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积累词语。
3、认识16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中优美的词句和段,并积累下来。
2、从文章中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谈话: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同学们要上课了-----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在这里共同上一节语文课,你们愿意吗?那就用你宏亮的声音来告诉我,你们愿意吗?(出示多媒体1)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分
1、(出示多媒体2)思乡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也是一种难解的情怀,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抒发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对于离开故乡多年的游子来说,故乡更是永远难忘的。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难忘的故乡》(板书课题)和老师一起书空,齐读课题。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刘亚舟的故乡,去聆听他童年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0分
1、请同学们轻轻把书翻到87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想好后就坐好。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文)
2、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想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回答)
3、本文内容是以回忆童年往事为主,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
4、指导学生对每件事进行概括。(板书)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在书上做标注,哪些写得详细些,哪些写得简略些?(板书)
(1)江边洗澡 2 (2)喂小鸡 4 (3)打跐溜滑 5~7 (4)争鸭蛋 9~14
三、自主选学,精读感悟。
作者在故乡的童年生活绚丽多彩,令人向往。你又喜欢这一件件趣事中的哪一件呢?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一)品读夏天江边洗澡 3分
让我们先跟随作者来到夏日的江边,感受一份清凉和快乐。
1.(出示多媒体3)指名读第2段。
2.思考:为什么“我”还记得这件事? 3.汇报
(二)品读冬天雪地里喂鸡 3分
认真细致的读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1.同桌互读3.4自然段,冬天雪地里喂鸡那件难忘的往事。同桌读得好,你夸
夸他,同桌读错了,你帮帮他。(出示多媒体4)左边的同学先读,开始。
2.思考:为什么“我”还记得这件事? 3.汇报
(三)品读好心叔叔抱我回家11分
是啊,冬日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的心中没有寒冷,只有快乐,在冬日,作者浓墨重彩写的是哪件事?
1.默读5至7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我”还记得这件事?
2.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我穿着一双露大脚趾头的夹鞋,在井沿儿跟一群半大孩子打跐溜滑。(出示多媒体5)带着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读一读。 ----- 好一个()的孩子。就在这时,一位叔叔走进了“我”的记忆。
3.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老师将叔叔抱我回家的事称之为我和叔叔的'5次交锋。(出示多媒体6)
第一次 叔叔出现:带着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读一读。(理解声色俱厉,演示;你吆喝一次)男女读
第二次 “我”主动出击:带着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读一读。(做动作:蹲抱转走)分组读
第三次 “我” 使出全身招数。(试着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随意读
第四次 最后挣扎,叔叔发现“我”家里没人后是怎么做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叔叔?)我又是怎样做最后的挣扎?(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第五次 结局已定。叔叔慢腾腾地走开,“我”呢?两人串读
4. 从这段文字的描写中我们会发现,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如神态、动作等,能更为鲜活地刻画人物形象。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这一点。
5. 叔叔就这样走进了他的记忆,假设叔叔当年没有把我抱回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6.看来这件事的难忘不只来自于冰天雪地里游戏的快乐,更主要的原因是父老乡亲之间真挚、淳朴的感情。在朗读中我们就要注意读出这份浓厚的乡情,读出那份心中的感动。引读“三十??”先叙述事件再谈感受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7.读写结合,拓展练习。假如你是文章的作者,阔别故乡多年后再见到这位好心的叔叔,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多媒体7)( )的叔叔,我想对你说( )
(四)品读和铁柱争野鸭蛋4分
无论春、夏、秋、冬,作者在故乡的怀抱尽情享受着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
1.(指名读8—14自然段)为什么“我”还记得这件事?
2. 和你的同桌争执一下,可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
他和小伙伴铁柱争鸭蛋事,成了他们友谊的调味剂,这点小摩擦让童年的友谊更加难忘。
3.(多媒体出示8)这四件事让刘亚舟的童年回忆,有快乐,有感激,有内疚,有悔恨。所以童年是难忘的,记载这样童年故事的故乡更是难忘的。
四、体会情感,学习写法 6分
(一)回归整体。
1、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把这四件事比作了什么?(出示多媒体9)饱满而闪光的珍珠。板书画珍珠??(指名读)
2、(出示多媒体10)美好的童年生活就像珍珠, 饱满而闪光。
美好的童年生活就像 , 永恒而珍贵。
(二)文尾拓展。
1、(多媒体出示11)童年生活过的故乡,在作者的心中有如珍珠般熠熠闪光,无比珍贵。所以15自然段两个短句末尾都用了感叹号,让我们感受对思乡之情的强烈,而全文的结尾却用了省略号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言未尽,意未歇,正如思乡之情绵绵不绝。)板书思乡
2、能根据你们对文章的理解和独特的想象来完成填空吗?(机动)
(多媒体出示12) 我多想回到故乡,回到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我多想回到故乡,回到我________________.
我多想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就让我们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来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吧!
