向40分钟以后,使课堂学习时虽尽而课无穷)

  附板书设计

  总:甲天下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分赞美

  山:奇、秀、险

  总:画中游

  注:次设计为修改补充姚楠囡老师教学设计之作。

  名师教学设计 10

  【设计目的】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运用有效的读书方法进行阅读。

  2、了解作品内容,概括作者思想品格。

  3、结合书信,联系实际,谈自己的人生感受。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听歌曲《一封家书》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一封家书》,家书,是家人之间写的书信。我们今天名著导读的篇目就是《傅雷家书》。

  二、导读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傅聪:闻名世界的海外华人、著名钢琴演奏家,20世纪60年代已被《时代杂志》赞誉为“中国当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在六、七十年代的20年间,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录制了约50张唱片。他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47年,获得“钢琴诗人”的美名。

  2、傅雷: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毕生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译作有《约翰·克里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老实人》等共34部,文笔传神,行文流畅。

  3、《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妻子在1954——1966年间写给在国外留学的儿子傅聪的家书汇编,共346封,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

  (二)初识家书:

  学生阅读课本名著导读144页内容,完成题目。

  ①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和他的《》,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介绍到中国来的。

  ②《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的问题,再者就是对儿子在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生阅读,做题,师明确。

  (三)品读“家书”

  1、推荐读书方法。

  (1)摘抄法:对文中的精彩语句和片段进行摘录。

  (2)批注法:标注圈点。

  批注的有关符号(同学们可简单记一下):如“~~~”标注精彩语句,“——”标注重点语句,“○○○○”标注难词,“?”标注难句。

  2、学生运用批注法阅读课本145页的“精彩片段”和48页的《傅雷家书两则》,标注出你精彩、或重点或疑难语句,并讨论完成问题。

  “精彩片段”

  (1)这封信由的乐曲特点谈起,论及艺术家要有一颗,要。而真诚是做人之本,必须从小培养。

  “家书两则”

  (1)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心境)而写的?(生讨论、回答)

  第一封信:消沉苦闷之时。第二封信:欣喜成功之时。

  (2)从这两封家书中,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坚强的人(提示:两封信中提到同一个词,表达了同一个愿望。)

  生回答,师明确。

  (四)阅读分享:

  学生交流阅读体会:精彩语句、重点语句、疑难语句等,教师点评。

  预设:诠释“坚强”含义的语句,体现一个父亲的愿望和对儿子的爱;对儿子艺术上的指导,体现傅雷高深的艺术造诣的语句;文笔优美的语句,体现傅雷高深的文学造诣;表现爱国情感的语句等。

  (五)延伸阅读:精彩语段摘录。

  (六)点评人物

  句式:我认为傅雷是一位的父亲,因为他。

  学生思考、回答,师点评。

  预设:(1)观点:爱孩子;依据:教儿子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音乐。

  (2)观点:教子有方;依据:不仅教给儿子很多学音乐的方法还教儿子做人的原则。

  (3)观点:具有博大胸襟;依据:要把儿子学音乐的经验,讲给其他青年听。

  (4)观点:爱祖国;依据:说过“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

  ……

  师小结:一个父亲爱自己的儿子、倾心教育自己的儿子,固然令人钦佩,但这样的父亲有很多,数不胜数。而在爱自己儿子的同时,又时时想着全国千千万万的青年的学习与成长,这就跳出了狭小的个人亲情,做到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而信中热忱的爱国情感、拳拳的赤子之心,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高山仰止。

  这种通过家书所呈现的家训,是教育的最小单元,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单元,构成了丰富庞杂的社会,我们现在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与否,与各种家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傅雷家书》被誉为“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已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一种精神财富。同学们课后或阅读课上一定要认真阅读,也一定会受益匪浅。

  (七)以读促写

  写一段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以表达真挚感情,一百字左右即可。开头为“亲爱的爸爸(妈妈):……”

  生写作、交流,师点评。

  三、布置作业

  1、回家后把这段话念给爸爸妈妈听。

  2、把本节课标注出的精彩语句摘录到读书笔记上。

  【结语】莎士比亚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树立志向!所以请多读书!你会发现你的天空更高更远,你的世界更广更阔!