男女生分别齐读这一部分。(出示多媒体13)(放音乐)
(三)体会过渡段(机动)
同学们看看3、8自然段,讨论去掉好不好?画波浪线。
五、小结(出示多媒体15)1分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人是故乡亲??让我们在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的同时,也学会珍惜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将来这些美好回忆也将成为你记忆中最闪光的珍珠。
板书:
12 难忘的故乡
洗澡 喂鸡 打滑 争蛋??
(略) (略) (详) (详)
思念故乡
《故乡》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意义和作用。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
1、运用析读法,按“初读、整体感知──精读、突出重点──训练、能力迁移”步骤学习,精读部分运用“以人物为中心”研读法。
2、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近鲁迅,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⑴鲁迅及作品简介。
⑵查资料,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阴晦()萧索()bǐ()夷chī()笑
愕然()wǎng()然zì suī()
3、问题与思考: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⑴课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是什么?(不超过50字)
⑵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
二、课堂学习
1、导语。
2、师生讨论解决问题与思考中的题目。
3、精读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写部分,研习讨论:
⑴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神情(对“我”)语言行动(对生活)性格给“我”的印象
⑵朗读细节描写部分(外貌和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⑶讨论:作者揭示闰土的性格变化采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⑷总结。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
①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
4、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精读“我”心理描写部分)
第一步:速读全文,理清心理历程
摘抄描写我心理活动语句。(失望──希望)
第二步:体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语句的意义和表达作用?
问题讨论:
⑴离乡20年,“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
⑵看到故乡,“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我”希望的故乡是怎样的呢?
⑷为什么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远?
⑸细读“路”的文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5、总结:
⑴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⑵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阅读延伸
木屐
沉重的木屐轧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背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彻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感受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滴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让我骑“高马”。我执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确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一天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的财富,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眼睛,我的眼泪悄悄的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做人要踏实,不要这山望那山高,懂吗?
我呆呆的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我只能在地图上才能看到、我梦想的地方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画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圈。”回过头来,却发现爸
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在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的说: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11、请写出选文的线索和感情基调。
12、选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件来体现父爱,请简要概括。
13、文中写“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惆怅”?
14、如何理解文中“斗笠画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圈”,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15、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上题中的句子除外)
《故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2、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3、过程方法目标:设情景法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小组合作讨论的表现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探索学唱歌曲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思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及唱准附点音符的时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以情感为纽带,做好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二、导入新课:
1、初听《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听音乐吧!
谈话:我们初次感受了这段音乐,感受到它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
讨论:音乐有什么特点?(从音乐要色上分析) 音色呢?
2、简介 英国管
3、再次聆听
讨论: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呢?作曲家在抒发着自己怎样地情感呢?
三、简介作曲家及乐曲背景
师:作曲家是谁?为什么会有则样的情绪呢?
1、德沃夏克
捷克作曲家,出生于不拉格附近的农村。他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才,因家境清贫,没有条件上学,工作多年后有了积蓄,才获得进入拉格附音乐学校学习的机会。1890年,他受聘于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1892年应聘赴美国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代表作品除《新世界交响曲》外,还有歌剧《水仙女》、《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曲》及声乐曲《母亲叫我的歌》等
2、乐曲背景介绍
四、歌曲教学
1、出示课题《念故乡》
师:他的美国学生给这段迷人的旋律加上了歌词。
2、聆听歌曲《念故乡》
请学生谈谈听后感受
3、学唱歌曲
①用“la”哼唱旋律,感受音乐特点。
②分析附点节奏
<1>x.x x x.x x | x.x x.x x – |
③唱旋律
④填词唱
⑤力度记号的处理 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五、拓展空间 创编歌词
要求用“思乡”这个主题,要求学生为这首歌的旋律重新填词。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念故乡》,感受体验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种厚重的民族意识。同学们,再过几年你们也会背起行囊,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相信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片乡土。
最后,老师朗诵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乡愁》。
《故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叶的可爱,对家乡的热爱,酸枣树默默奉献的品质。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中语句的优美,积累词句。
重难点:
重点:感知文章大意,体会酸枣树叶的可爱,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难点:体会酸枣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2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还记得那故乡的酸枣树吗?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哪个小组还想读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写了酸枣树的哪些方面?
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
4、让我们再次走近故乡,走近酸枣树。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认识故乡,体会酸枣树的可爱。
1、感受叶的可爱
师:春天来了,酸枣树长出了嫩嫩的叶子,它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叶子样子的句子勾出来。
(2)交流。“他先是羞羞答答地……可爱极了。”重点体会:小尖芽、羞答答、试探、小巧玲珑、黄茸茸、浅绿色。
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结合有感情的'朗读。
(3)叶子好可爱啊!齐读第二段。
2、提纲导读,体会酸枣树花、果的可爱,感受孩子们打枣、吃枣的快乐。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三、四两段。
(1)认真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2)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酸枣树的花和果的?找出描写花的句子画上“——”,找出描写果的句子画上“~~~”。
(3)读一读找到的句子,与同组同学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汇报时读出自己的感情。
(1)酸枣花:“黄黄的、米粒般,像……金色的小星星”——认识酸枣花的颜色、大小、形状,体会酸枣花的小巧、美丽、可爱。
(2)酸枣:“小酸枣、由清变绿、由小变大,红红的……到处是……酸酸的……”——认识酸枣的成熟过程,了解酸枣的颜色、味道,体会酸枣的诱人与鲜美。
4、引导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刚才大家读了这么多优美的句子,想在请你介绍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1)学生自由发言,交流、介绍。
(2)教师适时点评,引导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与谴词用句的精妙。
(3)学生再次深入地有感情朗读句子。
6、教师小结导读:如此诱人的酸枣渐渐长大,看着这诱人的酸枣,你最想去摘吗?
(1)你有过摘果子的经历吗?(学生交流体验)
(2)你能看出孩子们的快乐吗?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你从哪儿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
(3)小结:这么多年过去了,酸枣树还是让作者记忆犹新,作者只是在怀念酸枣树吗?(怀念家乡)
三、总结全文,背诵说话。
1、教师导言:酸枣树的叶、花、果是如此的小巧、可爱、诱人,可你知道它们是生长在什么样的地方吗?
2、学生反馈。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4、说说: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5、学生自由发言,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我爱故乡的酸枣树
果树王国
叶
酸枣花 花 怀念家乡、热爱家乡
果
默默奉献
《故乡》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故乡的小路》这是一首优美深情的歌,通过对故乡小路的描述回忆起童年的幸福时光,表达了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歌曲采用大调式,与周期性的变化的节拍,单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曲调平稳,着重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合唱部分,情绪较为激动抒发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结束:以哼鸣重复末乐句的后半句,仿佛还沉浸在无穷的思念之中。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掌握弱起、变拍子和升记号等乐理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五年的音乐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能用他们喜欢和擅长的演唱、聆听、朗诵、表演、创作等多种形式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他们渴望被认可,也更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音乐感悟和个性独特见解。
设计思路:
从相关的音乐导入思乡主题,通过演唱的歌曲,情感处理,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歌曲的意境,表达绵绵的思乡、爱乡之情。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教育学生要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
【知识与能力】:能熟练而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通过创编击拍动作,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乐曲的特点,加强对变拍子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法学习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
2、把握歌曲的三拍子、四拍子的变拍子节奏。
教学难点:
运用优美的歌声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乐理知识卡片、电子琴等。
教学方法:练习法,合作法,自学与听唱结合法,比较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乡间的小路》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乡间的小路》,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8页,然后听听这首歌曲的歌词是什么内容?歌唱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启发,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故乡的小路 (画小路) 二、新课教学:
(一) 说故乡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请一至两位位从外地转过来的同学说说发生在故乡的事、说说故乡的.人和景。
设计意图:通过班上个别从外地转来的孩子的讲述,使班上其他同学感受怀念家乡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二)唱故乡
1、欣赏《故乡的小路》
思考:这首歌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你最喜欢的歌词是哪一句?
2、边听边分组讨论交流上面的问题,请几位同学回答。
3、学唱《故乡的小路》的歌谱。
(1)师教唱歌谱:(唱谱只要求熟悉不要求熟练)
教师唱……学生唱……(注意升fa的音准以及附点的时值。) ······跟琴学唱······前半部分用lu唱(男生),后半部分用la唱(女生)。
(2)你们发现这段歌谱在节拍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
(3)讲解变拍子。板书:变拍子
#记号
弱起
自由延长记号 设计意图:在演唱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单一的讲解更人性化。
4、变拍子游戏。
5、学唱歌词。
(1)师教唱歌词;师唱谱生添词;师在琴上弹奏生跟唱歌词。
(2)用哼鸣重复末乐句的后半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结束句仿佛人们沉浸在无尽的思念之中,情真意切,余味无穷。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3)跟伴奏带完整演唱歌曲。
用真挚朴实的感情来表现歌曲,用连贯流畅的声音演唱。老师和学生共同演唱。
设计意图:根据歌词,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大家一起营造的思乡氛围中得到歌曲情感的升华,并产生共鸣,把“作者故乡的小路“变成“我故乡的小路”是对作品积极有效的三度创作。
三、歌曲的艺术处理
1、师范唱。
2、分组交流讨论:你觉得老师那一句唱的好听?你能唱好那一句?
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
3、跟着伴奏音乐用优美的声音有感情的唱一遍。
四、念故乡
1、下面请同学们就自己收集图片照片和自己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这些图片和照片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表达的情感更能打动人心,让同学们深深体会思念故乡或者对自己家乡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情感这一主题。
(五)课堂小结
(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故乡的小路》,体会到歌曲中深深地思乡之情。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掌握的也很好,在这里提出表扬。我们虽然没有离开自己的家乡,不能真切体会到离开故乡的哀伤,但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家乡,珍惜美好的学习时光,立足本职,好好学习,将来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更美丽!