  名师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更能激起了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文章语言精练,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想象,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它的毁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悟圆明园的辉煌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教学准备:

  1、由于圆明园的景观都已不复存在,要想真正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学生课前最好能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这也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

  2、文史不分家。本课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一段屈辱,教学前教师要对战争前后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以奥运为话题,通过谈话导入本课的学习。

  2、板课题:圆明园的毁灭。齐读课题。

  3、毁灭意味着什么?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

  2、用简洁的语言按一定顺序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体会情感,引导质疑

  1、齐读第一段,从文字中聆听作者心底的声音。

  2、重点品析:不可估量,体会作者痛惜、愤怒的思想感情。

  (板书:不可估量不可估量)

  3、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连用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来突出圆明园的价值。对此,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研读感悟,升华“爱”情

  1、读二、三、四自然段,看看借助文字你能看到什么,然后选择最吸引你的一处,抓住有关的句子或者是词语仔细品味,展开想象,一会儿我们把看到的和同学一起来交流。

  2、学生自学并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第二自然段:

  重点理解:众星拱月。引导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圆明园布局独特,规模宏大。

  第三自然段

  1、重点体会“金碧辉煌”。抓住“有……也有……有……也有”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和园中各种景观应有尽有。

  2、出示景观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园中各种建筑风格、景观精美迷人。

  3、教师引读,帮助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同时感受圆明园景观之丰富。

  4、引导学生读好“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第四自然段:

  1、过渡句:……不但……还……

  2、引导学生抓住“上自……下至……”感受圆明园内文物之多及年代悠久。

  3、师: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将古今、南北、中西建筑之美和谐集于一身的,这一座收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堪称当时世界之最的博物馆、艺术馆,它已不存在了,它是被英法联军毁灭的,请看侵略者野蛮行径的一幕。

  四、再现情境,激起“仇恨”。

  1、放录像。

  2、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读最后一段,读中品味“凡是、统统、任意”等词。

  3、思考:化为灰烬的是什么?

  五、表达情感,引发思考

  1、带着我们的情感再读第一自然段。

  2、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老师想,你们的心里有的不仅仅是爱和恨,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此时,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3、总结升华。

  六、作业

  1、观看《百家讲坛》阎崇年老师《清十二帝疑案之咸丰下》。

  2、完成课后选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巩固所学。

  1、听写“估量、殿堂、销毁、玲珑剔透”等词语。

  2、积累词语。

  二、交流圆明园的资料,进一步感受圆明园。

  三、积累佳句。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揣摩写法。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来描绘昔日的辉煌?让学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结合本单元“语文园地”习作的要求,指导学生学写读后感。

  名师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象征手法等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读和品味。

  [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百科知识全书》和上网等途径,了解合欢树。

  2、课外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相关文章,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铺设感悟品味课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心灵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合欢树在史铁生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永远烙在他的心中。

  二、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导语”,明确:这是一篇怀念母亲,颂扬母爱的文章。

  2、散读课文,初步感受:史铁生传递给我们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母爱?

  三、品味母亲的形象美

  1、推荐一名学生朗读直接描写母亲的段落(1—3节)。

  2、圈点,思考:哪一处细节最让你感动?

  3、自由发言,交流要点。

  引导学生寻找一些让人动情的细节一读二品三析:通过母亲的神态、行为、语言来理解那种竭尽全力给儿子治病、激励鼓舞儿子生活的勇气和自信的深沉的母爱。

  (1)给“我”治病:▲“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3、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结合第一学期学过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对母爱的阐述“母爱是无条件的”,引出思考,本文这个“无条件”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4、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

  学生交流。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名人名言: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法国巴尔扎克

  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惟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普列姆昌德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意大利但丁

  ……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她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让我们深情地道一声“母亲,您好!”“妈妈,我爱您!”

  四、赏析文章的构思美

  思考: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

  1、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合欢树”的笔墨。(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

  共有四处: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

  (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

  (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2、深入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相机点拨。

  (1)母亲为什么要栽这棵合欢树呢?

  (2)大家看看合欢树的成长经历和作者的成长经历,比较一下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有哪些相似之处。

  (3)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4)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含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注意从课文中找依据)

  要点:

  (1)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作者的绵绵情思,将与之永远“合欢”与共存。

  (3)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4)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合欢树里有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伤,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

  五、归纳写法,积累阅读经验

  我们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由此概括这一类散文的写法。

  以物来命名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融入了一段故事,而且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2、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里面,是内心情感的物化。

  3、作为一种象征,借物来表现高尚的品格。如冰心的《小桔灯》,茅盾的《白杨礼赞》。

  六、布置作业:

  1、查找有关“母爱意义”、“生命意义”的精彩语录,摘抄在阅读笔记上,诵读品味。

  2、阅读史铁生其他作品,写一篇随笔。参考话题:

  (1)与史铁生对话

  (2)由史铁生想到的

  板书:

  感悟生命

  一亦

  枝子

  一亦

  叶母

  总合

  关欢

  情树

  教学说明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许多圣贤先哲思考过生命丰富的内涵,许多文人学士写过阐释生命多重意义的文章,启迪人们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在新的世纪里,善良的人们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生命这一人类的重大主题。然而,一些人也因为种种原因常常误解生命、轻视生命、虚度人生。《合欢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人的残疾最可怕的不是肉体的残疾,而是精神的残疾。母亲用她人性的光辉支撑着、激励着儿子由精神的残疾走向精神的健全,迈入人生的新境界。这是怎样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母爱?作者选取合欢树作为情感象征的意象,含蓄蕴藉,因而也正是本文教学重点所在。