五、作业:
以美丽的家乡为题,画一幅《家乡好》的作品。
《故乡》教学设计6
(一)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应落实的知识点
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4.生字、生词。
(四)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9XX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2.速读全文,熟悉情节,划分段落。
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请同学们以“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练习一。
提示:段落划分见《教参》。
完成练习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3.分析人物
①闰土
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作者作了鲜明的对比描写。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练习。
提示:从肖像、神情、“我”对闰土的印象等方面制表。
②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
提示:要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和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
③提问:
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
提示:是苦难而黑暗的社会造成的。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所致。“多子”也给闰土增添了负担。
b.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2)杨二嫂
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有可无,你认为如何?
提示: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她与闰土相比是个次要人物,但对主要人物起了衬托作用,使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作者通过她外貌与精神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劳动人民生活的日益贫困,深化、拓宽了文章的内容。因此说,这个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我”
简单向学生说明“我”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有作者的影子,但并不是作者自己。
通过以上对人物的分析,达到理解文章中心,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
4.研讨最后三段,突破教学难点。
这三段内容较深,个别地方学生难于理解,人们认识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无需深究,只要求学生理解这三段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即可。
提示:第一段:弄清三个“辛苦”的含义,理解“我”渴望推翻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理想。
第二段:“我”认识到要实现这种理想,任务还很艰巨。
第三段:“我”决心以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一理想。可启发学生考虑以下问题: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是否矛盾?
光有希望,不去实现,希望等于没有,即“无所谓有”;有了希望,下决心实践,希望才能落实,即“无所谓无”。这句话不但不予盾,反而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实践的决心。
5.能力训练。
(1)在课文中选取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村”和记忆中的故乡——“月下瓜田”两个片断,作对比填空练习,揣摩景物描写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从课文中找出使用了明喻、借喻、借代修辞方法的句子,作辨析训练。
《故乡》教学设计7
教学设想: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差异,在小组合作的同时做出精细分工,组长组织自学,成员朗读汇报,各有所长,各尽其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句子体会文中“贪婪”、“吮吸”、“甘露”等词语,体会拟人句的妙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体会文中词语意思。
2、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出示杨梅(或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杨梅)能说说你对杨梅的印象吗?
2、生自由说(杨梅的颜色、形状、味道)
3、师: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有不少同学都喜欢杨梅。有一位作家和我们一样,他不仅喜欢杨梅,而且还特意为杨梅写了一篇文章呢!
出示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4、生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
(2)、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杨梅的?
三、交流、讨论、合作
1、交流自读收获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面向全班读
师:文中这么多好句子都是围绕哪几方面写的?
生:杨梅树与杨梅果两方面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课文是怎样描写杨梅树的
(1)、小组内学习,解决不懂的词语
(2)、出示问题,讨论解答:
a、“贪婪地吮吸”表示:▁▁▁▁▁▁▁▁▁
b、“春天的甘露”指▁▁▁▁▁▁▁▁▁▁
c、杨梅树的叶子会欢笑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什么?文中还有哪些词语有相同的效果,把杨梅树赋予人的思想动作?
(3)、小组汇报
(4)、指导朗读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之情
b、配动作读
3、合作学习“杨梅果”
(1)、默读杨梅果部分(4—6自然段),想:作者围绕杨梅果哪几方面进行描写?
(形状、颜色、味道)
(2)、自主选段,合作学习
a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特点(形状、颜色或味道)讨论:
作者是如何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b小组汇报
师抓关键词:作者在写杨梅的形状时,先写圆,再写大小,最后写刺,写大小时与桂圆作比较,又写刺的生长变化,最后写把杨梅果放进嘴里时对刺的感受。写颜色时先写颜色的变化,再写变化的原因,最后写了果肉和汁水的确颜色。味道方面先写味道的变化,又用小时候吃杨梅的故事证实杨梅甜中带酸。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
2、齐读课文,体会情感
3、小结:
课文通过对杨梅树及杨梅果的描写,说明了作者喜爱故乡的杨梅,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感情。
五、综合拓展
1、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
2、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板书:
枝
树图片
叶
我爱故乡的杨梅形状
果图片颜色
《故乡》教学设计8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长江之歌》以及《三峡之秋》,知道这两篇课文都写的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长江浓烈的感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母亲河”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故乡的河》,来和咱们河南的`作家白桦一起,去看看他的故乡那条留给他美好回忆的河流。
板书课题:故乡的河
这一节课,我们将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呢?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授
(一)、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一查,多读几遍。
(二)、检测自学情况:
1、读准词语(出示词语)
(要求:每组四号来读词语,读准确及时加分鼓励。)
2、试着填一填(出示填空题)
(要求:每组二号同学来填空,意思对就可,及时加分鼓励。)
(三)、自主探究
出示:自读课文2、3、4自然段,想象作者写了小时侯的哪些趣事?
提示: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并且写一些自己的感受。
(四)、同桌对学
先说事,再说自己的理解。
(五)、汇报交流
(六)、合作探究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值得你学习?