  建构“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共享”就是“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对话,同时也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我给与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体现教师适时点拨和对学生肯定鼓励的积极作用。

  李政涛在《倾听着的教育》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张扬读者个性,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那是扼杀“读者个性”的。

  二期课改倡导主体性的阅读氛围,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是尊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我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重点突破,重锤敲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热烈的交流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撞击、道德的陶冶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语言是活的,课文是生动的,学习是愉悦的。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名师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1、能述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课文对话部分,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3、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尝试写一段话,通过一种事物赞许一类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引导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温故而知新,认识“详略分明”的写法。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文题目是“落花生”,全文围绕着落花生展开。)

  2、快速浏览课文,完成自学题单第一个板块——温故而知新: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写了()。

  3、种花生到收花生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不详细写?尝花生、议花生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让学生发现“主要内容要详细写”板书:详略得当)

  (二)合作学习,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1、师:同学们花生我们都见过,可是花生有什么用处和可贵之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合作与交流。

  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2)交流讨论:兄妹们强调了花生显而易见的特点是。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第9自然段三遍,然后每位组员分别进行口头填空。

  “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是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那鲜红嫩绿的颜色,使人

  。它只把果子,等到成熟,人们才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

  (4)父亲的话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是

  2、小组汇报交流:

  兄妹们说出了花生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板书:有用)

  父亲指出了花生的可贵之处是?(板书:不外显)

  小组进行填空比赛,引导学生发现“对比”的方法。

  3、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人)出示第10自然段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他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组成四个句子,出示:

  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它虽然很好看,可是没有用。

  它不但很好看,而且很有用。

  它不但不好看,而且没有用。

  这四句话中,哪几句值得赞赏?这四句话中关键是关注哪个词?(有用)你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好看而且有用”固然最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比较现实。)

  (三)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对课文做出符合当今时代的多元解读。

  1、作者理解父亲的话了吗?引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出示句子“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也可以由四种不用的语言形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写一写。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既不讲体面又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虽然不体面但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2、这四个语句中关键的地方是什么?(对别人有好处)

  3、作者许地山的性格、为人以及他的作品的确像“落花生“一样“有用”而不是“伟大”“体面”的。出示作者许地山资料。

  (四)学以致用,通过一种事物赞许一类人。

  1、作者由落花生“好看不外显”的特点,赞美了“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这类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2、练习写一段话。“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3、抽生汇报,总结:读着读着,同学们所写的就成了一篇散文,散文的题目就是《收获》。作者由“落花生”收获到了做人的道理,并影响了他的一生。我们通过这一节课,收获了写作的方法,收获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也收获了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

  落花生——有用但不图虚名借物喻人

  (1)种花生、收花生略写详略得当

  (2)提议过花生节

  (3—11)尝花生、议花生详写

  名师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

  难点:本文引用的句子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读课文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并指出错误的地方。

  2、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者“学者先要会疑”)。

  第二部分第一层:(3、4段),论述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顺顺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层:(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那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二部分(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细读分析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共4句话,这4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么理解?为什么?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7、第4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什么?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8、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9、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10、第6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

  (1)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1个分论点。第3、4、5段在总论点提出后,先作论述,然后在这句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3)(“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4)(“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五、归纳总结

  1、试归纳本文的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2、讨论: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

  (2)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六、拓展延伸

  在治学方面有许多格言,你能不能列举一些?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名师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策、荐”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赢、拳”等4个生字;理解“赏识、胸有成竹、信任、对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致勃勃、遥遥领先、不动声色、好奇、出谋划策、引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3、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抓住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板书:赛)

  2、同学们,你们认识黑板上这个字吗?请大声地读出来。你能用这个字组个词语吗?(比赛、竞赛、赛跑、赛车、赛马、赛事、赛场、赛艇、大赛、初赛、复赛、决赛、球赛……)

  3、在我们的学习或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参加过哪些比赛项目?(参加过奥数比赛、骑车比赛、拔河比赛、踢毽比赛、跳绳比赛、跑步比赛、象棋比赛、跳远比赛、跳高比赛……见过骑马比赛、骑车比赛、游泳比赛、跳水比赛、射击比赛、滑冰比赛、体操比赛……)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和比赛有关,赛什么呢?(在“赛”字的后面写出“马”字)(板书:赛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赛马呢?(在“赛”字的前面写出“田忌”)(板书:田忌赛马)学生大声读出“田忌赛马”。

  5、简介田忌。【出示课件2】

  田忌,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亦作陈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时期齐国名将。