提示:可以从选材,语言,文章结构等方面来探讨。
《故乡》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独立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能记住“贪、唇、刺、腻”的字形;积累词语“细雨如丝、贪婪、狭长、细腻”;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贪婪”“狭长”和“细腻”。
2.能正确朗读课文,按要求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杨梅的句子;选择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体会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了解作者借杨梅抒发热爱故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按要求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杨梅的句子;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有感情地朗读。
2.体会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借杨梅抒发热爱故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春笋》,创设情境,学习第二小节。
1、背诵《春笋》第二节。
2、(出示春天的图片)正如你们刚才背诵的那样!美丽的春天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绵绵细雨不仅给春笋带来了生长的养料,而且在这个季节里,杨梅树也茁壮地成长着。
(出示第二节)读读这段话,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间隔符号,读好句子的停顿。
3、指名读。
学习:贪婪
①音;
②形,有什么好方法记字?
③义:贪婪通常是指?
出示:求多,不知满足]在这指杨梅树拼命地,一个劲地吮吸春雨。
再读“贪婪”;
这个词组你能读好吗?“贪婪地吮吸”读出一个劲的感觉。
4、是呀,细雨如丝??
这叶子是怎么样的?(狭长)[出示杨梅树叶图]这就是杨梅树叶,它们又细又长,所以称为??
5、(出示第二节)春雨给杨梅树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欢笑。让我们把这种愉快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自读、指名读、齐读)
6、这段话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背一背。尝试背诵(出示提示,配音乐)
二、学习第三小节,引出课题。
1、我们预习过课文,到什么时候,杨梅树结果了呀?
简介端午节:端午节是我们祖国的传统节日。它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要吃??(粽子),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赛龙舟的习俗。(出示图片)
2、端午节过后??(出示句子)
树上的杨梅一个一个,真多呀!让我们把这句话读好。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有关于杨梅。齐读课题。
三、读文划句,学习四~六小节。
1、自己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直线划出作者描写杨梅的句子。
2、(出示句子)和老师出示的句子核对一下,你划对了吗?
和同桌再一起读读这些句子,相互听听大家有没有把句中的字音读准。
指名3生读句子
3、接下去我们就深入学习这段内容。
(出示提示:
1、从划出的句子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将它读通顺。
2、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讨论小组的同学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让我们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来交流。谁喜欢第四节中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第四节:
(1)(板书:圆)引读:杨梅的形状是??
(2)杨梅的小刺特别有趣。(生字教学:刺)(板书:遍身小刺)
你有没有被东西刺过?什么感觉?杨梅身上的刺可是与众不同的呀!我们来摸一摸,感觉到杨梅的刺了吗?
(3)过渡:是呀!杨梅的刺一点都不会刺痛我们,为什么呀?自己再读读这一节。交流(板书:平、软)
(4)其实,作者说的小刺叫做肉柱,是杨梅果肉的一部分。正因为这些刺是杨梅果肉,所以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
(板书:细腻柔软)生字教学:腻。
(4)你吃过什么东西也让你觉得是很细腻的?
这些东西看上就很光滑,吃起来也口感细腻。可杨梅看上去粗糙,吃在嘴里却是细腻柔软,多与众不同呀!朗读指导
5、交流第五节:
(1)交流(板书:淡红、深红、几乎黑色)
引读前两句:
杨梅先是?随后变成?最后?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所以?正音:几乎
(2)作者说几乎是黑的,也就是说?(差不多变成黑色,接近黑色)
(3)引读:像这样的'杨梅,你轻轻咬开它?
(4)(板书:新鲜红嫩)是呀,这么新鲜红嫩的果肉,正如前面讲到的,杨梅吃在嘴里是(出示卡片细腻柔软。)
(板书:汁水多)成熟的杨梅汁水可多啦!只要你轻轻咬开它?嘴唇上舌头上就会?
(5)读到这你想不想吃杨梅呀?看,作者写得多好,他勾起了我们想吃杨梅的念头。让我们也来把这段话读好。谁愿意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6、交流第六节:(随机板书:又酸又甜、甜津津)
(1)过渡:那鲜红的汁水是什么味道呀?没有熟透的杨梅?熟透了?(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2)这熟透的杨梅甜津津的,太美味了。它的颜色应该是?
四、品味句子,简介杨梅。
1、刚才我们品读了句子,大家一定想吃杨梅了吧!我们今天就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尝尝杨梅。闭上眼睛,我们学着作者的样,展开想象,一起来吃杨梅吧!
师读:端午节过后,杨梅渐渐成熟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你轻轻咬开它,顿时,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你再慢慢咀嚼,那甜津津的味道,让你越吃越爱吃。
3、你刚才吃杨梅有什么感觉呀?是呀,你们可不是在一般的吃杨梅了,而是在细细品尝哪!