  约为公元前340年,孙膑逃亡到齐国时,田忌赏识孙膑的才能,收为门客。在一次赛马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以下等马对上等马,以上等马对中等马,以中等马对下等马的田忌赛马法。

  公元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兵相助,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结果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兵法大胜。

  公元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齐国派兵相助,仍由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孙膑仍进军魏都大梁,用“减灶之计”,让魏军大将庞涓轻敌深入,结果庞涓被杀,齐国大胜。同年,被齐相邹忌用反间计陷害,田忌无法澄清,逃亡楚国。直到齐宣王即位,方才重回齐国。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下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6、看到这个题目,你猜想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田忌赛马的事)田忌和谁赛马?结果怎么样?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找吧!

  7、简介出处【出示课件3】

  田忌赛马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8、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著有《史记》。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5】: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田忌赛马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出示课件6】

  第一部分:孙膑观赛,发现策略。

  这一段重点讲了孙膑看了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的几场赛马,发现了取胜的策略。(板书:发现策略)

  【出示课件7】

  第二部分:孙膑献策,准备赛马。

  第二部分(3—10自然段)孙膑献策。主要写田忌在孙膑指点下,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这一部分主要写田忌和孙膑的对话和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板书:孙膑献策)

  【出示课件8】

  第三部分:调换顺序,以智取胜。

  第三部分(11—16自然段)写孙膑帮助田忌用调换出场顺序的办法战胜了齐威王,点明孙膑以智谋取胜。(板书:以智取胜)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具体记叙了比赛的过程。在结尾处画龙点睛地说明了比赛胜利的原因。

  四、细读课文,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9】

  (1)起因:孙膑看了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的几场赛马,发现了取胜的策略。

  (2)发展:田忌在孙膑指点下,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

  (3)高潮:孙膑帮助田忌用调换出场顺序的办法与齐威王赛马。

  展开全文阅读

  (4)结局: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一道欣赏了赛马过程。

  2、请同学们课下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田忌赛马,为什么脚力相差不多的马匹能够取胜?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以智取胜”这个词入手,学习文章,探求其中的原因。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了解“三场赛马”。

  1、谈话过渡:田忌得了高人相助,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让我们感受他们赛马现场的输与赢吧。【出示课件1】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2、指名读描写赛马场面的课文片段,师生评议。

  3、指名学生汇报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过程。

  4、师生评议,教师小结: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

  【出示课件2】学生根据第二次赛马的过程试着连一连。

  田忌 齐威王

  下等马 上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5、结果怎样?(田忌胜了。)

  6、田忌为什么胜了?(田忌是因为做到了知己知彼,了解了齐王的具体情况,集中优势,做出战略取舍,以避其锋芒,以弱对强,以强压弱。)

  7、谈话过渡:这么好的办法,是谁帮助田忌想出来的?(孙膑)

  (二)学习“孙膑献计”。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在朗读时注意课件中出示的词语,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语气和神态的变化。

  3、小组同学分配角色,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4、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在文中找一找有关句子,用笔画出来,想一想。

  5、指名多个学生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3】

  (1)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善于观察)

  (2)“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善于思考)

  (3)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知己知彼)

  6、谁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

  设计意图:

  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感受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品读课文,理解人物

  1、从你的品读中可以看出田忌是一个怎样的人?孙膑呢?齐威王呢?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在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片段画出来,读一读。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田忌是一个善于交友、相信朋友的人。

  【出示课件4】

  ①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②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2)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出示课件5】

  ①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②一天, 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③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胸有成竹地说”是写孙膑早已思考成熟。“按照我的主意办”是写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

  ④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3)齐威王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人。

  【出示课件6】

  ①齐威王好奇地向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

  ②于是,田忌向齐威王引荐了孙膑。后来,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军师。

  4、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符合他们性格的语气、语调读他们的对话,进一步理解人物的品质。

  5、指名分角色再读他们的对话,更进一步理解人物。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内容和人物的想法,并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从故事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比如说从孙膑身上,从田忌身上或者从齐威王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知己知彼……)

  2、课堂小结【出示课件7】: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4、作业:

  (1)历史上有不少像“田忌赛马”这样以弱胜强的故事,找一找,和同学交流。

  (2)续写:请同学们大胆的想象第二次赛马后,田忌和孙膑又见面了,他们见面时的情景怎样?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板书设计

  发现策略

  田忌赛马 孙膑献策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

  以智取胜

【名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名师的教学设计10-13

名师教学设计05-29

名师教学设计02-06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05-08

《离骚》名师教学设计07-16

《掌声》名师教学设计07-07

名师的《白杨》教学设计11-03

名师教学设计(精)02-02

离骚名师教学设计05-16

名师教学设计教学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