4、我们学了描写杨梅的句子,也品尝了一下,你能向大家介绍杨梅了吗?借助板书,讨论小组合作来介绍杨梅。可以由一位同学来介绍杨梅可爱的外形,另一位同学介绍它好看的颜色,最后两位同学合作介绍杨梅可口的味道。
五、联系课题,体会作者情感,学习第一节。
1、你们介绍的杨梅真诱人。难怪作者小时侯也特别爱吃杨梅呢!他在文章最后一节写了这样一件事。
引读:我小时候??
是呀,小时侯的我,吃杨梅太贪婪了。(出示卡片)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出示:有一次,我贪婪地吃杨梅,吃得__________。)
2、这个爱吃杨梅的小男孩后来成为了一名作家,他就是王鲁彦,他的家乡在浙江镇海。(板书:王鲁彦、镇海)镇海的杨梅并不出名,它的味道更比不上余姚、仙居的杨梅,王为什么这么喜爱那的杨梅?
3、王小学没毕业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在他的童年记忆中,杨梅给了他许多欢乐。因此,只要他看到杨梅就会想起故乡,想到故乡也会想起故乡的杨梅。课文一开始,他就说?(出示:第一节)谁能把作者热爱故乡杨梅的情感读出来。(指名读,齐读)谁再来读读课题。
六、拓展练习,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我们生活在上海,上海也是我们很多同学的家乡。上海也有许多特色,如:小笼、五香豆、梨膏糖等,(出示相关图片),让我们课后也去了解一下上海的特产。你也可以从形状、颜色、味道这些方面,用1、2句话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板书:45、我爱故乡的杨梅
王鲁彦镇海
圆遍身小刺平了,软了
淡红深红几乎黑色
又酸又甜细腻柔软汁水丰富甜津津。
《故乡》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⑵了解对比手法
⑶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2、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3、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理解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 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风筝》 选自《野草》
三、背景简介: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故乡”这个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四、小说知识:
1、什么是小说: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注意:分析小说主要是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五、预习检测:
秕谷(bǐ)鹁鸪(bó g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
阴晦(huì ) 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 suī)猹(chá) 獾(huān)
弶(jiàng) 脚踝(huái) 愕然( è) 嗤笑(chī)
瑟缩(sè) 黛(dài) 惘然(wǎng)祭祀(sì) 寒噤(jìn)
六、听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
一、回故乡(1-5自然段)开端
二、在故乡(6-77自然段)发展与高潮
三、离故乡(78段-结尾)结局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阅读1—5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啊!”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5、讨论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一)故乡的变化(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闰土的变化
试在文中找出描写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等词语,并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毡帽、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皱纹深极薄的棉衣眼肿得通红破毡帽手粗笨开裂
少年闰土动作、语言:活泼刚健动作利落有智有勇语言朴质生动热情纯真
中年闰土动作、语言:说话吞吞吐吐只是摇头谦恭又含糊迟钝麻木
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友好热情纯真平等充满友谊
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呼“我”老爷
少年闰土对生活:热爱生活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对生活:哀痛苦寄托神灵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小结: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三)杨二嫂的变化
试在文中找出描写杨二嫂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并思考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年轻时:“豆腐西施”、终日坐着(安分守己)
二十多年后: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语言:“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怪声怪调)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以长辈自居)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讽刺)
“……让我拿去吧……”(爱占小便宜)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恣意造谣)
动作:“……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明索暗偷)
1、人物形象:杨二嫂: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2、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2)以杨二嫂20年的变化说明城镇市民的贫困化。
3、杨二嫂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课堂小结:
作者塑造了一个淳朴善良麻木迟钝的贫苦农民的闰土形象,也塑造了杨二嫂一个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小市民形象。从两人的身上折射出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以及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作业: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试体会其作用。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句中两处“高墙”含义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高墙”是实写。第二个“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用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
4、第86段中“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什么?
“辛苦辗转”的意思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的意思是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尖刻、泼辣、放肆、自私自利。
5、“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竟”字表现“我”对与闰土的隔膜之深,感到惊愕。如去掉“竟”字,表现不出“惊愕”的意思,同时也削弱了文章谴责旧社会的意义。
9、小说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深刻含义?
分析: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主题。
“路”有两种含义:一指地上的路;另指人生之路。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以及鼓励人们为希望而奋斗的激情。
10、“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关心,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二、课文总结:
主题: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特色:
1、对比的运用。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3、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表现人物。
4、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行文自然流畅。
四、写作训练:肖像描写示例。
五、作业:
根据示例,自己选取班上一名学生进行肖像描写。
《故乡》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运用 “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
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学法说明】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三、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
我(迅哥儿)
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
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四、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个人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
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问题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问题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
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等。
问题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
问题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
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五、布置作业
《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闰土外,作者着墨较多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杨二嫂。课外认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己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突出一点,不求全面),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对杨二嫂的分析
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师要适当补充。(对杨二嫂的分析要点可参考教师用书有关内容。)
二、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问题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
问题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
──“手制的偶像”是:
⑴ 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⑵ 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
⑶ 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
⑴ 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⑵ 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
⑶ 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⑷ 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为什么无所谓有无?决定希望有无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吗?
──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这里的路是实现希望、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开拓,去闯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阳光大道来。
问题3: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再次描写海边沙地的月景?这里与前文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描写的异同,理解末段描写与议论结合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
三、主题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来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自己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然后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点评,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则,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小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四、拓展延伸
“闰土”和“杨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样?
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组织成一篇通讯报道或随感。
五、布置作业
对于这篇小说,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究?请进一步细读课文,提出两个你觉得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就其中的一个做一些分析与探究。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就上节课的作业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每个学生既要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分析,又要给大家留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探究分析发生原则性、方向性的偏离,教师要适当点拨,及时纠偏。
二、拓展阅读
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见“教师用书”)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把握要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即可,不必作什么分析。要让文章自己来“说话”。
《故乡》教学设计12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四、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 “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下面作简单分析: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四、《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第一段:对故乡的急切渴望的热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见故乡的凄凉、萧索、荒凉和自己的悲凉心情。
第三段:一种惊诧,在这背后是对故乡的美丽的回忆和印象,对第二自然段的重复。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初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
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塞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
《故乡》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汪曾祺的作品和他的创作风格。
2. 阅读文本,把握三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3. 品味汪曾祺富有个性的语言,欣赏作者“平淡之中见神奇”的高超的文字功力。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预习。
(1)以30分钟为标准,学生粗读全文。
(2)以课下注释一为纲要,查找资料,丰富对作者的认识。
2.设置问题,请学生用100个左右的文字,分别介绍三个人形象。
(提示:介绍中应涉及到:人物的职业、外貌形象、行为特点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3.分组诵读三则故事后,用5分钟左右时间准备,各组交流,彼此补充。评选出最佳者。在串讲的过程中,正音。(积累)
(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整合的能力。)
4.三个人物当中你最欣赏哪一个?请说说你的理由。(感受 鉴赏)
(1)打鱼的一家
特点:在艰辛的生活中,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重压。这一家人面对卑微、辛酸的生活,表现出的平静,他们没有怨天尤人,呼号哀告,只是默默承受,他们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2)金大力。
他是乡村中一个笨拙的瓦匠,更拙于言辞,但是却得到了乡亲的认可。依靠的是他淳朴的性格,甘愿为他人付出的处世态度,不计报酬的本性和容易满足的心态。
(3)钓鱼的医生。
他潇洒脱俗,一边钓鱼,一边行医。经常免费为乡亲看病治病。家乡发水,他冒死救人;朋友落魄,他慷慨解囊,不求回报。他是乡村医生,但却集侠义与隐士于一身。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同一答案。)
5.汪曾祺的作品,最高明之处就是不刻意雕琢。刻画人物如此,环境描写更是如此。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有高妙的用意。
(请学生把三个故事之中有关环境描写的部分划出来。)
(思考 领悟)
(1)《打鱼人》中作者主要介绍的是打鱼人一家的艰辛,但却用了不少笔墨介绍其它几种打鱼方式,为什么?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张帆打鱼的盛况和放鹰捉鱼的快事,是为了和打鱼人一家的艰辛生活形成对比,表现打鱼人一家的地位卑微,生活艰难,更表现了这一家人对无奈生活的顺从和适应,面对辛酸生活表现出的平静。
(2)《金大力》中,特别介绍了金家茶炉的.生活场景,这对表现金大力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这个生活场景的介绍为金大力的性格铺设了一个真实生动的背景。他长年累月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单调的生活环境中,每天重复同样的劳动,所以形成了他淳朴的性格和易于满足的心态。他的人缘好和做茶炉生意也是离不开的。
(3)《钓鱼的医生》中,有一句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儿上了。”这句话非常富有情趣,你认为呢?
这虽然是一句很不起眼的自然环境描写,但作者却用意很深。可以看出王淡人追求恬淡闲适生活的性格特点。真实、自然,给读者以强烈的画面感。表达了王淡人热爱生活,却不执着于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和解脱的精神内涵。
6.《故乡人》文中,每一篇的结尾都意味深长,给读者回味和咀嚼的空间。这是汪曾祺作品独特的结尾方式,试比较三则故事的结尾,作用有什么不同。(思考 领悟)
(1)秋天的水越来越凉,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打鱼人》)
结尾意味深长,作者对打鱼人一家的同情不是直接表述出来,而是蕴涵在这句叙述当中了。创设了一个悲凉的环境,表现出作者淡淡的悲哀。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2)金大力不变样,多少年都是那个样子。高大结实,沉默寡言。不,他也老了,他的头发已经有几根白的了,虽然还不大显,墨里藏针。(《金大力》)
这是对金大力性格的一句高度总结。最后一句,“墨里藏针”,虽然表面写的是头发,实际是说金大力在朴拙的外表下,有一颗真正的善于洞察人生的聪慧心。
(3)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你好,王淡人先生!(《钓鱼的医生》)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是作者再一次表现王淡人的恬淡、陶然之心,清贫而不为浮名俗利所累。后半句是作者对王淡人由衷的赞叹,以此做为全篇的结尾,更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情趣和追求。
7.课后作业
(1)学习汪先生的写作手法,用300-500字描写一个你身边最平常的人物。(比如:你的邻居、同学、校工等。抓住最本质的内容,能够打动读者)(应用 拓展)
(2)给下列各组形近字组词(知识整合)
①湍( ) 揣( ) 踹( ) 遄( )
②戳( ) 戮( )
③淘( ) 陶( ) 啕( ) 掏( )
④掺( ) 渗( ) 惨( )
⑤痄( ) 柞( ) 祚( )
⑥篙( ) 蒿( )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间或( ) 一爿( ) 塑造( ) 瓦脊( ) 冲坍( ) 半晌( ) 傍黑( ) 颠簸( ) 瘌痢头( )( )
《故乡》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目的。
3、情感目标:
⑴感悟作品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⑵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习文中几组对照描写,把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2、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随口说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吗?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写作背景简介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的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游说是鲁迅在1912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这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这是一篇小说,同学们回顾一下,小说有哪三要素?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围绕“故乡”写了几个什么情节?
3、在故乡的活动是本文的主要情节,但中间还穿插了一件什么事?从记叙的顺序上看,这叫什么顺序?插叙这个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四、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指名朗读描写回忆中的故乡的语段,思考: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读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文中还有什么地方描绘了景物?找出来读一读。
⑴设想一下:假设你是文中的“我”,当你即将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时,你的心情会怎样?渐近故乡时,“我”见到故乡如此萧索、荒寂的景象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⑵学生就这段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3、这是两幅完全不同的图画,现实中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景色真的有如此大的区别吗?“我”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受呢?
4、分析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五、学生自由提问、质疑问难
六、小结
【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景物人物心情
记忆中的故乡静谧祥和的夏夜美景─────→愉悦欢快
烘托
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寂的故乡冬景─────→悲凉失望
《故乡》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与理解“贪婪、狭长、细腻、甜津津、细雨如丝”等词语;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学会简单运用。
3。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之处,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想: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上学期学过关于思念故乡的古诗,还记得吗,请谁来背背?
指名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师:这首诗里,诗人想起了故乡的“茱萸”,便以此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有个著名作家叫王鲁彦,他也想念自己的故乡,所以写了一篇关于故乡的杨梅的文章,那让我们跟着他走进《我爱故乡的杨梅》吧!
二、认读生词,检查预习。
[小黑板出示]
贪婪吮吸甘露平滑
细腻柔软狭长渐渐
又酸又甜细雨如丝甜津津
四季常绿新鲜红嫩豆腐
请小老师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的故乡是指哪里?(江南)
2、杨梅上市大概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可以吃杨梅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3、给各段落标上序号,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杨梅树,哪几个自然段写杨梅?
四、深入课文,接近杨梅。
(一)、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故乡的杨梅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几段是在写杨梅果的?
2、思考: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分别是什么样的?相机理解词语“细腻、甜津津”
(讲到形状时,拿杨梅实物做道具,请一位学生尝尝。)
3、杨梅的味道真是鲜美啊!那么,这么美味的果子是长在哪里的呢?(杨梅树上)让我们找一找课文哪一段是在写杨梅树的?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段?
2、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杨梅树充满生机活力?在书上划一划。
3、品读语句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贪婪”说明雨水好喝,“吮吸”还可以是乳汁,你看到过小孩子吮吸乳汁吗,他们的神态是怎么样?(渴望、幸福的)
“甘露”甜甜的露水,说明什么?(春雨很丰富、很滋润)杨梅树如丝的春雨滋润着,好像在喝春天那甜甜的露水,真是舒服极了!
指导学生朗读。
(2)“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这句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拟人的手法,写出杨梅树像孩子一样很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
4、春天到了,细雨如丝,杨梅树在春雨中欢笑着,来,杨梅树们,摆动你们狭长的枝条,快乐地舞动起来吧!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啊?
5、杨梅树就像孩子一样可爱,你喜欢他们吗?请你用朗读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三)为什么作者会对杨梅和杨梅树有这么深刻的印象,能够如此细腻的描写呢?
(是因为作者对故乡有一种喜爱之情)读第一段
四、说写结合,拓展练习。
1、通过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你对江南的特产杨梅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现在你在这里生活、上学,你就是一个江南人。你愿意面对着大家来介绍一下你们江南的杨梅吗?
(生介绍,介绍时要带有自豪的心情)[由于上课时间不够,此环节省略去]
2、介绍自己家乡的水果,模仿课文的语言来写。(选择一个角度——水果树,水果形状、颜色、味道等)
五、板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
贪婪欢笑
杨梅树
杨梅
圆甜
红
【《故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故乡》教学设计12-19
《故乡》教学设计02-28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02-28
《故乡的小路》教学设计03-28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02-24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8篇)04-02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04-18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21篇)06-04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23